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朗诵的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朗诵的技巧

朗诵的技巧范文1

关键词:朗诵技巧;古诗词;格律诗;古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09-02

一、朗诵的定义

朗诵,是把作品的文字转化了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朗诵,绝不是简单的“读”字,而是将文字经过朗诵者的二度创作,将个人对稿件的理解和情感灌注其中,在外部技巧的支撑下,最后转化为充满艺术性的有声语言。

朗诵是有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朗诵既具有了播音艺术的庄重性,又融入了舞台艺术的表演性,是多种艺术因素相结合的体现。凡是语言艺术工作的从事者,朗诵应是其基本入门学习课程之一。朗诵中强调的情感的调动、气息的运用、声音的处理,以及三者的结合,都是声音艺术最本质和最关键的部分。作为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新闻播音、节目主持等实践活动都可以从朗诵中借鉴和汲取到养分,从而使各自领域的声音工作更精进,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目前,朗诵相关的演出和比赛中,作品类型主要分为古诗词和白话文作品两类。作为朗诵艺术中的分支,古诗词朗诵和白话文朗诵在基础技巧上必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然而因作品题材的差别,在对稿件内容的处理上,又各有特色。下面,将会对古诗词朗诵技巧做出阐述。

二、古诗词朗诵技巧

在朗诵表演中,古诗词朗诵主要包括格律诗和古词。

格律诗分律诗、绝句两大类。全诗为八句的称为律诗,全诗四句的称为绝句。律诗中每句五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字的称为七律;同理,绝句分为五绝和七绝。汉语是声调语言,按照声调在中古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严格的平仄规律使得格律诗有一种自身固有的韵律美,这个特点使格律诗更易于朗诵出美感,同时也要求朗诵者对诗词中平仄韵律美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古词也具有这种平仄规律,这使两者在朗诵形式上有一些共通之处,下面将简单地从奠定基调、划分音步、掌握节奏这三方面来进行归纳讨论。

(一)奠定基调

基调,从文本的角度看,是指有声语言创作的基本格调、整体情调。诗词内容本身有自己的基调,是朗诵者创作的依据,但通过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作品便有了朗诵者赋予的第二基调――朗诵基调。朗诵基调和诗词自身基调一般来说基本保持一致。当然,因受时代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不同朗诵者对同一文学作品必然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差异有时会导致朗诵基调和文本基调的偏差。但这种偏差与艺术效果的好坏无关,对其评价则见仁见智。这里,笔者谈的基调,主要是从作品本身出发、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朗诵基调。如何奠定低调,主要需要朗诵者从诗词背景和内容特点两部分来把握。

了解背景,主要是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与艺术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创作客体来说,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一个作品的诞生,必然是艺术家世界观、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的综合体现,了解其背景,可以加深朗诵者对作品的理解。以陆游的作品《钗头凤》为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据资料记载,陆游年轻时娶了唐婉为妻,两人恩爱万分。然而陆游的母亲对唐婉颇有意见,最后强迫二人分开。十年后,陆游重回故地,在沈园却意外遇上了许久不见的唐婉。再次见面,往昔夫妻恩爱的画面再次浮现在陆游脑海中,陆游一时间感慨万千,在沈园的墙壁上创作下一首《钗头凤》。对于封建礼教,陆游身在当时的时代无力反抗,他透过自己的作品将所有悲伤、无奈的愁绪发泄出来,也使《钗头凤》流传千古。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了解作品的背景之后,再来看这首词的内容。“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是作者回忆往昔与唐婉偕游沈园时的美好情景。第二句“东风恶,欢情薄”,描写的则是两人离异后陆游悲伤沉痛的心情。一连三个“错”字,可以看出作者对离异之事的无限悔恨,感情非常沉痛。“春如旧,人空瘦”这句,作者从回忆和悔恨转入了现实,风景依旧,但人已不同,惆怅之情溢于其中。“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通过对景物桃花、闲池的描写,来衬托物是人非的现状,三个“莫”字中,陆游无奈叹息之情跃然纸上。

通过对背景和内容的把握,可以很快确定整首词的基调。整首作品沉浸着情怨和无奈,凄凉和悲伤,既有对前妻的相思之情,也有对现实的苦闷之绪,这样在朗诵时就可以更准确的进行表达。

