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样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梅花的样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梅花的样子范文1

我家养了许多花:有玉树、映山红、吊兰、滴水观音、马蹄莲……但我最喜欢的是美丽的太阳花。

太阳花长得并不起眼,小小的叶子,小小的花瓣………虽然它很平凡,但是,它拥有五颜六色的花朵,花瓣有单瓣的和重瓣的。颜色有黄色的,有红色的,还有白色的和粉色的。把鼻子凑近一闻,啊,一阵清香就从鼻孔间飘过。它们的花芯是嫩黄色的,种子非常的小,像一粒粒小小的灰尘。

太阳花就像是为太阳而开放的,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就竞相开放出了那美丽的笑脸。当太阳落下的时候,它又害羞地合拢了花瓣。它总是笑眯眯的对着太阳,所以,它就叫太阳花。

梅花的样子范文2

还不到七点钟,闹钟就把我吵醒了,我连忙叫起爸爸妈妈,收拾好东西,我们便出发了,从家到华阳一共是九十多公里,是一个漫长的路程。熬过了两个多小时的颠簸,忽然一个急上坡,接着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中间立着一座巨大的仿古标牌,上面写着“华阳古镇”。说是一座标牌,还不如说是一座立着的狭长的古楼,我们就在那里下车,短暂的休息一下,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一清二楚地看见我们走过的蜿蜒盘桓的路,因为这里是高原,所以不时可以感受到凉爽的风吹来。

休息片刻,我们就继续往目的地进发,此时刚好是早晨九十点钟,清晨的太阳斜照着大地,是最漂亮的时候,我们离开了平台走了没多远,就到达目的地了,我们将车停在停车场,然后换乘了当地的旅游观光车,往小镇中驶去。

华阳镇确实挺有特色的,小镇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仿古的,从街上走过去,就仿佛回到了过去,来到的三四百年前,街上的餐馆旅社前的招牌也都是“XX驿站”,导游告诉我们,华阳最美的并不是镇里,而是小镇周围的景色。我们买了门票,迫不及待地坐上了观光车,开始向我们的第一站出发。

车子过了一座小桥,不一会儿便停在了一座巨大的笼子前,这座笼子在山上,具体里面是什么我们也说不清,只是随着导游一步步向山上走去,刚到笼子前,便看见笼子里有几只大鸟了飞起来,在空中盘旋,时而又有几只停在笼子里的大树上,再走近点一看,它们长着尖而长的喙,还有这一身雪白的羽毛,原来是朱?!周围一些人也发出了惊叹。看看这些鸟儿的生活环境,又有大树,又有水池,还有专业的人员照顾,生活环境可真不差!

看完了朱?,我们随着车子看金丝猴。观光车还在不停的爬坡,已经是1500多米,走着走着便下起了雨,而且越来越大,车子停在离猴山五六百米远的地方,剩下的路要我们自己走,而我们出门时又没带伞,只好自认倒霉,冒着大雨往前冲,幸好猴山的对面有一长排亭子,可以进去避雨,还可以清楚地看猴。一大个猴群占了一整座山,和旁边其他的大山相比,这座山上的树木都只剩下了树干,整座山都是棕色的,没有一点绿色,猴子们都在山上,有的小猴嬉戏,有的在互相捉虱子,有的在树中跳来跳去,都十分的活泼。看了一会,只见一根人提着一个大桶,从另一侧走向猴山,导游告诉我们他是饲养员,是来喂猴子的,只见他用手从桶中抓一把饲料,远远地抛在猴山前面的空地上,然后对着猴山唱歌,猴子们一听到歌声,都转过头来,只见一只特大的金丝猴,从山上慢慢地下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往食物前走过去,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其他的大猴一见,也都纷纷下来,在空地上找食物吃,渐渐地空地上的猴子越来越多,都坐在地上吃着,饲养员也一把一把不停的仍,那只特大号的猴子吃得很快,吃完一个便找下一个,没有其他猴子和他抢,他可能就是猴王吧!而其他的猴子有的为争夺这些好吃的食物竟打起架来。

看完了金丝猴,我们又参观了憨厚的大熊猫,可惜的是,它正在下班时间,我在洞里睡大觉呢,只能看见它的黑白相间的肥肥的背。

梅花的样子范文3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之美;美育。

孔子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说的就是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梁启超曾断言:“我确信美是生活中的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生活全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生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美对生活如此的重要,所以,我确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杜威),也是“心灵的滋养过程”。要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科学美的滋养。科学本身是美的,而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应该是感受科学之美的人生之旅。英国数学家、哲学家罗素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中读出“音乐般的美妙”。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从达尔文《物种起源》中“见出生物世界无与伦比的统一之美”。科学家杨振宁则用高适在《答候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来描述狄拉克的反粒子理论带来的精神震撼,他还以虹与霓为例描述科学之美:小时候看到虹与霓,被极美的表面现象吸引,长大懂得测量后发现这种现象的物理的原因,体会到了一种极深层的理论架构的美。在这些科学家的眼里,科学美是自然和谐之美的映射,是人类发现自然之秘的自我超越感,是从和谐统一的思想中愉悦自由的心里体验,是促使他们不断求索的不竭动力。

