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物加工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物加工工程范文1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现状
学贵有用。现代大学的发展,与社会和实践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通过服务社会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升级,具备良好技术素质的理工人才逐步成为了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石,因而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制造业合格人才,是促进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不可少的举措。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尝试多种改革措施,比如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类进行高考,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逐步按照企业需求来调整其学科与课程结构[1]。
现代大学的工程实践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两部分,前者通过知识的传承和应用来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者通过课外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2]。事实上,大学工科学生实习教育的必要性早在
100多年前就被强调,“凡工业学校之学生必须躬赴工厂实习。……人禀赋各异,各有所长,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但当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学里的工学研究脱离社会,大学与企业组织的联系松散,因而企业难以接受大学生的深度毕业实习,并且由于指导教师绝大部分缺乏丰富工程经历,在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导致毕业实习逐步演变为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实时长缩水、实习教学质量下滑,毕业设计的选题形式化倾向明显,与毕业实习的关联不甚紧密。
二、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内容
内蒙古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冶金、采矿、稀土为特色,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其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也非常重视大学生专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育的核心部分,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学初,为期三周。毕业实习主要为撰写实习报告和进行毕业设计提供实践素材,实习的方式包括听取技术报告、生产劳动和现场教学等,对所参观的选矿厂的工艺流程、工艺设备及其技术指标进行了解,进而从中选取一个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进一步为毕业设计提供素材和架构,这些视角包括但不仅限于工艺流程的优化、技术指标的提高、安全管理的细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成的降低本等。实习报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着重阐述选矿工艺流程及其技术指标、选矿工艺设备及其技术操作条件、设备配置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并指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笔者作为一名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在带队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实习体验的收获也不大,几乎没有感觉到毕业实习具有检验理论知识与加强实践技能的机能;企业对实习学生的积极性和指导性也不高。从学生自身的方面来看,当今的90后学生参与的实践普遍较少,对生产现场艰苦的艰苦环境不太适应,加之企业出于安全考虑不赞同学生亲手操作,使得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变得走马观花,对现场的设备和工艺布置观察不够仔细,之后的毕业设计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完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建议
针对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实时长和实习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提出完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模式的建议:一是实习时间的安排容许弹性,二是实习内容容许自主选择性。对于一些已经签下工作的同学,在能够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实习期间到自己的企业去锻炼,也就是所谓的“顶岗实习”,争取更多的实践和生产机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毕业设计能很快入手,确定的工艺流程和工艺布置也更实用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工作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开端。对于余下其他不方便单独到企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统一组织,由专业老师带队,到现场进行实习。实习之前带队教师收集好实习企业的资料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选矿厂的初步设计,从工艺流程到设备选型及工艺布置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工厂实习,学生自然的会投入到学习中来。对比自己的设计与真正能投入实际使用的工艺的差距,找到理论与联系与的不同,这样会对实践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会为其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总结:毕业实习是工科专业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了一个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理解视角。然而,由于大学生面临就业竞争的加剧以及学校内外的多重不利环境因素,导致了毕业实习的参观属性更为显著,这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毕业实习的实践教育功能。在现有条件下,毕业实习的教学实践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实习时间的安排是否有弹性,二是实习的内容是否有自主选择性。经验表明一个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不仅依赖于学校培养人才的课程结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依赖于政府的配套政策支持,大学、产业界和政府的密切合作才是实践教育成功的保证,也就是说,实践教育就是所有的相关机构与人员都应当把其精力和重心置于培养未来一代人才的使命上。
参考文献:
矿物加工工程范文2
关键词:矿物加工;学分制;培养方案;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1009003
收稿日期:20100726
作者简介:张东晨(196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从事矿物加工与研究。
Discussion on the features of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mineral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taking the exampl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Dong-che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domestic main mineral processing major,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in the mineral academic credit system of processing engineering major in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posing that the ke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to value the intersectiveness of subjects, the offering of applicative cours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ractical training.
Key words: mineral processing; academic credit system; cultivation pattern; features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实行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1-6]。安徽理工大学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采用学分制,并为此出台了许多改革措施,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方案(试行)》校政[2009]7号、《安徽理工大学2009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校教务[2009]3号等文件,各专业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培养方案的制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明确培养目标和总体思路前提下,通过进行大量调研和学习讨论,逐渐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培养方案,随着对新方案的实践和逐渐完善,将会大大增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对本专业人才的更高要求。
一、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及学分制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据查,如表1所示。可看出近年来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是在系统内就业,且就职于生产企业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其中大部分都工作在生产一线。目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总体就业率达90.54%。人才市场对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高,用人单位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基础扎实,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
国家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继续得到加强,矿物加工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对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预测分析,此专业毕业生属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量还在不断加大。反馈信息表明,用人单位急需懂技术、知识面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的专业培养应主要着眼于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对矿物加工专业的要求,针对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特点,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应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专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思路是:课程体系设置平台化,基础与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特色突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以促进矿物加工学科发展为目的,以增强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要求,加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矿物加工高级专门技术与管理人才。
二、国内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比较
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考察了国内有关高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对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及黑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的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调查和比较。调研表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培养方案有以下特点:
1.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其专业培养要求,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矿业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综合改革、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强化实践教学四个部分。以当前矿产行业发展形势为基准,调整和重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尤其是改变专业教材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偏窄过深、部分内容陈旧落后的现状,科学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提出整体优化的改革思路。
2.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学改革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掌握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强化工程训练,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实现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制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势在必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可通过课程设置板块化和课程内容综合化来实现。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板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3.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探索性强的专题实验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对专业课的认识。同时,按照“突出工程训练,体现培养特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让学生直接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前期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工程训练。
4.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除利用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外,还加强专业机房建设,为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
三、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主要特色
在对国内主要矿物加工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基础上,制订了安徽理工大学矿物加工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整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基础厚、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优势和特色。
(一) 注重学科交叉与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开设
新方案以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淡化专业和重视专业特色为原则,以专业学科大类构建为基础,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在课程设置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体现共性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了选修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在新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涉及范围广泛,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性、前沿性与应用性等课程的开设,例如:矿业生物技术、组态软件在计算机控制中的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选矿CAD等等。其总数量接近学校规定学分上限的2倍,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课程选择的需要,为毕业生开阔视野和在更广范围内就业与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主干课程的改革是构筑学科课程新体系的突破口。确定“学时要少、内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的课程改革总体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中,注重知识的选择,不能只做简单的增删,而是加强重点,提炼核心,同时妥善处理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的关系,做到传统专业课程内容和现代课程内容和谐统一。
(二)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随着煤炭洗选加工生产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课时的有限是一对十分尖锐的矛盾,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信息量是根本出路。在教学手段改革中,本课程改变了以前传统教学手段,采用板书教学与CAI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考虑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又考虑培养形象思维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结合典型案例和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工艺、跳汰粗选重介精选选煤工艺适应性技术、煤泥水深度净化及工艺优化、表面微生物处理泡沫浮选技术、浅槽重介分选机技术、选煤厂产品性能优化、螺旋分选机分选细煤泥工艺、动力煤全粒级分选优化等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典型案例和科研成果的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达到不断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科研能力培养
新方案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大赛等课外教育环节纳入新方案中。尤其注重科研学分的教学内容,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特色。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研究项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意识;在课程实践模块中增设了矿物加工自动控制专题等,突出实际工程能力培养;同时,把毕业设计的选题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紧密联系等等。
本科生具有相当程度的科研创新潜力,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7-8]。国内外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科学研究的经历是大学本科教育中最难忘、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经历之一。创新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最重要的是形成宽松、自由、浓郁的科学氛围。而营造科学氛围的最直接措施便是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创新热情,这样能使他们在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完成创新性的研究课题。同时,科技实践属于集体活动,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互相启发和共同讨论更有利于产生创新成果。
本科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充分反映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实际要求,将科研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教学渗透和贯穿到专业教育之中,使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结合起来。相信随着新的学分制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有利于新时期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合格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岳,旋天颖. 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33-34.
