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预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绩效预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范文1

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问题及现状的对比分析

预算编制首先要考虑的是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资源、合理真实地反映事业经费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建立预算定额指标和管理体系。以美国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为例,公立大学的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比较完善。而且,国外大部分高校都是实行“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相结合,以零为基础而非在上年预算的数据上简单的增加,并且通过N年的滚动发展计划的实施,从而使预算数据更具真实性、前瞻性。反观国内高校,除了设有专门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并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不能向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和税务信息,不能反馈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便学校根据反馈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计划作出正确、及时的调整。并且大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增量预算,即以上年的预算数据为基础,主张不需在预算内容上作较大的调整,只是简单的计算本年增加的资金需求量,做一个环比的增加。这样导致的结果不仅仅是没有考虑到投入产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学校不能根据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金浪费及减少资产闲置现象。

绩效拨款,即绩效指标的实现程度,例如办学、科研成果,教师、学生的内涵建设等,来实施财政经费的分配。这种将市场规则引入高校教育领域的思路,不仅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激发学校向综合大学迈进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田纳西州是美国最早实施绩效拨款的一个州,由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与高校协商制定了一系列的绩效拨款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绩效指标。其具体方法为:对于绩效评估表现出色的公立高校,将获得超出财政拨款总额一定比例的额外奖金,而绩效表现一般的高校,不会受到预算拨款削减的威胁。这种绩效拨款的模式,体现出纯奖励的特性,引领着高校不断向绩效评估指标出色的高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澳大利亚的高等学校预算资金的配置则是根据高校各个组成部门的工作绩效进行。高校在进行预算资金的分配改革时,除了根据各个学院、部门的未来发展计划、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外,还要结合学生的人数与质量、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情况,对资金进行分配和管理;强调资金的运用与教学、科研相挂钩,给各个院系充分的自,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国高校的预算拨款模式中,财政经费的分配与高校的绩效表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建立一系列的绩效衡量指标。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注重资金的投入,不重视资金的管理与监督,没有及时对资金的使用、支出、效益等进行跟踪监督。高校财务预算一般以年作为一个时间单位,只要预算资金在本年度内使用完毕,就意味着今年的预算任务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很少有高校会去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资金的使用进度、投入与产出的效果,这样就不能客观反映高校预算资金使用全貌,不能了解经费发挥的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为下一年度加强预算管理和减少财务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依据。由于缺少绩效方面的考核,因此偏离了编制预算的初衷,削弱了预算作用的发挥。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相脱节,一方面在编制预算时高校想方设法增加预算指标,另一方面对资金使用的低效与浪费现象却没有改观。校级领导都愿意扩大明年的预算指标,使得预算的编制停留在增量预算的基础上,却很少考虑降低支出的成本。绩效预算实际上给了一个参考的指标,在确定了各个单位去年的业绩指标后,各单位可以根据此指标,自行调整学院的经费使用重点,削减不必要的开支。这样不仅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支出的成本,较好地控制了预算的规模。通过对国内外高校预算管理方面的优劣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绩效预算所提出的“绩效、效率”理念,以及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确定支出标准的预算组织形式,对国内高校的预算改革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国内高校实施绩效预算考核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长期以来,财政主管部门根据高校学生人数这一单一因素进行拨款,在经费分配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改进拨款模式和结构,以绩效为导向,综合考评高校在办学、科研、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绩效指标的表现,规划财政经费分配方案,鼓励各高校重视和自觉执行经费绩效管理,从而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比如学校的人才建设,专任教师所包含的博士、教授、高级职称人数,高校科研建设所包含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势学科等指标都可以纳入财政拨款因素。同时,要加强对各高校各学科成本结构的分析和预测,结合学校上年绩效考核指标的反馈,最终确定以学校成本结构为基础、以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为方向的拨款模式。财政主管部门一般将预算支出分为三块:一是基本支出,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二是专项支出,主要是学校实现未来一年中的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专项资金,包括购置图书资料和实验室设备专项、化债及待建专项等;三是预留机动经费。基本支出由于受到教职工人数的限制,其拨款数额基本上是固定的,而专项支出则综合考虑了学校的长远规划、学校的办学特点及专长。如果能加大经费拨款的力度,并且改变项目经费的管理模式,由单一的开支限制和过程管理转变为注重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并充分运用预算绩效评价信息,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专项支出联系,建立预算资金的追踪问责制度,则不仅可以改变原来的增量预算的编制方式,还可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使用,避免浪费,推动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和绩效的提升。

