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味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舌尖上的味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舌尖上的味道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1

作者简介:杨军红,天津市宝宝医院营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营养工作20余年;系《营养师》、《育婴师》等培训教程编著专家之一。

金秋是舌尖味道最为丰富的季节,也是宝宝食欲较为旺盛的季节。此时食物的来源最为丰富,是调节宝宝营养状况的关键时期。

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鲜味菜汤

秋天的主气是“燥”,燥邪侵犯人体就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干燥的症状,如皮肤干燥皲裂、口干、鼻干、咽干、少汗、干咳无痰或少痰,更严重的就是咽喉肿痛、大便秘结等等。小宝宝脏腑娇嫩,更容易受到燥气的侵袭。

要减轻或防止秋燥的发生,宝宝应该适当地多补充一些水分,多喝一些“清润”的汤水。以下3款鲜味菜汤相信宝宝会很喜欢的。

冬瓜丸子汤

食材准备:冬瓜、瘦猪肉(冬瓜:瘦猪肉=7:3)、葱、姜、香菜、鸡蛋、淀粉。

制作方法:

1.冬瓜切片待用;

2.猪肉剁成泥,加入葱末、姜末、一颗鸡蛋、适量的盐、鸡精和淀粉,按照一个方向划圈搅拌,使其成胶蓉状待用;

3.锅内加水,加热,等水开后改为小火。用小勺将肉末做成小丸子,小心放入锅内,丸子做好后,除去浮沫;

4.炖十分钟后放入冬瓜,加适量盐、鸡精调味,等冬瓜熟了后起锅装碗,撒上香菜碎末即成。

营养功效:冬瓜性味甘、淡,有利尿、清热、化痰、解渴等功效,其中糖类以及维生素的含量均较高且不含脂肪,非常适合宝宝食用。

冰糖银耳汤

食材准备:冰糖、银耳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银耳洗净去杂质,一定要去除银耳根部的黄蒂,然后加冷开水浸泡1小时;

2.将已发好的银耳放进炖盅内,加进适量冰糖和冷开水,隔水炖煮2小时。

3.如果宝宝有些许肺热症状,可放入少量的百合。

营养功效:冰糖银耳汤有滋阴润肺、生津止咳的作用。

白萝卜排骨汤

食材准备:白萝卜500g、排骨250克、水、盐适量。

制作方法:

1.将排骨剁成3厘米大小,白萝卜切成小块备用;

2.先将排骨炖至骨肉脱离,再加入白萝卜,熟烂后加入适量盐即可。

营养功效:白萝卜有益胃、顺气、消食的功效,并能促进胆汁分泌,帮助消化脂肪。跟大骨一起熬制而成的白萝卜汤有助于消食健胃,而且味道清香,非常适合宝宝食用。

百吃不厌的特色“主食”

说到秋天的味道,不能不提那些经过蒸煮就可以直接端上餐桌的百吃不腻的美食,如南瓜、红薯、芋头、地瓜、山药、玉米等。这些农作物多年来便以营养丰富而广受人们的推崇,当然,它们也一直在充当餐桌上主食的角色。

1.南瓜

南瓜含有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钙和磷等成分,性味甘、温,归脾、胃经,有润肺益气、清热解毒之功效。南瓜对脾胃虚弱的宝宝非常有帮助,而且南瓜口感香甜、质地湿软,是制作派、蛋糕和布丁的绝佳原料。

2.红薯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钾、铁、钙和磷以及维生素A、B、C、E等成分。非常适合脾虚气弱、大便秘结、肺胃有热、口渴咽干的宝宝食用。

3.芋头

芋头富含淀粉、蛋白质、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质地软滑,容易消化,同时又具备健胃作用,是适合宝宝食用的佳品。

4.玉米

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最高。其维生素的含量为稻米、小麦的5~10倍,钙的含量接近乳制品,且玉米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烟酸。玉米具有调中健脾、利尿消肿的作用,是秋季的上佳补品。

9款滋补营养粥

秋季宝宝的脾胃功能减弱,多喝一些粥可以减少肠胃的负担。秋冬季节来临,妈妈可以在粥中加入润燥的辅食或药材,使白米粥变成预防秋燥养胃的营养粥。

NO.1鸡肝胡萝卜粥

原料:鸡肝2个、胡萝卜10克、大米50克、高汤。

制作方法:

1.大米洗净,锅中加水慢熬成粥;

2.鸡肝及胡萝卜洗净后,蒸熟捣成泥,与高汤一起加入粥内,煮熟即可。

营养提示:鸡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等。肝中铁质丰富,是补血食品中最常用的食材。鸡肝胡萝卜粥适合8个月以上的宝宝食用。

NO.2芝麻小米粥

原料:小米150克、黑芝麻3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小米和黑芝麻洗净,再晾干、研成粉末;

2.将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小米,先用大火烧沸,再转小火熬煮;

3.待小米烂熟后,加入白糖调味,最后放入黑芝麻粉,搅拌均匀即可。

营养提示:小米含铁量较高,为大米的4.8倍;黑芝麻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铁的含量极高。芝麻小米粥适合1岁以上的宝宝食用。

NO.3油菜蛋黄粥

原料:油菜10克、熟鸡蛋黄1个、大米100克、葱末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油菜洗净,切碎待用;

2.再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时;

3.将熟鸡蛋黄研制成末;

4.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大米,煮烂后加入切碎的油菜,最后撒上熟鸡蛋黄末即可。

营养提示:鸡蛋黄中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A 等,可以满足宝宝对铁的需求,也可以保护宝宝的视力。油菜蛋黄粥适合10个月以上的宝宝食用。

NO.4紫米红豆粥

原料:紫米100克、红小豆5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1.红小豆洗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后捞出;

2.紫米洗净、沥干水分;

3.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红小豆和紫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50分钟后至粥黏稠,加白糖调味即可。

营养提示:紫米含有丰富的铁质、淀粉、蛋白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补品,具有和中健脾、补益气血的功能。紫米红豆粥适合2岁以上的宝宝食用。

NO.5牛奶猪肝糊

原料:猪肝15克、牛奶适量、燕麦适量、少许盐。

制作方法:

1.将猪肝用沸水去除血水,在清水中煮熟后,放入碗内研碎;

2.把猪肝碎末,和燕麦、牛奶一起煮至糊状;

3.撒入少许盐即可。

营养提示:猪肝是宝宝补血的好食材,能防止缺铁性贫血。搭配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燕麦和牛奶,营养更均衡。

NO.6梨粥

原料:粳米150g,梨2个,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1.粳米淘洗干净,淘米水留下待用,将粳米装碗,用清水泡上备用;

2.用适量淘米水将梨泡一泡,用刷子认真清洗外皮,将果肉切块,梨核和梨皮装盘待用;

3.汤锅装满开水,水沸后下梨核,随后加入泡过的粳米滚煮3分钟,并用勺子不断搅拌,再转小火慢慢熬煮;

4.大约15分钟后,加入梨块和梨皮,根据喜好还可以加入适量的冰糖;

5.再次滚沸后用小火继续熬煮大约半个多小时,待粳米软烂且散发出梨香时,关火稍等片刻,然后挑出梨核,即可盛碗食用。

营养提示:梨粥具有助消化、清心润肺之功效。特别适合秋季给宝宝食用。

NO.7百合粥

原料及做法:新鲜百合60克,冰糖适量,加粳米100克煮粥。

营养提示:百合粥具有清心润肺之功效,对热病后余热未清、虚烦惊悸等症均比较适宜。

NO.8银耳粥

原料及做法:银耳10克,泡发后加入大米100~150克淘净同煮,加适量蜂蜜搅匀即可。

营养提示: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和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等症。

NO.9山药粥

原料及做法:山药100克,大米100克。山药洗净切块,大米淘净煮粥,一日2次分食。

营养提示:山药粥有健脾胃、益肺补肾的功效,凡身体虚弱、烦躁、睡眠不好的宝宝均可食用。

宝宝秋季饮食温馨提示:

1.为了宝宝的膳食平衡,爸妈可在宝宝的膳食中多选用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

2.多吃当令的蔬果,如萝卜、绿叶蔬菜、芋头、南瓜、黄瓜、生梨等,这些当令水果和蔬菜都具有清火润肺的作用。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2

在当代社会中,建筑和城市设计之间的边界逐渐被淡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和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立体化的发展,在发展同时,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会被不断地加强。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这种需求,我们就要用科学方法进行城市设计。

