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成大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成大的诗范文1
在台伯河右岸的高地上,虽然还没出罗马城,但已经是另一个国家了。
梵蒂冈像是被藏匿在罗马的西北角,四周都被高墙包围,感觉上就像北京的故宫,但梵蒂冈的国土仅仅是故宫的五分之三,整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千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罗马城握在掌心的小国,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
清晨,罗马还有些微微凉意。圣天使桥上偶尔有人来往,我一直站在桥端,注视梵蒂冈教堂那高大的穹顶,和一排排精致的圣徒雕像。在欧洲,无论走到哪座城市,几乎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宗教氛围,到了梵蒂冈以后,这种感觉更为强烈,梵蒂冈的历史其实就是宗教史的一部分。
梵蒂冈虽为一个国家,但来这里旅行,不需要护照也不需要签证。只要迈过广场那条白石砌成的界线,就算踏进了它的领土。
梵蒂冈虽小,却拥有自己的军队、警署、监狱、银行、货币、空港……
还有一个强大的广播电台,每天以三十几种语言昼夜不停地向全世界宣扬天主教。梵蒂冈声称,全世界有天主教教徒七八亿人,传教士、修女、修士一百六十多万,所以梵蒂冈虽小,它发出的声音,能牵动全球各个角落的神经。
这里的邮票,只能在城墙内使用,其实不过是外国旅行者的纪念品。而梵蒂冈的军队,也不足百人,而且全部是雇佣来的瑞士兵,他们头戴红缨,衣饰华丽,更像给人们提供拍摄背景的表演者。
二
圣彼得广场是―个用褐色石块铺就的椭圆形广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段音乐,会令人觉得厚重壮丽。
广场是由艺术大师贝尔尼尼历时11年建成的杰作,气魄宏大、完美和谐,又兼得仁爱之心、动静之美。广场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令我好奇的是,站在两个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奇迹般的重叠成一个,这是贝尔尼尼匠心独具设计出的透视效果。
早在古罗马时代,圣彼得广场只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历史上有名的罗马大火,就是从这里蔓延开来的。当时暴君尼禄屠戮无辜,把基督徒做成“人肉火炬”,圣彼得就是其中的殉难者。直到君士坦丁时代,基督的合法地位才被认可,并将这块弥漫着血腥味的“殉道者之地”赐给基督教会。于是,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历史上第一座基督教堂――圣彼得教堂。
当时的圣彼得教堂规模很小。16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风起云涌,旧教堂被拆除,重新设计为希腊十字架形,各边相等,中央交叉处是一个圆形的穹顶。施工中途,设计师和老教皇先后去世。1547年,72岁的米开朗基罗接手继续兴建。看到设计图纸,他大吃一惊,感叹“谁离开了这些设计图,谁就离开了真理”。但这位可爱的大师在施工时,仍然离开了原来的图纸,重新设计了教堂的穹顶。可见,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
但穹顶尚未竣工,米开朗基罗也辞世,贝尔尼尼接手工程,才建好了圣彼得教堂,这时,时间已经过去了120年。
今天的圣彼得教堂,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不朽的纪念碑。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游客都从中门走。如果机缘巧合,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那要25年才能遇到一次。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从教堂出来,左侧有一支卫兵队。他们穿的别致的制服,据说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游人如果想同卫兵合影留念,他们不会拒绝,但要想从这里进入教皇宫,却行不通。
梵蒂冈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在圣彼得教堂举行,天主教教皇也常在这里做弥撒。只可惜万能的天主偶尔也分神。1981年5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乘车经过广场,突然枪声响起,教皇应声倒下。幸好警察及时赶到,抓获刺客,原来是土耳其所为。教皇痊愈后,曾到监狱里看望过这个名叫阿里・阿贾的刺客,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在罗马教廷的历史上,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
由圣彼得教堂向北走,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它始建于公元5世纪末,原是教皇宫廷,17世纪对外开放。博物馆里藏品丰富,有12个不同类型的分馆,展室1400多间,被称为“欧洲最辉煌的艺术殿堂”。
走进博物馆,我感觉就像上了金银岛,馆内珠玑遍地,琳琅满目,难怪梵蒂冈可以成为欧洲巨富之国,恐怕仅仅是博物馆里的这些藏品,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博物馆内,游人最多的是西斯廷教堂。它原是教皇的私用经堂,因拥有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而蜚声于世。《创世纪》是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当时,米开朗基罗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勉强接受这项任务的,由于心情不快,作画时他不许任何人在场,他一个人半躺在木架上,仰头作画,而颜料又常常掉在脸上、胡子上,因此创作过程很艰苦。四年后搬走最后一座画梯时,37岁的米开朗基罗已是满脸憔悴、身形佝偻。
这幅巨大的天顶画由九幅中心画组成,画的是圣经里的故事。米开朗基罗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上帝形象的画家,画中的上帝头发花白,身披淡红色的长袍,只在一挥手之间就分出了白昼和黑夜,造出太阳与月亮。画面里还有天使、预言家、女巫等340多个人物,场面宏大,是米开朗基罗殚精竭虑的旷世绝作。
大厅的一端是巨幅圣坛画《末日的审判》,几乎赤身的耶稣基督挺立在他的宝座前,显露出他胸前的伤疤,庄严地宣布最后的审判。这幅画是米开朗基罗晚年的作品,是他对人类命运极为悲观的反映。
出了西斯廷教堂,顺着宽大的楼梯朝外走,头上一盏盏橘黄色的灯光映照出墨绿色墙壁上雕刻的精致花纹,盘旋而下的白色倾斜台阶通往外面凡人的生活。
范成大的诗范文2