零余额账户是实现对预算资金最终控制的必要手段,是国库支付系统保证预算资金在实际支付时才流出国库账户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具体要求是只有在高校发生实际付款时,资金才流出国库账户,而不是在计划购买时资金就已经转入个别账户,从而使从国库支付的每一笔钱都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的实际开支情况,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与效率,防止资金滞留在学校二级学院,杜绝“小金库”的存在。建立零余额账户,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除了基本户外,其他的银行账户基本被取消,从而解决了资金分散、重复设置账户等一系列的弊端,使得财务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零余额账户,及时关注每一笔资金的走向,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预算经费通过零余额账户下拨到国库支付系统,可以使各高校充分掌握预算的执行、支出进度,增加预算支出信息的透明度,保障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合法性,为下年度预算资金的安排决策提供正确的参考信息,便于预算监督与追踪问责,按照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效率,来制定学校下年度预算资金的使用计划,以及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并且可以为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公共财政拨款比:公共财政拨款比=(财政拨款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这一指标说明在本预算年度,学校获得省级财政拨款的比重、比例越高,学校可支配资金越充裕,越有利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展开。非税资金比:非税资金比=(非税资金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非税资金包括学费和住宿费。非税资金的比例变化不仅反映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而且在学生人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反映出国家对高校的政策,例如国家实行的医学专业农村定向招生计划,对本科生、专科生免收学费和住宿费。非税资金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本年度学校化债及待建专项经费的数额,在以上预算的编制中,化债及待建专项数额=学费×30%+住宿费×70%。其他收入比:其他收入比=(其他收入决算数/决算总收入×100%)。其他收入主要包括学校创收、利息以及财政补贴等。这一指标反映学校除了非税收入外的创收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高校不应只依赖财政拨款,而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发展领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学校创收。例如创建学校自己的校办企业,将重点实验室的理论研究转化为科研成果等。这些举措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投入与产出比例的研究,让学校掌握自身的优势,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基本支出比:基本支出比=(基本支出决算数/部门支出决算数×100%)。基本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住房公积金等各项与教师密切相关的经费。基本支出的高低,与教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成正比。通过这一指标,可以了解高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教师福利的关注程度。教师是高校一项巨大的财富,关注人才建设与投资,将获得巨大的回报。不仅可以增强师资力量,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学生的就业率。(专项支出比:专项支出比=(专项支出决算数/部门支出决算数×100%)。专项经费主要包括科研经费、设备购置经费等。从专项经费支出的项目中,不难看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例如科研经费比=(科研经费专项支出决算数/部门支出决算数×100%)。

绩效预算范文2

【关键词】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概述

绩效预算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工程管理当局的一项创新,当时,绩效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部门的运行效率,后来的胡佛政府在1949年的年度报告中,完整地定义了绩效预算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绩效预算改革的基调,从此以后,政府预算的绩效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绩效预算改革在美国的公共管理运动中兴起,新绩效预算的特点是将焦点转移到资源配置效率与使用效益方面,以考察一项预算投入的机会成本是否最小。而目前绩效预算比较普遍的提法是美国学者界公认的“5E”概念: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经济性指的是少索取,少投入;效率性指的是少投入,多产出;效果性指的是少投入,多产出,产出好;公平性是指兼顾各阶层、各领域、各地区;环保性是指保护资源环境。但在我国,大多学者对绩效的理解仍停留在强调“经济效益”阶段,即资金的使用效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政府及其公共部门而言,绩效是指履行公共责任的情况,对经济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保护的有效性、利用的科学性,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高效发展。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管理学中的战略绩效管理理论为基础的,这一理论来源企业行为研究领域。高校绩效评价早在20世纪初已见雏形,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预算绩效指标就开始在国外高校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哈佛商学院Robert S.Kaplan教授提出了平衡记分卡,标志着绩效评价进入战略绩效管理阶段。我国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项目验收、评价以及效益考核等类似绩效评价的工作,从21世纪开始,以杨周复、孟凡红、李红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提出了高校财务绩效改革的论点,其中孟凡红认为:高校财务绩效是指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而产生的能用数据表示的结果、效率和效益。而李红民认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得出:所谓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特定的评价指标、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评价方法,用特定的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过程,通过定性定量的对比分析,对高校财务行为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最后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排序和分析的一种财务统计分析方法。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涵义

所谓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简化来说就是指评价的主体运用某些特定的指标体系以及科学方法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及结果中的绩效进行评价,使之达到高校财务目标的活动。要做到完整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笔者认为,必须要涉及到以下6个要素: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的意思是由谁来负责评价预算绩效,评价主体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一般由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工代表组成,委员会根据学校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主要负责:一是制定学校的战略目标;二是审批部门预算草案;三是绩效评价与考核。

(2)预算委员会领导下的绩效评价专家小组。每年末由专门设立的预算委员会的绩效评价专家小组对各学院、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分为不同等级,校财务处以此为基础对下年度的预算编制进行分配和调整。高校绩效预算评价的主体是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绩效评价专家小组,也可以是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

2.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指绩效预算评价行为所期望的成果和达到的境界。目标管理是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精髓,建立系统、科学的目标体系是绩效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目标是可以进行分解和综合的,整个目标体系包括高校的战略目标和由高校战略目标分解出来的各责任部门的目标.因此,实施目标管理首先就必须根据高校的战略规划制定出高校的战略目标,并围绕高校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来确定教学、教辅、科研、后勤等各个职能部门的目标,各部门组织内的每位教职工再确定自己为实施部门目标的个人目标,从而形成高校总体战略目标、各部门目标、教职工个人目标的多层次目标体系。

3.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即主体评价的对象。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客体至少分为两级,即校级预算绩效评价和二级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客体还可分为项目或专项资金.

