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1
关键词:论读书 语言 结构特征 语言的表情功能 信息功能 美感功能 祈使功能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其选材范围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在文体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却往往又以其结构上潜在的层次感和语言的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点,将英语散文译成汉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结构特点,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下文中,笔者将以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对英国哲学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译文《论读书》为例,简要论述英语散文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英语散文汉译时语言及结构特征的归化
总体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与原文是句句对应,有的句子根据汉语语法特点汉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另一些句子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而相应调整了语序,从而使译文流畅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上述译文中,三个介词被译成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因此也成了三个动词短语。这样译文符合汉语的层层推进的叙事方法及多用动词的语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语。译文照顾到汉语语言习惯,用“读书”作主语。这既忠实地表达了原文的意义,又符合散文的朴素风格和中文简练明快的特点,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运用“学究故态”将英语的静态特点转化成汉语的动态特点。
下面一句译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原文中的冒号被译文中的逗号代替,原文中的总分结构也被汉语的连动结构代替。这样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的特点。译文又巧妙地将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译为主动语态,突出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这里,我们不得不赞叹王佐良先生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能力。
二、英语散文汉译时对原文语言功能的传达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语言功能。因此,在英语散文汉译时,我们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且要尽力传达原作的各种语言功能。
1.译文对原文表情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表情功能体现在它能够改变接受者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人内心深处的各种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够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在翻译中,语言的表情功能的传达致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译文的成败。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认的劝学名篇,因此译文也应具有同样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为译者的任务,使《论读书》成了中国所独特的劝学名篇。
2.译文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信息功能即运用简练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可以更
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散文翻译中,对于原文中晦涩或较难理解的句子,译文应在保持语言顺畅前提下,给予适当解释或说明,从而保证其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原文比较难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将其翻译成汉语推崇的四字结构,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风格,同时也道明了句子潜在的意义,达到了对原文信息功能的传达。
3.译文对原文美感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过精心构思的语言,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作的。因此,经过再创作的译文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应该将读者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作为其生存的依据和标准。散文的特殊性决定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的基础上,应侧重译文的读者效应,除了考虑其所包含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语用功能,即语言应能提示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译散文时,除应忠实传达原文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更应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论读书》中,以下句子的翻译,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4.译文对原文祈使功能的传达
语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对接受者行为的影响功能。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劝告来达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径是恰当的解释,有启发的玩笑,或者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提问,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种权威。在翻译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原文的这种语气,也即语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原文的语气,由此可见,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论读书》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结果。
综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译文《论读书》以保持原作朴素风格为要,遣词造句通俗简洁,朴素无华,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动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译文语言流畅地道,通俗简洁,堪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2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在设计中要凸显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流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四个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知识与技能,还特别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达到“读懂文意”的途径和方法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交流”;“把握人物的性格”的方法是“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是借助“阅读体验感悟”来达到的。
