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界范文1
讨论民间金融,首先厘清概念。一般来说,对于正式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活动,人们都会把它称作为“地下金融”、黑市金融、非正规金融或“草根金融”等,把它看做是一种要取缔的东西,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它是必然要走过的一种二元金融结构。因此,在本文看来,这些所谓的民间金融,它相对于有组织的金融体系来说,是政府金融管制、金融压抑外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融资关系。对“民间金融”这样的理解,这就使得我们把它当作一个中性东西,没有正式与非正式、正规与非正规之分,更不是一谈到民间金融就坚决予以否认的问题,因此要界定民间金融就要考虑如下几点。
1.从事民间金融活动的机构或组织是否已经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如浙江省曾有三家私人钱庄领取营业执照,但因金融监管部门认为非法而被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虽然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甚至被乡村政府直接控制,但没有得到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央银行的认可,处于不合法地位,最后被作为非法金融组织取缔了。
2.民间金融活动是否为非官方性质的。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融资活动的参与者是非官方的,即借贷行为是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在之间发生的;(2)资金的来源是非官方的,民间融资活动所有的资金都来源于居民个人或私人企业;(3)从事资金融通的组织机构的所有者是民营的而非国有的;(4)资金的运作是民营而非国营的,即民间金融应该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民营金融,它也涉及到所有制概念和经营机制。
3.民间金融活动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目前就民间金融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融资会;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也有学者把民间金融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临时的无组织融资的民间借贷为第一阶段;有组织、专业化的民营金融是第二阶段。
4.民间金融的正式与非正式性。许多文献文章认为民间金融是非正式(非正规)的,而官方金融才是正式(正规)的,本文认为采用中国人惯有的意识来分辩民间金融的“根正苗红”问题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为民间金融活动的重要性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政府必须反思对民间融资活动的政策,建立一个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而不是简单地禁止。公民有正当的需求,政府的制度供给就应该面向公民的正当需求,禁止民间融资活动在此意义上是与公民需求和偏好背道而驰的。此外,民间融资活动基于民俗、传统、文化,如果政府认为只要有它所一手创设的正式制度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那就是哈耶克所批责的“理性的狂妄”。
5.民间金融非法与合法性。本文认为当民间金融合法时,国家才能提供规范民间融资活动的秩序框架,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纳入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中。“民间金融跟地下钱庄没有任何关系”,两者的区别,亦可从央行下发的文件中窥得究竟: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融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央行特别强调,民间金融是游离于官方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借为主的融资活动。据此定义,民间金融是合法的,而地下钱庄(地下金融)是非法的,属于国家依法取缔或打击之列。
二、“民间金融”的界定
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出,民间金融既不是指地下经济中没有注册的、非法的、无组织的民间资金融通活动,也不单是指有组织的或已经注册了的民间的资金融通,本文认为应该有如下的定义:民间金融泛指一切非官方性质的(即不由官方出资或官方经营),非国有制性质的,主要业务发生在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之间的各种形式的符合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当然这一定义自然排除了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的从事非法洗黑钱活动的黑色金融。理由如下。
1.“金融”,即资金的融通。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就必然存在金融。金融本身不带有任何制度色彩,但金融的具体形式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或经济形式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任何金融形式的出现和存续都会有其经济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只有形式的高低级之分,先进与落后之分,而没有正规与非正规之分,假如有的话,也只能是人为的制度或者体制的设置的结果。如果说民间金融是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即在正规金融体制外运作的金融机构体系,通俗地讲就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金融。这种称谓实际上就是一种人为的制度歧视。
2.民间金融的定义规定了其合法性,排除了非法的融资活动。即把所谓的地下金融(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排除在外,因为研究民间金融旨在将其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应该为民间融资活动设计一种法律框架秩序或者央行监管制度,使得民间金融活动走出灰暗地带,使得公民放心、政府放心,使得我国民间融资组织与活动与现有官方金融结构并存,从而形成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性金融秩序。
