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3-0069-01
【作者简介】辜伟节,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出于对邗江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历程的全面了解,并为以袁昌华校长为首的教师团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变革实践的探索精神所动,现对邗江中学校本探索的主题进行粗浅评说。
一、倡导“自主・导学”:体现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价值
1.课堂教学变革的“战略”价值取向。
从袁昌华校长的主题介绍中可以悟出:学校提出“自主・导学”的课堂教学是“基于对教育现状的反思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从立德树人的高度”,“通过对校本化课程教学结构体系和课程管理制度整体优化”,体现了学校开展新一轮课堂教学变革的战略思维。具体表现为:一是明晰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即基于“成长教育”的“人”的主体地位的落实;二是建构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即包括了“教室”“校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课堂”课程体系;三是创生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即凸显了“自主・导学”的教学指向和富有校本特色的课堂形态。
2.课堂教学变革的“生本”价值取向。
“自主・导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完全契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核心价值。实际上是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提出“道德课堂”建设,旗帜鲜明地主张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课堂生活”并进一步深化落实,体现了“合道德”的、坚持“生本”立场的课堂教学价值导向: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参与和情感体验,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活力彰显、尊严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构“自主・导学”:聚焦课堂教学主体的核心素养
1.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素养。
邗江中学基于“成长教育”的理念,坚持以“蓄德・修能・日新”校训进行价值引领,从素养角度出发,要求所有学科都应该在培养学生素养中发挥作用,把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视为其智力发展与道德成长的过程。在建构“自主・导学”的课堂教学中,率先启动了“多元交互式”课堂教学评价,聚焦学生自主学习素养的具体核心行为:倾情参与、互动共学、优化方法、持续投入,探寻学生自主学习要素和学习品质要素,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维度与价值体系。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2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实施;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12-02
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国教育界的热词,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上的一个聚焦点。当我们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内涵时,无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域,为现今进行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综观目前的讨论,理性思辨和文献研究的文章多,从学校层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改革实践研究不多。于是有人断言,核心素养不过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过一段时间将风消云散,被另一个新的名词所代替。这显然不是严肃的学术态度,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外,现实教育实践的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校层面的实施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须解决的实践问题。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核心素养并非从天而降,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随着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人们对人的培养内涵的一种新的认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和界定,有助于明确我国基础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助于矫正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种种乱象,可以为整治这些乱象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对学校教育目的的新认识,它将指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说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判断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那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由于学校历史、地域、文化、发展状况等的差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实施便成为必然,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对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认识、解读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以丰富的实践探索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
二、学校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1. 重建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是用课程育人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功能。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也很重要,但缺乏对学生未来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的关注。学科各自为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特别是与现实的隔膜,让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早早进入了“象牙塔”之内。
学校课程要更多关注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课程内容,着眼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部位发力,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设计原理,特别强调‘国民核心素养’重知识、能力与态度统整的重要性,以及‘国民核心素养’重视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进行统整的重要性。”学校要整体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整合现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重建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2.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反思,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惯性的思维让教师很难走出偏重强调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泥潭,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知识产生兴趣、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为学生素养大厦的建构添砖加瓦。每一堂课都重要,教师既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成长,也要看到课堂与学生未来的关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运用中形成能力,内化为品格,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实践性、探究性和体验性。
3. 变革学生评价标准
过去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业标准的评价,其落脚点更多关注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指向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决定了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以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应是有所区别的。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需要学校结合实践研制符合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在人的发展的问题上,与其强调发展的统一性,强调统一要求,不如关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关注内在世界及其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这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育的智慧和热情,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陪伴生命的成长,这不但是有意义的,也是让人激动和振奋的。
4.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中心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提供了契机。学校在课程设置、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需要重新考量,而这些的落实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明确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与评价。