4.评价标准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按照可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根据标准的取值不同又可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这四种类型。(1)行业标准,是以一定行业群体或某项财政经费的相关指标为样本,计算和制定出的该行业评价标准。(2)计划标准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安排等预定数据作为评价财政支出绩效的标准。通过对比项目实际的绩效与目标绩效获得绩效信息。(3)历史标准是以绩效评价指标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计算出的各类指标的平均历史水平作为评价的标准。如上年同期数据、历史最好水平等,它提供的是一种纵向的绩效比较分析。(4)经验标准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研究得出的有关指标标准或惯例。经验标准适用于缺乏行业标准时的绩效评价。一般来讲,行业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或经验标准等都可以作为支出绩效评价对比标准。

5.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对评价对象的具体内容进一步的分类。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评价指标的设计是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重要环节。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集合体。

6.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解决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计算的“桥”和“船”的问题。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法、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都能用于绩效评价。

三、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思路

1.预算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笔者认为,对于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把握9项原则:绩效内在原则,科学性原则,逻辑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量化原则),可比性原则,风险预警原则。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重点介绍其中以下的两个原则:

(1)绩效内在原则。绩效内在原则是指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原则。公平性和环保性不太好计量,不符合可操作性原则。绩效性原则是绩效指标设计的第一原则、核心原则、根本原则.

(2)可比性原则。常识告诉我们,要进行比较必须要遵循同一个概念分类标准,如人按性别比较可分为男性与女性,人按年龄大小比较可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人少人、幼年人。如将人分为女性、男性、中年人、青少人、幼年人等放在一起比较,就会造成逻辑的混乱。所以指标的可比性原则也是同样道理,应将不同种类属性的预算专项分别比较。同时,也要采用一定的机制,使得所有预算专项能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比较。

2.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具体的设计思路

前文已经提到,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客体主要为项目资金或专项资金,那么落实到具体的设计思路上来,我们就要针对专项资金来设计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笔者认为,设计思路首先要从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入手:

(1)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需求:预算管理委员会需要知道,学校专项预算的资金投入进去了,执行效果怎么样,是否达到了该专项所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每个专项必须设置可量化的绩效指标。同时,校领导则需要将自己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融入到专项预算的全过程中去,但不能参与的过于细致而耗费过多的精力,所以应该给每个专项加上权重系数。

(2)预算编制部门的需求:

①需要量化的了解专项的资金使用效果:所以需要有财务绩效指标。

②需要有很强可操作性:所有专项指标就需要有综合横向可比性,所以要针对项目属性分类,再设置基础分来对总分进行平衡。

③需要了解学校领导层的意图:可以通过权重系数,了解校领导侧重的发展方向。

四、以“N大学”为例解析专项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实例

1.“N大学”根据项目属性分为四大类

A类专项:基础专项,是指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须的基础性项目,属于长期项目,例如:全校水电费专项、全校物管费专项,大中修专项等。

B类专项:建设专项,为了某一特定事项申请的建设专项,属于短期项目,比如一卡通建设专项,校园监控系统建设专项等。

C类专项:运行专项,维持部门或某个组织运行的专项,属于长期项目,例如各部门综合经费、重点实验室运行费等。

D类专项:发展专项,是指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为学校或部门发展取得可量化绩效的专项,属于长期项目,比如招生专项、人才引进专项、科研培育专项等。

2.“N大学”在属性分类的基础上,给每一个项目设置权重系数

为了体现校领导对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把控力,针对所有专项设置权重系数,具体标准如下:

重点专项:权重系数1.1(对学校未来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项目)

发展专项:权重系数1.05(对学校事业发展起到一定支撑的项目)

基本专项:权重系数1(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必须存在的项目)

3.“N大学”专项预算绩效指标分值设定

基础分和绩效分说明

为了使得不同类型的专项预算绩效指标具有横向可比性,将专项绩效拆分设置为基础分和绩效分,具体计算标准如下:

A类专项基础分为90分,设定两个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加分最高为10分,每个绩效指标分值区间为-5到5分,合计合格分为0分。

B类专项基础分为85分,一般设定2个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加分最高为15分,每个绩效指标分值区间为0到5分,合计合格分为5分。

C类专项基础分为90分,设定两个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加分最高为10分,每个绩效指标分值区间为-5到5分,合计合格分为0分。

D类专项基础分为80分,一般设定4个绩效考核指标,绩效加分最高为20分。每个绩效指标分值区间为0到5分,合计合格分为10分。

专项执行效果分计算公式为:专项执行效果分=基础分+绩效分

专项执行效果分大于等于95分为预算绩效优秀,大于等于90分为预算目标合格,低于90分为预算目标不合格。

专项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可以参考该专项前3年的平均数据,达到平均值可以作为该专项目标基本完成分的标准值。

4.“N大学”的财务加分指标描述

(1)预算执行率:该专项年度执行进度/年度专项拨款总额×100%

(2)资产回报率:由该专项产生的学校固定资产/年度专项支出×100%

(3)资金回报率:由该专项产生的拨款收入及其他收入/年度专项支出×100%

(4)专项投资边际效用:MU=dTU(Q)/dQ,追加投入同样的资金量,给专项带来的绩效增加值。

5.“N大学”的专项预算总得分公式说明

综合以上因素,专项预算总得分公式如下:

