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1
学科渗透不能超越地理课程标准。
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义务教育地理学科对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如下: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基本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②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目前的现状是,初中地理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初中地理教学是为学生了解掌握地理知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打开了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提供了了解身边和外部世界的一把多功能的"钥匙"。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师生花费足够时间和精力来实现"学科渗透",或利用数、理知识对所涉及的地理现象加以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有出入的。有些探究性内容和形式无法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出来,有的甚至未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就出来了:哪些问题值得尝试,哪些问题点到为止?可以尝试探究的章节或某知识点又如何安排时间?是否会影响教学进度,浪费教学时间?
文科知识的适时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意义重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诸如天气、气候、季风、降水、太阳高度、时区、区时等地理问题。在讲授以上知识点时,利用物理学、数学的思维和知识进行讲解,无疑对理解知识点有所帮助。然而,初中地理课堂上过多地涉及理科的知识是不切实际的。一方面,初中学生是在理科知识相对滞后,充其量是在同步的情况下开始了地理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即使是用刚刚学到的理科知识"现买现卖",这对于学生理解、解释地理现象,未必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正如有的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内容讲得像几何课,把大气的水平运动讲得像物理的力学课,这对于地理知识刚刚入门的初中生来说是不适宜的。
我在教学中发现,文科知识(历史、文学、政治、宗教等)在地理课堂中的适量、适时渗透,能够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地理学科知识更好地迁延和被吸收。
在地域辽阔的亚洲,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文明古国,一是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中国,二是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三是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在讲述完亚洲位置、地形后,我适时地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人文、经济的影响。我引导学生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亚洲三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共性。课堂上学生们反应迅速,思维活跃。同时我补充位于非洲尼罗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通过精美图片展示,让学生形成相邻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为讲述非洲打下了伏笔。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加强人文科学素质培养,利用相近学科,尤其是文科知识来实现地理课堂的学科渗透,设计符合学生知识结构与特点的探究兴趣点来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落实好"知识点"并以此为铺垫,学科渗透才能锦上添花,探究性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自主 合作 探究 交流 主体 展示 点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19-01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学提供适宜的课堂生活,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共识。怎样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过去,读教材、挖教材,总结题型、归类对比等全是我完成以后再展现给学生,我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学生掌握的知识仅仅是我的知识和能力的展现,可是我没想到,这样做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限于被动地听课,而不愿主动地学习。教出来的学生初中考得挺好,一到高中没有老师象我一样巨物巨细的讲解,学生就失去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个现象,“教得不好”的老师班的学生,成绩好的后继能力要强一些。而“教得好”的老师班的学生后继能力要差一些。随着教育改革,题型千变万化,老师是不可能包办一切,我们要如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解题速度和难度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环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通过“121”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121”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减轻了老师上课的强度,使我们老师有时间从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更及时的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方失,有效的提高课堂效果。真正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在“121”教学改革中,我们数学学科主要以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三种课型来进行教学,其中新授课主要用来学习新知,我们根据以下环节编制新授课的导学案,按自学导航、合作探究、课堂练习、课堂检测四个部分组成,自学导航主要是设计基本知识点和例题,自学导航中要编入自学检测,主要是一些当节知识的简单运用,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解题方法,合作探究主要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相关的题型,课堂练习主要设计一些凸显本节课重、难点的题型,习题的编排要体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初步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并达成目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了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了拓宽思路,选编多解题等等。题目涉及知识要点应覆盖本节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梯度和一定的基础性与综合性,要选择能体现通性通法,即包含最基本的教学思想方法的题目,不必追求偏、怪、难,也不要贪多。课堂检测主要设计当节课的主要知识和方法,计算量要小。这种课型我们采用以下方式教学,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学导航的内容,先预习相关部分的知识点,再独立完成导学案的《自学导航》及《自学检测》部分,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及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对重要知识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知识性的问题进行点拨,点拨完后再进行小组讨论,目的是避免盲目讨论。小组讨论主要解决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合作探究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在讨论中的疑惑,并适时对学生的讨论方法进行指导及对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保证讨论的有序高效。下一步是对讨论内容进行展示(展示既可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教师再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点拨和提升,并及时纠正学生在点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尽量保证学生的点评高质高效,学生认真对照老师点拨的知识点及自己自学和同学展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理解并做好笔记。最后迅速完成《当堂检测》部分。
习题课我们主要按课前练习、当堂检测两部分编制,目的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训练,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先完成课前练习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设计好要点拨和提升的内容。对学生普片性的错误,在课上首先用5分钟时间点评,然后再让学生先自行纠错,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改错,这时老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可以有针对性辅导差生,最后小组展示,小组展示的同学由老师根据本组学生的情况临时指定学生展示,目的是检查学生探讨的情况,此时教师对易错、易混的题进行重点说明,对比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审题的良好习惯,并引导学生总结题型、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最后一个环节是小组一对一对错题进行辅导,确保知识的完全掌握。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考地理;复习教学;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院G6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3-9132(2016)27-0230-109
教师应该把“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教学理念。教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养成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的高考,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是高中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高三地理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如果到高三仍没有好的学习方法,那到高考时肯定是要吃亏的。那么,如何教授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呢?
