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西门豹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西门豹课件范文1
一、在深入开展
解放思想大讨论基础上梳理查找突出问题
第一阶段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全体同志增强了发展意识,树立了发展信心,看到了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开始后,继续组织开展“深入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大讨论活动,要求同志们进一步破除陈旧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寻求发展举措,完善发展机制,为认真梳理查找本单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辟了思想认识通道。领导班子三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分析查找问题,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如何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问题;二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如何深化改革、推动创新问题;三是在服务群众方面,如何强化职能、优化服务问题;四是队伍建设方面,如何提高素质、增强能力问题。并紧紧围绕这四个主要问题,总结工作,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初步形成了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报告。
二、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全方位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
领导班子分析报告形成后,我们先后两次分别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和局中层以上干部民主生活会。要求大家本着对劳动就业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着重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改革意识、政绩业绩、思路举措等方面在局内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和差距,研究分析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和根源。民主生活会上同志们畅所欲言,深层次地分析了目前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大家一致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受目前体制制约的客观原因,也有自身存在的主观原因。例如整体建设上缺乏科学的长远规划设计,思想观念上对为公共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理论研究上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够系统。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统筹协调,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建立落实保障体制,有效制度不到位等等,这些现象既是产生主要问题的原因,也是影响科学发展的羁绊,通过民主生活会,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充实和完善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报告。
三、积极开展评议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西门豹课件范文2
教研活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05-02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如果“教”而不“研”,只能成为“教书匠”,却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研”源于“教”才有活力,善“研”者才能善“教”。而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不高,极大地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校探索新的教研方式,以激发语文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在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同课异构的教学实践
在课堂实践中,我校摒弃了教研组内教师轮流上课、评课的教研活动,转而采取“两人同课异构”或“多人同课异构”的磨课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同课异构”的课例实践比较有效。同课异构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过程:
(一)课前准备。教研组内确定上课内容,每一位教师独立备课,对教材深入研读和思考,然后教研组集体备课,精心策划,严密组织,要求人人发言,特别要讲清如何突破重点,如何体现难点,执教老师可以集众人智慧,修改和完善教案设计,做好同课异构的准备。
(二)课中体验。两位教师进行课堂实践,体验教学设计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课堂的实施策略是否有效、教学效果如何;听课教师根据教研主题,对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观察,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等问题,思考上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从而追求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课后研讨。上完课后,先由执教老师反思,想想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起点是否合适,是否突破重难点,是否体现新理念等;其他教师针对专题进行交流评议,和上课教师一起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思考、分析以及建议,让执教老师明确教学改进的方向。最后组长小结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帮助执教老师调整教案,准备再次实践和探究。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课,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A老师和B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A老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的:
师:你们知道水是怎么变成云的吗?
学生找句子。
师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我会变。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师指名学生个别读句子。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大家像她那样来读一遍。
生齐读。
同样是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B老师则是这样做的:
师: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
生:很小很小,非常小非常小,小到不能再小了。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把小水汽读得升到空中。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水汽还不够小,还不能升到空中。谁能读得极小极小?
生再读。
师:像这样把关键的词语读好了,就能读出这种感觉。大家像她那样来读一遍。
生齐读。
A老师的读和B老师的读,仅仅就差一点,但显然读的效果大不一样。B老师读前抓关键词语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极小极小”的意思,进而读懂句子的意思,把想与读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口到、心到。学生读后,教师寥寥几语对朗读方法进行小结点拨,举一反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课比课,听课教师便能直观地从“同”中见到“异”,从“异”中找到切入点,能很好地发现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理解与创新,通过比较见真知、见优劣,实践者能在与他人比较中实现理念的更新与行为的改进,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教学相长”效果。
二、跟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转变
许多教研活动大多通过孤立的展示课、观摩课进行,缺乏后续行为的跟进,缺乏对同一课题不同设计、不同实践的比较,教师难以产生思维的碰撞,也就很难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课异构就是通过课堂的比较和诊断交流,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时跟进,对执教者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共同整改,强化“二次上课”,突出行为跟进式的课例研究模式,凸显磨课的魅力。对一些课例,我校教师还进行了录像,对课堂的某些重要环节,实行定格分析,让观课者放大细节看课堂,发现课堂的精彩,从而让教师在这种细节“放大”中受到启发,促进下节课行为的改善,使部分课例精细化,形成精品课例,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如我们就三年级下册的《西门豹》一课进行研讨,对课的引入,两位教师进行三次改进。
【第一次】
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通过四问四答,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穷是因为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看河伯怎样娶媳妇的?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读完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读书。
课后我们发现这样切入的效果不好,通过评议,认为这个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三个问题堆积在一起,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第二次】
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邺这个地方穷是因为河伯娶媳妇给闹的。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你在漳河边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新娘的命运如何?得救了吗?谁救的?怎么救的?