二、预习导学的设计
“预习导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如在设计《孙权劝学》一文时,预习导学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卿( )耶( )孰 ( )遂( )
2.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吕蒙、鲁肃、孙权的相关信息,把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
设计意图:预习题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就可以从各方面来了解这个几个人,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三、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
学习流程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重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一部分的设计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文本,交流研讨,从而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目的。例如孙权劝学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
(1)请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2)用“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独立翻译课文。
……
3.析一析:整体感知,会晤名将。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
四、感悟反思
模仿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3
1.部分文字被错译
错译是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对于这句话的翻译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译是“指让奴婢们按照他们各自的想法离开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中,针对这句话的翻译却是“这样办了,才算了却了我的心愿”。显然,对于这句话,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是翻译出了错误。因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词,然而却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况,韩愈写的这篇祭文的重点内容也不是描写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会产生什么变化和影响,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间的谈话,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关于奴婢的去留问题,必然是十分牵强的。因此,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译文是错误的。
2.部分文字为硬译
在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译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记》中,有一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界为之天门云”,其中,对于“崖限当道者”的翻译也是颇有争议。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的翻译是“崖壁挡在道路上”。然而,通过对于全篇的语境以及作者所描绘的泰山特点,以及作者正在登上这一举动来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所翻译的“崖壁”“挡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还能够继续登山吗?而且,对于文言文来说,其翻译必须将每一个字都翻译出来,达到通顺、不丢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译检查一遍,可以发现,新版教材中对于“限”字并没有翻译出来。显然,如此翻译是与原文相违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译必然是硬译的、错误的。根据查阅资料,以及分析语法和语义,整句话的正确译文应该是“现在人们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的那些崖壁挡在路上,人们将它称作为天门”,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变更的规律
汉语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在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学起,都应该从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分别进行深入学习,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对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改从“文言文词语”入手,在了解和读透每一个词语的含义之后再对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进行学习。如果对于“文言文词语”的掌握没有良好的基础,便不可能学习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前提,便是要为学生们讲解古代汉语言文化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规律等等。所谓的“发展规律”,其最重要的标志便是指“词语”所出现的顺序规律。每种语言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有着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这个方面,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并没有体现出对其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们不能够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义以及文言知识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需要体现中国汉语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载体,它记录着中华文化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因此,可以说只有将文言文的各项知识以及对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向学生们有效的传授,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们提供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发展全貌的机会与能力。因此,在新教材的文言文编写中,选取适当的、能够直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特点的文言文是十分关键的。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文化思想的熏陶与引领,对于高中生的文化思想的建构都是十分关键的。在原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对比下,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文言文的注释与参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可以说基本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例如汉语文化的充分展现,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知识,更感悟到传统的辉煌。在学到《劝学》这篇文章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优秀马与劣等马行走的路途为依据,比喻人们要锲而不舍的完成某一件事情。学生认识到文本蕴含的哲理,也体会到马在当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拓展了古代文化认识。