一、应该以引导为主
高考知识点多,而且分散,复习时间紧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学习计划。在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时,教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制定与之相符合的学习计划。由于高考的很多知识都是以初中知识为基础,利用高中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制订时,应该以高一的地理课本为主,而高一的选修课则是把知识点深入化了。
二、应该使学生按照基本的备考环节进行复习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4
初中地理课程要学习的知识可谓是既广且深,涉及到了宇宙、地球、大洲、国家、地区等诸多内容,实际上包括了“天文地理”两方面的部分知识,初学者在学习某个单一知识点的时候,也许并不觉得有太大的困难,然而一旦进入了复习阶段,需要前后综合,能够举一反三,要求融会贯通,因此内容显得空前繁杂,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从各个概念中找出地理知识的规律,再将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个难题。
以下是笔者在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关于地理复习教学的一点浅薄之见。
一、重视基础,培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打好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地理复习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复习教学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去联系实际,发展能力。可以说,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罔谈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不可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对地理概念、原理的理解;将地理事物的物质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在巩固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所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观点来说明、描述、识别地理事物,注意知识的逐步深化,使学生做到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继而注意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能力,两者相得益彰。
二、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在系统复习时,我们应该使学生在巩固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认识未知,获得新知,一方面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同时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
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大陆漂移学说、板块学说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多的地理现象可以用它们来解释,因此可以说,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与它有关联的知识,在复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像对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对大西洋扩张、东非裂谷的形成分析。在复习“火山之国”印尼、日本、智利等内容的时候,也同样要引导学生温习板块学说来进行分析解释。
三、构建体系,融会贯通
复习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彼此相关的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能够一目了然。
各类地理知识之间,本来就存在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将分散的系统的知识再根据一定的联系,将之有序地集中起来,尤其注意充分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构建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知识点既能化整为零,又能化零为整。以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学生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重视地图,抓住核心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可以说,很好地掌握了地图,就把握了地理知识的脉络。
在知道学生复习时,可让学生把地理分布、地理规律等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时,可着重看10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自己根据需要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可以牢牢掌握了。
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容易混淆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词以及类似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难以把握他们之间的异同。在复习教学中,为这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找出一个连接点,一一列举出来进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就可避免张冠李戴,可以加深学生印象。
如学习长江、黄河这两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教师如果把二者的发源地,长度,分段,支流,水量,水文特征,所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生态环境等等列举出来加以比较,学生就会对这两条河流的特征产生深刻的印象,易于更深一步的掌握。再如我们教学日本、英国两个国家时,它们都是海洋岛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温带,这样,就有了可比性了。让学生去找关于这两个海洋资本主义强国的相关资料,然后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对人口,民族,面积,地理位置,经济特征,工业分布,对外贸易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再把各种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这两个国家的同和异就凸显出来了。在讲世界的气候类型时,也可以把相近的两种气候进行比较,找出差别,也找出相同点,例如,同是属于亚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就有较大的区别,一个处于大陆的东端,一个处于大陆的西段,就造成两种特征完全不同的气候。这样指导学生学会将不同的地理事物归类,就会形成坚不可摧的知识系统。
六、关注焦点,与时俱进
地理知识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就与我们所学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关联,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等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
许多考试试题也重视自然和社会热点问题,多以此来立意命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十分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焦点问题,例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是全球人们最关心的五大问题,同时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赤潮、地震、漏油、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如石油)、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中部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等等是目前广泛受到关注的问题。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善于预习
预习是为听课打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感知教材的第一步。初中地理课程的预习,主要针对政区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及地理示意图等相关知识的阅读和思考。预习要带有目标性,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所花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较紧,不一定对所有的知识深入理解,可以先做一般了解,等到上课时再认真听老师讲解,否则盲目性地预习,会欲速则不达。地理课的预习,必须注意对课本正文的加深理解,学会边阅读边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做上标记,知道哪些内容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未懂,从而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二、善于听课
听课的关键在于会听,目的在于听懂,一个学生不会听课,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形成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会抓住老师讲课的声音特征
一般老师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都提高音调或放慢说话节奏,或加重关键词的读音等以示重点,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知识。
2.学会带着问题来听课
听课时应注意听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地方,听后还有疑问,应及时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请教老师。听课时还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大胆回答问题,培养自己的勇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可避免上课“走神”。
