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社区家庭康复管理;精神疾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58-01
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精神疾病因其病情与病因的特殊性而得不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在社区的管理[1]中,因公众对于精神疾病还存在许多的误区,所以在精神病人的家庭与其自身的管理上并不是很注重。许多精神疾病易复发,给患者自身与其家庭带来很大的精神与经济负担,所以,在患者出院后,社区应当知道家属正确地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降低病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进行康复管理其目的在于向其家属提供关于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训练其随机应变的技巧,提高家属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本文就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经过为期3个月的社区家庭康复管理后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就本社区选取100例具有不同程度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平均年龄6-80岁,病程为6个月到10年不等。其中52例为精神分裂症,8例为躁狂症,12例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8例为精神发育迟滞型精神障碍。对其家庭进行一个简要的调查,并且记录家庭成员和电话号码以及家庭住址。
1.2 康复管理方法[2]
1.2.1 观察组患者:对于观察组患者,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免费发放精神疾病药物,并且要求其家属监督患者服用药物。每一周安排医护人员到指定社区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并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与护士上门指导家属如何护理精神疾病患者、如何在发生危急情况时随机应变、如何在日常饮食上改善等。并且不定期地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宣泄疲惫与不满的情绪,让家属在对患者的日常照顾上能够不带任何消极情绪。
1.2.2 对照组患者:对于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与观察组患者相同的日常护理与治疗,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发放精神疾病药物。
1.3 治疗效果评价:在接受治疗3个月后,对于患者的病情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判定。好转:患者的精神状况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能自理;有效:患者的精神状况有一定的改观;无效:患者的精神状况没有任何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对于调查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当P
2 结果
观察组经过3个月的基础护理与治疗以及家庭康复辅导后,其病情的好转率为89.2%,对照组经过3个月的基础护理与治疗后,病情的好转率为54.3%,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3]
根据一些资料调查显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对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知晓率均很低,而在照顾患者的家庭里,主要是以其配偶和父母为主,他们一般更加注重治疗结果而轻视了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的问题。由于家属对于病情的认识不够,导致对于患者的精神状况与复发症状都不了解,也就不能在发生紧急情况或是病情复发早期时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控制。再加之患者家属一般缺乏康复技巧与知识,仅使患者保持对于药物的依赖,造成恶性循环。
社区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康复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它一方面针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在家庭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善,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勇敢面对精神疾病,不自卑,不回避社会,使得治疗不会受到延误。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精神疾病的知识的普及,消除大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误解,合理地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公益团体,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走出困境,逐渐迈向康复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可,陈奇.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需求及干预效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67-68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7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身边的琐事和家庭负担逐渐加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精神科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已被患者广泛接受。康复期精神病人随着病情的改善,自知力的恢复,将要面临许多社会和家庭方面的实际问题。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根据各种精神疾病特点,我们将健康教育应用于康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当中,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其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为患者重返社会和家庭创造条件。
1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特点
1.1通俗性的特点。即健康教育的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因精神病人的起病原因不同,情绪多不稳定,加之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不用医学术语,遇有特殊的医学语言,应细心加以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1.2随机性的特点。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疾病类型不同,我们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
1.3强化性的特点。针对精神病人记忆力差、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们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的方式,并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意识、神态,判断病人是否清楚、明白。
2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内容
2.1精神卫生知识宣教。包括有关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及药物治疗,了解相关精神科药物的有效作用。让患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2注重培养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锻炼患者自己洗衣服、叠被子,洗头、洗脸,打扫病室内卫生。教育患者要自强、自立,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病房内务。
2.3社会交往技能教育。包括如何与家庭成员、朋友、亲属进行交往,有效沟通,如何向他们倾诉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帮助。
2.4工娱活动教育。可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效利用周围环境加以选择。如:打乒乓球、羽毛球,打扑克、下象棋、听音乐等,这些娱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缓解病人的紧张、急躁情绪。
2.5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各种类型精神疾病的特点,掌握其临床主要护理症状,因病施治,通过与病人交谈,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对患者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其不良情绪,逐渐实现角色转换。
3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方法