[2] 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64-69.
[3] 张薇薇.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分制运行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探讨[J].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2007(6):212-213.
[4] 李训贵,邵国良,刘楚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名牌大学的经验对我校的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11):1-5.
[5] 朱庆之. 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及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 2002(5):16-18.
[6] 刘楚佳.适应时展 深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 教育导刊 , 2003(2):27-29.
矿物加工工程范文3
进入21世纪,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大任务,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创造性学习,特别是培养他们勇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创新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对2l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如何深入发掘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众多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热点课题。我校从2007年开始《河南理工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大力提高专业培养质量,近年来,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努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取得良好成效。
一、矿物加工工程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1.实验室开放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验室开放的目的是建设与理论教学改革相协调的实验教学体系,构筑具有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体制的实践平台,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研究发展型人才。通过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转变和更新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牵动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实验室运行模式,使高校实验室资源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更多的在校学生受益,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最优化的实践环境和学习空间。
2.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培养从事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与开发及技术改造与管理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河南理工大学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矿物加工工程特色专业。在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突出特色,最大程度发挥学科优势,努力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做出贡献是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及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矿物加工工程实验宅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创新活动的场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结合我校矿物加工实验室实际情况,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积极创新、突出特点、规范管理,使实验室开放富有生机和活力。
3.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是目前国家鼓励大学生教育的方式,比如,国家每年都举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随着目前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容量也成为制约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对于矿物加工专业实验室来说,除本科毕业论文期间的实验室及设备紧张外,很多课余时间实验室还可充分利用,所以专业实验室在完成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开放,由点到衙逐步推开,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实行分层次开放或部分开放,由此我们探索不同开放形式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大力鼓励学生创新。
二、矿物加工工程实验室开放的形式
1.自主设计预约型:矿物加工工程实验室定期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课题,学生到实验室预约,根据自己的专长、特氏、爱好等选做实验;开放实验课题方案设计等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并撰写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做出评价后作为学生成绩和学分评定的依据。
2.科研课题引导型:实验室定期矿物加工工程领域中教师的在研科研项目中开放研究题日,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结合的形式,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阶段性成果(论文或总结报告)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作为成绩的和学分评定的依据。
3.仪器设备开放型:旷物加工工程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大型设备一般对外开放都优先于研究生及教师,普通本科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精密大型仪器的操作与研究。开放实验室公布仪器设备开放的内容和时间,学生申请进行操作训练,按照预约时间,教师进行指导。以学生或老师使用仪器设备的登记或相关成果为依据。这样既可以让动手能力优秀的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高新设备仪器,又能够提高大型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实验室老师还可利用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参与仪器的维护,保养等。
三、矿物加工实验开放与大学生创新
矿物加工实验室开放项目实施以来,许多本科生与研究生利用实验室开放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矿加07级研究生惠兵和矿加本科06级学生组成的团队的作品《新型高效干扰床分选机》,在第七届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国家二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07级本科生作品一“绿洲磁化水设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荣获锻奖。
通过实验室开放,矿物加工专业学生参与的永磁高场强磁滤器、用于永磁高场强磁滤器磁系的装配工艺及其工装夹具、井下毛煤排矸及矿井水处理联合工艺、矿井水井下浓缩沉淀装置、粉体磁性物含量干式测定仪、对极式永磁强磁选机、适用于粉体磁性物含量干式测定方法的装置、粗煤粉永磁干式梯次磁选机等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陆续获批。
四、结语
通过矿加实验室开放的进行,矿物加工专业的学生培养特色鲜明,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并且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的机会大大增加,实验室积极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创新平台。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煤粉的干式分选技术、生物质型煤、煤基碳材料的学科特色更加突出。
因此,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有利于整合实验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共享平台。有利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利于实验室的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共用共享;有利于促进实验仪器设备高效配置、综合集成,有利于高水平实验人员才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取得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彤,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_实验室科学2007(04).