三、总结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4
一、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作铺垫
苏教版《〈史记〉选读》明显理想化,脱离高二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了选自《史记》的《项羽本纪》中的一个片段――《鸿门宴》以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报任安书》。这些篇章,文字相对浅易。只有《报任安书》较为艰深。即使学生知识面较为开阔,但他们对于司马迁及《史记》的理解仍是肤浅的。而课本编者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一章节前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作铺垫。如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编者完全可以联系《报任安书》对司马迁及其所处的时代作扼要的概括与点拨。第二专题“学究天人,体贯古今――《记》的体例”,编者可以引用司马迁本人或后人的的精辟论述阐释“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体例的含义与特点。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诸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纪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此段文字,用语极为简洁,切中肯綮,把《史记》的体例阐释得异常明晰。遗憾的是,编者虽然也选了这段史论,但把它放在最后一个专题“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里,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又有多少时间精力能顾及到这个课外专题呢?
二、注释粗糙,有些注释不够规范
1.底注①粗糙、简略,不能起到引领的作用
《〈史记〉选读》共十八篇选文,绝大部分篇目都是节选,而且删掉的段落非常多。课本的底注①作为全文最重要的注释,应该对本篇在《史记》原书中的位置加以简要说明。如《〈史记〉选读》开篇是《太史公自序》,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本篇就是《史记》的首篇。实际上,《史记》的首篇是《五帝本纪》。一般的老师如果备课不细致,也未必知道这是《史记》的第一百三十篇,是列传的第七十。司马迁的良苦用心,被清人金圣叹“识破”,他说:“此篇,于《史记》为序,于太史公,便是自己的列传。”然而,这些信息都是底注所没有的,它只是交代节选自《史记》的某篇就作罢。
2.对疑点、难点视而不见,不加理睬。
《太史公自序》涉及古代众多文化常识,课本不加注释,使得本来就对晦涩文句望而生畏的学生,更如同坠入五里雾中。“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句中有众多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远古人物,学生甚至是老师都知之甚少。如“周邵”的“邵”同“召”,是指召公,召公名,他是周公之弟。“太王”即古公父,他是周文王的祖父,后被追尊为“太王”,《诗经》中的《绵》即为歌颂太王而作。“王季”,名季历,太王之子,文王之父,后被称为“王季”,《诗经》中的《皇矣》即为歌颂王季而作。“公刘”是周族的远辈祖先,由于发展农业,使周族从此兴盛起来,《诗经》中的《公刘》即歌颂他的伟大功业。“后稷”,名弃,周族的始祖,以发展农业,功勋卓著,被舜封为“后稷”,《诗经》中的《生民》即演说后稷之事。这些文史知识,应该详细地列入底注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大幅度删节处不加旁注
《〈史记〉选读》的有些选文,因为原文很长,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大幅度的删节,这本无可厚非,但没有添加必要的旁注,使文章显得太突兀,甚至无法理解,这就是教材的缺陷与不足了。如《项羽本纪》开头两节,交代项羽吴中起事,才华初露。第三节写项羽破釜沉舟,声威大震。其实,这两节之间编者删去了十一个自然段,不过,即使编者未加旁注说明,读者也能理解。但关键是接着的第四节就是项羽兵败垓下了。这中间还有四十一节内容,其中就包括学过的《鸿门宴》,编者完全可以用旁注加以点拨与链接,以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项羽的悲剧性格。纵观《〈史记〉选读》全书十八篇选文,编者任意腰斩原文,却无一处旁注说明,不尊重原著尚且不说,单是情节上的大跳跃就让人受不了。
4.注释与同系列的必修课本不一致
《太史公自序》中“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史记〉选读》注释说,“‘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而《语文(必修五)》选录的《报任安书》“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必修五课本注释却说,“倜傥,卓越不凡”。语文教师们常常用这两句中的“傥”或“倜傥”来考查古今异义,害得学生们晕头转向,叫苦连天。其实,“傥”、“倜傥”应该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编者的注释前后不一致而已。《项羽本纪》“军吏士卒皆山东人也,日夜而望归”中的“”,注释为:qǐ,踮起脚后跟。而《语文(必修一)》选录的《劝学》“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句中的“”,课本注释为:qì,提起脚跟。两处意思相同,语音却未能统一。
5.注释或翻译出现不当之处
《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课本注释说:“龙颜,上额突起状。”而司马贞的《索隐》资料里,却有“高祖感龙而生,姑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的文字,这就为后来称皇帝的容貌为“龙颜”找到了合法的文献依据。很明显,《〈史记〉选读》的这个注释没有多少说服力。《鲁周公世家》中,写周公告诫伯禽:“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这就是著名的成语“捉发吐哺”的出处。然而,《〈史记〉选读》在译文中却把“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机械地翻译为“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次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这样的翻译和解释明显是犯了“坐实”的错误,因为稍有一点文言常识就都知道,文言中的很多表数量的词如“三”等多是虚指,意思是“多次”。其实,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选录苏洵的《六国论》“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一句,课本注释就明了,“五战为虚设之辞。秦赵交战不止五次,各有胜负,无法确切指出为哪五次。”
三、选文与同系列的必修教材重复
《〈史记〉选读》是一门选修教材,应该有着严谨的学科体系,应该与必修教材打通、衔接。如果说第一专题“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选录《报任安书》(存目)是一种智慧的话,(然而《报任安书》并不是《史记》的篇目),那么,第五专题“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选录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从84页到90页,无论是原文还是注释都与必修课本雷同,这样编排的新意何在?倒不如把有限的空间腾出来,换上《史记》中的另一精彩篇章。
教材的编写是极其严肃重要的大事,容不得缺陷与不足。先贤早有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例子就应该精确、严谨、无懈可击。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因而也就有积累功能。
愿苏教版《〈史记〉选读》能精益求精,日臻完美!
