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得与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得与失范文1

关键词:曹植 父母的宠爱 甄氏的真爱 手足相惜 棠棣之痛 得与失

曹植的一生才华盖世,东晋的谢灵运评其“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但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一生风光无限,也有命运多舛。在其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中也始终交织着亘古不变的人生真谛:有得亦有失。

一、父母爱的得与失

曹操给曹植取名的寓意是:种植希望,创建曹魏江山。在曹植的成长过程中,曹操一直关注他的读书状况。对于曹植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赞其“读能思”。因曹操一直坚信“读书悟道方能立长世”,逢大事也每每让曹家兄弟作诗。曹植也不负所望,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诗作中“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文学力量,还让《登台赋》、《七启》、《送应氏》应时而生。曹植随军征战对术略颇有见解,他的治平之策也让曹操很是欣慰。

作为文人,曹植得到了开启新诗篇的辉煌,他的积极端直、意气风发的独特创作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这些让曹植得到了曹丕当时无法企及的荣耀。作为儿子,曹植曾一度是父亲认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虽然曹植醉酒擅闯司马门,但曹操为安抚曹植太子位之失,封其为“万户侯”。曹植凭率真儒雅的性情,文武兼备的全才得到了父亲曹操的宠爱与偏爱。但曹植并没有把这些个性和天赋们磨化为做政治家的谋略,他的政治抱负和远见,被他“饮酒不节”的个性搅乱得没有平台发挥,曹植开始失去父亲的重用。

卞氏对曹植的偏爱,先是在曹植人生前期对其文学、音乐的影响及其个人大事的操持。明达过人的卞氏始终没有干预曹操立嗣的做法。曹植醉酒悖慢监国使者,写《感甄赋》被治罪……这个母亲屡次亲自干预,哀求儿子曹丕免曹植死罪。曹植还因曹彰暴死,未去朝贺曹丕大摆的会节气乐宴而被押进官,又是卞氏苦苦求情,为曹植赢得了七步之内诗一首的自救机会。真是“莪抱根丛生,谓之报娘蒿”,这个慈悲善良的母亲,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庇护儿子的生命。天下人都知道,曹植的郁郁寡欢是因为失去了政治地位。

二、甄氏真爱的得与失

13岁的曹植偶遇并帮助了逃难的甄氏,阴差阳错,甄氏却嫁给了18岁的曹丕。当时曹丕任有官职,年纪尚小的曹植有很长一段时间得以与甄氏经常相处。甄氏的美丽善良厚道,曹植的英气纯真雅量,让他们相互亲近。曹丕更因猜疑曹植与甄氏的清白,下诏赐死甄氏,曹植是无法释怀的。甄氏遗留曹丕《塘上行》里的控诉又是何等的苍白无力!

只有曹植最能读懂甄氏凄艳的美,他也得到了甄氏超出亲情、爱情之外的妙不可言的亲睐。以《浮萍篇》表达着对甄氏的提醒和暗示,隐藏着自己的不祥预感,更以此诗将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和对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凝在这不言之中,人生苦短,该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不幸?

让世人猜想更丰富的当然是曹植途经洛水有感而l的《感甄赋》(后魏明帝曹睿改为《洛神赋》),文学史上最缱绻的恋情通过这浪漫又梦幻的篇章表达到了极致。怪不得钟嵘有云:“陈思之于文章也,譬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 奇特的想象、密丽的笔法、整饬的音律、传神的刻画出甄氏更像是曹植的知音,她是个有灵魂的女人,她更需要蓝颜知己,需要那份超越爱情的奇妙情感,所以她也让曹植得到了自己若即若离,快乐而心有灵犀的真爱。这份真爱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痛彻心扉的感情总是悲剧收尾。世人在扼腕叹息这千古绝唱时,更能领悟到曹植那深沉的哀怨与报国无门的忧伤。

又有云《洛神》一赋亦是爱君恋阙之词。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选》卷一:“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三、曹彰、曹彪手足情的得与失

