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1
读《三国演义》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这一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文中介绍了许多经典故事和典型人物形象,下面请看我一一道来。
刘备:在曹操攻占新野的时候,新野地区两万多百姓想追随刘备而去。刘备便将他们全部带上,每天只行进几十里,而曹操的铁骑却以每天几百里速度紧追而来。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刘备仍不愿意放弃百姓。他说:“许多君主以江山为重,而我以百姓为重。”于是他拥有了“人和”,并最终成为他成就春秋霸业的基石。
关羽:关羽和刘备在一场大战中失散后,曹操趁机笼络关羽,说会为其寻找刘备的下落。关羽急于寻找兄长,便答应在曹操军中暂住。曹操借此以物诱惑关羽,把最心爱的赤兔马给了关羽,还特赐了府邸和许多金银珠宝,并封关羽为护国大将军。但这并非关羽所想,于是关羽在帮助曹操杀了颜良文丑后离开,自去寻找兄长了。一路上,他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如愿与兄长会合,成就了他英勇忠义的美名。
赵云:刘备败于当阳长坂坡,而赵云却因长坂坡一战声名大振。战乱中赵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少主刘禅,几进几出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神勇非凡。他将婴孩儿少主安全护在怀中,一路冲杀,杀敌过千。于是便有了“智勇无敌,忠心护主”的美谈。
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且一生谨慎;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取华容道,巧摆八阵图;他骂死王朗,摆空城计,设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巧留锦囊杀魏延……这些只是他一身大智中的些许体现,并非全部。他是名副其实的智者,同时也是鞠躬尽瘁的人臣!为报“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誓死效忠蜀汉,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以一己之力扛起匡扶汉室的重任,让后世之人为之动容、为之叹息。
读《三国演义》,让我明智;品《三国》人物,让我知理。这是我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将一直伴随我健康成长。
教师点评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2
>> 鲁迅与王小波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 穿越历史小说的故事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 浅谈金庸小说的历史小说特点 浅谈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悲剧审美内涵 简论网络架空历史小说的流行 试论凌力历史小说的主题 新历史小说的雪国列车 历史的幽灵: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 论短篇小说的文体认知与现代历史小说的结构特点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女性表述及其文学史意义 试论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态度与文体特色 论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 唐浩明历史小说的人本还原 立足文本并超越文本――读《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 小说的阅读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毛宗岗的历史小说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董建军(1973-),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九上《隆中对》一文中有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因为前者是史学志书所以就客观求真;后者因其是历史小说因此也就有了在前者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关于这个问题教材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留有一个研讨题,本文也想就这一问题通过两者的比较阅读来分析一下历史小说的艺术创造。
从大的方面来看,小说《三国演义》与课文《隆中对》比较有以下三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中,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在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1],孔明方受。不仅如此,在最后一次去拜谒诸葛亮之前刘备更是“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2],这些细节都是表现了刘备求贤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3]。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隆中对》中无此情节。
《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得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关、张三人的对话,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可以说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五千余字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4]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要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刘备一直在其旁边拱立几个小时,等到其醒来时,他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工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表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比较可以看出:
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吸引人为目标,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化的虚构加工。
“历史小说化”[5]的历史演义小说其创作的目的是“以史为本,并敷衍其大意,达到以史为鉴,教育和娱乐民众”。因此,《隆中对》中“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十二字的记载在罗贯中笔下便驰骋想象、渲染夸张“敷衍”出几千字的精彩,使“三顾茅庐”成为《三国演义》中艺术水平很高的一段文字,而为妇孺皆知,可谓其“教育和娱乐”目的达到极致。
历史演义小说是在以史为本基础上,真实再现历史的同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大胆地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如《三国演义》中根据《隆中对》记载的刘备屯新野、徐庶荐孔明、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基本史实框架重点艺术化地虚构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对于“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的特点。
历史小说中的虚构情节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小说中“三顾茅庐”这一经典故事经过罗贯中的想象铺陈可谓是情节曲折丰满,可以说既充分塑造了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表现了关、张二人不同性格,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这或也是历史小说比史志资料更吸引大众的一点原因吧。