参考文献: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学习特点 现状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用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同时它能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但是,林林总总的原因,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一片“泥泞”。借用美国教育家舍恩的话说,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是一块“充满重要问题但并不严谨的探究的沼泽地”。
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学情是:大部分中职学生是被中考分水岭淘汰到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差已是职业学校面临的不争事实。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先天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力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意志力薄弱。社会普遍误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只要学好专业技能,找到工作,就行了,语文学习可有可无。
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一味悲观,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点,这些孩子正是记忆力强、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年纪,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情,了解学生需要和诉求,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做好学习结果评估,就一定能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就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中职语文学习到底面临怎样的困境,课堂教学效果到底如何,笔者曾做过一次关于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并有以下几点总结和思考:
1.兴趣信心与学习状态――“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职生对语文学科不反感,对学习语文都较有兴趣(96.2)和信心(88.6)。貌似很乐观的数据,却与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语文学习状态调查反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课堂上学生精神游离,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不乐观)。乐观的数据不代表语文教学的情况良好,只能说明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对语文较有兴趣和信心,一方面是由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学习语文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和对专业学习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经常和我谈起的“语文课能听懂”、“语文课比较简单”等肤浅的原因。但学生在学习重要性上,对于专业课的认可度却明显高于语文课,因为他们认为对于未来就业还是学好专业课最重要。这种偏重实用性的功利视角显然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几乎是把所有课下学习时间都奉献给了专业课,语文学习只剩下了少得可怜的课堂时间,最后造成的结果是:课堂上为了教学进度,语文老师无奈地选择“教师讲、学生听”程式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语文课“易学易混”,“可学可不学,反正混个考试及格难度也不大”。“教”的无奈、“学”的无聊,使得语文课变成了“一潭死水”。
2.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贫瘠的土地,单一的耕作”
问卷数据同时显示出了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薄弱区域是文言文阅读(59)和写作(15),学生本就畏惧,再加上中职语文教学还在延续传统“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低效或无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贫瘠的土地,单一的耕作”,当然收效不可能会好。
以问题最严重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文言文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却也是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古代语言的精妙,还能积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误认为文言文学习就是学习文言字词和语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受到课时限制更是如此),导致他们觉得文言文教学枯燥,这样的局面是由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1)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之前,没有确立符合学情的教学目标,一味要求学生理解文章词句含义,忽视对于文章思想的挖掘、精神的体悟和妙处的传承。
笔者曾听闻一位中职语文教师谈及《鸿门宴》的教学时,说这一课的教学时数整整安排了10节课,上了大半个月时间,原因是“篇幅太长,逐字逐句讲解需要时间,学生基础差又理解得慢,上这一课真是累死了”。闻后,我心中不禁感慨:恐怕学生更累吧。教师本身都没有从文章中体会到快乐,如何要求学生学得好?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的做法是:①学生课前预习时,《鸿门宴》译文复印人手一份,要求预习时对照译文整片通读;②课堂上涉及每段内容,请一位同学不看译文(可以看原文)复述主要内容,不拘于逐句翻译;③教师指出每段重点字词和语句、文言用法,学生课下归纳掌握(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课堂上教师省力、占时短,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自学、主动理解记忆、语言表达、总结归纳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课文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语言的精妙上,学生学得轻松而有趣,教师教得全面而省力,高效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2)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而笼统,不敢取舍,没有精讲一处而舍其他的勇气。
中职语文课时安排相当有限,每学期一个文言文单元一般有5篇课文,平均分配在每个单元上的课时只有12课时。笔者所执教的学校有一年的语文教学计划是每篇课文都要上,这显然是不符合学情不合理的。笔者立刻向教研组提出异议,这样“囫囵吞枣”的教学安排对学生是有百害无一利的:以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可能在12课时完成5篇文言文的学习的(《诗经》二首、《劝学》、《论语》十则、《离骚》节选、《孟子》两章),这样“蜻蜓点水”的学习,只能使愿意学习的同学没有学好,不愿学习的同学觉得这么快上完了,内容肯定不重要,更加不会用心学。这样的情况,想让学生学到东西从何谈起呢,教学有效性变成了空洞的口号。不如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精选或整合:重点篇目一定要精讲,一般篇目可以选取重要段落学习,次要篇目不如放弃。课堂教学内容选取的标准是:必须适应学生生活和专业的需求,能有交互的场景,学生能为自己提供信息资源以支持学习的情境,使理论和实践做到很好结合。
