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分析;因材施教;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12-21

一、现状分析

家教行业可谓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小学家教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很多家长反映收效甚微,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缓慢甚至没有提高,可见家教辅导方法、管理模式等存在很多缺点,有待完善。针对这个情况,笔者和成员创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家教机构。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鉴于中小学生所储备的知识较少、学习能力不强;他们的智力未得到深层次的开发;中学生年龄小、心智不成熟的心理特点以及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等这些重要的学习因素和同龄的外国学生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本团队创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那就是运用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进行家教教学和辅导。此外,本团队成员均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并且具备专业素质。本团队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得心应手,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教学效果显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两年来对外汉语教学技巧运用的实践,不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改进创新和进行教学经验总结,最终我们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且备受中小学生青睐的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套教学法能够激发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措施

1.因材施教

从古至今,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则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历时考验和实践证明,它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原则。通过因材施教,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制订和调整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进度等,使学生在智力倾向、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相适应,从而让学生在适合的教学环境和内容中更好地学习。对外汉语教学也讲究因材施教,教师根据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制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途径等。笔者认为不同的中小学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用对外汉语教学中总体设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因材施教,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

对外汉语教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班级集体的课堂教学,另一种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笔者认为通过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充分了解,采用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材施教,做到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2.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要以学生的反应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如果忽略这点,那么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会存在间隔,两者之间教与学就不能密切地联系和融合,就会造成教和学的脱节,教授的知识没有被学生吸收,那么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因为教学讲究实践性,是双方面的。对外汉语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当教学被理解为单向的、既定的过程,那么这个教学过程就缺乏生命力和活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学习效率就低。在20世纪80年代,教与学结合的教学法是一个新的发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与学完美的配合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本团队注重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把以学生为中心看作首要原则,认为是整个第二语言教学各种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一对关系。对外汉语教学本团队运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原则,认为学生是内因,教师和其他一切因素皆是外因,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贯穿整个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3.寓教于乐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有着活跃好动等性格特点,好胜的心理以及其他方面和同龄外国学生相似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寓教于乐技巧也很值得借鉴。中小学生积极好动、玩心大,他们不会安分规矩地学习,如果只是单方面地给他们灌输知识,他们不但不会用心、学不到知识,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从内心深处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的诸多特点,他们喜欢通过带有娱乐性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青睐于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在这点上,同龄的外国学生和中国中小学生具有一致性。以教授中小学的汉语词汇、语法为例。词汇解释技巧主要利用已学过词汇、动作表演、语境、例句、上下文、近义词、反义词、汉外对比、翻译、扩展、对比等方式解释。解释语法点主要是通过简易公式、使用符号,借助图片、简化笔、道具、实物等。练习语法点主要有三种形式:替换、重复、扩展等机械性操练;形式变换、复述、翻译等有意义的练习;小组活动、模拟交际等交际性练习。除此之外,在游戏中学习,做小游戏等课堂活动备受喜欢。

4.管理模式

《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认为学习既是一种认知心理活动,又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其中,情感因素在认知和学习的成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小学阶段正是叛逆期,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充裕的现代“00后”更是叛逆的一代,厌学心理普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这个理论来观察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和外在表现,来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

动机是驱使人们的一种动力因素,是人们想要达到某种目的和心愿的重要因素。本团队抓住这个特点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无限热情,让学生主动地钻研其中;激发竞争,竞争也是一种鼓励学生的有效方法。它能够激发和满足中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从而使其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指出学习的兴趣。此外,对外汉语教学指出对学生的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中小学学生各方面还未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错误,即使教师强调多次,他们也未必会记住和及时改正,作为教师,应当适当宽容学生,适当包容学生的一些错误,不能因为对学生期望过高而操之过急,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

本团队采用“学于静,学于乐”的全新理念,让学生在种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化学习环境,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质量的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对外汉语教学技巧特别是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结合、寓教于乐、创新管理模式等在中小学家教中的运用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当然本文对此方面研究还未全面透彻,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此外,本文的教学经验均以实践作为依据总结而得,对大学生创业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李 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2

论文关键词: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训练策略

一、如何选择与确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可以从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培养与沟通、针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与措施及其他方面进行考量。

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以学生群体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精神,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通过团体辅导与团体成员进行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认识与沟通: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背景、经历的学生,在团体或个别辅导中应用多种方式了解和观察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生动的活动帮助学生端正认识、陶冶情感。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个过程是一个双边的合作、沟通、了解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创造情感激励的氛围,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干预的方法与措施:在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干预、学科教师教学方面的干预、班主任的干预;从干预的内容上讲,有认知干预、行为矫正、情感干预等。