商业空间以及垂直维度

1.商业空间的理论

在现代社会中,商业空间主要是指商业综合体,其不仅包含商业的基本职能,还包含着休闲、娱乐、文化、交通等公共职能。商业空间在布置上要依附于城市的公共空间。比如,把商业店铺与中庭、广场、花园等空间结合在一起。这种布置模式有利于商业空间的运营,使商业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现阶段,商业空间的职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使商业空间具备越来越多的城市职能。商业空间具备多样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公共活动领域。

2.垂直维度的概念

在概念上,垂直维度代表空间体的垂直方向。维度一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维的意思是几何学和空间理论的基本概念,空间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叫做维。但是在本文中维度的含义只是空间的界定。在空间理论中,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直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进行商业空间的垂直维度设计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垂直维度当做立体化发展中的一个绝对向量,而是应该把垂直维度理解成为与水平维度相对的一个空间维度。

3.垂直维度的人性化设计

垂直维度设计的人性化,就是指在进行垂直维度设计的时候要使垂直维度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人性化垂直维度空间设计的需要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将也变得更加的复杂。在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中,垂直维度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性化的需求,但是人性化的需求不是固定的因素,而是会随着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不断变化,人性化的垂直维度设计在发展中要不断满足变化的人性化需求。

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理论

(1)人性化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1.内容广泛。在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要考虑到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人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自然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2.历时性变化。这种特点主要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时代,在人性化的需求上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为了适应这个方面的特点,在空间设计中就要以人性化的某个方面的侧重需求作为切入点,结合其他的因素进行空间设计。3.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在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不仅有建筑学,还有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商业空间设计

在进行商业空间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消费者的因素。为了使商业空间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就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消费者的心理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研究。其中消费者的心理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动机、不同消费者的心理差异。消费者的行为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

3.基于人性化垂直维度的设计理论

基于人性化垂直维度的设计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空间活力营造理论、空间联通和渗透理论、空间补偿理论、尺度控制理论。

基于人性化的商业空间垂直空间设计

1.功能与业态组织

在人性化的商业空间垂直空间设计中商业空间的功能和业态组织在垂直维度的分布上都要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在功能的分布上,应该把零售的功能集中分布在中底层,把休闲服务类的功能集中分布在中高层,把商务办公分布在人流较少的地方;在业态组织分布上,把主力店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业态组织组合在一起。

2.交通与视线联通

商业空间使交通的汇集地点,在进行交通与视线联通的时候,应该对室内外的东线的组织进行综合的考虑,确保商业空间的交通枢纽的功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空间补偿

在人性化商业空间垂直维度设计中,其需要补偿的空间主要是广场、街道、公园三个空间。其用来补偿的空间主要是底层空间、次级空间、地下空间。补偿的方式一般是释放底层空间、利用次级空间、地下看见补偿。

4.尺度控制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涉及到的尺度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环境尺度、近人尺度、建筑尺度、细部尺度。其中环境尺度的控制方式一般是统一环境尺度、设计天际线;建筑尺度的控制方式一般是对尺度进行科学的划分;近人尺度的控制方式是建设设施丰富近人尺度空间;细部尺度的控制方式是对细部进行科学的设计。

结束语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3

刚才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__同志对我市20__年度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进行了总结,就20__年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并表彰了先进,在此,我向受表彰的先进后盾单位和优秀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以及向受__市表彰的先进后盾单位__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__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先进个人__和向自治区推荐表彰的先进后盾单位__市委统战部,先进个人__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部门各单位及全体新农村建设指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前段时间深入农村第一线“宣讲政策闹春耕、强基惠农促增收”春季大行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利用这个机会,我就今年全市新农村指导员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加强学习,转换角色,进一步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今年是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的第四年,全市选派61名干部到行政村任职。在座的各位,都是市直、乡镇单位的干部,综合素质较高,工作责任心、事业心都比较强,能够到基层任新农村指导员,这是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信任,希望大家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之中,把个人的成长同新农村的发展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在原有指导员工作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力争有更大作为,取得更大的成绩。农村是个“大课堂”,基层是个“大熔炉”,做好农村工作,不仅要有知识,更需要实际工作能力。这里,我给广大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提几点要求: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指导员来讲,能有一年的时间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基层,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这是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真挚感情、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大好机会。指导员一定要珍惜机遇,认真学习领会上级党委、政府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三农”工作的法律、法规,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把握农村工作的办事程序和要求,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第二,深入调研,制定计划。没有调查研究,就没发言权,要开展工作,打开工作局面,就必须要求各指导员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村情、体察民情,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工作的根本依据。要在驻村开展工作的第一个月内,熟悉掌握情况,并拿出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帮扶措施,并将工作计划上报工作队和市基层办。

