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是钢琴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是钢琴家范文1
我认为钢琴家是天底下最轻松的职业,他不像职场人士,无论是严寒酷暑都得早出晚归;他也不像当主持人,一定要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成为钢琴家,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了,你能说这累吗?
当然,如果想当钢琴家,就一定要有杰出的音乐天赋。
我不知道我是否有杰出的音乐天赋,我只知道我真的很喜欢弹钢琴。我之所以喜欢弹钢琴,也是因为我要为将来实现梦想打基础,多弹、多练。
暑假期间,我每天都要弹钢琴哩!
另外,我每天都要看一些钢琴家弹奏钢琴的视频。虽然有些不怎么懂,但还能学到一些毛皮的!
总之,现在我是全面为将来成为钢琴家做准备。
我是钢琴家范文2
20xx年的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与20xx年大不相同。在这个新的社会里,多了许多行业:什么问题解决所呀,探究太空员呀,生态清洁员呀……而我,选择了做一名钢琴家。
我这位钢琴家呀,先不说谦虚的,实话实说了吧,我可是全球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家!我甚至可以跟贝多芬、莫扎特齐名。我写了无数的钢琴曲,都深受人们喜爱。我还创造出一种音乐,能帮人治病呢!就为这,人们还送我一个雅号“音乐白衣天使”。关于这,我可不是吹牛,这是真的。
我创造出的“治病钢琴曲”是根据每个病人的性格和病毒厌恶的声音谱成的。倘若一个人患了流感,来我这儿治疗,我得和他们先沟通,了解他的性格。若他是暴躁型的,我就得创造出柔和婉转的乐曲,再给他验血,要是流感病毒讨厌噪音,那就得多弹些超高音。只要他们坚持治疗,只用三四个疗程就痊愈了。这就是我发明的“治病钢琴曲”,神奇吧?
不少人知道我这治病钢琴曲后,都蜂涌而至,争先恐后地拜我为师,我也“好为人师”,最后,我们竟创办了一所音乐医院。从此,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赢得了人们的信赖。看着一个个患者摆脱了病痛,在金色的阳光中快乐地嬉戏着,我欣慰地笑了……
我是钢琴家范文3
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诞辰,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在推出由14位钢琴家演奏的15场全肖邦音乐会。即将举行的演出包括7月11目的盖瑞克・奥尔森和8月21日齐普里安・卡查理斯的音乐会,整个系列会一直进行到12月。与此同时,北京保利剧院管理集团也不甘落后,在中国15大音乐厅举办5套全肖邦音乐会。这套系列3月份已经开始,并将一直举办到11月(第三套节目是钢琴家维克托・斯坦尼拉夫斯基7月25日在北京的音乐会,第四套是吉尔・肖哈特9月12日的音乐会)。此外,一部由王晓鹰导演的关于肖邦生平的同名话剧已于6月份在北京上演,并将于9月和10月赴上海、广州巡回演出,11月返回北京。
而庆典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厅和剧场。8月29日在华沙,99名中国儿童将和一名波兰儿童联袂推出“肖邦不朽”户外音乐会,由一百架钢琴同时演奏。另一场跨越全球的肖邦音乐同步演出将是在9月4日,在华沙、巴黎、伦敦和上海由古典、爵士和摇滚音乐家联袂推出“四大城市共奏肖邦”。这次活动将揭开上海“肖邦周”,届时全上海的音乐厅和夜总会都将演出肖邦的音乐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已经共同推出了多项肖邦活动,包括“花园中的肖邦”,里面的长椅只要坐下就会演奏肖邦的音乐(它们被安置在上海中山公园内,旁边是一座七米高的肖邦塑像,据说是世界上最高的)。
“肖邦的音乐在中国流传已经很久了,”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肖邦学者于润洋先生说,“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就开始了。”当时的中国大部分遭到日本的占领,而上海的租界地区处在西方的控制之下。肖邦的音乐以其民族主义特色而受到欣赏,他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尤其受到欢迎,而这位作曲家也很快和中国本地的政治联系起来。
“肖邦的国家也曾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于润洋教授说,“中国人民因为有着同样的经历而感同身受。”
1945年的好莱坞电影《一曲难忘》是一部浪漫化的肖邦传记,讲述这位流亡作曲家对祖国波兰(当时处于俄国统治之下)的爱国主义思念,当年在上海播映之后受到巨大好评。影片展现了肖邦作为一位坚定爱国者的情怀,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在前往巴黎之前带上了一瓶波兰的泥土,而在临终前,他嘱托把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
“肖邦的音乐真正传播是在1949年以后,”于润洋教授继续说,“当时的中国政府想要证明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和西方竞争,并且和其他国家加强外交联系,因此派出了自己的年轻音乐家参加国际比赛,尤其是苏联等国家的比赛。由于中国的音乐学院体系是在苏联和东欧援助之下建立的,因此这些国家的‘民族作曲家’里包括肖邦,也在中国的音乐教学中得到重视。”