3.笔记不可少
提起做笔记,不少同学认为,做笔记就是课堂记录,要把老师讲课内容或黑板上的板书全部记下来,这是错误的。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应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可用提纲式记录,也可在课文上划一划,或课本边注一注,表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摘录某些必要的板书。做笔记的目的在于防止知识的遗忘,便于今后学习,过多的笔记会分散听课的注意力,造成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三、善于思考
长期以来,一提起思考问题,就是学生按照老师课案的提问,进行分析和解答,习惯地把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根本变化,所学知识不再停留在课堂和课本的理论上,而应探究性学习,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生活化。新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比如一些图画、对话、照片、图表、数据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正如前人所说:“知识不是靠记忆,而是要靠思考。”此话说得好,不会思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四、善于复习
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能使自己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更主要的是站到高处,扫描整个知识网络,对熟悉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复习要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分清主次,识别轻重,把相关、相似、相通的知识点横向比较,对知识板块作纵深探求,学会构建重点知识框架,将有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个系统的复习体系。
初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衔接 研究
一、引言
随着高中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新教材所承载的课程内容的不衔接现象、学生思维方式和智能发展要求跨度太大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因此,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与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通过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谈谈对初高中地理衔接研究的一些体会。[1]
二、抓好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教学,促进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研究
如在高中学习自然地理理论前,应当复习初中地球仪的基本知识,认识和利用地球仪,就要掌握地轴、南北极点,最关键是认识经纬网,前提是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因此对于地球仪学习,还应当让学生复习是如何划分经纬线和经纬度的。
再如高中地球运动是难点,回顾初中地球的运动的简单知识是初高中衔接的另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地球的运动包括地球的自转和环绕太阳的公转,这两种运动的综合作用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初中阶段对地球运动虽然只是一些现象的描述,但在高中地理中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深入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高地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产生、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的短的变化;而初中阶段只罗列了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和公转造成四季交替现象和五带的划分。高中地球运动新授课时可以从“ 昼夜交替”和五带划分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从初中学过的结论“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入手,五带的划分是由什么原因引起,降低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2]
三、从读图技能方面,培养增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在高考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能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有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命题看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这些都表明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高中读图技能的培养方面必须在初中读图、用图的基础上培养起更高的能力,因此在高一时学生在使用地图册时,要重新进行初高中地图的衔接教学。在教学学实践中,高一应当从三阶段进行培养,第一阶段:识图。从政区图、地形图开始,再配一些空白轮廓图,让学生边学边练,先掌握主要的地名,如高原、平原、山地、河流、大的岛屿、半岛,主要的国家,我国的省,主要的矿产地、工业中心和旅游胜地等。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把初中地理学习过的常用地图牢记在心。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图表材料的分析,我们要求按如下步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1)读图名,弄清所看地图反映什么内容;(2)读图例,弄明白图上每种地理符号的含义;这两项是读懂地图的基础;对统计图还要求读坐标、读数据、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选取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分析判断。第三阶段,图文转换,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知识迁移,能做到图图互换、图文互换、文图互换、图表转换。通过这三阶段的教学力争让学生能够提高对图表的综合分析、灵活应用能力。在高中碰到图像内容时,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互相转换思维角度,推导高中地理规律与原理。
四、从区域图综合分析中,增强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理解
“中亚”是区域地理教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节,也是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综合分析常用的案例。在自然地理各要素教学内容完成后,为了提高学生初高中地理衔接在一起分析研究,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中亚各国政区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现出中亚的经纬网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板块位置、大气环流位置等,学生通过认读,加强了脑中图的建立,强化学生对区域位置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中亚的地理位置,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再以经纬网和政区图为底图,向上填加重要地理要素,如地形(山、高原、盆地等)、水文(河流、湖泊等)、生物、土壤等,用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特征进行分析,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总结区域特征。中亚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常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所以中亚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由于气候干燥,这里的地表水缺乏,多内流河和内陆湖,如咸海、里海、阿姆河、锡尔河等;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沙漠,如卡拉库姆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许多地区土壤发育不好,有机质含量少。本区的地理位置还决定本区的交通地位非常重要,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的亚欧大陆桥都从本区通过。本区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北部为丘陵,如哈萨克丘陵;西部和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如里海沿岸平原、图兰平原;东南部是与中国接壤的帕米尔高原;东部为天山山脉。受地形影响,本区的河流大部分自东向西流;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牧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受自然条件影响,本区农业主要为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小麦、棉花和畜产品丰富,但木材缺乏。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储量丰富,加之本区丰富的农产品,因此本区工业以采矿、冶金、军事工业,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干旱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本区突出的环境问题―荒漠化,如“咸海”变化与“白风暴”的发生都与本区气候干燥及农业大量引水灌溉有关。通过区域分析,加强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运用和理解。
五、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