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1

什么是“全谷物”食品

据介绍,“全谷物”食品是一大类健康谷物食品,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美国谷物化学家协会将全谷物定义为:完整、碾碎、破碎或压片的颖果,基本的组成包括淀粉质胚乳、胚芽与麸皮,各组成部分的相对比例与完整颖果一样。

“全谷物”食品具有哪些保健作用

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及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木酚素、β-葡聚糖、菊粉、抗性淀粉、植物甾醇与植酸等植物化学元素。

全谷物的保健作用包括:中风危险降低30%至36%,Ⅱ型糖尿病危险降低21%至30%,心脏疾病危险降低25%至28%,同时还有利于预防肠胃癌和体重控制。根据美国全谷物委员会的资料,食用全谷物的肥胖成年人比食用精加工谷物者的腹部脂肪显著降低。

粮细化,

造成微量营养素缺失

伴随粮食加工的精细化发展,谷物经过精加工后,尽管口感大大改善,但在求精、求白的过程中,造成了谷物中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植物化学元素的损失。如精白面粉中的膳食纤维、矿物元素与维生素等的含量不到全麦粉的1/3,这也是造成国人宏量营养素过剩,而微量营养素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

消费“全谷物”食品已形成巨大潮流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2

一、中国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意义

(一)顺应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世界玉米总产量在6亿吨左右,美国、中国、欧盟、巴西和墨西哥是五大玉米生产国,其中美国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中国为1000多万吨,占10%左右。世界玉米深加工更多走向深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而且出现产业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的趋势。长春经开区发展高附加值玉米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正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二)符合国家解决“三衣”问题的宏观战略

我国历来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通过取消农业税和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支持“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长春经开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和相关产业符合国家支持三农、做大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战略,形成各类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相对稳定、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力量。

(三)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吉林位于连通黑、辽两省的重要位置。长春位于东北地区腹地,玉米产业链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可辐射以长春为中心200公里为半径的周边区域,可辐射辽宁的昌图、内蒙古的通辽和黑龙江的五常等广大地区。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推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四)符合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动荡的国际原油市场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能源安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进口石油已占到我国石油消费的20%,预计2010年将达到40%,到那时我国石油供求的缺口将在1亿吨以上。因此应降低石油在能源产业中的比重,积极开发可替代能源,保持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大力发展生物燃料等石油化工替代产品,如玉米生产的多元醇、聚乳酸、燃料酒精等可以减轻对石油的依赖,减少石油的进口,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压力。

二、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一)世界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世界玉米需求大幅增加。2002年以前,美国国内玉米消费和生产是相对稳定的,而2002年以后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和生产大幅提高,推动了美国玉米的需求,其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饲料、出口等玉米需求数量基本稳定,但比重在下降。最近2年,美国的玉米收割数量在增长,而且增长较快,其推动力量仍然是燃料乙醇的生产。目前,美国有30%的玉米是用于燃料乙醇的生产,预计到2008年;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玉米量将达到1亿或1.2亿吨。

2 玉米深加工走向深化。现代玉米深加工更多采用综合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例如美国,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由早期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当今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3 多元化、规模化与集团化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对玉米构成成分和价值属性科学认识的发展,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深加工开发利用路线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将继续扩大,技术更加先进;产品更加多样,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成新的玉米深加工领域导致产业出现规模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稳步增长。竞争激烈,生产趋于集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积极投资进入生物质能源产业,逐步形成大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趋势。

(二)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趋势评估

1 我国玉米的主要消费领域分析。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逐步得到重视,玉米大省开始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国内首批建设了4个10万吨级以上淀粉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均在20万吨左右,部分企业年加工能力已达到120万吨。目前,我国玉米大体消费领域为:饲料9000万吨、口粮1500万吨、工业消耗1100万吨、贮运消耗500万吨、种子120万吨。作为玉米深加工初级产品的淀粉产量增长迅猛,1978年仅28万吨,2001年已达500万吨以上,其中玉米淀粉占淀粉总量的90%。我国淀粉应用大户是发酵行业,消耗量占淀粉消耗总量的35%,主要产品为味精、酶制剂;其次为淀粉糖工业,占淀粉消耗总量的20%;变性淀粉消耗占9%;医药产品消耗(包括抗菌素、口服及注射用葡萄糖)占20%,其他占16%。