矿物加工工程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选题 答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20-02
《辅助设备》课程设计是矿物加工专业中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工程制图原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工程技术训练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为了改变以往在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选题单一、任务单一、工作量单一、内容单一、考核单一等问题,建立各项指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辅助设备》课程设计的质量,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专业课知识,进一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夯实下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特提出本次课程设计改革。
一、课程设计改革内容
各校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形成各自的特色。北方交通大学进一步把从给定题目中自选改为由学生完全自主立题,设计时间也增为2周。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是:自主选题确定设计方案计算机动态模拟制作实物模型进行尺寸综合与计算机性能分析编写说明书并答辩。已经取得多项创新设计作品,如十二自由度步行机器人、探险机器人、猴爬杆机构、自动爬梯机构、多功能座椅。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通过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其他教学手段,丰富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机械原理理论知识获得全面训练,提高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各个学校致力寻求的途径。
基于现有理论与实践,本门课程设计的具体流程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在整个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和老师都是互动的,每个过程学生都不是独立的,都必须和老师随时保持联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完了一个环节过后,经过老师的允许,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全程互动教学改革方法。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1.课程设计选题:即实行双向选题,老师和学生共同选择题目,既能避免工作量分配不合理,又能避免题目重复。由于课程设计题目的有限性,课程设计要做到一人一题是不切合实际的,本门课程设计把5个学生编为一个设计小组,由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学生交错组成,虽为一个设计小组,但每个学生的设计参数完全不同,同一个小组成员,可以互相商量讨论,但不会出现抄袭现象,这样即完成了设计任务,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任务书: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及工作量。本次课程设计根据学生成绩不同,具有针对性的下达了任务书及工作量。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工作量稍大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工作量稍小一些,目的是让成绩好的学生在工作量大一点的同时带动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设计。
3.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采取打印与手写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现象。锻炼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书写能力。说明书内容相同的部分,全部采用打印的方式,但由于任务和工作量的不同,计算部分全部采用手写的方式。说明书中要求加入摘要、目录和参考文献等内容,要求学生自己认真书写,一方面锻炼学生书写文章能力,另一方面锻炼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4.课程设计图纸:由以往的两张2号图纸增至为三张2号图纸或一张1号图纸和两张2号图纸,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该课程设计采用了由以往的两张2号图纸增至三张2号图纸,增强学生的手工绘图能力,为毕业设计手工绘图的质量提高做准备。
5.课程设计内容:由以往的设计筛子、斗子、刮板、锚链、仓内容增加一些内容,如泵和给料机的设计等。该课程设计只有个别小组增添了泵和给料机的设计,使学生在设计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尝试。
6.课程设计答辩:由以往的几个同学答辩改为每个同学答辩,避免有些学生钻空子,没有参与设计,却作出了完美的设计。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中,由于时间的仓促性,只选取几个同学答辩或者不答辩,直接交图和说明书。本次课程设计采用了全班53名同学全体答辩的措施。由于每个人都要答辩,学生在做设计时不敢有半点马虎,生怕被老师问住就要降低成绩。我们抽出一天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答辩,经过答辩发现学生对自己做的设计基本掌握,无一人钻空子的。
7.课程设计考核:由以往的单凭图纸和说明书进行考核改为图纸、说明书加平时成绩考核,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表现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避免了平时不出勤或者出勤差的学生拿着质量较高的图纸和说明书取得了较高的成绩。
二、课程设计改革成果
全程互动教学改革方法让学生能完全体现自我,但又不是完全的孤立体,因为有老师在牵引着。通过该方法的尝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较浓的兴趣和较高的热情,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全程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近了师生的感情,使对专业漠然置之的学生也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的成绩也较以往理想,无一人补考。通过对矿加2008级(没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学生成绩分析及矿加09级(进行课程设计改革)学生成绩分析。
通过以上两图我们能看出:两届学生人数不同,因此我们不对各个分数段人数进行比较。但是可以看出进行课程设计改革的2009级学生成绩,平均分较2008级学生高,而且进行课程设计改革的2009级学生无一人不及格。这些可以说明课程设计改革是有一定效果的。
三、结束语
通过深刻解读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领悟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精髓,本文就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选矿学(辅助设备)》进行新的课程设计改革研究探索。自采用新的课程设计进行授课以来,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效果好。可以就此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宽幅面的尝试,为以后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等课改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日红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
3.董俊华等.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3)
4.许干,胡涛.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8)
5.刘晓燕等.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2)
6.李惠敏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
7.李敏等.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项目管理模式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8.尹继明,吕凡任.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
矿物加工工程范文5
[关键词]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制度框架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5-0043-06
无地农民工是应该分配土地的农民因为相关政策原因而没有土地经营[1]、以外出务工为主的一种独特经济活动现象,其诱因在于30年土地承包制度不变性和计划外生育对土地的剥夺所产生的新生儿和婚姻人口不能享有土地分配权[2]。目前,以新生儿为主体的无地人口已成为无地农民工群体成员来源的主要渠道,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特殊群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失地农民国内外学术界的大量研究,对无地农民以及延伸出的无地农民工研究关注相对较少,且视角主要集中于管理者角度,较少以帮助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无地农民工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亟需从社会和谐的视角认真考虑这一群体的发展问题。此外,对无地农民工如何给予城市待遇或一个明确的城市身份预期,也是城市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相关研究对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较少关注,很可能诱发无地农民工群体快速发展下的农村土地不均衡和城乡矛盾的激化,对未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有可能构成威胁。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无地农民工问题有了新的变化,其融入城市的意愿和趋向随之变化,本文立足金融危机下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必然性的分析以及在融入上存在的问题,对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无地农民工与城市相融发展乃至这一群体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一、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
