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工监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工监测范文1
关键词:变形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
变形监测就是利用专用的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其任务是确定在各种荷载和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变化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征。在精密工程测量中,最具代表性的变形体有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边坡、隧道和地铁等。
1概述
工程范围总体呈的矩形(长边约100米,短边约60米),呈西北到东南分布,地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坡度约30度,高差达20多米。区域最北端治理前塌陷严重,因此为监测重点,中部和南部的塌陷依次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中南三处具有变形的代表性,产生沉降和位移可判断整个工程区域的变形情况。
本次监测采用2″级日产索佳SET2Ⅱ全站仪。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概述和监测方法
2.1概述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体系是一个反馈体系,它包括区域调查、重点地质灾害勘察、监测、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与管理等。其中,监测贯穿了从勘查到工程治理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而监理与管理则在整个过程都要行使职责.并架起与社会各职能部门联系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各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反馈的。由于反馈信息,必要的修改是难免的,但它是在研究对象的地质力学破坏机制清楚、工程治理的总体目标确定、设计的技术路线基本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的调整与优化,不是无原则的“三边”工程或推倒重来。
2.2监测方法简介与对比
2.2.1传统的测量方法
传统的测量方法是使用四等以上精度的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求出待监测点的高程。
(1)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一种利用水平视线直接测高法,测定高差推求高程的精度是较高的,能够很好的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需要。可是水准测量方法本身受地形高差起伏的限制,仪器和标尺的精度要求很高,外业工作量大,施测速度较慢,效率不高,特别是危岩灾害体一般都是分布在陡峭的石山上,水准测量的难度非常大,有的根本无法攀爬实施测量。于是,人们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解算危岩等灾害体的滑动、下沉的变形参数。
(2)传统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三角高程测量是一种利用经纬仪间接测高法,它不受地形起伏的限制,且施测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在地形测绘、灾害治理工程、线路工程、管网工程、河道工程等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其测量精度往往受每次设站测量时仪器高的量取、棱镜高的量取、测站对中误差的联合影响。大大降低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
设A为地面已知控制点,B为灾害监测未知点,A点已知高程为HA,HB为未知点高程,由图一可知:HB=HA+hAB。
图1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图
图中:D为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α为在A点监测B点时的垂直角;Ι为测站点的仪器高,L为棱镜高;
V为全站仪望远镜和棱镜之间的高差(V=Dtanα);
为了讨论问题方便,这里对与设站方法无关的球差和气差的影响不作讨论(实际计算时按规范进行球差和气差的改正即可)。根据图1可得传统三角高程测量在已知点设站监测的基本计算公式:
hAB=V+I-L
HB=HA+Dtanα+Ι-L
2.2.2使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新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
随着全站仪的广泛使用,使用跟踪杆配合全站仪测量高程的方法便被人们广泛采用。虽然有先进的全站仪,但在危岩等灾害体高程变化测量工作中,如果采用传统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依然无法解决精度低、效率不高的局限性。
作者经过研究摸索,提出一种全新的方法进行三角高程测量。这种方法既结合了水准测量的自由设站的特点,又减少了三角高程三个环节的误差来源,因为每次测量时不必量取仪器高、棱镜高、不必仪器对中,不必选择固定点而可以在任意位置设站进行监测,即可求得未知点的高程数据。下面以地质灾害危岩变形监测为例,阐述这种新方法的原理:
图2 自由设站法三角高程测量原理图
如图2所示:我们在与已知点A和未知点B之间的任意位置设站,将棱镜设置在任意高度(只要在监测A和B点时,保持棱镜高度不变,就无需量取棱镜高),不用量取仪器高,不用与控制点对中,不用保留测站点位(下次监测也是随意设站),由图2得:
hAB=D1tanα1+K0-HA-K1=S1*sinα1+K0-HA-K1------------(2)
hAB=D2tanα2+K0-HA-L=S2*sinα2+K0-HA-L--------------(3)
K1=L-hAB------(4)
图2中:S1为斜距(监测值);α为水平视线至监测点的垂直角;K1为棱镜中心与B点的高度差(过渡值);L为棱镜高―可以设为常数(LA=LB=L);
将(4)代入(2)、(5)代入(3)后整理得:
L=S1*sinα1+K0-HA-----------------------------(5)
hAB=S2*sinα2-S1*sinα1---------------------(6)
HB=HA+hAB=HA+S2*sinα2-S1*sinα1---------------------(7)
为了便于直接利用垂直角监测值进行计算,我们将sinα=cos(90-α)=cosLa代人(7)式得:
HB=HA+S2*cosLa2-S1*cosLa1---------------------(8)
La为垂直角监测值。
通过以上公式推导和实例论证,我们从(8)式和实例计算表数据可以看出:
1)自由设站联测已知点A和未知点B,理论推导公式正确无误;
2)计算过程与仪器高无关,所以不用量取仪器高;
3)计算过程与棱镜高无关,所以也不用读取棱镜高;
4)计算公式与自由测站点的三维数据无关,所以更不用与控制点对中;
5)由于每次观测均为任意设站,因此不用保留观测站点位,即可求得未知点B的高程,既可以减少几个环节的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减少误差提高精度;
3变形监测技术的实施
3.1监测控制网的建立
为了取得高质量的变形监测成果,满足有关部门对工程变形分析的监测数据要求,制定合理并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的监测方案。
(1)平面和高程监测控制点的布设和选埋
首先在监测区布设3个监测控制点,作为平面和高程监测控制点(平面和高程同点),以满足永安南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测的变形监测,首级监测控制点为可引入当地基础测绘控制系统的坐标及高程,也可在1:1万地形图选取某点坐标、高程及一条边的方位角,内部按一级精度要求执行。
监测控制点必需选在通视良好、确保点位无沉降、无移位的地方,并且其位置宜于长期保存、便于对监测点的观测。如果选在房上则应将不锈钢测量标志浇注混凝土固定。如选在基岩或山边地基坚实的地方,应采用现场基石打孔,放入不锈钢测量标志浇注混凝土固定。监测控制点编号以N开头,按N1、N2顺序编号。
(2)监测点的布设和选埋
监测点应选在工程区域内最能反映变形的位置上,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北侧重点监测区选埋5个监测点,南侧非重点监测区选埋4个监测点,共选埋9个监测点,编号依次为JC1、JC2、…、JC9。监测点的埋设过程为先在具有变形代表性的岩石上钻孔再放入不锈钢测量标志并用混凝土固定,监测点埋设必需做到与岩石坚固连接,使监测点能真实反映工程区域变形情况。
3.2监测方法
利用当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Ⅲ16和Ⅲ17控制点连测得基准点坐标作为起始坐标,采用三联脚架法观测,水平角,垂直角各观测三测回,边长三次读数。设站Ⅲ17定向Ⅲ16测得N1,N2平面坐标和高程.设站N2定向N1分别测得JC1、JC2、JC3、JC4、…、JC9平面坐标和高程,水平角,垂直角各观测三测回,边长四次读数,今后各测站的定向及观测方法不得改变。
3.3监测控制点的施测
(1)平面监测控制点的施测
在监测区内布设一级导级,一级导线测量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水平角观测三测回,垂直角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三测回,每测回四次读数,边长要加入加常数、乘常数改正,气象数据按《规范》要求测量、记录,并且可直接输入全站仪对边长进行改正,各项限差应满足《规范》中各项要求。
