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醉翁亭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范文1
我是大人身旁的随从,名叫子金。
自大人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我便时时刻刻陪着大人。
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雾多时,古城宛如披着薄纱,美丽极了。大人喜欢城西南方一座名叫琅琊的山,经常在山上的亭子里饮酒。
这座亭子上的四根柱子雕刻着细碎的花纹,红色的柱子与褐色的瓦顶相互辉映,在幽深秀丽的山中成为一道淡雅的风景。造这座亭子的人是山中僧人智仙。
至于“醉翁”的由来,便得从大人说起了。大人常与客人来亭中饮酒,一边欣赏着山水之乐,一边把快乐寄托于酒中,于是喝得不多便醉了。又因为自己的年龄是客人之中最大的,所以大人为自己取了个别名——醉翁。于是这座亭子也美其名曰:醉翁亭。
至于琅琊山的景色,大人可是看不够,乐趣也便无穷尽了。早晨的时候,林中雾大,景色朦朦胧胧,像隐藏在薄纱之中。当太阳升起来时,雾气便慢慢消散,烟云浑为一体,阳光从茂密的林里中斜斜透射出淡粉色的光彩,如婴儿的肌肤一般红润。山谷中光线却变得昏暗,或明或暗,隐隐约约,让人疑似在仙境之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在春天,野花盛开,满山飘香;夏季,树林葱郁,百鸟争鸣;到秋天,风高霜结,秋高气爽;而冬季则水落石出,寂静清寒。
一日,大人要在亭中设宴。我随大人一同前往。大约在山中走了六七里路时,便渐渐听到潺潺水声,这是酿泉。亭子的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靠在泉水上方,不一会儿便到了亭中。
客人们也陆续到了,个个满面红光。时而坐下,时而激昂大喊,时而低声絮语,好不热闹。大人眼中含笑,我不禁感叹大人好兴致。顺着大人的目光,我看到山路上出游的滁州百姓们:有的人背着东西边走边歌;有的赶路人在树下休息;有的人在前面呼唤,后面的人回应;老人和小孩有大人搀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相同的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发自肺腑的笑容。
看着看着,大人的笑意也蔓延开来。客人们尽情地欢乐,大人却醉态可掬地坐在众人中间,满面酡红,说话含糊不清,眼中的笑意却真真切切。
大人醉了。醉在山水之中;醉在宾客的欢笑之中;醉在百姓的安乐之中;醉在自得其乐中。
“子金,满上!”耳边传来大人响亮的声音,大人还要开怀畅饮。
夕阳西下后,我随大人回到太守府中。我问:“大人,子金不解大人被贬后,为何还能乐得如此畅快?”
大人说:“山上的鸟儿只知山中乐趣,不知人乐趣;人们只知跟太守游山有乐趣,却不知太守自有太守的乐趣。太守是因大家乐才乐的。”
大人就是大人,胸怀自是比我们宽,气量也比我们大,眼光自然也比我们远。
翌日,在整理大人书房时,我看见大人新写的游记,名为“醉翁亭记”。
敢问我家大人是谁?庐陵欧阳修是也。
教师点评
醉翁亭记范文2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幻灯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幻灯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醉翁亭记范文3
论文关键词:《醉翁亭记》,译者主体性,翻译批评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典散文名篇之一。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不仅体现在散文的内容上,也体现在文字本身所蕴含的美上。《醉翁亭记》的英译本很多,本文主要对比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两译本:即杨宪益夫妇和英国著名汉学家Giles 的英译本。
一、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
从原语文本类型及语言层面看,二篇译文风格迥异、但各有所长。杨宪益夫妇的译文注重“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原则,语言贴切译者主体性,表词达意方面也是既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这样高质量、高水准的译文,千百年来古往今来译者大都望而却步。相比之下,英国汉学家Giles的译文则更注重于传达原文的“雅致”,给人以美的享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他译文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语言文体上,采用逐层脱卸的方法,把所描述的对象由远及近,由外到内,渐进地点出描述的中心对象;在语言风格上运用古典词汇和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在韵律中大量使用习语,使得译文有着音乐和诗一般的韵味。例如,二篇译文对亭子周围四季更替不同景致的描绘。
原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译者主体性,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杨译文:Then in the course of the four seasons,You find wild flowers burgeoning and blooming with asecret fragrance,the stately trees put on their mantle ofleaves and give a goodly shade,until wind and frost touchall with austerity,the water sinks low and the rocks at thebottom of the stream emerge.