其他方面: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但同时也涉及同事、上级、家长等多方面,因此与同事、上级、家长的互动和协作也是考量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因素。

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笔者在确定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途径与方法上选择了关键行为事件的访谈方法、问卷调查法、数据整理与检验和文献资料查阅法等来确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关键行为事件的访谈: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笔者对多名优秀的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关键情境,从而收集被访谈者在关键性事件中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通过对比分析访谈结果,提取导致能力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产生高绩效的能力要素。

问卷调查: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中获取了行为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一系列与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指标相关的问题构成。

数据整理与检验:就是把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研究的基础,并对问卷进行结构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整理,并对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笔者初步确定了考察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的18项基本指标:

能开发与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能研究适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

具备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

具备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与学生共情;

掌握学生心理咨询基本技术的理论与知识;

能诊断学生学业、人际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倾听学生心里话,了解学生的想法;

具有认识了解学生的能力;

建立与发展良好的咨询关系的技术;

从学生生涯发展出发考虑问题;

具备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认知与行为的能力;

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把工作当事业来看,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善于交流、沟通;

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特点;

能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

善于同家长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文献资料的查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贾晓波认为,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四种。王燮辞认为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四项基本功。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五项专业基本功的内容与训练标准

什么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呢?它是指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顺利实现一定的目

标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特征、基本素质和能力倾向。一方面,它是由多种单项的能力和素质组成的和谐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影响教师能力、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根据各自所起的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进行综合考查。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水平与发挥效果。根据调研(访谈、问卷、数据整理)以及文献资料法搜索出的总结,从有利于深化教师专业基本功与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认识出发,笔者把心理辅导活动分成了团体与个体辅导两个方面,将专业基本功划分为五类:能听会说的咨访基本功、能观会处的诊断基本功、能引会导的干预基本功、能写会话的设计基本功、能教会引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咨访关系的技能

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的一种技能。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是咨询的第一步,是决定咨询成败的关键因素,辅导教师具备咨访关系技能必须对来访学生做到:尊重、真诚和共情。对来访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真诚地对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已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情;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建立咨询访关系时要能听会说(能听:善于倾听;会说:准确表达、交流)。

2.心理诊断的技能

心理诊断是一个系列过程,从广义上讲是对正常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格特点及个人发展水平的评估;从狭义上讲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包括确定目的、收集资料、观察现象、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六个环节。心理辅导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准确诊断,要善于观察,并找出来访学生错误的认知结构,将来访学生的个人问题延伸出去寻找根源。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对来访学生做到能观会处(能观:善于观察;会处:处理、评估),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心理问题干预的技能

当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和心理问题诊断已经明朗,情感反应得以澄清,学生的不同选择及其行为结果也已考虑在内时,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现行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作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功,我们主要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调整与行为矫正两个方面进行。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做到能引会导(能引:引领、辅导;会导:疏导、干预),帮助学生自立自强,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青春期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诊断过程中能够产生行为转变,使其健康成长。

4.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技能

心理辅导活动是以活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形式,不同于学科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得到启示,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辅导活动设计一般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辩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则应做好:制订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做到能写会话(能写:精于设计;会话:表达设计意图)。

5.心理辅导课的授课技能

心理辅导课的授课技能是心理辅导教师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目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语言、共情、组织、调控等技能。

因此在心理辅导课授课时教师要能教会引(能教:教会学生从理念上感悟、情绪上调节、技能上掌握;会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心理辅导教师五项专业基本功训练的路径与策略

专项训练:当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少,专职的更不多,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要让教师成长为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是基础。

开展专项训练的途径很多,可以寻求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参加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班、听心理健康讲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学习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等基本技能,培训教师要对教师研习情况进行分析、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的水平和研究能力进行评估。

实践体验:实践体验就是要“学以致用”,这是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形成的关键。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践体验通常通过对来访学生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活动来完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所学理论,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合作交流:心理辅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如与家长、学生、社会人士、专家进行合作等。合作交流是心理辅导教师五项基本功形成的桥梁,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案例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心理辅导教师在辅导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五项基本功形成的动力。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3

关键词优质高中 心理活动课 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学生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加之老师和父母的高期望,也会导致优质中学的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优质高中的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高级人才的后备军,心理素质亟需提高。

一、优质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了解了多所优质高中的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还有部分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具体的实施状况及效果都不甚乐观。

1.心理活动课自习化

很多学校虽然将心理活动课安排在了课表上,但因为升学等压力,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心理活动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心理活动课可以随时拿来补课,被主课老师占用;在很多学生眼里,心理活动课属于“自习课”,学生忙着完成作业,无暇听课。

