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元智能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范文1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个性培养;启示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针对传统的智能一元化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是具有多种智能的,个体的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而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他看来,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强调个体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了个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传统的智能理论无法说明现实生活中智能的多元性和创造性,因此,他在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智能的概念作了全新的界定,即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结构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智能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立的方式把自己的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与他人相区别的智能组合。

(二)多元智能理论所蕴涵的个性培养的理念

1.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乐观、平等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能组合。虽然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具有完整的智能结构,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便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因此,加德纳反对忽视这些差异,反对要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学生,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教育来进行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祢补,获得个人的最优化的发展。

2.个性化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可开发性。既然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同时拥有九种类型的智能,因此,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应该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加德纳是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来作为实施个性化课程的主要途径。他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摆脱过去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所强调的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倾向,促使学校和教师去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从而为实施体现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该课程的实施项目包括:在小学阶段实施重点学习项目,每天学生除了上读、写、算等学校主课外,还要参加计算机、音乐和体育等活动,“每天都要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多元智能”;初中阶段结合斯腾伯格的智能三元论开展学校实用智能项目,将学业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促使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出色,获得成功;高中阶段实行艺术推进,促使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3.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观。加德纳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过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在教学中,他特别关注学生智能特征的差异性对教学的意义,提出了“为多元智能而教与学”、“以多元智能来进行教与学”的主张,强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创设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对症下药”地来进行,从而体现个性化教育。否则,向不同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教授相同的内容只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同样的一门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结构,采用适合学生所擅长的智能优势的方式来教学。如数学课程既可以采用数理逻辑方式来教学,也可以采用语言和空间等方式来教学。

4.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传统的以测验为本的评价只片面关注言语一语言智能和数理一逻辑智能,忽视了对其他同等重要的各项智能的评价,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失败者和少量的成功者。在加德纳看来,既然学生的智能类型多种多样,他们的各项智能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学习中的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如用传统的智能测验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有差别的评价标准,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来进行,从而真正体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情境性。只有这样,他认为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成长的轨迹,使教学过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培养的启示

(一)尊重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发展学生潜在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智能在学生个体身上的存在的方式和发展潜能,超越了以往只关注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忽视其它智能发展的做法。它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智能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相同的潜在智能。“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清楚认识地到学生个体的智能差异和在不同领域中认知发展的不同步性,寻找发现学生的智能强项和优势领域,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示各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学校的传统课程,侧重于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课程设置单一、封闭和滞后。通过这种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片面发展,而且没有个性和创造性,欠缺实践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基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的认识,则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能展开,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的作用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学生个体智能的多样性,要求学校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课程,以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根据各自的智能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使学生普遍达到某种基本要求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力求有创意、有特色,使整个课程计划和内容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注重个性化教学,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不相同的学科,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甄别学生。这种一元化的教育看似公平,实则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既然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并且都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那么教学的开展就应该考虑学生的智能强项而不是忽视或否定这些强项,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多元智能的这种个性化教学设想便是依据各种智能的特点,提出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强调学校教育应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现、展示和强化优势智能的平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他们的智能特长,从而确定最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学方法,力求给更多学生以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都能在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有所进步和提高。同时,教师要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自己的弱势领域的智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建立多元化情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单纯依靠用纸笔的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其评价只注重学业智能,特别是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对其他智能,如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等均有所忽略。即使是对学业智能的评价,也忽略了知识、理解、技能的情意基础——动机与态度。这种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不利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超越了传统教学评价的范围。因此,我们建立的评价体系应该超越过去静态的传统评价标准,用动态、情境和社会化的评价体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要改变以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唱主角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要涵盖各个智能领域,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确实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精神产品及物质产品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多方面观察、评估和鉴定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并把这些资料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特古斯.多元智力理论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多元智能理论范文2