学校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引领教师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最基础、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学校要唤醒教师个体的生命意识,树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实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生命在场”。学校要优化教师发展的内外支持系统,从关心、支持、引领、成就教师出发,建构生命自觉的学校文化生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让每一位教师在自我完善与超越中绽放出生命色彩。
三、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校本实施的几点反思
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具体的指标维度虽不尽相同,但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在众多的讨论中仍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共识和倾向。学校在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做出理性判断。
第一,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初的原动力,而且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实施中要跳出学科本位,不仅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格养成,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核心素养不是僵硬的框架,它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集合体,体现在学生生动的发展中。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价值,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核心素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要割裂开来。核心素养之“核心”,是因为它指向了人自身发展和m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本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虽然每个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但也具有共性。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学校在思考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同在。面对新的时代挑战,学校应有信心和勇气,在探索与实践中做出自己的回答。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 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3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教育改革
1.开展教育改革的意义
以少年军校校本课程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努力进行德育新模式改革,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得以巩固与升华,同时对其他学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参照价值。提高在生活中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们的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对于建立三观与强化明辨是非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所在。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阶段,既可以培养学习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对情感和三观的建立提供帮助,促进个人成长并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2.开展教育改革的目的
2.1强化改革理念
强化对立德树人理念、核心素养内涵的宣传和学习,提高教师和学生对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认识,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思维方式。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生活中,借助少年军校这个载体,充分运用“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强化学生的基本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逐渐成长为学习勤奋、意志坚强、个性鲜明的学生。
2.2开展教育改革实践
推进小学教师在具体学科教学中融合“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理念,真正将提高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和素质能力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方面开展活动,努力将单向的“满堂灌”模式改变为多层面、双向的互动模式。各类特色学校应砥砺自身教育的特色,努力改变过去传统的德育模式,少年军校可以邀请部队教官讲解国防知识、解放军建军史等,开展国防知识图片展,定期举行军校体验活动。同时也融入具体学科教学中,如在体育课中增加军事体育游戏;在音乐课中增加爱国爱军歌曲学习等。
3.研究过程
3.1界定概念的定义与内涵
查阅有关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研究的书籍、论文、资料及文献,界定立德树人的本质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学生阶段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总结推进开展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实践应用作用。确认人的需要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2调查分析“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搜集少年军校有关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制度、文件等,分析本校在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育方面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办法,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学小组、教师等在指导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指出影响学校德育效果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种制约因素,方便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3.3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对本校教学改革现状的实践调查,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创新完善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方案。可以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列研究,鼓励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开发更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4.基于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4.1加强课程内容融合
我校的艺术科组的老师通过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自己的感悟,对课程进行了提升改革,整合合唱队、舞蹈队、行进打击乐队,成立了少年军校艺术团,把音乐学科的教学与少年军校的课程相融合,在军校的步操基础上加入音乐艺术。教师们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意识,以生为本,学生自己记录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把训练日记本变成了训练字典,在动作不到位的时候找出问题根源,然后通过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解决问题。以上措施极大地发扬了军校砥砺精神,丰厚了军校文化底蕴,提升了军校育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了拼搏、奋进、团结、进取的思想。
4.2以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还着力以少年军校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促进少年军校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3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放手让学生自学。我校发挥教学优势,拓宽了少年军校中的学习路径,强化素质培养重要性,让学生的学习策略多样化。在少年军校,我们一改过去简单重复站军姿、练行进的枯燥训练,取而代之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甚至可以是线上学习、线下学习、兼而有之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4
一、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几点认识
1. 培育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前提
核心素养并不是颠覆性的概念,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颠覆性的改革举措。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后者对前者不是否定,而是发展。并不是有了“三维目标”就不要“双基”,有了“核心素养”就不要“三维目标”。没有“双基”哪来的“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呢?因此,落实核心素养,不是否定过去的工作,而是在过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化。
培育核心素养要求课程观转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课程观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关注核心知识。所谓核心知识,是指反映学科特征、构建学科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发展支持性、重要性的特征。学生中心的课程观除此之外还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核心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年龄特征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和C发展为目标。