从无地农民工未来的转化趋向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3]:第一类能在城市定居并成为市民,有着医疗、养老等保险;第二类滞留于城市,最终成为城市中的赤贫者;第三类返回农村,继承父母土地或承租土地耕种为生。从理论上讲,在现有相关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最终意愿选择留在城市的前两类所占比例较低,选择最终回归农村的应该是无地农民工的主要趋向。以下主要对最终回归农村的这类无地农民工进行分析,探讨无地农民工这一趋向的合理性。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无地农民工的回流。表象上看,无地农民工回流可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结构老龄化趋势。但从实际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首先,无地农民工自身没有土地,其回归从事农业以及改善产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实地调研发现,返乡农民工群体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存在着代际差异。以青年为主体的无地农民工凭借年龄、体力和技术等优势可以适应更高效率和更大强度的工作[4],在金融危机中不会成为优先淘汰的对象,所以返乡农民工中的无地农民工比例相对较低。但返乡的无地青年农民工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重新回到土地中。农民工群体进城返乡行为的选择因外出动因的不同在金融危机也存在着代际差异。与上一代有地农民工不同,作为当前劳务输出主体的无地农民工其实已经摆脱了生存论预设下采取的 “生存--经济”认知模式,更加注重主动追求个人发展以及融入城市的机会[5],很少真正愿意返乡并把农村和土地当成生存之路。据重庆开县团凤村2009年1月初的调查统计,只要环境条件适合50%以上的回流劳动力会再次选择外出。同时,对无地农民工而言,逐渐适应和形成的市民化思维与生活方式以及无土地情况下外出务工是其主要出路的理念已经融入其价值体系,成为许多无地农民工禀赋的一部分。依照行为经济学家Thaler的禀赋效应理论,无地农民工会对无地而其他方式获取土地耕种成本较高背景下成为农民工给予更高且相对惟一的价值评价[6],并对回归后的外出再就业表现出较强的意愿。此外,土地、务农技术、农业就业吸纳等问题的存在对无地农民工较低的务农选择率也有贡献。所以,金融危机下青年农民工真正意义上的回流很少,不仅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缓解作用不大,而且又因为大量中老年农民工的回流,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反而得到了强化。
当然,归乡的无地农民工不选择务农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会选择自主创业,返乡原因的调查显示,以回乡投资为目的的回流仅占回流劳动力的2.5%。返乡农民工为中西部地区带回了有制造业技能的低成本人力资源,金融危机间接降低了投资成本。但农民工创办的回归经济实体,大多是城市大公司产业链下游产品的供应商,所以,在上游订单减少、本地购买力下降和域外市场开发有限等内外需求下滑背景下,无地农民工自主创业会因产品销路问题呈现停滞的状态,就业拉动效应有限。此外,无地农民工村庄社会适应性与第一代农民工的群际差异影响了自主创业主体的产生。除产品市场外,无地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关键还在其对农村社会生活的适应。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原本存在的农民工村庄社会生活适应的内部分化更加凸显。本应成为农村创业主体中坚力量的无地农民工,因其生活方式趋于“城市化”、情感认同偏向城市和价值取向背离“乡土”,对村庄社会生活表现出较强的不适应性[5],很难在农村长期居留。此外,长期以来,依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人缘关系传递工作信息以及主要从事建筑、制造等体力耗费性行业的就业特点,形成了无地农民工的职业锚。职业锚对于自我意向习得核心价值观的不弃特性,决定无地农民工往往把其职业定位于服务型或技术型工作[6]且短期内很难实现其向自主创业的转变。
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理论上应该是主要趋向的回乡无地农民工其实在实际上很难成为主要的趋向,经历无数次回流―再外出的过滤效应,最后真正能留在农村的比例很低,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种必然的趋向。那么,这样就意味着,在当前户籍、社保、教育等现有制度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实际占有较大比例的留守在城市无地的无地农民工可能很大一部分会沿着城市赤贫者的趋向转化,这与城市统筹发展以及推动中国城市化与产业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此外,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无地农民工多是90后有知识、有技术的一个群体,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市化提速的背景下,其“融城”行为的加速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在顺应无地农民工转化趋向的基础上,支持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进而决定了改变现有制度框架、构建农民工融入城市制度框架的必然性。
二、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
1.无地农民工内涵的特殊性对其融入城市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无地农民工与失地农民工存在差异。无地农民没有土地,失地农民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其丧失土地过程是显性的,失地农民不仅有一大笔土地补偿款,还会被政府纳入城镇职工保障体系,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得到行政力量的照顾。但“无地农民”一直处于隐性状态,游离于政府的目光之外,还无法享受到政府的额外关照和重视。土地分配时的这种缺位,使得无地农民工不仅缺乏土地社保功能的保障,也失去了以土地获取补偿来降低自身融入城市成本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无地农民工与产业工人也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无地农民工本质仍是农民,虽然其没有土地,工资也是其生活经费的全部来源,但其收入来源并不稳定,这与产业工人作为生活来源的稳定工资收入具有本质差别;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公费医疗、子女教育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支持,在同样人力资本、工作状况、就业地点条件下,农民工享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与医疗报销机会分别仅是产业工人的33.44%、31.05%和61.72%[7],与产业工人稳定的社会保障有着明显区别。就无地农民工而言,其全年性、多年性流动或流入地的长期居住以及带有举家移民倾向的流动特点,进一步增强了对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务服务需求的急切性。而无地农民工获取这种稳定社会保障的成本相对较高,数据显示[3],公办学校接纳10万农民工孩子,无锡地方财政每年要投入4个多亿;昆山每增一个户籍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多投3万元。这样,无地农民工在收入不稳定且缺乏土地补偿的成本分担机制的背景下,要转化为产业工人,融入城市的,必然会给地方财政和城市公共服务带来压力,使得输入地政府独自承担这种成本的现实,必然会加剧这种“融城”行为的困难性。
2.城市就业的不稳定性影响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
对于无地农民工而言,其外出务工的方式表现出明显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主要依靠血缘关系、朋友关系以及老乡关系传递工作信息,缺乏正规劳务输出组织的引导;其二,多是单枪匹马闯荡,因法律、政策等知识的缺乏在相关就业问题的谈判博弈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三,就业的场所多是待遇低、福利差、工作环境恶劣的不规范次属劳动力市场,工作不稳定,也缺乏相应保障。其四,国企改革背景下大批下岗职工再就业所造成的城市就业机会短缺加剧了农民工转移的困难性。这一问题不仅表现为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低、技能差,难满足城市劳动力需要,而在与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表现在所在地政府为缓解本市市民就业压力而颁布了不利于农民工就业或落户的措施法规,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依然采取“清退”、收费等政策限制或阻碍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一方面,经营土地的缺乏和心理认同的城市化倾向决定了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农民工工作性质的不稳定和临时性决定了他们融入城市的短期内的不可能性。这种矛盾的存在,必然影响无地农民工“融城”的效果。
3.新城市贫困对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不利影响
所谓新城市贫困是指农民工子女在不公正的城市环境中所获得的经济贫困、制度贫困、文化贫困和群体性心理亚健康状态;在不公正的城市环境所学会的非正常非主流的的群体参与和社会参与方式[8]。这种新的贫困多源于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所面临生活状况的不稳定性、居所的不稳定性、学校教育的不稳定性以及制度歧视、文化歧视和自我歧视等全方位的系统性生存风险,反过来这种新的贫困又不断地强化他们及其家庭在城市生活的边缘处境和弱势地位,从而使得农民工的下一代在心理上对城市产生一种自卑性的排斥,在学业和技能的提高上自然性地产生了一种抵触和无奈。上述这种现象的发生必然性地会影响农民工及其子女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使他们内在地倾向于去亲近农村,更加难以割舍他们与土地的脐带关系,进一步不断固化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困难性。
4.户籍制度对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不利影响
