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无韵之离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无韵之离骚范文1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2、史家之绝是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
3、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4、史记原名《太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迁著,后褚少孙补撰部分内容。全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年左右。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脉络。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无韵之离骚范文2
这件事也彻底铸就了另外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司马迁。司马迁,一介文人,为了援救李陵一家老小的生命,极力为他辩护,从而冒犯武帝,被下狱。第二年,即公元前98年,被判死刑。
同样不甘心就此“轻于鸿毛”地死掉,“没世而名不称”,司马迁也选择了活下来,为此不惜接受最为耻辱的宫刑。
人类的悲剧是文学的温床。这件事引出了汉代最著名的两封书信:李陵的《答苏武书》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而《报任安书》,则写尽了一个人被自己的政府羞辱,被人群歧视,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如何独力支撑,为了某种希望,所能承受的人生耻辱的极限――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在人生的所有耻辱中,“最下腐刑极矣”!
这封书信,显示了作者内心在巨大的打击和耻辱感下深重的矛盾痛苦,以及在对抗这种痛苦中显示出的坚忍的个性力量,读后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感受。它是散文体的《离骚》,甚至比《离骚》更杰出,因为它的作者司马迁最终以个人的坚忍完成了自己的事业。所以,如果说屈原是失败的英雄,司马迁则是成功的伟人。
大约在公元前87年,《史记》横空出世。而它的伟大创作者――司马迁的行踪却消失了。
那死去的孤绝的生命,在《史记》中得到永生。
无韵之离骚范文3
历史,让我陶醉
宝山实验学校七(8)班 徐家扬 指导老师:金晔
在月球上,唯一能清楚见到的建筑物只有两座:荷兰围海的堤坝和中国五千年智慧的结晶:长城。
“学历史可以让人变得赏心悦目。”欧洲的哲人曾经这么说过。是的,我也这么认为。每当我触及到历史,就有一种气息从心中油然升起。
长城就是历史的产物,在古老的时代,中国人用一块块砖石堆积成了雄伟的长城;在汉武帝那个昌盛的年代,又是那些勇士们开拓出了丝绸之路;三国时期的连弩是机枪的鼻祖;祖忡冲之的圆周率;仓颉造出的文字;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许许多多的瑰宝见证了那个年代的起伏跌落,重现了那个时代的酸甜苦辣。点燃一个熏香炉,泡上一杯清茶,手中擎着一枚玉佩,翻开一册史书,我陶醉在远古的辉煌中。
秦始皇的豪情壮志,楚霸王项羽那悲壮的哀叹,刘邦那无奈的《大风歌》,源于历史深处的那一声声慨叹,那一位位英雄无奈的长号,仿佛回响在我而边。
历史决不会让人觉得它平铺直叙。接触历史的每个人都会觉得它时如暴风骤雨,时如滔滔江水,时如泰山压顶,时如短兵相交,时如晴天浮云,时如快马轻刀。历史的灿烂和丰富震撼着我的心灵。
传承历史的道路上,抛洒了多少英雄的血泪!屈原被放逐,却著有《离骚》;左丘失明,但《过语》世代相传;吕不韦贬迁蜀地,但,《吕览》今日仍被传阅;孔子被软禁但留下千古名作《春秋》;司马迁活于耻辱中,却谱写了“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无数的史官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历史的公正。历史,让我看见了黑暗世界中的一道光明。
无韵之离骚范文4
每逢端午,榕城就飘满了醉人的香味,很淡雅、很迷人。对了,这就是粽香。
当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艾草,家中蒸着粽子,粽子的清香合着艾叶的清香荡漾在榕城上空。谁都会说:“端午节又到了。”但在这榕城满是粽香时,有谁能想起端午的纪念意义呢?今天,我们吃着粽子时,是否咀嚼到端午的悠久历史韵味呢?今天,当我们透过离披的艾草时,是否看见一个峨带博冠的身影在汨罗江畔独行呢?轻轻翻开史册,悄悄走进战国。忆那个时代,忆那个屈原。
是谁怀着满腔悲愤苦笑道:“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谁在高歌:“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掩面而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是屈原......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国都失守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悲愤中,在痛苦中,你背负太多心酸。你用生命与血,表达了你对国家的爱与忠。青山寂寂,锁住英雄万里梦;江水澌澌,钩尽英雄千行泪。品行高洁,无韵之《离骚》;命运苦楚,凄美之《怀沙》。清清江水让我读懂你的无奈、你的痛苦。后人为了纪念你这位爱国英雄,在端午往汨罗江扔下粽子,希望让粽子抚平这个铿锵灵魂的创伤。记得诗人张耒曾做过一首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干载冤,忠魂一去岂能还。国亡身陨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这段爱国情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
