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尊严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尊严课件范文1
一、瘦――明晰精干之美
纵观整个石雕,高挑端庄,婀娜多姿,形态奇特而秀美,一种尊贵的文化气质将人们征服。一份清瘦,成就了石雕的明晰精干之美。“别的学科简简单单一条线,语文学科模模糊糊一大片”,这样的评价尽管撇开了语文学科的特性,显得有点过激,但也不无道理,基本折射出了当下语文课堂的不良现象。语文教学,真的需要从石雕的“瘦”之风格特征中汲取审美情趣加以观照,简简单单教语文,清清爽爽教语文,展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明晰精干之美。
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我以“心理活动”为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揣摩文本的整体表达顺序,并以此切入教学,深入文本内核,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师:这篇课文里有几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你能找到吗?找到了,就在文中用笔划线。
生: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敬仰和赞颂。
师:为什么会“胆战心惊”呢?“提心吊胆”又是因为什么呢?又是因为什么而“敬仰和赞颂”?作者的心理活动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其中藏着怎样神奇的秘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之中,通过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弄明白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上课伊始,用这样简洁的方式精彩亮相,一下子就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心理活动”,抓住了这三组关键词语,也就抓住了文本行进的暗线,更抓住了全文的脉络,令教学目标更加简明,教学内容更加简约。以其简明的线性结构凸显教学的重点,以其清晰的主题线索绾结全课的教学,加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融合,层层递进。这样的教学,遵循文路,顺应学路,条分缕析,荦荦大端,教路、文路、学路融为一体,连成了一条清爽鲜亮的明线,凸显了几个直奔重点的板块,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注入了活力。也许,这就是“简单语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且包罗万象,所承载的方方面面的诸多信息不应该也不可能全部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言语实践的内容,把握言语实践的形式,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及教育价值。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呈现明晰精干之美,教师必须有勇气、有决心、有策略地采取“瘦身”行动,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入手,从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需要出发,牢牢把握课程目标和年段目标,高瞻远瞩,削枝去叶,精心选取精当的教学内容,什么地方需要重锤敲击,什么地方需要精耕细作,什么地方需要蜻蜓点水,什么地方需要走马观花,教师要用心地甄选,敏锐地判断,摈弃一切非语文、泛语文、假语文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还语文清白之身,轻松之体,清灵之心。
二、皱――曲折生动之美
石雕的表面并不光滑,带着自然天成的纹理褶皱,既有质感,又不失真实和朴素,这便是本色之美。
语文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但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还是无法预知的。教学不可能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进行,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要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况且,学生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认识出现偏颇甚至错误,都是极为正常的。对于这些“偏颇”“错误”不能回避,更不能批评,唯有积极的正面引导才是上策。未知,意外,曲折,错误,这才是真实自然的课堂教学。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突然有一学生一本正经地提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全班顿时哄堂大笑。面对这样的境况,我用师爱去包容、呵护学生认识、理解中的错误,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势利导。
生:老师,课文第八自然段这小节内容与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没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可以删掉。
(其他同学大笑,还嘟囔着“这怎么可能?”)
师:笑话别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使你懂得很多,也应该学会尊重别人,真诚地去帮助别人,更何况人家提的问题很有质量。
(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刚才大笑的同学显得很不好意思)
师:现在,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想一想第八自然段与课题到底有没有关系?(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读书)
师:读了这个自然段后,你发现这段话其实是在写谁?
生:这段话写的是家乡灞河的柳树。
师: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而作者在这里却花了很多笔墨去特写家乡灞河的柳,这一节是否真的多余呢?
生:通过读书,我们知道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我想作者这样写可能是为了将这两处柳树进行对比吧。
师:那么,作者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生长在广袤无垠的原野上,而灞河的柳则是长在灞河边上的,极容易成活。
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是随意飘散到高原上的,而且经历了高原的风雪、雷电的轰击和无数次的折磨。而灞河的柳是人们插上的,得到人工的护理,并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危险。
生:作者用家乡灞河的柳和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形成对比,更能突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顽强的生命力。
生: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用家乡灞河的柳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感召力!因此这小节不能删掉。
师:是啊,作者愈是写灞河的柳极易生长,风情万种,就愈能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为了生存而付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愈能体现出青海高原上这株柳的顽强与坚韧,这样的反衬真是恰到好处,精彩之至。感谢提出问题的同学让我们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掌声送给他!