1978年至今,户籍制度结束其建国后从自由迁徙到二元户籍制度形成和强化的过程,进入了松动和改革期。在这一时期,户籍制度发生了一些积极性的变化,但对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人口自由迁徙和选择居住地权利的限制作用仍然较大,严重阻碍了无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以及我国二元经济的破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分割以及城市生活人口体制内外的差异,限制剩余劳动力的真正转移;户籍制度造成人户分离,加大了对无地农民工的统计难度和管理难度,使得农民工等外来人口很难有效纳入到城市的管理体制中,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处于“半真空状态”,不利于社会的控制;户籍制度是无地农民工政治、经济和人格权利等法律事实不平等的根源,直接造成了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就业保障等诸多权利难以实现。
三、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框架
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格局的形成,关键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起其融入城市的制度框架。作为处理无地农民工问题的战略决策和重大创新,必须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城乡间建立平等的制度平台,赋予城乡及其居民同等发展权利的制度安排,以及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要求的城镇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各有特色而富有成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
(一)实行渐进式户籍制度的系统重建
1.户籍制度重建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展开和深入,现行的户籍制度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限制迁徙自由作用的发挥方式已经由过去的行政命令型转变成了市场导向型;二是户籍制度与医疗保险、住房分配、劳动就业、教育等城市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户籍制度的这种新特点,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简单地取消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城市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规模无法满足容纳趋众心理作用下无地农民工大规模涌入城市带来的响应需求;二是剥离与户籍相粘连的各项权益难度很大,户籍制度改革中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等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协作以及无地农民工入城后与城市居民无差别公共服务的成本承担都比较困难。尤其在成本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来为农民的入城之后的费用买单,谁来提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城市道路、交通这些增加的开支谁负责。在现在的财政体制下,很多费用应该由地方政府自行筹集,但是在财政状况不是十分宽裕的情况下,想要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大量增加公共品的投入,来满足进城农民的需要,显然不可能。而原籍的地方政府更是没有能力为转移过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任何保障。同时,在户籍制度庇护下已经得到利益的市民阶层,更是对户籍制度的取消持消极态度。从这里可以看到,户籍制度所产生的弊端除了一部分是由于其限制人口迁移而导致的以外,绝大部分弊端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本身。户籍本来只具有人口统计与日常管理的价值,但是我国通过户籍制度与各种制度的结合,给户籍制度附加了太多的价值。这使的户籍制度不得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想要剥离户籍所附着的各项权益,还户籍以本来面目,难度颇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想取消二元户籍制度改为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对无地农民来说,缺乏实际意义。户籍制度改革的先声应当是依附在户籍上的种种权益,应当说这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难点。
2.户籍制度重建的总体设想
由于户籍制度改革直接涉及城乡两大社会体系,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的更深层改革,关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现阶段,应以社会稳定为价值取向,在现行户籍制度体系之下进行渐进式改革。但是现在所说的渐进式户籍制度改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渐进式,而是对户籍制度和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一系列制度进行全面的渐进式改革。也就是说,应该采取齐头并进、双管齐下的改革方法:一方面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另一方面着[于长远建立有利于无地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如医疗保险、劳动就业、住房、教育等城市生活保障制度,使它们在制度设计上能真正的促进大量的无地农民工有序的转变为市民,从而破除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因素。
3.重建户籍制度
(1)强化配套制度改革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上体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际就是建立以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供给为主导的教育供给,把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当地招生计划,并将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本地教育事业规划。具体而言,积极推行困难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和外来民工本地化就学制度;建立外来工子女就学申报与经费随主体走的动态管理制度,指定机构对学龄外来工子女进行登记与入学安排,并建立灵活多样的外来工子弟财政资助方式;建立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的相互协调机制,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在中央政府主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的积极性,使教育资金真正落实到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实处。
推进住房政策改革。允许无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租住廉租房或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以及低保政策等方面享有一样的权利;建设无地农民工出租房和住房,同时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解决归为具体部门的职责,提高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落实的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改革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无地农民工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居住一段时期的非本地户籍人口享有面向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如对贫困家庭的食物补贴、国家提供的医疗服务等,同时基于成本开支的考虑,某些方面的短期利和长期利应该有所区别;重点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以及立足经济发展程度与财政承受能力的最低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对接的无地农民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允许过去医保所交费用向城市有效、自然转移,并接续享有城镇居民的医保政策。此外,尽快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税,将广大无地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社会保障税应设立基本养老金、失业和医疗3个项目,实行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合理分担,个体劳动者自己负担。在设置社会保障税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纳税人的承受能力进行整体设计,这个税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起征,根据我国“三农”的实际,可以适当提高起征点,凡没达到一定生活水平的无地农民工,不征收社会保障税。
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首先,放开城乡就业市场,努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无地农民工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合理、自由地流动;其次,尽快清理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政策、不合理的制度限制和乱收费的做法尽快取消农民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消除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并建立以涵盖农民工的常住人口就业统计制度为基础建立就业问责制度;再次,按照“人人有工作、人人有技能”的目标,以促进无地农民工就业为核心,以推进无地农民工农村的城市融入为重点,建立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制度、企业创造就业和政府扶持双向责任制度,以及就业培训机构政策扶持和培训后就业效果双向挂钩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就业统筹制度;最后,完善和规范政府管理,必须建立一整套促进无地农民工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及调控、保障就业者权益的规章和制度体系。