(2)高程监测控制点的施测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联测监测点。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垂直角对向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二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不大于7″,垂直角要加入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的改正(K值取0.14),仪器高、觇标高量至毫米,往返高差较差小于±40√D(D为公里)mm。
3.4监测点的变形监测期
监测点的变形监测期暂未确定,12月下旬起每半个月监测一次,春节前计测3次,以后根据工程监测点的变形情况另行确定。监测过程中有突发性变化,出现异常时,要及时通知甲方采取必要的措施,是否延长观测期或加密观测次数,视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后再由甲方决定。变形观测中除特殊情况外,仪器和人员不得变动,以消除人为和仪器的观测误差。
3.5监测点位移监测、沉降监测
监测点的位移监测采用极坐标法测得每个监测点的平面坐标,本项目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进行观测,水平角、垂直角以及边长的观测分别执行《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的相应规定。为了提高监测精度,观测次数适当增加,具体观测要求为:水平角采用方向法观测三测回,垂直角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四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气象数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99)中一级精度要求测量、记录,并且可直接输入全站仪对边长进行改正,并加入仪器检定的加常数、乘常数改正。
各次沉降监测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采用日产2″级SET2BⅡ全站仪,垂直角对向观测三测回,边长观测二测回,每测回三次读数,垂直角测回差及指标差较差不大于7″,垂直角要加入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的改正(K值取0.14),仪器高、觇标高量至毫米,往返高差较差小于±40√D(D为公里)mm。
4结语
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的科学研究、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价和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才能达到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理工监测范文2
关键词: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水平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1]。为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质量制度建设,强化环境监测基础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环境保护部制定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2],对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3-4]。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范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5]、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改善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
2.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涵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要保障监测质量就要采用系统论的方法,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围绕环境监测各个环节,特别是监测质量易受干扰的部分加强监管,构建保障体系。诸如在空气质量监督、水体治理等方面,就要加强应急监测、现场监测等薄弱的环节的质量监管从而确保整体体系工作质量的提升。
2.2科学配置监测点
在监测点的配置上,要坚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作为环境监测点,以通过有限的数据反映最大范围的实际情况。在具体选择监测点时,要综合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取样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选择监测点位置。
2.3打造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监测人员工作队伍
一要建立监测工作人员培训机制,对于新加入的人员做好岗前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检测业务知识,同时对在岗人员做好在职培训,不断深化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水平。二要加强监测工作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努力将他们锻造成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的环境监测人员。
3.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说到底就是监测质量体系文件的建立、持续改进和严格施行。监测质量的保证,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管理体系,要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侧》[6]的规定,以技术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的形式,对监测的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对实验的环境和条件,对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要经常性地利用质量监督、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来评价体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全方位、全程序、全过程、全要素的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实现环境监测的规范运行,持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4.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应主动接受上级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参加监测计量认证、持证上岗考核、质量管理评审、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外部质量控制活动,充分利用外部力量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检验和监测技术能力。在搞好外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实验室内部的质量保证活动,组织监测人员进行上岗理论考试、操作技能和标准样品考核。实验室分析应着重于分析人员操作技能的规范,采用分析空白、质控样、加标样、平行样、留样复测等措施评价监测质量,逐步增加全程序空白分析、质量控制图和不确定度评定,判断监测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应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拓展质量保证、质量控制领域,加强现场监测和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检查现场监测人员的操作是否持续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及时发现、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仪器设备要按规定进行周期检定、期间核查和例行检查,保证计量量值可追溯到国家计量基准,确保量值的统一和准确可靠,使监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实践证明,质量保证活动能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充分发挥监测工作的技术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客户对监测质量的信任度。
5.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监测人才培养
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6.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环境保护部(环办〔2009〕56号) 2009-5-7
[3] 王心芳.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努力提高监测的现代化水平[J].中国环境监测,1999,15(1):1-6
[4] 严管理出效益重质量求发展 努力开创环境监测工作新局面.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9.2.16