2.心理活动课活动化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心理活动课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组织多个活动、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活动与主题是否相符考虑不全,活动各环节之间关联不紧密,逻辑性不强,虽然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提高,但过多的活动占用很多时间,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心理活动课随意化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但至于课程的内容,很多学校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考察,导致心理教师开设课程时过于随意,想到什么开设什么。学生课堂上表现自由松散、随意发言,甚至打闹,课堂纪律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内容安排缺乏连续性和序列性,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4.心理活动课课堂化

不论是从心理教师的角度上,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心理活动课的态度均是“重课上,轻课后”,急切希望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体验少,而在课后也不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知识和方法,但并不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脱节。

二、心理活动课效果不良的原因

1.学校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衡量其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管从学校的领导层面还是基层教师层面,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发展”,而“学生心理的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高考科目的分数提高来得有效,开设心理活动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受阻,尤其是心理活动课这种心育形式得不到保障。

2.教师缺乏专业技能

教师的心理专业技能欠缺,不能有效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需求,导致课程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当前需要,课程满意度低下。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因缺乏具体理论支撑,不能全面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导致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不符。对课堂规则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忽略课堂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学生的“随意”是课堂自由的表现,导致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心理活动课是“自由课”“好玩的课”,就是在学习之余缓解压力、放松的课。

3.课后缺乏实践延伸

由于优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不忍心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很多教师也意识不到实践练习对学生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些教师每节课后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但因缺乏相应的检查反馈,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家庭作业的重视,对心理活动课的课后练习也自然会忽视。这就使得学生虽在课上有了体验、感悟,却不能将这些感悟和认识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去运用和提升,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三、提高心理活动课实效的策略

1.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1)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培训

目前在多数学校里,心理教师有两个角色,一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二是心理活动课的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活动课教师,心理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1]。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加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提高教师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当下很多学校的教师热衷于“绘画治疗”“意象对话”“催眠”等技能的培训,但这些技能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咨询能力,而不是开展心理活动课的能力。教师要准确定位,合理选取培训方向和内容,使培训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对于心理活动课的主题、课程设置、评价等标准不一,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不利于心理活动课的科学持久发展。虽然也有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可供学习,但基本上很多心理教师仍是“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学校间、市区间的交流分享并不多,不利于教师备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不同学校间、区乃至市级的心理活动课的交流教研平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研讨,从专业的理论学习到课堂主题的选择,从活动选择安排到课堂的常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

(1)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调整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要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去感受、思考、总结、提升,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根据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活动课可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分享感悟-实践拓展”四个环节。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活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成长;通过分享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拓展将课堂所学进行归纳,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2)合理选题,精心准备

由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课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被专家称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易受挫,走极端。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当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困惑、需求,还可通过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来选取相关的主题,最终经过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

心理活动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安排要服务于主题,活动的深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各个活动环节之间有逻辑关系,能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提升课堂的实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3)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生在体验、讨论、分享基础上达到感悟、提升的目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能否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应是开放、民主、平等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团体动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在课前与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承诺“尊重、支持、参与、保密”的心理课堂原则,做好课前规范。从我做起,树立真诚开放的榜样,让学生开放自己,真诚表露。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能准确共情,对于学生的分享不批评、不评判,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尽可能积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负面行为能够积极正面引导,使学生回归课堂活动。

3.注重课后延伸,及时反馈改进

(1)增加课后实践延伸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效果非常有限。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心理活动课更是如此。它让学生就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外有机会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训练,感受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每节课后针对主题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练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上完心理活动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生到底感受怎样,收获如何等一无所知,致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无从谈起。学生的反馈是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证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就整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感受、收获、活动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增强课堂的针对性,提升课堂的实效性。针对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下节课课前的表演、展示、感悟、体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反馈检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后延伸的重视,自发去实践练习,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提高学校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必须有学校领导的支持。这就要求领导及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学校才会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心理活动课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4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逐步深化,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师疑惑,心理活动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才能上得既有实效性又吸引学生?纵观市级和省级的心理活动课比赛,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在内容和方法方面心理活动课的吸引力法则。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的吸引力法则

1.生动形象的视频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视频材料的适当运用,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这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有位教师在上“赢在中考——时间管理”课时,引用了视频《鹅卵石的故事》,效果就非常好。视频里的老教授在学生面前拿了个空罐子,先后放入鹅卵石、碎石子、沙子和水,每放满一样东西都问学生罐子满了吗?最后让学生思考实验的启示。这个视频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中需要花点心思,选择适合的视频,并根据视频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切合主题的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在心理活动课中非常常见。怎样的游戏、活动才真正适合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收获,这就要仔细斟酌了。以热身游戏为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会用到,但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学生,与主题并无多少联系。有的教师甚至用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热身活动,让人感觉是为活动而活动,喧宾夺主了。事实上,最佳的热身游戏应该是简短的,既能达到热身的目的,又能与主题相连。如有位教师在上注意力训练的课时,使用了抓手指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直观地体验到注意的集中和分配,既形象又深刻。以课堂活动为例,笔者在上“珍爱生命”时,让学生尝试折叠“生命的纸条”来体验生命的长度。整个活动做下来,学生通常会感到很惊讶,“天啊!原来我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这么少!”活动虽短,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既符合主题,又启发学生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发思考的讨论、辩论