顺学而导,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突然而至的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问题”当成宝贵的生成资源,以点带面,转变成全班学生共同研讨的问题,引导全体学生深入文本,潜心会文。在积极的任务驱动下,学生就在静心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蕴含比较、辨析、品味、还原的言语实践过程,既弄懂了反衬这一表达手法的精妙之处,深刻地领悟到文本的主旨,又彻彻底底地懂得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面对意外的教学情境,适时地引导,适度地点拨,适宜地鼓励,既帮助“制造错误”的学生找回了自信,又催生全班学生积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活动中去。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温暖的爱和关怀,以及真诚的鼓励和尊重,他作为人之生命存在的内在超越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才会被激发、振奋起来,自觉自愿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体验,去沉潜涵泳,去理解建构,充满自信地与他人展开交往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方能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和生疑求鲜的个性魅力。
三、漏――留白绵延之美
石雕自上而下会有一些小洞小孔,形成“漏”势,可以想见下雨之时,雨水可以顺着这些小孔滴滴答答往下流落,看着这奇特的石头,雨中、石中、心中,自然也就多了一点情趣。语文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这番“漏”的情趣,巧妙利用文本的空间,结合具体可感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投入心灵,驻足想象,感受文本语句的巨大张力,享受那份留白绵延之美。
《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的为了他的战士能顺利走出草地,不得不做出“杀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大黑骡子解决燃眉之急”的决定,其内心痛如刀绞,矛盾复杂,他的爱与不舍在文本的字里行间中或直接流露,或含蓄隐藏。“背过脸去”这七个字,一句话,单独成段,意蕴丰厚;一个寻常的动作背后,饱含一片深情。作者行文运笔之妙处需要用心去体悟、明察。
师:同学们,为什么要背过脸去?
生:因为他不忍心亲眼看到大黑骡子被杀。
生:因为他和大黑骡子的情感特别深,特别浓,看了会增加心中的痛苦。
师:发挥你的想象,背过脸去,那会是一张怎样的脸?能试着用你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就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生:身经百战,意志刚强,但这一次泪流满面,还发出了轻微的抽泣声。
生:紧紧地皱着眉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很快就顺着脸颊滚落下来。
生:一向坚强的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与难舍,泪水夺眶而出,他害怕战士们见到他脸上的泪水,又连忙偷偷地用手擦去。
……
师:你们的想象合情合理,如果这些内容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作者为什么不写呢?
生:如果都写出来,我们就无法再去想象了。
生:如果都写出来,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了。
生:这样写,能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师:对,这样写,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想象出属于自己独特体验的那份痛苦,对于内心世界的把握会更加深刻。这就是有意的留白呀!
语言形式作为一种召唤结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语文学习主体的参与读解和创造性建构发出了约请。表现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会有意追求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让作品呈现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审美想象空间。袁枚认为,“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空白、空缺作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幽深绵渺,难以穷尽,具有一种多层次性、未确定性的审美特征。当这种未定性领域作为一种不完全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时,必然会给读者的接受活动造成审美张力的对峙,欲求读者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思想等审美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去联想,去填充,以最终小节这些张力,走向完形,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见解。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紧扣这份“未确定性”,在具有多面性、复杂性、流动性的文本语境中,不断加强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其不可穷尽的张力之中把玩文本的想象,体验文本的情感,建构文本的意义。
四、透――深刻澄明之美
看看石雕的身上有一些自然形成的大洞,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视野洞窥景致,还真是多了一些孩童的野趣,这便是石雕“洞透”之美。
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法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攸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的知识。汉语“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沿着言语实践的路径,引领学生从言语作品的意象中发掘深层的意义底蕴,让学生以生命体验的方式去体认世界,接受世界,把握世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一双慧眼,去发现那些看似平常静止实则颇具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甚至标点符号,去探寻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别的表达方式,洞察言外之意,洞悉弦外之音,洞透文本之魂,领略言语表达的深刻澄明之美。
《水》一课的开头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刻画,将“缺水之艰难”这一主旨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村子、一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这四个“一”的运用,表面上静止呆立,与通常表达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只要教师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与作者来一次心灵对话,真切感受“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痛苦”,就能发现这四个“一”自然形成两组词群,且构成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指向文本主旨,稍加开掘和激活,其神韵便彰显无遗。教学时,在引导自读自悟后,我便将学生的阅读视角牵引到对四个“一”的独特句式的体察品悟上,于无声处听惊雷,课堂呈现了别样的精彩。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个村子、一处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一担水”,有什么发现吗?