曹彰是曹植一母同生的二哥,幼年时,曹彰教曹植习武,曹植教曹彰作文,很投缘。曹植擅闯司马门之后,曹彰为曹植错失太子之位愤懑不已,并鼓励曹植振作。曹彰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以此欲让曹植占先机。直至各诸侯进京“会节气”,曹彰暴死。曹植痛惜彰的暴去作《任城王诔并序》。曹植在序文与诔文均说“如何奄忽,命不是与”,“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就是控诉曹丕不顾手足之情的狠毒。

曹植与曹彪被逼不可同行回封地,曹植悲愤地作了《赠白马王彪》赠与曹彪,更流露出兄弟惜别的不舍。悲愤之余,曹植又乐观的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与曹彪共勉。这首八十句,四百字的抒情诗无论是在结构上的联合还是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都给后人的传诵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曹丕在位时,不让兄弟参政,不让兄弟多聚几日,且监国使者甚严,这些举措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兄弟间也更加惺惺相惜。特别此时的曹植是失败者,是弱者,处于明显的劣势,无论是因为同情,还是因为亲情,曹植得到曹彰和曹彪的手足相惜和支持都是合情合理的。

四、与曹丕的棠棣之痛

得与失范文2

面对张工的突然逝世,同事们在感到惋惜、痛心的同时又多了一些愧疚。有人说:“要是我们不让张工请客,他也许就不会死。”也有人说:“要是张工没评上高工,他就会一辈子没事。”然而笔者却认为:张工的悲剧在于他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得与失,他把功名利禄的得与失看得太重。如果他能做到得到时不大喜,失去时不过忧,那就不会发生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工的悲剧与他的性格有关,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即使是张工这次侥幸过了职称关,说不定下一次再遇到什么名利上的得与失,也会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喜与悲,照样会要了他的命。

张工的悲剧不禁让我想起那则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个老人一不小心掉到车外一只刚买的新鞋,周围的人都倍感惋惜。不料那位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更让人大吃一惊。“应该这样”,老人解释道,“我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于我而言现在都没有用了,如果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他还能穿呢!”老人的得失观很值得我们借鉴,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观念: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地放弃;与其看着一只鞋子伤心伤身,不如丢掉它去成全别人。有时,事物的价值并不在于谁去占有,而是在于如何占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失去过本该属于我们的自以为很重要的或心爱的东西,比如金钱、名誉、地位、贵重的物品以及自己深爱的人。这些失去的东西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有的人显得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他们很快就会淡忘失去带来的不快。而有的人则不能很好的调整心态去面对所失,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痛苦之中,没有想到要去创造新的机遇,甚至因为长时间的“放不下”而忧愤成疾,抑郁而终。

得与失范文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自小家境贫穷不堪,命运多舛。为解决家里人的生计,他8岁开始工作.每天早上,上学前他都要为富人送报纸,下午放完学后再去酒吧擦皮鞋,尽管他勤奋得让很多邻居都看不过去,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因为一时半会赚不到更多的钱养家糊口,他甚至跑去酒吧偷酒,并因此受到嗜酒如命的父亲的毒打。

后来,他终于在炉具厂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但由于抽烟被工头抓住,不幸被人家扫地出门。在生活的重压下,他接连做了卡车司机,餐厅杂工等40种不同的工作,直至35岁时他还确信一事无成的自己是世界上最惨的失败者。

幸运的是,他坚持了下来。1963年,他意外地接触到汽车,刚开始,他认为销售是天下最糟糕的活,没有一点技巧性和乐趣可言。但为了养活妻儿,他还是立下雄心,一定要将销售当作伟大的事业来经营.经过一天天与不同的人谈判和沟通,他终于在这种枯燥却充满挑战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惊人的进步,并喜欢上了这个当初让人十分反感的工作.在接下来的15年里,他不可思议地卖掉了13001辆车,从而一举夺下世界上最伟大销售员的桂冠,他就是乔・吉拉德。后来,有崇拜者问他,你为何能在如此景况下重拾生活的勇气时,他自豪地回答,因为我别无选择,并且相信倒下和站起来仅在一念之间。

我的一个朋友。童年时,家境不错,生活无忧无虑。但在他十二岁那年,父母亲去县城赶场时,突然双双遭遇车祸,撒手人寰。一下子,他跌入了人生的冰点。为了能顺利自杀,他甚至买来了敌敌畏。但当他打开瓶盖,那股刺鼻的味道直冲过来时,他才猛然明白了好死不如赖活的古训。