Giles 译文:The wild flowers that exhale their perfume from thedarkness of some shady dell; the luxuriant foliage of the dense forest ofbeautiful trees; the clear frosty wind; and the naked boulders of the lesseningtorrent;—these are the indications of spring,summer,autumn,and winter.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见,杨的译文于属于原文的忠实再现;而Giles 的译文在语言的文体、风格和韵律方面见长,用语地道译者主体性,形象生动巧妙,活灵活现了原文的美感。但他的译文相比于前者,有误译之处。如:
原文: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杨译文:In the distance,densely wooded and possessed of a rugged beauty,is Mt. Langya.
Giles译文:…over which the eye wanders in rapture away to theconfines of Shantung.(琅琊山在滁州而非山东)
译文中还出现多处漏译误译现象,如“水声潺潺”(gurgling)没有译出涓涓流水之声;“酿泉”译作“Wine-Fountain”不如“Brewer's Spring(杨宪益)”、恰当,因为酿泉非泉名(泉名实为让泉),而是酿酒之泉;“云归而岩穴暝”一句“岩穴”漏译;“非丝非竹”误译为“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忘却辛劳和烦恼)”;“颓然乎其间者”翻译成“bald at the top of his head(秃顶)”等等。
二、从非语言层面剖析原因
赖斯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一书中指出:翻译最初开始于译者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阐释。不同的译者对源语的阐释过程一定是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码就从主观上影响了翻译批评。因此译者诠释这个主观因素影响了不同译本的产出。汉学家翟理斯虽然拥有文学天赋,能写非常流畅的英文,但他缺乏哲学家的洞察力。他能够翻译中国的句文,却不能理解和阐释中国思想。对中国文化底蕴的缺乏和文化缺失使他在理解原文上出现了以上等处失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因此译者主体性,在肯定他的音、形、义以及表达方面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他译文的不足。因为对古汉语散文的理解,需要译者具有古汉语能力、文化解读能力、同质文化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典籍英译的主体应该是汉语译者,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所译完的作品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润色和加工。
三、总结
翻译批评有无规律、模式可循。通过以上二篇译文的对比分析,正如赖斯指出:翻译批评既具有潜力又有其局限性。即既要看到语言层面(如语义、词汇、语法和语体)又要看到非语言层面(如语境、主题、时间、地点、源语环境的读者群、源语作者和感知因素 );译本既受到译者的主观因素(如译者诠释、译者个性),又受到非主观因素(如翻译目的、读者群)的制约。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各个层面和各项因素,才能提出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翻译批评标准模式。
[参考文献]
[1]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2]贾秋彦.醉心于翻译美文-Herbert A. Giles 的译作《醉翁亭记》赏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
[3]宋聚梅.诗情画意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J].西江教育论丛,2003,1.
[4]喻海燕.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翟译《醉翁亭记》简析[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醉翁亭记范文4
在进行《醉翁亭记》一课复习教学设计时,我决定将《丰乐亭记》与其进行互文比读,引领同学通过比较品读这两篇亭记的优美语言,领略文中所描绘的优美自然风景,仔细体味作者“醉翁”表露出的非同寻常之“乐”。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对・《丰乐亭记》的疑难词句进行了疏通,对关键语句进行了翻译,同学们对文本的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们进入了重点学习环节,即理解文中“丰乐”有哪些具体的内涵:
师:根据你的阅读,你理解到题中的“丰乐”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内涵?请以文本为依据说出你的看法。
生:“乐其岁物之丰成”――丰年之乐。
生:山水之乐――“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师: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谷都是可“乐”的,那这里的“亭”有乐可言吗?