(3)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热情。
激发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热爱语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以教人者教己”,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笔者有一次面对中职一年级新生教授《荀子・劝学》一课,导入之后,我就发现了学生兴味索然的表情,我没有像惯用的程序那样带领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然后范读课文或者放朗诵录音;而是把书本一合走下讲台,说道:“同学们,今天在学习这篇《劝学》之前,我先给大家背诵一下,大家听听吧!”我对着全班同学将这篇《劝学》流畅熟练、铿锵有力、感情充沛地背诵了出来,声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刚才一片畏惧文言文的阴霾气息一扫而光。大家都被这篇古文生动的语言、繁复的排比和比喻吸引,更为老师充满感染力而熟稔的背诵所折服。我这样做的两个目的,即使学生受课文感染而引起学习兴趣和自我要求背诵这篇古文就都达到了。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变得积极而主动,效果自然很好。这节课下课后,有几位同学当即向我表决心:我要把这篇课文背得像老师一样好。我深感欣慰,因为要知道,出于对中职生降低难度的考虑,课后只是要求他们背诵最后一段,学习兴趣的提高保证了教学有效性。
中职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困境是“没有摸索出一套真正有效的适合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找到适合中职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只好沿用中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的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法的研究、轻学法的探讨、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教学理念,是不适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因为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知识,而是要他们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中职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方方面面,整个教学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改进:教学理念的滞后、学生学情的复杂、教师教学热情的低迷,都导致了中职语文教学低效化现象严重。有效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念层面,更要付诸行动,我们要将有效教学的理论渗透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中职语文教学真正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教育言论集[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劝学原文及翻译范文6
关键词:对偶;Antithesis;翻译
作者在查阅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偶与Antithesis的异同。
相同点:音韵上整齐匀称,体现了和谐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不同点:两者在构成机制、修辞特色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对偶与Antithesis的对比
首先,两者的定义和前后语言单位的语义关系存在显著差异。
以下是两位学者对对偶提出的较有权威的定义:
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成对的排列成功的辞格(陈望道,2006:8)
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相反的意思” (胡裕树,1987)
因此,对偶按照其意义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反对, 正对、 串对(连对,流水对)
下面是按照对偶的意义关系,分别列举的反对, 正对、 串对的例子。
1) 反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2) 正对
我愁的是花发东墙,月暗西厢,云迷楚岫。
——乔孟符《金钱记》
3) 串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Antithesis的定义:
Antithesis一词 来 源 于希 腊语 Antitithemi (即 set against) (李国南: 1991),其构成anti + thesis也暗示了辞格体现的是反义或反衬的语义联系。
美国传统英语词典对其的定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sharply contrasting ideas are juxtaposed in a balanced or parallel phrase or grammatical structure” (Houghton Mifflin, 32)
将contrasting words or ideas安排在平衡结构中以实现其对照鲜明、平行对立的修辞效果的,并经常以平衡句的行式出现
例如:
Her eyes were shining brightly, but her face lost its color within twenty seconds.
—— O. Henry, The Gift of the Magi
Not that I loved Caesar less, but that I loved Rome more.
—— Shakespeare
另一个非常经典的对偶的例子是狄更斯《双城记》里的一段话,其中这段话里,每一行的两句话都可构成一个Antithesis。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ra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 Dickens,A Tale of Two Cities
小结:
对偶与 Antithesis对比
对偶以意义关系分类, 除反对外, 还包括正对、串对,而在对偶的正对和串对之中,并不存在象antithesis或反对之中词义上相对立的词句,也就是说,从根本上, 正对与串对并不依靠词义的对立对应来实现其修辞效果。因此Antithesis至多只能与对偶中的一种即“反对”相等同。
对偶中与Antithesis所类似的反对,在对偶句中所占的比重较之正对、顺对而言要少,至少其数量明显少于正对(周振甫,1979:304)。
Antithesis与对偶相似处:
两者都要求两个句子有相似的结构; 句子内部表明观点、态度的词语之间都须形成对应对照关系。
特别是,Antithesis与对偶中的反对存在极大相似之处。Antithesis将相反的字句平行或平衡地排列起来是为了产生有力的修辞效果, 起到强调突出作用, 同时使文章语言简洁,声韵和协。对偶中的反对将两个意思相反的语句组合在一起, 也是为了相互应衬突出中心,达到更强有力的修辞效果, 而有声调的汉语又使得对偶这种修辞方式还可将文句组织得平仄协调、节奏鲜明。
其次,对偶与 Antithesis语法结构迥异。
1、两者的语言单位间的句法关系存在差异
从结构形式上看, Antithesis与对偶存在很大差异。Antithesis常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平衡句出现,但对于形式工整、对称的要求,较之汉语中的对偶,要宽得多。Antithesis平行结构常常由but,and,than,or等等连接,既可以是连接的并列句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是连词引导的分句和主句之间的对应,
例如:
They that sow in tears shall reap in joy.