【参考文献】
[1][2][3]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3
首先,用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
学生对老师天生就有一种崇拜感和神秘感,因而也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学习。我们就要善用这个机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将老师的渊博知识和语文的无穷魅力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老师的敬佩和羡慕,感受到课外阅读的无穷魅力。我在课堂上就经常看是无意,实则是经过精心安排地结合教学内容引出许多经典的故事、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
其次,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诱导学生。
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和我讨论、交流时,会经常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特别”的问题,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曹操究竟谁是好人?《将相和》中的齐王真的是软弱无能,秦王真的是那么让人反感,甚至是憎恨吗?《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什么想方设法要去接受招安呢?对这样的问题,我往往不正面回答他们,而是告诉学生:好人与坏人是没有绝对标准的;看待人物要从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去综合考虑;《三国演义》里写的有些是事实,有些不是事实,陈寿写过一本《三国志》,如果你们读了以后,可能会更加明白某些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被吊足胃口,迫不及待地去阅读一本又一本的课外读物。时间久了,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见解也更有个性和深度了。
再次,用适时的指导去帮助学生。
很多学生虽然有了阅读的兴趣,但往往是拿起一本书就开始读,结果也是事倍功半。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恰当地指导。如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就经常有意无意地告诉他们:老师与你们一样,很喜欢读书,也读了很多书,但有的读得比较仔细,有的读得就比较粗略,我们读文章就应该这样:对短小精悍的文章,对文章精彩片段的描写,要精读,详读,熟练成诵。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进行泛读,使读有重点。通过泛读扩大知识面,通过精读汲取精华。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甚至是边读边印证的习惯;更应该要学会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触随时写下来。
最后,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去鼓励学生。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4
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这句话没错,想要交谈就要思考,想要思考就要读书,所以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我来说,我很喜欢读书,在暑假里妈妈和我约定每天看书2个小时,可我因无法抵挡书对我的诱惑,总是半天半天地看书,有时甚至看得连吃饭都忘记了。我的阅读面很广,几乎什么都读:世界名着、中国古代名着、科幻小说等等。
我对书的迷恋使于四年级,那时爸爸给我买了一套连环画的《三国演义》,书中的那些英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爱不释手。从此,我就渐渐地迷上了书。到了五年级,由于我的阅读和理解水平都提高了,妈妈就给我买了些世界名着。世界名着和我以前看的有所不同,精彩的描写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内涵。我先后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书籍。书中主人公曲折的经历、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深受启迪,也让我真正体会了“书是精神食粮”这句话。现在我又开始阅读《说岳全传》、《史记经典故事》、《说唐全传》等中国古典名着。从中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精神,了解了我国漫长辉煌的历史以及每个时代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
读书使我了解世界,使我扩展见识,使我明了事理,使我增长才干。正如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想要有知识,定要多读书。让我们一起来吸收这份“精神食粮”吧。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5
关键词 名著经典阅读 农村中学生 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 名著经典导入初中生阅读中的策略
1.1 通过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兴趣
通过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兴趣,要求由课堂教学来带动课外的阅读,并做好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既是做好课程外阅读重要环节,也是最常用形式。农村教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来为学生扩展教学机会相对城市而言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要有意识扩展内容,对文章作家代表作进行介绍或对知识点设置悬念,又或者进行精彩阐述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1.2 以点带面,逐步引出名著经典阅读
为提高农村中学教学效果,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要在课堂上讲授课本内容基础上,结合课堂教学进度,适量对学生介绍名著。尽量做到课内和课外的互相补充、互相影响以及互相促进,进而取得良好效果。例如: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要阅读《童年》、《名人传》、《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著名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和教材都有着一定关联,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内阅读时,就可深入调拨,引出课外阅读。例如:学习《空城计》的时候,在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其机智谋略后,进而给学生介绍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的典故,在激起学生是好奇心同时,也引发了学生思考和增强了学生探究三国历史的信心,提高了中学生文学素养。
2 阅读名著经典,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