(二)划分音步与划分句群

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由于音步的存在,朗诵中抑扬顿挫的效果更为明显,并有助于节奏的产生。[4]音步的划分在格律诗中尤其重要。格律诗除了每5字或7字之后的停顿外,句内的停连需要靠朗诵者自己理解。以七言绝句为例,一般可以有“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等划分。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七绝诗,若是从诗歌意思出发,划分方式可以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然后,这样的划分方式不符合朗诵时的审美,显得不规整、缺乏韵律美。因此,为了整体效果考虑,一般在朗诵时采用“二二三”的结构,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词,虽然在停连的符号上较古诗更为详细,如《钗头凤》,基本已经将层次划清,但在朗诵中,为更好的表达诗词的深层含义,对更小单位的语句的音步划分同样必不可少。拿钗头凤为例,若按照诗词意思来,整首词的音步可以这样划分: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但同理,这样细碎的音步划分毫无疑问会破坏整首词的节奏,使朗诵时缺乏美感。所以一般朗读者在朗读时,也会进行适当调整,使结构更朗朗上口。

除了音步的划分之外,在处理词的时候,朗诵者更应该注意句群的划分。

一首词中,有时会有很多短句出现。这些短句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存在的。划分句群,就是把这些看似独立地句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单位,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该词的意思的传达。句群之间,或是存在内容的变化,或是存在逻辑的改变,需要通过停顿、语气的变化等来体现这种层次的转化,使得语意鲜明清晰,语言流畅自然。依然以《钗头凤》为例,下面来划分句群: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诗的上阕均是对往昔的回忆。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对往昔夫妻生活细节的回忆,伤感中透着温馨,下半部分则是对两人被迫分开之后的回忆,充满了词人的无限悲痛之情。而下阕,词开始转入现实。下阕的前半部分是对如今相遇时情景的描述,风景依旧,两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变化,惆怅感慨之情十分厚重。而最后一部分,则是词人对现状的无限感慨,两人的爱情虽然还存在,但相思之情却没办法再传达给对方了。就像这样,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这首词便可以很快划分出句群,从而有助于朗诵的表达。

其实,不论是格律诗还是古词,最早都是没有注释标点符号的,是后人通过理解和口口相传慢慢形成了固定的朗读习惯。朗诵者在朗诵古诗词时,若有必要,可以抛开现有的标点符号,重新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诗歌进行全新的阐释。当然,这种诠释也必然是要联系诗词创作的背景,从诗词作者原本意图出发,而不是随意地自我发挥。现在很多颇有名望的名家在朗诵时,喜欢打破现有的音步,重新依据个人理解进行表达,成功者,其朗诵作品往往令人耳目一新,获得一种全新的体会,实在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境界。但是,在突破固有音步的过程中,也有不少失败者,他们或是过分追求创新而忽视文本原意,或是对作品的理解过于偏激和个性化,结果都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李岗.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01):68.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朗诵的技巧范文2

关键词:语文朗诵;目的意义;技巧指导;方法策略

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朗诵能力训练不容忽视。“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们必须认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读”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它应有的地位。

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朗诵能力训练非常必要。今天,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朗诵训练十分迫切。如今大多数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不如人意,朗诵没有激情,缺乏朗诵的技巧,加强朗诵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朗诵的基本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其次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此外,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常用的朗诵技巧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

1、停顿,就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间歇。常见,常用的停顿有以下几种:

(1)换气停顿。由于换气的需要,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有停顿。特别是有些长句,中间没有也不应有标点符号,而一口气却无法说完,必须酌情进行换气停顿。换气停顿要恰当,必须服从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管换气停顿的具体方法个人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停顿就在哪里停顿。

(2)语法停顿。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这种停顿,一般根据标点符号进行时间长短不一的停顿,停顿时间大体是: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3)逻辑停顿。是指在朗诵过程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强调某一观点或概念,突出某一事物或现象,在句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的停顿。

(4)感情停顿。又称心理停顿,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既可以在句子开头停顿,也可以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停顿。停顿时间长短由表达者根据所表达的内容或情感的需要,自行设计和掌握,运用得好,可以产生很强的艺术效果。

2、重音,是指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意加重音量与力度的某个或某些词。人们说话时,往往把主要的意思加语气来表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力,重读的部分就是一句话里的中心和主体。