生:文中用了数量词,用了四个“一”,让我们感受到了挑水的艰难!
生:这四个“一”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村子”的人却只能到“一处很小的泉眼”挑水,并且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才能挑上“一担水”!
师:同学们,这四个“一”不仅刻画了挑水的细节,同时这四个“一”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挑水的―― 艰难(板书:挑水之艰难)。同学们,看来啊,抓住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我们能读懂读透课文!读书就要这样,用你的慧眼去发现那些特别的表达句式,因为特别的句式定在表达着特别的意味。我们就这样读下去,继续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风景里!
古典园林巧夺天工,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神妙融糅。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具有无限可能的审美空间,循着言语实践的路径潜行,将精心的预设、精美的结构、精彩的生成、精妙的智慧水融,带着学生以主动、热情、真诚的姿态遨游言语世界之中,沉入每一个言语作品之中,感受言语内在生命的每一丝灵动,自然就会营构一份清晰、曲折、绵延、深刻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
尊严课件范文2
《西地平线上》执教片段(一)
师:刚才同学们各自谈了对三次落日的不同感受,这是对作品的第一次阅读体验。阅读往往常读常新,下面我们一起再来研读研读。
师:阅读体验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变?年岁的逐增、经历的丰富、知识储备的增加等,前二者我们现在无能为力,知识储备的增加由我来提供,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次落日。
师:第二次落日带给作者“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刚才有同学对第二次落日感受到“死亡”,不知大家对罗布泊有何了解?
生1:罗布泊位于新疆境内,原来是湖,后来干涸,成为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师:我最早接触罗布泊是在大学期间,那时突然流行探险文学,一些探险家的名字进入我们的视野,其中的一位叫余纯顺。他是上海人,一生行程四万多公里,足迹遍布23个省、自治区,最后魂丧罗布泊。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的中心,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年蒸发量3000毫米以上,在6月到8月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维持在45~50摄氏度以上,最高达65~70摄氏度。瑞典的斯文·赫定仅仅依靠一个向导及其所提供的骆驼,就抵达楼兰,并成功生还。此后,无人敢在夏季穿越。为了打破穿越罗布泊的神话,为了证明中国人自己也能徒步穿越罗布泊,余纯顺从上海来到新疆,在没有人敢谈及的6月徒步穿越罗布泊。临行时他曾在库尔勒宣言:“迄今为止,到过和将要到过的上海人,一个是彭加木,一个是我。如今彭加木已经魂归大漠了,而我,只有我余纯顺,一定能征服罗布泊。”1996年6月11日,他跟电视台摄影组失去联系,6月18日,在军区出动飞机的支援下,摄影组找到了他的遗体。这样一个地方,许多探险家、科学家都魂丧大漠。告诉了你这些知识储备之后,当你走近这块大地,你有何感受?当你的眼前出现一幅幅沙漠的景象,当你的脑海中出现这些人物的影子,当你的耳边响起《泰坦尼克号》的萨克斯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生沉默。)
师:死亡的恐怖?凄凉?死的庄严?……
师:是的。悲伤的,凄凉的感觉。正如课文所写,“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走入“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师:可是这么多的走进罗布泊的人和走进了罗布泊历史的人,最后并没有走进作者的脑海,他脑海中出现的是罗曼·罗兰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为什么?
生2:罗曼·罗兰心中的英雄是有巨大精神力量的。
师:为何此时想起?
生2:落日的壮观与他相似。
师:是的,这里的落日融入了人的情感。约翰·克利斯朵夫有和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产生于日出却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用太阳似的人物来陪衬落日,也使得落日有了逝去英雄的悲壮美。
师: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生3:一个人一定要活得有价值,那么死了也会有价值。
师:是的,每个人都要走向死亡,可是我们可以像荒原落日一样死得辉煌。
师:你还想到些什么?