2 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特点。一是生产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建厂较早、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技术设备相对落后、效率较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大多数处于停产、转产或半停产状态;而规模较大,投资成本控制较好的企业,在产品收率和能耗指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二是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向纵深发展。玉米加工产品逐渐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酒精向精深加工扩展,氨基酸、有机酸、多元醇、淀粉糖和酶制剂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是产业发展向原料产地转移。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合计2965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82.6%。

3 我国多元醇应用广泛而生物燃料乙醇发展受到限制。在我国,多元醇应用十分广泛,超过50%多元醇产品用于纺织业以生产聚酯纤维;16%用于塑胶工业以生产聚酯树脂;15%用于化学工业以生产抗凝结产品;其余则用于制药及其他化学工业上;内地每年对多元醇需求为300万吨,其中270万吨依靠进口。同时,我国的生物乙醇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生产6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500万吨,生物柴油100万吨;到

2020年,生产2000万吨生物液态燃料,其中燃料乙醇1500万吨。如果完全用玉米来生产,按照1:3.3比例计算,2010年对玉米的需求将达到1650万吨,2020年将达到4950万吨,加上其他工业消费对玉米需求的增长,未来我国玉米生产将难以满足燃料乙醇生产的工业化需求,完全使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在我国并不现实。

三、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基础与挑战

(一)产业发展的基础

1 龙头企业的规模与技术优势。位于长春经开区的大成集团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已形成年加工300万吨玉米的能力,年产淀粉糖总量80万吨、变性淀粉15万吨、赖氨酸30万吨,均排名中国第一,其中赖氨酸产量占全球的40%。大成集团已获得生物化工醇催化剂生产工艺技术、反应设备制造和化工醇生产工艺技术等几十项国家专利。它还是国家发改委初步选定的3家全国玉米生物化工示范企业之一,2006年创产值135亿元,实现利润1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大成集团是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

2 玉米主产地优势。吉林省处于世界三大玉米产业带,是我国的玉米主产省,玉米年产量1900万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12.5%,玉米商品粮175亿公斤。吉林省所生产的玉米,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量在全国均处于第一的位置。2006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是1930万吨,2007年实际播种面积达到4500万亩,比2006年增加50万亩,产量将增加100万吨。其中长春市的玉米年产量在600万吨左右。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见下图)同资源方面的优势密不可分。

3 专用生产基地的优势。专用生产基地不但可以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产业聚集,还能够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溢出效应,有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长春玉米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10月,位于长春市“西南――东北工业轴线”中的兴隆山组团,园区总面积61.3平方公里,运输便利,发展工业所要求的支撑要素俱全,为产业集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4 纺织业、化工业及汽车业的巨大市场需求。长春是我国著名的大型汽车生产企业一汽的所在地。围绕一汽,长春已经形成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从而衍生出对汽车装饰布料和工程塑料等的巨大需求,工程塑料和装饰材料为化工醇的下游聚酯和不饱和树脂提供了市场需求。

(二)实现发展战略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经验总结

1 开发区转型的影响及应对。长春经开区和其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一样面临着多年高速发展后的转型问题。首先体现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减少,以前经济技术开发区独有的政策优势包括税收、用地、用工等方面的减免减让措施正渐渐消失。开发区的发展已经是体制优势阶段而非政策优势阶段。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经脱离开单纯依靠政策优势,而是转为向技术优势、研发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方面要效益,凭借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壮大产业实力。

2 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的调整及应对。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对玉米深加工项目实行核准制,列入限制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积极利用国家粮食深加工政策调整的机会,整合产业资源,壮大自身实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向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基地化大步迈进。由粮食深加工产业带来的企业粮食储备还可促进粮食储备主体多元化,为解决目前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中的某些弊端提供思路。