一、捕捉学生的闪光亮,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潜能学”并非“无能生”。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人与人之间智能上的差别不再是过去所理解的智商高低上的差异,而只是智能类型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我们不能说一个学生有多聪明,只能说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因此,不能单凭学生的某一个弱项就妄言“孺子不可救”,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全面客观地看等学生。

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带动全面素质的提高

要以优势智能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强烈的成就动机,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智能的良性互动。如果对学生在智能方面的类型差异和强弱不加区分,一味地揪住其某个弱项不放,强调所有人都达到同一标准,必将大大地打击其自信,挫伤其自尊,其结果可能是鸭子学不会鸡啄食的本领,反倒连游水也不敢了,因为他已经没有了自信。因此唯有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禀赋和天性,开发其潜能,以优势智能的发展带动全面素质的完成,才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智能发达,人格健全的人才。

三、改变传统评价模式,树立全新灵活的评价观

(一)评价应关注潜能生的优势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对不同的智能一视同仁。但它更强调每一个人的智能特点是不一样的,强调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充分展示自己智能长项的同时,将自己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自己的弱智智能领域得到发展。如有的学生虽然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不如别人,但是音乐和绘画智能都明显地高于别人,或者在人际关系智能上表现出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应给予充分地肯定,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

(二)评价应立足于学生的进步

与传统教学采用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一生不变的,而是可以培育和提升的。任何年龄或任何层次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在很多方面更聪明。因此评价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还应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描述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成长状况。对于潜能生在学习或生活中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事实上,在经常性的意义上,发展性、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在教学中更具有意义。

(三)评价应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

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评价的内容上,不能仅仅评从考试所要求的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个性、社会关系方面的评价。二是评价方式方法的多元化。教师应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旧观念,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综合素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进行评估的方法是多样的;不仅要对目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评判,还要提供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情况的分析,其中包括学生强项和弱项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学生未来如何学习语言,如何发展的建议等。

四、建构全新的课程设计,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学问题来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教师必须把多样化的活动以高效的方式整合到课堂中来,可以运用音、形、像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智能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任务,学生在完成它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智能得出结果,到再上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出多方面的展示及陈述,从而使不同智能强项的学生获得展示自己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手段,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鼓励“潜能生”扬长弥短,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潜能生”必定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成为智能发达,人格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欧阳芬编著

多元智能理论范文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59-02

一、多元智能理论和教师素养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来的。在对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研究的基础上,他修正了传统的智能概念并提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除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能以外,还有其他六种智能,即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就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具特色。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可以将这八种智能组合内化为个人的自然禀赋,并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素养中。

“素养”一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在长期训练和时间中所获得的修习涵养”,强调已经内化为自身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属于能力的范畴。素养的基本要点是:其一,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其二,素养可以培养,其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三,素养是多层面的,它涉及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全方位的问题;其四,素养是综合的,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他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知识方面:一是热爱那门学科并热心该学科正在探讨的问题;二是精通那门学科,能够分辨清楚该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三是了解那门学科的发展情况,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四是具备那门学科的独立研究能力。第二,精神方面: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刻苦钻研、自主合作、勇于创新的教学精神。第三,技能方面: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技能。

加德纳认为,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多元智能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评价观,这种评价观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评价也是适用的。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

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而其中每一种智力都可以自由地和其他智力结合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现实问题,并创造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所珍视的有效产品。教师不是完人,在职业生涯中无论多么努力,也很难成为多元智能超群的“全能教师”,但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智能所长,采取相应的有效方法,扬长避短,成为基本素养突出的教师。

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具备的专业知识既包括语言、数理、音体、天文等学科知识,也包括进行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教育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才能引导学生缜密地运用语言、规律、思维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如对问题的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科学分析推理能力、高超的实验能力,还应具有驾驭动态的课堂教学、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再次,教师必须具备浓郁的专业情意。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能否建立起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教师教育的现实绩效。传统的智能评价主要采用相对性评价,关注个体在某一整体中的相对位置,而不能反映其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发现个体学习的优势,在评价中通过评价主体不断的判断和反思,对教师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位,进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多元智能评价观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教师发展的导向功能,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动态和均衡发展。