(2)推进户籍制度创新
逐步打破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登记办法,建立以居住证为合法有效身份证明的户口登记制度,允许无地农民工户口随着居住地的变化而变化,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居住证与社会保障、就业、居住、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等挂钩,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劳动工作时间和基本劳动条件等都享受与本地市民相同标准;满足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条件的无地农民工,均可申领居住证;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准入门槛可以科学适当地高于其他地区;进一步放宽直系亲属投靠的入户条件,放开年龄、婚龄的限制;从各地区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出发,放宽无地农民工中紧缺人才的入户条件。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出台国家层面的打破国内行政界限有利于农民工自由迁徙的城乡一体化的户籍政策。
(二)以无地农民工土地承包使用权丧失的补偿为基础,形成“融城”成本的分担机制
显而易见,要使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必然涉及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综合改革,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笔者认为,由于制定城乡一体化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失业保障政策、养老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政策等尚需一个较长时期,同时仅仅通过“城乡综合改革实验区”的形式在短期内是很难凑效的,必须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贴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建立无地农民工家庭承包土地使用权丧失的补偿机制,进而形成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成本的分担机制。在当前条件下,在不改变现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30年不变的前提下,为方便无地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应当对无地农民工政策性没有土地的这种结果给予一定补偿,政府要明确以承包地使用权的政策性放弃分配来置换进入城镇后社会保障费用的长期有效性和合法性。使已具备向产业工人转化可能性的无地农民工获得权利上的平等,同时因为补偿机制的建立使农民工可以通过补偿费用的形式在进入城镇后有一个基本的经济支持保障。就补偿费用的来源和标准来说,政府层面的,应在国家投资的城镇建设经费中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无地农民工承包土地使用权丧失的经济补偿,补偿的标准应按照所进入城镇当地40m2~60m2经济适用房总房价的20%左右来把握;所在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者对这一权利的补偿应当按照当地承包土地3年~5年的平均实际收益为标准。
(三)率先在无地农民的核心地区推行“9+3”义务教育模式,提升主体的城市融入能力
无地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一场深层次的“人的革命”,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传统的无地农民,通过现代文明意识的培养和精神境界追求,成为城市合格的新建设者和高素质的新市民。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无地农民自身素质以及对政策、市场的把握和应用能力,以助推其融入城市能力的最终提升。调研发现,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与当前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错位直接影响了其工作的稳定性和收入的增加。据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农民工收入的调查显示,无技术农民工的收入不到有技术农民工收入的60%。此外,农民工和城市工人收入差异的一个关键原因也在于自身文化水平的低下和技术能力的缺乏[9]。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对于高中教育,由于以费用负担较重问题为主的各种原因,初中毕业学生无法继续选择学习的可达50%(其中西部地区已超过65%)。已经免除的中小学费用,其实只占整个学习阶段的很小一部分。换言之,由政府出资,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金融危机下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之间三赢的选择。
国家可以借鉴英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和美国的“补偿教育”政策,将无地农民工的核心地区作为“教育优先发展区”,率先实施“9+3”义务教育与模式的试点工作。“9+3”义务教育模式是指将现今所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再向后扩展三年,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仍然按照现有考试选拔的方式进行分流,能够进入高中的继续进入高中学习,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直接转入不超过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习阶段。这两种情况的学杂费都通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予以减免,但这期间的教育同样带有强制性,学龄阶段的孩子都必须完成学业。在中国经济长足发展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家需要开始更多关注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试点工作,并着手研究制定“9+3”义务教育模式的实施步骤和相关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可选取2个~3个劳务输出大县作为国家级劳务输出“教育发展优先区”,进行“9+3”义务教育模式试点示范,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县政府可按照6∶3∶1的比例进行投资,使这一工作有一个起步性的推动;允许各个劳务输出大省再选择1个~2个县进行“9+3”义务教育模式的试点工作,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和市县政府可按照3∶5∶2的比例进行投资;鼓励经济条件较好且有类似做法的地区开展“9+3”义务教育模式的自主实践工作。目前,该模式已经在陕西
省吴起县以高中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免的形式得到了初步实现。
(四)强化非正式制度建设,形成观念、文化与心理认同的调适机制
从无地农民工与城市社会融合层次的影响因素看,短期内难以变革的正式制度是融合发生的必然性初始条件和决定因素,而文化、观念以及心理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则是融合继续深层次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对于无地农民工而言,已成为输入地纯粹的雇佣劳动力,产业工人特点鲜明,心理定位更趋向于产业工人相对于自身对城市的观念、文化和心理适应,市民对无地农民工观念、文化与心理上的适应性接纳相对比较困难。因此,要积极通过加强媒体对农民工形象宣传的正面引导,消除社会的误解和偏见。同时,要加强同农民工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建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承接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接纳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助其完成角色与和自我意识的转变、就业心理的调整以及对城市文化与生活的适应对城。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无地农民工在城市获得家园感觉与心灵归属感主要依托的社区共同体,因其居于帮助解决具体困难与消化新移民和城市社会间相互冲击等操作的中心位置,在农民工能否最终融入城市社会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及上述推拉机制效应发挥的平台作用[10]。围绕无地农民工进行社区建设,有助于消化新移民与城市社会之间的互相冲击,有利于农民工改变就业与居住的分散状态,帮助农民工解决具体困难,催生农民工之间的社会网络,实现农民工群体增权效果[11]。在无地农民工社区的具体建设上,要以文化认同与地域认同为基础,以无地农民工输入地与输出地的沟通协作为支撑,以类似于打工者之家的机构为载体,将分散就业与居住的无地农民工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没有明显地理边界的社区。
[参考文献]
[1] 孙耀武.解决无地农民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6(1):29-30.
[2] 张润清,乔立娟,等.无地农民产生原因、 收入来源与生存现状研 究[J].财贸研究,2008(3):22-26.
[3] 程士华,郭奔胜,王恒志.中国无地农民工数量初具规模 社会稳
定存隐患[N].经济参考报,2009-10-19(A01).
[4]田先红.返乡农民工村庄适应的代际差异[J].东岳论丛,2009(7):
45-49.
[5]郎晓波.从“生存”到“发展”: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问题[J].福建行
政学院学报,2009(4):43-48.
[6]王东升.禀赋效应、职业锚与返乡农民工就业[J].特区经济,2009
(5):179-180.
[7] 李培林,陈光金,等.中国社会和谐稳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08:269-270.
[8]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9]谭 舒,等.新城市贫困――关于现实和未来社会的忧虑 [J].天府新
论,2008(2):110-113.
[10] 马西恒,等.敦睦他者: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之路[J].学海,
2008(2):1-22.
