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1

1.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例如“教育储蓄”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并作一些简单的计息演算,就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感性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好处,提高学习兴趣。在阅读小材料“黄金分割”时,我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及建筑设计等方面应用黄金分割的例子,并提出,为什么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于接近画面的黄金分割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这样一些内容详实、趣味性强的知识,既体现了教学大纲中要求“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虽“抽象”也“实在”,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多试一试,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三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或第三种方法,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

3.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

4.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2

课堂回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1页“加减法估算”做一做)

师:同学们,二年级有两个班去参加运动会,二(1)班有39人,二(2)班有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运动会?

(学生不假思索的纷纷举手)

生1:老师,有81人去参加运动会。我是口算的。

生2:老师,是81人,我是笔算的,这里还有进位。

师(颇为尴尬,迫切寻找心中的“标准答案”):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里一定要用精确算吗?我们还可以估算呢!请你估一估。

生3(迎合教师):老师,我是估算的。39人可以看做是40人,42人也可以看做40人,所以他们约是80人。

师(满意地点点头):真棒,你说得很对,我们可以把他们估一下,约等于80人。

一个学生小声嘀咕,还是我算的精确呢。听到老师的评价后,学生纷纷把原来计算好的81人改为80人……

探寻症结:为什么学生会出现“先精确算后估算”的情况呢?首先,从教材编排看,估算安排在“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学生对39+42这样的计算了然于胸,他们的实际计算能力已经超越了题目的要求。其次,教材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估成整十数后再相加,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但是依据学生的知识起点而言,这样的“伪估算”意义不大。“能口算的为什么还要估算?”从练习中学生根本体验不到估算的价值和必要性。因此,这样的情景虽然“具体”却并不“合适”,也就谈不上有效了。

改进策略: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强调学生将新知识与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为了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建立联系,需要“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里的引导性材料就是能让学生能把旧知顺利过渡到新知的学习素材。也就是说,有效的练习应该是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基础去进行设计。

改进后的练习设计:(把39人改为30多人)

师:学校给二年级安排了80个座位,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师:请先想一想,然后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1:我想二年级可能会有70多人,因为二(1)班是30多人,加上二(2)班的42人,我粗略估估是70多人。

生2:也有可能是80多人,因为当二(1)班人数超过38人的时候,那么总人数就超过80人了。

生3:我觉得他们可能在80个人左右,因为两个班级不可能差距很大,二(1)班很可能在35人以上。(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简单的推理)

生4:我认为人数最少有73人,因为二(1)班最少有31人,题目告诉我们有30多人,所以不会是30人。最多有81人。因为二(1)班最多会有39人。(归纳估算的范围)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3

第一方面走出从数学到数学的圈子,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找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学之家用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增加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初中和生活实际的需要是推动激发人的求知欲望的第一原动力,新教材数学知识的学习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 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因此在上课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例如平行线了引入从你喜欢滑雪运动吗?开始引入到滑雪运动关键的是要保持两只 雪橇板的平行,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城市学生乘自动手扶电梯经验,体育课上玩双杠的引入课题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第二方面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有助于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 高他们的数学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例如:一根钢管,截成甲30cm和乙(50cm)两种用材,如果甲乙两种用材的根数之比1:2,则不锈钢管刚好用 完(不计截割损失);如果甲种材料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材料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的根数一样多,而且不锈钢管有剩余,那么不锈钢管的长度为多少,按 后一种截法,并假设没有一段损失5cm,求最后剩余段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由于是实例信息是多而杂,如何分析获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成为问题的关键,要透过现 象抓到本质的东西,如果甲种再多截3根,那么乙种只能少截2根,这时两种用材相等,故只要先求出每种用材,第一截法几根就可,这种题目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 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 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 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数学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数学,学生从事数学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 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 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 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 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对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的 栏目,不能只留于表面,、留于形式,要做好、想透彻和议透彻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认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道了面积的含义,能选用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通过对比数据很容易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麻烦,还有可能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周长的计算相混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方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硬纸板、透明方格纸,直尺、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1.创设情景。

