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保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保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保值

资本保值范文1

摘 要 本文以资本保全理念视角,对企业本质、企业治理、财务会计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契合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从而更好的推动和促进企业在新经济形势的高效、快速发展。

关键词 资本保全 企业本质 企业治理 财务会计理论 契合关系

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都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影响因素,三者之间配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建设发展情况。本文在资本保全理念的视角下,简单的分析和研究企业本质、企业治理、财务会计理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契合情况,以期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一、企业本质同企业治理的关系

企业本质同企业治理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企业本质能够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资本和方向进行决定性的配置和控制,是实现企业治理的逻辑起点和理论性基础。而企业治理是对企业所有权配置和管理计划的实际执行和落实,其开展情况又能直接的影响到企业本质的实现。企业在不断探讨和深入了解企业本质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企业治理理论的变化,也就是说,企业治理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变化过程,能够直观的体现出资本范畴内的变迁情况,从而不断在企业经济契约组合当中深化资本观念,而这种资本裂变不完全的经济契约组合模式也正符合了企业本质在根本上的要求,从而能够不断的促进企业本质实现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本质同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从价值视角上来说,企业本质是一个集社会资本、财务资本、组织资本和人力资本于一体的不完全契约的经济组合。但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演进)阶段,企业本质又会显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这些异于一般性的特点就从根本上表明了资本观念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从本质上来说,资产所有权、资产专业化以及资产的定价分工产生了会计信息。在企业经济要素中,所有者将相应的生产性要素资本当作权益进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来,并通过货币计量的形式在会计账簿上予以呈现,也就是财务会计上所说的企业资产。而这种以货币计量形式为企业资产进行统计、计算、整合的形式就是初始经济契约方式。随着企业本质的不断作用,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日渐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管理规范,为财务会计理论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而财务会计理论在不断落实、实践的过程中,也对企业本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本质的实现、发展情况。

三、企业治理同财务会计理论的关系

企业治理同财务会计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其相互作用关系可以具体概括为:

1、以企业治理结构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导向方面的相关问题。

2、在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下,财务会计方面的监督管理机制。

3、企业治理结构水平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联性问题。

4、财务会计监督管理对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作用。

5、财务会计失真同企业治理结构之间的相关性。

规范、全面的财务会计能够对企业治理目标进行真实、客观的体现,而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也能够有效的确保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保障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真实性,从而进一步的推动和促进企业的建设发展。

四、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间的契合

在资本保全的理论观点下,可以将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结合,使三者之间达到一种最为恰当、契合的平衡状态,从而使其在一个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尽可能的降低三者对彼此之间的逆向性作用和影响,进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建设发展的目标,推动企业向着更高、更远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迈进。资本保全视角下的三者理论框架可以具体表示为以下图示,即:

结语: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以资本保全理念为管理核心思想,统筹联系企业本质、企业治理以及财务会计理论,从而使三者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系统的契合体。由于这三者之间对彼此都存在着相应的逆向影响,因此,在实际经营管理工作中,企业应当适当的维持和调整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在资本保全理念下达到一个最为有效的平衡点,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兰,李佳芮.基于实物资本保全观的通货膨胀会计.财会月刊.2013(13).

[2]郑淘.资本保全理论对物价变动会计的影响分析.财会通讯.2012(24).

[3]王仲兵.论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变革的演进逻辑――基于商誉会计的视角.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07).

资本保值范文2

一、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必要性

1.民间资本投资现状及困境。民间资本的投资途径主要有实业、金融信贷、资本市场三个领域。通过考察民间富余资金具体投资情况,可以发现,它们经历了一个从实业到资本市场,从混沌无序到逐渐阳光化、专业化的过程,但由于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的限制,民间资本投资总是呈现一种短期、盲目、无序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1)可投资范围狭小。与国企和外企相比,民营企业在投资待遇、竞争机会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现行的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是针对国有投资而言,不适应民营投资发展的需要,并且民间投资在投资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缺乏引导,因而在项目投资选择上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导致投资风险加大和经济损失。(2)自身观念限制。大多民营企业家短期投机思想严重,缺乏科学的投资理念和现代资本运营知识,而抱团行为造成羊群效应往往又放大了投机的规模和危害。(3)针对民间资本的专业理财机构和相关产品比较缺乏。在我国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投资金融机构、产品数量较为缺乏,投资服务体系不完善,而中小企业自身缺乏专门咨询服务公司,造成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安排其投资计划。