1、在课程目标上,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先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涵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
2、在课程内容上,建构式课程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儿童发展有利、适合幼儿学习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地让幼儿主动建构。
3、在实践的方法和策略上,建构式课程首先进行多种教育活动的整合,即主题线索、区角活动、日常生活多项活动的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联结整合;其次,建构式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其三,建构式课程注重学习过程、注重生成、注重互动、注重合作,但不轻视学习结果、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独立活动,而是让过程和结果、生成和预设、互动与主动、独立和合作辨证地统一起来,使幼儿和教师共同成长,都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创造者。
二、课程的内容
大班第一学期建构式课程教学计划
大班幼儿发展目标
健康
(一)身体健康,能较好地适应环境。
(二)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愉快。
(三)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逐步形成自我保护和安全的意识,知道一些避免危险和意外伤害的方法,能主动遵守必要的规则。
(五)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动作灵活。
(六)能独立地、创造地运用各种器械锻炼身体,有良好的整理习惯。
语言
(一)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
(二)能集中注意力地倾听他人讲话,理解讲话内容。
(三)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四)喜欢欣赏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能有感情地朗诵和讲述并乐意创编,对书籍、阅读和书写感兴趣。
(五)会说普通话。
科学
(一)能积极、主动、较长时间地参加科学活动,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能主动运用各种感官探究问题,寻求答案。
(三)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四)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五)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社会
(一)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二)能积极与人交往,学习和同伴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三)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
(四)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五)热爱和尊敬周围的人,有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艺术
(一)对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爱并有初步的感受力。
(二)积极主动地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活动。
主题(一):悠悠华夏情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长江、黄河是中国的象征,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火箭卫星,“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聪明的中国人”,这些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了痕迹。
中华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领奖台上,一次次国歌的奏响,国旗的升起,都让孩子们欢呼、跳跃,他们用那稚嫩的童声一同颂唱,对于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孩子们从生活的点滴中了解了中国的国粹_mdash;_mdash;京剧,萌发了设计京剧脸谱的欲望;在20xx雅典奥运的激情影响下,积极为20xx北京奥运设计属于孩子们的标志;在活动的不断深入中了解了我国的悠久历史,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魅力,激起对民族服饰的无限向往…………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惊奇越来越多,感受也越来越深。
此活动从十月正式开展
第一周:
1、语言:月亮船
2、社会:聪明的中国人
3、打击乐:大中国(一)(二)
4、诗歌:天安门
5、绘画:未来的世界(一)(二)
6、计算:学习2的加、减
范成大的诗范文3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反馈 大学英语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形成性评价概念的提出及其有效性被证实,改革教学评估模式已成为教育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不少研究已证明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一线教师们也日益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实践,但形成性评价中师生间如何恰当有效地反馈等具体问题却鲜有研究论及(许华琼、胡中峰,2010)。因此,进一步从反馈这一细节入手,探讨基于形成性评价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反馈现状,并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二、形成性评价中的反馈