2.培育核心素养,学校的行政推动靠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从来不是强调所谓的“人治”,而是强调校长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总是处于关键少数的地位。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校长的作用也不例外。校长的认识、校长的行动,对推动核心素养的培育至关重要。校长要带头学习、领会和践行核心素养的要旨,并积极带领广大教师加强专业学习,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必备的先进教育技能,增强教师对核心素养等概念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并将这种理念创造性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实践证明,一所学校的校长,其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能力,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态。因此,对校长来说,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强化自己对核心素养的把握能力,不断将核心素养的理念熔铸到学校环境、学校办学实践当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3.培育核心素养,落实靠教师
从学校改革的逻辑来看,学校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最终,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要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处于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最直接、最实际,他们离学生最近,最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执行层面,脱离教师的任何改革举措必将遭遇教师的内在抗拒和彻底的失败。
核心素养是个综合性的宏大体系,其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特别是未来核心素养的学科细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核心素养的深入把握能力。因此,学科素养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实践,取决于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的是以理论为指引的更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的指导,而非纯理论层面的指导,从这一角度来说,强化教师的实践指导将是教师培训的工作重点。
4.培育核心素养,载体是课程和课堂
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凭空产生,它需要在实实在在的日常学习、思考和实践活动中逐渐获得。因此,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只能在课程中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只能在课堂中生长。
对此,学校要认清以下三点:第一,培育核心素养要重视核心知识,特别是重点高中更要重视核心知识,离开核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就谈不上核心素养的培育;第二,只有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根据大的核心素养框架,进一步梳理和细化出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让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真正落地;第三,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要优化现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无从实施。
5.培育核心素养,关键在于校本化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框架要素是对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考虑学校办学的历史、基础和条件,根据自身实际,将国家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创造性地转化为学校自己的培养目标。在此,成都七中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在达到基础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突显了自主发展、人文底蕴、创新实践、责任担当等要素。
二、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行动
1.重新定义七中优秀学生的标准
教育不仅是唤醒自我,更要唤醒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进取之心。七中学生的人生责任,不仅要为自己,还要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人与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情商,决定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情商,智商主要靠遗传,情商主要靠后天培养。有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智商并非特别得高;有些非常聪明的学生,学业也并非很好。决定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意志力。意志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七中校园名言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奋斗与坚韧是书写成功人生的两支笔:奋斗造就学生的成功之路,坚韧滋润学生的青春时光。
2.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人文滋养,个性成长”的育人价值取向
学校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对人才的要求须德才兼备,德在首位。“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不仅有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内容,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新内涵:立德为先,树人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和谐之人”,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遵循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
成都七中的育人价值追求是:人文滋养,个性成长,责任引导,知行合一。具体来说,注重人文滋养就是要立德树人,教育以德为先;七中学生要有善良之心、悲悯之心、责任之心、感恩之心;让学生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人生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3.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建设学科高地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要提升学校质量,必须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领头羊,骨干教师对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采取了很多有效的策略。例如,加强新教师的校本培训,组建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小组,建立新老校区教研组、备课组的定期交流制度,在新校区建设网班听课教室,采取新老校区教师集体教研、统一考试、集体阅卷等措施加强新老校区教队伍的融合,采取措施强化新进教师在七中的归属感和对七中文化的认同感,等等。
学校人本管理要秉持学校教育以学生为本、学校发展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在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好激励与约束、协调与认同、培训与使用、求同与存异等关系。我们形象地将激励、民主、协调、培训、求同等比喻为“圆”,将约束、认同、使用、存异等比喻为“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践行“方圆观”理念:激励与约束应该是“从圆到方”, 协调与认同应该是“以圆促方”,培训与使用应该是“圆中求方”,求同与存异应该是“外圆内方”。
4.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与创新,实施人文学科提升战略
学校组织学科骨干研究课程标准,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在优化课程顶层设计方面,学校在细化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双向细目表的基础上,开设出生涯规划、国际理解、积极心理学、steam等新课程;全面推进艺术、体育、技术学科的模块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建构出“双核”并重的课程和课堂,即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并重,共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另外,学校积极实施人文学科提升战略。学校认识到,虽然人文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人文素养,但是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因此,实现成都七中的育人价值取向需要全面提升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
5.明确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体要求,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以责任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领导力。为此,学校明确规定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具体要求:选读学校推荐的30本名著,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做一次学生干部,策划一次班会,完成一次演讲,参加一次英语诵读比赛,做一次微报告,完成两个学校推荐的校本实验,学习两门选修课,掌握外事礼仪和理财常识,完成两次社会实践,学会排球和游泳,爱好一门艺术,参加创客活动,独自或者合作完成一件steam学习的作品。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以学生主体、合作探究、注重反思、“双核”并重为理念,探索出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即“学、讲、思、究、练、评”,其特点是在讲练的基础上,强调自学、动手、思维、探究、反思等环节。
6.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师生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精神发展
在创新培养模式方面,学校加快校区整合,全面实施分类培养、个性培养。在评价改革方面,学校积极优化师生评价方式,坚持用科学的评价引领学校坚持素质教育的道路。在精神培育方面,学校注重学生精神发展力,建设积极心理教育中心,优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德育活动,加强艺体工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5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范文6