总得分=(基础分+绩效分)×权重系数+财务指标分

其中:基础分+绩效分=专项执行效果分

6.“N大学”专项预算绩效指标考核实施流程简述

(1)根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以部门上报的方式确定各专项的预算绩效考核标准。各部门梳理本部门所有专项,组织专家深入论证各专项所要实现的目标,按标准设定专项属性,并申报各专项的绩效指标。

(2)财务处汇总后,学校召开预算委员会会议,审定所有专项属性类别,并确定权重类别,组织专项预算绩效考核专家组,审议每一个专项预算绩效考核指标。

(3)年度终了,由各部门自评出各专项预算绩效得分,财务处汇总后,再次组织专项预算绩效考核专家组,审核各专项的绩效情况,并给出最终得分,财务处再根据专家组给出的分值,加减财务指标得分,计算出专项的最终得分并上报预算委员会审定,该分值将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

7.“N大学”具体预算专项绩效评价案例说明

笔者以“N大学”的“学工处本科生招生专项经费”为例,假设部门申报该项目为D类专项,同时申报了4个可量化绩效指标,分别为:

(1)本校最低录取分数线高于省控线的数值

评分标准以前3年平均数:超过省控线14分为合格标准,标准如下:

低于12分:项目绩效得分0分

超过12分:项目绩效得分1分

超过13分:项目绩效得分2分

超过14分:项目绩效得分3分(合格基准分)

超过15分:项目绩效得分4分

超过16分及以上:项目绩效得分5分

(2)录取文科学生在省内分值排名情况

评分标准以前3年平均数:全省文科排名前3700名为合格标准,标准如下:

高于3900名:项目绩效得分0分

低于3900名:项目绩效得分1分

低于3800名:项目绩效得分2分

低于3700名:项目绩效得分3分(合格基准分)

低于3600名:项目绩效得分4分

低于3500名:项目绩效得分5分

(3)录取理科学生在省内分值排名情况

评分标准以前3年平均数:全省理科排名前19000名为合格标准,标准如下:

高于20000名:项目绩效得分0分

低于20000名:项目绩效得分1分

低于19000名:项目绩效得分2分(合格基准分)

低于18000名:项目绩效得分3分

低于17500名:项目绩效得分4分

低于17000名:项目绩效得分5分

(4)高分优质生源录取人数

评分标准以前3年平均数:高分优质生源录取人数220人为合格标准,标准如下:

低于200人:项目绩效得分0分

高于200人:项目绩效得分1分

高于220人:项目绩效得分2分(合格基准分)

高于240人:项目绩效得分3分

高于260人:项目绩效得分4分

高于280人:项目绩效得分5分

4个绩效指标的合计合格分为:3分+3分+2分+2分=10分,符合申报标准。

假设预算委员会审定,该项目属于D类专项,根据该项目的重要性,定为重点专项,权重系数1.1,经过专项预算绩效评价专家组审议,同意部门申报的(1)、(2)、(3)、(4)作为该项目的绩效考核指标,并同意其设定的得分标准。

到年度终了,开始考核项目业绩:“N大学”的文理科分数线平均高于省控线17分,文科排名3450名,理科排名17200名,招录优质生源270人,根据该项目原先设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得分标准,部门自行计算出该项目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得分为18分,并经专家组审核通过,该项目的专项执行效果分为:

专项执行效果分=基础分+绩效分=80分+18分=98分>95分,所以,该项目预算目标完成情况为“优秀”。财务处再根据原先设定好的财务指标考核该项目的财务绩效分,计算得出财务绩效分为3分。最后,计算得出该项目总得分为:(80+18)×1.1+3=110.8分。总得分远高于标准分100分,所以,在总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在次年的预算安排中优先考虑该项目,并给予高于平均水平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乔春华.高校预算管理研究[M].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绩效预算范文3

关键词:绩效预算 英国模式 我国现状

1.文献综述

从1907年美国纽约城市研究局就提出“绩效预算”这一概念之后,世界各国对绩效预算的理论研究就从未停止,与各国的绩效预算的实践探索相辅相成,推动了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

在欧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也逐渐开始绩效预算的实践探索。到8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公共管理危机等内在驱动力,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绩效为导向的一系列财政预算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增强责任感、透明度和持续运营能力的有效途径。

2.英国绩效预算模式

2.1政策和管理框架

“公共服务协议”体系是英国绩效管理的政策性框架。在管理框架方面,参与绩效预算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有:财政部、地方财政部门、议会。财政部是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领导力量,负责以绩效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协议”绩效框架的设计和制定;地方财政部门配合财政部进行本部门支出审查的过程中,提出本部门的公共服务协议;议会则发挥了重要的外部监督作用。

英国政府特别注重明确部门绩效责任人,政府所有部门向财政部报告绩效完成情况。为保证已经绩效框架成功实施,财政大臣、首相及各部的部长们都具有关键的领导责任,个人责任还包括国务秘书、常务秘书等等。

2.2绩效预算环节

2.2.1设立绩效目标。在英国,战略目标、绩效目标和具体的绩效指标在政府与各部门签订的公共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各部门的战略目标由财政部与各部门协商决定,其他内容主要由各部门负责制定,财政部审查并提出改进建议。