与传统的以记录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的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不是用于给学生评定成绩做出结论,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上。因而,如果运用得当,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这一注重过程的评价模式中,反馈无疑是异常关键的一环,它对整个评价的实施效果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Yetta Goodman (1989)看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反馈潜藏在整个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利用反馈来评价自身学习过程并加以改善;而对教师而言,反馈能帮助他们反思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手段,最终达成预期目标。通过持续的评估与反馈循环过程,学生能从终结性评价中被动等待评估的一方,转变为能自主运用反馈信息来评估自己学习的主动学习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进步和失误。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有无反馈且如何反馈是决定形成性评价效能的重要因素。
那么,怎样反馈才能提高形成性评价的效能呢?Sadler 提出了有效反馈应具备的特征,即(1)清楚目标;(2)把实际水平与目标对照;(3)采取合适的方法靠近目标(转引自张敏,2011)。这就是说,反馈应提供给学生以下三方面信息:(1) 我现在在哪里,即我已取得了哪些进步;(2)我要去哪里,即我的目标是什么;(3)我接下来怎么去那里,即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我要采取哪些行动。此外,教师还需熟悉不同的反馈种类和方式,根据任务类型和难度,为不同学习水平、风格的学习者灵活提供反馈。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具体探讨三个问题:(1)在大学英语评价方式变革的当前,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及反馈的认识与态度如何?(2)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提供反馈?(3)他们的反馈是否有效?如何改进?
为了更好地调查以上研究问题,在不干涉课堂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对4位大学英语教师的反馈进行了定性研究。参与教师(其中两位是副教授,两位是讲师)均教学经验丰富,教龄5至20年不等。课堂观察为期一周(6课时,270分钟)。
四、讨论和分析
(一)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及反馈的认识与态度
通过对教师问卷调查的分析,结合一对一访谈,笔者发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由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一统天下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师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平时成绩的形式和期末成绩一起记入最后成绩。将平时练习情况、进步程度等综合考察,更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然而,尽管参与教师对于形成性评价及反馈都持肯定态度,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未对形成性评价形成清晰的认识,对反馈的理解也大多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师反馈及其纠错功能上。
在被观察的课堂中,教师仍是唯一的反馈提供者。学生很少或从不作为积极的反馈者向同伴或教师提供反馈,也很少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与之相反,他们只是被动地接收教师的反馈信息。这使得整个语言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受阻,教师无法得知学生对反馈的接受程度,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具体的反馈信息上,不利于有效地利用反馈以促进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甚至于当师生对评价标准未达成共识时,学生对教师反馈采取听而不闻的态度,或看也不看就将其束之高阁。
(二)教师反馈现状与反思
在对本研究收集的课堂话语进行文字转录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形式多样地为学生提供反馈。他们时而在整个班级通过口头、书面或在黑板上对于所有学习者的学习任务进行反馈,时而对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任务进行单独反馈。与单纯只提供分数相比,其反馈常不仅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存在哪些问题,还描述出学生的长处。这些反馈信息,与分数、等级侧重于横向比较不同,更侧重于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突出了学生在一阶段学习后较之前所取得的进步。
可是,进一步分析后,我们也发现,尽管形式多变,大多教师反馈仍停留在较浅层面,即只是指出学生所犯错误或帮学生改正这些错误。而要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反馈基础上完善其语言学习,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分析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区别错误与失误,找准学生犯错的原因以便提供改进意见。
此外,不同教师提供的反馈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有的教师更多地强调反馈信息的准确清晰,反馈用语较为单一,有时甚至让学生觉得“一成不变”,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有的教师则更多地看重反馈信息的多样化,忽略了反馈用语的准确性,出现歧义,进而影响学生对反馈信息的理解。因此,加强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及反馈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形成性评价和反馈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
