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寒露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寒露诗词

寒露诗词范文1

2 教学片段实录与评析:

2.1 知识检对,落实到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屏幕上的中考题,分析它们的特点。

(学生观察思考同时,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

师:你们的分析结论是什么?

生:都是与二次函数相关的问题,而且都要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师:我们这节课就是安排了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内容,根据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反馈,大家对主要的三种常用形式: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以及特殊情况都能准确写出他们的对应解析式了,但有部分同学对思考的问题的回答不够具体或周密,现在我们开始一起再分析思考的问题。

[评析]:教师在预习作业的检查时段,配与中考题目的“观察与分析”,时间紧凑,同时也非常自然明确复习主体。

师:思考(1)在什么情况下设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较合适?

生1:当抛物线经过的三点都能已知时,可选用一般式,要待定三个数;当已知抛物线顶点及其中一点坐标时,应选用顶点式,这样只需待定一个二次项系数;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及它经过的另一个点时,可选用交点式,也只需要待定一个二次项系数。

师:说得好!真棒!(学生们主动鼓掌)

师:思考(2)下面特殊情形的抛物线解析式你觉得怎么设较好?它们特殊在哪里?

生2:第一个特殊在:顶点在原点,所以设解析式为:y=ax2;第二个特殊在:顶点在y轴上,也相当于把第一个上下平移,所以解析式设为y=ax2+h;第三个特殊在:经过原点,所以解析式可以设为:y=ax2+bx;第四个特殊在:顶点在x轴上,所以解析式可以设为:y=a(x-x1)2。

师:分析得透彻!其实第三个我们还可以有一个途径理解,思考一下。

生3:从交点式角度理解,还可以设解析式为:y=ax(x-x1)。(教师向他竖大拇指)

[评析]: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强调由学生自己再总结概括出预设的思考问题,使学生可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

2.2 作业评析,检漏提高

师:刚才我们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再综合和巩固,下面我们继续对预习作业进行评析,对比我们的解题思路,完善我们的思维过程,丰富我们的解题思想。下面我们先评析例1:

(预习思考问题:你的方法选择和你选择的理由?)

生1:我分别用了两种方法:(1)一般式,因为有一个坐标为(0,3),所以,常数C=3,(2)交点式,因为有两个坐标的纵坐标为0。解得解析式为:y=-x2+2x+3

生2:其实,还可以用顶点式,因为表格中有四个坐标的纵坐标分别相等,而且到过点的直线的距离都分别一样,所以,可以肯定就是这抛物线的顶点。

师: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这是函数的“表格法”表达形式与解析式的转化,关键在于取点,选择的点不同,用的方法就不同。留一分钟时间给大家再完善。

师:继续评析例2:通过例1的分析与总结,对于例2,我们是否同样可以用三种方式分别求解析式呢?有多少同学三种方式都尝试了,而且确定都可以的?(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根据情况,我们先用两分钟时间来再思考和补充。

(预习思考问题:你能从图象中获取哪些有用信息,能帮助你来求解问题?)

生3:根据图象的信息,我认为用交点式或一般式是最直接的。用顶点式反而难处理纵坐标。

师:本例是函数的“图像法”与解析式转化,关键是在图象中正确读取点的信息,然后根据情况选用方法。全体结果与例1相同。

[评析]:根据题目的不同安排和设计,在题后预留有针对性的思考问题,除了能让学生全面和准确把握知识点,同时更能让学生的把握解题的关键点。在先完成预习作业的基础上,课堂上让学生述说解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与解题方法匹配,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不断建立对于数学的自信。

师:例3,它基于我们书本例题的思想,要自己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但又高于书本;我们先确定结果: 。接下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图展示他的思考,如果你发现跟他的不同,请你也到黑板上来。

(预习思考:根据问题的背景和右图,你觉得怎样来建立直角坐标系,使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容易确定?)

师:通过不同的方法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最通常的方法和更优异的方法了,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又应注意什么呢?