第三,摆正位置,讲究方法。善于从大局着想,从小处着手,做到先易后难;先调查研究,后提出建议,做到谨慎从事;多出谋划策,少指手划脚,甘当“幕后英雄”,做到帮助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在内尽力出谋献计,在外当好桥梁纽带。要正确处理好工作组、指导员与各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的关系。要自觉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开展工作,妥善处理好与村“两委”的关系,上靠组织、靠班子,下靠党员、干部和群众,多沟通、多融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同时,在工作中还要注意自身安全,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善于自我保护。

第四,开拓创新,扎实进取。要善于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与驻村(来源:文秘站 )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把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转化为班子的集体决定,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做好驻村指导工作的好经验、好方法,为今后的指导员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打牢基础。

第五,严守纪律,恪尽职守。要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指导员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严守组织纪律,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在村工作时间每月不少于15天。对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驻村日记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等等要铭记在心,严守于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驻村期间,要坚持写《驻村日记》,详实记录自己在基层工作的情况和收获及感悟。《驻村日记》列入新农村指导员年度考核、评先的内容,并作为确定新农村指导员驻村时间的主要依据。

二、强化领导,精心组织,做好指导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要严格管理。市基层办、指导员工作组要进一步探索指导员队伍管理的有效新途径,进一步激发指导员干事创业的热情,发挥好应有的作用。对我市指导员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要组织广大指导员认真学习、讨论,形成共识,自觉遵守。特别是新年伊始,新选派的指导员多,对有关要求不熟悉,市基层办及各工作组回去后要及时认真组织学习,加强跟踪管理,严格考勤。要不断补充完善学习、例会交流、巡视督查、考勤、激励约束和考评推优等制度,形成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指导员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要优化服务。各乡(镇)党委要关心支持指导员的生活、工作,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为当地群众办好事实事。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指导员工作情况,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掌握指导员的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和沟通工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并对指导员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想办法帮助解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要抓好 宣传。各乡(镇)党委、各工作组要继续组织人员抓好宣传工作,组织广大指导员积极向各级新闻媒体投稿,对指导员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要通过典型推广,努力在指导员之间形成创先争优、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进一步营造做好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舆论氛围,扩大我市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影响力。

三、严于律己,努力树立新农村指导员的良好形象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4

并非要装文青,更不是素日里太过多愁善感,相比镜头里一一掠过的道道美食,大海中、大山深处、冰面之上的淳朴面孔更让我感动。从第一集讲述“自然的馈赠”开始,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没有一道生僻怪异的菜品,都是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多的,是那些艰难劳动的人们,用双手与时光为我们奉上的独特佳肴,劳动者的坚辛丝丝渗透在各种味觉中,舌尖再次迎来这些每日都有可能接触的食物时,心底升腾出的是敬意与珍惜。纪录片展现的人文内容远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腾的食物倒更像是这些故事的点缀。

还有更多人甚至把《舌尖上的中国》当成了一部爱国大片。地大物博的中国似乎寸土难离,因为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可能积淀着中国几千年的美食文化与独特食材。更重要的是,每一寸土地、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每个人记忆深处的味道,构成了整个中国,构成了“口舌相传”的中国文化。中国人对美食的理解或许比很多其他国家都要丰富,因为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度里,食物被种植进了很多感情和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乡村、每一户人家窗口飘散出的食物味道,赋予了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人情味。或许这些味道,才是真正的中国味。故乡的味道,也时时萦绕在舌尖之上,萦绕在记忆深处。

很多人每次回到故乡,都恨不能从街头吃到巷尾,想要把那些熟悉狂热却又并非时时可尝的美食通通品个遍,瞬间人人都由吃货变成美食家,开始讲究这些味道是否与记忆中的味道相吻合。从妈妈支上炒锅倒入菜籽油,那与什么色拉油、花生油全然不同的油香便开始四溢而出。一把干辣椒入锅再下菜、尖椒端上桌才淋上一圈香醋、拌菜一定要用油泼辣子、蒸鱼一定要放剁辣椒、小葱必是最后洒上的、小鳜鱼一定要扇着尾巴进汤的……若非如此,又岂是故乡的味道!妈妈擅长的是辣椒小炒肉、外婆拿手的是坛子肉、二姑才能把陈皮兔丁炒得干香鲜嫩、隔壁陈叔做的臭豆腐才能堪称一绝……若非吃着本主亲手烹制的,又岂是记忆的味道!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5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观后心得体会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观后心得体会一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观后心得体会二