——Holy Bible
这也是造成其语言单位前后字数不等,甚至相差甚远的原因。
2、 两者语言单位及数量的差异
英语中Antithesis的语言单位分别可以是单词,词组,分句乃至整个句子,且数量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如:
1. They were friends, yet enemies; he was master, she was mistress;
each cheated the other, each needed the other…
2. My fellow Americans,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在第一个例子中,Antithesis的语言单位是单词,如 friends 与enemies,master与mistress,cheated 和needed,分别构成Antithesis。而第二个例子中构成Antithesis的是划线部分的两个从句。而汉语中的对偶只能存在于两个句子之间。
最后,对偶与 Antithesis音律上也存在差异。
Antithesis:
Antithesis所具有的声律效果从根本上源自其工整的行式,换言之,是Antithesis的形式在客观上带来了语言简洁,声韵和谐的声律效果。
对偶:
汉语中的对偶,达成平仄相协的声律效果则是作为构成上的一个条件存在的, 这一点在古典诗词和对联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胡裕树,1992:531;周振甫,1979:308)
小结
古典诗词中的对偶和对联则对平仄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提出了音律节奏上的要求,而Antithesis的音韵和谐却只是其修辞效果。
二、对偶的英译
汉语对偶语句具有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特点,在英语的Antithesis与汉语的对偶存在显著差异,不能完全对等。
在汉语对偶语句的英译时, 一方面要体现汉语对偶句形美、音美和意美的特点, 另一方面又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 不拘泥于汉语对偶句的约束, 因此应根据英语的要求做适当的调整。
首先,作者针对对偶这一修辞的独特性,强调了在对偶翻译中转换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汉语与英语相比, 在句式类型与结构上有几个显著的差异: 汉语对偶句发达, 英语的主从句发达;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汉语的对偶常用骈偶结构, 而英语Antithesis多用散行结构。
对偶和Antithesis的显著差异使对偶句英译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转换。
对偶与主从的转换。
例如:
善欲人见, 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 便是大恶。
A good deed is no good deed if it is done for show.
An evil deed is all the worse if it is covered up.
在这个例子中,汉语的对偶分句,转换成了英语中的两个条件句。
骈偶与散行的转换。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A fire on the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此例中对偶转换成了散行的语言。
其次,在转换概念的基础之上,作者提出了对偶翻译的两种方法:即直译与意译。
一、直译
当对偶句的结构与意义在英语中存在对应的表达时, 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方法,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精髓都输入到译文中去, 尽可能保留汉语中的对偶形式, 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如英语中的Antithesis 就具有这两大特点: 结构上的平行并列和意义上的相反,相对。这与汉语中的反对如出一辙。不论是形式、意义还是句法关系, 在英译文中都得到了完美的再现。
例如:
明枪易躲, 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 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满招损, 谦受益。
Haughtiness invites losses while modesty brings profits.
施惠无念, 受恩莫忘。
Do not remember a favor given; do not forget a favor received.
顺天者存, 逆天者亡。
Those who follow the Heaven''s law will survive; those who go against it will perish.