正如但丁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漠视科学的美感,就很难接近真理的内核。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如果先让孩子们欣赏“虹与霓”的现象美,再引导他们去探究背后的科学原理,少做一些为了提高考试分数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题,多一些对科学美的启迪和体验,是不是更容易激发起学生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对真理的探求之志?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发展学习化学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化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在化学实验的教育活动中,作为活动组织者、主导者的教师除了力求做好实验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之外,是不是还有必要刻意引领学生去体验化学实验中的美妙情趣?去唤起学生对科学实验发自内心的热爱?笔者谈谈在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一点点感悟。

一、引导学生去体验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美

化学实验中的每一个正确的操作方法,都有其科学的道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学到方法,明白道理,而且要在内心认可在科学实验中正确的操作习惯就是一种行为的规范美,就是一种自身的科学素养的体现。当学生有了这种观点后,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误入机械说教的歧途,才会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去体验化学实验中的趣味美

有些化学反应具有丰富的、生动的化学现象,有许多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没有经历过的,在学生心理上容易引起新奇感,因此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将这种好奇心引导到体验科学的美感这个层次上,就会激发出学生热爱化学的热情!譬如,在高一《化学》必修1中第三章第2节有一个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我对这个实验是这样处理的:(一)让所有的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把整个班的学生分成十二个组,每个组完成一次实验。(二)完整准确地记录反应现象。(三)各小组对所有现象经过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解释。在这里有一个不能回避的现象,就是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时,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解释这个现象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实验验证方案。这时,教室里的气氛就活跃起来啦,有的说是不是酚酞有问题,有的说是不是生成的氧气使红色褪去等等,(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关于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的知识学生之前是没有的。对于学生们提出的种种观点和验证方案,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我看到学生们的脸上出现迷茫和失落的时候,我就立即给他们补充关于过氧化氢漂白性知识,并告诉他们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首先生成的是过氧化氢:Na2O2+2H2O=2NaOH

+H2O2,而过氧化氢溶易分解,在受热的条件下分解得更快:2H2O2=2H2O+O2,我们观察到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实际上是由过氧化氢分解放出的氧气,而残留在溶液中的过氧化氢具有漂白作用,所以我们会看到变红的酚酞褪色。然后让他们将上述的第一个化学方程式中的每一项同时乘2后再与第二个方程式相加,将所得的结果与书上的方程式比较看看会发现什么,结果是得到与教材上一样的关于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们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教材上的知识,同时从实验中也获得了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的新知识。为了增加这个实验的趣味性,做了这样的补充:用两团脱脂棉分别均匀地蘸上过氧化钠,然后向其中一团用滴管滴上几滴水,把另一团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或者用吸管向棉团吹气),这两种都能使棉团燃烧起来!根据常识水和二氧化碳通常是用来灭火的,但这里却可以使棉花团燃起来!看起来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这就是化学的魅力!这就是化学实验中让人回味无穷的趣味美!

三、引导学生实现由感受趣味美向感受理性美的升华

化学实验中各种规范的基本的操作,比如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各种装置的连接组装,气密性的检测,药品的取用,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提纯,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化学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和实验原理用化学语言规范准确的表达,物质的计量等等都有其深刻的科学的道理,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绝对不能让学生的情趣体验停留在有趣、好玩这个层面上,而是要让他们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化学家们对化学现象进行过执着的探究、深刻的理性思考的结果,是人类积累下来的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处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那些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成就和思想道德情操,象一颗颗明亮的星星一样点缀真理的夜空,那深邃而美丽的内蕴孕育着人类美好的未来!带领孩子们分享人类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去感悟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现象的和谐统一之美,去实现一次次精神的升华与自我超越!用科学之美的甘露去滋养学生心灵,让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孩子们迈着自信而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范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5年第5期,《美育与化学教育》

梅花的样子范文4

人性化评语就是阳光,就是肥料,就是雨露。书写人性化评语,出发点就是滋养莘莘学子的心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性别上有男女之分,性格上有内向外向之分,家庭上有穷富之分,个头上又高低之分,成绩上有好差之分等等,由此带来的心理状态不一,心灵深处的必有较强的烙印。当学生心灵健康积极时,他学习的上进心就强,他学习的动力就大,他取得的成绩就辉煌;当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他学习的进取心就不强,他的学习动力就小,他取得的成绩也就一般;而当学生的心灵不健康时,他就没有了学习的心思,更谈不上动力了,还谈什么成绩呢?所以,关注心灵很重要,滋养心灵一刻也不能放松。在育人这一点上,与其它诸如批评、呵责、讥讽、叫家长等手段相比,使用人性化评语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往往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在人性化评语的滋养下,学生的心灵犹如沐浴在三月温煦的阳光里,心里很温暖。他们的上进心被唤醒,他们的人格完美欲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功欲也逐渐增强。所以,学生们就会树立自信心,增强勇气,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在魏老师的班里有一个姓徐的学生,患有严重的自卑、自闭症。魏老师发现后曾给她写过一则评语,内容是:“在老师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不平凡的,你当然也不例外。为什么总是将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呢?老师赠你以信心和上进心,送你走上奋起之路。切记,勤能补拙。”老师满怀深情的评语,温暖了一颗自卑自闭的心灵, 使她看到了老师对她的关心和呵护。小徐同学是多么感激老师呀,在她的心里,魏老师就是她的亲人,就是她的知心朋友。她信任老师,她努力,她自强,所以能走出自卑、自闭,融汇在班集体的海洋里。在我们的许多班级里都会有一些像小徐那样的同学,可是她们因为得不到老师的一言半语的关怀,仍然生活在自卑与自闭中,着实令人担忧,希望老师们都能像魏老师一样拿起笔,写一则人性化的评语来温暖她们、激励他们,使他们自信而乐观的成长。