生:能更快的结合题目的数据找到点。注意实际数据与坐标系的结合。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再次重现解决二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不但从知识上展示了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更是培养了学生克服对此类题的恐惧心理的能力。

师:对于例4,我们只要能把“预习思考:(1)你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相关量,转化为数学问题中点的坐标?(2)点B和点D的纵坐标有怎样的联系?”想明白,就不难理解这题了。

生:与例3一样,注意实际问题与坐标的关系---注意符号。第二个问题:注意大小的比较。

师: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生:顶点式本来要待定一个二次项系数,是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但这里要多求一个字母的值,所有,组成了一个要求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评析]:用课本已有的例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强化了学生建模的能力,同时又有别于课本,使学生解题能力又一次得到提升。

2.3 自我反馈,落实目标

师:经过四个例题的分析,现在大家将这四个例题与我们的复习课题和复习目标进行对照,然后进行自我总结和内化。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目标达成检测系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相关的总结)

[评析]:通过相关复习目标的选项式总结检测,能更好的落实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作为一些选项性的总结,方便突出,能快速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网络。

2.4 巩固提高,体验成功

[评析]题目设计数字表面复杂化,考查学生选点的能力。过程中,出现学生根据对称性补充表格数据的做法。说明此学生对列表法的二次函数目标已定位为顶式和交点式,并且能熟练准确找到对称轴。

练习2、请写出一个开口向上,对称轴为直线x=2,且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0,3)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

[评析]本题对学生区别一般式中的常数项C与顶点式中的K相当有帮助,部分学生找不到方法时,错用了顶点式。

练习3、 某市中心公园要建造一个圆形的喷水池,并在水池中央垂直安装一个柱子OP,柱子顶端P处装上喷头,由P处向外喷出的水流(在各个方向上)沿形状相同的抛物线路径落下(如图所示).若已知OP=3米,喷出的水流的最高点A距水平面的高度是4米,离柱子OP的距离为1米.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练习4、如图,足球场上守门员在处开出一高球,球从离地面1米的处飞出(在轴上),运动员乙在距点6米的处发现球在自己头的正上方达到最高点,距地面约4米高,球落地后又一次弹起.据实验测算,足球在草坪上弹起后的抛物线与原来的抛物线形状相同,最大高度减少到原来最大高度的一半.

(1)求足球开始飞出到第一次落地时,该

抛物线的表达式。

[评析]这两道题,教师采用了选做的方式,根据设计,学生较容易理解,相信只为强调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5 课堂小结,自主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1:会用抛物线上三个点通过一般式求解析式

生2:可以根据表格的数据确定用顶点式或交点式

生3:如果用一般式,又是表格数据的,我会选用特殊点确定C

生4:实际问题与坐标系的对应要注意符号

生5:生活问题好像都与顶点式相关

……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只要我们能认真根据我们备课组教师安排的复习内容,继续做好预习作业,相信我们的复习一定可以做到少而精,效率更高。

布置作业:

[评析]学生真诚地表达了这堂课的学习感受,既总结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3 复习内容简略分析

本节课是中考复习课,安排的是二次解析式的求法.作为中考复习,相当于是对这个知识进行的第二次复习了。人教版教材中,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是作为选学内容编排,而且只有一个一般式的待定系数法,明显,谭老师安排的内容要比教材的内容高出不少。为了平衡,谭老师所安排的内容并没有过多的深入和拓展。例3的安排,源于课本的例题,但又高于课本的例题,非常准确的把握了知识和学生的发展区。

4 课堂随想

4.1 教师在开始投影了相关复习内容的中考题,通过这点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也自然而顺利地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同时,既然是先安排学生进行复习预习,那么教师对作业的检查也是必要的。有目标的抽查部分学生的作业,可即时将学生的完成情况与自己的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使得教师可以更准确把握接下来的评析核心和侧重。

4.2 中考的数学复习课,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程度状况把握要尽量精准,教师才能做到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既要将相关知识再复习,又要有别以纯粹的知识复习;因此,内容及题目的选择和匹配互补就要多思量了。本案例中,我们看不到书本中的例题类的解析式的求法的例子,代替的是函数三个常用表达式的转化;实际应用中,顶点式是最常见的类型,选取的复习材料也体现了应有的侧重。对应于课本中的应用例题,学案中选用了更用灵活的题目,按学生的反馈,本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对这题的热情是课堂中最高的。