学生读书。
这次老师降低难度,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用书上的句子回答就可以了,积极性很高。但是课后分析发现:回答完这些问题不能达到什么目的,问得盲目,问得浅,问得碎,与教学的重点毫无关系,浪费时间。
【第三次】
复习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门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我知道了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先去找老大爷问了四个问题,知道穷是因为河伯娶媳妇给闹的,然后惩治巫婆官绅的事情。
生:讲西门豹破除迷信的事情。
师: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吗?
生:好,很巧妙。
师: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这个办法好?划出有关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生: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说一声,说我要选一个漂亮的,过几天给他送去。”
在两次磨课的基础上,我们终于寻到了最好的问题进行切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西门豹》这篇课文讲的是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的故事,课文围绕破除迷信来写,破除前调查研究,破除时假戏真做,破除后兴修水利,这是文章的思路。围绕这个思路,教研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办法好吗?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这个办法好?划出有关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学生顺着这些问题去读有关段落,带动全篇学习,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突出了重点,启迪学生思维,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较好地沟通了教与学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课异构”的研讨活动,通过比较教学将现象与问题更清晰地凸显出来,更为直接地让教师寻找问题,剖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两人上课,大家得益。在研究中,弄清课堂问题的来龙去脉,明确细节处理技巧,找到一个合适的教学方案。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历练,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西门豹课件范文3
1.教学思路要明确
语文教学应当强调培养学生勤读、深悟、多写的学习态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自主读、悟、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以思想启发思想、情感激励情感、智慧碰撞智慧作为核心目标,重点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放自己、提升自己。读、悟、写的教学方法的思路可以分为初步、深入、拓展三个阶段。初步阶段强调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在对课文有初步了解后同学之间进行有效交流,形成对课文的基本认识;深入阶段重在对于课文的深入理解,对课文进行细读、研读,同学之间初步交流学习成果,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和感悟;拓展阶段重点是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发扬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
2.以“本”为本,吃透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意韵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新教师,首当以学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虔诚地加以研读,广博地请教,并吃透课本内容,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备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的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对文本没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这需要用心和文本对话,倾心挖掘教材的潜质,才能体现“文本”的魅力。
3.运用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创新潜能
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具体。可以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诉诸于学生的感官器官,能做到眼观其色,耳闻其声,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它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更易于学生的掌握和接受。例如讲《西门豹》一课时,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成flas,并且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例如:老百姓和官绅为什么相信巫婆的话,要给河神娶媳妇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河神呢?西门豹为什么不在河神娶亲之前杀死巫婆,并且要去看巫婆给河神娶媳妇呢?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看动画片的同时,掌握课文知识。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不仅打破了过去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
4.重视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4.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提问方式的有效性。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而且有一些思考含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5.营造氛围,不断创新,不断开拓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或重点词,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针对课文中提高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多加支持和鼓励小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西门豹课件范文4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泰山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是学完“搜索引擎的方法和技巧”、“下载与保存的方法与技巧”后,学生自主借助搜索引擎主动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开始。本节课是一节学科整合课,为今后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 “新知园”中是以获取语文课本中“西门豹”的有关信息为例的。现行语文教材中已没有这一课,因此不能再按照教材组织教学。笔者将其换成获取学生比较关注的上海世博会的有关资料,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强化信息技术课程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也扩展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掌握。但是缺乏的是将搜索引擎的方法与技巧变成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工具的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能在网上获取、筛选、保存信息。
2.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走进世博会这一情景设计,让学生经历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利用因特网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及端正的学习态度。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因特网主动获取信息,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媒体准备
1.多媒体网络机房,能够流畅的浏览因特网信息。
2.导学案和锦囊妙计信封,为了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本节课后信息素养都有不同层度的提高,准备了锦囊妙计(信封中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的提示)。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并且按分组交流,讨论,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生:海宝是世博会吉祥物,生:这是中国馆,生:中国馆是东方之冠,……
师:选海宝作吉祥物有什么意义?世博会中国馆为什么要建成“东方之冠”?大家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也不知道,那怎么办?