3 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及应对。近年来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2007年,玉米价格上涨52%,大豆上涨40%,这种价格涨幅是近十几年间所未有。相关部门预测,国际粮食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维持一定的增长态势,进而推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升。2007年7月18日,农业部公布的信息显示,上半年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市场平均价同比上涨7.9%。玉米价格的持续上涨将对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导致成本上升和采购问题。然而长春经开区积极采取对外购买淀粉和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积极保障原料供应,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4 农业产业本身的脆弱性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处于玉米产业链最顶端的玉米生产影响巨大。据农业部的2007年7月玉米市场监测信息,虽然当年玉米种植面积继续增加,但是部分产区旱涝灾害对玉米生长有一定影响,吉林和辽宁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冷害天气,使玉米发育期有所延迟。玉米作为产业链的顶端产品,一旦供应安全不能保证,整个产业链后端的所有产业包括淀粉、化工醇和精细化工、汽车用工程塑料和装饰布料等产业都会面临无米下锅的影响。对此,长春经开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三年前已加强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并积极寻求替代淀粉。

四、长春经开区玉米产业发展途径

(一)发展循环经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成为突破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具体指标见下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也必须走循环经济的路子。以玉米园区为载体,发展玉米化工产业,可形成玉米原料、初加工产品和制成品的链式产品结构。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边角辅料,如:利用玉米芯生产木糖醇。每生产1吨木糖醇,就要产生6吨以上的酸性玉米新废渣,烘干后的玉米芯废渣每3吨能量相当于1吨煤。利用玉米芯渣通过生物酶来生产酒精。使玉米皮、玉米芯和玉米秸秆都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玉米原料的“吃干榨净”。

(二)积极拓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实施原料来源安全战略

1 玉米原料的供应安全。针对玉米原料对产业链中的后继产业影响巨大和玉米生产受天气影响大的特点,要保证玉米原料来源安全,着重开拓玉米原料来源的多元化。首先,重视玉米原料的储备工作,在丰收年份做好仓储,应对天灾年份的减产;其次,重视陈化粮的利用,我国粮食储备战略的实施,会使仓储粮食的新陈管理成为必须,充分利用陈化粮可以降低成本;再次,要重视国外资源和市场,要适当增加玉米进口的比重。还有要加大玉米良种培育和转基因技术的开发力度;政府增加对良种培育的补贴,研究机构对粮食生产的转基因技术进行集中攻关和产业化试验。

2 开发新的替代品研究。向新的可替代原料转化,不仅仅依靠玉米为原料。玉米作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关系到人民的粮食供应保障和食品供给安全问题。大规模的开发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项目从长远来看,不符合粮

食生产、消费规律。积极发展玉米的替代品也是粮食深加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例如木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生产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优点,它具有其它作物所不能比拟的一些特性,适应性广泛,不与主要粮食作物争地;淀粉生产率高,块根中淀粉的比率达30%~35%。木薯淀粉将是玉米淀粉的良好替代品。

(三)建立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实施做大下游市场战略

首先要促成大成集团与吉化集团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生物化工醇的成本优势和石化基地的化工原料配套优势。使国内最大的生化企业与吉林省最大的石化企业形成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吉林市的精细化工产业在吉化集团百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后,将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化工醇下游产业将有充足、低价的原料保证。另外,要推动大成集团与长春一汽的战略联合,使国内最大的生化基地与最大汽车生产基地形成强强联合,进入一汽集团的配套采购体系。通过强强合作,把玉米园区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以玉米为原料的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和生态塑料的生产、加工中心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工中心,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中国最大轻纺工业基地、玉米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四)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根据国家的部署,多元醇行业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国内急需的二元醇新产品,降低吨产品的玉米原料消耗和能源消耗。在这几个方面,长春经开区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需要加强研发,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生物技术是科技和产业方面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关注生物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追踪科技前沿,通过新的技术和研发催生新的产业,并为产业升级换代服务。另外,在玉米深加工中,运用新工艺新技术,可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3