生4:庄严,神圣。
师:好的,再给大家一些知识储备。什么是悲剧?
生(集体):结局是悲伤的。
师: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师:这大漠中,这么多的英雄魂丧于此,死亡是如此的神圣,如此的庄严,又如此充满悲剧感。
师:能理解吗?
生5:不能。
师:你说说。
生5:这些人物虽然死了,但他们实现了他们的价值,这有什么悲伤的?
师:价值实现了就没有悲伤吗?难道没有价值的人死了就有悲伤?(生笑。)
师:同学有疑问可以说说。
师:这一节的确比较难理解。我们也挖掘得有点深了。如果有疑问,我们课外再讨论。看来,今天注定要我一个人表演了。如果听了我的讲解,你有些许收获的话,我也是很欣慰的。
【归因分析】
这节课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上探索课时分析《西地平线上》中第二次落日时的实录。
的确如这位老师所言,《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文学底蕴很深,难点也很多,而老师准备也很充分,资料准备很多,但从最后效果来看为何上成了“满堂灌”呢?我认为,这里原因很多,包括教材有难度、有深度(涉及到美学),教材处理不够优化(如小问题衔接不够紧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养成(如预习不够),等等,但是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没能更好地把握。教师没能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没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了些讲解,少了些事例呈现,因而,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悟读”,最后学生的一个反驳式的提问就是一个证明。
其实,《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以“世间有大美”为主旨,叙写了三次雄伟的落日,可以说是沿着“自然景物的雄壮美一英雄生命的悲壮美一社会(民族)历史的波澜壮阔美”这样一条主线索构思,那么第二次落日作者要赞美的正是“英雄生命的悲壮美”。因而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也正在于对“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及“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的理解上。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句话,成了这部分教学的重点以及突破的难点。下面,另一位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究。
【课例呈现】
《西地平线上》执教片段(二)
师:刚才我们在高导(将作者比做导游)的带领下一起初步领略了三次落日的背景,以及高导的联想与感受。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旅游探究。文中有哪些疑难,请大家自告奋勇地提出问题,然后我们一起解决。
生1:课文为何两次写到《泰坦尼克号》音乐?“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该怎样理解?
师:好。这位同学阅读很仔细,这两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给予掌声鼓励。
师: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联系。请同学们自己来谈谈。为何要写到第一次音乐?
生2:我觉得第一次是为了打破压抑的气氛,放点音乐轻松一下。
师(笑):我们本次旅游开始时放的李娜的《青藏高原》也是为了轻松一下?
生3:第一次是为了渲染气氛。因为“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所以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师:很好。我也试着给你们营造了一个氛围。(从课件中调出“雾霭弥漫”的荒漠画图……)
师:那么,为何要写到第二次音乐呢?
生4:高导的情感被触动了,“我突然掉下泪来”。
师:为何掉泪?
生4:我们“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师:被哪一幕震撼了?
生4:“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
师:好,看上面课件。(调出红光笼罩下的荒原景象……)刚才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的荒原,现在呈现了辉煌的一幕,这是谁的作用?
生(集体):落日。
师:当高导面对这样一轮落日,耳畔适当其时地响起《泰坦尼克号》音乐,为何会想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为何会联想到“死亡”?
生5:罗布泊是一片死亡之海。
生6:落日,将要没落了,就像人的死亡。
师:是的,落日包含了一种死亡的意蕴。罗布泊又为何被称为“死亡之海”?谁帮我介绍一下罗布泊?
生7: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原来是湖,后来干涸,成为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师:大家请看课件。
罗布泊在塔克拉玛干的中心,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年降水不足10毫米,年蒸发量3 000毫米以上,在6月到8月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维持在45~50摄氏度以上,最高达65~70摄氏度。
大家也可以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它。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导自己的介绍。
(师出示课件。)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高建群《走进罗布泊》
师:这里高导提到了两位与罗布泊“亲密接触”的人,大家听说过这两个人吗?
生:彭加木听说过。
师:能介绍一下吗?