2.2.2分配资源并执行绩效预算。在各政府部门获得预算资金的同时,明确规定部门用这些资源要实协议中规定的绩效结果。当政府完成对预算支出的分配并进行相应的划拨后,日常的财政资金管理由财政部负责。

2.2.3对预算绩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财政部、内阁委员会定期对各部门和机构在完成绩效任务过程中存在风险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

2.2.4提交绩效报告。政府部门每年两次向议会提交绩效报告,一是春季提交的部门年度报告,于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提交,要求说明部门绩效任务的最终完成情况;二是秋季提交的秋季绩效报告,于每年的12 月份提交,属于预算进程报告。

2.2.5进行绩效审计并公布信息。在英国每预算年度结束后,各部门根据各自预算执行情况提交部门绩效报告,并由隶属于议会的国家审计署进行绩效审计。审计结果向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并反馈给政府部门,同时也对外公布。

2.2.6使用绩效信息。各部门的绩效信息为下一轮预算中,资金分配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英国在绩效结果与预算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对于绩效好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实行适当的奖励。一部分是财政利益奖励,另一部分是扩大地方自治权。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英国在绩效预算程序上不太复杂,评估技术要求较低,各部门自较大,因此可操作性较强。

我国绩效预算的现状

我国现在仍在实行传统的投入式的分项预算,即预算内的各项支出仅按照支出类型和目标进行分类,对资金使用进行控制,避免人事支出和其他分项支出之间的转移。这种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预算中缺乏绩效信息。投入预算目的在于控制支出和预算,避免行政部门滥用资金,对预算执行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结果并不关心。政府各部门只需要对投入负责,不需要对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结果承担受托责任。

第二,严格的分项预算不利于节约资金。现行的分项预算是按照一个个层层细化、互不交叉的项目编制的,预先都规定了这些项目和资金具体的用途,专款专用,不得在项目间进行转移。

第三,用基数法编制预算不科学。现行预算基本上是按照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即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分配资金的方法。这种方法承认既成事实,不考虑影响支出的因素是否发生变化,发生的变化是否合理;受人为因素较多,往往不能考虑预算单位的人员状况、经费标准、事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预算安排与实际的动态管理不能同步。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财政支出安排也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我们的改革方向可以比照英国的做法,使执行部门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将资源配置到最具战略优先需要的项目上,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培养一批供政府个部门所用的绩效管理者以便编制合理的绩效计划,还要培养审查监督部门所用的审计人员以便核查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属实情况,真实的向外界和各部门反映信息。

但是,客观的讲英国的绩效预算模式也并不完善,只是在现阶段对我国最有借鉴价值。世界上绩效预算方面最先进的国家应该首推美国。我国在框架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可以借鉴美国绩效预算法制化的做法,使绩效的流程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并且可以效仿美国将绩效评价标准量化统一的先进评估技术,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不论是对项目,还是对部门的绩效成果都进行系统的考评。

参考文献:

[1]葛孚义.中外绩效预算的背景比较及西方绩效预算实践的中国启示[J].特区经济.2011.1.

绩效预算范文4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政策

一、绩效以及管理在预算中的意义

首先,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体现了时代要求,通过构建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体系,不仅仅能探索恰当的标准体系,这符合深化预算调控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实行预算是以公共绩效为切入点出发的,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逐步成为构建财政框架的发展平台,也是公众的集体选择成果。

二、预算的现状剖析

总体而言,尽管预算已经取得进步,但缺少考核的相关管理,限制了其功能的实际发挥。由于缺少可行性较高的评价机制,导致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存在的问题为:

1.缺乏体制创新。

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缺乏理论的论证,预算的改良仅仅从宏观上凸显绩效的重要作用,并未提出关于绩效管理的整体思路。尽管,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选择了逐步的渐进的模式,但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固有问题难以解决。

2.理念较为陈旧。

绩效的预算极易形成僵化的管理,这不仅不能保护现有的得利益,造成动荡不安的局面。消极的态度还会增加额外的预算支,单一化获取资金,作为一个系统,预算绩效兼顾着内外部的局面,融合了监督、追踪等技术来实施全面化的支持。然而,当前环境下,包括绩效奖惩评价、绩效审计激励、问责预算等诸多制度还不完善,这严重阻碍了预算的绩效以及管理的进一步实现。

3、指标不明确。

明确的指标是开展绩效预算的基石,指标的架构是否真实,对于绩效的管理质量影响重大。预算绩效的指标在广义上应结合预算目标、收支配比、产能指标等等部分,预算绩效包括描述具体目标以及恰当的评价。收支指标作为预算绩效中最为明晰的指标,以资金为衡量的最终指标。产能指标包含着直接与间接产出对于结果的影响,公共预算所支持的活动因产出以间接时效为主,所以不容易衡量价值。

三、预算绩效的选择因素

预算绩效在政策选择中,政策与多种控制手段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为此,本文尝试提出以下政策选择,以期促进预算绩效的改良。