寒露诗词范文2

长亭柒月,

寒露如珠,

韵引古夢。

玉薄辞水,

悠悠逝去白发翁。

还逸闲志随风,

倚栏由心匆。

思忆昨番,

未言空漏语重。

恨恨吴山,

泣萍踪,

又盈惶恐。

锦书懒送,

那堪消愁情朦。

朱蔻香痕不复,

旧时鸳鸯盅。

了却相思,

皱眉郁郁千种。

【江城子—望月】

云寒深处泪湿裳。

终难忘,

费思量。

夜夜不眠,

怕梦到家乡。

奈万水千山不笑,

天苍苍,

地茫茫。

登高楼月净风朗。

玉露浆,

杜康酿。

闲赋诗词,

何惧发成霜。

雨细风柔怀壮志,

寒露诗词范文3

李商隐《夜雨寄北》)是指秋季来自北方的冷气团与西南季风相遇,暖湿的西南气流在上,又加之盆地效应的影响夜晚抬升,因此形成降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的是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一带形成准静止锋,受其影响而形成的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谚语“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是说低压系统将要移至本地,预示着阴雨天气的到来,“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讲的是高积云是高气压控制的征兆,预示着短期内天气仍将保持晴朗,而“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则分别描述了暖锋、冷锋过境带来的天气现象和过程……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在人文地理教学中领会原理,或折射地理环境

如教学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时,可提问学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地域性);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季节性和周期性);而“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贲割地,秋分无生田。”则反映了二十四节气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可启发学生,“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疏的差异状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南国水乡聚落的画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则反映了南朝时佛教盛行,广泛传播,进而可以延伸到文化扩散等知识的学习;“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中展现的空旷的田野,放眼望不到边的荞麦花,赫然烘托出一派人地和谐的景象,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则反映了古人适度开发生物资源、适当保护野生动物等朴素的生态环保观念。

如若谈到古诗文中对于旅游景观的描写,则更是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名句。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远视仰观庐山瀑布的形、色、声、动之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体现了把握观赏时机的观景方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出峰峦之雄伟,惟远眺才可得;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则体现出乘船观赏桂林山水的美妙;“家家泉水,户户垂杨”道出了泉城济南的风景特色,“茫茫五百里,不辨云和水”描写了滇池之蔚为壮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刻画了三峡的谷深流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西湖之美;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体现出登山涉水,求质求真,追求精神上的升华。

三、总结

寒露诗词范文4

昨夜一场清梦,梦里,梅花悄悄覆了面。山不语,水不言,两两相望,让心香瓣瓣开成了白梅点点。

你说喜欢蝶舞翩跹,芳草长天,碧波青莲。我便送你一袖清芬,一阙红笺,一眼万年。

千花纷纷赴了约,或扮粉黛蝶,或妆玉色雪,或变眉间憨,或直接圈着你我,将浮生中的一场清欢热烈妆点。你的笑如梅,清洌自然,我的颜似玉,为你飞红一片。

梅花开时人未至,红尘如梦枉霓裳。半窗斜阳轻入梦,一世清凉落梅妆 。梅开,心扉寂寂,门外,你未曾依约而来。那雪色的梅,染了岁月的霞,独自幽香,独自花事,独把清影洒画廊。

(二)竹怜幽思

青鸟不至,鸿书先题。轻罗衣,钗钿急,月下浅斟醉态依。墨里春秋早更替,词间岁月皆迷离。

竹叶千声,未问归期,孤舟泊岸,野渡无人处,你的不羁始终不肯入我的依依。竹节万枝,未曾预期,天高水远,红尘无心,你的诗酒为何不肯怜我的幽思?

点击你的风情,打开那份清明,于你的世界里讨取一份薄凉的情意。淡了风雨,忘了寒暑,弃了矜持。你的坚硬刺穿我柔软的贫瘠,我伤在你孤傲的竹节里。

一笛竹音,半帘烟雨,竹尚有吟唱来和,君怜我绮念否?

(三)烛色旖旎

一剪灯花,突然爆起。似你将来的讯息。

用饱满的情意书写我的坚持,用沉默的姿势坚持我的叛逆。这红尘于我,可守,可弃,可恋,亦可离。我的丹青,我的呼吸,我的自我放逐,都在你的诗词里。若山河破碎,也只是因了一个你!