经典名著是特定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文学乃至学术的主要载体,阅读经典名著无疑会提升初中生语言素养。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够扩宽中学生知识面,还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海洋中感受读书妙处,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下面就阅读名著经典,促农村中学生素质提高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引导学生了解名著中开篇词与词语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多经典名著,这些名著中都有流传千古的诗词文,而该些诗词文正成为了名著阅读载体。例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中的相关人物与篇名就需要学生在日常阅读中逐步积累,从而树立文学意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更要指导学生意识到阅读名著开篇词与相关词语重要性。例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诸葛亮的《出师表》;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以及陈寿的《隆中对》等。在掌握该类课文内容之后,要做到课堂内外的联系,融会贯通地将课文当作桥梁并和原著结合起来。
2.2 指导学生掌握名著中主要情节
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精华,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名著的艺术精髓及学术精华,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经典名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纯粹的阅读,更多的是对精神及境界的洗礼,在阅读名著情节时要细读,逐句品味。例如: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情节对保尔的描述突显出保尔是一个新时代的英雄,有无产阶级的觉悟,坚强、勇敢、正直、友爱、聪明,有点火爆,爱学习,热爱祖国 ,自我奉献的精神 坚定不移的信念 顽强坚韧的意志。又如:《红楼梦》中对于刘姥姥的描述虽说她贪图小利,但心地善良,在贾府人亡势危之时,是她搭救了王熙凤的女儿巧姐。《西游记》中通过对大闹天空情节的描述凸显孙悟空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品格,西天取经的过程突出了他惩恶扬善、见恶必除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帮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例如:协助中学生阅读课外经典,像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讲的就是英国人早期的南极探险不幸遇难的故事,读来让人顿生悲怆同情之心,但是又对遇难者产生由衷的敬意,而那种强悍的民族性格和至上的民族荣誉感,都是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学里所缺乏的,如此一来就可达到培养学生伟大人格的目的。学生通过对名著情节的深入剖析,可以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了解作者的双向意图,体会文中的深刻含义,进而提高自身阅读水平和语文涵养,达到良好教学目的。
2.3 帮助学生熟悉经典名著中人物特色及典型语言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主题学习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147-01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倡导阅读教育,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让经典伴随学生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参与“语文主题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给学生一份快乐,引导学生成长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让学生把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以阅读文章为主,尽可能地增加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的情境,保证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好语文。做好“语文主题学习”要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阅读指导
对学生M行切实可行的阅读指导,既完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小学阶段最基本的阅读数量,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把学生引入到阅读的自由王国之中。因此,“语文主题学习”深受学生的喜欢,用阅读的方式,给学生一份快乐,给学生一条自我成长的路径。“语文主题学习”所选书目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古今的精美篇章,能使学生从小就接受到高雅文化的熏陶。
(二)“语文主题学习”
开展班级“语文主题学习”读书会、校园读书会、亲子读书活动、师生读书会等多种阅读的方式,让学生亲近文字、亲近文学、亲近文化,营造了一个自由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在快乐、自由阅读的同时提高了文学素养。
(三)以阅读为主要方式
以阅读为主要方式,打造书香校园,倡导书香家庭,建设书香社会。学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黄金时期学到最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品,让学生与最杰出的人物对话,使学生通过“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阅读的效率。“语文主题学习”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有力地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每篇文章都具有汉语言文学的典型性,富有民族特点和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在朗读、诵读和默读中学会学习。选取的文章彰显了经典文化和人类精神的魅力,蕴涵着生命与心灵的智慧。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后,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故事屋》丛书,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承载着重要的教育责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学生可以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深深地感知世界、认识人生、感悟生活和提高审美情趣。如在五年级下学期,可结合课本内容,教学生学习《真爱无声》一书中的文章,这些文章彰显的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学习指导,教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孝心,使学生从文中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也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道德优秀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共同参与学习,重建语文课堂文化
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脚下。”“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让师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重建语文课堂文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平等对话中学习语文,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自主参与、共同学习、相互创新。我们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阅读中注重搞好多重对话关系;强调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地去接触文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充分阅读、潜心阅读、体验感悟,通过阅读汲取智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