3.民间金融产生于官方金融的边界地带,当国有银行对民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融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时,民间金融应运而生。加之它的供求关系、运行机制、交易行为与契约治理具有市场化特征,又与民营经济有着“天然”的体制姻缘,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今天,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过渡性金融安排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我们应该排除那种对民间金融完全否定的看法并允许其在适当的空间内获得发展,同时,应该看到这些金融形式毕竟是与落后的经济方式和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是落后的金融形式;而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产物的银行系统,是先进的金融形式,代表着未来民间投融资的方向,它对前者的替代是历史的必然。
金融界范文2
在1月22日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晚宴上,现年84岁的他宣布退休。
“世界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象和谎言的连续剧。要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宣布退休时,索罗斯如是公开他的赚钱秘笈。
放大背景看,眼下的全球经济令人不安,美国经济逐步走出颓势,欧元区面临通缩风险,部分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受大宗产品及能源价格下降影响而增长放缓……在索罗斯最爱的“动荡”之时,他却选择了“退隐江湖”。
传奇总有谢幕,如许多美国富豪一样,索罗斯也选择退休后将从事慈善事业。不知他离开金融“江湖”后,“江湖”是否仍将有他的传说。
只有一小部分人喜欢索罗斯
“盛世巴菲特,乱世索罗斯。”这是在金融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它描述了沃伦?巴菲特和乔治?索罗斯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者之二,对市场的强大号召力和迥然不同的投资风格。在过去数十年金融市场的跌宕起伏中,二人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甚至渔利者。
如果说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让其在金融“盛世”中长袖善舞,那么索罗斯则是在“乱世”中大发投机之财的“金融秃鹫”。
1992年,索罗斯动用其“量子基金”100亿美元沽空英镑,而英国政府则动用近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维持英镑汇率予以反击,结果英国政府惨败,被迫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不但获利近10亿美元,还在国际金融界声名大噪。此后,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屡屡故伎重演,大发“货币战争”之财。1997年,量子基金抛售泰铢,引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2012年,索罗斯成功判断日元大规模贬值,做空日元让其进账至少10亿美元。
就在今年1月15日,瑞士央行放弃1欧元兑1.2瑞郎的下限引起市场“地震”,索罗斯旗下基金却成功提前平仓而未受影响。
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经济体”而大发“国难财”,索罗斯的成功似乎总与危机相伴相生――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索罗斯为 “全球金融界的坏孩子”,英国《经济学人》则称他是“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则直接怒斥他为 “亚洲金融危机的纵火犯”。
而索罗斯却并不认为自己是大发“国难财”,反而指出“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着巨大的空隙可钻,看似固若金汤的国家金融防御体系其实不堪一击”,声称自己的投机只是为了赚钱,还为受到“阻击”的国家揭示了金融体系中的“漏洞”。
也难怪有评论称,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巴菲特,只有一小部分人喜欢索罗斯。
事实上,在索罗斯客户的眼中,他可谓是一棵不折不扣的“摇钱树”。从1973年创立量子基金以来,在40余年的市场沉浮中,量子基金为其客户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美国LCH投资公司的报告显示,从1973年创立以来截至2013年底,量子基金共实现了近400亿美元的回报,平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
“我想自己的想法被人倾听”
一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杀伐决断,搅乱众多经济体金融秩序,使许多无辜投资者的财富灰飞烟灭;另一面是手握巴顿和平奖,捐资70多亿美元的慈善家……毫无疑问,索罗斯是世界为数不多的投资大师之一,然而,他又似乎难以仅仅被定义为投资大师。
许多人试图习得“索氏”投资秘笈,但却发现从其著作中学习收获甚小。索罗斯著作颇丰,但其作品却非理论性的投资技术指导,而是颇具哲学特质,单从书名就可见一斑:《金融炼金术》、《打开苏联》、《支援民主》、《索罗斯论全球化》、《美国的霸权泡沫:纠正对美国权力的滥用》、《易犯错的年代》、《这个时代的无知和傲慢》……
曾有媒体采访索罗斯时问他在世界上最想拥有什么,他答道:“我想自己的想法被人倾听。”――在攫取了大量物质财富之后,索罗斯似乎更希望留下自己的精神财富。
作为慈善家的索罗斯,其关注点并非是弱势群体或赈灾济贫,而是与其政治理念密切相连,增进许多国家的开放社会和金融新体系建设。早在1979年,索罗斯就成立了“开放社会研究所”基金会,宗旨是“致力于改善民主统治、人权经济状况、法律以及促进社会改革的独立运营机构”,如今其分支机构已遍布欧亚非以及美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投资者印象中的索罗斯
与巴菲特一样,索罗斯也是许多中国金融从业者热衷谈论的对象。然而,与巴菲特的广受追捧不同,索罗斯可以说在中国备受争议。
对索罗斯的争议很大程度上缘于1997年他“闪袭”香港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几度唱空A股市场和“做空中国”的传言。