五、结语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具有许多传统评价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它也存在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实施过程复杂、耗时耗力等问题。要真正实现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还应加强教师对其内涵的正确理解,培养其形成性评价能力。
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其实施效能的关键环节。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多数情况下仍是唯一的反馈提供者。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教师以“平等的对话者”的角色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评价、反馈及同伴反馈,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许华琼, 胡中锋. 形成性评价及其反馈策略 [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 (1): 23-26.
[2]张敏. 大学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过程中的反馈模式分析 [J]. 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 (4): 67-70.
范成大的诗范文4
一、课堂组织方面
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以后,班级不再以行政班进行授课,而是根据测试成绩进行分级分类教学,即发展班、提高班和基础班,非艺术类和艺术类。这种打乱行政班的课堂组织模式,有利于缩小班级人数,改变以往大班教学的弊端,为课堂互动提供有利条件。
在实施该课堂组织模式的三个学期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大学英语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行政班级,学生的流动性大,教师的更换率高,因此造成了教学班里不同班级的学生相互间交流较少,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相互不熟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不够稳定,没能为英语教学提供有利的人文环境和条件。
针对该课堂组织模式产生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有效措施,在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第四个学期,进行了课堂组织模式的调整。将原分级分类教学,即发展班、提高班和基础班,非艺术类和艺术类,调整为非艺术类分为发展班和提高班,艺术类不分级,即第四个学期去掉基础班,非艺术类只有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发展班,原行政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在提高班,不与其他班级学生合班上课。另外考虑到艺术类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为薄弱,保持原行政班不分级。该课堂组织模式的调整,同时吸取了行政班和分级班两方的优点,既可以为因材施教提供有利的教学前提条件,又可以维护班级学生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和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善班级教学环境,促进班级学生的分工合作,有利于教与学。
二、教?W内容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可根据不同班型学生的英语水平选择难易程度相当的授课内容,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强调在互联网+模式下随时随地学习英语,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手机APP和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开口说英语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根据大学英语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归纳总结不同级别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提出的问题。发展班学生反馈的问题:由于发展班是外教全英文授课,外教语速较快,将近过半的学生认为不能完全听懂,在课堂上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发展班学生希望外教能放慢语速,多做一些互动活动;提高班学生反馈的问题:将近70%的提高班学生表示比较喜欢目前的教学方式,但希望教师课堂上能加入一些语法方面的知识,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时间,锻炼口语;基础班学生反馈的问题:由于基础班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课堂上主要侧重于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基本词汇和基础口语句型的讲解和应用,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这样的课堂模式,但由于课堂人数较多,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和教师互动,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互动机会。
针对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第一、小班授课。分级教学以后,班级人数相比较于原行政班有了一定的减少,但对于语言课程,教学班级学生人数仍然相对较多,不利于课堂互动的有效实施。建议采取小班授课,增加课堂互动机会,提高课堂授课效率。第二、增加读写译课内外输入量。大学英语侧重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课内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听说实践学习,这样的模式对于学生能说英语和敢于说英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读写和翻译的训练和输入,所以我们在分级教学中加入读写和翻译内容,希望能够互补,增加文本输入量,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能够同时得到训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英语学习课堂条件。