在许涛老师的班里有一个叫姜丽丽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有一次她的作业质量比较差,不但问题回答的不够完善,而且写的字也非常潦草。许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下了这样一则评语:“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必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突出的成绩,更要有坚持一贯的、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则评语深深地触动了姜丽丽的心灵,启发了她。于是她提笔在作业本上写道:“谢谢老师的提醒,您放心,我会端正学习态度并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看到她的态度,我们不能不说人性化评语是救治心灵的良药。如果,像某些老师一样,看到乱七八糟的作业就是一个大大的差号,或者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或者是一个大大的“乱”字,那么姜丽丽会端正态度吗?恐怕不但不能,而且会因心灵上受到伤害,或许跟老师产生抵触情绪呢!

梅花的样子范文5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梅花的样子范文6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真善美 文化

所谓课堂文化就是指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师生自觉遵循的共同精神、思想、方法和行为。没有良好的课堂文化的滋养,课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构建一种课堂文化,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是现实的、饱满的、丰富的,同时也是可以活动的、体验的、享受的。在师生进行生命的交流与碰撞中,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文化。因此,在数学课堂中重新构建良好的课堂文化成为从根本上实现学校教育的创新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关键。

一、在开放的教学中构建良好的理解文化――求真

理解文化要求课堂不拘一格、海纳百川,提供足够大的空间,让师生共同挖掘学科内容产生的背景、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科的本身结构、学科的思维特点,从而体会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1.开放教学目标

开放教学目标就是应突破知识、技能、情感等常规目标的束缚,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如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设计能力、反思能力等内容都可列入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教学目标全面,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才能有全面发展的可能,进而终身受用。

2.开放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放,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开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例题和习题等,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如教学《简单统计图表的认识》,课前组织学生观察和记录一个月天气变化情况。这个活动可以说是一个关于天气方面初步的科学实验,又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活动,它应是学“统计”的准备课。

3.开放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精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策略,让学生凭借学习和生活的经验感受,去主动地探求发现,获取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提高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例如,“数的整除”这节课,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出示一组算式题目要求学生分成两类,讲出分类依据。①1÷3=0.333…… 1.2÷11=0.10909……②15÷3=54.6÷2=2.36÷4=1.5 80÷20=4 0.68÷0.34=2。(2)出示第二类的五个算式,再分成两类,并找出分类依据。(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揭示“整除”的概念。(4)用集合圈表示“除尽”、“整除”二者之间联系。这四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学生全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习了分类方法,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4.开放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思维水平、解题能力、心理品质作出恰当的评价,旨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平等的交流中构建良好的对话文化――求善

1.在民主氛围中追求师生平等对话

对话最本质的一点在于“进入”对方,建立师生之间的“相遇”关系,教师要有真实、原创的声音表达,要自觉成为学生思维的激励者,促进学生多元智慧的发展。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意义创造的过程,处处引导他们、塑造他们,实现教师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

2.在合作交流中组织生生平等对话

弗莱雷曾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实现再创造,对于学生的发展是终身受益的。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自己提出具有思考性问题让学生探究外,还要创设机会,让学生互相提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积极反思中激励学生自我对话

学生的自我对话,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反思,这是对话的高级形态。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

三、在亲历体验中构建良好的自我超越文化――求美

1.创设体验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探究佳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运用教材,精心设计,巧于引导,把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运用寓于充满情感的精神生活中,让学生心情愉快、情思放飞。

2.加强自主探究,加深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学习,是个体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它需要个体与知识之间发生碰撞,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来精心设计。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为例,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在要学生自主探索体积计算方法时,给学生一些小方块(1立方厘米),请学生摆一个体积是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学生动手操作,边摆边思:摆成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就这样,学生说出了多种不同情况,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就不难得出来了。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动手摆小木块为内容,始终进行开放式探究,从而激发出努力学习的激情。

3.及时反馈完善,巩固学习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设疑问、组织问题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点拨,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纠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错误,尽量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体验。

总之,课堂文化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诠释,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体现。要构建新的课堂文化,教师就必须以当前教育的神圣使命为依据,对新课程的数学课堂进行全新的思考和定位,努力构建真、善、美的课堂文化,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