2.创业资本来源结构亟待优化。在我国创业投资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开辟创业资本的来源,扩大创业投资的规模成为最重要的问题。鉴于我国创业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因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政府投入的资金应是为了引入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的启动部分,还需要创造宽松的条件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3.金融制度创新的内外推动。创业投资作为支持技术创新的资本源泉,当前以政府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已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资本需求,急需将大量闲置的民间资本引入创业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是促进创业投资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它不仅是创业投资的始作俑者, 而且可以为创业投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健全创业投资体系。

二、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和《信托法》等。但是,这些法律中的有些条款对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进行了严格限制。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型经济,与创业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规范约束创业投资主体之间的一系列行为,界定创业投资参与人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民间资本的安全性、流向性和收益性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但我国《创业投资法》、《创业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一直尚未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步伐。

2.税收优惠政策缺位。由于民间资本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投资收益与成本便成为投资者选择投资方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而税收构成了创业投资的直接成本,影响创业企业的资本形成。创业资本对税率的弹性不亚于投资对利率的弹性,过高的税率使得创业企业和创业投资者的期望收益大打折扣,遏制了风险企业对民间资本的需求。

3.创业投资专业人才匮乏。我国的创业投资机构组织模式以公司制为主,而有限合伙制更具有优越性,但我国发展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还存在诸多障碍。有限合伙制的核心主体是创业投资家,具备创业投资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有追求高回报的强烈欲望与承担高风险的能力,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参与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及投资者有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关系,但在我国创业投资的初期阶段,创业投资人才是十分缺乏的,这也限制了有限合伙制在我国的发展。创业投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着民间资本在创业投资领域的发展。

4.退出渠道不通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还属于弱有效市场,远远不能满足创业投资退出的需求,制约创业资本退出的因素有:主板、中小板市场上市门槛高;产权交易市场及三板市场不发育;国际板市场退出依然存在很大障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尚待完善;创业板和新三板仍属于新生事物。这些退出障碍使我国大量创业资本纷纷被项目“套牢”,创业资本的性质蜕变为实业资本,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在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

三、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制度保障

1.抓紧制定改进相关法律法规,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消除制约我国创业投资发展的法律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才能促使创业投资正常运行机制的形成。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经验,完善我国创业投资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立法工作:一是制定《创业投资法》、《创业投资基金法》、《企业并购法》、《破产法》等使创业投资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修改《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养老金条例》等,允许银行、保险、养老金等在各自监管部门的统一规定下参与创业投资,扩大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的规模,保证民间资本投资的正规化与合法化,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

2.加快完善落实税收优惠配套政策,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税收是一个有力的利益调整杠杆,主要是向创业投资主体提供税收优惠减免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和创业企业的税务成本,是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一是对处于初期阶段的创业企业,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并对创业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部分或全部抵扣企业所得税,鼓励其技术创新;二是对投资于创业企业的创业投资公司免征或减征所得税,对其管理人免征或减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三是对创业投资者分得的利润免征资本收益税,只有在将所持证券出售变现时再征收资本收益税。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显著降低民间资本的投资成本,提高其投资回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热情,扩大民间资本支持创业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规模。

3.切实注重创业投资人才培养,增强民间资本的投资信心。创业投资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投资家的素质,因此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复合型创业投资人才,壮大我国创业投资人才队伍。我国还很缺乏创业投资方面的专业人才。政府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挽救:一是依托高等教育,培养后备军;二是依靠社会力量,进行专业培训;三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四是建立创业投资家资格认定制度。

资本保值范文3

关键词:资本运营 企业 高效

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以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企业只有全面、协调、科学的组织资本运营,不断提高资本运营质量,追求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实现新的突破。

1.资本运营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如果管理水平没有同步提高,就可能产生内耗,资本运营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运行,企业效益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企业只有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千方百计增收节支,降低成本,才能为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1.1加强财务管理,为资本运营提供财力支持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财务风险的日益加剧迫切要求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海力集团为了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增强向心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确认识到只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资本支持,才能有利于母公司和各子公司资本运营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财务监督,建立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监督制度

为使企业资本运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就需要加大企业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严格制定内部管理规定,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编制预算报表等来加强对下属子公司的事前管理;通过审核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来加强事中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审计监督其决算报告来加强事后监督。海力集团制定了母子公司管理规定,强化了对各子公司财务的管理。规定各子公司所有重大财务事项都要经过集团同意,其董事会决策前,要事先汇报并征求集团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审计和督察机制。在内部控制制度已较为完备的基础上,集团的督察考核委员会和投资运营部又加大了监督力度,重点加大对各子公司的审计督察力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审计督察的方式,重点检查子公司财务管理情况,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落实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企业母公司和子公司资本运营的协调运转。