基于此,学校近年来面对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通过“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给学生选择权,并通过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运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得以提升,成为“自信个体”“成功学习者”和“负责任公民”,从而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变。
一、确立学生的核心素养,明晰“培养什么人”的方向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特点、教师特长、学校特色,学校确立了“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具体要求,坚持本土和国际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理念,明晰了“具备本土文化意识兼有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成功的学习者,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负责任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
为使育人目标具有更清晰的指向性,学校立足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借鉴国际已有经验,从“人与自我”“人与工具”和“人与社会”三个维度提出了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身心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语言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数学与科学素养、数字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生态素养、跨文化素养。这十大核心素养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基础,互相补充,具有一定完整性、和谐性、互动性。
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观,使学校的育人目标有了具体的落脚点。学校通过核心素养有效地联结学校育人目标与学校课程体系,在这样的框架下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是从学生最需要的角度出发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图1所示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课程体系在设计时即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达成目标
十大核心素养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如下:
【身心素养】掌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对自已的健康负责;具有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有效沟通、积极交往,能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我管理素养】能够准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有自我规划和自主行动的意识和动机;能够独立自主地行动,做到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制定并实施自我发展规划,并根据环境要求作出适当调整。
【终身学习素养(认知素养)】 具有积极学习态度和动机,敬业乐学,有终身学习的意愿;能够合理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途径,采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善于自我反省,在经验中获得成长。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决策;能够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设计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具有探索精神,对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开放性态度,对现象能够进行反思质疑;敢于挑战,能够提出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并实施。
【语言素养】具有语言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目的、对象和情境,恰当运用母语和外语进行理解、表达和交流。
【审美与人文素养】能够感受和欣赏各种美的事物,理解其中的思想、经验和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最终提升个人的日常生活品质;能够掌握基本的人文科学知识与方法,关注人,尊重人,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数学与科学素养】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数字素养】能有效地获取、分析和评价信息,恰当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道德及法律问题。
【沟通与合作素养】能够与家人、同学、老师、朋友友好交往,并能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积极倾听,勇于发问,能清晰、富有逻辑地思考,能运用各种方式将知识和资讯清晰地传递;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学会宽容、平等、信任;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适时地利用集体的智慧。
【生态素养】关注、爱护环境;具有生态危机意识,有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主动参与环保行动,能基于生态知识的掌握,积极反思自己的生态行为。主动参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活动;关注个人健康,热爱运动;积极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跨文化素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于祖国,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了解和欣赏国家的历史文化,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能以全球化视角关注世界发展现状和动态,理解我国与世界发展的关系;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识人类发展的相互依赖性,积极追求全人类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施“怎样培养人”的策略与措施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得以落实。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如何借鉴已有的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建构融目标、过程、方法、评价为一体的培养机制,是学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构建
2014年2月,学校高一年级开始了必修课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浙江省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实行,“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传统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模式将面临极大挑战。对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机制。
1.完善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
自主发展是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为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学校尝试“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把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长”,“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评价”。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为载体,学校尊重学生个性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实现“不让学生的精神去流浪”,培育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理想人格。
2.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完善成长导师制
学校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制度,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提高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同时,学校完善成长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负责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3.优化选课制度,全面推进实施分类分层走班制度
学校在总结以往选课指导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学程制,编制好《选课指南》,详细说明各类课程的定位和功能、各学程的课程具体安排、考试要求、选课程序和要求等,班主任和成长导师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课程修习方案;切实保证学生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及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
学校还进一步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情况下的管理组织体系,修订与新课程、新高考制度相适应的课程安排、学段设置、教师调度、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学设施配套等的制度,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4.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