[5]《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14号.2006-7-28
理工监测范文3
关键字:环保监测;重要性;影响分析;数据
Abstract: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quality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raise the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and continued improvement, actively carry out external quality control and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ctivities, to strengthen the monitoring capacity building and monitor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strengthen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on-site monitoring, an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leve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provide accurate and reliabl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fo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mportance; impact analysis; data
中图法分类号: 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每年水污染事件1000起,每年因大气污染致门诊35万人。2006年,中国对559个主要城市进行的监测显示,有37.6%的城市大气质量未达到国家标准,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物、氮氧化物是主要污染物。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有6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环境中,而生活在总悬浮颗粒物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环境中人数达到了10亿。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气污染与人群的许多疾病,特别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全球每年由于城市空气污染造成大约80万人死亡。亚洲地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48.7万多人死亡。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急诊病例680万人,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中国GDP的7%。近几年,中国共发生水污染事故3988起,平均每年近1000起,每天2到3起。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2010年水污染事故占全部环境污染事故总量的59%。
一、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二、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 ,积极开展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保证活动 。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三、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四、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理工监测范文4
论文摘要: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了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对推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意义。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污染负荷日趋加重,环保压力不断增加。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要完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必须要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理与环境监测体制。目前,我国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还没有完善的行业规范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企业的重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是整个环境管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工作关系,对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1]。
二、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指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
环境监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是环境现场监督、检查、督促与处理的总称。其核心工作就是日常现场监督执法,是执行各级政府及其环境保护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的环境监督执行系统。环境监理的主要任务是依法对辖区内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情况和对海洋及生态破坏事件实施现场监督、检查,并参与处理[2]。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服务与依靠的关系。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法规、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的技术措施。环境监理只有在这种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才能使其工作走上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的顺利进行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是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工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推动。因此,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污染源监测,使例行型监测向监督监测型转变,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为环境监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环境监理在技术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在履行职能时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3]。
1.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既为环境监理提供有效的反映环境状况的信息,同时又是衡量监理行为和监理效果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理行为的成功与否。
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环境监理工作必须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具有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和可比性的监测数据。离开了环境监测去执法,环境监理就失去了目标和执法的基本手段,也就脱离了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就不能正确地判定企事业单位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同样,环境监测人员如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是环境监理的耳目和手段,没有将环境监测的数据用于检验环保法规的执行效果,支持环境监理开展工作,为环境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那么环境监测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2.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环境监理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具体体现为:环境监测对基层征收排污费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调查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以及对调解污染纠纷的技术支持作用。