3.1集中式健康教育。选择病情相同、症状相近的患者,采集有共性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开展群体健康教育,讲授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症状,药物应用,社会功能培养等相关问题,让患者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有效的接受健康教育。
3.2互动交流式健康教育。精神科护理人员通过热情、诚恳的工作态度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交谈中了解患者的自然情况、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治疗程度,倾听患者心声,与患者进行互动交谈,并给予耐心解答,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体谅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动。在交流的同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有无情绪波动及隐性症状发生。及时对症处理,减轻病人痛苦,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促进疾病的康复。对将要出院的康复期病人,护理人员一定要嘱咐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掌握自我调控技巧,保证睡眠。如果患者特别担心出院后被家人和朋友嫌弃,护理人员要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3.3 个性化健康教育。精神疾病类型很多,症状各异,故应因人施教。根据个性化程度如:文化水平,传统观念,性格差异,生活方式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找准切入点,向患者介绍合适的书籍、娱疗活动,引导病人走上正规的生活方向。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个性化教育,深入浅出的讲事实、摆道理,诱导其适应健康教育活动。
3.4示范式健康教育。为了使康复期病人能顺利走入正常生活轨道,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在料理生活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和示范。如: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病房备品,如何料理病房内务,讲解如何使用交通工具及使用家用电器的基本常识等等。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去帮助别人,传承家庭美德。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另外,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医院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
4 康复期病人健康教育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通过采用与病人日常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4.2晨会交班时重点介绍。在交班时定期请责任护士介绍所属病人的基本情况,检查责任护士的掌握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4.3发放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卡。定期向住院病人发放有关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满意度调查卡,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总结经验,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3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干预组采取循证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结果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室检查(0.98±0.33)、(1.11±0.41),神经系统反应(0.96±0.34)、(1.10±0.4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循证护理的应用有效预防了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护理中应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62-03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适应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精神病性症状,如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情绪、意向及行为障碍[1]。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活动,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因药物治疗时间、用药剂量及不同药物种类等原因,患者易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或遗留有不可恢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2]。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严密的观察和护理至关重要。现对2012年6—12月间该院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了循证护理,并和常规精神科护理相对比,以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抗精神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共208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4例。精神疾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104例中,男性90例,女性14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3.4)岁;病程1~28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5例,高中及以下69例,大学以上10例;已婚59例,未婚45例。对照组104例中,男88例,女16例,年龄18~64岁,平均(37.1±3.6)岁;病程1~30年,平均(9.8±0.7)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28例,高中及以下68例,大学以上8例;已婚53例,未婚51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照医嘱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及家属均对所采取的护理知情同意。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护理(如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介绍同病房室友,关注患者的个人卫生、饮食及睡眠情况,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等),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现将循证护理内容介绍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本文中循证护理小组成员由1位副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护师带头成立,组员则由主管护师、护师等10人组成。首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护理成员掌握一定的循证护理的有效方法,以实现以下目标:①确定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内涵;②明确检索所需的
关键词 ,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证据真实性、可靠性及临床实用性的论证,最终确定结论;③循证护理小组成员每周一上午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④运用实例,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订下一步的护理计划;⑤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
1.2.2 确定循证问题 通过不良反应症状量表、依从性量表进行调查,收集并分析影响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因素及严重程度:①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②如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和预防。
1.2.3 循证证据支持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库中相关资料的查询,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等,根据提出的问题中
关键词 进行检索,及相查阅关书籍等的方法,找出与之相关的资料[4]。
1.2.4 系统评价 按照查阅文献的纳入标准,首先进行随机或半随机的对照研究,排除不科学、不严谨、不可靠及研究内容重复的文献。其次是评价者对研究的方法及文献纳入标准的恰当程度进行了评价,对查询资料进行了提取,分析各研究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找出与本研究所需内容想接近的资料,并得出合并结果。研究中纳入文献的主要观点是差异性不大,只是研究的内容和涉及面的广度和深度不太相同。