在实施学分制和综合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建立与核心素养体系相配套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引入突出过程评价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成绩,与学分认定和最终成绩结合起来;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式,客观地认定和记录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和成就,全面反映学生发展情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学校建立了以增量评价为主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通过教学巡查、满意度调查和增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学班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合理规划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保证学生参加全部必考科目的考试,反对过早偏科;指导学生参加相应选科考试和高考,发展自身长处,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方案建设
遵循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要求,学校结合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根据核心素养目标,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开发校本特色选修课程群,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学科建设方案。
1.建立核心素养与学科的关联
学生的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加以培养。核心素养具有的可教、可学、可测特点,为各个学科课程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提供了方向。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学科属性,所关联的核心素养也有所差异。核心素养与各学科间的关联是实现核心素养塑造的前提,学校着力于研讨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表现,使核心素养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2.构建学科课程方案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目标、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其中,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要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内容标准要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体现具有跨学科性。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各学科围绕本学科所关联的核心素养,按学段建构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课程目标,使各学段的育人目标彼此衔接,上下贯通。
学校聚焦核心素养所指向的育人目标,精心选择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加强必修与选修的融合,使之互为补充与促进,从而克服学科知识本位的行为,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着力于建立从知识向能力、从能力向素养不断提升的发展水平等级标准,并借此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观察评估,实现对教学行为的有效反馈与指引。
3.建设特色选修课程群
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着力建设五方面的特色课程群。
(1)架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生涯规划课程群。开发与开设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与认识职业、大学专业介绍等课程,并以“我们的舞台”“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足迹”等活动课程为载体,重构以“自我管理素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群。
(2)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在原有的西溪湿地课程群六大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重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以“生态素养”为核心的西溪湿地课程群。
(3)重构以“跨文化素养”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与创新,凸显文化融合,如利用学校新疆部的民族优势开设“大美新疆”课程,利用国际部的文化优势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等,对多元文化融合课程群进行改造。
(4)完善以“终身学习素养”为核心的学能课程群。在原有的经典阅读、思维课程、英语口语课程、大学选修课程、AP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进一步开发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相关课程,如“绘本与哲学”课程等。
(5)统整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ICT课程群。原有的ICT课程群包括虚拟机器人、Flash公益广告设计、Office Visio应用制图、电子商务、Visual Basic入门等,课程群有一定的规模,且子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度也较高。在原有基础上,学校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课程需求、学习兴趣,围绕数字化素养的下具体化的课程目标,对ICT课程群进行统整,并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教系统完善
为寻找有效的学教方式,落实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学校根据《浙江省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建立并完善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学教系统。
1.学教内容进行分层与分类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学校对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与专业倾向,对七选三课程[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和信息)]和一些自主选修课程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不同,对体育、艺术课程实施分项教学。
2.学教方式凸现自主与探究
为让学生在经历中学习,转变“被动、单一、无视学科差异”的方式为“主动、多样、尊重学科性质”的方式,学校通过主题教研活动、微课等载体,开展一系列有效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深度学习效能。
3.学教策略侧重合作与竞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案等载体,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策略选择,并通过小组合作、组际竞争等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影响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角色。要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须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
1.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
学校开办教师发展论坛,加大名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培养规划”和“青蓝工程”,并继续与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进行骨干教师高端培训,关注教师的内功修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深化校本主题教研
学校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文化,建立注重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学校要求各教研组通过主题研讨,寻找适合的途径和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引导者、辅导者、咨询者以及合作者,并实现师生核心素养的共同发展。
3.引领教师进行核心素养相关课题研究
学科教研组进行必修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和选修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制定并完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各学科课程建设方案。
4.完善教研组考核机制,加强教研组建设
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编写了《杭师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读本》,创办了《杭师大附中教科研》等刊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建设优美整洁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环境既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学校加强校园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树成荫、干净整洁、恬静雅致的校园环境,增设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宣传长廊,改建体育场馆、实验室,完善图书馆、音乐厅、天文台、学科专用教室的设施设备,让校园成为培育学生生态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重要场所。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成立新知社、简舞社、漫画社、话剧社、摄影社、广播社、心理社、MAX电脑工作室、环保社、爱心社、E音乐社合唱团、歌舞团等众多学生社团,开办“附中大讲坛”“附中好声音”,邀请名人名家进校园,建立“家长正能量工作坊”,举办校园文化节、科技节、社团节、体育节、成人节、毕业季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沟通与合作素养。
3.创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体两翼”(本部+新疆部+国际部)的多元办学格局,为建设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创造了条件。
学校利用中华民族的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少数民族的肉孜节、古尔邦节,以及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展示杭州地方传统文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培育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形成“尊重多元、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共同发展”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