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李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1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2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简评:这是一首写时不我待、精忠报国的励志词。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评:这首诗表达要努力攀登最高峰,实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3、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简评:这首诗在感叹行路难的同时,发出了长风破浪、克难奋进的坚强声音。

4、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简评:这首诗在叙述人生艰难的同时,选择了舍生取义、以身殉国的价值取向。

5、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清·秋瑾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其一》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4

(1)整体把握。这一环节是古诗歌教学的常规工作,应在老师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涉及内容应包括诗词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注解以及字词读音。了解写作背景,对于一首诗词感情基调的确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诗人的作品都创作于自己遭贬谪之后,情感上往往带有愤懑、抑郁之意,这些在诵读中应该有所体现。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辨析也不容忽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中的“沉(chén)”和“忽复乘舟梦日边”中的“乘(chéng)”。如果读音上混淆了,对诗句意义理解也可能产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读音的字词也应重视,如“浩荡离愁白日斜(xiá)”“将(qiāng)进酒”“阿(ē)房(páng)宫”等。

(2)细节品味。对诗词逐句进行细节品味,这是古诗词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老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不断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让学生自己悟出“重读点”。所谓重读,就是在朗诵中加重语气、增大音量,以强调所读内容。诗词中哪些需要重读,为什么要重读?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认为需要重读之处提出来,让学生标注在书本上,无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悟出来呢?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设计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通过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找到应该重读的地方。老师问:这一句表现的是什么场面呢?学生回答:是宴会。老师问:这是一场怎么样的宴会呢?学生答:是豪华奢侈的宴会。老师问:怎么能看出这场宴会的豪华奢侈呢?学生答:“金”“玉”的容器,价值“十千”“万钱”的酒菜。这三个问题思路清晰,层次步步推进,没有为难学生和牵强附会之感。学生在回答完第三个问题后就会明白,原来“金”“玉”“十”“万”需要重读,能强调出这场盛宴的豪华。

②找出诗词中情感变化的“关键点”。在一些诗词中,往往会有转韵现象。如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前四句的韵脚是“an”,到了五、六句则转为“ai”,这就是需要关注的关键点。前四句,诗人异常压抑,面对美食佳酿毫无食欲,内心急切不安又无所适从,进退无路却又想继续求索。从整体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复的“行路难”咏叹之后,一句“今安在?”则像是对前面“冰塞川”“雪满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诗人已不是简单发问“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诉:“我能往哪里走?”这样最后一句的豪言壮语便呼之欲出了。在教学中,这样的“点”很重要。学生一旦用转韵的规律找到这样的“点”,便能拥有一份成就感,对诗词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5

  1. 柳永《雨霖铃》一词的艺术特色。

  答:《雨霖铃》 此词善用点染、铺叙,景深情长。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

  2.李白的《行路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过程?

  答: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赏析题

  要求: ①在概述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析、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

  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⒈ 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行路难其一李白范文6

因此,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我总结出诗歌阅读教学中体现“以读代讲”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在读出语感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感和好感。

第一步,要读出情感

古诗歌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人有一定界限,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读”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读出它的韵味。“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其熟读的目的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理解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诵读诗歌首先要读出语感。即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读出节奏、重音、语气。在此基础上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感情。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齐读,正音,注意节奏、重音、语气;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人情感的变化;

诗言志,诗歌是感彩最强烈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我们在读准字音,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感情。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带着对诗歌更深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带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师范读、指名读、个别读、齐读。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与景、与物交融,诗歌《将进酒》体现了诗人外表豪放不羁而内心愤激不郁的情感。教学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尽情诵读,认真体味辨别,让学生体会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步,要读出美感

读懂了诗歌情感后,下一步就要学会赏析,要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积极调动学生主观情感,有感情诵读、品读诗歌,甚至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内容和思想而去寻找诗的新的血液。当然,由于阅历的不同,学生的收获可能也会不同,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不论学生能否创新,学生的积极表现都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多动脑,敢于表现自己。

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你能说说从《将进酒》中发现了什么美的地方吗?

(2)再次朗读诗歌,力求读出美感来。第三步,要读出好感

“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读出了诗歌的美感,学生自然就对诗歌“意犹未尽”而产生好感,进而爱上诗歌阅读的诵读方式,并愿意在课外反复诵读,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以李白的诗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分小组按以上方法自学《行路难》其一,发现诗歌中的美,越多越好;

上一篇高二数学

下一篇西安游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