1.2.5 应用最佳证据以指导护理干预实践 在取得患者的同意后,根据所查阅资料及结合临床专业的护理经验为患者提供可靠而又适用的最佳护理方法,并应用于患者,为其制订个体的护理计划。首先了解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原因及治疗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训练有机的结合,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宣教,讲明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期间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逐步改善护患关系。医、护、患及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护理干预中以注重病人个体化原则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拉近护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精神上得到支持,进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1.3 调查工具
对两组患者护理8周后进行评定。
1.3.1 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采用此量表记录治疗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该量表将34项症状归纳为6组:行为的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反应及其他[5]。
1.3.2 依从性量表 自制的依从性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生活规律、个人整洁等3个方面。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分为:①完全依从:患者存在主动性合作,并遵从医护指示。②部分依从。患者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存在拒绝医护指示倾向,但经劝说后能够接受。③不依从。患者拒绝接受治疗护理,且存在违拗行为,需采取强制性措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循证护理可以减轻患者在服用抗精神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
该研究通过对104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后发现,及时正确的了解各种抗精神病药物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断被应用于临床,给众多精神病患者带来了很多好处,也能深层次的推进精神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但是不论是传统的治疗药物还是新型研发抗精神病药物均有可引起不良反应。目前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在急性期还是以药物主,但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能干扰患者的精神活动及日常生活,且患者因为服用药物的药量及用药时间太长,精神病患者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甚或死亡。因此,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对患者服用的药物的特点应充分了解,对各种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早期应采用何种护理方法非常重要。而采用何种护理预防患者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6]。从我院对干预组采用的循证护理干预可知,对个体患者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预见性地进行预防,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症状进行及时处置,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该研究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7]。循证护理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优势优于常规护理,这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正确规范应用。该研究对精神病人的用药类别及用量用法、不良反应等都提前列举出来,并每周总结上周循证护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把影响患者治疗、康复最大的问题作为下一步的研究目的,而对目前临床护理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接受和改进,进而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法。因此这个过程在预防患者不良反应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3.2 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依从性
依从性是指患者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程度,抗精神病药物对治愈精神疾病患者及减少患者复发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者诸多因素的影响,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可分为依从良好、部分依从和不依从[8],该研究中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方法也自制了调查表格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观察。循证护理方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目前药物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为保证治疗效果稳定和减少病情复发, 患者对服药的依从性是长期治疗的关键。而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又制约了服药的依从性, 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客观体验和主观认识又经常与医护人员的判别尺度不一致,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必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重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观感受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9]。该研究中笔者将循证护理用于临床护理中,是以“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主观性与盲目性,使护理工作做到“有证可循,有据可依”[10]。表1显示: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是药物的疗效同时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 如体重、仪表形象、注意力等。若这些不良反应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信心以及审美观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可以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而家属对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态度也会间接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部分家属担心患者的智力、生育等问题,这些观念均会降低家属对治疗措施的信心[9]。循证护理以人性化的态度与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中,从而更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护理依从性。
综上,该文笔者采用循证护理首先对精神病药物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总结,以全面了解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这种研究方法针对性更强,可以全面了解研究目的。但是本研究只研究了8周,而精神疾病是一个长期治疗和用药巩固的过程,所以观察需要时间更长一点,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服药的不同心态。该研究对这方面的观察不足,这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因此,了解精神疾病的类别、不良反应及患者对服药的态度,可真正达到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因此,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推动护理科学不断的向前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季加翠,汲送花.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37-38.
[2] 曹国兴,曹华琼.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5):621-622.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颜美琼.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8):99-102.
[5]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8-205.
[6] 高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5):78,84.
[7] 吴英美,孙丽,刘情情.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29(18):35-37.