“在大学时目睹了索罗斯制造的亚洲金融风暴,体会到了资本市场血腥的一面。也许站在他的位置上,他是对的。记忆犹新的他的一句话是:‘远离市场。’” 国家开发银行某工作人员如是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金融界范文3
除了享受超过活期存款的收益率,“盈利宝”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站式的理财服务,用户只需注册一个盈利宝账户,就可以实现储蓄、买卖基金等多项理财活动。据了解,“盈利宝”为金融界专门针对上班族设计,其在产品定位、流程设计到用户体验均作出了差异化设计,主要提供储蓄和理财的功能。金融界相关负责人透露,用户将“盈利宝”账户和银行卡简单进行绑定后,即可使用各项功能,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易操作,十分注重用户体验。
与银行活期储蓄不同的是,存入“盈利宝”的资金相当于自动购买了鹏华货币市场基金,而实时取现则基于鹏华货币“T+0”交易模式实现。“盈利宝”用户不仅可以获得高出活期存款数倍的收益,还能做到随用随取,转账、还房贷、还车贷、电子账单等服务应有尽有。此外,“盈利宝”另一大功能则是能够使用账户中资金进行基金投资理财。
市场持续关注资金面维稳
华富基金固定收益部本周策略报告,认为目前机构关注的焦点仍集中于未来资金面是否会继续维稳,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有望提供更多的指引。
金融界范文4
Wall Street Men:Dress Code of Identity
华尔街绅士:标签先行
身份解码
追溯至18世纪末,商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进行非正式的买卖,奠定华尔街即将成为商业街的事实。1792年,这群人将非正式的买卖有制度地经营成为正式的联盟,亦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现今,华尔街的劳动力主要是在中大型企业或国际巨型企业工作的法律、财经专家。
精英风格,电影说了算
华尔街对文化界也有着深远影响。例如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书记员巴特子比》的副标题是《一个华尔街的故事》,当中描绘一位富有的好心律师。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声音与愤怒》中的角色杰森・康普生觉得犹太人是他的股票下跌的主因,为大众对于华尔街的看法来一个侧写。音乐方面,乐队10cc在70年代创作了一首流行歌曲,名为《Wall Street Shuffle》。大众对华尔街的印象,只能说是好坏参半。
即使有多类型的创作,将华尔街男人的睿智和品位衣着形象视象化,当数1987年的电影《华尔街》。这套电影好比风靡时尚女性的电视剧《Sex & The City》和近期年轻人追捧的《Gossip Girl》。当年《华尔街》上映时,美国传媒纷纷以此为权力男人的蓝本,多得电影的造型师,米罗金尼克写下了成功男人的衣着规范。
她曾表示23年前为该电影设计服装时,只为突出角色的形象,为夺目而已,并没有做什么特别调查。就如电影中的经纪戈登・盖柯衣领和衣身不同颜色two-tone恤衫,正装必须的丝质袋巾,手执一支雪茄作配饰,演绎着一个具备权势的男人。在房间里沉思对策时,背带、法式的反褶袖就出现了,展示男人的不羁。
续集重建绅士服饰流行
第二集的《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米罗金尼克则亲身前往证券公司和电话交易所,对华尔街的衣着潮流仔细研究。显然随着时装的发展趋势,正装也变得充满休闲风味,部分公司也不再对员工的衣着有严格要求。
观乎新片的预告片,虽然更贴近真实,但明显人物的衣着变得低调沉实。希安・拉博夫饰演的杰克・摩尔,在电影中一共换了六套西装,每套售价也不菲,6500 美元上下,属于顶级定制服之列,配衬双扣领的亮白色恤衫,和那些不难察觉的Hermes领带。有时他还会穿着休闲的Belstaff皮革外套。电影剧情描述盖柯出狱后重投业界,再次成为风云人物。他舍弃了从前没个性的蓝色西装,换上讲究的“三件式”西装套装,其中一套西装更是横条纹图案,设计大胆。由此可以见到两代风头人物衣着各异,年轻一辈不太在意所谓正装与否,要在细节中突出自己的品位。年长一辈仍执着正装的传统,最多在花纹多添心思。
“Attention to detail”是现代奢华品牌的大哲学。所以有钱人的财富,也得要仔细察看,尤其在配饰中得到体现:特别合身的定制背心、纯金的怀表表链、高级的手造皮鞋,当然也少不了手上一枚名表。IWC、Jaeger LeCoultre、Vacheron Constantin等品牌也争相于电影中亮相,那怕是主角绕手苦思一刻,总比硬销来得有效。晚装则有如高级定制的时装展,Oscar de la Renta、Gucci、Emilio Pucci……也不怕提供赞助,在华尔街上发光发亮。
米罗金尼克曾在采访中分析道,今次的服装设定,绝对适合现实世界中穿着。电影中的服装正是传达自身个性的密码:“服饰就是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信息。如要为自己塑造一个超级英雄的形象,就要选择高级、坚固、硬朗的服饰;如想要表达自己的浪漫风格,请选择一件开领衬衫,这会令人显得更开放,更易亲近,颜色也会更漂亮。”
Wall Street Women:Dress Code of Slience
华尔街女强人:“沉着”迎战
身份解码
华尔街的大楼若有招牌掉下,击中银行家、律师的机会率分分钟高过平民。观察街上这群高社会地位的女人,她们自成一格的衣着,对时装(或者应该说是服装)再无sense的人都会观出端倪。女性的服装从来都是被设计成取悦男人的:束腰的纤弱对比男人的粗壮;穿高跟鞋小步走对比男人的健步如飞……华尔街是男女事业决战的战场,华尔街的女人,要么与男人对着干,要么失去气焰,永远做男人的附属品。
新上任的女经理,身穿一件笔挺加垫的西装外套,以显示与男人共存的绅士气度,及膝的pencil skirt既能体现女性气质,亦符合白领日常工作的活动需要。颜色沉实,离不开灰黑白。色彩鲜艳无法显现工作效率和稳重感。
刚步入职场的女生,论经验、实力也未必及老一辈,则擅长以身体做本钱,不穿外套,丝质恤衫少扣几粒钮,胸部若隐若现;裙子“缩水”到大腿位置,是展露她们在男人世界的影响力。
女强人的源头
华尔街女强人的衣着,缪思该来自1930年代的好莱坞。当时观众或多或少对女性过于隆重的戏服生厌,服装改革迫在眉睫。一个个性化的叛逆形象,却又要男人接受(并要觉得性感)的形象应运而生。当中的佼佼者必属德裔美籍电影女演员Marlene Dietrich,她被安排的形象是:大胆追求异性,成熟,穿着西装和阔脚西裤,却又戴假眼睫毛、抹鲜艳红唇。不论性格打扮也可说是华尔街标准女性的雏型。
华尔街也在变天,Muriel Siebert在1967年于纽约交易所夺得一席位,有“First Woman of Finance”(金融界女王)的称号。面对着1,365个男人,Siebert依然能突围而出,成立自己的证券行。她更在1977年成为美国首位纽约市的银行监督,管理超过五千亿美元资产。她时而穿套装,时而穿上粗花呢外套,总配戴着串珍珠颈链,成为华尔街高层的典范。