一、产业链招商的主要特点

所谓产业链招商,是指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及与之配套的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来吸引投资,谋求共同发展,形成倍增效应,以增强产品、企业、产业乃至整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招商方式,并建立起同一产业间各种投入品及产出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相比传统招商引资方式,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是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满足构建产业链的需要,寻求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这种招商方式,能够适应产业关联发展的内在需求,降低产业投资经营成本,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实施产业链招商的必要性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产业链招商不失为顺应产业转移趋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从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沿海经济突飞猛进的“跳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紧紧抓住发达国家及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推进加工、科研和服务一体化、组团式发展,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如浙江省嵊州市,利用本地生产领带企业众多的优势,主动招来韩国等一批国外大的领带生产企业落户嵊州,引发世界领带业的大转移。目前,嵊州生产的领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占世界总产量的33%,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从内陆省市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链招商是内陆省市乘势而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内陆省市积极抢抓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立足本地特点和产业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城市经济增长较快,已走在了发展的前列。如襄樊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搭乘产业链招商的快车。他们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招商的思路,实现了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西部矿业公司等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强强联合,形成了汽车、高新技术、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轻工食品五大支柱产业链,形成了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优势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直线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从我县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链招商是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了“四区一园”五个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核心企业、实施产业链招商,不断延伸扩展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链式招商的成功之路。目前,皮革工业园区已经入驻企业26户,累计实现产值25.6亿元,利税2.4亿元,吸纳就业1 500多人,涵盖了蓝湿皮、皮具皮件、工业品、明胶、化料、油脂等加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蓝湿皮加工为主体、上下游加工项目配套合理的皮革加工业体系。新肇粮食产业园区累计引进入驻企业27户,园区核心企业展华玉米生化有限公司2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一期工程于今年10月份正式建成投产,初步搭建起以粮食贸易、粮食加工、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为重点的粮食产业框架。

三、推进产业链招商的几点建议

目前,县域经济产业链招商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急需提高对产业链招商的理解认识,加快推进产业链招商,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一要明确产业链招商方向。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趋势,认真分析区域内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备的要素条件和比较优势,找准区域经济在国家产业体系中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产业链招商规划,并严格遵循规划开展招商活动,避免因盲目选项造成区域内产业趋同和恶意竞争。围绕地方优势产业,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县域经济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全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搞好项目对接、产品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延伸、补缺产业链条,做大规模,做优配套,形成集中投入,逐步提升县域经济产业集聚度,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二要培育产业链招商主体。实施产业链招商,首先要把招商工作的重点放在培育和引进能够推动产业整合、提高产业关联度的大项目上。一方面要引导地方骨干企业通过并购嫁接、增资扩股、连锁经营等方式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紧盯国内外五百强企业以及对地方产业拉动大、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项目,突破招商瓶颈,引进核心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充分放大大企业对产业链条的带动作用,促进大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三要打造产业链招商平台。一是按照“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思路,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齐全的重点产业园区;二是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园区,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三是同源企业、同类企业、关联度较强的项目要有计划地放在同一园区来发展,壮大园区的产业规模,打造专业园区、特色园区。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4

一是适应形势,确定方向。千阳县位于陕西关中西陲,属暖温带半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9 ℃,年降水量653 mm,境内海拔710~1 545.5 m,四季分明,是陕西省较适宜发展苹果的区域之一。全县地多人少,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土地利用率较低。经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调研,2011年以来,围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县委、县政府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建设矮砧苹果集约化基地县和优质果品县为目标,2013年出台了《千阳县加快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规划到“十二五”末建成矮砧苹果集约生产基地0.67万hm2,举全县之力把千阳打造成全国矮砧苹果集约化示范基地。

二是高点定位,求新突破。千阳县以创建全国最大矮砧苹果集约化生产示范县为目标,确定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引领、高标准建园、高品质生产、高效益经营的路子,积极发展代表世界苹果发展方向的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即应用矮化砧木,采用宽行密植和支架栽培技术,具有早结果、产量高、品质好、省工的优点。在发展方式上,不再是以往的小家小户“牛车式”经营方式,而是以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的“动车型”发展模式。

三是强强联合,技术领先。千阳县新一轮苹果产业发展中,注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用高科技保障产业建设的高质量,最终保证产业高效运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积极争取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县域内建办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千阳苹果试验站,创建了海升现代苹果国际示范园等国内技术最先进、资金最有保障的实体,与千阳县丰富的土地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生产中广泛应用了高新技术集成,实现了苹果新品种和矮化砧木资源引进、选育示范推广,苹果砧穗组合的筛选、评价及示范推广,矮砧苹果优质苗木繁育体系、省工栽培技术、机械化应用技术、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及支架应用技术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规划;产业布局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日益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策略是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农村,最关键的是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是实现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2年3月,湖南省常德市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审批,正式挂牌。作为示范、展示的窗口,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更应该统筹城乡,兼顾一体化发展。由于西湖管理区的发展水平较低,结构也更加复杂,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过程中,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规划农业产业,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是十分必要的。