泼墨,执念,掩卷,逃离。倾了城,弄伤了自己,却始终迈不过你的痕迹。

一水脉脉间,两岸各孤单。你沉淀在别人的风景里,我落魄在一个人的战争里。日与夜纠缠着生与死,去与留旖旎成一阙清词。我终究去不了你的水月府邸,你也终不能为我剪影西窗里。

灯花爆出的,原是一点清冽,一点旖旎,却不是我要的欢喜。

(四)忘情水儿

冬去春来,又是山花烂漫时。一帘秋水,望不穿半池春色。荷塘该是绿色盈碧,柳堤又是燕翔莺啼。画眉敷面晴日里,捻帕凭栏曲径西。好雨知时常润野,如何君心不肯栖?

消万古罪,修我的菩提。我的心,太软,你的念,太深。以一朵莲的姿势,禅坐今生的聒噪往事。关闭风云,关闭浊念,关闭城池。从此之后,人不在江湖,薄雾轻风,琼枝冷寂,我只是你的流年伏笔。

乱世谐谁隐?谁绾了你的青丝,谁掀了你的心事,谁让你的城变成了残垣断壁?年少时的痴迷,迟暮时的悲泣,有限的词汇,雕刻在了谁的心底?

容我为你穿针引线,为你红袖添香,为你霜寒露重,为你注解一生的迷离。

寒露诗词范文5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 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 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自然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 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

“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

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文秘站: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 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自然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 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回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政治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 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4.

[2]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武汉1989,4:52.

[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3.

[4] 刘洁.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J].兰州学刊,1999,2:01.

[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6.

寒露诗词范文6

关键词:文化家族 夫妻唱和 孙星衍 王采薇

文化型家族中的学术性活动、文学性活动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家族对外展现文化或经济实力的途径之一。在这些文化家族中确实涌现了诸多在文学史、学术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学者人物。可以说文化家族在区域文化的推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盛清时代的江南世家大族中,女孩从小就接受教育,一部分是出于道德的考虑,因为这些女性担任着教养下一代的责任。而具有学识的青年才俊也不满足于妻子只会操持家务,文字的理念也成为情趣的标志,甚至辅助丈夫读书研究的重要能力。因此,夫妻间的诗文唱和就是文化家族中的文学性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阳湖孙星衍和王采薇尤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孙星衍,字伯渊,江苏阳湖人,深究经史文字昔训之学,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进士。自称其先出自青州乐安,孙武之后。王采薇,字玉瑛,江苏阳湖人,王光燮第四女,孙君之妻。8岁时两人初识,后遂父母之愿,结为伉俪,情深意笃。王采薇24岁病逝,孙君悲痛至极,誓不再娶,在两人不长的婚姻岁月中,唱和的文化生活熠熠闪光。

漫步望月是两人夫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自古以来“柳”意“别离”,“月”代“思念”,虽近在身旁,仍抵不过浓浓的相恋之情。“幽行已三里,村落半攡扉。只鸟时依树,孤萤不上衣。月平人影小,潮定橹声稀。沿水星星火,归惊宿鹭飞”(《九月十四日舟由丹徒,夜半与薇隐乘月登岸行三里作》),鸟儿依树,虫萤在夜色中翩飞,安静的月,惟有靠岸的船惊扰起芦苇丛中的一滩鸥鹭。浓浓,淡淡幽清。

同是月色,在孙星衍笔下会有怎样的不同,“一夕长林响,全疑半岭眠。开帘逗怀月,灭烛对床天。肌冷伤愁髓,衣单湿夜烟。幽欢君莫忘,昨日是生前”(《复与王采薇看月》),恁是男儿,对月也有了淡淡的忧愁,一轮明月天上,一位知音在旁,大抵算得人生一大幸事,只是卿时时咳喘的身体状况成为心头时时萦绕的隐忧。

中国古代,男子为追求功名,不得不离开父母,抛下娇妻,外出求学,因而形成了诗文有的羁旅一类。孙星衍作为一名普通寒士,必须重复走前人的道路,而在分离的日子里,采薇随鸿雁携书带去万千柔情。