三、自主学习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大特色是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外,很大一部分教学和学习内容要依赖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即手机APP和网络自主平台学习。这种模式顺应时代要求,能够最大限度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结合起来,把有限的课堂变为无限的课外自学,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实现终生学习的目标。
自主学习方面,根据调查问卷归纳学生反馈的问题:手机APP方面,过半的学生表示喜欢百词斩、可可英语和英语流利说APP,但有部分学生觉得可供选择的APP较少,希望教师能提供更多综合性强的APP。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方面,学生建议教师加强监督,防止一些学生挂机,以及希望平台学习不要仅限于校内网络,能让学生平台学习时间和地点更有弹性。
针对自主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第一、改善平台技术,防止挂机。可通过更换自主学习平台内容,使用不同出版社的教材与平台配套,不限于校园网,实现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能够学习的目标。第二、甄选平台内容。教师可根据不同班别,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平台自学内容,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内容为首选,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最大限度利用平台的海量资源进行自学,加强在自主学习平台与学生的互动,进行监督、答疑和指导。第三、推荐更多类型的手机APP。在教学中,教师们主要推荐了三个适合学生学习的APP,分别是百词斩、可可英语和英语流利说。通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于有限的几个APP是不满足的。所以我们建议教师们关注和试用更多APP,满足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让英语学习真正方便起来,让手机成为学生们学习最便捷的工具。
四、教学效果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取得比较理想的课内外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该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课堂变得更加热闹,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从一开始的不敢说和怕说错,到现在的大胆说和不怕犯错,这看似无奇的课堂表现背后,是教师和学生持之以恒努力的成果,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更是自信心的大幅度提高,我们希望学生们可以从这样的课堂自信地走出社会,英语学习能够为他们多开一扇门,实现他们的人生目标。
在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相对于学生们听说应用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们的读写和翻译能力相对薄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在侧重听说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兼顾到读写和翻译技能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五、教学测评方面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一考定优劣”的传统测评方式,建立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依托互联网的多元化测评方式,实现测评方式的公正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全面性。多元化测评方式包括课堂活动、自主学习平台、手机APP、第二课堂活动、期末测评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测评方式,将测评分解到教学的整个?^程,使测评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测评方面,一开始我们设置的是不同班别的期末测评使用不同难度系数的试卷,对于这种分级测试,发展班的部分同学认为自己课程难度与要求明显难于提高班与基础班的同学,然而需要在同一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与学业综合测评,所以认为自己“吃亏”了;提高班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这个级别的考试与基础班无异,相对于他们的基础而言比较简单,导致学习动力不大;而基础班的试卷难度相对较小,基础班的同学也没法和其他班别比较,没有对比就没有进步。
范成大的诗范文5
关键字:简易程序 适用范围 当事人选择
1) 简易程序的概念
民事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这一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简易程序,是我国人民司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总结,早在时期创立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就以诉讼程序简单而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以后各个时期的司法实践中,我们继承和发扬了老解放区的优良传统,不断发展和完善了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制度,民事诉讼法正是科学地总结了人民司法工作的经验,并在民事诉讼法(试行)的基础上对简易程序又作了若干调整、补充,从而使这一程序更加完善,这是民事简易程序产生的现实依据;程序正当性与效率性的权衡是民事简易程序产生的理论依据,具体的体现在适用民事简易程序有利于贯彻“两便”原则,即便利人民群众参加诉讼和便利人民法院办案两个方面,同时也有利于贯彻诉讼经济原则。