2 西湖管理区发展现状

2.1 管理区概况

西湖管理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总面积7029km2,人口共505万人。西南与汉寿、北与鼎城接壤,东同南县隔河相望。现有25个行政村、1个渔场和2个居民社区。区域内耕地约为42km2,可利用水面面积约600hm2,人均耕地仅0084hm2。产业以农业为主,包括粮食、蔬菜、棉花、水果等种植业和水产、畜禽养殖业,主要农产品有辣椒、莴笋等蔬菜,棉花和叉尾鮰、鳝鱼等水产品;全区有10余家小规模蔬菜加工企业,有各类合作社13个。

2.2 城乡统筹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2.1 产业规划不协调

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影响着城乡产业的规划协调、资源配置、统筹谋划及协调发展,致使产业规划自成体系,相互脱节,主要体现在城乡产业发展对接不够,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也不到位。总体上看,目前西湖管理区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2.2.2 产业化水平低

西湖管理区农业产业发展正朝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生产总体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另外农产品加工率低,农业加工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高,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缺乏现代农业观念,小农经济意识仍然存在;整合城乡生产要素能力较弱,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能力更为有限。

2.2.3 产业结构欠合理,组织程度偏低

一是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当强调重视农业产业化时,一些地方则加大扶持力度,财政投入增加,等强调抓其他工作时,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则逐步削弱。二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力度依然不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虽逐年加大,但所占比例依然偏低。三是农村金融改革滞后,农业中小企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2.2.4 土地流转缓慢、规模偏小

耕地人均占有少,目前仍主要是以户为主分散经营,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功能。这种分散经营体制,影响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及优化配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急需的土地,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保障和解决。

2.2.5 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对接不够

虽已形成了区域性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但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产销、搞活流通的作用,农民不能全面了解市场价格、行情,没有完善的市场销售渠道和网络,不能与市场形成有机的对接,从而生产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农产品的质量、数量都难以达到市场需求。

3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1 农业产业结构规划

产业规划的第一任务,就是需要全面分析、评价产业发展的资源与条件,选择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支柱产业部门。即根据区域特色和产业特征,选择出农业产业的结构组成及主次定位。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对主导产业选择要结合其带动能力和产业链深度。

考虑到当前数据和原始资料的局限性,本文采用专家评价法,这样可以通过当地农民代表、农业类专家学者和当地政府专家的打分,来找准农民个体微观利益和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的结合点,确保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实施性。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的一些基本条件,筛选出以下指标层。

区域比较优势是指该地区的某一产业在整个区域之间同行业的规模、产能、效益和专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对比优势程度,比较优势较为突出的产业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优势。

产业带动能力,产业之间是相互影响关联的,该指标反映产业对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影响力度,如果越大,则表明该产业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对其需求较大。

产业增长潜力是指产业的市场需求能力、竞争力,包括产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技术进步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等,选择产业增长潜力较高的产业,能够保证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持久性、产业战略的前瞻性。

产业链条深度,产业链包括企业链、供需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方面,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能够联动一、二、三产业,是城乡经济成为一个综合体,深度广的农业产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进入农村,加速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有效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政策扶植力度,国家、地方政策的扶持倾向性和投资力度将对产业的选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时,政策的导向性也决定了该地区产业的大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风向标”作用。此外,城乡统筹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到产业上也需通过政策扶植来体现,该指标为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指标。

根据西湖管理区的状况,选择出粮食、蔬菜、棉花、瓜果、食用菌、渔业和畜禽业7个农业产业,通过专家评价法模式,邀请部分相关学者、政府部门专家及农民合作社代表对各个产业进行评价打分。然后依据得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得出结果如表2。

根据上述对7个基本农业产业的评价,选择将绿色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优质水稻种植作为主导产业,经济作物瓜果类种植、畜禽养殖作为配套产业,同时加强物流加工、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建设,形成绿色蔬菜、生态养殖、优质水稻“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主要调整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产业主线。规划期间将在实现保障性产业稳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能凸显当地优势的特色蔬菜和健康水产,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化经营,建设全产业链,开发多功能化产品,实现特色产业优势化。