3、语速,是指朗诵中音节的发音时间长短,或者说单位时间里吐字的数量。大体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4、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5、节奏,它与速度有密切的联系,是一种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的变化进程。节奏的把握应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首先应该考虑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其次是考虑声音的力度和速度,还要考虑句子的停连和转换等等。

朗读的教学策略:首先示范诵读。在课上给学生们配乐朗诵,或是让一些有朗读特长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或是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名家的朗诵名品。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悦耳的声音打动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

其次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根据文本和课堂的需要,进行多样化、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读。

最后可以采取朗诵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比赛中进行朗诵技巧的指导更是提高学生朗诵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朗诵的技巧范文3

关键词: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程教学 以赛带练 寓美于声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专业课程,它为后续的播音主持创作基础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课程奠定语音和发声基础。这门课程涉及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话语音和播音主持发声两个方面。通过这一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语音与发声的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与播音主持有关的吐字发声的技巧。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能够基本消除普通话方言遗留痕迹,达到普通话一级水平,吐字准确清晰;掌握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口腔控制和共鸣控制的基本方法,声音动听,富于变化。

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一般采用大课集体讲授和小课分组训练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练习的方式往往包括小课练习、课下练声和完成录音作业。一般是大课讲授和小课一对一指导之后,结合录音设备监听,师生共同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针对“90后”大学生专业意识不强、练声无法长期坚持、参加过多课外活动等特点,在本学期大一大二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余,增加了朗诵比赛环节,学生积极参与,以赛带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会语言艺术魅力,培养专业意识兴趣

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共81人,其中一年级40人,二年级41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学习内容以普通话语音为主,本科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学习内容以播音主持语言发声为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全国大学生朗诵最高规格的比赛――国家语委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共同举办的每年一届的齐越朗诵艺术节获奖作品,请学生赏析评价;进而指导学生分组,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诵作品,并在课堂上当堂展示,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学生对朗诵的认识很模糊,认为“朗诵就是一场表演”,但当自己真的演绎一部作品的时候,他们的认识有了改变。“朗诵,是朗诵者的艺术再造,是朗诵者唱给文本的歌,是朗诵者为文本谱的曲,是朗诵者以文本为蓝图,向听者描绘的理想国;是朗诵者以文本为桥梁,跨越内心的河,进入艺术殿堂的生命之旅”①。朗诵,绝不仅仅是一场表现或作秀。在朗诵实践中,学生逐渐意识到“播音有学”,“朗诵确实是朗诵者的艺术再创造”,“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确实能更好地运用气息驾驭稿件”。

朗诵比赛初赛共有65名共30个团队参与,提交了30部朗诵作品,经过专业老师的认真选拔,共15个团队进入决赛。决赛举办时,邀请了电视台、团委、学院等多位专家进行评分,学生得到锻炼和指导。不少学生表示,通过朗诵比赛的历练,他们产生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敬畏和热爱,也终于对这个专业有了新的认识。

二、领悟艺术发声技巧,努力攀登艺术高峰

朗诵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形态,它既有语言艺术的共同特征,又无处不显示其自身的表现特征。诗歌,由于词语的拓开,语气的舒展,字音的绵长,韵脚的鲜明,需要学生在语音上,普通话语音规范,声韵调准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在发声上,掌握播音发声的基本方法,气息控制自如,音色变化得当,情声气结合自然;在创作上,掌握播音创作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有对象感,能够情景再现、引发共鸣,停连、重音、节奏处理得当,创作目的明确,情绪饱满;在副语言运用上,表情自然,能够运用眼神与观众交流情感,体态语得当;服装、化妆与所选作品相符,作品朗诵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最初,学生并不能把学习的吐字归音的方法和呼吸控制的方法运用到诗歌朗诵中,往往吐字无力,字腹拉不开,声音没有张力。在反复练习、寻找感觉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朗诵需要得心应扣的喷弹力度。首先,唇的开齐合撮要控制得力,要掌握四呼的要领,然后根据字词、语句的色彩和分量加以运用。其次,发音最活跃的器官――舌头,要弹动有力,吐字如珠,舌头的动程一要准,二要快。再次,凡是要加大力度喷弹的字词,一定要大胆弹送,甚至达到夸张状态。最后,喷弹的力度是建立在正确的用气发声、吐字归音的基础上的,力度大小,取决于对词语、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领悟到发声技巧后,学生对朗诵和专业学习更感兴趣,针对自己表达的不好的字词和篇章,学生反复琢磨练习,期待达到更高专业水平。