在心理活动课上,尤其是中学心理活动课,讨论、辩论通常是一节课中最有深度,最能体现学生思维水平、教师专业功底的一个环节。一场好的讨论、辩论,涉及到教师如何设置问题,学生如何讨论,讨论的水平、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师的点评、小结等方面。

首先,好的讨论、辩论离不开好的话题(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整节课的重难点有准确的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的问题、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再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看了清楚明了,没有歧义。

其次,是讨论的水平、深度和广度。这一点既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相关,又与教师提供的问题有关。只要讨论的话题符合学生需要,学生感兴趣,并且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学生通常都会有话说。如有位教师给高中生上“初恋来了”一课时,在讨论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1)承受度考核:你觉得自己能够承受初恋发展到什么程度?(2)情境考验:当你与对方处于热恋当中,对方提出过分的身体接触或时,你怎么办?(3)应用探讨:你觉得在把握初恋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一出来,不少教师担心,这些问题学生愿意回答吗?他们能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吗?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因为这正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男生。女生刚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也进入状态参与讨论。若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仅停留在问题层面,还能从中进行归纳、总结、迁移,这样会更好。

再次,则是教师的点评、小结。心理活动课讨论的话题大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故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要善于进行概括,遇到有争论甚至错误的观点,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必急于给出结论,留给他们继续探讨、继续思考的余地,否则容易误导学生。

二、心理活动课方法的吸引力法则

1.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启发式教学思想,古已有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设置疑点,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员处于暂时困惑状态,从而激起其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的欲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心理活动课上,启发式教学同样受用。2012年广东省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比赛一等奖得主——深圳的刘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如“朋友间的那些事”一课,他以录音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三个不同的案例:不会拒绝的小君、能力出众的小秦和没有朋友的小雷。之后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四个问题,第一组:小君为什么不快乐?第二组:小秦和同学之间的问题出在哪儿呢?第三组:小雷为什么找不到朋友?第四组:三段故事的主角有什么共同之处?各组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小君太软弱、太敏感、朋友太少,太过在乎这段友情;小秦说话太直接,自以为是……讨论结束后,刘蒙老师发问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所有这些回答背后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更本质的原因呢?”霎时间,学生们都安静下来,陷入了沉默,“共同的更本质的原因?”学生真正陷入了思考。启发式教学形成了。一两分钟后,部分学生若有所思,大部分学生仍感觉迷茫,这时,刘老师进一步启发:“如果从小君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去描述自己,她其实会从心里觉得自己……”“很普通”“很平庸”“不够好”学生们纷纷表示。“非常好!”“那她是怎么看小双这样的朋友呢?”……在刘蒙老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下,学生们终于悟出了三位主人公的人际互动模式:我不好——你太好;我很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了思考和分析中,内在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

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言简意赅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心理活动课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上心理活动课,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已经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上心理活动课无疑成了他们放松、缓解压力的好方式。因此,课堂上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做到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此外,心理活动课的上课形式,座位安排和分组形式,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这样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和保持活动兴趣,促进主体潜能的发挥。目前,不少学校配备了团体辅导室,这样的大教室就非常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学生的桌椅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随着每节课的不同需要而进行调整。教师可通过游戏或学生自由组合等方式进行分组,每节课都可以不一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尝试过与不同的同学合作、竞争、讨论,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心理活动课,最忌讳的就是“一言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模式很难达到好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心理活动课失去兴趣。所以,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并不需要说太多,只要将教学环境设计好,活动组织好,学生引导好,一堂生动有趣的心理活动课就出来了。

3.重视体验、重视分享,善于总结

美国学者戴维·科尔布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心理学中的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现今心理活动课的主流就是参与体验式。参与体验式教学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所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两个环节,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达到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形成优良品格的学习目的。

以前面提到的刘蒙老师为例,他以三个真实的案例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当事人的感受,从而总结出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身份的感受和困惑。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往往比光讲理论要好得多,学生易接受,也容易受到触动。至于分享,在不少教师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并不重要。事实上,分享是最好的总结和提升,尤其是以活动为主的心理活动课。如培养团队信任的专题,有些教师会让学生玩信任背摔的游戏,可是热闹的游戏之后没有分享,也没有总结,就像纯粹玩一个游戏,这并不符合心理活动课的要求。若是能够合理分配时间,游戏过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是写出来,那整节课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因此,要上好一节心理活动课,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忽略分享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袁丽东.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10(6):138.