2)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即哪些法院审理的哪些案件应当适用简易程序。按照我国民诉法的规定,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第一审案件。除此之外,中级人民法院以上的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均不得适用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只能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而对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作了如下解释:“事实清楚”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法院调查即可判明事实、分清是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是指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争执无原则分歧。另外,该意见还列举了三种不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包括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已经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及发回重审和再审案件。从这些规定看,我国民事诉讼中简易程序的特点如下:
1、简易程序只适用于基层法院。
2、简易程序只能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3、简易案件只能对初审案件。
在审判实践中,法院何时适用简易程序,由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决定。如果认为是简单的民事案件,经庭长批准适用简易程序,对已按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复杂,不宜适用简易程序,可裁定转为普通程序审理。
3) 简易程序的使用范围的缺陷
根据我国民诉法及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我国民事诉讼中关于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仅限于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把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确定为基层人民法院,主要是为了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基层法院、中级法院和高级法院并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都要大费周折,因此,要想让当事人能够真正参加到诉讼中来,就必须使当事人更接近诉讼制度,而我国法律对于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规定得过于死板,并没有真正起到方便群众起诉的作用。
2、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的范围太窄。我国立法对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较为复杂,它将“事实清楚”、“情节简单”、“争议不大”三者结合起来作为界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标准,但是立法者似乎忽略了确定适用该程序范围的目的性和标准本身的确定性问题。确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当事人和法院很容易地知道哪些案件应该适用简易程序,哪此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为此,划分适用简易程序范围的标准必须相当确定。但是对于目前的简易程序使用的标准是无法量化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正因如此,民诉法颁布以来仍有许多省市提出哪此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哪此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的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立法理论指导,各地的“简易程序”中事实上处于一种各行其是的无序状态。
3、适用简易程序的决定权属于法院,当事人无从选择。具体地说,就是在适用简易程序时,是由法院还是由当事人决定,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当事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有选择权。如在日本,要不要适用简易诉讼程序,当事人有选择权,或者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选择权人包括原告、被告以及法院。在我国,法律将适用简易程序的决定权赋予了法官,当事人没有选择权,这不能不说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一种忽视。
4)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可以从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方面着手,而界定简易程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于债权债务等纯财产权益性质的争议案件,以明确的标的额或价值作为界定标准。根据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具体可兼采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办法。即由立法机关或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明确确定,标的在10万元以下的财产权益性质案件,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同时授权给省、直辖市、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定不同的适用标准。
2、以案件性质或类别为界定标准。一是采取列举式的方法确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范围。如审判实践中已积累的: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确认和变更收养、抚养关系;责任明确的损害赔偿等7类案件;以及一方当事人没有胜诉的可能或案件事实不存在真正争点的案件;一方当事人认为案件不存在实质性事实争议,只有法律上争议的案件,明确适用简易程序。二是借鉴或兼采广东省高院用排除法规定5种禁止情形不得适用简易程序,其它案件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做法。