最终,凭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渴望,他选择了顽强的坚持下来。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了当地声名显赫的地产大亨,并创立了一家专门资助自杀者重返社会的慈善基金会。后来,有崇拜者问他,你为何能在如此景况下重拾生活的勇气时,他自豪地回答,因为我不能让死去的父母看着我轻易放弃,并且相信得与失有时仅在一念之间。

是的,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天都有生命在呱呱诞生和默默消逝,有时,我们甚至无法知道自己下一秒钟会变成怎样,比如疾病,比如车祸,比如……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生命还没有完全失去,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也期望过上体面的高品质生活,但在更多时候,因为无法估量自身的实际价值和潜在能量,所以,一旦遇上困难或遭遇挫折时,大多数人除了手足无措,就是故做无奈地放弃,即便人人都明白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得与失范文4

若是梦想,假如我不可拥有,彷徨中注定错过,我失去了多少?我不敢轻言。我只知道,我们都在成长,但很迷茫,一天天中成长的我,是逐渐的走向…堕落~消逝~亦或毁灭?我不知道,也不敢轻易知道,每个人都在怕着一件事,也许就是怕自己把自己看得太穿,而没办法骗过自己…

这个世界还是有公平的,起码同谓“人”!正因此,我们才有公平的机会。但,有的人愿意向前踏上一步!这就是一步的效应,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都是皇帝,但这没法适应人群之间。别期待着有人来三顾你茅庐,就像这机会一样,不是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并珍惜下的!

与其在幻想中自傲,现实中失意,何不如一次竞争?也许,会发现,爱做梦是人的天性,而现实是要等你来接受考验。一切都是有可能的,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处在不断尝试,不断体验,不断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得失之间,仅有一线…刘轩说的对,再试一次,说不定这一次就成功了!

得与失范文5

但是,包括娃哈哈在内的品牌延伸者有目共睹的成功,更让事难定论。本文将以娃哈哈品牌延伸案例为背景,全面分析品牌延伸的是与非。

娃哈哈品牌延伸之路

娃哈哈企业的成长之路,就是一条不断产品扩展和品牌延伸之路。

1. 从营养液到果奶

“娃哈哈”品牌诞生于1989年。宗庆后在当时发展迅速的营养液市场上发现了一个市场空白——儿童市场,遂开发出“给小孩子开胃”为诉求的儿童营养液产品,并起名为“娃哈哈”,同时企业也更名为“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得益于那首“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著名的儿歌以及娃哈哈品牌天然的亲和力,在强力的广告宣传下,娃哈哈儿童营养液的销量急速增长,1990年销售额便突破亿元,1991年更是增长到四个亿。娃哈哈在两年之内也成功成长为一个有极大影响力的儿童营养液品牌。

1992年,娃哈哈又开发出针对儿童消费者的第二个产品——果奶。虽然当时市场上已存在不少同类产品,但凭借娃哈哈营养液的品牌影响力,再加上两年来建立的销售渠道和规模生产的优势,果奶上市并没遇到什么困难,一度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显然,这次品牌延伸,由于目标市场没有变,新产品的核心诉求“有营养,味道好”和营养液切合度非常高,相对于娃哈哈日后的延伸跨度不过是“迈了一小步”,甚至于宗庆后事后都不把它看作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延伸,“而更应该说是产品线的扩张”。并且,当时推出果奶的原因是娃哈哈在杭州市政府的安排下收购了一家已经资不抵债的国有企业,“一下子增加了两千多个员工,光是依靠营养液的生产销售消化不了这么多人员”,这是宗庆后事后透露的。所以,这次品牌延伸,得到大部分业内人士和第三方咨询专家的认同。