[2]陆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浅谈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17.

[3]王耀文,陈丽霞.课堂讨论教学方式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83.

[4]辛伟敏.启迪学生思维,促进能力培养[J].教育战线.2010(22):146.

[5]王好学.探析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诀[J].法制与社会.2010(2):246.

[6]乌川.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技术.2010(3):34.

[7]严辉龙.创新教学载体,落实主体地位.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159-160.

[8]马跃兰.体验式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0(3):170.

[9]虞华君.杨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82-183.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5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学校不仅要传授他们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学区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源地,心理健康教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区所辖的新源里二小就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学区多次承办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国际国内研讨会上作过经验发言,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雁。

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一些中学生对高考志愿专业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无法确定自己的个性特征,不知道自己应该报考什么学校和专业,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许多事实表明,中小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一样,存在着群体性的“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生涯无意识、学习无动力”的问题 。2009年1月,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学区开始了小学生涯教育的探索与

实践。

一、潜心钻研,研发教材,形成体系

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如舒伯的生涯理论、人格类型论、特质因素论等,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已有的大学、中学以及职业学校生涯教育开展的经验,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摸索,制定了《幸福村学区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先是开发了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之后乘胜追击,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又开发出适合每个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学生涯教育》系列丛书,共六册,教材按照生涯教育辅导目标:自我认知、认知社会、生涯探索三个维度,将三个目标划分在七个专题中,从生涯认知、认知自我、热爱生活、学习与生存、认知社会、生涯探索、生涯准备等几个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单元都设立了“生涯茶座、生涯指南、生涯镜鉴、生涯实践、生涯感悟”的教学模块。本套教材被心理学家称为祖国大陆第一本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填补了大陆小学生涯教育教材的

空缺。

在研发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区域内五所学校开展实验,2010年9月,生涯教育在学区内11所学校全面铺开。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心理活动课等进行落实。

二、健全组织机构,确保落实

为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学区成立了组织机构,由学区主任担任组长,学区德育干部担任执行组长,学区所辖各学校的校长、德育干部为成员的学区级组织机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两层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学区、学校落实生涯教育作好了组织上的保障。学区成立了“小学生涯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对各学校进行组织和指导。制定计划,将生涯教育纳入学区重点工作,并组织学校进行落实。

三、探索生涯教育的校内实施途径

为了使生涯教育在学区所辖11所小学得到有效落实,我们倡导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讨多种途径和形式,做到多途径、全方位地推进。

(一)构建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体系

1.生涯教育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确保生涯教育的效果,学区各校以我们创编的小学生涯教育教材为依据,开设了专门的生涯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有内容的生涯教育。例如:我们根据年级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生涯认知开始,逐步认识自我,并在生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生涯探索;我们通过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兴趣能力培养等方式,通过游戏、实践体验、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关心他人、积极思考,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涯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供成功者的案例,鼓励学生向成功者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生活和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情境创设和学生的体验活动,如“小小拍卖师”“我的未来我做主”“20年后的我的美好憧憬”,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并通过体验活动,感悟和理解生涯教育的真正意义,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同时,我们认为小学生涯教育不仅仅涉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更承载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发挥着引领小学生未来人生理想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增加了对学生价值导向的引领,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如,在教学或实践过程中,结合具体情景,引入对成功的认识、对金钱的看法、对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的初步认识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采用“幸福杯”生涯教育教学设计评优、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推动生涯教育课的提升。

2.主题班队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班主任是开展生涯教育的主体力量,他们能够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豁达的胸襟面对学习、生活。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增长知识,陶冶心境。

(1)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反思

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在班主任的帮助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反思。懂得了个人经历、家庭、社会等内外部因素会对自我认知产生影响;意识到在校外获得相关经验和拓展自己能力的重要性。

(2)让学生收获初步的生涯决策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逐渐具备了初步的决策意识,意识到人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选择,当前的决定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如:人的一天有多少决策行为,人是如何进行决策的,以及对多种可能性的分析与判断。生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在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等。

(3)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正确面对压力

到了高年级,经过几年的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对“为什么感到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如何调节压力与情绪,为什么我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等问题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正确面对压力奠定了基础。

3.多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生涯教育,也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探索的一个课题。在各学科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挖掘一些显性或隐性的生涯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向教材中的成功者学习,从而推动全校生涯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品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学会安排生活,摆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初步树立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如三里屯小学王秀梅老师的“数学画”教学,让学生通过画数学画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数学的基本知识。张莉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语文教学课,通过观察、联想、模仿的形式,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应对职业生涯执着追求,在追求中体现价值观等。