生8:他是个科学家,好像为了科学考察,最后葬身大漠。据说,他的尸体还没找到。
生9:彭加木,科学家,1980年5月,率队考察罗布泊。完成科考任务后,彭加木又增加了内容,最后在缺水缺油的情况下,独自去寻找水源,不幸献身沙漠。我们的《科学二十四小时》里有他的资料。
师:非常好,同学们很会利用资料。课外再去搜索链接他的相关资料,学习他的那种探索精神。
师:余纯顺有没有同学了解?
师:好,那我们看相关链接。(多媒体展示余纯顺资料,内容略。)
师:了解了这两个人物后,我们就可以来理解高导的“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句话了。
师:大家能理解吗?落日,死亡之海,魂归大漠的人,庄严,尊严,它们有何联系?
生10:落日是辉煌的、庄严的,魂归死亡之海的彭加木、余纯顺同样是庄严的,充满尊严。
生11:落日能使死亡之海充满辉煌,英雄的死亡同样使我们民族充满尊严,他们的死是庄严的。
师:两位讲得都很精彩。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感想之前,为什么说《泰坦尼克号》音乐“适当其时地放着”?
师:看过《泰坦尼克号》吗?来,你讲讲。
生12:杰克赢得了一张船票,登上了“泰坦尼克号”,爱上了露斯,“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船沉了,为了救露斯,杰克最后沉入了海底。
师:好,让我们来重温一下这个经典片段。(多媒体播放:杰克与露斯最后诀别,杰克慢慢沉入海底,露斯在杰克勉励下最终获救。)
师:在这片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杰克慢慢地下沉了,杰克的死,让我们同样感受到了死亡的“庄严与尊严”。所以《泰坦尼克号》的萨克斯音乐与其说是死的哀歌,倒不如说是对生的价值的思考。
师:这一部分还有其他疑问吗?没有了?那我来问大家,作者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落日为什么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师:关于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在课前印发的资料中已经有所介绍,为什么要提到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生13:资料中介绍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太阳似的英雄人物,具有太阳一样的性格和精神,所以,我想罗曼·罗兰看到太阳喷薄而出时,这个人物也就产生了。
师:由太阳联想到太阳式的人物?应该是这样。
师:那么落日为什么比日出“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生14:落日包含一种死亡情结,很神圣,很悲壮。
生15:落日是将要走向没落、走向死亡的太阳,因此具有悲剧感。
师:有一定道理。下面我们来听听约翰·克利斯朵夫临死时说的话:“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歇吧。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再生!”多像一个太阳!他像日出那样辉煌地生,又像落日那样辉煌地死,崇高而又悲壮。这也许就是高导面对落日会联想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因吧!
【解决之道】
从第二位老师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反应积极,参与热情高,基本解决了第一位老师“满堂灌”的弊端。从教学设计来看,教师围绕上述两个难点来展开问题设置、材料准备;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的提问也刚好契合其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另一个难点(“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再由教师提出,也很自然。教学难点的解决基本由学生来完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主要进行适当的点拨、问题导引、材料呈现以及情景设置等,并没有过多地讲解。总的来看,第二位老师既保留了第一位老师资料丰富的优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本达到了探究的目的。综观这两节课,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悟读”呢?