调整养殖结构。依托现有养殖基础,挖掘适合当地的品牌养殖产品,科学调整养殖结构,走特色养殖致富道路;标准化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养殖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增效创收。

调整农产品功能体系。调整重点转向以强化薄弱环节为主的功能性调整,主要是提高农产品产值、农产品社会地位和分配效应,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外部效应,促进各级产业之间的协调分配。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实施“突破关键环节”的战略,重点突破科学种养、品牌培育、技术服务、产业链完善等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和生产业,切实推进现代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 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农业产业体系布局要结合科学评价、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明确格局,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城乡统筹的农业产业布局更应注重城乡功能定位,将劳动密集型的农场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和城镇等人口密集区集中,农业地区实行适度规模化布局,便于农业发展类型转变。

3.2.1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1)空间位置因素。根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类产业空间配置会影响其产业效益及发展潜力。农业产业也会受到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其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地理位置的不同,布局的产业也会有所不同。

结合空间位置因素影响分析和杜能农业区位论,将这个规划区域以城镇地带为中心,按照距离中心远近划分为三个圈,把生产易腐的蔬菜产业布局在第一圈,即靠近城镇中心的地带;第二圈布局相对较储存时间不长,且运输成本较高的水果产业和高效经济作物产业;第三圈可以布局粮食产业和水产养殖业;由于畜禽产业的规模小、专业化程度高,将其布置第一圈和第二圈内。

(2)自然条件因素。由于农业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于大自然,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地区,也就是相应的农业产业分布地区。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产业的生存环境也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地形地貌条件直接影响到地区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同时也决定了产业用地布局。西湖管理区地势平坦,四周稍高,中部略低,适宜规模化经营,发展蔬菜、粮食等农业产业,更细化下去,例如地势低洼的地方更适宜发展粮食产业,而并不适宜发展蔬菜产业等;土壤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发展与土壤性质适宜性高的产业,适宜性高既有利于保持土壤质量,又能提高效益,西湖管理区地处洞庭湖平原西部,土壤是典型的河流冲积土,土壤肥沃,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生产。由于自然状况数据的有限性,所以分析只能以定性分析为主。

(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有市场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以及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原有基础等。首先,农业产业布局需要考虑历史继承性,历史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所以,在再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需要在充分利用好原有的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其次,产业布局时还需要考虑各产业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和所需劳动力的情况。

社会因素主要指国家、地方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因素。产业布局时可参照西湖管理区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有利于产业布局规划的政策协调性与可行性。

3.2.2 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根据对空间、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按照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将三大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合理的布局,并与城镇中心组成“一带六区”的形势(只考虑农业产业)。

一带——以园区东西主干道为主轴辐射带。东西向形成“一主两次”的三个核心服务节点,即以西湖镇为主的服务节点和东洲乡、西洲乡为辅的次级服务节点;整体上,形成东向益阳、西向常德、南向汉寿、北向鼎城的立体式辐射。(该部分为城镇规划内容)

六区——按照产业分区,科学规划设计的六大功能区。即绿色蔬菜生产区、现代水产养殖区、有机水稻区、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特色水果种植区、综合畜牧区。

根据布局规划,设计出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规划的总体布局图。

4 对策与建议

4.1 统筹城乡发展层次,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必须明确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五个方向。必须在充分重视技术引进和示范应用的同时,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坚持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优先参与国内外高新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利用各种国际合作机会吸引国外建设资金,引进先进农业科研和生产设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形成稳定的技术源和技术力量,提高园区项目技术含量。在技术扩散方面,应重点抓好技术宣传和后续服务,最终整体增强可持续创新发展能力。

4.2 统筹城乡生产效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主体

培育西湖管理区自己的龙头企业,从资金投入、技术改造、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订单农业、农户入股、以及“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及市场竞争力,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4.3 统筹城乡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市场