4.将生涯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将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管理和文化建设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发挥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作用。采取多样化以及结合校内外资源的做法,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达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目的。

结合生涯教育,学区所辖各校还开展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活动。读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还能转化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性,使读书为其丰富人生经历、思考未来规划和确定人生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推荐读书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展示等。通过设定读书计划将阅读转化为学生自觉成长的生命课程,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开发生涯教育的社会资源

1.开展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生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生涯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真正感受生涯教育。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探索活动。

(1)服务社区,争当小志愿者

一滴水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才能滋润万物。学生只有走进广阔的社会,才能在体验学习中不断成长。走进社会,学生会在体验中了解自己的角色,在体验中学生对生涯教育才有更深的感受。

每年寒暑假,我们开展的“小楼门长”生涯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任职”机会,学做社区主人翁,履行自己在社区的职责。学生在楼内不仅体验了执勤、巡逻等工作,还经常为居民发放便民手册,充分体验楼门长一职的职责。每月各班级的小小志愿者服务队都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和他们聊天。每逢宣传活动,学生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为居民发放宣传材料。小志愿者们还走进办事处、社区、中学张贴倡议书,号召社区居民和中学生加入到“献爱心 促环保”的活动中来,促进大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最终,在全校师生、左家庄街道办事处、新源里社区和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回收废旧书报刊总计1265斤,这些废旧书报将换成课外读物,为社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

(2)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

生命教育是生涯教育的内容之一,很多学校开展以“做好防灾减灾 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学生观看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师生们聆听交通和消防警官做的专题报告,增强学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提高学生面对紧急突况的应变能力,普及安全知识教育。此外,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全体师生进行安全疏散演习,聘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学校楼道走廊内张贴了安全标识,组织各班学生以组为单位认识和学习交通安全标识。在学校宣传教育中,学生对交通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3)发展兴趣,开展丰富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开展生涯活动中我们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葫芦丝、打击乐、健美操、车模、海模、航模、篆刻等,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指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从活动中、社会实践中真正感受社会的需求,体验劳动的快乐,准确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

2.建立生涯基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

我们探索建设渠道,挖掘校外优势资源,建立了多个生涯教育基地,使校内的课程与校外的资源得到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总结出生涯基地建设的几种形式。

(1)实践参与型基地。很多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建了起了艺术长廊、学海泛舟、科技走廊、科技步行街等,并在班级中建立了种植角和养殖角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如:社区规划绿地生涯实践基地。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历程,新源里小学开展了“小种植、小养殖”活动,开辟了60平米的规划绿地,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绿植作为班级责任树,提高班级凝聚力,开展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学生从种植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入手,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既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开阔了视野。

(2)志愿服务型基地。以办事处、社区、医院、商店等作为学生的校外生涯基地,搭建“服务型”实践平台,让师生为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服务为学生创造了生涯实践的机会,学生们通过服务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体验消防员、厨师、医生、店员、工人等社会职业的不同角色,从而感受到爸爸、妈妈、老师工作不容易,感受到各行各业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例如,肯德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开辟了新的学习实践乐园。在这里学生体验了如何做好一名服务生,懂得了诚信、卫生、礼仪是各行业重要道德标准,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3)共建合作型基地。通过学校和校外单位的合作共赢,构建“合作型”生涯教育基地,包括生涯活动的安排,各种培训和校外辅导员安排等内容。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涯共建合作基地。我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冯如创意中心,布置了“走进北航”实践作业。学生走进全国一流学府,感受高校学术氛围,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享受学习快乐,感受科技魅力,进入大学的梦想和愿望。我们的生涯合作项目会更加多样化,合作形式会更加丰富,合作成果会日益丰硕,这必将对双方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家校合作开展生涯教育

1.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生涯教育意识

学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全校家长进行生涯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指导。提升家长的认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提升学生对于生涯的认识,促进其学习行为的转变。

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生活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2.有效运用家长资源,服务学生生涯教育

学生家长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家长求学、工作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涯教育素材。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开展生涯专题讲座活动,使家长的人生经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邀请肯德基经理、电影演员、工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导游、教授等行业的家长来到学校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自己把握机会的经验,分析教育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介绍自己具体的日常工作情况、工作中与同事及上司关系的处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使生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生涯规划。家长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个案,以故事实例呈现,真实、具体且可信度高,能切实对学生进行引导。家长的分析与感悟也能够触动学生,使学生在对人的评价、兴趣特长的发展、才能的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方面的生涯规划技能得到培养。