三、激励多元智能发展,促进教师素养提高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教师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批判思考、操作、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等,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以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通过评价,从不同维度充分肯定每位教师的价值,着眼于每一位教师的进步,从而有利于教师找准自身的优势,乘势而上,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

1. 在反思中提高。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非圣人,自然有其不足,因此,教师应不断适时适地地反省自己,促使自己不断地成长。美国的库姆斯(combs)也强调一个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自我、发展自我。换言之,教师本人的心智与人格成为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教师不断自我反省能够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摆脱外在的束缚,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教师应自觉地、有目的地反省自己,主动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参与性,自我组织,自我设计,促进职业素质完美的体现。

2. 在交流与合作中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体具有人际交往智能,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以多元智能为工具,每位教师以自己的智能强项在“教师团体”中承担任务,各尽其能,完成教学责任。教师在合作研究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内心感受,这样可以产生相互安慰和化解压力的效用,具有和谐与凝聚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师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社会情感支持,同时还有专业方面的帮助。芬拉森和比尔指出工作场所可以提供两种支持:一种是工具性的支持,即完成某项任务必需的物质上的援助、建议或知识;另一种是情感支持,以关心和同情性倾听为特征。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历程中,教师希望能够得到多方面的及时的形成性反馈与协助,以便能够不断地提升其专业素质水平,因为教师个人的独立反思可能会由于视野的局限而出现偏差,而且也会由于视野的有限而难以走向深入;而同

事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等合作形式,有助于减少教师反思的偏差,有助于教师个体的反思走向深化。

3. 在动态评价中提高。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组合,反映出他在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多元智能的评价观应该成为评价的起点,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动态的、持续渐进的发展。因为“评估方案如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发展的阶段不同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对于评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数字化的奖惩等管理性措施上,而应该和教师一起讨论并确定教师要改进的要点,制订成长计划。这个计划要激励教师发挥智能优势,利用迁移原理,改善不足。这需要学校领导认真分析教师智能特点,在尊重教师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前提下,共同制定教师的发展目标。

4. 在创新中提高。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方向、途径不同,最后达到的层次和水平也存在个体差别,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的个性教学。如果没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将只是一个模式,脱离了个性的鲜活与自由,没有比较激励、没有创新,也不切合个体作为独立性存在的客观事实。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师的教学要有自己的个性,不要人云亦云。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是其最擅长的,这些方法技巧反映出教师自身最强的智能,也最能让教师充满自信和树立威信。假如一位教师了解自己的智能特点,并善于使用优势智能,那么,他就能比较容易地塑造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个性,在专业发展的历程中,表达出自我的独特之处,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结语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下,教师应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观念和意识;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了解新的教学动态,不断扩大知识范围,促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保证学科教学与知识变化同步发展,挖掘自身各种智能潜力,构建新的智能结构,使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62.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多元智能理论范文4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教学启示;教学策略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针对传统智能理论,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他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力优势,挖掘其多元智力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突破传统的观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实施多元化教学。

1 重新树立观念

1.1 智力观。传统的智力理论将智力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因而教学的重点则被定位于追求优异的成绩。当职业学校的高分学生毕业分配到工作岗位上时,用人单位却多不满意。多元智能理论拓展了我们的“智力观”,学业智力与实践智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最主要的就是反应在日常生活中。高水平的学业智力只能是在学校中成绩出众,而成功的实践性智力可以产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好办法。该种智力所具备的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它的获得一般很少通过他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来习得,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其具有实际的价值。作为职业中专学校,我们培养的是职业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 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一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应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观应是:

1.2.1 “懂得赏识”的教学。教师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从而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1.2.2 “对症下药”的教学。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的教学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来进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层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给予每个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1.2.3 “主动发展”的教学。教师须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智力特点、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发现和建立其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切入点,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而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是否有效。