二、意译
在汉语的对偶表达中, 有些词语和句子表达的实际意思与它的表层形式有极大的距离。作为译者, 在翻译对偶句时, 不能望文生义, 要特别注意句中对应词所表达的确切含义, 以便准确地表达出它们的言内意义。
有一部分对偶句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 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形式。这时, 我们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 用意译的方法会起到达意的效果, 有两种办法, 一是直接用和汉语在意义上对等的英语成语来翻译这部分汉语成语, 给译文读者一种生动感和亲切感; 二是直述其意, 这样会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如: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distance near.
[参考文献]
[1]William Morris.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3rd.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8
[3]胡裕树:《现代汉语》[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4]李国南:《试 论 英 语 辞 格 Antithesis》[J].外国语, 1991(2).
[5]刘植荣译: 美国总统经典演讲与口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6]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周振甫: 《诗词例话》[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浅谈中外教师合作英语教学开放的民主课堂模式
王 玲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领域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也是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重要措施之一。英语语言课程是合作办学项目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设定由中外教师共同执教完成,实践开放的民主课堂模式。开放的民主课堂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语言输出的交际功能,注重学生全身心投入语言实践活动,成功实现学生可以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创建开放的民主课堂,变班级为优秀的学习集体,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经由实践获得语言技能的课堂是中外合作项目英语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
关键词:合作办学;中外教师;高职学生;民主课堂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促进中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加中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有利途径,也是中国加入WTO后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的重要措施。[1]
英语语言课程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有较高的课程目标,为学生日后听外教授课并与之交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证书学位打基础。我院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目标及教材由外方决定,设定授课形式由中外教师共同执教完成。笔者有幸在学院合作办学项目初期与来自新西兰受外方校派遣的外教Susan Wood女士共同执教三年六个学期,摸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建了典型案例。本论文基于这个案例的实际教学工作阐述创建开放的民主课堂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旨在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英语课程建设。
1.问题与决策
高职高专学生总体学科知识薄弱,学业成绩差异性较大是我们高职教师进行教学永远要面对的挑战;同时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心理也较脆落,似乎再也经受不起学习上的挫败,于是就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对学习失去兴趣,或干脆放任自流的种种行为。实践证明,“学生经常体验失败,会导致志向水平的下降,最终将引起退缩反应,以致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2]因此我们对进入合作班学习的学生不苛求,不责难,不公开评价学生,一律平等对待表达我们的热情与热忱。我们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学重点是创建开放的民主课堂的氛围,演练全目标语授课的各种教学方法和具体要求,布局全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找到集体归属感,增强自信心和个人责任感,为学生步入日后紧张有效的学习打下基础。选择理论创建者威廉?格拉瑟 [William Glasser 1925~],美国心理治疗学家,现实治疗法的创始人,认为学生都有自尊、表现和归属等需要。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是“脑子笨”,而是他“不愿学习”。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3]
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第一二学期的学习,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达到中级(intermediate)至中级上(up-intermediate)的水平。我们认为进入合作项目教学班学习的学生也深知自己面临着新的学习项目、新的挑战,内心也忐忑不安,疑虑重重;同时中国学生因为受应试教育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英语多学成了“哑巴”式英语,这不符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色。我们为合作班英语课程设定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语言输出的交际功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语言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而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建一个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个学生可以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的课堂。
2.中外教师共创相互信任、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
虽是中外教师,然关爱学生,师之根本;为师之道,中外皆同。
我们探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运用情感把握学生。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例如:第一周的课堂活动如下:中外教师通过图片开放坦诚风趣地介绍自己的一些情况,教学特点和简单的要求,以拉近师生距离;介绍合作办学的国家和校方概况,专业特色,国际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并通过做简单的语言游戏使学生熟悉基本的英语课堂用语;根据学生的特点或中文名字的发音,让每个学生起一个他们满意的好听的英语名字,以活泼学习生活气氛。
其次,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即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学生的爱,有助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灌输的思想转化为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4]伯特兰?罗素(1872~1970),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和自由地发展。”[5]