从新课程理念来看,教学难点本身孕育着曲折、复杂、丰富的知识认知发现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的素材,孕育着让学生产生健康情感的种子。如果我们教师引导得当的话,教学难点完全可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发动机。那么,教学难点是怎样产生的呢?从学生角度讲,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第一,材料的陌生性,如死亡之海罗布泊,以及彭加木、余纯顺、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第二,观点的新颖性,如“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及“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等;第三,情感的复杂性,如课文中第二次听到《泰坦尼克号》音乐之后,“突然掉下泪来”等;第四,写作技巧的多样性,如文中作者主要由“落日”意象的隐喻性展开联想,联想到“死亡”,联想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那么,教学中怎样设计既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触发他们的“悟读”呢?上面的课例给了我们充分的启示:
第一,如果难点是由材料的陌生性引起的,我们可以采用材料呈现的方式,及时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如制作课件呈现,像余纯顺的材料呈现;如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像罗曼·罗兰与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材料呈现等。当然,我们更可以采用课外自主探究的方式,如对彭加木、余纯顺献身精神的探究,对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进行探究等。
第二,如果难点是由观点的新颖性引起的,我们可以采用小问题导入法,层层“剥笋”,进行分解。如要理解“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第二位老师采用了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逐步分解:为何会联想到“死亡”?罗布泊为何被称为“死亡之海”?魂丧“死亡之海”的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死为何“充满庄严和尊严”?通过这一系列较简单的问题,逐步逼近难点中心,最后顺利解决难点。
尊严课件范文3
一、成功的“导演”善于用激情拨动学生的心弦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哪山中的“仙”,水中的“龙”,激情哪里来?一方面来源于教材,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善于捕捉教材中宣泄奔腾着的情感激流。认真体味并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用心灵与之碰撞,形成一种激情,然后借助各种手段,把激情释放出来打动学生。另一方面的激情来源于对学生和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没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没有对学生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有激情再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激情展示出来,定能感染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处在一种乐意学的氛围下快乐学习。
二、成功的“导演”善于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有疑问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引出解决难题的愿望,才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动口、动脑、动手。可以说创设问题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所以,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我们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真的要在“创设问题”上多下一点功夫,课前通过课件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课堂上师生双方活动时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有效的启发、引导都应该创设一些富有智慧的问题。一个成功的“导演”应该是一位充满智慧,善于设疑的人。他会用一系列富有智慧的问题让每一堂课“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有这样一段教学实录:
课件: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卧薪尝胆”的意思?
生:勾践每晚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
师:如果勾践仅仅“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阳”?
(课件现出大大的问号)
生:不算。因为勾践还亲自下田耕种,使自己的国家富裕起来。
生:他还要练兵,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
生:还会找那些有本事的人,为国家的强大出谋划策。……
师:这就叫“发奋图强”!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几天,或者几个月,算不算真正的“卧薪尝胆”?
(课件呈现“发奋图强”,接着呈现大大的问号)
生:课文讲勾践卧薪尝胆了“二十多年”,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师:这就叫“坚持不懈”!现在你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了吗?
(课件呈现“坚持不懈”)
生:“卧薪尝胆”表示为了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
(课件将上述几点相加生成:为了一个目标,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
课件:同学们,勾践需要卧薪尝胆,我们要不要卧薪尝胆?
从实录中看:这教老师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将思维步步推向纵深,时时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三、成功的“导演”善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学会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几种学生:1,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有过错的学生;4,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5,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无论是语言上还是在课堂的调动上都不应该对这些学生有任何的不尊重行为。尊重学生的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辱骂嘲讽学生;3,不大声训诉学生;4,不冷落学生;5,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除了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每一位学生每一次的质疑。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中,对于做的好的同学赞赏方式多种多样,如掌声、音乐、大拇指等形象的赞赏符号,这都有利于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并能很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教师一定要学会适时地用上这些符号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有了尊重和赞赏,师生关系便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其乐融融。在这民主和谐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交能力,生成方法,课堂教学不再枯燥,学生成绩提高也不再成为难事。
四、成功的“导演”善于适时调控课堂
尊严课件范文4
1 多媒体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之能够独立地学习。多媒体教学的开展,给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使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从而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如在“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课教学中,通过幻灯片设置功能,在播放太湖波光粼粼,人们嬉戏游泳等幻灯片的同时,插入《太湖美》的悠扬乐曲,让学生领略美好的风光;紧接着放映太湖蓝藻爆发的湖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答:这种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生存有何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将原有单纯的感兴趣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加以回答。