有思念,“受露衰荷散叶香,临溪独鸟矜毛影”(《池上书寄薇隐》),“哀荷”、“独鸟”,曾经两人相对品茗,如今却是独自一人面对窗外池塘,于是,“荷花”也“哀”,那池边的鸟儿也在分离的岁月中独自顾影,对你的思情也渐渐化作袖口领上的绣纹,绵邈宛然。

有哀怨,“几年叹逝闲淸笛,百日伤离阁彩毫。波影连天柳迷路,幽行惟有梦魂劳”(《忆别,和薇隐》),别后的韶光如同被柳间小径迷了方向,不知归期。没有良人在旁,早前依偎时共奏的竹笛已染尘埃,你携我手绘图的那枝羊毫也风干了记忆。

有坚贞,“靑山到处应相忆,除是征人醉里游”(《得薇隐从金陵寄一书》),与君总是遥遥相隔,隐约相望,好像天上人间对影自怜的落寞舞蹈,看这青山深处的记忆化成水月镜花。

而孙君的“海棠向夕愁清寒,桂花摇风飞满栏。幽魂初醒梦不返,恍惚凝睇青云端。青天冥冥雁声苦,君今不归何处所。云虽来兮不可攀,月虽明兮不能语。寒镫霏微背罗帏,照见壁上蟏蛸丝。书来字字有离别,此恨不诉君当知”(《秋夜曲》),可算是对于采薇这份感情的最好回应。他将自己的视角改变,仿佛他才是家中等待的王采薇,海棠花对着夕阳也渐渐露出凄楚的颜色,桂花的香气随风飘散过栏杆,天上的大雁声声哀鸣,仿佛替我询问你的归期。翻出当初的书信来看,却只望见别离的字眼,这在家独守的枯涩君可知晓。而孙君的这一转身换角亦可看出他对采薇体恤之深。

除开王采薇的亡故给孙星衍带来的婚姻上的影响,两人于其他方面也在文化家族中的婚姻里相互融合。

(一)文学上

孙星衍虽有放浪形骸的诗词作品,但其文风绝非“豪放”能蔽之,他的诗词能刚能柔,从其诗文集来看,他的很多诗属于婉丽清刚的风格。而王采薇的诗词风格也以清冷为主。从词的格调上看,二人的创作多属雅正一派,所营造的意境清雅,多有超脱世俗的高韵雅致,具有天然超旷的情韵。夏承焘在对洪亮吉的词评价时说:“平分两当与长离,灯影机声又一时。留与南人看胆气,冰天雪窖有新词。”此中“两当”指黄景仁的《两当轩集》,“长离”指的就是王采薇的《长离阁集》,夏承焘称洪亮吉词可与黄景仁、王采薇比美,可见王采薇诗词造诣之高。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论及孙星衍作诗时,曾说:“小诗亦凄艳绝伦,读之令人惘惘。”可见两人在诗歌创作上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而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现究其原因,简单概括为如下几点:

1. 文化背景相同

毗陵王氏虽称不上武进望族,但自采薇高祖王之仕起,王氏一族流传下来的书画血脉却一直浸染着王采薇,她自身散发着书香之气使家族这一特色得以延续。“高祖名之仕,字荣膴,高才不偶,工画山水及蟹,与恽寿平齐名”。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诗格超逸,书法得褚遂良神髓,善画花竹、禽虫,遒逸可爱,画笔生动,世人称绝。王之仕与恽寿平齐名,由此可见其书画造诣之高,而王采薇的工书善画,亦可见其受家学的熏陶。

这一点堪与孙星衍之家世作比,大抵也是两人和谐感情生活坚实的基础。

2. 审美情趣相通

孙星衍与王采薇都追求一种自然通达的境界,强调自然之美,不求工而工。其诗词常以寻常之语为之,看似随手拈来,不加修饰,却如天造地设一般,一字不可更改。

采薇诗云:“疏林无人叶飞影,瞑渚归帆贴空冷。断岸泥多鸭爪痕,乱山钟到鸦巢顶。邻舟袅袅歌入烟,明月已让星悬天。来风吹衣恐仙去,白道还疑翠微路。”(《香草河舟晩》)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晦涩的典实,显示出来一种特有的闲散和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动自然的艺术魅力。而其性灵妙悟式的语言风格,更清晰地体现了女性较男性更为纯朴、自然的个性。