[8] 王艳梅,郑爱民.循证护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应用研究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2):3-4.
[9] 李瑞平.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9):47-48.
[10] 徐建鸣.循证护理的理论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291-292.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首发精神病;康复期;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给人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压力和挑战。同时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污染等社会因素原因,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精神病住院患者458例康复期出现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首发住院精神病患者458例,男349例,女109例;精神分裂症237例占51.15;情感性精神障碍82例占17.9;酒精依赖37例占8.08;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7例占3.7;焦虑症16例占3.5;应激障碍5例占10.9;适应障碍5例占1.09;其他59例占12.88;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年龄40岁以下273例,40岁以上185例,平均年龄(34.33±5.5)岁。
1.2 方法对各类首发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在护理过程中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具体的心理分析。
2 结 果
通过系统的抗精神病治疗,精神症状消失后,患者的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主要有:(1)患者缺乏心理准备,悲观地认为得了精神疾病后被人看不起,亲人、朋友、同事都会另眼相看和受到歧视而出现悲观、失望、消极、抑郁等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的观念和自杀的行为。(2)患者在出院回归社会前,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焦虑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焦虑出院后能否适应社会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焦虑出院后的升学、就业问题、工作、婚姻是否会因为患有精神疾病而受到影响;焦虑家属和亲人对自已疏远,家庭不能接纳自已。(3)患者担心发病期间对家庭的伤害和给家庭带来的痛苦,给社会带来的困扰和不安;担心精神病复发时自已不能控制;担心抗精神病药的副反应对自已的身体造成损害;未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找不到对象;已婚的患者担心出院后是否离婚,害怕自已的疾病遗传给后代,害怕子女、亲人离自已远去等等。
3 干预措施
第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到亲切、热情、和蔼、谦逊,尊重他们,爱护他们鼓励病人参加娱乐活动,如看电视、下棋、打扑克等,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减少自卑、树立信心、教会患者“抬起头来做人”。等二,要做好单位及家属的支持系统工作,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让患者感到大家都在关心自已,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认可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已仍是社会有用的人,对未来人生充满希望,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第三,让患者参加书画、手工劳动等工娱疗活动,以培养生活能力、生活技能,减少或消除一切引起复发的不利因素。第四,向患者讲解一些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疾病过程中的过错,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向患者讲解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精神卫生的基本知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教给患者正确对待婚姻、家庭,使之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最后,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工作,让患者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和照顾,纠正一些患者家属中存在的错误观念,要真正地为患者着想,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5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护理道德;人文关怀
倡导精神科护理道德,给精神病患者以人文关怀。精神科护理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是特殊的群体。最初精神疾病的护理是躯体照顾,条件也很简陋。随着社会经济、宗教、文化的发展和精神医学的不断发展。从协助日常生活,打针、服药到观察精神症状、行为,并详细记录的功能制护理,到把患者作为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进行整体护理。伴随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精神障碍问题日益严重,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但需要专业护理知识,更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精神疾病的表现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的异常,致使工作、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减退,在精神疾病护理中,技术操作少,以日常生活护理为主。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享受到社会的关爱。
1 改变功能制护理,实行整体护理
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按照护理程序,要求护士的言行要合乎患者的健康需要。为患者解决问题,把职业道德建设,业务技术建设,融入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运用估计、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有计划的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每位护士都要对患者全面负责。到患者床旁,了解病情表现,心理需求;饮食、睡眠,行为、思维连贯与否;情绪是高涨还是低落;内心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是否一致;同时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主动关心患者,满足合理需求,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劝慰患者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努力提高生活情趣。最大程度恢复社会功能早日康复。
2 创造优良环境,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
不断改善环境设施,创造优良的环境。健全规章制度,实行开放式管理。提供较为宽松的活动空间、贴近生活环境条件。患者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享有更多地尊重。病室清洁功能齐全、娱乐设施多样,电视、扑克、棋类、书刊报纸供患者选择。护理人员陪同患者共同进行娱乐活动。家人定期来探视,送些需要的物品,病情许可时请假回家。常组织患者参加游园活动,人性化的开放式管理,让患者享受到家的温暖,享受到真情关爱。