1955年,当中国的年轻钢琴家傅聪在华沙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夺得第三名后,肖邦在中国的声誉更加稳固。1960年,为了纪念肖邦诞辰15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会议,并推出很多出版物,《人民音乐》宣称他的音乐“轰动”中国。香港音乐学家杨汉伦博士说,这一时期的中国音乐评论称,肖邦曾经参与过波兰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他的“反封建主义”音乐只有波兰和中国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欣赏,这些国家的人民曾经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而后获得了解放。
西方古典音乐从1963年起在中国基本遭到禁止,直到结束。但是在印象主义作曲家如德彪西等人受到严格审查的同时,肖邦却轻易过关。于润洋教授说:“因为他的民族主义,使他在‘’期间受到的批判最少。”因此“”结束后,恢复肖邦的音乐相对容易。由于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更加速了他受欢迎的程度,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钢琴成为中产阶级富裕的一种标志。根据于润洋教授和其他音乐学家的介绍,中国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买下了《一曲难忘》的版权,并要求各地音乐学院和大学为学生放映。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也许就不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中国钢琴家和肖邦有着如此情缘。李云迪,他曾经赢得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还有郎朗也出过全部肖邦作品的cD以纪念他诞辰200周年;13岁的钢琴神童牛牛也出过同样的cD。郎朗获选成为华沙肖邦纪念庆典的开幕钢琴家,并且应邀在奥巴马总统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演出时,选择演奏肖邦的《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当然不那么知名的钢琴家也演奏肖邦。仅在2008年,中国就销售了30万台钢琴,据估计有多达三千万人在学习这件乐器。认真的学生必须经过多级别的全国考级,要求在八级掌握若干肖邦作品。
但是,如果说政治原因和钢琴教学是推动中国肖邦痴迷的原因之一,其实他之所以不断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很多人在他的音乐中深切的感受。“肖邦很有旋律性,”波兰出生的作曲家兼钢琴家雅罗斯拉夫・卡普申斯基说,他现在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刚刚访问过北京,进行他的“肖邦在哪里”计划。“旋律的重要性使得他的音乐更接近于中国传统上对音乐的理解。”
我是钢琴家范文4
那是一年夏天,我偶然间听到了一首钢琴曲,我听着听着,不禁陶醉其中。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让我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学钢琴!
刚开始学钢琴,我十分喜欢学,每次学完回家都是弹了又弹,练了又练。学的时候也总是认真听老师讲课。有时我还幻想着能像钢琴家一样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尽情的演奏。
渐渐地,枯燥乏味的练习曲让我对钢琴失去了兴趣,我开始不愿意弹奏了,原来在我心里想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一下子变成了肥皂泡,我讨厌钢琴,讨厌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曲。
我的钢琴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对我说:“程缤瑶,你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练习曲,如果不弹奏这些练习曲的话,就弹不好钢琴,更当不了钢琴家。任何事情都是从基础做起,要想成功,就必须坚持练习这些练习曲,尽管很枯燥。”
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两难抉择,我是继续每天都要重复练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练习曲呢?还是就此放弃?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极其矛盾。我有些想退缩,但我望了望老师和父母,从她们的眼神中,我看见了她们对我的信任与期待。于是,我选择了继续学习。
之后,我每天都认真弹琴。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常常弹的手指发麻,胳膊发酸,但是我从不叫苦,因为我知道: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明天将不会美好!