1.3 评价观。

1.3.1 灵活多样的评价。评价学生不能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而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这样无形之中会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应建立“以人为本”评价体系,将一段时期的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录音、图片、涂鸦或图表、个别谈话记录等都考虑进去,综合评价学生。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提出今后学习的建议。

1.3.2 真实性的评价。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应确保按照学生实际作品或表现来评价。揭示出学生成长的轨迹和进步的方式。

1.3.3 实践能力的评价。职业学校应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2.1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方法。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策略来开发多元智力,而且还要求教师把多元智力整合到教学活动中,进行项目学习。

例如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该课程是一门灵活度很高,与当前市场经济形式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因而应将重点放在学生能用所学知识会处理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项目教学,便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因而,我在开课前就已通过问卷等方式对每一学生的特长、优势进行了调研。第一课时,通过随机抽签并适当调整,将班中同学分成了每六人一组,一个班分成六个项目组,每一组即为一家模拟公司,学生在我的指导下,自定经营项目,并推选了经理,内部管理条例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就以公司形式将市场营销的4ps策略融入各公司的发展企划中,进行相关理论教学。而我是六个公司的顾问,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与各项目组进行充分的沟通,成为各项目组的良好促进者,对各项目组的学习进展实施有效的指导与协助。要求他们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在项目组中的作用。

2.2 教学手段。多元智力是一道多彩的光谱,其教学策略更加五彩斑斓,为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在教学中应该“为多元智力而教”和“用多元智力来教”。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开发旨在促进多元智力发展的教学方法。

2.2.1 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影像教材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工作。这样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

2.2.2 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方式就某一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进行口头辩论和分析、写作训练。教师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考、交流。课堂下进行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调研为主要手段,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增强其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学生面对背的座位排序,而要求学生按小组面对面侧对教师的坐法,这样可以更加方便讨论和活跃气氛,创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2.2.3 案例法教学。总结选取有关案例,事先将案例布置,学生课前先阅读,掌握案例要点,针对课堂讲授原理,结合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深入剖析案例,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分析方法的掌握,通过案例分析,还能掌握一些教科书一般不重点讲,但在实际运作中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2.2.4 角色扮演法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我在《市场营销学》课程就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模拟公司的实际作业,体会和掌握市场开发、产品、商标的设计、营销渠道的建立,加深理论学习的理解。

2.2.5 合作学习教学。合作学习是以异质或同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例如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项目教学中,班中的一名调皮男生因为绘画很好,就成了“各公司”的抢手货,于是他经常跳槽,最后成了班中“拿薪”最高的人。通过这样的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3 案例运用

市场营销课程《品牌和商标》

课前知识:在前一次课,学生已学了产品的整体概念,设计了自己公司的产品的整体概念和产品组合等内容。并已知品牌和商标是产品整体概念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多种智能模式学习,理解商标和品牌的构成要素、设计要求、重要意义,感受认识著名品牌和商标的成功之处,能用语言、音乐、绘画、逻辑、人际合作、道德等方式展示自己对品牌和商标的理解;并掌握品牌策略;培养他们欣赏美,关注公司相关经济纠纷的市场案例,并从中受到保护知识产权的教育。

学生课前必要的前餐:各小组即各公司组织调研和收集本公司竞争者的品牌和商标。每个成员课前交调研记录。

学习活动的设计:

逻辑-数学:统计目前自己了解到的本公司竞争对手的产品品牌、商标及相关策略,并分析其隐含意义;

视觉-空间:剪贴或画一画已知本公司竞争对手的产品品牌、商标;

音乐:寻找优美的音乐配合本公司的产品形象;

身体-运动智力:利用业余时间去商场、超市、专卖店、公司进行调研,收集品牌、商标的种类和图样;

人际关系:用小组合作集体创作设计本公司的品牌和商标,并明确品牌营销策略;