生:有,“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因为有乐趣才“往游其间”。
师:对,本来这里的山水就美,建了亭之后,这里的风景就更加美了。山、水、谷、亭之乐合起来可称为“景之乐”。还有别的“乐”吗?
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修之乐。
师:对,这属于“人之乐”。文中还有其他的“人之乐”吗?
生:滁人之乐――“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师:对,百姓喜欢与太守一起游玩,这让我们感受到了官与民和谐相处的融洽氛围,不由得联想到《醉翁亭记》中描述的一些画面。
生:还有四时景物之乐――“掇幽芳而阴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师:很好!《醉翁亭记》中同样也写到了山问朝暮、四时景物变化带来的乐趣。那么,丰乐亭的景乐,这里的人也特别快乐,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些乐的根源又在哪里呢?在于“时之乐”――“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所有的“乐”,都来自于太平无事的年代,应当倍加珍惜,这也许才是本文的深层内涵。
师:同学们想一想,古人说的这个“理”,在今天是不是还有道理?大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稳定平和的局面,还谈何发展进步?小到一个班级,如果没有安定团结的班风,乱糟糟的,你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吗?
同学们对《丰乐亭记》中“乐”的丰富内涵有了具体的理解,再联系《醉翁亭记》来细细品味两文之“乐”的异同,就有了认知的基础。为了让同学们既能品读出“乐”的个中真味,又能掌握互文比读这根具体“拐杖”,我想到了“百字小品”这种评点式阅读方式:
师:品读名家作品,其实是在借助语言和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本文与《醉翁亭记》都多次写到“乐”,但“乐”的具体内容和写“乐”的笔法又有所不同。你能自选角度,通过品味语言进行比较辨析吗?要求:六人小组合作探究,每组完成一则百字左右的品赏短文。
(多媒体提示写作指导内容’:[“百字小品”写作要点]①明确角度;②品味语言;③表达感悟。[“百字小品”写作示例]《醉翁亭记》的山之“乐”,乐在琅琊山“蔚然而深秀”;《丰乐亭记》的山之“乐”,乐在丰山“耸然而特立”。同是滁州之山,前者清秀,后者壮美,两相对照,作者的用词特别形象、生动。)
师:除了“山”之乐以外,同学们还可以扶哪些角度进行品析?对,还有“水”之乐,“四时”之乐,“人”之乐等等。
(生小组合作品析。师参与小组合作,进行指导:选择品赏角度,寻找相应文句,交流阅读感悟,再由组内写作最好的同学组织语言,形成书面评析。)
师:请各小组将你们合作探究的成果送上来展示交流。
生小组1:《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而《丰乐亭记》中的水“中有清泉,潸然而仰出”,给人一种充盈的跳动感,使人感觉富有希望,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生小组2:《醉翁亭记》中水之“乐”,在酝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而《丰乐亭记》中的水之“乐”,则在“然而仰出”。前者恬静柔美,后者活泼充盘,两相对照,作者写得十分形象生动,充满了对滁州山水的喜爱之情。
生小组3:《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而《丰乐亭记》中欧阳修的乐趣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同是修之乐,前者着重自己的乐趣,而后者着重百姓的安闲之乐,但都表达了以民之乐为乐的感情,表达了作者体爱人民的感情。
生小组4:《醉翁亭记》中,人们“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一幅悠闲、自得的生活图景。《丰乐亭记》中,人们“乐其岁物之丰成”,生活在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说明作者将滁州管理得非常好。
生小组5:《醉翁亭记》通过“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将宴酣之乐写得形象生动,借此衬托了太守之乐;而《丰乐亭记》中,修“乐其地僻而事简”,写出了生活之悠闲、安恬。所以《醉翁亭记》中的“宴酣之乐”与《丰乐亭记》中的“地僻事简”之乐不同。
……
师:同学们合作形成的感悟评点,让老师深感振奋。下面也把我的阅读感言与大家分享。
老师感言一:《醉翁亭记》的山水之“乐”,在琅琊山“蔚然”深秀,在酝泉水“潺潺”泻出,在醉翁亭“翼然”泉上;《丰乐亭记》的山水之“乐”,在丰山“耸然”特立,在幽谷“窈然”深藏,在清泉“然”仰出――同为滁州山水,或温婉清秀,或挺拔壮美,形象虽各异,描绘多逼真!细品几个“然”,用语特传神!