二是强化成本控制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应扩展产品生产、技术、销售、储备和经营等各个领域。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不能仅仅是专职成本管理人员,应包括各部门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人员,并要发动广大职工群众,调整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降低成本的潜力,提高资本运营能力。海力集团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将成本管理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发展态势分析,不断加强对成本管理内涵的认识,逐步树立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意识。同时公司按照“一草一木都是企业资本”的观念来加强费用管理,严格费用使用程序,按照岗位责任、权力、利益、目标等进行分解承包,把办公费、乘车费、招待费、文印费、材料费、差旅费等多项费用,全部分解落实到了每位管理者和部门,仅2010年就节约资金616万元,降低生产成本近138万元,实现了节约增效,为提高集团的资本运营质量提供了有利保障。

三是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强化风险管理

为确保企业资本运营在安全环境下进行,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措施,降低风险。海力集团上下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走势,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取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机制,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省市县经济运行态势。利用计划会、考核会,定期对集团经营状况进行专项分析,对集团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适时做出预测、预警,并制定解决措施和办法。集团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各种经济信息,分析潜在风险,抓住风险苗头,提出防范风险和解决风险的具体措施,从而为集团的资本运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1.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提供人力资本支持

企业要想不断的扩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培育高效率的工作团队等手段进行人力资本运营,使每位干部员工从内心深处产生追求进步、大胆创新、提升自我的动力,为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本支持。

第一、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忘我工作的作风和勇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使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有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第二、营造学习氛围,创立知识共享机制。把学习引入工作形成共识,集团树立学习理念,容纳各种思维方式,设法使各层次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并提倡员工真情交流,将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识,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第三、高度重视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创业能力,作为重要基础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第四、培养创新型人才,形成创新合力。给员工足够的学习教育机会。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指导理论学习,用理论学习促进实践,让员工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在工作中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2.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保值范文4

“十三五”规划预期、“水十条”、优化能源结构等相关政策的刺激下,环保产业在水务、固废、土壤修复、大气治理等领域,正在呈加速发展态势。

资本的嗅觉是敏锐的,其在环保产业的投资也呈加速之势:4月,清华控股等投资70亿元入主桑德环境;8月,碧水源完成了62.31亿元的非公开发行计划,其中国家开发银行旗下子公司国开创新资本出资54.34亿元;由中植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植产业投资”)领投的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25亿元再融资计划也正在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

动辄数十亿元投资的背后,是各路资本对环保企业利用资本力量扩大规模、并购整合,成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的预期。

对于那些已初具市场规模并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优势环保企业来说,未来之争将更多地是资本之争,如何更好地借力资本,和怎样与资本开展合作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课题。

环保产业投资加大 未来环保行业将呈集约化、规模化

的发展趋势。

环保企业因其成长前景一直不乏投资机构的关注。2012年,东江环保上市后,为其坚守10年的中国风投和永宣创投因此分别获得了79.09倍和65.63倍的高回报(以发行价计算),这堪环保行业投资的经典案例。

但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资本和社会产业资本对环保产业的投入尚有差距。数据统计显示,2001-2012年以前,国内环保投资占GDP比例大致在1%-1.9%之间。同期发达国家环保投资占比大约在2%-3%。

这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无关系。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产业发展一直以正向制造为主导,而在环境逆向循环、逆向制造领域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

事情正在起变化,2012年以来,环境问题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GDP增长将与环境保护问题统筹考虑。国务院总理就曾公开表示,节能环保产业在中国拥有巨大市场……鼓励民营和社会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投资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特点,环保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政策影响显著。如今,产业政策的明确使得产业资本布局环保行业的时机成熟。

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在第八届中国环境产业大会上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全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

政策的明晰使得包括清华控股和国开行在内的国有资本加大了投资环保产业的力度,但面对广阔的环保市场,仍嫌不足。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介绍,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面前,政府出资只能占10%到15%,其余85%到90%需要民间出资。

中植企业集团旗下的中植产业投资就是投资环保产业的民间资本代表。2015年以来,中植产业投资已将环保产业作为最为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

目前,由中植产业投资领投的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25亿元再融资计划正在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批通过。这将是中植产业投资成立以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中植与格林美的合作早在2014年8月就已开始,斯时,双方合作成立中植格林美环保产业并购基金。该基金以环保产业为主题,在固废处理、水资源回收与处理、工业节能等领域寻找优秀的成长型企业作为投资选择。

事实上,产业并购基金的建立或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方向。2015年上半年, 多家环保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基金规模均在10亿元以上。