首先,创建市场化的经营要素市场,特别是人才、资金、土地、科技等要素市场。尤其是土地流转机制,建立起适宜西湖特点,各方自愿,有利于优势产业形成的土地流转机制;其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必须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组织营销企业、中介服务组织、销售队伍到国内各大农产品市场联系客户,在未开辟的市场上寻求更多的领地。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方面,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共赢;最后,建立高科技农产品市场预测机制,对消费需求和消费者行为等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并联合多个特色园区,实现多个园区间的信息、营销理念、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的共享,构建强大的营销网络,迅速提高单个园区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促进多个园区共同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西湖特色品牌的建设,通过宣传手段提高知名度,加大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保证产品市场占用率。

4.4 统筹城乡建设环境,营造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面贯彻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及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充实项目库,以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缩小城乡产业差距,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5 结语

由于没有广泛运用的实践模式,湖南省常德市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无疑是对于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将西湖管理区建设成现代农业样板区与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局面,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行业,把农业融入二、三产业,以此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俊毅,敖嘉焯.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径:以广东省佛冈县为例[J].南方农村,2011(2):16~19.

[2] 肖彩虹.常德市西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产业用地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3] 宫远山,王丽丹,李铁鹏.城乡统筹视角下的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探索-以沈北新区新城子现代农业经济区总体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1):40~44.

[4] 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4):62~65.

[5] 傅丽芳,葛家麒,孟 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1(2):116~119.

[6] 姜法竹,张 涛.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6):55~59.

[7] 周利娴,袁清坡,袁富坡.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导产业选择,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90~91.

[8] 丁玉莲.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实证分析[J].三农问题,2003(10):27~29.

粮食产业发展方向范文6

关键词:物流加工园 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

前言

市场环境下,地区之间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不仅可以反映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而且可以反映对资源要素的转化力。产业发展实质上是追求产业质量的提升,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优势的建立,使产业具有成长性,从而保证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时期。对于清浅镇这样的边界工贸型小城镇,突出产业特色,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确定和调整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建立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城镇工业体系将是其发展城镇化的主要途径。

一 集镇现状

(一)地理概况

清浅镇位于阜阳市太和县西北部,东临洪山镇,南接双庙镇,西南隔南河与李兴镇相望,西部、北部分别与河南省相邻。辖区面积49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85个自然庄,220个村民组,总人口42161人,其中农业人口3.3万人。全镇土地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7%。人均耕地面积1.3亩。

清浅镇地处淮北淤积平原西北部,本镇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坡降较缓,海拔在32米至33米之间。土壤类型主要是砂礓黑土类普通砂礓黑土亚类淤黑土,主要土种有厚淤黄土、挂淤黑土和薄淤黄土等。

(二)资源

生物资源:

主要为农作物和家畜,其中: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中药材、脱毒红薯、大棚蔬菜等。

养殖业主要有:牛、羊、獭兔、鸡等。

旅游资源:

清浅镇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茨河从镇域中部由北向南穿过,水质清澈,沿岸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越,视野开阔,杨树林相对茂密,位于清浅镇区的青龙从天而降滚卧旧址以及奶奶庙等遗迹,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与一体,是清浅镇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品牌项目。

(三)社会经济状况

清浅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中药材、棉花、蔬菜以及一些养殖业。近年来,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7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9156万元、3230万元、5114万元,财政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粮食产量2.4万吨,小麦种植面积4.26万亩,棉花种植面积8500亩,油料产量300吨。

二 发展基础

清浅镇经济在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各产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农业

清浅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清浅镇结合本镇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现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巩固棉花、中药材两大优势产业,加大桑蚕、烟叶两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调整力度。目前,清浅镇已初步形成几大特色种植:河西付集的棉花种植;镇北高桥的桑蚕种植;以河西陈庄为中心的桔梗、大青根种植;前丁后丁梓光蔬菜种植;河东邢庄、大王庄的烟叶、脱毒红薯种植等。

同时该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积极推行标准化养殖,主要以牛、羊、兔、鸡为主。后吴尉陈村獭鸣兔养殖厂,占地面积达37亩,总投资近75万元。

(二)工业

清浅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目前,全镇私营企业已发展到16家。位于清浅镇区的太清纺织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棉花加工企业中的龙头,成为全镇个私企业发展的亮点,生产的棉纱远销蚌埠、张家港、江苏、广东等地,产品供不应求。现在以清浅镇区为中心,已成为方圆百里最大的棉花收购、加工、销售集散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棉花专业市场,极大地带动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全镇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第三产业