3.建立学校教育博客,加强家校沟通与交流

教育需要我们用爱心、理性和智慧去悉心解读,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人为本,实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策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更需要我们团结协作,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强大的团队教育合力。为此,我学区要求各学校创建教育博客,为教师和家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

班主任随时与家长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在这里家长不仅能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学生也能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纠正了一些不良习惯,教育效果明显。

总之,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涯教育的宣传,可以提升家长的认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四、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将继续前行

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学区的小学生涯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各个年级小学生涯教育的探索,完成了一到六年级生涯教材的编写

生涯教材为不同年级的教师提供了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材料。该读本被评为北京市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类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充分肯定了几年来幸福村学区作为北京市甚至是全国实施小学生涯教育的先驱所做出的成绩,俞教授指出,生涯教育在幸福村学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幸福村学区的品牌,在北京市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并认识到学习与未来发展的重要联系

根据学区2012年的问卷调查,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生涯教育课,95%的学生反映开展生涯教育对自己有帮助。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表明,通过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学生对职业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认识了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良好的品质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与父母、同学们相处和交往;有了初步的理想。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自己将来的理想,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多读书,上好每一节课;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的理想作准备;虚心与朋友交往,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安排时间,增长个人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特长,等等。

3.得到教师认可,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生涯教育的水平,学区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涯教育培训,发挥心理核心组作用,通过备课、上课等环节,探索生涯教育课的实施策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观摩评优活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实施生涯教育的能力。如借助“幸福杯”,开展生涯教育课评比活动;开展“生涯教育大家谈”活动,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让大家畅所欲言;建立小学生涯教育信息平台,使之成为交流、学习的窗口。生涯教育不但促进了教师对如何开展生涯教育的思考,同时也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4.获得家长支持,实现了家校协同共赢

学区还面向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5.1%的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活动,90%以上的家长对此持认同和欢迎的态度,并肯定了小学生涯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在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作用。

5.带动了全市很多区县和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为教育同行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案例

学区的生涯教育实践经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0年至2013年期间,学区承办了四场市、区级的观摩与研讨活动,来自四川、广西、河北、天津、山东等兄弟省市的教育工作者也来到学区进行了学习和交流。省际、区域和学校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学区经验的宣传和推广,更促进了基础教育领域对生涯教育重要作用的普遍共识,带动了更多教育工作者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和积极实施。

我们开展的小学生涯教育经验和所编写的《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内容被编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岗位培训指定教材《职业能力指导师》教材中。

随着教育者对生涯教育的认识,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生涯教育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2012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始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生涯教育有望在今后正式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中。2012年7月,在北京市召开的北京市德育工作大会上,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行动计划中列出了今后的重点工程,将全面推动中小学生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这无疑是对小学生涯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幸福村学区深入推进学区所辖各小学生涯教育找到了政策上的支撑。

实践证明,在小学开展生涯教育不但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教育发展潮流。

小学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各级教育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纲要》,将生涯教育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并在课时、人员编制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辅导总结范文6

【关 键 词】福建基础教育;教育游戏;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5-02

一、研究背景

现代教育,游戏学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凸显,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附加给教育理性的东西太多,教育变成了工具,变成了手段,变成了方式。在西方,宗教首先掌护教育的生杀大权,赋予它严肃的光环,而后工业大发展,教育又变成为工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场所。在中国,首先是儒家思想对教育的正统传承。[1]当然,孔老先生是支持游戏中学习的,但渐渐的,随着人们对儒学理解存在的偏差,教育从游戏中游离出来,游戏被孤立意味着娱乐,甚至不够正经、不够严肃,登不了大雅之堂。同时,科举制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机制,学校教育沦落为科举的附庸,成为求学者博取功名的敲门砖。[2]教育实质变了脸。直至今天,它仍然是重要的应试工具,中小学教育基本上与游戏没多少缘份。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游戏兴起。但其从开发之初,就忽略教育的意义,转向以商业娱乐为主要内容。各大公司推向市场的游戏产品大多不适合青少年。教师家长齐上阵,视电脑游戏为“虚拟鸦片”、“学生杀手”,避而远之。这是教育的弊端,我们的教育应该立足实际,以人为本,从人都好乐的天性出发,在玩中学、乐中学,寓教于乐。人脑是由数以亿计的脑细胞构成的,每一个脑细胞都与几万乃至几十万脑细胞连接,互相来回不断传递信息。而脑细胞在活跃状态下,与其它脑细胞连接的面更广,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更快。采用游戏环境中的读书学习,激发人脑细胞活跃,教学效率也将成倍提高。

二、教育游戏应用模式特点

1. 具体性。教学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教育游戏模式的具体性在其中应用更为显著,强调游戏的虚拟性,赋予教学模式更多的发展空间。