3.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
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是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理部门在现场监督检查中,判定排污单位的环保设施是否在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有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效果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只能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由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提出监测报告,以此作为监理部门对排污单位是否要做出限期改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的依据。
监理部门在检查排污单位执行排污许可证情况的过程中,环境监测站负责对污染排污申报内容进行技术检查,为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案和制定排污许可证允许排污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排污单位执行许可证情况按规定进行监督、抽测,定期报告结果。
4.环境监测为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排污收费工作是环境监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加强环境管理既有效,又是最基本的经济杠杆手段,而征收排污费的基础是了解和掌握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放浓度的一些定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于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监测力量所不及的情况下,通过物料衡算等方法获得,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环境监测获得。排污收费监测也是环境监测的一项主要任务,通过对辖区内企事业单位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进行定期定量的监督、检查、采样分析等监测活动,得出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时空分布状况基础实测资料,为监理部门征收排污费提供法律上、行政上必要的科学依据[4]。
四、总结
环境监理和环境监测都是环境保护整体工作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环境监理要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要为环境监理服务,促进环境监测监理的协调发展。在深入研究监测、监理工作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及时把握监测、监理工作发展的新特点,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和促进其发展的举措,环境监测站要把为监理服务看成是监测的基本方向和任务,并在环境监理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监督作用。环境监理部门也要把环境监测看成是实现科学化、定量化、法制化管理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工作才能协调而有序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庞永师.建设工程监理[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朱若华,强红,王玉贤.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
理工监测范文5
【关键词】无菌物品;监测;管理
医院供应室是医院无菌物品发放的中心,承担着医疗用品的洗涤、包装、消毒和灭菌工作,灭菌效果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保证供应物品的质量和临床使用的安全,从而达到预防院内感染,保证患者早日康复。
1 严格的规章制度,使操作程序化
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为了确保无菌物品的灭菌质量,我们对各室工作制定了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操作规程,并严格按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及各种监测,严格控制院内感染。
2 布局合理使环境规范化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把好污清路线关,合理布局,从物品回收后接收、洗涤、包装、灭菌、储藏、发放都做到由污到净、不交叉、不逆行、污清分开、室内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严格控制人流、物流、空气流。
3 严格把好物品质量关,使工作达到标准化
3.1 在回收器械时做到三查,即:查物品质量、数量及清洁处理情况,并在污染区内进行分类,先用冷水冲洗3遍所有器械,以去掉水溶性蛋白,再用酶清洗剂浸泡5~10 min,接着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再用热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涂油烘干。
3.2 器械烘干后送入包装间,首先进行质量检查,也要做到三查,即:查物品的质量、数量、 清洁度。打包时做到各类包捆扎不至松动敞开为度,不宜过紧,包内放指示卡,填写标签,注明消毒时间和失效时间、责任人,并在封口处贴指示胶带,以保证有效时间及观察物品的灭菌效果。
3.3 物品打包后进入消毒室,高压灭菌前检查高压灭菌器密封材料有无开裂、损坏,内筒排气孔上有无杂物。每日消毒前进行B-D实验,以检查高压灭菌器有无故障。
3.4 物品灭菌后放入无菌储藏室,无菌物品分类放置,并按近期灭菌在后,远期灭菌在前的顺序摆放,发放时先远期后近期,每日检查,防止过期,未经灭菌的物品不得进入无菌室,所有出无菌室的物品必须经过重新灭菌后方可再进入无菌室。
4 严把物品检测关,质量标准化
为确保灭菌质量,我们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每周期、化学监测/包、生物监测/月),每月对灭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每日消毒前进行B-D实验,并对无菌室每月空气监测,达到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监测标准,确保临床使用物品的安全性。
5 坚持原则,监督进货质量
理工监测范文6
【关键词】环境监测;科研管理
近年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及13个省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监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鼓励技术人员投身科研,提升全省监测科研水平,同时通过筹建各级环保重点实验室、加强省内省外多方交流与技术合作,扩大了科研集群效应,加强了对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联合培养力度,使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工作也逐步趋于完善,在科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尚需改进的地方,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也待进一步提高。
一、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基本状况
科研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保证科研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达到最优化,同时尽量减少项目失败的风险而采取的各种措施[1]。科研管理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落后的、静止的、封闭的行政性管理模式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弊病,一系列的科研管理活动,包括各种信息处理、文字处理等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手工操作,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效率低下,同时,也使得处理后的信息不够全面、不够及时,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时效性[2]。在环境监测行业,环境监测科研工作虽然能从创新性、探索性等角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但因为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大多为政府下设的各级环境监测站,为政府及相关客户提供真实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系统的最基本任务。