做有尊严的价值投资

对于资本能给环保产业带来的改变,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开华充满期待。

“经历了近10年的初创+成长期,中国国内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环保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水平已可比肩国际同行业公司。但中国环保产业做大需要靠规模推动。小打小闹不行。”许开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企业要做大,需要更多资源。”桑德环境文一波亦对媒体表示,桑德环境旗下业务已向平台型发展,不追求控制,只想实现理想。

未来,环保行业将呈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中间的桥梁就是资本,产业资本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公司,有望让国内环保行业优势企业向龙头企业迈进;让其从体量较小的环保企业,逐步发展成国际体量的大企业。

事实上,国际大企业的发展从未离开过资本的支持。以2014 年优美科营业收入达 88 亿欧元的比利时环保企业优美科为例,其目前两大重要战略股东黑岩集团和GBL集团分别投资于2009年和2013年,截至目前股权占比分别为5.33%和10.61%。

格林美的长期目标是做“中国的优美科”,同样也需要寻找战略投资者的支持。

但环保产业投资还具有前期资本开支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环保投资追求的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隐性效益,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对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般社会资本来说,环保投资并非其投资的优先领域。

这样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资本更能促进该行业的发展。“上市公司需要找到长期资金充沛,有志于环保产业的投资者。对于只是意图短期收益后撤出的资本,不是上市公司的优选。”中植产业投资董事长张D表示。

不可否认,进入环保上市公司的资产也不乏看好短期收益的逐利资本。这类资本往往在参与定增后,过了锁定期就选择退出。而锁定期间,这类资本更看重公司短期效益,忽视公司长期发展。

“我们和产业资本的投资是有尊严的价值投资,赚来的不仅是钱,赚来的是对环境巨大的价值。”许开华表示,产业资本更关注中长期投资计划,并评估中长期投资计划能不能有效实行等。这类资本才是公司真正需要的,它将伴随公司长期经营发展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6月中旬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下跌。除国家资本救市外,各上市公司纷纷增持计划,包括公司大股东、高管在内也加入进来,以稳定本公司股价。

资本保值范文5

关键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报告 现状

一、正确定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intelligent capital,简称IC)一词最早由 Senior于 1836年提出,但当时,智力资本被认为与人力资本有同样的意义,其内容是指企业中个人本身所拥有的相关技能和知识。Stewart在1997年提出了对于智力资本更加详细的解释,他的观点是智力资本应该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汇合,主要指公司员工拥有的并且能为这个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和能力,其内容包括员工的知识、员工的智力资产、员工的经验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都是属于智力资本的范畴。Stewart的这个观点在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之后2000年Sullivan对智力资本概念又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就是,智力资本应该还包含企业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可以转换为利润的知识;更有学者会将智力资本定义为是企业对未来收益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其代表人物是Lev。

根据理论界各位学者对于智力资本的研究和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Lev为代表的未来收益要求权的角度;另一种是以Stewart为代表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从而带来一定竞争优势的知识和能力集合的角度。但若研究这两种角度的本质,他们是在内容上互补,后者是基于管理角度给出了“什么是智力资本”,而前者则是从产权的角度阐明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归哪方所有,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的作用,并不冲突。

国内外理论界还对智力资本进行了适当的分类,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大多数学者持“三分法”的观点,主要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组织资本主要指知识资产、创新能力的各个层次,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让企业实现其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关系资本与组织资本有相似的特质,即都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社会中各个部门各个组织或人员之间的一种良好的正面的关系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够让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自己目标。

二、智力资本披露现状

智力资本报告是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有250多个公司每年公布智力资本报告。

智力资本报告相对于财务报表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指导其编制的相关规范的政策也相对不是很成熟。但是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大型跨国企业也都逐渐能够重视智力资本报告的框架制定介入到报告的编制。政府主导并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模式,丹麦政府首先在2000年采用,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研发过程中,了全球第一份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2002年欧盟了智力资本报告指南,2004年德国也了“Guideline on the preparation of an IC Statement”,之后澳大利亚与日本两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这些规定都旨在指导企业致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和规范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

由于智力资本的特殊性,目前各国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还很多不尽完善之处。自2000年全球首份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至今,我国的相关研究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份完整的报告应该包括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格式、报告的模式及其如何报告、谁来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至今这些问题在理论界还是存在很多的分歧。这种分歧往往就会导致每个企业所披露的智力资本报告形态各异。这些报告太注重自身特殊性和特异性,不注重与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分析,最终会给智力资本报告的推广和应用带来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报告框架