然而,有时装界恶魔之称的美国《VOGUE》主编Anna Wintour说过穿套装绝对会是办公室的灾难,不过马上又补回一句:“明年我会爱上套装也说不定呢!”华尔街职场上,女人就像中学生一样,在既有的规范下突出自我。
华尔街上的性感符号
说男人好色是天性使然,相信没人会反对。无论任何场合,也总难控制内心色眯眯的想法 ――即使在办公室 ――对着衣着密实的女同事而言。《花花公子》杂志早于1989年八月号就有关于《华尔街女强人》的专题,在国际间掀起话题。面对华尔街女性权力日渐坐大,男人遇上这不能改变的趋势,只得从这些杂志,甚或电影,蹂躏类似打扮的女演员发泄,阻碍女性势力走入主流。
到去年美国金融风暴,许多金融机构相继倒闭。《花花公子》杂志又再卷土重来,以廿年前相同的题材作专题。不过明显对华尔街女强人的观感有所改观,挑选的采访对象,尽是那些愿意的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女强人。内容亦有提及这群专业人士的工作与生活,吸引为数不少、刚被裁员的女职员下海。显然这身标志性的打扮,除可引来同性的尊重,也可挑起异性的原始欲望。
人人也可以是女银行家
各类元素的混合,创造出全新风格,这手法主宰着时装界的主流。Alexander Wang可谓“专业杀手”,说的是他常向专业人士的衣着取经,上季凭着MOD(Models off duty)的造型在时装界极速走红,今季则向金融界的专业女性招手。把传统银行家的制服,用各种形式的解构,创作出纤细的燕尾服、露出肌肤的西装背心,大部分西装外套都是短身的cropped jacket剪裁,混合天鹅绒与皮革物料而成,有别于传统西装外套,进一步把女性腰部线条突显出来。当中穿插着缀有捆绑细节的紧身长褛,歌德式色彩浓烈。上班族的半截裙,则换上更短更性感的迷你裙,配衬过膝leggings……中价时装穿出高级品位,是他的成功之道。但Alexander Wang显然对打破华尔街女性的固定形象亦有保留:“要设计优雅,很容易。要完全适合某场合,却很难。”不过他早就知道,他的粉丝又怎会受职场衣着规则所左右呢u
Yves Saint Laurent以“创造美丽”为他的使命,Le Smoking系列的男装女着,女人穿着西装煲烟的造型,以及1968年的Pantalon系列,于六七十年代一直推动着女权运动的发展,正好配合华尔街女性的发展。到今时今日,接手的创作总监Stefano Pilati依旧保有类似设计,于系列中为数未必多,但对女权的支持仍会略尽绵力。
金融界范文5
上海市黄浦区区长周伟致开幕辞,他表示黄浦区提出的外滩金融三大功能分别为资产管理、资本运作、金融的专业服务。这三大功能之间是互相联动,互相促进的。金融专业服务业,既是金融业的配套,也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浦区的金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外滩金融区的开发建设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司法界、律师界、法律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本次论坛,希望金融界人士也能从法律角度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建言献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黄浦区、为上海市的金融发展和法制健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海市司法局局长吴军营认为,近年来上海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今年初,国家发改委专门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都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上海律师服务业也取得了可喜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宏观层面上,上海律师业的规模在不断地壮大。在微观层面上,上海从事金融知识产权等现代业态的律师事务所获得了快速地发展。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本市海内外律师人才相对集中的重要区域之一。金融法律论坛能使法律服务行业与金融行业等有关方面加强沟通交流共商金融法制建设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论坛开拓视野、创新思路,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及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准确把握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
本次论坛紧扣国家金融监管机关最新颁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号召,以“新黄浦、新金融”为主题,将目光聚焦于金融业的基本功能――“融资”,围绕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现金流难题、对接金融新业态等内容,结合金融实务和法律基础展开分析和讨论,以期在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区位优势基础上,为市场主体的融资和金融需求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法理探索和制度建议。
金融界范文6
关键词:金融结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7-04
近期,随着对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热议,影子银行的概念引发各方关注。事实上,国际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与各经济体的经济金融结构、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密不可分。
一、影子银行的内涵