作为一个正宗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几乎让我所有的馋虫都被瞬间激活了。那些看起来质朴,但是美味的食物让我对于中国各个地区的美食都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第二季开播之前我就看过了预告,除了美食,似乎多了很多更加朴实的劳动者带给我们的感动。

和第一季对比起来,第二季似乎更加接地气了,展现了更加淳朴的劳动者们的吃食,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生活中的一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感动。第一集中主要讲的是脚步,从追逐花期的养蜂夫妻,渐渐消失在这个时代的麦客们,顶着海风出海捕鱼的渔民,跋山涉水采集香菇的老汉,捕捉十几米开外仅五厘米长跳跳鱼的爸爸……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美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那个叫做“家”的东西,有家的味道的食物才是最美的食物。

第一集中白玛占堆这个人让我对于那些质朴的美食多了几分感动。为了给家里带去一份蜂蜜,他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爬到树上40米……那样一份简单美味的蜂蜜是白玛家里对于美食的最高追求了。时代在变化,我们吃的东西也在不断变化,一切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但愿这些淳朴和美食永远都不会消失,永远都在我们身边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美好的感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观后心得体会三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小吃货”的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我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看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的流下口水来。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总有触动泪点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一个叫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他们的辛苦: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挂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我原来还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词有所怀疑,不甚理解,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擦口水和泪水。直到看了以后,才有所明白……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简单而淳朴,真实也感动。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观后心得体会四

今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小心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必须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现在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特别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心情。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面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观后心得体会五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舌尖上的味道范文6

2012年5月,网络上最流行的词语组合是“舌尖上的XX”。

或许,谁也不曾想到,一部央视深夜播放的纪录片的影响力居然将穿越剧、偶像剧、宫廷剧远远抛在了身后。该剧自5月14日开播后,每晚都会掀起收视,网络上更是获得了两千多万的点击量。一群“吃货”守候在荧屏前,他们一边想着减肥塑身,一边被诱人美食勾得直咽口水,一边为质朴的人情故事感动落泪……

创造这个奇迹的纪录片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它的收视份额破了纪录,超过以往同时段电视剧30%。

创造这个收视纪录的就是奇迹的缔造者——总导演陈晓卿。关于纪录片,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坚持;关于美食,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推荐;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他想说的太多,想做的更多。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的胃’”

“烂皮鞋”、“毒胶囊”、“地沟油”、“三鹿奶”……这一个个令人人毛骨悚然的“名词”让人感觉“吃”不简单。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无数中国人越发体会到,吃,真的不简单!

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美食节目,没有厨艺高超的烹饪大师,没有赞不绝口的美食专家,没有众多厨艺达人的“PK对决”,有的只是对吃的尊重,材料是他们手工采摘的莲藕,用几个小时挖到的竹笋;大厨是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

它,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寻常家庭的厨房。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一双双粗糙饱满的手布满了画面,桌上是一盘盘热气升腾、香气扑鼻的食物,和一张张“最美”的笑脸,凝结成一股神奇的力量。就像片中的一句解说词:“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它,让吃变成了一种信仰,菜里的味道满满都是爱。27岁的准妈妈刘春雨就被这样的情怀深深感动着,“北漂”的她一直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坚实拥护者,用她的话说,“在这里,我想到了家的感觉,闻见了妈妈的味道。”

陈晓卿说:“我们要拍摄的不是名厨名菜,而是普通人的家常菜。味蕾上的记忆最顽固。许多人功成名就、远赴他乡,但仍然有一个‘故乡的胃’,这是这部片子能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酸、甜、苦、辣、咸,舌尖每天都会碰触的味道。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感觉具化为生动、鲜活的镜头,看了《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我们终于明白:这,就是每天都可以感触到的舌尖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眼球,除了高额的投资,一流的制作团队,最关键的还是他们不仅仅是介绍美食,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做推介,他们把美食做的颇具创意,让观众有热情,有心情去参与,去讨论。这里面甚至包含着人的价值观,人生的哲学,带给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吉迪村,卓玛和母亲走着山路寻找松茸,她担心除了今天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在凌晨的漏水中,母亲的身体是否可以安康;嘉鱼县,挖藕人茂荣和圣武两兄弟,看着集市上的藕,情不自禁地感叹,“也许那藕是我挖的吧”;查干湖,冬捕的渔网是六寸的网眼,捕捉到的都是5年以上的大鱼,未成年的小鱼都被人为的漏掉了……

