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教学 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05-02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因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意识仍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因此合理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并运用数学图画以及模型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题图便是在充分认识小学生思维特征的前提下,把数学问题转化为主体明确的图画,然后再将图画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当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却未能充分认识到主题图的本质特征,进而乱用、错用主题图。基于这种情况,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优化策略进行阐述。

1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从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内涵方面来看,主题图教学的优化是一个相对繁琐的过程,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很多,比如情境性、灵活性、数学化以及社会化等多重原则。

首先,情境性原则指的是,在日常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主题图呈现的主题情境来创设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充分相符的情境。数学教师在主题图情境设计时,应进行充分准备,杜绝为调动学生一时学习积极性而创设情境的行为,彻底走出创设主题图情境的误区,使学生真正成为情境的体验者,而教师则是情境的引导者。

其次,灵活性原则指的是,数学教师在充分理解、分析主题图的过程中,应更加灵活地予以把握和处理,从而使主题图具备一定现实性特点,努力使陌生教学材料变得熟悉化,熟悉的材料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第三,数学化原则指的是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来源于生活的主题图转化成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及科学精神,而这一过程中教师素养的提升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第四,社会化原则指的是小学生数学主题图情境包含了现实社会文化内涵,一方面反映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因而,数学教师在进行主题图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深入挖掘主题图内部所隐藏的社会化知识,使学生们充分欣赏并感受到主题图,最终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习惯。

第五,结构合理化指的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变教为学,变课堂为学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提问。教师只作引导、释惑、解惑,教学效果相当不错。高效合理的课堂结构,必须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综合使用这些策略与教学标准,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的效率。

2 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优化策略

2.1 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教学情境

通过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编写小学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编写工作人员应始终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再以主题图方式呈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当中,利用简洁明了且具有较强生活特色的图画表达出数学思想,使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取数学知识及其技能。当前,小学数学教科书虽然已将数学思想渗透进主题图当中,然而其内容却多以图片形式进行呈现,若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完全根据教科书中的内容来创设情境,导入课程,通常会相对生硬,这就需要数学教师积极分析课程,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教学情境,从而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将他们更好的引入到课堂当中。

例如,在讲到《四边形》这节课时,为能够进一步优化主题图教学情境,数学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首先,使用摄像机针对校园内不同空间进行拍摄,然后把所拍摄的内容予以剪切,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使学生指出照片当中那些图形是四边形。在观察视频及图片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一定非常热闹,学生们会一边观察,一边指着上面的内容,并针对其中不同场景哪些是四边形进行积极讨论。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还将会沉浸在兴奋当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如此一来便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 进一步优化数学主题图探究过程

在设计数学教科书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充分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出了很多主题图,以此帮助学生们学习教材中的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仅仅是就图论图,照本宣科,未能真正把新课标的全新理念引进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如此一来便无法更好的提升学生们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无法提升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中,务必要进一步优化主题图探究过程。唯有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探究过程,小学生的读图能力才将会得到切实提升,也只有这样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讲到《位置与方向》这节课内容时,为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让他们自由结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势必会兴趣盎然,不仅能够更加迅速的掌握基本方向,同时也将亲自动手绘制出学校的大致方向图,并较好绘制出教学楼、办公室、操场以及大门等建筑物的方位,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组会用自己的脚步测量出建筑物之间的具体距离,然后将所测量的距离标注在学校整体方位当中。如此一来,便为学生们进入更好层次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进一步数学主题图合作交流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编写人员对每一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设计,而且基本上全部的主题图均体现了合作交流教学改革的思想,方便了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进而不断提升学生们的合作交流水平以及彼此之间的团队意识。所以,数学教师应认真组织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进行积极且广泛的合作交流。

例如,在讲到《时、分、秒》这节课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家拿来时钟或者手表等计时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统计。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所拿的计时工具与同学们分享使用,使大家清楚自己手中计时工具的特点,最后学生们应使用各自的手表进行仔细讲解,再针对主题图上的时间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3 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缺少利用主题图教学的指导、过度铺展以及不合理的删改主题图等原因,对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若想要切实优化小学数学主题图教学,不仅需要充分尊重诸如灵活性、情境性、社会化以及数学化等多种原则,使小学生得以欣赏并感受到主题图,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目标及其具体策略,诸如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参与、目标的完成、师生间的共同交流、教学内容的实施以及课堂教学的反思等等。教育教学经验表明,唯有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情境的感受及参与,才能够有效改善现今小学数学主题图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冬兰,吴毅松.让主题图为我所用――以一年级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为例[J].新课程(教研),2011(7).