2. 实践性。教学模式具有具体化、实践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教育游戏的教学应用本身带有极大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亲自体验,比其它的教学模式更促进主动性的激发。

3. 静态性。教学模式有抽象的一面,考虑设计之时必然引入理论的指导,静态性同时是相对的概念,当模式程序运行时,可能随实际情况会对模式进行调整,这时的教学模式就是动态的。

4. 灵活性。模式的应用取决于游戏的特征、学习对象的个性,这些都是灵活性的体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模式,多种模式也可并存。

三、教育游戏应用模式分析

教学设计模式可以定义为基于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前提下建立起来、具有稳定性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步骤。[3]作为教学结构框架,从全局考虑教学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作为教学步骤,突出教学模式的顺序性和实践性。

同时,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的实践,通过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产生相应的配套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的教育游戏模式,其中具有体现学生自主性的要求,由于游戏的实践性,又要求学生学习的过程要独立,接受的知识是建构得到的。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要求的。

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通常包括5个因素,这是指: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模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手段。5个因素是有规律的联系,构成教学模式的结构。

1. 理论依据。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不同的理论,模式中存在行为规范的设定。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对于教育游戏来说,它所包含的教学理论不是单一性的。教育游戏可以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游戏化学习理论、游戏技术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教育游戏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此。

2. 教学目标强调优越的教育意义。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设定的标准,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制定。教育游戏的教学目标明确,游戏本身要为教育服务,教师在设计和策划游戏时,需要首先考虑游戏的教育性。

3. 虚拟与现实结合产生的操作程序。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继承普通教学模式的逻辑步骤和顺序程序,循序渐进地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4. 模式实现条件简单。教育游戏的平台提供教学模式各种条件因素简单实现,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不需要太多的设计,在电子产品、软件的支持下能实现多场景、多内容。

5. 教学评价手段先进。采用游戏中的奖励机制可以完成对对象学习成果的评价。目前,借助高科技辅助,教育游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任何时间进行评价。

四、教育游戏应用模式实践意义

1. 教育游戏应用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中间件。教学模式处于各科教学与实施的中间,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结合实际,让教师的授课既有经验又有理论指导,搭建连接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游戏模式同样具有该作用,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也是处于中间人的位置,框架的构成是对教育模式最好的说明。

2. 教育游戏教学模式的实践受方法论的指导。教学模式是针对教学方法使用的研究,其指导意义中带有方法论的基础,之前提到的中间件作用是要依靠方法来搭建的,不是说不需要任何的理论就可以凭感觉构成模式,每种模式依据教育理论实施相应的教学手段,模式步骤的顺序性同样要求方法论的指导。

3. 教育游戏应用模式的创新。教育游戏中的教学模式吻合教学目的,抽象问题就能具体化的指导特色游戏应用于游戏教学。[4]模式设计以传统模式为原型,比如在运用传统传递——接受模式时,教师运用其介绍讲解性的内容比较有效,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比较可行,但在现今素质教育优先的教学大趋势下,对学生不可以在任何教学内容上都运用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没有思想与主见的高分低能者。

引入教育游戏,形成自主传递——接受模式,目标不变,还是要求学生能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学生记忆的效果要强于传统模式,记忆方式也有所改进,教师利用游戏内容传递学习的知识,学生在游戏娱乐中自主完成知识的获取。教师的主导作用没变,同时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候常遇到的问题有所经验与觉察,只是教学平台进行了转换。[5]

又如,快速自学——辅导模式,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起到辅助的指导作用。快速自学——辅导模式,之前提到的学生自学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教学很难在大班中开展的缺陷可以一一克服。[5]教师根据自学——讨论——启发——总结——练习巩固的步骤,将相应的教学环节放在游戏过程中完成,其中可以选择难度适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标准,在在线游戏环境中也可以有所降低。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广播或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及时快速地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同时反馈便捷,教师能够做到多辅导、多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通过该教学模式进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也有很多教师在运用它。我们在小学课堂中加入教育与游戏的元素,既传承了传统模式的优越性,又在辅助教学工具的推动下完成了创新。

五、总结

到目前为止,教育游戏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首先,它有着潜在巨大的家庭市场。现在的家长能够看到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他们会为对孩子学习和成长有益的游戏做适当的付出。

其次,教育游戏存在着迅速膨胀的学生市场。其设计模式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证实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探索在典型游戏类型设计中学生行为对课堂教学结构选择的影响机理,为教育游戏开发中教育性质与游戏娱乐两者的平衡点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也为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下继续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推进现代科技教育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魏婷,李艺.国内外教育游戏设计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

[2]陈文兰.历史题材教育游戏的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11.

[3]朱镇涛.网络游戏界面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06.

上一篇我是钢琴家

下一篇品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