2 课件制作要依据教育对象及
目标
多媒体技术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有吸引力。真正的多媒体课件,必须集教育学、心理学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吸收传统教育和CAI教学的长处,进行优化处理,针对教学对象,符合教学规律,以利于达到目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曾进入过多媒体的误区。为了发挥多媒体的“特长”,为了追求新、奇、异的效果,盲目地给课件加上声音、动画,结果非但未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影响了学习的主题,多媒体课被他们误以为消遣的“游戏机”,造成兴奋点的转移,削弱了教学效果。
同样,就教育对象而言,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而且对其他知识充满了解的欲望。但由于年龄小、辨别能力较弱,以至于良莠不分,容易被误导。教师就更需要利用思想品德课独特的教育功能,凭借多媒体信息容量大、直观性强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感性材料,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课以其高科技、高性能吸引着教师,教师为一个课件注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素材的挑选、动画的制作,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有时使课件成为替代板书效果的电子黑板,有时又成为材料堆砌成的资料库,或又成为混合着声音、图像、动画的“游戏机”,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影响教学效果。根据实验,笔者深深体会到课件必须为教学服务。如在讲“依法打击经济犯罪”一课时,笔者使用大量的图片及事例,如果使用电脑,既麻烦又费时,于是就选择了实物投影仪,直接将图像、信息传输给学生,对有关的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用幻灯片的形式,反馈给学生,简洁明了,效果并不比电脑差。
4 教师应注重积累
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加速学生的认知过程,促进认识的深化、理解运用能力的增强,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但现代教育媒体功能的发挥,同样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不熟悉且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平时不断积累、整理、归类、联系,以做到有备无患。
在操作中,笔者将整个初中年级的教材进行通读,根据章节,列出教育目标,以及与社会相联系的结合点;注意多看报纸、杂志,进行摘录或剪贴;注意电视节目,收集有关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已获得好几盘录像资料、几本剪报集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笔者录制了《政权交接仪式》《政权交接仪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阅兵式》等资料,以备讲教材的有关知识时使用。如讲解《国旗》时,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升旗仪式,让学生关注升旗的时间,并问为什么,使学生最终得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和尊严的标志,五星红旗的升起,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行使。这种例子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碰到。
尊严课件范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2-02
一、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唱响自信之歌》。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让学生在分析自己优缺点的过程中悦纳自我,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让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心。
3.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4.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树立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5.教学难点:如何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做自信的中国人。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现在有很多中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表现出自卑心理严重,不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未能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因而,让学生唱响自信之歌、做个自信的人、形成自信的生活态度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比较、体验、分组讨论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生活有很多人因为自信走向成功,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传奇人物。课件展示谢坤山的故事:谢坤山失去了两只手,但他说,还有腿;谢坤山失去了一条腿,但他说,还有眼睛;谢坤山失去了一只眼睛,但他说,还有心。因为有心,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谢坤山咬着笔费劲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三个字黏在一起,东倒西歪;而含在牙齿与舌头之间的笔,好像是松了螺丝的老虎钳,怎么也钳不稳那支小小的笔,弄得口水直流。尽管如此,谢坤山为自己又跨出一步而高兴。以后的日子,他不断地练习,嘴里被铅笔戳出一个个血泡,但他决不放弃。就这样,他成为了台湾著名的口足画作家,并成为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传奇人物。
思考:他的成功表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
(二)课件展示:一天,上帝把所有动物都找去,询问它们对自己的满意情况,一问才知道几乎所有动物都对自己不满意。鸟:别的动物都有四条腿,而我只有两条,实在不公平。鱼:我根本没有腿,被剥夺了参加年度田径大赛的机会。大象:我的腿太粗了,不敢穿裙子。老虎、狮子缺席,是因为兽中之王头上少了犄角简直没脸出门……蚂蚁:我对自己很满意。虽然我身材矮小,不够强壮,但我搬得动比我自己还重的东西;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飞,但我会造漂亮的地下宫殿,冬暖夏凉。虽然我一个不起眼,但我的亲戚遍布全球,我生活得很快乐,感到很幸福。
思考:这些动物的看法,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出结论:蚂蚁对自己满意是因为它既看到自己的不足,更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所以对自己充满信心。可见,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自信的基础。(板书: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三)活动一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虚线框的内容,并思考、讨论:我们的进步,表现在时时、处处、事事。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我们每天都在进步着,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印记着我们成长的足迹,是我们克服惰性、抵制诱惑、战胜自己的业绩,总有一天,当你站在巅峰回首攀登之路时会发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些进步让我们走向了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长处,增强自信。
(四)活动二
阅读教材第27页,制作一幅图表,按学习、交往、处理问题等方面分类,与一个月前相比,把自己的进步填上。把自己的进步与长处说给同桌听(板书:看到进步与长处)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话说。问题设置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将长处说给同学听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活动三
小记者采访:①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②我有哪些进步和成绩?③我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努力?
