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范文1

开学基本熟悉了自己的职责和学生,跟学生相处了一个星期之后,就出门学习去了。这次去培训的地点是宜昌三峡大学,培训时间为20天,在培训期间,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教育的知识,如相关的课程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规划》等课程。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关的课程,如《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管理》、《如何有效提问》、《教师职业语言》,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习了班主任管理及班队活动的一系列课程,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初步认识接触了教师这个职业,开始慢慢转换自己的角色,逐渐清晰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到底应该怎么去做,给我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点明了方向。

十月份,我们回到学校进行跟岗实习。这两个月的实习我很是难忘,这算是我正式开始我的教育工作,担任了402班的班主任并教授他们语文。回来没几天,还上了一次汇报课--《巨人花园》,当然了,由于经验不够,这节课上的不好,但是我很虚心的接受了语文教研组的同事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我深知自己能力还不够,以后定会更加努力。这两个月我花了很多时间来了解班上的学生,并且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反思改进,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十二月份,我们又去大学培训。这次的培训主要是以观摩学习为主,课程主要是关于教师职业成长方面的,比如《微型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的获取》等。观摩日我们去了三个小学,这三个学校各具特色,让我们见识到了很多新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创新设计,大开眼界。

十二月月底,我们又回到自己的学校,继续进行跟岗实习。这次感觉比以前成熟了许多,不论是在心态上,还是技巧上,理论的学习加上一段时间的实践,有了一点点进步。不久,又上了一次汇报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自己感觉虽然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是很明显比第一次汇报课要好很多,学无止境,我还要继续学习和钻研。不仅是教育方式改进了,技巧提升了,而且对于班上的管理工作,也更加顺利了一些。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范文2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有人就认为“热闹的课就是好课”。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场,气氛看似活跃,然而,没有经过梳理的问题,学生思维的容量又有多少?对学生阅读、理解、表达等语文能力有多大的提高?更有甚者,为了追求出奇制胜的教学效应,课堂上画、跳、唱、演,老师不辞劳苦,学生亦“不亦乐乎”。如在教学《九寨沟》时,老师将自己打扮成了“导游”模样――手持导游旗、小喇叭,头戴鸭舌帽,胸挂导游证,学生也人人头戴旅游帽。整堂课,老师时而热情洋溢地解说,时而领着学生“观赏”可爱的珍稀动物。试问:在热闹、愉快之后,学生学到了什么?仔细想一想,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表象后面掩盖的是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减损。

热闹的课堂不行,还是进行稳扎稳打的语文能力训练吧。训练是不错的,但如何训练,训练到什么程度,又让人拿不准。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东方之珠》,老师先为学生介绍了香港的历史,仅“东方之珠”这个课题,老师就煞费苦心,列出多种题目选项,让学生一一选择,并要一一说出理由。课题中的一个“之”字,老师还推荐了“一家之主、举手之劳、赤子之心”等成语,文中出现了一个引号,老师详细解释这是引用,这是表示人们的赞美之情,还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引号的其他用法。就这样,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在这堂课上就被这位老师牵领着,穿越了崇山峻岭,试图登上知识的顶峰。不用说参与学习的学生,就连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也直呼:“哇,厉害!容量大!难度高!”

近年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谓层出不穷,新的理念、新的观点、新的教法频频亮相,但实际上语文教学仍然是“涛声依旧”。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语文教学:“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都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的确,语文教学“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就越复杂,目的就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张志公先生语)问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是什么?绝大多数都回答:“语文!”问家长,他们都说孩子在语文学习上费时最多,成绩还是最差。

为什么?

疲惫的我们在忙着赶路,却不知道抬头看路。

忙碌的我们在忙着怎样教,却可能都不清楚我们究竟要教什么。

这是不是叫本末倒置?这是不是叫舍本逐末?

开学初,区教研室张老师来到我校,她为我们带来了省级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目标细化的案例研究》。目标细化?茫然的我记住了这四个字,打开百度网,输入“目标细化”,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公司,福利特好。为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组织了一次暴走。老板将年龄、体力都相当的人分成三组,让他们分组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村子。

第一组人:不知道村子的名字,也不知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陆陆续续,开始有人掉队,甚至有人赖在路边不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人:告诉他们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摸行走的时间和距离。走了一段路,有人就开始嚷嚷:“走了多远啦?”比较有经验的人回答:“才一半。”于是大家又往前走。走啊走啊,大家越来越觉得疲惫不堪,前面的路程似乎还很漫长。当有人喊:“马上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脚步。

让我们来看看第三组人,瞧瞧他们和前面两组有什么不同。他们不仅被告知村庄的名字,路程的长短,而且路上每一公里处就有一块里程碑。大家边走边看里程碑,每走过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欢笑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到达了目的地。

同样的一段路程,类似的一个团体,而结果的反差却如此之大,其实这不难理解。

一个人,如果能清晰地了解自己行动的目标和进度,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目标设计得越具体、越细化,就越容易实现。通常我们的悲剧不是无法实现心中的目标,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在前行的每一段路上,都有细致的目标在引领着我们,那最终的目标肯定不难实现。

所以研究课标非常重要,我们要依课标来教学,要以课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不要再碌碌无为,更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拔苗助长。我们再来拜读课标,以“朗读教学”为例。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们从小就被家长训导:吃东西要嚼嚼碎,这样营养才会吸收。以上目标是不是需要嚼嚼碎,再细化一番?这样出试卷的考官们才不会“登高望远”或“大海捞针”,我们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们平日里才可以放心教学,而不至于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最终却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非常幸运,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开始着手进行目标细化的研究工作,说实话,网上相关的资源几乎是空白的,我们困惑着,我们痛苦着,但我们在努力着。

课标上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有十条内容,我们要将这十条目标细化到每个学期,即每学期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在教研室张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各自领了其中一条。为了将这条笼统的目标试着合理分解到四个学期,为了相对合理地划分梯度,我们找来了一二年级四个学期的教材、教参仔细研读,并结合书后习题,将目标进行了细化。仍以朗读教学为例,第一学段的阶段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一二年级四学期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我认为:

一上:要学会保持正确的读书姿势,学会使用普通话来纠正方言。明白儿化韵是韵母的一种音变现象,读书时不要拖腔拖调,脑海中开始建立词语的概念。在老师指导下,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能找准文中提示语与人物语言的具置。

一下:一目双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文中出现的儿化音。朗读时不指读,建立词语、词组的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圈画重点词语,开始学习抓重点词语、联系生活经验来定朗读基调和语速。

二上:初步建立边读边思、边读边画的意识,能自己圈画文中常用词语,能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不同的语气,注意读出反问句与其他疑问句语气的区别。学生要能根据提示语,联系课文内容,想象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物,学习读好人物的语言,体现人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