[2] 黄秀梅.从“告诉”走向“体验”――北师大版小数二年级上册“分桃子”教学札记[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7).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能;问题;改善对策

G623.5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课堂提问教学思想,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进而实现有意义且目标明确的小学数学教学。 虽然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师对提问技能逐渐重视起来并有所改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仍暴露着一些问题,故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对于课堂提问技能的粗浅认识,从而帮助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提高其自身的提问技能。

一、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问题

首先,教师对设问技能不够重视。一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而且设计好的问题仅占了一节课所提问题的一小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临时想的;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当。例如针对例题: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级,求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教师直接提问:“你能算出是多少棵树苗吗?请列式计算。”有的学生会列式计算,而有的学生不会计算甚至还没弄懂题意。显然,教师并没有做到由低到高、逐层提问。

其次,教师对发问技能的使用不够恰当。教师的发问比较乏味,很少变换提问方式,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新课时,教师总会问:“观察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时间久了,这样的提问会显得很单调。此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以理解型和记忆型的为主,尤其在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基本上提出的都是记忆型和理解型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从书本中或者经过简单的思考和计算就能得出结果,且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最后,教师对导答技能的掌握不扎实。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现障碍时,教师并未及时给予适当的导疑。虽然部分教师能够做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引导方式比较单一,比如:教师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并未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来进行引导。由于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他们对之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而数学又是一个联系性比较强的学科,这样就会导致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更加困难。

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改善对策

1.优化提问内容,改善提高质量

一方面,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明确提问意图。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准备问题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质量。在准备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教学中每个环节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并能将问题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结合起来,这才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准备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锻炼哪种能力,以便更好地设计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难易适中。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要少O计,将低水平和高水平的问题相结合,一般与重点问题相结合;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从而确保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来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并逐步突破重难点。

2.完善发问技能,提高提问效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

(1)激趣式提问。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有意识地设计好问题情境,使问题情趣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迁移式提问。小学数学知识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故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以旧引新、由浅入深的提问,让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在问题情境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引导下从而迁移到新的知识中;(3)悬念猜想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后,留给学生一个悬念,而不是先作答,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外,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把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例如:钱守旺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的时候,他组织学生观看了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精彩片段,片段中播放了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金牌的过程。观看完视频后,钱守旺老师提问:“刘翔夺冠用了多长的时间?”并由此引入时间单位“秒”。

3.耐心启发引导,提高导答技巧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障碍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第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先核查学生是否听清问题、是否明白问题的意思。如果学生没有理解题意,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一是按照问题的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二是抓住问题中的关键性信息(如词句、符号等);三是注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因人而异。对待基础较好的学生,当他们回答出现障碍时,小教师可以采用复习巩固的导答方式进行引导,也可以采用探询的方式,使其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把应答与已学的知识相联系,进而解决问题。而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缩小思考

范围或提供部分答案让他们进行思考;还可以通过直观的材料让他们对问题进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时,在设问技能、发问技能及导答技能等方面的掌握和应用上存在诸多不足,故本文从优化提问内容、完善发问技能、提高导答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师提问话语的有效性探究[J].江苏教育,2015(2).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3

论文摘 要:当前,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已深入到小学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将新课改的思想作为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此,教师指出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提出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应突出启发和创新,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重点在于精准的点拨。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小学数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加大对教学内容的开发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意识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探讨,让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并将课堂材料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之中。在这种情境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能够开展平等的学习对话。启发式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思考和解答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知识的成功感受。因此,小学数学应重视对新课改教学理念的研究,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打造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部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塑造自身的特性,健全自己的心智。

在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应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在他们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实现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观点。

一、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方式应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新课改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引导更应成为必要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将学生的思路局限在教师或书本的思维框架内,要鼓励小学生进行求异思想和创造性。小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数学教师不能将单一的学习方法推广给学生。数学教师根据新课改大纲的要求,可以进行提纲挈领,然后细致分析教学内容,最后进行训练。数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采用新思路解决问题。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三位数的乘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突破对三位数的计算,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教师可在课堂上让小学生进行练习:23×5,23×15,然后再提高到123×115……这样,学生才能深入理解三位数的乘法计算要领。

二、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应突出启发和创新

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积极性的表现,鼓励创造性思维,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对问题的主动探索。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思想状态,要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主动进取,激发小学生自身的创造力。而启发式教学能够将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小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融合在一起,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下,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仅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智力和沟通能力的训练,而且让他们更有兴趣地学习数学,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重点在于精准的点拨

小学的数学有较强的系统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对原有知识的复习,提高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数学问题的关键,实现对小学生有效启发和精准的点拨。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新知识,形成数学知识的系统结构。在小学生思考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要发挥点拨作用,使小学生的思路打开。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教师可通过指导“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的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让小学生自己通过验证来获得正确的结论。教师也可以点拨小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教师把握好课堂上的学习进程,适当巧妙地点拨,可以使小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和顺畅,也提高了小学生的活跃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设置有利于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然后通过师生的讨论让小学生不断获得启发,最后他们自己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引导者,积极挖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小学生要进行创新思考,勇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使他们都能够得到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有效把握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内涵和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在新课改教学理论和思想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师的正确运用下,才能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培养;开放

前言: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以及小学生的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快速推进的今天,数学,这个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要更加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加大数学课堂的开放性,给小学生更多动手与动脑的机会,引导小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有利于教学进步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一、创设创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这些要素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大教学环境的创新力度,就是要给学生创设开放的空间,程度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氛围的改变。