3、赋予当事人相应的程序选择权。这主要是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争议金额的大小和案件类别。有些争议标的大的案件,法律关系并不复杂;有的案件类别相同,而法律关系复杂程度却天壤之别;有的案件虽然复杂,但是当事人双方均有诚意共同到法院请求解决等等。当然,若将来立法已明确简易程序适用范围,那么应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法院只能强制适用,当事人不能作出拒绝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当事人除了具有程序选择权外,在适用简易程序中也应当允许当事人选择言词审理或书面审理的机会,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
4、扩大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的权力和范围。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扩大法院的权力,即赋予法院在一些案件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决定权,这主要是指除当事人可以经双方同意选择适用简易程序之外,即使不能由当事人选择决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法院的决定权必须由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其决定程序也须规范化。一是指明确规定我国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各级法院都可以适用简易程序。这也必需由法律明确规定各级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性质、范围。
参考书籍:
《民事诉讼法》,常怡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范成大的诗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对条形码技术发展的详尽描述,阐述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使用条形码技术的过程,并针对前后两个应用时期的比较,提出了一些见解。
1条形码的定义和发展形势及意义
1、l条形码的定义
条形码是一种最适合机读的信息语言。它是一种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方便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可利特制的条形码阅读装置可转换成与汁算机兼容的二进制和十进制信息,快速准确地识读并输入计算机中,它具有保密性强、差错率低、收集及处理数据省时省力等特点。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当今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2现代条形码的发展形势
1.2.1条形码的诞生
条形码技术最早产生在风声鹤唳的2O世纪2O年代.诞生于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Kermode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志,设计方案非常简单(注:这种方法称为模块比较法),后来,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以及使用测定结果的设备,即译码器。
直到1949年的美国的MT.Woodland提出了利用Kermode和YOung的垂直的“条”和“空”,这样扫描器通过扫描图形的中心,能够对条码符号解码,不管条码符号方向的朝向,并对此专利第一次有了文献记录。之后的3O年条形码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2条形码的发展历史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2O世纪7O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条形码技术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条形码技术在实践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像商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电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条形码技术普遍应用于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图书的采购、编目、典藏、借书、还书等过程都利用了条形码技术,由此可见,条形码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实际应用中,条码一般可以分成一维条码、二维条码两种。一维条码(线形条码),这种条码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条”和“空”排列组成的,这种条码技术只能在一个方向上通过“条”与“空”的排列组合来存储信息,所以叫它“一维条码”。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大多数还是采用一维条码技术,但人们需要一种具有更大信息量且可以完成描述意义的条码来适应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于是出现了二维条码。二维条码继承了一维条码成本低、方便容易生成的特点,且是一种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能表示信息的高密度、高信息量的数据文件,是各种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实现存储、携带并自动识别的技术手段。在现代条形码技术使用过程中,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及混合条码(一维、二维混合使用)常混合使用。
J.3条形码技术发展的意义
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识别而设计的数据采集的有效手段。条码技术的应用真正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由于条码技术具有输人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率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特点,因而发展十分迅速,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2我馆使用条形码技术的过程和作用