孙星衍则有“微风吹秋衣,对影如横波。下阶怯寒露,入室愁清哦”(《对月答室人作》),“松梢浮烟暮霞薄,檞叶无人自相逐”(《入茅山作》),微风拂起衣袂,秋日里的兰花随风摇曳身姿,桐花纷纷落下,檞叶则像顽皮的孩童嬉戏追逐。

此外,两人都喜欢用清冷幽僻的意象,“冷”、“幽”、“残”、“绝”等词也有极高的出现概率,如采薇笔下的“曲岩”、“空室”、“疏林”、“断桥”、“露雨”、“苔井”……,孙君笔下的“虚帘”、“危峰”、“霜林”、“风笛”等。 其中“月”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采薇诗中有三十处提及“月”,如:“天静远烟揺,华云度流月”(《山中忆吴如霞姊》)[1]1的灵动、“连松犹合夜泉响,残月不避晨光明”(《句容斋舍》)[1]3的羞怯、“黄月如星惨一钩,杏花楼暗藏人影”(《春暝曲》)[1]5的凄美、“凭阑弄淸笛,微月在钗头”(《向夜》)的悠扬。

孙星衍以“月”入题的诗作就有十篇,另外也有很多关于“月”的描写,如“明月虽不行,舟行月常在”(《江阴舟夜同吕大作》)的欣然、“待月月既出,舍情奈月何”(《对月答室人作》)的聊赖。

3. 行文技巧相近

在行文中的景物描绘方面,两人对于颜色的运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即善于利用色彩的视觉效果,造成意象的具体感与画面深浓浅淡的美。采薇偏爱红绿相映,她使颜色的暗示作用与情绪的表现结合,给人一种类似寒冷、凄清、孤寂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构成既有作者本人深挚的感情,又有她生命的销损、心灵的创痛。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中评价曰:“孙恭人王采薇诗,如断绿零红,凄艳欲绝。”袁枚在为王采薇所作的《墓志铭》中亦云:“予读其乐府诸篇,哀感顽艳,丁当清逸。故知完山之鸟,无异吭之鸣,云和之笙,有双琯之奏。”有诗为例,如:“树袅屏中绿,荷愁镜浦红”(《舟次》)的忧戚、“红鲜绿稚随春天,咽咽蜀禽飞不高”(《寒食吟》) [1]4的哀戚、“琼楼贝阔摇灵珑,衣翠霞红各漂妙”(《梦游》)的绚丽。而孙君笔下则有“西风吹散青燐火,几处苑门深不锁”(《山堂》)的萧索。

(二) 思想上

王采薇不仅喜欢读史,而且对历史故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常将这种见解化入自己的诗作之中,孙星衍曾赞之曰:“山斋有桐桂古柏,冬寒月皎,对影萧瑟,或出户闲吟,或焚香开卷。论说史事,俱有神识。”

且两人都钟情道家。采薇宿根灵慧,对道家思想十分推崇,时常翻阅道家之书,对于神仙之事偶有遐思;同时对佛家思想极力排斥,“论说史事,俱有神识,不信佛书邪鬼之语,不视稗官小说”,去世之前,曾有遗言叮嘱勿将棺椁存放于佛寺之中。而孙星衍相似的态度在其文集中也可明显看出,如其文《三教论》对于佛教思想进行严厉的批驳,他说(传经者)“非中土名士,纵佛行高深亦未必能得其旨要,世人妄尊其学比于儒家道家之言,亦已过矣”,又有“佛之教,中国好事者增饰成之,聪明俊伟之士不见释迦之书”。其文集中与道家相关的十二篇文字更加说明其对道家学说的青睐。

总之,孙王两人作为苏南文化家族中夫妻唱和的杰出代表,演绎了家族中的文化积累、传递与继承。以家族为基础的文学活动,不仅促进了家族关系的和睦,也在家族文化建设方面起到重要影响,进而也对文学流派的形成发挥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采薇.长离阁集 [M].刻本.常州:王氏,1885(清光绪11年).

[2]孙星衍.问字堂集卷二.孙渊如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孙星衍.澄清堂稿卷上.孙渊如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孙星衍.澄清堂稿卷下.孙渊如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孙星衍.澄清堂稿续卷.孙渊如先生全集.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洪亮吉.北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