学生分组快速交流,积极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三,让学生在分析自己优、缺点的过程中悦纳自我,并树立在正确认识自我基础上的自信的生活态度,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六)刚才我们分享了很多同学的进步,看到了他们的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进步,也许我们不能创造出丰功伟绩,但只要我们有信心一样可以取得成绩,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更有自信。下面让我们再来阅读一个因自信而走向成功的年轻人的故事,猜猜他是谁?课件展示周杰伦的故事:有一个年轻人自小父母离异,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之下长大。这名年轻人在小学时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挖掘自己的潜力,慢慢积聚着自己的音乐“资本”。高中毕业后,年轻人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餐馆当服务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年轻人进入台湾艺人吴宗宪的公司做音乐制片助理。期间,他不停地写歌,结果都被吴宗宪搁置一旁,有的甚至当面扔进纸篓。年轻人没有泄气,而是一如既往、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的创作。有一天,吴宗宪抛给年轻人一个机会:10天,写50首歌,然后挑选10首,自己唱,出专辑。年轻人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地写歌。终于,他的第一张专辑问世,轰动歌坛。
提问:周杰伦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周杰伦又是怎样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实力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明星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实力,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支柱;增强自己的信心与实力就要相信自己行,大胆尝试,接受挑战。
(七)提问:怎样增强信心与实力呢?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7页的事例,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怎样增强信心与实力,并获得成功的?(板书:增强信心与实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感悟与体验,归纳出增强信心与实力的方法,如:回忆过去成功的经历;力争把事情做成,从中受到鼓舞;从容应对困难,集中注意力等。
(八)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才会更自信,自信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自信吗?让我们再来阅读王渊的故事。课件展示:1999年,中国留美学生王渊因品学兼优并展现出领导才能,被评为1999年总统学者奖候选人。该奖项是美国每个优秀高中生梦寐以求的殊荣。王渊一开始很高兴,但当她得知获奖人必须是美国公民时,就决定放弃这次机会,表示“不愿意拿国籍换一个奖”。她“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在谈到未来打算时,她计划先在哈佛大学拿到法律学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再“为中国做一些事情”。
提问:从王渊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王渊的故事引出爱国情感:做自信的中国人。(板书:做自信的中国人)
(九)课件展示:杨利伟选择向梦想挑战,他圆了自己的一个梦,而同时,也圆了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一个梦。当他成功着陆时,有记者问他,你坐在太空仓里,在操作本上写了什么字?他说,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提问:杨利伟当时流露出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杨利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十)提问:个人尊严与民族尊严有什么联系?(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内容,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齐读)民族自信是个人自信的根基。
提问: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自信的理由吗?
课件展示:①腾飞的中国体育。展示刘翔、邓亚萍等中国体育健儿的图片;②腾飞的中国科技。展示神舟五号成功飞天等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从中受到鼓舞,从而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十一)提问: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尊严?
学生讨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得出结论,如“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努力,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等等。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探究,理论联系实际,让品德课回归生活。
(十二)教师总结: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检查课堂练习。
结语:挑战生活,永不言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力,不断地为自己喝彩,就一定能够成功!谢谢大家!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于自我的信心。
板书设计:
唱响自信之歌
一、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看到进步与长处
二、实力是撑起信心的最重要的支柱――增强信心与实力
三、做自信的中国人
尊严课件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4―0107―01
长期以来,数学这门学科一直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一门学科,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一开始接触这门学科的时候,就产生了厌烦的心理,给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压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学工作者在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优化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师生不平等的观念。特别在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应该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时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一切需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尽量避免打击讽刺。再次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由此迁移到对数学的爱。最后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这里指的关爱和照顾,不仅包括生活上的,还包括学习上的。只有这样,优化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感到压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学习才会有效。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适时利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在上课伊始便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龟兔赛跑》的课件,乌龟围绕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花坛跑,兔子围绕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花坛跑,它们同时到达终点,请学生帮它们算算谁跑的路程长。这道题就是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实践证明,这样教学,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三、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