老师感言二:《醉翁亭记》“乐”在“趣”。“趣”在山问朝暮、四时变化。在游人呼应、宾客喧哗,在“颓然”太守“苍颜白发”,在山林禽鸟鸣声上下――“趣”的层面何其多也!《丰乐亭记》“乐”在“理”。虽有“山谷清泉”,也说“四时之景”,但重点似乎更在文末的理上:“生无事之时”方能“安丰年之乐”――“理”的表述何其明也!
老师感言三:《醉翁亭记》的“乐者”洒脱,洒脱在开篇现“醉翁”,中篇只“太守”,篇末才点出“庐陵欧阳修”――读来似觉欧阳“醉翁”酒虽醒而意未消,笔墨淋漓酣畅,完全一个寄情山水的“文人”;《丰乐亭记》的“乐者”平稳,平稳在开篇“修既治滁”,中篇告民以“理”,就连结尾的落款也不忘标明自己官职的全称“右正言知制诰……”――读来颇感欧阳“知州”心气平而精神爽,行文稳稳当当,俨然一个善于教化的“官人”。
老师感言四:《醉翁亭记》之“乐”……《丰乐亭记》之“乐”……
师:“感言四”还没有写好。越是仔细品读,我对欧阳修这两篇亭记的兴趣越是浓厚,我觉得自己的发现越来越多,自己的感悟也越来越多……我还想继续写下去,同学们想不想?
醉翁亭记范文5
如果说“环滁皆山也”是欧阳修给我对于醉翁亭的最初启蒙,那么“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则让长期生活在江南的我感到一种不大不小的惊讶:这里林木葳蕤、红英抖擞,我忘了身在北方!朋友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我,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北方人管滁州叫南方,而南方人则称滁州为北方,这让我想起逾淮之橘的典故,不得不感激上天给了滁州这么个风水宝地。
醉翁亭的庭院不大,布局紧凑别致,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特色。弹丸之地间分布着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九曲流觞,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醉翁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呈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犹如置身画中。
伫立亭中,遥想欧阳修当年的心境。欧阳修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被贬,一次是30岁时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第二次则是39岁时被贬为滁州太守。古时被贬官员大多主张改革图强、痛恨权贵,自然会被当权者视为异己,横加排挤。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平和安定的生活。境由心造。面对令人心醉的山水和年岁丰稔的景象,欧阳修自然感到无比欣慰,于是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欧阳修被贬的次年,即宋仁宗庆历五年(1046年),他挥毫写就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我想,这世上因为有了欧阳修然后才有醉翁亭,文因亭美,亭因人名,物换星移,文亭烁然。冥冥之中,仿佛欧阳修在告诉过往的叩访者:与民为乐,方是为政为官之正道。
醉翁亭记范文6
一进景区大门,我看见一片茂密的自然森林。
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墨苑。里面有许多书法家的字,其中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出了墨苑,来到了一片绿油油的大草坪。大草坪旁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的上面有一座滑溜溜的石桥。过了石头桥不久,就到了非常有名的醉翁亭。
刚进门,我们看见了只露出了一个角的亭子。进门一看,原来是醉翁亭。醉翁亭里头有假山,假山上刻着字。还有二贤堂和寒武纪就有的灵心石。
然后我们到水上餐厅吃了饭,就去琅琊寺。我拜了许多菩萨,我相信菩萨一定会保佑我和大家,我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