2. 突入纯净水

但1995年,当娃哈哈决定进入成人饮料市场,并延用“娃哈哈”品牌生产纯净水时,受到了几乎一边倒的非议。一个儿童品牌如何能打动成人的心,是娃哈哈面临的最大挑战。针对这个垂直性的品牌转型,很多人认为此举并不能利用娃哈哈原有的品牌优势,只会让品牌个性变得模糊,建议娃哈哈应该采取多品牌战略。但考虑到创造新品牌所涉及到的巨额推广费用(估计每年要在1-2亿元),以及娃哈哈当时的资金情况,宗庆后决然地坚持了品牌延伸之路。相应的,在广告宣传上,娃哈哈纯净水淡化了原先的儿童概念,采用了“我的眼里只有你”、“爱你等于爱自己”等宣扬年轻、活力、纯净的时尚感觉,寻找在成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品牌认同。先不论这次延伸的是非对错,娃哈哈依托纯净水使企业规模和实力都完成了一次飞跃。

3. 挑战“两乐”

1998年,娃哈哈制定的销售目标是1996年的十倍。市场日渐饱和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的纯净水和正从成熟期迈向衰退期的儿童饮品都无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这时候,娃哈哈在宗庆后的带领下又义无返顾地杀入被“两乐”把持的碳酸饮料市场,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这次,娃哈哈没有单纯地进行品牌延伸,而是引入了在娃哈哈品牌下的隐性品牌——“非常可乐(Future)”。

在市场怀疑声中,娃哈哈的“非常可乐”艰难地成长起来。2003年,非常可乐全年的产销量超过了60万吨,直逼百事可乐在中国的100万吨。同时,娃哈哈在“非常可乐”下又延伸出“非常柠檬”、“非常甜橙”等产品,完善“非常”产品线,全面挑战两乐旗下的“雪碧”、“芬达”、“七喜”和“美年达”。另外,娃哈哈还推出了“非常茶饮料”,向统一、康师傅主导的茶饮品细分市场渗透。

至此,娃哈哈已成为一个总资产六十多亿的饮料巨头,并且无银行贷款、反拥有近二十亿元的现金蓄备。但娃哈哈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将业务规模增长三倍。而这时候,仅靠饮料产业显然无法完成。

4. 拓展童装市场

为了拓展利润来源,娃哈哈在业务上又进行了一次大胆地跳跃。2002年8月,娃哈哈决心进军童装市场,并宣称要在2002年年底在全国开2000家专卖店,完成跑马圈地,为塑造一个儿童服装品牌奠定基础。娃哈哈运作童装的思路是以OEM进行贴牌生产,以同专业童装设计单位合作的方式完成设计,以零加盟费的方式尽快完成专卖店在全国的布局。但一年多过去了,娃哈哈在全国仅开设了800多家专卖店。初次受挫后,宗庆后并不承认是品牌延伸上的问题,坦言是“对整个市场需求的估计不足”,并对娃哈哈童装在一年内创造了两亿元的收入还是感到满意。

5. 进入其他市场

一直以来,娃哈哈也在尝试进入其他市场,并已经开始启用新的品牌。例如,其就一直在生产大厨艺牌方便面,但只是出口国外市场。2004年11月,娃哈哈的大厨艺方便面正式在杭州、上海、徐州等地开始试点销售。产品类别还颇为丰富,有非油炸、鲜湿、营养健康,口味有小鸡炖蘑菇、番茄烩牛肉、片儿川、鲜汤虾仁等。为此,娃哈哈还专门成立了市场拓展部,以便为新品方便面进行系统化推广。

不过,这属于多品牌战略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品牌延伸的理论基础

在评价和分析娃哈哈品牌延伸成败得失之前,笔者先阐述一下对品牌延伸的基本看法。

1. 非唯一论

延伸与专注都是品牌发展的策略之一。单纯的说孰好孰坏都是没有道理的。策略选择的依据应该根据企业的情况和市场的现状。适应企业内外情况和企业条件相匹配的品牌策略就能实现企业成长,就是成功的策略。

航空、手机、软饮料、婚礼服务、家用电力服务、金融服务、唱片店、铁路运输、酒店管理、餐厅和互联网服务等,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繁杂和相异几乎需要成立数家公司,起用十数个品牌来运营和管理。但你可曾想到这些业务都统一到一个品牌下进行运营?“疯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品牌专家都会这么认为。但维京(Virgin)品牌就是疯狂地囊括了以上所有的业务领域,并已成为一个最负盛名的多元化品牌。专家无法界定其光辉形象并不妨碍其业务上的成功。此外,比克(Bic)是一个发家于圆珠笔的著名品牌,并成功延伸到一次性打火机和剃须刀。而卡特彼勒(Caterpillar)甚至从重型机械延伸到鞋类、服装和手提包;BMW则从汽车延伸到休闲生活服饰方面;著名的Google在搜索业务上无人能及,也向电子邮件业务大举进军。而国内品牌延伸的簇拥者更众,包括“海尔”、“联想”等在内的家电、IT一线品牌几乎还没有一家能坚持品牌专注的策略。