矿物加工工程范文6
【关键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 工程项目审计; 建设项目审计; 投资项目审计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121-07
一、引言
工程项目是多主体参与的经济活动,涉及多种委托关系,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然而,无论如何,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是各主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基础。一般来说,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信息和非财务计量信息,在许多情形下,非财务计量信息是财务计量信息的基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对于工程项目相关各主体的利益有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有激励操纵甚至虚构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从而出现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为此,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建立一些应对机制来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虚假,工程项目审计是这些应对机制的组成要素之一①。
关于工程项目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其中一些文献涉及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但是,总体来说,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一些基础性问题还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究,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简要的文献综述;其次,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形成审计基本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工程财务收支及工程财务报表[ 1 ],上述内容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四类审计主题。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而言,主要涉及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四方面内容。工程量审计一般作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关于工程造价审计,有不少研究文献,主要研究工程造价审计的必要性、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存在的问题等[ 2-9 ]。关于工程质量审计,研究文献不多,主要研究工程质量审计的必要性、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 10-12 ]。关于工程绩效审计,主要研究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13-15 ]。
总体来说,关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尚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基于工程投资者的视角,从理论逻辑上分析这些基础性问题,构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基本理论框架
工程项目审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工程项目信息是其中一个方面,工程项目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本文关注后者。同时,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可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工程投资者视角,探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需求?什么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审计本质?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干什么――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对谁审计――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审计内容是什么――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谁来审计――审计主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如何审计――审计方法?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与审计环境是什么关系――审计环境?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形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一)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需求
审计需求关注为什么会有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工程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利益相关者来说,工程项目涉及三类主体,一是投资者,二是项目管理者,三是项目实施者。项目投资者为工程项目提供资金,可以是国有资金,也可以是非国有资金。项目管理者负责工程项目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一般称为建设单位。项目实施者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具体实施工程项目,一般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②。事实上,项目投资者与建设单位形成委托关系,项目投资者是委托人,建设单位是人;建设单位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之间也形成委托关系,建设单位是委托人,而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是人[ 16 ]。
那么,在工程项目的上述委托关系中,人能否按委托人的希望来履行其职责呢?由于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人很有可能偏离委托人的利益,从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建设单位具有委托人和人双重身份,作为委托人也可能因为人性自利和有限理性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工程腐败、工程造价虚假、工程质量不合格都是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导致的典型问题[ 17-18 ]。一般来说,无论是委托人还是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类:一是行为违规,也就是工程相关行为违反法律法规或合约;二是管理制度缺陷,也就是工程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设计缺陷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三是财务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财务信息失真;四是非财务计量信息虚假,也就是工程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失真。上述四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发生。
为了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高效且合作地完成工程项目,并且保证工程质量,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规范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这些规则可以称为工程项目治理框架,主要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项目审计等[ 19-24 ]。
工程项目审计是应对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的治理机制之一,一般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既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自利,从而产生信息弄虚作假;也可能源于利益相关者的有限理性,从而产生信息错误。然而,在许多情形下,无法区分有意的弄虚作假和无意的信息错误,所以,通常需要合并起来进行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最终是否出现,还基于治理信息虚假的各种机制的组合方案,如果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具有成本效益性,则该机制就会出现在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中。
(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
审计本质关注审计是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也不例外。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所以,其本质不能离开工程项目审计本质,而是在工程项目审计本质的基础上,增加特有的内涵,从而显现自己的特有本质。本文先分析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然后再分析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本质。
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当然离不开审计一般的本质,是在审计一般本质的基础上,增加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工程项目审计的特有本质。一般认为,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25 ]。将审计一般的这个本质,限定于工程项目审计的特定范围,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工程项目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和信息两个角度独立鉴证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有内涵是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一方面,这里的经管责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管责任,而是工程项目特有的经管责任,包括建设单位对工程投资者的经管责任,也包括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对建设单位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这里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是工程项目领域特有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和次优问题,涉及行为、制度、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这四类审计主题,相应地,工程项目审计也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工程合规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财务收支及管理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合约;工程制度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管理相关制度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工程财务审计主要关注工程相关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要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上述四种工程项目审计业务,并不一定会同时出现。一方面,基于委托人的需求,如果委托人对于某方面的问题关注程度不高,则该方面的审计也就不会出现;另一方面,即使委托人关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应对这些问题的治理机制包括多种类型,最终选择哪些治理机制,是基于成本效益的权衡,并不一定会选择审计机制,只有当审计机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才会出现,所以,审计机制用来应对工程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只是具有合理的可能性,并不一定具有确定性,还受到其他治理机制有效性等一些权变因素的影响。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属于工程项目审计,其本质当然离不开工程项目审计的本质,只是增加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的特有内涵,从而显现其特有本质特征。根据工程项目审计本质,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可以表述如下: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这里的特殊之处是缩小了工程项目经管责任中问题和次优问题的范围,从而显现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特有内涵,而本质内涵的这种限定,也就确定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外延――关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是否真实,既包括由自利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有意弄虚作假,也包括由有限理性导致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无意错误。
审计本质的另一个维度是审计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具有鉴证、评价和监督三大功能,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可以具有上述三大功能。就鉴证功能来说,主要是判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与生产这些信息的规定之间是否存在重大差异,这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质应有的含义,所以,鉴证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基础。评价是在鉴证的基础上,将信息表征的绩效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判断绩效的水准。对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许多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就是表征工程绩效的,可以与适宜的标杆进行比较,以确定工程绩效水准。监督主要强调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只要审计委托人或法律给审计人授权,审计人当然可以对发现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所以,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完全可以具有监督功能。
(三)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关注希望审计干什么,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审计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前者是审计委托人的目标,后者是审计人的目标。
就终极目标来说,委托人委托或授权审计人进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是为审计而审计,而是将审计作为治理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而建立治理机制的目的就是预防和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进而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所以,从审计委托人来说,当然希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能发挥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作用,这是这种审计的终极目标。