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目前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已基本达成一致。根据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影子银行:范围界定》的研究报告,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和特征描述,但由于各国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的不同,影子银行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等投资基金、投资银行等围绕证券化进行风险分散和加大杠杆等展开的信用中介体系;欧洲的影子银行体系则主要包括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和证券化交易活动。而这些在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中国金融界对影子银行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四个口径:最窄口径,影子银行仅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两类;较窄口径,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宽口径,包括较窄口径、银行同业业务、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最宽口径,包括较宽口径和民间借贷。本文选择受到关注最高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较窄口径,即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中国影子银行进行讨论。
二、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国家有本质上的不同
结合影子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对影子银行的界定应主要考虑如下三方面:一是是否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国际金融危机前欧美国家的对冲基金等影子银行业务并未受到充分监管,这些机构在回购业务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不断扩张资产负债表实现低成本、高风险的运营。二是是否具有期限错配和高杠杆经营的特征及由此可能带来的较高的单体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中,欧美影子银行的负债以银行间借贷、商业票据等短期批发融资为主,但投资却是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支持证券等资产,从而带来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主要投资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平均杠杆倍数更是高达40倍,危机期间激烈的去杠杆效应也加速了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三是是否具有关联性和传染性从而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可能。国际金融危机前通过业务往来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欧美影子银行体系和商业银行体系相互关联,使危机发生时风险迅速从影子银行体系传染至商业银行体系,从而带来了系统性风险。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虽然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是出于监管套利的目的,同样具有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的特征,但总体上已被纳入正规的监管体系内,并不具备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的特征,同时其规模和风险也尚未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巨大的影响。总体看,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有本质上的不同。
第一,中国影子银行仍在金融监管的范围内。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已在监管部门现有的监管统计口径中,各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运行情况定期报送监管部门,理财产品的明细也需报送央行并纳入社会融资总量的口径。2005年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2012年实施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是银行理财业务的主要监管法规。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也实施了包括准入、资本监管等较为严格的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监管指标考核暂行办法》、《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和《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监管部门也已参照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对相关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审慎监管制度。
第二,中国影子银行不具备明显的高杠杆和大规模期限错配的特征。合规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池应做到单独管理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每笔资金都有对应的资产,每笔收益基本可以覆盖风险。这样,理财产品的风险应基本接近于正规监管体系内部公募基金的类似投资产品。从理财资金投资的项目资产看,超过90%的资产期限都在5年以内,期限错配程度与商业银行业务相当。对目前中国的信托公司来说,既不能负债经营,也不能向银行贷款,不具备杠杆经营的条件。同时,信托业务的资金实施封闭式运行,投资期限与项目期限要求一致,因此不具备高杠杆和期限错配特征。
第三,中国影子银行尚不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首先,影子银行的规模不大。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存续的理财金额6.73万亿元,全国66家信托公司总资产达6.32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的5.2%。可见,信托公司的规模较小,财务公司、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资产规模则更小,总计不超过3万亿元,且拥有较好的资产质量和较充足的资本和拨备。其次,资金运用的安全性较高。理财产品中约有四成投向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两成投向存款,两成投向项目融资类资产,仅有一成投向权益类资产及其他,这些资产的整体信用状况较好。信托资产中有四成用于贷款,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存放同业及其他各占一成。