1.绩效的框架结构。

预算绩效的框架虽然存在差异性,但其通用的政策目标具有共同性,完善的预算绩效框架可以概括为,主客体、标准指标、方法报告等一系列要素。其中,主客体指标作为评价利益的预算绩效指标,包括政府机构、财政部门、业务组织以及社会服务等相关体。标准的指标蕴含着预算绩效的目标,作为运行的主旨,其服务于政府管理的宗旨始终如一,作为确立预算原则的可行性依据,绩效指标有助于预算时效的提高。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从主客体的特性与相关目标,依据设计原则开展相关活动,预算绩效的指标应考虑到业务和财务两方面,具体包括资金的使用及财务详细的状况等,以及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及部门管理目标完成情况等。

2.评价标准及方法。

评价标准具体是指通过对主客体分析形成的相关标准,标准具有相对性。在外部大环境不断更替之下,预算绩效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具体选择的过程中,要顺应外部形势变化,结合原有可参考标准、年审固有标准等,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使其实际应用能够符合预算绩效的最终目的。

3.绩效实际报告。

绩效实际报告是整个预算信息的输出部分,其作为结论性的评估,对与评价的主客体具有很强的决定性。绩效评价的实际报告集中展示了相关的预算目标与考核原则,绩效评价实际报告的样本应该包括:相关的评价主客体、类似指标方法、标准体系等等。

四、政策的改良方案

依据上文所述的要素,完整的预算绩效需要紧密的联系性。其中,作为枢纽的预算目标直接决定了主客体在绩效运行中的地位;评价标准指标、相关方法等构成预算绩效的中心,科学性的高低直接决定预算绩效的可信价值;预算评价的实际报告作为绩效运行的单一结果,其能否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具备可借鉴的水平将有助于资金的周转效率提升,最终实现预算绩效提高的目标。

1.提高预算的决策。

预算的绩效水平要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改变决策方式,把个人决策变成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的事务性的,非重大问题决策采取领导个人决策,提高决策效率;关系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重大问题,采取集体决策,领导层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其次,提高领导的决策技术。作为的领导应掌握科学的决策技术与方法,能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再次,提高领导的决策能力。对于领导来说,他的决策决定着的发展方向,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力和决断力。

2.设计可行的流程。

预算绩效作为管理的重大环节,其操作的科学性非常重要。目前其流程可以分成理念选择、原则制定、指标确立、基础改良、改革总结等部分,为了更好地应对其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就需要完善规则与具体措施。设计可行性高的流程,包括将不断更新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指标确定中,在制定科学方案的流程中融入指标设置,在各个环节中以战略为内涵,前期绩效评价、配套绩效措施体系更新,作为管理的框架至关重要。

3.推行多面的预算。

现行预算绩效管理采用收付现结,具体流程中,必然存在着片面化、不准确性等问题,预算绩效文化具有持久性、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现预算绩效良好发展,就要运用文化使相关的形成相同的价值观,以文化规范相关的行为,规范预算绩效运营管理,从而有效地改善预算绩效内部的组织关系。预算绩效可通过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建立相关的共同发展目标,建立全方位、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实现预算绩效的民主化,增加相关的稳定安全性意识,促使相关的客体主动了解预算绩效文化和自身发展的共生关系,凝聚预算绩效相关的、激发相关的积极性,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提升预算绩效整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预算成本的消耗存在很大缺陷,对于预算的考核来讲,为了配合绩效的可靠性,需要进行深化的考核改革,政策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借鉴相关经验,通过准确的信息,进行预算的优化,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马蔡琛.机制重塑: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路径选择[J].公共经济研究,2003,(2).23-25

绩效预算范文5

关键词:军队院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一、军队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的必要性

为适应新军革的发展需要,需要军队院校加速院校教育发展,为部队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因此,院校经费需要急剧增长,但在院校内部却依然存在资金浪费、预算外资金失控等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预算管理模式不适合院校发展要求是核心原因。具体表现在:预算指标的分配与事业部门业绩不挂钩,造成部门预算与部门职能脱节,助长了机关的作风。从根本意义上说这些问题反映的是带有严重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思维的预算管理模式与军队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建立起一套与军队院校发展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预算管理模式。

推行绩效预算是军队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有利于推进院校各级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经费的合规、安全、有效;有利于效益与成本挂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推行军队院校绩效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结合零基预算与绩效预算,推行渐进式改革

当前绩效预算制度在我国还处于理论准备和可行性分析调研阶段,而军队实施绩效预算还存在很多制度上的难点,但以绩效为导向推行军队院校预算改革,乃是大势之所趋。因此,必须逐步破除阻碍军队绩效预算改革的瓶颈,完全摒弃零基预算而完全采用绩效预算不大可能。所以在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绩效预算,以弥补零基预算的不足,形成以目标为指引,绩效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完善预算的编制。通过深层次基础性的变革,渐进式地推进军队绩效预算改革,使改革的推行相对稳健。