三、探索朗诵创作规律,树立创作主体意识

有声语言的训练,以创作主体的个体行为为特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别人无法替代。播音主持语音和发声,仅仅靠老师课堂讲授、小课校正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在播音创作中主动体会和揣摩。以诗歌朗诵为主体的播音创作,对专业语音和发声的要求较高。掌握朗诵的创作规律,需要学生下大苦功练习字音、气息的同时,花气力、下工夫,逐渐掌握朗诵的创作道路、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创作规律。

“训练,是创作主体德、才、胆、识的艰苦磨砺过程,有方法,但无‘诀窍’,有过程,但无‘捷径’”②。学生在探索朗诵创作规律的反复练习实践中,逐渐感受到自己的创作主体意识,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有声语言创作的主体。树立了创作主体意识,学生才能真正积极地改进自己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在自己的发声条件上发挥所长,增强自己的发声能力,找到自己最好的声音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创作主体意识的萌发,激发了学生的播音创造力和播音创作欲望,发自内心地追求播音发声的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在朗诵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开始积极地组织练声,动脑筋练声,主动向专业老师请教字音发声方面的问题,努力地探索播音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在训练中体会,在训练中品味,在摸索朗诵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以积极、自信的“大我”逐渐迈入有声语言创作的殿堂。

四、引导树立积极人生观,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朗诵者不应满足于自己的声音、口齿和技巧,而应该下工夫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朗诵者的追求应该是高境界的追求,应该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生命的感情给人以启迪,以高雅的品位给人以指导。学生选取的作品既有《钢铁》《秋瑾》《老人与海》《嘎达梅林》《我的南方与北方》等经典朗诵篇目,又有《那些年我们似乎很有钱》《承继・出发》《蚁族》等接近大学生生活的现实作品,在朗诵过程中,学生进入情境,体会到文本内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作品所打动,感悟到作品中张扬的真情与正气。

朗诵的组队多则四人,少则两人,独诵较少,在练习和比赛过程中,学生深深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逐渐收敛了作为艺术生的傲气和个性,渐渐学会了宽容、理解和团队协作。包括音频、视频、比赛流程设置、主持等比赛环节由专门的学生社团(凤鸣朗诵艺术社)自己组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到了通力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的语音和发声方面的问题解决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学生介入专业教育的开始就上语音、发声课,着手解决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后续的课程当中还要贯穿始终,在每一阶段的教学当中,在学生考试的时候,直至毕业,语音和发声都要占一定的比例,要体现出这方面的要求,不可以理解为是阶段性的课程,所以发声课是贯穿始终的课程,而不是初级课”③。

学习播音主持语音和发声,小课很重要,它必须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用声方法,同时要校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此次朗诵比赛,以比赛带动训练,以自身实践体会感悟声音的魅力,收获甚丰,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这一环节补充教学。

注释:

①张颂.诗歌朗诵(第二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第2版):6.

朗诵的技巧范文4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钥匙。大纲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学生须借助诵读,才能深刻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对写作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

同时,朗诵还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此种种,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无须多加赘述,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读、会读课文,并读出感情呢?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注重提高范读水平,使教师的范读具有示范性

教者如果拥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具备一定的朗诵技巧,就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一种令学生沉迷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更快地进入相关语文情境,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提到“国文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由此可见,真情的朗诵必能开启学生的心扉。

二、灵活变换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传统朗诵方式单一,其中齐读就是大部分老师都喜爱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像《海燕》《破阵子》等或悲壮或慷慨激昂的文章,齐读可以很快进入情境。但齐读太多,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者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灵活多变地选择朗读方式。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文章,文中人物个性十足,对话中人物特征也极其鲜明。遇到这种情况不妨采用角色朗读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朗读的表现欲望,又能让他们更深刻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点。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不受拘束,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最喜欢、最想读的句子,相信此刻他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分层布置朗读的要求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要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需要循序渐进、有层次地设计朗诵目标。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初读全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适当,做到“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注意语气舒缓、快慢,读出节奏,尤其注重最后一节,感悟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操。三读课文,进入课文营造的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到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逐层推进的朗诵教学实现了学生与作者心灵的交流,读出来的声音不空洞,不矫揉造作。