语言:各公司选派代表用语言描述本公司产品的品牌、商标设计的创意;

道德:利用案例说明知识产权维护的必要性;

自我认识:描述自己学了《品牌和商标》后的感受;

评价方式:评出“明星公司”、 “最佳发言”、“收集资料能手”、“最佳设计”“最佳创意”等。

多元智能理论范文5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就智能的本质来说,智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以及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能的结构来说,智能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即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提出后,以该理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西方教育思潮随即在我国教育界中广泛传播,并不断与传统教育理念碰撞,擦出教育改革的火花。它们对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艺术的提高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然而具体到如何将该理论同各门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却需要大家认真地研究,并不是机械的套用就可以起到满意效果的,也不是每门学科都可以面面俱到,将这八种理论都加以运用的。

 

笔者近年一直致力于教育理论之间融合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近几年的深入研究和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浅谈以下几种智能在教学中的培养。

 

一、言语智能——听语能力

 

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提到该智能理论大家想到的用的最多的是在语文学科中,在理科学科中运用的较少,其实不然。如在化学教学中,笔者认为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样对他们的化学学习起到重要作用,比如在一节新授课中,一个化学概念、一个化学定律的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个时候学生的听语能力就起到关键作用,听语能力包括对语音的辨识能力、对语义的理解能力、对话语的品评的能力三要素。

 

在讲授《物质的量》这一节时,学生首次接触到“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容易错念为“物质的质量”、“物质量”等,这个时候学生的听语能力就很重要。教师念的是“物质的量”,而不是念成其他错误的读法,这对学生就是个正确示范;其次,课本上对于“物质的量”的定义是准确而严格的,学生的语义理解能力对于他们能否正确掌握这个概念起到关键作用;课后学生复习的时候,他们自己再次接触这个新概念的时候,教师的话语回荡在耳边,体会教师授课时话语的含义,然后自己对话语进行品评。以上三个方面就是听语过程中的三要素。在讲授有关概念、定律类型新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按听前、听时候、听后这三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的其中一种对应要素的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会对教师自身新授课的教授水平有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学生新授课的学习能力更会有极大的提高。

二、逻辑智能——科学实验能力

 

阿佛加德罗之所以能发现物质的量的几种定律,这是与他科学的研究思路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分不开的;科学方法的传授对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比单纯学习知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化学实验过程中,包括提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验证假设——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应用到新情景中等几个环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学生循着实验研究的环节一步步展示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反应机理的教学中,便可以运用科学方法的步骤进行教学。以酯化反应的机理的学习为例,具体如下:(1)提出问题:酯化反应的反应机理如何,是醇脱去羟基还是酸脱去羟基?(2)提出假设:假设酸脱去羟基,那么醇脱去的是氢原子,那么如果给醇中的氧原子打上标记,即用同位素示踪法,使醇中的氧为18O,那么应该在水中检测不到18O的存在,而在酯里能检测到18O的存在。(3)实验验证:演示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介绍同位素示踪法的原理以及其测量结果,在水中未发现18O,而在酯中出现了18O。(4)用假设的机理解释以上化学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中,的确是酸脱去羟基醇脱去氢原子。(5)结论:假设的机理能够解释上述化学反应的事实和实质,因此机理成立。同位素示踪法无数次的证明,酯化反应的原理就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三、视觉空间智能——模型建构能力

 

模型是一种实体或过程的定性或定量的代表,通过它可以认识所代表的原型的性质和规律。它主要有两种:一是实物模型。它采用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的办法,制作出跟原型相似的一种实体模型。二是理想模型,它是将实物和过程,进行想象和抽象,采用理想化、纯粹化的办法,所创造出的能再现原型本质特征的一种简化了的模型,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办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利用模型,逐步让学生能形成自主构建模型的能力。

 