从投向看,工商企业和基础产业各占四分之一,房地产和金融机构各一成,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有一定保障。同时,为控制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过快增长,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规定。再次,出台了严格的监管措施,发生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可能性不大。针对信托公司与银行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传染,监管部门于2011年初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明确银信合作业务的风险归属,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执行将银信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的规定,控制银行体系与信托公司间的风险传染,而其他金融公司通过商业银行借款金额占商业银行总体贷款规模不足1%,发生大规模风险传染的可能性较低。
综上,基于不同的金融结构和相关功能特征,中国的影子银行与欧美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其在监管现状、规模大小、杠杆化程度、期限错配状况、关联性上都有明显不同,其表现出的风险特征也与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有着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与欧美金融市场中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复制、以逃避监管为目的的快速扩张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功能。
三、当前中国影子银行对完善融资结构和促进经济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从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结构演进的大背景看,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进程中的一个表现。
(一)现阶段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受到特定条件限制时的市场选择
从特定角度看,银行理财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利率市场化的试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无风险资金的市场价格,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如,2013年1月6日的7天拆借利率为3.6%,同期1个月的理财产品年收益率约为4.13%,远远低于同期民间融资利率水平;根据温州金融办公布的数据,同期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高达26.2%)。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银行可通过自主定价的方式吸收存款,理财产品可能会逐渐萎缩并出现其他形式的金融创新。因此,中国当前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变化背景下、融资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定表现。
(二)当前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意义在于修正金融抑制,提高金融体系效率
目前,有两成的理财产品和四成的信托产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了实体经济的大量资金需求,使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的转化更为便利。中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的占比始终偏高,不仅使金融体系的风险在银行体系大量积聚,也限制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银行理财、信托和财务公司等影子银行业务的存在,在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途径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多元的投资工具,发挥了商业银行的专业投资管理能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合理的领域,在更为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链条中,资金实现更为市场化的配置。
四、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实施差别化监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非传统业务的金融创新并非近年来才出现,只是在“影子银行”这个舶来品尚未出现之前这些产品有其他的称谓,如资金体外循环等。而影子银行的出现似乎为这些金融创新附加了更多的负面含义。从金融结构的发展趋势看,应逐步淡化“影子银行”的概念,更多将其看作是非传统融资市场和非银行信用中介的创新,应对这些金融创新的风险特征和功能效率分类讨论,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同时增强其促进金融结构完善的作用。
第一,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在当前金融结构市场化和社会融资多元化的背景下,应避免简单搬用影子银行的概念,而更多地从服务实体经济、促进非传统银行业务健康发展角度来规范和引导这些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具有金融创新所拥有的基本特征,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然而,并非所有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非传统银行业务的金融创新都应划入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影子银行范畴,对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应从调整社会融资结构的角度积极鼓励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