各级环境监测站例行任务繁重,导致开展环境监测科研的外部环境及平台不如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平台好,众多环境监测科研项目在日常工作之外开展,环境监测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科研管理人员一般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制订和执行有关科研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状况、组织和安排科研活动的专职人员[3]。在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科研管理人员是服务者、协调者、监督者。科研管理人员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组织科研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协调科研人员、科研立项部门、科研承担单位三方的关系,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开展;最后同时兼当科研项目的监督者,实时监督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进展,及时发现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问题并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寻求解决方案[4]。环境监测系统的科研管理人员大部分为兼职工作,科研管理人员除了管理科研项目,还需承担监测站内其他的日常工作。相比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科研管理从人员数量到人员精力均有所不足。
二、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经验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建立了以科研为先导的立站原则,全力促进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发展。首先,制定和完善多项环境监测科研政策,从政策上优化环境监测科研大环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先后出台了《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细则》等科研管理规定,并根据中心科研发展情况于2011年对上述两项规定进行了修订工作。同时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制定了《水专项课题管理和实施补充规定》(2009年)、《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实施管理规定》(2010年)、《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水专项外聘人员管理规定》(2010年);其次,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依托自身建成的“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环境监测技术转化与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江苏省生态环境测试服务中心”、“江苏省污水处理设施效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太湖遥感应用基地”等多个平台全面推动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第三,积极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将工作人员参加科研、作为工作要求,定期考核全省环境监测系统,从科研管理、成果、获奖等方面对科研工作提出要求,营造了全省环境监测科技人员积极参加监测科研的氛围[5];最后,设立了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每年在全省环境监测系统中自主立项20余项,以支持各基层监测站技术创新,稳步发展。
在此推动下,2013年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科研成果众多。省环境监测中心承担各项科研项目173项,当年新增科研项目34项。江苏省13个省辖市在研课题总数达202项,当年新增81项。全省共有10项课题获部、省、市级各项奖励。省环境监测中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作的《履行成效评估的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体系》项目获201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省环境监测中心的《蓝藻预警监测遥感数据接收和解译系统》项目等5项课题获2013年度江苏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另外,还有镇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技术及应用》项目获镇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阳澄湖保护条例实施后阳澄湖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课题获苏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优秀项目奖。
三、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工作体会
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强,很多科研成果能即时的在环境监测中得以应用,指导日常工作。从事环境监测科研的人员一般也是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他们不仅是环境监测科研成果的需求者,也是创造者、使用者。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得环境监测科研工作比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更具特殊性。把握好这一特点对做好环境监测科研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从管理体制上,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目前环境监测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状态,由兼职转为专职,以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对科研课题的申报、审批、开题、成果的鉴定和验收、归档、报奖、评审、奖励、推广应用等方面都更用心。鉴于目前还无法做到使环境监测科研人员由兼职全部转为专职,就特别需要对其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定期给予奖励,以调动了广大环境监测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从管理手段上,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为例,目前的管理手段仍为简单的Excel文档记载课题信息,定期更新,这不仅会因科研管理人员信息不明不能即时更新表格造成管理上的延误,也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对文档错误操作,可能会造成课题信息的删除和误改;而由于此类表格可复制移动,对机密信息的保存也不甚理想,还可能因多次复制修改造成文档版本的混乱。建议环境监测科研管理部门及时的对科研信息处理的全过程进行思考和总结,研究开发优良的环境监测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从管理人员素质上,美国斯隆管理学院的“安东尼结构”中,把科研管理人员的才能分解为技术、协调和见识三个部分。技术是指专业能力,而另外两个方面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要求。研究发现,科研管理人员的级别越高,其见识和协调能力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这说明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应该首先重点培养其管理能力[6]。另外,环境监测科研管理人员还必须加强自身的主动服务意识,以更好的协调、处理发展环境监测科研的需求与专职环境监测科研人员不足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李新荣.质量管理师高校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核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29-30.
[2]王晓燕,张俊涛.21世纪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农业经济,2004,(2):46.
[3]张昊鹏.关于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探讨[J].淄博学院学报,2002,18(1):34.
[4]吴绍民,付吉,杨世松.科研管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5,6(4):96-98.
[5]张涛,熊光陵.创新监测科研管理 推进环境监测发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2):1-3.
[6]王晓东.复合型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J].山东化工,2007,36(1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