(二)明确党委理财职责,完善组织制度设计

1、合理确定军队院校各级党委职责。院校党委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确立各级党委班子在绩效预算改革中的职责。主要职责:一是确定院校的发展战略目标。院校党委讨论确定好学校战略目标后将其下达到各个机关事业部门,各部门由此确定部门未来三年计划和年度目标,并提出部门预算规划。二是审批部门预算草案。学校各部门根据学校战略目标与部门工作实际形成部门预算草案,递交计划财务部门予以调整汇总,上报院校党委审批。三是组织绩效评价与考核。各级党委要负责组织制定绩效评价的指标、方法,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各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为部门下年度预算的适时调整提供依据,并以考核成绩作为奖惩的标准。

2、设置独立院校绩效预算监督机构。由于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在改革初期,体制机制上必然需要多方合作和各级监督才能逐步开展,但在实行党委集中理财的预算管理体制下,只能设立学校一级预算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范围内的所有资金预算,同时履行预算编制和预算考核双重预算管理职责,为了在院校顺利推行绩效预算,在设置学校党委一级预算管理机构的同时,可在院校内部设置独立的监督机构,以确保绩效预算实质性开展。

(三)构建有效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

院校绩效评价是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和重要手段,也是编制绩效预算的前提。应制定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对项目支出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进行绩效考核,考核要依据绩效考核的指标来衡量,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整理,形成绩效评价报告。

1、选择绩效评价方法。基于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目前学术界提出了组合评价的思路,以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成本-效益分析和公众评判的组合评价方法,即将成本-效益分析和公众评判两种评价方法进行综合,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这种组合评价方法是将院校的各项投入和绩效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其基本思想是:首先,运用成本-效益分析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对于无法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院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评判其效益,以达到民主公开的效果。其次,利用该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对院校各个部门的绩效进行评价,得到各个部门的绩效排名。

2、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指标是部门绩效好坏的参照物,也是考核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重要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由院校党委讨论确定,在此基础上由院校财务部门会同各事业部门组织实施绩效评价。院校党委在确立绩效预算目标的同时,应制定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来考核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情况。在此,引进一种全新的绩效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从四个方面来设置全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军队院校的特殊情况,四个内容的具体评价指标可设置为:财务方面的重点绩效评价指标;客户方面的重点绩效评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方面的重点绩效评价指标;学习与成长方面的重点绩效评价指标。

(四)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反馈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院校行政奖惩的标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为院校党委提高行政管理能力,为院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资料。绩效评价考核的结果如果不进行反馈,整个绩效考核相当于半途而废,耗费了院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既要确保绩效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也要及时公开评价考核信息,从而真正让军队院校绩效预算改革推行起来。

参考文献:

绩效预算范文6

【关键词】 财政资金 预算执行 绩效审计

一、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涵义

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以财政收支的合法真实性审计为起点,具体是指审计机关运用各种方式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与经济性进行监督的系列管理活动。投入与产出呈现合理比例是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产出一定时投入越少或投入一定时产出越高则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就越好。绩效审计一般由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交办,分若干审计小组对财政预算支出块、财政预算收入块及两大块下进一步划分的分资金项目分别开展审计工作,最终各财政预算资金执行情况汇总到项目主审并形成审计报告。目前我国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普遍存在难度偏大、涉及的被审计单位偏多、被审计资金内容较为广泛、尚未建立健全效益评价标准体系且属于事后审计等特点,使得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具体工作中缺乏完善的参照执行标准且难度较大。因而,如何有效开展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以持续提升我国财政绩效水平,最终有效提升我国社会行政管理的综合水平,已成为目前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现状

1、缺乏有效预算编制体制及审计准则使得审计难度较大

一方面,我国财政部既管下拨经费又管预算编制,下拨多少、预算如何分配等都全权由财政部自身决定,过大的分配权使得各部门对其敬畏有加,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的审计监督。提交给人大的年度预算执行报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各部门在各环节的财政预算执行弹性较大,某些官员可以随意改变巨额资金的特定用途,而且财政往往在预算之外大量预留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临时性支出,为政府各部门违规违法行为(如挪用资金)提供了便利,而公众对资金的使用情况也毫不知情;二是预算报告中仅给出了笼统的总数,编制太过粗略不够详尽,致使人大代表无法确知资金的去向。可见,集监督、执行与编制预算为一体的财政部门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低效,政府预算也是内行看不见且外行看不懂。存在诸多缺陷的政府预算编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地对各级政府预算执行进行监督。

另一方面,为切实指导并规范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绩效审计工作与行为指导标准及准则,即完善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准则。目前来看,我国审计准则仅有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准则,虽也提到绩效审计,但却缺乏相应的具体条文规定,即真正适用于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审计准则及法规体系尚有待于建立健全。