2. 核心价值发展论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在企业发展中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能基于品牌延伸对品牌当前之所谓核心价值的冲突而一概而否定之。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企业自然会在各个业务间找到真正的共同核心价值,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维京虽然业务众多,但在其缔造者理查德布兰森看来,在维京的不断发展中“质量、价值、创新、趣味”就逐渐沉淀为其品牌核心。

3. 先污染后治论

为什么发达国家 “先污染后治理” 的困境不能阻止发展中国家步其后尘?因为,不同经济发展的国家面对首要问题是不同的。如何保证经济发展以及相应带来的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改善是发展中国家最关键的问题。对于企业也是一样的。当企业面对发展的渴望,面对资源的局限,品牌延伸就是最节约成本,短期效益最明显的手段,虽然,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牌的滥用。所以,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要素,一个工具,有时必然要经历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在污染中,品牌滥用带来企业的快速发展,寻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并提供企业不断试错的机会;当企业实现基本的规模扩张和发展需求时,再总结经验,逐步调整,并投入资源对品牌进行综合治理。虽然污染带来的收益也许远不及治理时面对的损失,但一个穷人满足温饱和求上进之路时的一百元钱和其发达后要还债的一万元钱,对于他来说孰重孰轻,孰急孰缓呢?以一时的牺牲解燃眉之急而后祢补之,正是很多采取品牌延伸策略的企业的发展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企业鲜有品牌专注者的原因,而不是某些品牌专家所说的是因为品牌意识薄弱或落后。

同样谈到维京,据说其经营上也遇到许多麻烦,也许其品牌也受到一定的污染。但笔者认为,这些都不妨碍维京成为一个光芒四射品牌的未来。

4. 整体影响力论

品牌延伸可以增加品牌在更多市场上的影响力。一个产品领域内的品牌在同样的情况下的市场影响力通常不及一个多元化的品牌。品牌在各领域内的协同效应可以在“质量”、“信誉”、“实力”这些一般化标准上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和品牌的信心。GE、Siemens、Philips的业务领域繁杂和它们在广泛商业圈和社会圈内强大的品牌形象就是明证。

5. 多因素论

不能将企业的成败都归于品牌,有些影响也不是直接和主导的。

阿尔里斯在说明品牌延伸损害企业长远发展时曾引用了“七喜”的案例。他说,“七喜”在1978年时只生产一种饮料,占据了5.7%的市场份额,后来尝试生产多款饮料,以品牌延伸求发展。2003年,七喜的市场份额跌到1.2%的历史低点。这是很多专家在归因品牌延伸或其他营销、战略失误时惯用的方法。试想,1978年到2003年二十五年间,饮料市场的竞争情况有什么样的变化,七喜除品牌延伸策略外在发展战略上、营销策略上有什么样的调整等等,这些因素也许更能影响七喜的市场表现包括市场份额。显然,将一个指标的降低简单地归结为品牌延伸的错误是不合适的。另外,品牌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失败并不代表其他方面的失败。海尔向医药领域的延伸以失败告终,向IT如PC上的延伸了举步为艰,但其向移动通讯和金融领域的突进就具有战略意义,虽然目前还不能说是成功。同样,前面所讲到的比克公司在香水产品上就吃了败仗,和品牌战略就一定正相关吗?