四、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点拨学生朗读的技巧,如怎样合理安排停顿,这在文言文中尤为重要。教学文言文时,课前让学生通读全文时,把一些最明显的停顿关系,如主谓之间、发语词后的停顿标注出来。朗读时多加注意,不能读破句子;还有重音、语调的把握都是朗诵时的关键。教学时除了教授语法知识外,我还从文章的情感线索入手,“批文入情”,根据情感的不同,归纳了几点规律:“爱”的感情一般是“气沉声缓”;“喜”的感情一般是“气满声高”……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方能“拨开云雾见太阳”,朗读时做到“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才成为可能。

五、开展多种活动,提供朗诵平台

朗诵的技巧范文5

关键词:口语能力培养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五种口语能力:朗诵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和交谈能力。

朗诵能力的培养

朗诵可以克服文字语言的局限性,使文学作品更富感染力。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就有着不同的朗诵技巧。教学时,根据不同文学作品的朗诵技巧进行分类培养。

――诗歌朗诵。 采用以下四种方式:直抒胸臆,如:郭沫若的《天狗》;借景抒怀,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托物言志,如戴望舒的《雨巷》;因事缘情,如艾青的《光的赞歌》。让学生的朗诵成为诗的再次创造,再次燃烧,再次升华。

――散文朗诵。要朗诵好散文,必须做到:开掘深刻的“意”,穿缀散落的“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深刻理解作者心中的着眼点,不论画面有多跳宕,题材有多广泛,只要找到那根起着统摄作用的主线,脉络分明,语势流畅,就一定能表达作者的感情,表达作品深远的意境。高尔基的《海燕》和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就是极佳的示范材料。

――其他文体朗诵。论文参考网。寓言语言简练,幽默诙谐。指导学生朗诵寓言《嘴的抗议》,让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嘴”的嘲笑和讽刺。如要读出幽默,那么老舍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则堪称典范。话剧在中国历经百年沧桑,当然也是朗诵的佳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的《雷雨》就可以让学生在排演中受到诵白的训练。

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由学生主持,学生当评委,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教师还要进行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演讲能力的培养

演讲能力就是面对公众的讲话能力。演讲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讲什么”和“怎么讲”。具体说来就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前两个是“讲什么”的问题,后两个是“怎么讲”的问题。下面就学生竞选演讲为例谈两点方法

――撰写演说材料。①自我介绍:或借名人之言,强调相关的特点,或用双关法,引起听众关注。②主体内容:包括竞选动机、竞选目标、工作计划、施政纲领等。③结束语要注意煽情,博取信赖,获得选票。

――组织演讲比赛。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生掌握竞选演讲的安排后,请学工处领导和指导老师担任评委,开展院系学生会相关职务的竞选大会。既选拔了人才,学生的演说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

辩论能力的培养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在培养学生辩论能力中,本人采用了以下步骤:

――播放录像。 结合议论文的教学和利用学院广播站多次播放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的录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模仿中受到启迪。事实证明,学生看完录像后,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 布置辩题。如《刚走上新岗位要不要夹着尾巴做人?》

――撰写辩词。由于辩题的内容与学生走向社会、如何做人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认真查阅资料,写出了有板有眼的辩词。

――进行辩论。正方:①人都有欺生的毛病,而“先来者”有时“出格”的表现只是因为他们自卑,怕新来者瞧不起自己,怕既得利益被新来者所瓜分,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不一定真的想欺侮你。“夹着尾巴”不是痛苦的事情。论文参考网。②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协调力,适当妥协是一种美德。③韩信,如果当初不忍气吞声,受胯下之辱,后来;后来就不可能成为大将军。隐忍是为了更好地出击。④先拥抱,后扼杀,像拳击比赛那样。反方:①“夹着尾巴”,是可怜的,也是虚伪的。②“夹着尾巴”只会体现奴性,不能彰显人性。

――总结提高。通过这场班级辩论赛后,学生既学到了辩论知识,培养了辩论能力,更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主持能力的培养