如今我已经能弹奏一些着名的钢琴曲了,并且在弹奏的时候眼前还能出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最得意的曲子就是《秋的私语》,每当弹奏起这首乐曲时,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女孩得了绝症,一次,她在散步时捡到了一片她最喜欢的枫叶,她非常高兴,甚至有些欣喜若狂,然而不幸的是:此时她疾病发作,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但她手里还紧紧地捧着这片枫叶,脸上浮现出了久违的微笑,这个女孩来世也变成了一片枫叶,同样又有一个女孩把它捧在了手里……
这就是我在弹奏时感受到的。它让我感动,让我不止一次地为之神伤。现在我庆幸,在选择的时候我能坚守着最初的信念。
在坚守的过程中,我又学会了执着与坚强。弹琴的艰辛磨炼了我的性格,成就了我的品格,使我有勇气去面对今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与挫折。然而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也必须学会这些。
但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学会这些,这样才能“弹奏”出美好的明天,“弹奏”出灿烂的人生。
我是钢琴家范文5
(小标)电影只是玩票,钢琴才是事业
电影的演出对于茅为蕙而言只是无心插柳,因为“那个时候爸妈觉得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不怯场”。早在她成为电影“小明星”之前,茅为蕙从四岁开始就每天都要练四个小时钢琴。“我从小就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钢琴家,拍电影只是一个业余爱好。”于是,当她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钢琴就成为了她唯一的选择。
14岁那年,茅为蕙在日本著名指挥家福村芳一的指挥下和上海交响乐团作了首场演出,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次经历对她来说十分重要,“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乐队的契合观众的共鸣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远渡重洋求学也成为了她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当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她的身份变成了旅美钢琴家、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音乐艺术学博士。
茅为蕙出现在成都,也是源自“施坦威钢琴之旅”。作为为数不多的“施坦威艺术家”,茅为蕙无时无刻不在展现着她对钢琴的热爱。在指导小琴童们的时候,她甚至比他们更投入;在独奏会上,她更将激情从舞台上撒播开来带到观众当中。
事实上,茅为蕙的工作重心从09年开始就转到了国内。她相继在上海、青岛、杭州、石家庄、大连、长春和中山建立和创办了“茅为蕙钢琴艺术中心”和“茅为蕙钢琴工作室”,现在,她的主要工作以在国内教学为主,培训年轻的钢琴教师。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她更多地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和当地的学生及家长交谈。“古典乐在中国刚起步,大剧院很容易建造,但培养出那么多会去剧院欣赏音乐的人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也是我的使命所在。”甚至在她演奏的时候,她也不仅是像大多数钢琴家那样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更愿意去向观众阐释乐曲的意义所在,更多地和他们对话和交流。
茅为蕙并不讳言,在成都碰到的琴童很有灵性,各方面都很全面,让她觉得教授的同时很有满足感。相比于琴童们之前接受的教学,茅为蕙给他们更感性的指点:要有控制地狂。“中国琴童的技术很好,但在音乐上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大多缺乏自信,还是抱着学生的心态而不是自我表达,我希望他们更多地表现自己。”
(小标)成长:追求“独立”的过程
通过电影出名是一个偶然,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让茅为蕙觉得迷茫。“莫名其妙地一部接着一部拍,莫名其妙地出了名。”年龄太小,不太能明白为什么街上的人都认识她,也很不喜欢走在路上别人都跑来摸摸她的头。但电影注定只是她生命中的插曲,“爷爷(茅以升)说过,女孩子一定要有真才实学。”因此,在茅为蕙眼中,弹好钢琴才是一技傍身:“不是靠年轻,不是靠男人,而是可以靠自己。年轻时候能成功就继续弹,不能成功也可以去教。”
出生在名人家庭,茅为蕙的童年却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娇生惯养。父母老来得女,家里的物质条件也不错,但她从小就不喜欢依赖别人,“这和家庭环境无关,也许是基因里的东西。”
15岁的她到了美国之后就去餐馆打工,“迫不及待”地挣钱,刚到美国的时候,没人知道她是谁,刚开始这让茅为蕙觉得有些“不习惯”。但后来,她开始享受这样的时光。一切从零开始并不是坏事。
茅为蕙一直坚信,女人最可爱的特质是独立和自信。“无论在什么年龄,都要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最有魅力的。”当有人问到她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女性时,她常用三句话来描述自己:“很哥们的女人,很北方的南方(上海)人,挺‘洋气’的中国人”。她最骄傲的一点,则是自己虽然去了美国那么多年,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越到后来越觉得依恋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这与茅家对传统的坚持密不可分,她甚至把这种对文化的眷念带到了钢琴的教学当中:“中国的字画、诗词和古典乐都有共通之处,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忘掉这些。”
(小标)被改变的婚姻观
除了父母在上海之外,她的先生John是施坦威在亚太地区的总裁,主要也是在中国工作――这也是他们相识的原因。说起John,茅为蕙的语气变得温柔了起来。“以前以为自己对婚姻是无所谓的,甚至认为情感只是生活中次要的部分,但在认识John以后,我发现原来自己还是有女人本性的部分,这在遇到他之前很难想象。”作为妻子,茅为蕙眼中的丈夫也是极为慷慨的。John给了她选择的自由:生不生小孩,工不工作都取决于她自己。John的工作和她密切相关,有音乐会的时候,John会尽可能陪着她。“即使我们没有在一个地方,在同一个城市也是很好的感觉。两个人在一起,任何地方都可以很浪漫;不管离多远,两个人的心总是在一起”。更难得的是,茅为蕙和John都可以在对方身上不断发现新鲜的元素,有无穷无尽的话题要聊,而不需要外在的其他东西,这也成为他们相互吸引的原因。
对钢琴的投入,让她从小开始就很少有玩乐的时间,当有人问到她是否有什么爱好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除了钢琴之外什么都不会。“还是会羡慕别人会画画、擅长运动什么的。
后记:
茅为蕙的观点:
关于“女博士嫁不掉”:
怎么可能因为嫁不掉而不读博士呢?唯一不读博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读不了。
关于“剩女”:
在美国,30几的未婚女性很多见,而在国内,20出头的男孩女孩都上相亲节目来找结婚对象,这是干嘛呢?20几岁的男孩,脸都没长开呢!