在讲授原子结构时,模型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我制作了课件,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所认为原子结构的模型分别展示给学生,如1903年汤姆逊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玻尔原子模型,这些模型的建立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结构,有效进行知识积累和深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科生《定量分析化学》教学中也可以经常建立数学模型,比如,以往的滴定曲线方程都是从滴定前后以及计量点时刻列式得到,现在有了计算机处理,可以直接用一个数学高次方程解答并可以精确绘制出来,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可以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等四大滴定都统一起来,用数学高次方程解答和绘制滴定曲线。其他如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百分比浓度的有关计算,差量法解计算题,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等等,这些计算中都有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数学模型以后,均可以采用计算机解答及绘制。

 

四、动觉智能——课题研究能力

 

环境问题是一个比较容易将课堂所学和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一个实例。下面是我班学生开展的一次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计划中,我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第一组重点在方案的设计,第二组重点在方案的实施。

 

[教例]环境问题的调查

 

首先,引导学生提出议题—关于环境问题的调查,接着,开始设计方案,比如:

 

(1)参观本市的气象台、污水处理厂、酵母生产基地等。

 

(2)在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上搜集相关的信息。

 

(3)街头采访的方式调查人们比较关心的环境问题。

 

(4)分小组就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取证。

 

学生把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汇总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 “当今环境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怎样解决?”当研究方向确定以后,学生就可以把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然后,同组讨论,选出最佳的行动方案。接着,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他们的解决方法。最后,无论方案是否成果,在活动之后都要举办一个总结以做汇报和经验的交流。

 

这个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复杂实际问题,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中,同学们进行的这个《环境保护》课题研究活动得到了专家和许多教育界同行的认可,我们所制作的单元计划、教学汇报、环保网页也同时被收录进Intel to future光盘。

 

五、自然观察智能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前提,是人类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强弱,反映着一个人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学生往往喜爱观察那些新鲜有趣的事物,在课堂上尤其如此,运用好这种能力。再辅之以恰当引导,将会课堂学习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此外,化学实验中,由于受到反应条件的限制、药品质量、物料配比、装置的选用和设计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可能导致课堂实验失败,出现异常现象,这个时候,教师不能慌乱,更不能试图掩盖实验结果,蒙混过关,而是抓住机会,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现场转化为一道实验分析题,以培养学生谨慎的实验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师生通过共同研究,找出原因所在,改进策略,最终把实验做成功。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教师威信不会下降,反而会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没有下降,同样比先前更为高涨。

 

通过对这样一种国外教育思潮之一的研究和体会,我们感到在实际教学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思考和钻研的地方,多吸收一些有益的思想和教法,多结合实际教学去探索和提高,不失为一种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捷径,期望能为同行们在将来面对更多、更新的教育思想时能从容应对,取长补短起到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范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

1983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视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节奏智能、交往智能、内省能力和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只是它们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由于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组合不同,因此每个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能差异。人类的各项智能是平等的且相互影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

以传统智力观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存在着极大地缺陷,因为他只注重了人的某一部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例如口头语言表达、实际动手操作、音乐鉴赏与欣赏、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智力的发展。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多元智能理论指,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多项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人们解决问题时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因此每一种智能对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发展空间的思想,不能只注重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而要要重视学生每一种智能的发展,以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为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和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人的智能只有强弱不同,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不能评价哪些人更聪明,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些方面更突出、更优秀,个体间智力的差异在于智力的不同组合。这启示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智力特点,采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教育,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潜在智能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八种智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得早些,具有较高水平,而有些人八种智能或多数智能发展的较晚,都是初步发展。而且由于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也各异,导致了学生之间学习兴趣的差异以及学习风格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多样化,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应树立多样化地教学观,在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使同一内容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以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同时带动其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对老师教学进行及时的反馈。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评价仍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种评价过于片面,只注重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智能的考核。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只从单一方面考虑,应该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积极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全面的评价学生。比如在评价内容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由老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和家长来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志宏,郅庭瑾.《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