说到主持,学生七嘴八舌说出许多“名嘴”和他们主持的节目。学生在报出这些主持人的大名时,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为了让他们的梦想成真,在教学中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了解主持人的必备素养。首先有非凡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以错纠错法、自圆其说法、顺水推舟法、反诘法、反答法。并举出实例让学生体会其中奥妙。如讲自圆其说法的妙用时,本人引用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杨澜主持节目,不小心摔了一跤。所有的眼睛都注视着她,全场鸦雀无声,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观众太热情了,我为你们而倾倒了……” 全场掌声雷动。其次要有优美的语言。主持人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种亲切、纯正、感人的声音语言,表达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有个性、有特色,要追求声音美、言辞美、表达美和情境美。

――注意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主持人的一个手势,一脸微笑,一种动态,都能给人以感染力。

――主持校园的各种节目。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得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印证。因此设计了“以校园实话实说为主题”等节目,选出两名表现突出的学生过一把“主持” 瘾。论文参考网。从学生敏感的话题“早恋是枚青苹果吗?”入手,两位主持人设计了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将羞涩、沉闷的局面打开了。男生、女生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会场气氛也一下子活跃了。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继续进行着。通过这一次节目主持,两位主持人充满自信,还打算参加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呢。其他同学也发现主持节目其实并不难,都想各展风采。

交谈能力的培养

交谈是人际间最直接、最简便、最广泛的言语交往形式。根据交谈的地位和作用,可将教学重点放在交谈的技巧这一环节上,并进行模拟求职交谈。

――培养交谈技巧。主要有委婉含蓄法、转移话题法、激将法、借题发挥法、反意正说法和步步引导法。以上六种交谈方法中,委婉含蓄法是交谈艺术的一个基本方法,要进行重点指导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正确的还是有偏见的,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向对方劝说都比较适应对方,容易使对方承认、赞同、接受你的说法。在交谈中还可以训练其他技巧:用试探的口吻。当你和对方谈论一件事情,你已有了一定的看法,不妨先以试探的语言说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用赞颂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称赞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觉得你很懂礼貌。先说点客气话:“您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这件事还得多听听您的高见……”然后,再谈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做往往使对方在接受你的意见时不致感到被动和有失尊严,同时还会为你的谦虚、礼貌的人格所折服。

――模拟求职交谈。根据高职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训练重点定为模拟求职交谈。求职交谈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形象仪表、品质素养、业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方面的直观性检测。对求职者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交谈,因此要求学生先作如下准备:先要准备一份打印好的个人简历,还要调查了解该单位的情况,这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生在模拟求职交谈时还应注意:听清主试者的提问,从容不迫的作答;答语真诚而客观,不故作谦虚,也不故意卖弄;适度赞美对方,表达求职的诚意。通过模拟求职交谈活动的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说话的语气也文雅、谦虚多了,交谈的能力也提高了。

朗诵的技巧范文6

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不敢朗诵的场面。这样的局面是哪些原因造成呢?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学生不敢朗诵在课堂教学中造成的因素

首先,是教师缺乏对朗诵的足够认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对朗诵教学的认识不足,课堂上往往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这样,学生就没有时间去读,没有时间去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去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其次,是教师对学生朗诵缺乏应有的指导。教师在朗诵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二.提高课堂朗诵教学的对策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提升教师素质。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朗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的将其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关于朗诵方面的一些技巧、方法,如何吐字发音,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语文教师首先要会。这不仅有利于指导学生的朗诵,同时自己又能做良好的示范,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第二,朗诵不可随意,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朗诵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朗诵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课文适合集体朗诵还是适合个别朗诵?等等问题教师上课前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诵,做到统筹兼顾。

如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既要有教师范读,又要有学生配音朗诵;既要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诵,也要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诵中,既激荡着学生的感情,又使朗诵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优化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朗诵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诵的参与面。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诵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诵,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诵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诵的和谐氛围。

第四,创设情境,营造朗诵氛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就便容易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诵的效果。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比如朱自清《春》,对于春天,每个学生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但我们生活在黄淮地区,短暂的,春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细腻的感触,这需要教师在朗诵前调动学生的回忆,渲染春天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文字有机交融到一起。

第五,朗诵兼顾不同文体、不同学生。由于文体的不同,朗诵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议论文以理性思维为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朗诵时可以选择带有作者针砭时弊,强烈爱憎的鲜明观点的语句。比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可以朗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通过朗诵能强烈感受到梁启超对待事业工作的态度。记叙文、散文、小说,或以叙事见长,或以抒情取胜,或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见长。朗诵时候,可以选择能够表现这些主题、艺术特色的句子展开。

上一篇品牌策划

下一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