在这个粽香飘满榕城的日子里,又有谁能想起屈原呢?这个日子应是快乐与伤悲并存的。为佳节而乐,为屈原而悲。一颗粽子代表我们一刻怀念的心。请不要为了端午而吃粽子,我们应在端午之际牢记屈原,牢记历史。如今,外国的节日不断登陆我国,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 而我们的传统佳节的节日意义却逐渐淡化,甚至有人抱怨连春节似乎都没有年味了,更何况端午?如果过节仅剩吃喝玩乐,流于形式,尽显肤浅。那只能是无节胜有节。所谓传统节日,必定历史悠悠,文韵深深。面对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学会缅怀与节日相关之人,学习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品出传统佳节的幽香,才能真正让端午的粽香久久弥漫在榕城上空。
愿在这粽香飘榕城的时节。
我们能真切地缅怀先辈。
无韵之离骚范文5
摘 要:《离骚》(节选)这篇课文不好教,不好学,但是如果能让《离骚》走进现实生活,跳出繁多注释的困扰,以情感为主导来体验诗歌,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离骚》;生活;注释;象征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节选的课文《离骚》,历来是高中古诗歌教学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从记忆的角度而言,不仅迥异于常见诗歌节奏与韵律的诗句而很难背诵,而且很多的生僻字导致背下了也默写不对。理解起来,博杂的意象,丰富的意蕴,深沉的情感也很容易使学生云山雾罩,更别说被情感动,被美陶冶了。
笔者从教9年,也曾为学生背不下,背了写不对而发愁;也曾为学生没被丰富的想象,浪漫的情怀,深远的爱与愁感染而唏嘘无奈。最近,才偶有所得,又通过教学实践,终于悟出了除传统教学法如了解屈原,多样诵读,影视助力,讲解补充等方法之外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拉近《离骚》与现实生活
(一)让学生喜欢上“兮”字和《离骚》的韵律。以洮岷花儿常见的句中语气词“者”和句末语气词“呢”“了”等等为例,说明语气词“兮”在古楚地歌曲中独特的魅力,这样一来既拉近了诗歌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兮”和《离骚》有多遥远。
(二)示范性地换用语气词来诵读。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四句,可以改为“长太息者掩涕呢,哀民生的多艰呢。我虽好修者Z羁了,謇朝谇者夕替呢”;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四句,可以换为“屈心者抑志呢,忍尤者攘诟呢,伏清白者死直呢,固前圣呢所厚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花儿”联想、想象和感受《离骚》的韵律美。
(三)意象实物展示。比如:兰种类本就繁多,家乡山林随处可见,又是盆栽植物中常见的,找几种展示给学生并不困难;白芷家乡本有种植,它美丽婆娑的叶子的确别有风韵,虽然香味不是很浓,但幼叶的清香也很是令人陶醉,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有荷花荷叶,椒木墨斗,木工方尺,圆规……都可以展示给学生。
二、用好注释,化繁为简
《离骚》(节选)是典型的注释内容远远多于正文的课文,几乎每一句都有重难点字词的注释和全句的译文。这些注释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但这些注释庞大的信息也干扰了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品味。有些注释还是用的文言词汇,可以整合的更通俗,有些注释又过繁,可以整合的更简洁,又有些译文不够简练,本着直译为主的原则,注释里的译文也可以大胆整合。另外,所有指明象征意义的注释皆可舍弃,只需要整体上解释象征手法即可。
比如注释④:[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c,修洁而美好……”注释所用词语“修洁”仍然是文言词语,且据宋玉《招魂》“容修态”语可知,c意为美丽的容颜,虽然此处象征美德,可实在无需注明。而“Z羁”指约束,不放纵,“谇”的本意为责骂,“朝谇而夕替”可以作互文来理解,所以以上注释内容可以整合为:“我喜欢我美丽的容颜,也从不放纵,却从早到晚被责备、排斥……修,美丽的容颜……”
注释⑤[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的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可整合为:“既排斥我用香蕙做佩带,又斥责我采集白芷。”不必理会注释中的“蕙v、揽比喻高尚的德行”等内容。
这样,就不必拘泥于比原文更多的注释,避免在解读注释中消解了诗歌的整体性,淡化了诗歌的情感。而且自始至终以一个“美人”而不是政客的形象倾诉,后面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也就不难理解,而下文用荷花荷叶做衣服,使长长的佩带更长,充满芳香与光泽的各种装饰也就顺理成章。
三、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楚辞》多数篇目中,抒情主人公都是一个“美人”,“美人”所苦苦追慕,深情缱绻的对象,是另一个“美人”“两美必合”是最终的理想,两美之间往往是恋人的关系。《离骚》也是这样,诗中的“余”出身名门,本质高洁,衣饰华美,香浓色艳,再三地表达对“灵修”的爱慕,讲述和“灵修”的般配,吐露对“灵修”的苦心,倾诉被“灵修”疏远的幽怨。
我们首先应该把《离骚》解读为一曲绵长深沉的情歌,让它浓郁真挚,为眷恋奔走先后,九死不悔、明知无望,却盘桓不离的伟大的爱感动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浪漫情怀。
无韵之离骚范文6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