娃哈哈延伸的得与失

1. 巩固形象,初塑品牌

从营养液向果奶的延伸是娃哈哈依靠品牌战略得以成长的第一步,而且是成功的一步。

从一般的品牌理论而言,品牌包含两个层面的利益,基于核心产品价值的产品利益和基于产品延伸价值的形象利益。在儿童营养液时代,娃哈哈品牌的产品利益就是“营养饮品”,其形象利益就是“给小孩子开胃”。而延伸出的果奶产品,在产品利益上和“营养饮品”是一致的,只是其形象利益更突出“有营养”和“好味道”,和“给小孩子开胃”基本处于一类诉求点,更是对后者在内涵上的丰富。所以,从理论上看,这次品牌延伸不存在和原来品牌利益的冲突,是成功的。而且,目标市场仍聚焦于儿童群体,是稳健的“New Product, Old Market(新产品原市场)”策略。

从市场结果看,虽然当时市场上已有不少同类产品品牌,但娃哈哈果奶仍然取得了成功,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除了在销售渠道和生产能力上得益于在儿童营养液上的积累,娃哈哈品牌的力量在这次新品上市战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

而这次品牌延伸更重要的意义是,突破了娃哈哈品牌单一产品的概念,并巩固了娃哈哈作为一个强势儿童营养饮品品牌的地位,使品牌形象更为丰满。自此,“儿童的”、“营养、健康”真正成为娃哈哈品牌的核心价值。而且,从娃哈哈后期的发展来看,此时的娃哈哈作为一个儿童营养饮品或者说一个儿童产品品牌的形象是最清晰和最强大的。

2. 价值转型,得失难量

经过两年多立足“营养液”和“果奶”的发展,羽翼渐丰的娃哈哈的扩张欲望变得更加强烈。在扩张道路上,宗庆后认为,娃哈哈有两个最清晰的发展方向:一是向儿童产业的其他产品发展;二是向其他饮料产品发展。

但显然,宗庆后在发展战略路径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基于硬件资源上的考虑,比如生产线、技术积累、现有渠道等。正如宗庆后所说:“不管是生产线、研发力量、还是销售网络,当时我们的实力都更适合于向关联度更高的饮料行业突破。”这是娃哈哈进入纯净水领域的根本原因,和当时中国企业大多受制于实物资源的状况是相一致的。在品牌等软资源上,娃哈哈显然考虑不多。但即使考虑,基于当时娃哈哈的规模和实力,支撑两个全国性品牌无疑在资源上无法保证。所以,宗庆后的决策无可厚非,是一种虽和品牌发展理论相背,但务实的道路。可以说,此次品牌延伸的得与失是最为复杂,而难以衡量的。

从失上来看,品牌冲突严重,品牌核心几乎推倒重来,品牌价值流失巨大。

首先,娃哈哈的产品利益完全改变了。虽然从广意上说娃哈哈产品仍然在饮料领域,但这个范围定义得过于宽泛。娃哈哈赖以起家和立身的“营养液”和新产品“纯净水”毕竟是两种差别极大的饮品。而且,在中国人心目中,“营养液”更贴近于保健品的概念,而不是饮料。幸亏中间有“果奶”过渡,才使产品利益冲突略有缓冲。

其次,形象利益也在矛盾重重中面目全非。在纯净水推广的前期,娃哈哈果奶的广告同样也在热播。当“有营养,好味道”和“我的眼中只有你”、“爱你等于爱自己”同台亮相,当一群闹哄哄的小孩子和景岗山等明星相遇时,娃哈哈的品牌形象混乱不堪。一方面,产品功能诉求发生了迁移。纯净水虽然勉强和“健康”挂上钩,却完全抛弃了“营养”的价值理念。这是对娃哈哈五年多建立起来的品牌功能形象的放弃。另一方面,目标消费群的改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娃哈哈的品牌形象,最终造成品牌核心价值的完全改变。娃哈哈从一个儿童品牌变成一个成人品牌,品牌形象也从“活泼可爱”向“时尚”、“情感”转变。这一转变是最令人痛心的损失,娃哈哈品牌的儿童性开始了不断淡化的过程,其两年多建立起来的品牌价值在迅速流失。可以说,纯净水的成功是以娃哈哈原来巨大的品牌价值流失为代价的。

显然,这些改变对品牌延伸来说都是足以导致失败的原因。

但有失就有得。

企业实力的飞升自不用说:纯净水项目为娃哈哈积累了数十亿的资产,并形成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销售网络。从品牌角度来看,借助于纯净水的成功,娃哈哈作为一个全国性强势品牌的地位最终确立下来,其影响力今非昔比——这就是最大之得。