今天,卢老师第一次为万盛实验校三年级(6)班的同学上课,特意为每位孩子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课件出示贺卡) 喜欢吗?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课件接着出示学校图片,闪动有正方形的的地方。

孩子们,你又发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正方形)

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将要研究有关这两个图形的哪些知识?(面积)

2.复习引入。

什么是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能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吗?(指名学生比划)

运用面积单位能测量这张长方形贺卡的面积吗?怎么测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正方形大花坛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来摆,合适吗?如果有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那该多好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好的问题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这里我通过巧妙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让学生猜测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它为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提出猜想。

根据你们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想一下,你们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联系?

(2)动手实验。(例2)

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有每一小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透明方格纸和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请小组的同学互相探讨、合作交流,怎样才能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然后再选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方式去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交流。

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乘法)

课件动态演示。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可能有怎样的关系?

(3)验证猜想。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接下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合作验证一下。

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纸片(学生),上面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长方形,请你们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图形,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题单如下图: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

孩子们,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了面积、面积单位和乘法的知识的迁移,来引导学生测量长方形图片面积的大小,学生在计算和测量活动中,亲历计算、测量、比较计算与测量的过程。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的方式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营造了和谐、充实的交流空间。由实验猜想到验证猜想、概括方法,学生经历了从直观经验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巩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科书78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教学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求桌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既及时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又创造了探究发现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情景,活动设计巧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巩固应用,实践拓展

1.先估计贺卡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一个正方形草坪,边长为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卢老师卧室的一个长方形像框,宽5分米,长比宽多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拓展练习:求出青年中心校宣传窗的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用于生活,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同时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挑战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倾听 请教 商讨 平等 形式多样 提供材料 面向全体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请教”“商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认真倾听了,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理解,才能向对方请教。请教时,如果有不同意见,就得与人商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小学生来说,“倾听”“请教”“商讨”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

口语交际要求每个同学都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师生平等 学生敢说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课堂上由于天性的腼腆和对老师同学的不信任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话不敢说。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说的首要条件。于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想尽办法调整学生的情绪,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们共享。这样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学校的事他们都愿意跟我说,而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完,并适时进行点评。课堂上,我给敢于发表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站起来说了,哪怕是错误的也比那些不敢说的同学好百倍”。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他们说话的信心,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渐渐地,不管课上还是课下,同学们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轻松与人交流。学生说话的胆量大了,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牢固多了。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让他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用几句话记录下来,然后再说出来,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形式多样 学生乐说

“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口语交际活动,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去“说”。语文课中的情景表演就是难得的交际机会。

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表演创设的环境下按内容的发展扮演角色,自然的锻炼说话的能力。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也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另外我还利用学生的生日庆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增强说话的兴趣呢?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外出游玩时我会让他们留意,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课间活动我会让他们留意同学们的活动;节假日我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新鲜事记下来讲给同学听……并且,有布置有检查,每天利用早读时间进行说话练习。由于养成了习惯学生们都特别注意身边的事,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三、提供材料 学生想说

有话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说话内容。每次口语训练都是同学们最活跃的时刻。如在介绍我的家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与家人的合影拿到学校,然后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相片,再让同学说说自己听到的别人的介绍。这样在特定的环境中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相互交流。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双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活动中激发了交际的兴趣,调动了自身语言的积累,听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外,口语交际中我还会与学生一起做一做说一说,使说话的内容更接近生活。

引导观察也是向学生提供说话材料的途径。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开始,我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每天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本来 ,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根本没有什么要观察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路上的行人、车辆,校门口送学生的家长,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甬路两边的宣传栏,教室里同学的活动等。观察后,让他们在每日一练中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这么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需要观察,而且都可以作为说话的内容,学生体会到了观察和说话的关系后 ,就会对观察产生兴趣。然后我再扩大范围,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社区的、公共场所的;跟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这样,同学们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越来越活跃,说话的内容越来越多,对说话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四、面向全体 学生都说