民主课堂的核心是“尊重”。我们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的同时,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心树立教师和蔼可亲,风趣幽默的言行,创立一个轻松愉快、生动活泼、要学生参与教学,要学生随时发言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语言学习环境。
最后,充分发挥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变班级为学习集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合作班英语课程实行全目标语授课方式,并注重语言输出实践。课堂流程必有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充分发言练习的机会;要求学生“读后必写;听后必说;时时做全班及小组讨论发言”的语言实践活动。我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班级活动。课堂上只要学生做英语发言我们教师对学生总是耐心地引导。在开始阶段只要张嘴,就是“very good”,就给加 “class contribution”课堂参与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地给与肯定及鼓励,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敢于挑战。基于高职高专生源的层次,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态度,而不是精确度;即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张扬自己的个性,敢于大胆张口说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怕犯错误。教师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积极热忱的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亲身体验自己的班级成为学习集体的过程,也提高了自身自主学习的品质。班级成为优秀的学习集体也保障了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共同提高的课堂模式。
3.确立开放的民主课堂理念
合作班英语课程创建开放的民主课堂氛围是力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增进情感,提高交际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也是力图创建自主高效地学习语言的途径。
开放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具体表现。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开放的课堂是对教师满堂讲,满堂灌的教师主角式课堂的彻底变革。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师注重方法的引导,兴趣、情感的激发。开放的课堂表现出学生学习知识是自身的需求;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进行,同时也表现出学生是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6]
民主思想的精髓在于“平等参与,共同决策”。[7]民主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创建民主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最佳的授业和学习环境,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8]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可以实质性地参与教与学过程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的职责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思想平台,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而不是将教师的思考结论灌输给学生,更不是把教师的选择强加给学生。
4.设立合作班英语课程开放的民主课堂流程
中外教师共同备课商讨每一单元的具体教学步骤和策略,并分工轮流配合完成每一单元的听说读写教学项目,这首先给学生传递的就是中外教师共同决策,平等授课的民主思想。教学步骤流程主要为,第一,听课。聆听教师授课,主要是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即观察注意教师的英语发音,语音语调,措词,表达;第二,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要求人手一本双解词典,把材料读懂,完成题目要求或写出答案,学时较长;第三,发言。大家说一说,把完成的任务或写的答案说给全班或小组听。人人轮流发言,学时较长;第四,结课。老师讲解总结或全班讨论完成任务。
打破45分钟课时安排常规,实行二节课连堂上的制度,牢牢把学生圈在教室中,力改学生散漫拖沓的习惯,实行高效自主学习的课堂纪律。而在教学环节上,注重学生语言实践的分量;安排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查阅工具书,自行阅读、写作、思考、感悟、理解。安排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做演讲,做发言。人人轮流必发言,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同等的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发言结束下台后也允许多次发言做补充,做修改,做解释。学生常常表现出机智幽默的一面,课堂时时笑语满堂,学生在交流中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由教师控制教学流程向预定的目标运行。
5.结语
建立开放的民主课堂为我们在英语教学成功实施语言输出型的教学模式奠定了的基础。我们的课堂证明: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与教师和学生的状态关系密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影响教学参与状态的因素。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切实进行语言实践活动是掌握语言技能的关键。
英语课堂实践开放的民主课堂模式表明:实现学生经由实践获得语言技能的课堂是成功的课堂。开放的民主课堂并非摈弃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课堂。开放的民主课堂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课堂是舞台;开放的民主课堂是教师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活动的舞台:不仅是一个学生背剧本,背台词的舞台,更多的是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的民主课堂是教师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跨文化交流与人际沟通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的教学舞台。
[参考文献]
[1]周济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答记者问 N/OL《中国教育报》2003-04-05 2003-04-07 10:49:37 大连教育网省略/xinwen/view_news_detail.jsp?query=12994
[2]卢建立: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N/OL]英语辅导报高中教师版 03~04学年度第38期 省略 2004/06/02 09:49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 [J/OL]人教期刊>>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1期 省略/rjqk/kcjcjf/200501/201101/t20110106_1009896.htm 2012-1-18
[4]叶千华:心灵夜语 [Z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10 02 P20
[5]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A]//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第104 页
[6]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eblog.省略/UploadFiles/2008/4-10/410724239.doc 20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