首先,数学课堂教学空间,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和谐化与轻松化,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当代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制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被激发。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多用小组交流互动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加开放,尽可能少地受到自己教学行为的束缚。这样的课堂活动,给了小学生更多交流与表面观点的机会,有利于小学生进步。其次,教师要重视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会给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当小学生觉得教师是自己的朋友、亲人与引导者时,他们更乐于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让小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主角,给学生设置符合他们个性与需求的活动。

比如在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教师引导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去发现有关于小数的基本概念与知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与提醒,让每一位小学生都发言,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们都开动脑筋,开发更多的创新元素。

二、提供创新型的小学数学学习材料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应当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专项内容。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专门训练,就要针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设置一些教学材料。将传统的试题型练习题转变成为开放的题型,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挑战性,会激发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首先,课堂教学材料要实现多样化。数学课本上所提供的练习题都是与例题类型相差无几的练习题,这种常规的练习题往往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得合同生动、形象的生活化习题开启小学生的创新之路。比如在讲解《统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课题,引导小学生开展统计实践。像“学校内男女生比例,学校学生身高分布情况或者社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都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关注教学材料的层次性。在过去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都会用十分常规与完整的例题引导小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区别的,教师要满足优秀学生的同时,也要考虑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加法的知识时,教师要在数字大小上加以区别,从而让题目的难易程度有层次性,满足不同的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只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才能对更高层次的知识有所期待,提出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创新。

三、实施创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课堂评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传统的教学评价形式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更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用创新的课堂评价方法,给小学生新颖的数学学习感受,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师要打破以自己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互相评价与自我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很有可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想法。学生对自己反思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自己的不足或者优势而有新的学习相法。不放过每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节,才会让数学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创新性,更新数学教学观念,让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是满足小学生心理需求的重要实践。只有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精神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平.创设开放型课堂,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精神[J].学周刊,2013,18:178-179.

[2]施楠.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01:92-93.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5

关键词:数学语言 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思维 精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20-01

斯托利亚尔在《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是数学语言的基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可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在学“哑巴数学”,他们只能够写写算算,而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与别人交流合作,因此局限了他们的学习空间,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说数学“话”呢?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1 听:模仿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有四大特点:一是简练;二是严密;三是精确;四是理想化。数学教师的语言则是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因此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能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

2 说:发展数学思维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表达上还是有所欠缺,缺乏条理等,因此,在让学生说之前,教师先要示范说给学生听,让学生知道如何说。

例如: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关联词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如因为20÷4=5,所以20是4和5的倍数,也可以说4是20的因数,还可以说5是20的因数。引导学生使用:“因为、所以、也可以、还可以”等关联词把几种表达方式紧密有序地表达出来。再如让学生先想后说,在教学时,笔者一般都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再回答,或许你现在觉得浪费了一分钟或两分钟,但是我们留给学生的却是一个回答前先思考的好习惯。

3 读:感悟数学魅力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曾指出:“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的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教科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提炼的数学精华和基础,教学顺序是根据教学原则,学科特点安排知识的衔接,教学要求是考虑到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综合配套设计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书。

首先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细节都要关注,概念要理解,思想要领会,证明要学会,方法要掌握。例如为什么说“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这种说法不对?商不变性质中的“0除外”,法则中的“通常”、“一般”,小数基本性质中的“末尾”等都要求学生举出实例加深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其次要善于提问,“万事问个为什么”,用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问题带动自己的学习。学会能运用数学的术语和符号,依据数学原理分析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判断证明,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内容,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

4 做: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要求他们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达到深化理解所学知识,使知识内化的目的。 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让学生多种感观并用,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真正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操作活

动:要求学生将3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让学生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观察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和高的乘积,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操作过程,把外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儿童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发展虽然主要受推理能力的制约,但数学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数学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用准确、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达物质活动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完整地说数学“话”,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思考清晰富有条理,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人。

参考文献:

[1]斯托利亚尔.小学数学语言艺术[M].

[2]顾振国. 浅谈说的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书育人,2008.3.

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160-01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时期,小学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呢?我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目标明确,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导""学"有序。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精、细化,要通读、钻研教材,弄清讲这节数学课的重、难点是什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该准备什么教具,主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要向他们渗透哪些情感方面的教育等。教师还要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配套例题、习题,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等。这样,教师在上课时才能按照既定目标,把这些环节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其智力,促成大面积提高,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画面,运动的图像来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运动的图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或者让学生看其他老师讲课的视频,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老师还可以不断改变教学管理,在讲课过程中,可以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幽默的言语,可以增添故事性的环节,数学不仅仅知识数字之间的简单组合,数学加上美丽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数学的无穷魅力。这些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在欢快、娱乐的学习环境下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因为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鼓励学生参与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师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一个旁听者,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所以,教师可以一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一个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进行“圆”的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身边还有生活里有哪些东西是和圆有关的呢?这样学生循着教师的引导开始发觉出生活中的和圆有关的现象和事物。学生很有可能会发现:自行车的车轮、圆桶的底面、水杯的底座等等都和圆有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圆这一形象的认识。这些方法对于构建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发学习兴趣。

六、创新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