第一集的《自然的馈赠》中,“渔把头”石宝柱已经77岁,却凭着经验带着大家去冰面上捕鱼。此时,观众心中最大的疑惑是:他到底能不能捕到鱼?渔网被慢慢拉上岸来,疑问即将揭开,镜头却跳到了祭湖祭鱼活动的画面,欲知后事,只能耐着性子继续欣赏。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

探索频道亚太地区节目总监魏克然表示:“国际纪录片的制作标准,就是‘找平衡’和‘抓眼球’。在节目一开始,一个故事的主角必须在最初的30秒抓人眼球,它可能是一个事件正在发生,也可能一个人正在赶往某地,在经历过一个阶段以后,会抛出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神秘事件,制造一些麻烦,最后留给结尾一个悬念,使观众不得不跟着往下看。当然悬念一定是在结尾公布。”

很显然,《舌尖上的中国》走的就是“国际路线”,这也就难怪,2012年4月2日,在戛纳电视节期间,央视纪录频道主题推介会上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故宫100》、《丝路》等5部纪录频道原创大片,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特琳娜女士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的片花后有些惊叹:“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我们要购买。”

中国烹饪协会也当即决定,将这部片子作为今明两年大型国际活动的主要礼品。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最大的魅力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也是纪录频道的宗旨。我认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要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陈晓卿说。

2011年1月1日早上8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青花瓷的青色作为频道主色调,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对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对外多面呈现,更加真实反映中国现实。而《舌尖上的中国》是频道成立以来第一个由个人提出并获得通过的选题。

“频道需要大量的不同样式的原创作品,去年频道向台里上报第一批重点选题的时候,我就报了《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美食旅游类的,之所以这样定位,是让我们的选题类型更加丰富。”了解陈晓卿的人都知道,他在制作纪录片之外,最大的爱好是品尝和研究美食,还有就是在报刊开设美食专栏。

关于纪录片,他是专家;关于美食,他是行家。倘若将纪录片和美食这两个他最热爱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对他而言,或许就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

《舌尖上的中国》与众不同,或许从前期开始,陈晓卿和他的团队走的就不是寻常路。以往的纪录片都会有详细的文案和策划案,更为甚者,对将来的拍摄都会有准确的部署。但是《舌尖上的中国》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有寥寥几句话的方向,进度表格上也只有区区几句话,例如:这是一个松茸采摘者的故事。什么地方的松茸?谁的故事?谁去采摘?什么样的故事?感人的?励志的?通通没有答案,所有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美食家沈宏非是《舌尖上的中国》的顾问之一,他希望可以尊重传统,将片子按照“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结构进行分集。该想法颇有创意,却让主创人员有些“纠结”,这样的片子应该怎么去做?

但是对于导演陈晓卿,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他们扩充队伍,引入三个前期调研员,七集加上一集花絮每集一个导演,每集至少一个摄像师……他们中大多数是70后,是自由职业者,用总导演陈晓卿的话说:“这次的片子不是官窑,是民窑。”而这些“民窑”制造者身份也各有特色,有的正在为某地县委书记拍宣传片,有的在学意大利语,有的则刚刚辞职。这群人中,某些人毫无美食经验,有些导演没有田野经验,虽然后期进行了恶补,但依然留有遗憾。

前期调研员,这几乎是西方纪录片多年的惯例。但在中国纪录片的历史上,却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他们需要前期考察,需要不断追问,需要不断的发掘,那个在交易市场焦虑不安的卓玛,那个站在冬天的淤泥里聊着关节炎吃着能量不太够的饭记着老婆嘱托的叶茂荣,那个肩负乡亲们重托,77岁的“渔把头”石宝柱……都是被他们“搜罗”出来的。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整个摄制组20余位工作人员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60多个地方。每一个美食背后都有一张笑脸,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我们不想把观众群体仅仅锁定在‘吃货’。我想任何一个拥有5000味蕾以上的正常人看到诱人的美食都会产生生理反应,因此我们竭尽全力把片中的食物拍摄得鲜美诱人。”陈晓卿说,“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人与食物有着感性、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片中,我们试图通过美食向世界展示一个变化的、现实的中国。”