其二,娃哈哈成功实现了品牌核心价值的改变,从“健康、营养”的儿童营养饮料品牌转变成“时尚、浓情”的成人饮料品牌。从品牌内涵和可扩展性来看,娃哈哈无疑有海阔天空之感。

总之,娃哈哈抓住了1995年纯净水市场的大发展时期,在市场竞争尚不激烈且不存在强势品牌时顺势而起,在品牌大洗牌中最终崛起。虽然这一成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娃哈哈品牌的儿童概念受到了纯净水时尚形象的有力打击,娃哈哈的童趣形象除了品牌本身的名称外,所剩无几。但“发展是硬道理”,以品牌的再造(或者说局部污染)换来企业的大发展,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生存和资源的问题),显然是企业家明智的选择。也许,告别“童年”应该是娃哈哈义无反顾走下去的不归路。

3. 隐性延伸,稳而不决

经过在纯净水上的胜利转型,娃哈哈的成长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1998年,娃哈哈毅然杀入碳酸饮料领域,推出了“非常可乐”。具体的,娃哈哈使用了“娃哈哈非常可乐”的联合品牌,在宗庆后看来,是品牌延伸和多品牌战略的相互渗透,能同时提升两个品牌的影响力。在品牌专家眼中,这是品牌延伸中较为稳妥的方法之一,即隐性品牌(Hidden Brand)战略,类似于丰田在高档车上推出“凌志”品牌,其实是一种准多品牌战略。这时候,品牌专家放心了,但营销专家却担心了。碳酸饮料市场一直被“两乐”垄断,“两乐”不但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企业实力雄厚,还都是营销领域长袖善舞的高手。历史上多少可乐品牌横尸疆场,都是明晃晃的警示。

值得称道的是,娃哈哈采取了“农村路线”,成功避开了两乐占有绝对优势的大中城市,并且逐步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蚕食渗透。2003年,非常可乐的全年产销量超过了60万吨,而同年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销售量不过100万吨。其实,反观非常可乐的成长,其成就并不在于品牌策略上,而更多地依赖于市场进入战略的成功。

如果从品牌战略上考虑,笔者倒认为,杀入碳酸饮料业务,娃哈哈完全可以采用单纯的品牌延伸策略,何必用信心不足的“隐性品牌延伸”。因为,从产品利益上来看,纯净水和可乐天然属于典型的饮料产品,产品利益非常接近;同时,在形象利益上,娃哈哈品牌经过在纯净水产品上多年的推广,已经开始建立起“时尚、健康”的形象,这和可乐产品的一般形象利益是切合的,只不过在“运动性”上有所不足。

也许,宗庆后失去了三年前的勇气,拿“娃哈哈”品牌冒险毕竟不是件轻松的事,成功在有的时候确是一种负担。虽然,宗庆后称,娃哈哈品牌缺乏一种霸气,在支撑“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品牌定位上力量不足。但显然不足为据。除了勇气之外,更重要的是,娃哈哈已是一个有数十亿资产的大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现金和资源,和1995年时不可同日而语。资源的保障使得娃哈哈完全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全国品牌,以分担风险。但笔者猜想,另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是宗庆后当时就有重新发掘娃哈哈品牌儿童概念的想法,而不愿意再进一步淡化其童趣意味。

总的来说,“非常可乐”在挑战“两乐”战役中的小胜是娃哈哈营销战略上的胜利,与品牌战略关系不大。但如果从品牌战略上来细析这次操作,宗庆后实际上丧失了一次进一步提高“娃哈哈”品牌影响力的机会,该延伸时却手软了。唯一可以的是,娃哈哈得到了一个侧翼的“非常”品牌,其旗下除“非常可乐”外,还拥有“非常柠檬”、“非常甜橙”、“非常茶饮料”等补充品牌。在“时尚、健康”之外用“非常”品牌开拓新的品牌内涵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选择。

4. 好马回头,草却不存

2002年8月,娃哈哈开始向童装领域进军。向其他儿童产品进军曾是宗庆后在1995年无奈下放弃的选择,但显然“好马要吃回头草”。但在置疑声中成长起来的娃哈哈显然没有经受起这次考验——800个专买店的建立、两亿元的销售额和巨大的投入不相匹配。