2、预算执行随意使得审计风险加大

审计风险是开展审计项目中必然存在的一种风险,具体可分为工作风险和职业风险。绩效审计风险并非源于审计机构自身,而是与政府整体密切相关,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承担了一种公共责任,一旦产生审计风险,其不利影响也将波及社会、政治等多个方面,甚至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条件不甚成熟且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对预算执行部门进行绩效评价的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无法有效规避。再加上我国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较多且较为敏感,涉及政府机关执政行为及公共管理效益,需要考虑的问题众多,被审计单位预算执行较为随意。例如,2009年某市审计局对该市人民政府2007―2008年财政决算及其他收支情况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市财政没有及时安排拨付逾8100万元的上级专用款项,阻碍了该市有关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由于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所掌握的材料或情况非常有限,因而其在做出绩效评价或给出监督意见时必须十分谨慎。此时,许多审计人员对特定情况不予以披露,而是专门报告给部门主管领导,通过这种方法规避审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3、粗放的财政预算管理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一方面,当前我国财政下发的专项资金分属不同部门进行管理,资金管理较为分散,资金使用缺乏统筹协调性,不同投资在项目内容、建设安排、实施方法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条块分割严重无法有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上存在重分配轻到位、重指标下达轻后续项目管理等问题,对整个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管实施不到位,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也缺乏行之有效且科学合理的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及监督机制,最终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亟待提高。例如,2007年某市审计局对该市人民政府2005―2006年财政决策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市水利专项资金被挪用近16万元,滞留金额超过318万元,对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有关建议

1、规范财政预算执行程序,选准绩效审计切入点

增强预算执行的法律约束力,持续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行为,认真执行预算法,规范并严格履行预算执行程序,减少资金分配的随意性,严肃对待预算的变动与调整,建立健全追加支出审批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或调整,减少财政资金的二次分配。预算执行权应与预算编制权相分离,完善预算执行的奖惩激励举措,同时完善预算执行的监督体制,逐步向社会公开预算执行审计结果,促进社会监督与审计监督的有益融合。

目前以当地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机制是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在此背景下进行的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存在诸多缺陷。尤其是对个别缺乏透明性问题也较为集中的负责人而言,他们掌握了公共支出的使用权或决策权,这时进行的绩效审计流于形式,问题却无法深究。同时,财政支出内容千差万别,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涉及太广,进一步加大了我国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风险。原则上财政资金绩效监督对象应涵盖各类财政预算管理范围内的公共财政资金,但在目前开展绩效审计条件尚未具备的基础上,只能有选择性地对某些与财政预算使用、管理及行政决策有关联的重点环节进行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此外,在审计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总结教训,以便今后财政预算执行绩效的进一步审计积累经验。

此外,与其他绩效审计相比,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相对较为单一,在审计工作中必须以资金流向为主线,以立项为起点,重点关注项目管理,参照财政专项资金质量控制、考评机制、项目计划及其他有关标准,合理评判立项的规范性、科学合理性及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与真实性,综合检查项目完成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披露立项不合理、资金浪费或损失、决策效益低等事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今后进一步的审计工作打下基础。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提升我国政府财政预算执行绩效,不仅要合理科学地进行财政预算编制,更要使各项财政资金支出的绩效实现最大化,通过良好的预算执行实现非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间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目前在我国有关制度尚未健全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强化内控体制建设并持续规范审计准则,以有效进行财政预算编制及执行的绩效审计。审计工作开展时要积极引入事前预警、日常监督、事后评价相结合的连续循环监管机制,即时反馈财政资金动向及使用情况,实现实时监控。

内部控制的完善具体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转变观念。应当从过去的仅注重预算执行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中转变出来,从审计监督制度建设、政策执行、财政运行等多角度进行考虑,实现观念上的两个转变。同时要加强宏观监督,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微观监管;二是及时预警。财政预算资金项目立项时进行的认证工作应有审计人员介入,审计人员可对项目可行性及科学合理性提出建议及意见,及时预警审计问题,并详细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财政预算的低效或浪费;三是日常监管。动态监督与跟踪监督是实现有效审计的必要保证,必须随时掌握预算资金的动向及使用情况,使监督这只大手延伸至财政预算资金所到的每一处,实现有效日常监管;四是事后评价。绩效评价是促进审计工作深化进行的重要保障,必须具备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财政预算执行效益考评机制,使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合理性。

一般而言,应做到以下方面以有效规避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风险:一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后进行提前分析。审计项目在立项确定被审计单位时尽量选择那些项目支出较大、项目较多且预算管理时间较长的单位,这是由于项目支出大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快速抓住重点,从而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项目较多则表示预算单位可以自行调节的空间较小,其各项预算支出标准也制定的较为完备,预算管理时间较长则可针对单位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及意见;二是着重把握财政预算核心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审计人员无法对财政预算资金面面俱到地进行审计,而要结合公众及政府对财政预算投向的关注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审计,如一些极易发生风险的领域(环境卫生、采购等)、高公共利益却低效的领域、涉及巨额财政预算资金的领域等;三是保持地被审计单位的充分互动和有效沟通。应充分听取预算执行单位的有关意见及建议,并与其共同研究问题所在,进一步增加审计项目的价值,消除信息不对称风险。

3、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养,打牢绩效审计基石

第一,强化岗位培训与再教育工作。建立适应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专业审计人员队伍,并采取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培训,以案例教学等渠道对其进行再教育,使其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努力培养绩效审计人员的审计独立性意识,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养,促使其利用自身丰富的专业知识有效快速地开展财政预算执行绩效审计工作。

第二,合理安排年度审计任务,加大审计经费投入。为保证审计质量,必须合理安排年度审计任务,使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学习与总结,继而提升审计水平。同时,为保证审计人员的再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投入足够经费以建设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及建设信息网络,有效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为绩效审计打牢基石。

【参考文献】

[1] 黄财政: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效益审计实践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