随着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居民生活配套服务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业及金融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虽然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还比较慢,但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近年也不断增长。

三 清浅镇发展定位和目标

清浅镇未来主要承担的功能可以表述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性工业基地、太和县域边界的一个边贸地区及生态休闲区域之一。

总体发展目标集中体现在三个具体方面:

建立以地方资源为导向,形成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综合性农工贸型城镇;建设成为县域边界的重要边贸地区,镇区成为重要的边贸城镇;建设原生态的休闲度假区,形成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共存、互相辉映的发展格局。

四 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一)产业发展的指导原则:

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产业联动的原则。

(二)产业发展方向

1.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发展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合理的农业体系。在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棉花、脱毒红薯、薄荷、桔梗等中药材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多种经营能力,增加农业的经济总量,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基地化、规模化农业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特色、绿色、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种植业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结合本镇特点,选择棉花、桔梗种植为突破口,带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同时应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加强牛、羊、鸡等畜禽的生态养殖以及獭兔这一类的养殖,实施畜牧业富民工程。

2.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坚持“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统筹发展”的思想,聚集发展,形成规模。

――立足本地资源,依托现有企业并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扩大主导产业的带动性,扩大产业和产品的服务半径。发展以棉纺织业、中药材加工以及蔬菜及养殖业的加工、冷冻保鲜为主的新型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产业推动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

――加强集镇建设、改善体制环境,建立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集镇工业体系,通过产业向城镇集聚、向产业园集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在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配套,形成优势产业和相关产业集群,共同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抓住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向外扩张的机遇,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加工业,并使企业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名牌化,带动工业向集约化高层次迈进。

3.第三产业发展重点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激活现代物流、培育专业市场、发展特色旅游”的思路,着力推动第三产业提档升级。探索建立服务业发展联动协调机制,鼓励工业服务业聚集发展,生活服务业向农村发展。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金融保险、咨询和教育、文化卫生、房地产、信息等新兴第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符合镇情的第三产业体系。

――商贸

突出边贸城镇的特点,依托传统商贸优势以及产业优势,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一些专业市场,同时建设集金融、运输、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结合清浅镇的自然地理特征、产业资源分布状况将全镇划分为三大经济协作区,即:东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西部经济区。

1.中部经济区:规划该区依托中心集镇,包括有云寨行政村和曹庄行政村的西部,总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桑蚕养殖、中药材种植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形成上规模的种植基地;建立中药材交易市场;同时发展以桑园观光为特色的农家乐生态观光。

2.东部经济区:规划该区依托后吴集,包括陈楼行政村和曹庄行政村的东部,总面积17.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红薯、薄荷、烟叶种植,积极发展烤烟基地;在现有獭兔养殖基础上形成上规模的养殖基地,形成以特色养殖业为重点的经济协作区。

3.西部经济区:以付集为中心,包括王阁行政村和张庄行政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该区棉花的种植和收购已有一定的基础,在现有基础上,形成以棉花种植为重点的经济协作区,扩大棉花收购市场的规模,同时以收购加工带动服务业发展。

在经济协作的前提下,以区域自然条件为基础,在镇域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紧密的产业集聚区,围绕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建设七大产业化生产基地:棉花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烟叶种植基地、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桑蚕生态养殖基地、獭兔特色养殖基地、工业集聚区。

五 发展战略

(一)强化集镇在乡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改变集镇用地分布零散,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强的现状,充分发挥集镇作为镇域经济增长极核的作用。引导乡镇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向集镇集中,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扩大集镇规模,增强集镇经济活力,更好地发挥集镇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

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的最主要动力。依托当地的资源条件,大力发展棉花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道路。

(三)走特色生态农业之路

在稳定传统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引导以棉花、红薯、烟叶、桔梗、大青根等为主的种植发展,走特色生态农业之路。

(四)积极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发展劳务、兴建市场、增加岗位”。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在一定时期内劳务输出仍然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动趋势。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劳务经济的支撑作用。发达的第三产业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在镇域中心村及集镇建立专业集贸市场,以商活镇,引导商户归场入市,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培育清浅集镇成为太和县西北部的发展节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