关于夫妻相处之道:
独立并不等于强势,在家庭生活中要把握平衡。大事听老公的,小事自己决定。如果意见不一致,尽量沟通。说服不了,还是听他的咯!
关于教学:
十年前会比较直接,会把学生批得很狠。但现在会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压根就是老师给的琴谱不对呢!
练钢琴的女孩多,知名的钢琴家却是男性居多?
・弹钢琴是体力活,女性体力比较吃亏。
・女孩成熟较早,男孩对于情感更晚熟。一旦开窍,男孩的潜力会很大。
・女性钢琴家在有了孩子之后,很难把精力完全投入;年龄越大,女性钢琴家越少。
孩子不喜欢弹琴怎么办:
孩子们不喜欢练琴很正常,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或者老师的问题。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老师是不是做得完全正确,或者是表扬太少或者陪练得不够多。练琴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练习(成长)过程是和父母一起的。
关于好琴和一般的琴:
我是钢琴家范文6
这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年轻人,不仅因为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气质,还因为他长得帅,前额垂下的头发弯着浪漫的弧度。李云迪的乐迷明显分为两派,一派是视他为偶像明星的追星族,一派是被他音乐造诣折服的古典乐迷。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迄今唯一在中国本土接受教育而扬名国际乐坛的钢琴家。
李云迪1982年10月7日出生在重庆,出生证上使用的名字是李希,3岁改名李希熙,5岁正式改为李云迪。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是一位端庄的女士,年轻时学过芭蕾,对旋律和节奏保持着敏锐的感受力,音乐是她对舞蹈之爱的延续。
作为家中的长孙,李云迪深得长辈宠爱。小时候,他哭闹时,只要打开收音机,哪怕只是几个小节的旋律,他立马就会安静下来。到了一岁多,他已经跟着收音机学了很多歌曲,通常只听一两遍就能哼出来。毫无疑问,这是音乐天才的迹象,李云迪生来就具有很强的乐感。据说这是一种神经上的能力,这种认知技能让音乐家无须刻意学习,就能辨认音的高低和节奏,甚至还包括调性与转调。暂且不论李云迪的音乐天赋是否得自母亲遗传,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小鲁在李云迪的启蒙教育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从李云迪学习音乐伊始,张小鲁始终陪伴左右,直到儿子成为钢琴家,母亲的钢琴教育也达到了授课水平。没有哪位钢琴家像张小鲁那样赋予母爱特殊的定义。
李云迪3岁的时候,迷上了手风琴,5岁时顺利通过手风琴的五级考核,同时获得四川省“宏声杯”少儿手风琴邀请赛第一名。对于7岁改学钢琴,李云迪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6岁的时候已经拉120贝司的手风琴了,琴又大又沉,每次拉琴都是一场体能训练。重庆夏天酷热,因为背着琴,身上长满了痱子,父母心疼我,就尊重了我的选择。再有就是我觉得手风琴的音域决定了对音乐表现空间的有限,相比之下钢琴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家里借钱为他买了一架二手的珠江牌钢琴,李云迪的钢琴之路从此起步。
然而没过多久,钢琴老师吴勇便意识到这个孩子不是普通的学生。数月后,吴勇老师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再教这个学生了,他向张小鲁推荐了当时四川音乐学院的但昭义教授。
但昭义从事钢琴教学近40年,培养了不少优秀钢琴演奏人才,缔造了中国钢琴教育史上的奇迹。李云迪的人生从此被改变,两人开始了长达9年的师生情谊。
对于恩师,李云迪始终心怀感激:“但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他是我音乐上的父亲。”
21世纪的中国“肖邦”
1994年,李云迪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1995年6月,刚在川音附中上初一的李云迪获选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1997年到2000年,李云迪进入了比赛最密集、最活跃的阶段,他频频出现在国内外重大钢琴比赛上。1999年3月,李云迪参加了第5届荷兰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一位荷兰演出经纪人对李云迪说:“你是真正的艺术家,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有名的钢琴家,另外两位获奖者只适合做教师。”
巴西评委科恩感叹:“在我的心目中,你远远超过了第一名。”当他得知李云迪的老师但昭义从未在欧美学习过时,他震惊了:“中国经历了很多苦难,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音乐教育却仍有这么高的水平,很了不起!”