显然,宗庆后忽视一个重要事实:经过七、八年来的发展,娃哈哈已经不是1995年的那个雄霸一方的儿童品牌,而是一个时尚的饮料品牌,其儿童性基本上荡然无存了,虽然其一直没有放弃果奶等儿童产品。另外,从“饮料”到“服装”,品牌的产品利益也不切合。也就是说,娃哈哈品牌无论是产品利益(饮料),还是形象利益(时尚),都已无法和童装相切合。

也许有人会谈到百事同时在可乐和服装上品牌延伸,但“运动、时尚”是连接两者的有力钮带。虽然娃哈哈也在童装上强调“健康”,但此“健康”非彼“健康”,无法实现与原品牌形象的嫁接。而且,在服装上使用“健康”概念多少有点牵强,且这一被泛用的概念也缺乏核心的号召力。

另外,从“营养液、果奶”到“纯净水”的成功,不但不能不是从“纯净水”到“童装”的成功案例,反而更加说明后者的失误和大意。最重要的是市场发展阶段不同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娃哈哈1995年能顺利切入纯净水市场是和当时的“时势”相关的——竞争不足又无强势品牌,市场正处于大发展时期,消费心理不成熟且狂热。2002年,市场环境大为改变,众多市场竞争极度烈化,消费者心理成熟而难以把握,价格敏感度高。虽然童装市场依然没有一呼天下应的主导品牌,但现存竞争者多年比拼已建立起相当的进入壁垒,特别是潜在的无形壁垒,如市场运作知识的积累。

另一方面,当初娃哈哈生产纯净水时,现有资源的可利用度很高。而童装产品很难利用娃哈哈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最明显的,让纯净水的经销商卖童装就是一个错误。

而最为关键的是,推出童装简直是对旧品牌价值的复辟,是对现有娃哈哈品牌核心价值的颠覆。这对于娃哈哈品牌的伤害无法估量。纯净水和童装之间很可能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此时对娃哈哈的建议是:忘记自己的“童年神话”,在“成人”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后  记

战略就是选择。选择的意思就是要得到一些东西,必须丢弃另一些东西。品牌延伸战略就是对品牌专注的舍弃,是对品牌规模效应的追求。并且,品牌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众多难为问题之一,任何涉及到品牌的决策却不能单纯从品牌的角度来推断。

得与失范文6

“叮哐叮哐”,中午,从家门前传来一阵刺耳的铁皮碰撞声,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呀?噢,原来是我家拆雨篷子了。虽然失去了雨篷子,做生意时不太方便,但能净化环境,美化家园,这很值得。

中午,我从少年宫回来,发现有好几辆警车和城管的车子停在我家附近,几位警察正和爸爸妈妈交谈着,爸爸妈妈的脸上浮现出无可奈何的愁容。还有几位工人扛着电焊等工具,不知道要干什么。我背着书包,带着疑惑走向家,仔细一听,原来要拆雨篷子!这篷子对我们家可重要了!下雨天,它能挡雨,不让雨水飘进屋里;大热天,它能挡住强烈耀眼的阳光,投下一片阴凉;在晚上,它能让灯光变得更明亮,把我们家门前照得雪亮亮的……一想到这,我就有点儿舍不得,“请问你们愿意拆吗?”警察叔叔问了一句,爸爸妈妈犹豫不决,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但最后还是无奈地答应了。“既然答应了,那就开始拆吧!”警察叔叔对工人们说完后,又挨家挨户通知并征求同意拆雨篷子的事了。工人们接到指命后,也都忙开了,拆的拆,焊的焊。而我和爸爸妈妈也都干自己的事去了,但心中充满了不舍,做起事来三心二意,也不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了,都低垂着头,想念着雨篷子。经过半个小时的“叮叮咚咚”、“哐哐当当”,终于拆完了,大家都跑出家门一看脸上的愁容骤然消失了,开心地笑了。雪白的墙壁上一尘不染,看上去干净多了。原来,一条街的雨篷子,大的大,小的小,参差不齐,现在拆光了,整齐的一条街,干净!利落!

虽然我们家失去了雨篷子,但是我们美化了环境,这小小的损失又算得了什么?我从这件事中也学会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能够以自己小小的损失换来大利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