当然,上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内容是就总体而论,并不一定在每个工程项目审计中全部出现,就特定的工程项目来说,委托人可能只要求对其中某些方面的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审计。
(六)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主体
审计主体涉及谁来审计,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主体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独立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从长期来看,专业胜任能力是可以建立的,所以,审计主体选择的实质性条件是独立性。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对于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审计机关无疑可以作为审计主体,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政府审计机关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对各类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来说,投资者对建设单位进行审计,可以是投资者自己建设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是投资者委托的中介机构。根据合约,如果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可以对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进行审计,则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委托中介机构作为审计主体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呢?就审计独立性来说,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独立于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但是,投资者及建设单位有其特定的利益,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也有其特定的利益,并且,在不少情形下,这些单位之间的利益是零和博弈,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利益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的利益互为消长,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显然不能独立于投资者及建设单位,如果由这种机构来审计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审计独立性缺乏基础。当然,即便是这样,由于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较为详细,审计依据较为清晰,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如果以审计证据为基础作出审计结论,也不一定能损害审计客体的利益,所以,审计依据的清晰性可以较大程度上弥补审计独立性的缺失。
(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涉及怎么审计,在审计基本理论层面,主要关注审计取证模式,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审计取证模式一般包括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 26 ],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上述四种模式都有可能采用。
命题论证模式将审计取证视同命题论证过程,将需要证实的审计问题作为审计命题,将大命题分解为小命题,围绕小命题来审计证据,通过对小命题的证明来验证大命题的真伪。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有些情形下,存在完整的信息链,可以从上层级的信息追踪到下一层级的信息,直到最原始的记录,在这种情形下,就可以采用命题论证取证模式。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关注商品混凝土投入量,如果是外购的,可以从施工记录中商品混凝土投入记录追踪到商品混凝土购入合同,进而追踪到发票及发票付款记录,通过这个追踪过程,就能验证商品混凝土投入的数量。
数据流程模式的逻辑是,可靠的过程是数据质量的保证,如果数据产生过程值得依赖,则数据本身也就值得依赖。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如果某些数据是由第三方生产的,并且这些第三方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都值得依赖,这种情形下,由第三方产生的数据也就值得依赖。例如,在工程监理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能良好地履行其职责的情形下,其提供的信息就值得依赖。
数据分析模式是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数据是否存在失真。就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来说,不少数据之间存在逻辑关系,若责任方提供的数据不存在预期的逻辑关系,则很大程度上其数据可能存在失真。例如,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通过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和工程管理文档这些记录中的工程物料量,对工程物料投入情况进行检查,验证是否按设计投入工程物料。其原因是,工程结算账、分包结算账、物资采购账、财务会计账、工程管理文档中的物料数量具有逻辑关系,如果这种关系不存在,则物料投入量可能存在失真。
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数据分析模式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形,就是重新计算。当发现责任方提供的数据存在较严重的逻辑偏差或判断其存在较严重的操纵数据动机时,可以按权威机构确定的方法,对一些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进行重新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责任方提出的数据进行比照,以确定责任方数据的失真程度。当然,采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双方对计算方法不存在重大分歧,并且,对于计算结果可以容忍一定的偏离。
专业测量模式是采用专业手段,对一些数据进行实地测量,重新计算,将测量得到的数据与责任方提供的数据进行比照,以判断责任方数据的真实程度。例如,在工程量审计中,经常使用实地检测方法来验证工程量究竟是多少;在工程质量审计中,可以用实体检测方法来检测建设工程是否满足国家标准或设计要求,判断是否存在工程质量缺陷[ 11 ]。
(八)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环境
审计环境理论涉及审计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审计环境如何影响审计以及审计如何影响审计环境,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也不例外。
就审计环境对审计的影响来说,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否作为重要的审计内容会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工程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工程合规审计、工程制度审计、工程财务审计和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四类审计业务的需求程度进而重视程度也不同;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本身又包括多项内容,例如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不同的审计环境下,对上述内容也会有不同的需求程度;另外,审计环境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方法会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基础信息下审计取证模式不同,不同科学技术环境下能用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取证的技术方法也不同,例如,用GPS测量土方工程量,在这种技术产生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就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来说,主要路径是通过使用审计产品来影响利益相关方,进而改变利益相关方的行为。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威慑路径,一些本身打算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弄虚作假的单位,由于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存在,这些单位放弃了这种企图,审计发挥了威慑功能;二是揭示路径,通过审计,揭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使得原来打算进行信息操纵的单位没有得到其预期的利益,甚至还招致损失,从而发现了一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的作用,审计发挥了揭示功能;三是抵御路径,通过审计,发现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相关的制度缺陷,推动这些缺陷得到整改,为避免以后重复发生信息失真奠定了基础,审计发挥了抵御功能。
四、结论和启示
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治理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其基础性问题,提出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关于审计需求,由于自利和有限理性,工程项目相关的利益主体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其中包括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为了应对机会主义行为和次优行为,需要建立一个治理框架,审计是应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的机制之一。
关于审计本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是以系统方法独立鉴证工程经管责任相关的非财务计量信息中的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
关于审计目标,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的终极目标是抑制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失真,直接目标是生产让审计委托人满意的审计产品,包括审计报告、审计评价报告和审计决定。
关于审计客体,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责任承担者,包括建设单位及其内部组织、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
关于审计内容,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主要是指工程量、工程造价、工程质量、工程绩效。
关于审计主体,基于独立性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和中介机构是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客体。在审计依据清晰的情形下,投资者及建设单位自己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作为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审计主体。
关于审计方法,命题论证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和专业测量模式在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中都有可能采用。
关于审计环境,一方面,审计环境通过审计需求、审计重点、审计技术等多个路径影响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另一方面,非财务计量工程项目信息审计通过威慑、揭示和抵御三个路径发挥功能作用,进而影响审计环境。
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问题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工程项目审计是我国重要的审计业务类型,但是,关于工程项目审计的基础性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这种状况,使得工程项目审计在许多情形下成为他人工作的复核,也没有找准工程项目审计在工程治理框架的定位。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需要从工程治理整体框架中来考虑工程项目审计,对于工程项目审计也需要区分不同审计主题,只有这样,工程项目审计才能真正发展成为有理论、有操作框架的审计学成员。
【参考文献】
[1] 时现.建设项目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5.
[2] 傅亚铨.工程造价真实性审计仍需加强[J].中国审计,2004(3):72.
[3] 李跃水,王延树.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中几个问题的剖析[J].建筑经济,2005(10):69-74.
[4] 高红玲.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建设工程造价审计[J].财会研究,2005(9):62-63.
[5] 田华.工程造价审计的实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2(5):64-65.
[6] 张文武.浅谈工程造价审计风险[J].财会研究,2008(3):70-71.
[7] 杨翠萍,代伟.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下工程审计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煤炭工程,2010(2):124-125.
[8] 周建平,蔡珉.工程造价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之友,2011(2):71-72.
[9] 公彦德,徐庆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利益共赢的思维转变及方法设计[J].建筑经济,2012(8):56-59.
[10] 郑敏,陈韶君,柏露萍.工程质量审计的逻辑起点和实务框架研究[J].审计研究,2010(10):30-33.
[11] 郝云松.对投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研究,2011(6):26-30.
[12] 白崇明.工程物料投入检查方法在工程质量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10):47-51.
[13] 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28-31.
[14] 唐建民.我国公共投资工程绩效审计指标评价体系构建[J].会计之友,2010(9):110-112.
[15] 刘爱东,赵金玲.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来自问卷调查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31-38.
[16] 李善波,李跃水,吴坚生.政府投资项目模式的契约结构与风险探讨[J].建筑经济,2012(7):9-13.
[17] 狄小华,冀莹.工程腐败:形成机理与防治思路[J].理论探索,2012(4):48-51.
[18] 宋伟,徐小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特点的实证研究:基于60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3(5):9-13.
[19] 刘瑞波.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的回顾及改革设想[J].工程经济,1995(2):20-21.
[20] 王敏,王卓甫.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制度变迁研究[J].建筑经济,2007(4):5-7.
[21] 戚安邦,孙贤伟.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3):56-60.
[22] 毛义华,舒晓华.中外建设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的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117-121.
[23] 刘应宗,郭汉丁,孟俊娜.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建筑经济,2002(2):17-19.
[24] 殷红春,黄宜平.多任务委托工程监理激励机制设计[J].现代财经,2006(9):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