师:网上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课件出示)
师:哪位同学可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生:遇到不知道的可以在因特网上使用Google搜索。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因特网走进世博会。(板书课题)
【探索交流感悟】
1.展示任务一:了解世博
①1-3小组搜索“海宝的意义”,4-6小组搜索“东方之冠”的有关资料。
②把查找到的资料保存到写字板文件中,我们用写字板进行交流。
③保存后可小组内交流。
④如果遇到困难可同桌或小组交流,也可以看看老师发给你们的“锦囊妙计1,2”。
⑤完成的小组,同学们一起拍手。然后进入擂台展评,要求五十字以内。
学生自主探究,师巡视指导。并提醒不要忘记保存在写字板中。擂台展评时只许打开写字板。
2.擂台展评
师:首先由分别完成两个任务最快小组选代表到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获得资料的过程。
生:生边叙述边操作。教师注意学生语言表达,并给予必要的补充。
师:鼓励学生,并奖励小组两张海宝照片。
师:其他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展示自己获取的资料,并对前面小组获取资料进行补充。
【能者多劳】
师:有关世博会的资料网上还有好多,你们还想知道吗?
生:想。
师:谁来说说你想知道什么?
生:了解世博会的主题。生:了解历届世博会的主题……
师:出示任务二:走进世博
我想知道:
1.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2.上海世博会山东馆是什么样的?
3.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
4.历届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少选择老师给出的1个问题,然后自己至少再找一个问题,去解决。并保存在写字板中。
生:搜索,小组交流。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展示,如图片等。
师:哪位同学来到讲台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获得的资料?生:到讲台展示。
师:进行鼓励,必要的补充。尤其是鼓励学生用搜索引擎解决自己的问题,获取自己想知道的资料。
【学有所用】
任务三:相约世博。
师:我们搜索了那么多上海世博会的资料,大家想不想亲临世博去参观?
生:想。
师:那么怎么样才能到达世博会现场呢?
生:可以坐火车,可以坐飞机……
师:假若老师要想坐火车去世博会,要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坐哪列火车,什么时刻到达呢?能告诉老师吗?
生:不能。(教师提示: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之)
师:同学赶快行动吧,看哪个小组最先搜索济南到世博会的火车车次时间,用写字板保存在桌面上。并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车次,并说明理由。
生:查找保存。
师:巡视,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西门豹课件范文5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19-02
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趣味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它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具有双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趣味教学法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使语文更像语文。
1设计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兴趣
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有效“提问”并“倾听”,教师提问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要抓住兴趣点提问,引人入胜。问题设计应针对文章本身,结合课文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问,切中要害,发散思维,提纲挈领,统领全文。问题要以小见大,搭建学生创新想象的空间。提问要准确,要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用较少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果问题抽象、笼统、模棱两可,学生则无从回答。同时注意问题的数量、提问的频率,一节课不能是记者访谈式的一问一答,过于频繁的提问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很快让学生厌倦,从而削弱了他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梯度,按一定的顺序去设计问题。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是否真正有效,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启发,回答不完整、不准确的地方,最好先让学生加以补充、纠正,借以培养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小结,既要肯定学生回答正确的部分,又要指出不确切的地方。对学生发表的独立的创新的见解,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如:我在教学《燕子》一文时,一开始,我就给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课文是通过哪几个词写燕子飞行之快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很快就有95%的同学举起了自己的小手纷纷抢着要回答问题。我找了几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的都非常正确,我对这几个同学的表现及时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了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情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能尽快把学生引到教学内容中,引入思考中。具有趣味性、形象性、生活性、问题性、操作性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知识、情感、认知水平。直观性、学科性、情感性、具有目的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轻松,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师生双边的教学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准确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一些枯燥的、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既能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视频)再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操作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等方式来进行。如: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方法来教学,让他们抓住不同人物的特点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3凸显学习主体,张扬个性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