的确,陈晓卿做到了,《舌尖上的中国》做到了,不仅仅中国人感动了,它还漂洋过海,跨越种族与肤色,很多看过这部纪录片的外国人都说:“世界太需要看到这样的中国。”

“我们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陈晓卿说。

“这只是个开始”

在纪录片的圈子中,陈晓卿是绝对的“大佬”,谁都知道,做电视,辛苦,做记录片,更是“苦中之苦”,而在这一条苦路上,陈晓卿一走就是21年。

早在1991年8月,为了梦想,他就和摄制组在安徽淮南凤台的一个村子里,驻扎了20多天,用摄像机把村子里的真实生活场面完整地拍了下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孤岛纪事》,谁也不曾想到,他的处女作就一鸣惊人,冲进了法国戛纳电视节。那一年,他只有26岁。

仅仅隔了半年,他就用纪实手法跟踪拍摄安徽无为几个小姑娘去北京当保姆的全部过程,这一跟踪,就是一年半,小保姆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陈晓卿的命运也有了改变,因为这个名为《远在北京的家》的纪录片一举拿下了四川国际电视节上的最高荣誉——金奖,轰动全国。

获奖后的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接手反映希望工程的片子《龙脊》,与广西山区失学孩子70多天吃住在一起;接手我国第一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森林之歌》,与30多位主创人员奔赴东北、秦岭、云贵高原等原始森林,进行了为期长达3年的拍摄;《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等多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都出自他的手笔。

2001年,陈晓卿摇身一变,成了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的制片人,成了领导的他依然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时时给他们推荐好吃的,所以在圈里,陈晓卿被誉为“美食活地图”,走过千山万水,吃遍大江南北。在品尝众多民间美食之后,陈晓卿总忘不了要做一番评论,在他的博客里,各地特色佳肴尽收其中,为此,他也成为众多美食节目里的“座上宾”。

在陈晓卿的生活里,纪录片、美食缺一不可,所以说,这一次《舌尖上的中国》有了他,才显得更为夺目,成为中国纪录片市场化的一次成功尝试。“随着观众预期的提高和成功的市场营销,可以预见接下来会拍摄‘舌尖’的续集。”陈晓卿说,“这只是个开始,标志着我们在向国际影像叙事靠近,前面的路还很长。”

《中华儿女》:《舌尖上的中国》现在的反响很好,你们的付出有了回报,现在回头想想拍摄过程,是不是感慨很多?

陈晓卿:我是这个节目的总导演,但我认为我们的创作团队会更辛苦,尤其是前期的创作团队,他们是在现场拍摄和捕捉的。还有我们的摄影队伍非常出色,从主摄影到分集的摄影,都非常出色。我们特别强调要拍出来那种垂涎欲滴的视觉效果,他们做得很好。工作人员拍摄的条件很艰苦,举个例子,在东北拍摄麦收时节,我们的资金支撑不了航拍。后来就说服农民,借用他们喷洒农药的飞机,摄影师把自己绑在飞机上的那个悬窗旁,这样完成的航拍镜头。

《中华儿女》: 您不仅仅是纪录片的制片人,还是一位美食专栏作家,您怎么看待美食?

陈晓卿: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厨师分级别,食材不分,每天吃着山珍海味并不意味着这种生活方式很高贵。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中华儿女》:虽然好评不断,但网上还是有一些争议,对于这些批评,您怎么理解?

陈晓卿:有人说我几乎不懂吃,我也同意,没关系。我就没文化嘛,这一点办法也没有。片子里现在展示的,都像是咬了浅浅的一口,但我们是做了功课的,中国烹饪协会先给导演扫盲,告诉他们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有传统的、哪些是文化含量高的。这些功课在哪里?就像冰山,片子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那部分,正是前面做的功课把冰山托起来了,你不能说我们前面做的功课没用。

《中华儿女》:您现在再看片子,会有遗憾吗?感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陈晓卿:遗憾非常多。我只看了两集,因为我不忍心看。如果从一个特别专业的角度说,再给我们半年的时间,再多一点钱,这个片子能打磨得更平滑,不会那么糙。从专业角度来说,还有非常多值得尽善尽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