智力资本报告应以什么方式编制和披露取决于编制目的和其承担的现实功能。1994年,瑞典的一家公司(Scandia)是全球首先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在这个报告中Scandia是利用导航仪模型来进行编制报告,此报告有效的体现了智力资本的价值要素,最终提出了具有最大优势的财务报告和智力资本报告的总的综合平衡图表。以财务结果、资本和货币流为焦点与智力资本和其发展的描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根据欧洲和亚洲的报告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欧洲智力资本报告模式更加合理,因为虽然智力资本有其特殊性,但是和传统的有形资产报告一样,是用来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可以评价和比较本企业的状况。只有对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构建指标体系,才能使行业内各个体直接具有横向可比性。计量手段则可以多元化,使用财务指标或者非财务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试图从一般信息、良好行为标注信息、公司政治成本信息、潜在负债信息这四个方面来引导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我国学者董必荣2009年在《企业对外智力资本报告研究》中根据智力资本的差异化和标准化提出了另一种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基于三分法分类,并参考和吸收了欧洲一些典型智力资本报告的思维方法,从愿景、战略角度出发,最后设定指标体系。该模式将指标分为“通用”“行业特定”“企业特定”,论述得具体详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一方面会给企业编制报告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报告信息过于庞大,造成使用者的阅读负担。

四、我国智力资本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智力资本报告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且尝试编制智力资本报告企业的主要集中在西方一些知识密集型种类的公司中,实务界也没有就其内容格式及其具体指标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国大多数企业对智力资本报告方面也并不好,很多公司和企业不愿意公布智力资本,经调查者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害怕所公布的智力资本报告信息中包含威胁公司竞争地位的敏感内容,可能还会带来其他未知的损害。

另外,由于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列报等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和统一,这种情况下的智力资本报告并不能充分反映和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为企业编制智力资本报告造成了障碍和犹豫。特别是我国对智力资本报告的具体方法研究落后国外很远,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具体有:智力资本的定义、分类、计量、智力资本报告的概念框架、指标的选取以及与财务报告的关系等等。然后,企业在智力资本报告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并将理论尝试的应用与实际工作中,这样可以为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展提供实践验证。最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智力智力资本报告,要分清楚不同行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差异性,然后再进行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张丹,牛晓君.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国际演进与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董必荣.企业对外智力资本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9

[3]董必荣.不同资产的报告模式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

[4]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标准化与差异化[R].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研究,2009

[5]董必荣,路国平.智力资本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的差异分析[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

资本保值范文6

近来,由于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中国无疑已经卷入了这一轮货币过剩的漩涡。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大肆渲染,使得全球资本以各种名目进行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各种身份出现的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还有改头换面的对冲基金,一拨一拨涌进中国。在房地产市场上,在收购兼并市场上、在股票市场上,大量各类外资和热钱进入中国市场.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与流动性过剩的环境结合,过度投资得到各类资金支持,推动资产价格膨胀,通胀预期上升,可能使经济失衡更加严重。

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今天,宏观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要从静态走向动态,要适时变化,顺势而为。

在美元本位相适应的全球金融体制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仍然处于弱势,短期内还很难改变这种被动应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格局。我们可以控制的是管理资本的流入和流出。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内部结构矛盾和经济失衡比较严重,流动性的大规模输入,加剧投资过度、贸易顺差过剩、资产价格膨胀,通胀的各种矛盾和经济失衡,我们不可能承接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全部后果,应保留一些资本流进流出的制度实施的灵活性。

对内针对近期比较突出的通胀预期,过度投资和过大外需推动的总需求增长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避免总需求推动通胀的影响,保证较高的实际利率,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利率累积提升超过平均通胀水平的上升是很有必要的。

要从根本上解决贸易失衡的矛盾,必须从内部经济失衡着手。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必须达到一个衡等式:外贸顺差=储蓄-投资,也就是说外部的不平衡主要原因是内部经济的不平衡。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政府、企业和居民行为都按照经济规律正常循环,“储蓄-投资”差异逐渐缩小,最后会达到外贸平衡,进而达到国内储蓄=投资经济的“充分就业”的整体平衡。如果贸易顺差不断减少,达到理想的贸易均衡状态,相应的外汇积累速度会明显放缓。在降低“储蓄-投资”的差异和贸易顺差的同时,消费会相应增长,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外需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投资增长和依赖外需增长的模式向消费增长模式的转移。这是解决经济失衡问题的根本途径。

另外,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全要素增长模式,包括公共职能的转移、政绩评价体系改变,也包括不断检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体制障碍和现阶段已经不相适应的政策等,以制度改革、自然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成本下降、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靠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来促进可持续增长。

近期尤其需要注意的两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