2.1我馆使用条形码技术的发展过程
2.1.1最初制作的条形码
我馆最早使用条形码技术是在1998年,统一对全馆实行汁算机化管理.并对所有馆藏图书进行了一次回溯建库。那时,所使用的条形码分类编码是根据有关专家定义:“条码分类是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分类对象,将其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分类对象集合在一起的过程”。因此,制定条形码的类型,就是要根据图书的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我馆藏书按照中文、外文、期刊大致分为大类:
巾文图书:2········(共9位数字)
外文图书:3”······(共9位数字)
期刊:4一···(共9位数字)
由于条件受限,所贴的条形码都是用激光打印机在一种特制的不干胶纸(已裁好暗格)上打印.这种方法打印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加之各种外在因素的存在,如打印机墨粉的好坏、预热不够等都直接影响到条形码质量的好坏。这种打印方法不仅打印效果不好,而且还经常损坏打印机。
2.1.2使用专业条码打印机打印条形码
摈弃以往用激光打印机打印条形码的方法,现已改用专业条形码打印机斑马(zEBRA)来打印图书条码,打印效果较以前更耐用、更持久,更为突出的是不管工作多长时间打印机不会发热,原因就在于斑马(ZEBRA)采用了热转印原理打印图书条码.内部结构均采用齿轮传动.这样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出所需条形码.大大节省人力和财力;但有一点不足,由于打印时齿轮之间转动有误差,条形码不能按指定位置打印到卷纸上,出现错位现象,故打印时需人为地在下面拽住卷纸,使其条码能准确的打印到规定位置上。为此曾试图在打印机下方加一转动轴,让打印好的条形码自动卷成简状,但苦于没有工具无法实现,希望厂家日后能加以改进。
2.2条形码技术在我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2.1图书采购管理
过去选购书没有使用电脑化管理.凭借书商提供的书目目录,根据全校师生的需求和馆里实际情况而定;而现在采用联欣图书采购系统(图书采集器)提供了一套非常经济实惠且方便快捷的方法。通过与现有图书数据库同步,图书采购人员使用手持终端可以快速方便地在采购、入库过程中通过扫描ISBN条形码辨别和录书籍信息,包括书名、ISBN号、库存情况等一目了然,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减少了重复购书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图书开支。条形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购图书的速度和精确率。
2.2.2图书加工(编目和典藏)
我馆馆藏图书分为原馆藏图书和新到图书。
2.2l2.1碌馆藏图书
原馆藏图书在回溯建库之前,需将全部外借书刊催还、整理、上架、排序,再逐本贴上条形码,加盖登录号,按照机读目录(MARC)的简单格式录人图书管理系统。我馆在1998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回溯建库,当时采用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大连博菲特图书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采用VF数据库作支持.在进行图书编目过程巾,一般丁作人员稍加培训就可上岗。我馆利用半年的时间将原馆藏图书28万册左右进行了回溯建库,这项工作是一次性完成的,即一次性将全部原收藏的图书粘贴条形码,然后整理图书数据并形成数据库,实现图书馆图书的统一计算机化管理。
2.2.2.2新到图书
从2004年开始,我馆采用了E邮电信罔书管理系统》,此系统采州PB数据库作支持,新到图书在采访子系统下按照批次分配其登录号,条形码号的分配方法采用与其人主书目库的登录号对应,例如:将每本巾文同书的登录号6位数字前加“2,最后一位加图书馆类的校验位,条形码共9位。
网书分类、编目阶段,除了对图书按照机读目录(MARC)格式进行编日,并将编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数据库中。在流通子系统下.图书进行典藏分配,系统会自动赋予每一本书与之登录号相对应且唯一的条形码。条形码粘贴到网书上,为确保条形码有适当的使用寿命,将其贴在图书的书名页上。流程图见图l。
2.3图书流通管理
2.3.1图书条码化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图书,前面已详细叙述了其过程.图书实行条码化的同时读者借阕证也进行了条码化,一改以往手工借阅的繁琐环节。从根本上改进了罔书流通的方式,实现了图书在流通、清点和剔旧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为方便更多读者、更快借阅到图书,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
2.3,2读者借阅证条码化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我馆图书实行条码化的过程,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读者借阅证实行条码化的详细过程。
2,3.2.1手工借阅
1998年我馆对所有馆藏图书实行电脑化管理的同时,借阅证就随之进行了改进。以往的读者借阅证由几个可以注册的书袋卡组成,每张书袋卡可以借一本罔书。读者凭借在流通大厅中放置的图书卡片目录,按照自己的需求找到所要借阅图书的索书号,将其记录下来交给借书处工作人员,等候通知取书。
2.3.2.2计算机借阋
我馆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后,先后经历了两种汁算机管理系统。一种是早些开发的大连博菲特图书管理系统,另一种是2004年到现在一直采用的北邮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北邮电信图书管理系统,两者均在流通子系统中来完成读者借阅证信息的录入。博菲特系统是由vF数据库做后备支持的,有专做借阅证的模块,录人读者信息后直接点击“转存数据库”即可将读者信息导人数据库中的读者信息表。北邮系统财采用PB数据库来进行管理,在流通子系统中“证件管理”功能下的“办理新证”模块,可以为每一位读者建立借阅信息档案,包括读者证号、姓名、读者类型、单位、办证日期、证件状态等详细内容(见图2)。批量读者信息可使用外来数据导入,这样可以减少繁琐的录入工作。
借阅证的制作可利用专业借阅证打印软件,打印带有条形码的图案及汜录读者基本信息的卡片,为保护加封塑封膜,这样制作出的借阅证经。读者借还书时,工作人员只需川条形码阅读器(扫描枪)扫描借阅证上的条形码便可示读者借阅信息,紧接着在该读者借阅信息下再扫描罔书上的条形码便可借{JI此书,还书较之借书略简单,只需扫描一下图书上的条码便可归还。
2.3_3条形码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