3 主动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从事于患者、给与患者、为了患者、与患者在一起、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分析患者的需求,耐心给与心理疏导。配合治疗。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努力提高精神健康水平。耐心倾听患者主诉,释放不良情绪。不争论患病与否,避开患者敏感话题,免得引起患者激动,甚至激怒患者。言语和气避免说教指责,尊重患者,同时提高护理队伍素质和道德修养。给患者积极的影响和鼓励。
4 把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由于精神患者的思维、行为异常,护理难度大。处处从细节入手,以精神科护理道德的人道性、主动性、开放性、安全性为指导思想,恪守慎独,公正无私对待每位患者。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4.1 主动向患者宣传卫生常识,卫生与疾病的关系 督促并协助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床铺整洁。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保持空气新鲜。
4.2 饮食护理 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积极宣传健康饮食。劝导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偏食。提供清洁、无干扰的进餐环境,避免不良情绪。鼓励患者进餐。观察患者进餐情况,有特殊要求的,根据医嘱给与相应饮食。提醒患者不要过饱食,不能进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营养摄入。清掉剩菜剩饭,清洗餐具统一消毒管理。提醒患者饭后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4.3 服药护理 严格按医嘱时间给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原则。保证用药安全。备好温水,禁止使用粗暴的方式。耐心劝说服从治疗都能取得合作。患者如有疑问,从新核对后再服。服药时将药直接放到患者口中防扔药。服药后要检查,确认服下防止藏药吐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严格执行药品安全管理制度。
精神疾病的护理问题范文6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的管理要求,大兴安岭地区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在管患者。
1.2调查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0月,13个旗市疾控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对所有在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等患病率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2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状况
2.1重性精神疾病流行状态:
重性精神疾病在管患者4431人。2013年1月-----2013年10月,各旗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社区医生联合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男女性别患病率:男患者占46.33﹪,女患者占:53.67﹪.年龄构成:18岁以下占0.84﹪,18岁(包括18岁)---44岁占45.9﹪.45岁---59岁占35.52﹪.60岁以上占28.3﹪.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分别占27.22﹪、38.64﹪.48.48﹪为已婚状态。农民和下岗或无业占百分比较多,分别是33.29﹪、26.83﹪.贫困患者占72.2﹪.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占88.33﹪.家庭遗传史占7﹪,性别遗传无明显差异。
2.2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状态:
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多数,大部分是贫困患者,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大多数患者不能住院进行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家属认识不足,认为精神疾病是终身疾病,有的放弃治疗。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大脑功能紊乱,精神活动异常。社会舆论对他们怀有恐惧、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患者为保护自己对周围人敏感多疑,存有敌意,孤独、退缩,脱离现实,人际关系紧张。一方面他们必须面对精神症状本身带来的各种痛苦,另一方面不得不忍受社会对他们的误解而产生的种种偏见。为了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应从患者、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入手。
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执行情况及效果
2009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实施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打开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的新局面。开展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度,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通过健康讲座、报纸、宣传手册等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宣传。为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开出健康教育处方,降低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提高他们对重性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社区医生筛性精神疾病患者,与警察、残联工作人员定期互换信息。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开展随访管理工作,对纳入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定期对贫困患者进行免费投药,提供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通过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对患者诊断复核评估及免费投药的工作,加强了患者家属对重性精神疾病的认识,很多患者家属从最开始的观望、回避状态,转变成带着患者主动求医诊治,降低了复发率。
4 共同困难
地域辽阔,专业的医务人员的缺乏,给重性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 措施
5.1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公安、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综合治理。
5.2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
5.3各旗市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
5.4增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水平,做到从预防开始,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