举世瞩目的肖邦钢琴大赛创办于1927年,每5年举办一次,是被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级别最高、评审最严格、最具权威性的钢琴比赛。而历届大赛的多数获奖者,如波利尼、阿什肯纳齐、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都成为世界级的钢琴大师,这也使这项赛事成为国际钢琴家的摇篮。最重要的是获得大赛金奖还标志着一个国家青年钢琴家的真正水平。
由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审严格,极其重视艺术的内涵素质,因此,自1985年俄国的布宁获得首奖后,1990年和1995年两届金奖均为空缺。2000年,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即将拉开帷幕,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日子,人们期待着21世纪的“肖邦”诞生。
2000年1月24日,但昭义接到文化部的电话通知,李云迪由国家文化部选派,赴波兰华沙参加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凭借努力与天赋,李云迪用短短的8个月建立起自己对肖邦音乐的理解与诠释方式。
2000年10月,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肖邦的故乡揭开了神秘面纱,全世界最挑剔的钢琴乐迷、最严苛的评委、最权威的媒体采访团纷纷聚集这里,华沙迎来了五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获得参赛资格的98名选手,分别来自23个国家,所有参赛者均有获奖背景,李云迪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大赛评委会由来自12个国家的24名资深音乐家组成,比赛地点在气派不凡的波兰国家音乐大厅,而早在半年前,半决赛和决赛的门票已被抢购一空。
10月3日,李云迪在但昭义的陪同下到达华沙,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波兰国土。10月5日早上10点,万众瞩目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终于吹响了号角。
经过三轮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李云迪登上了决赛的舞台。他迈着从容的步伐走上舞台,清瘦的体态,微卷的黑发,如玉的面庞,羞涩的微笑,都与肖邦有着惊人的神似,他的亮相已将观众牵引进肖邦的世界。他的演奏端庄典雅,技巧卓越,对音色层次和作品整体性的完美掌控,在乐团精湛的配合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当最后一个音符的回响淹没在如潮的掌声中,观众全部起立为李云迪喝彩,评委们也十分罕见地鼓掌。毫无悬念,李云迪以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情感夺得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金奖,成为开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一夜之间,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李云迪身上,年少的他一战成名。英俊的面孔,时尚的外表,艺术家浪漫的气质,超卓的音乐才华,让李云迪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
10月24日,李云迪载誉回国,在首都机场,他受到了英雄般盛大的欢迎。25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吴祖强,分别接见了李云迪和但昭义,代表国家文化部向肖邦大赛的成功者给予了祝贺与表彰。
还想当偶像的偶像
人们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位“钢琴王子”的一切。国内外各大电视媒体纷至沓来,无休止的采访终于让李云迪开始感到疲惫,以但昭义为首的艺校老师公开呼吁:希望大家爱护李云迪,不要捧杀天才。
作为一名钢琴家,李云迪却拒绝被冠上“偶像”的称号,他曾公开对媒体宣称:“我希望大家关注我是因为我的作品,如果能切身领悟我弹奏的音乐才是给我莫大的安慰,就算别人给我偶像这样的称号,我也还是自己,尽心尽力演奏好作品仍然是我矢志不移的目标。在古典音乐的境界中,只存在大师,没有偶像。”
正当人们以为李云迪即将展开辉煌而密集的职业演奏生涯时,2002年9月,他却选择进入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跟随阿里·瓦迪学习。这一举动令许多人不解,认为他放弃了开创演奏生涯的最佳时机。然而,他以相继在各个国家最著名的音乐厅举办精彩的音乐会,灌录古典音乐唱片来不断证明着自己,也获得了不少古典音乐界国际大师的关注。
李云迪的公众形象,除了形似木村拓哉的帅气以外,就是一个酷字了。这位钢琴王子有着太多的兴趣爱好,既是狂热的车迷,又对时尚情有独钟,成名后又研究起红酒和摄影。李云迪对女乐迷有着“致命杀伤力”。在日本演出时,曾有女乐迷为了跟李云迪说上话,一天内打了99次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