口语交际活动,往往会成为几个好学生的对话表演,而大多数学生则袖手旁观,失去本应有的练习听、说能力的机会。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了解清楚他们不愿意参与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特别对那些胆小腼腆不善言语的同学,为了帮他们跨出关键的一步,有时我会抛开口语交际的内容,让他们诵读一段自己熟悉的文章或诗歌,然后在慢慢地提高要求,直到他们打消面对众人说话的恐惧心理,把与人交流当成一种乐趣。使人人都能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让口语交际真正成为一种全员参与的活动。

另外,在口语交际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如:完整、连贯、使用普通话;自然大方、声音洪亮、文明交流;认真听别人讲话,不随便插话;对别人的发言能正确评价等。我还通过让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较集中表现出来得不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说话大胆了,说话内容广了,说话兴趣越来越浓,从而带动了所有学科的学习,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课程理念,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校两学一做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说话习惯;长期系统的过程;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162-01

良好的说话习惯是进行交际的基本能力。交际中“倾听”“请教”“商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密切联系的。对小学生来说,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要求:“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倾听”“请教”“商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认真倾听了,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不理解,才能向对方请教。请教时,如果有不同意见,就得与人商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小学生来说,“倾听”“请教”“商讨”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口语交际要求每个同学都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师生平等,学生敢说。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课堂上由于天性的腼腆和对老师同学的不信任大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话不敢说。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说的首要条件。于是,每接一个新班,我都会想尽办法调整学生的情绪,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们共享。这样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学校的事他们都愿意跟我说,而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完,并适时进行点评。课堂上,我给敢于发表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只要我站起来说了,哪怕是错误的也比那些不敢说的同学好百倍”。久而久之,不但增强了他们说话的信心,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渐渐地,不管课上还是课下,同学们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轻松与人交流。学生说话的胆量大了,说话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牢固多了。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积累语言,让他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用几句话记录下来,然后再说出来,这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形式多样,学生乐说。

当时的情况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景”。口语交际活动,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去“说”。语文课中的情景表演就是难得的交际机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表演创设的环境下按内容的发展扮演角色,自然的锻炼说话的能力。在表演的同时,学生也把课文内容弄懂了。另外我还利用学生的生日庆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说话欲望、增强说话的兴趣呢?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捕捉生中的点滴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三、提供材料,学生想说。

有话说,即让学生有说话的内容。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说话内容。每次口语训练都是同学们最活跃的时刻。如在介绍我的家时,我先让学生把自己与家人的合影拿到学校,然后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相片,再让同学说说自己听到的别人的介绍。这样在特定的环境中我说你听你说我听相互交流。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双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活动中激发了交际的兴趣,调动了自身语言的积累,听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另外,口语交际中我还会与学生一起做一做说一说,使说话的内容更接近生活。

引导观察也是向学生提供说话材料的途径。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开始,我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观察要求:每天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本来 ,学生每天都要走这段路,根本没有什么要观察的。但在我提出要求后。他们开始注意了,路上的行人、车辆,校门口送学生的家长,校园里的不文明现象,马路两边的宣传栏,教室里同学的活动等。观察后,让他们在日记当中说出来,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这么短短的一段路就有这么多的事物需要观察,而且都可以作为说话的内容,学生体会到了观察和说话的关系后 ,就会对观察产生兴趣。然后我再扩大范围,要求他们观察家里的、社区的、公共场所的;跟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这样,同学们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越来越活跃,说话的内容越来越多,对说话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四、面向全体,学生都说。

口语交际活动,往往会成为几个好学生的对话表演,而大多数学生则袖手旁观,失去本应有的练习听、说能力的机会。针对这一现象,我首先了解清楚他们不愿意参与的原因,然后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特别对那些胆小腼腆不善言语的同学,为了帮他们跨出关键的一步,有时我会抛开口语交际的内容,让他们诵读一段自己熟悉的文章或诗歌,然后在慢慢地提高要求,直到他们打消面对众人说话的恐惧心理,把与人交流当成一种乐趣。使人人都能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让口语交际真正成为一种全员参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