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1

留学生经济学论文:经济增长效应 The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简单的经济学解释说,有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每一个经济体都应该寻求实现。这些措施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收支平衡和经济增长。然而,世界经济的排名这些目标之前,自己,这取决于这种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显而易见的是,尼日利亚中央银行在过去的时间内投资的稳定价格水平的政策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一个增长可以增加和减少失业的手段之一。换句话说,对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增加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失业和未充分利用的资源导致了贫困率上升。   Nigeria is an economy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policies which are aimed at correcting adverse conditions limiting its growth and possibly its survival as a nation. Some of these policies however lack good 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This is evident even in current policies of power transform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ncouragement and other past plans and programmes of the government.   Simple economics explains that there are certain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that every economy should seek to achieve. These include full employment, price stability, balance of payment equilibrium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es of the world however rank these objectives prior to themselves,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such economy.   For example,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entral Bank of Nigeria had in time past invested its policy measures on stabilizing the price level. This to a large extent is described ha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growth can be increased and unemployment reduced. In other words, the goal of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mong other macroeconomic objectives is an important one in many developing nations where unemployment and under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s led to rising rate of poverty.   Given that there are several visions and continuous establishment of agencies and parastatals within the Nigerian economy more than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chievement of impressive growth and acceptable employment level remains in prospec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unimpressive growth rates and poverty among other miseries of the populace, are the order of the day.   Facts gotten from publications for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nalyzed by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NBS), shows a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for instance,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12% in March 2005; it rose to 19.7% in March 2009 while the rate of underemployment was around 19% in 1998.   This rate of unemployment can be considered high based on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Nigerian economy as at that time. As a matter of emphasis, among the youths in the 15-24 age brackets,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was observed to be over 40% according to the 2010 edition of the Labour Force Sampl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study of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determinants. As explained in 2001 by Fofana N. F. in his work,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Cote d'Ivoire: An Analysis of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the issue of real output and employment growth in developing nations is a requirement for poverty reduction and a more equit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means that other economic indices are tied to the basics of employment and factors affecting i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 therefore, Adebayo and Ogunrinola, 2006; Oladeji, 1994; Omotor and Gbosi 2006 explained that many studies on Nigeria's employment situation have been devoted to unemployment and its determinants and/or its impa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studies mostly conclude on the nature of employment and may also suggest reasons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se of unemployment.   Oni, 2006; Patterson et al 2006 also opined that "Though from a quick look at the Nigerian data on employment level and real GDP, it appears that the recent economic growth trends and patterns have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any appreciable impact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but this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empirically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us needful to find out categorically the causal effect betwee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collected by various data gathering establishments.   STATEMENT OF RESEARCH PROBLEM 研究问题陈述 The major problem identified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is that of these increases in these economic growth indicators, unemployment has really been a major cause for concern. Policies and policy target to curb unemployment have really not been working and various labor market laws and policy have not really worked.   In macroeconomics analysis growth has been described to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various economic principles this has been proven. Of such principle is the okun's law which states that has the economy grows by say 3%,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to reduce by 1% and vice versa.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conomy in recent times has been experiencing growth but the level of unemploy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both among the youth and among working class adults.   The various theoretical literatures read shows that the nexus between the 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growth as stated in the paragraph above is a positive one, contradicting the Okun's law. This stated fact is shown by the recent figures on both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ates of economic growth for 2010 to December, 2012 are as follows: 7.76% to 6.99% respectively and those of unemployment from 2010 to 2012 are as follows: 19.7% to 23.9% respectively (Source: tradingeconomics.com/ Nigeria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se growth figures shown above tell us about the break from the norm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passing through. But in a normal economy the increased level of growth is supposed to boost the level of income, level of investment,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savings and eventually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But the reverse has been the case in the Nigerian context: the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keeps fall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rising and the growth rate has to some extent increased consistently with minimal fluctuations.   The problem that this research wishes to deal with has to do in details with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this growth; what has influenced it overtime? Why has it that this increased growth ha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rate of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finally how these increases in growth can be exploited to get maximum growth in employment generation rate.   RESEARCH QUESTION 研究问题 Thus, given the above problems,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What are the majo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hat ar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rates on employment generation and how wide is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economic objectives?   How is this gap going to be reduced?   Which is the best macroeconomic model and strategy to adopt to curb unemployment Nigeria?   RESEARCH OBJECTIVES 研究目标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e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whether employment increases or unemployment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specific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are:   To model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in Nigeria with respect to its effect on employment rates and policy.   To examine the role of various policy regimes in bus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also policies to increase the rate employment in the economy.   To review the various types of employment and the employment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job types and how it has affected growth.   To show various trends in the data of both economic growth and unemployment, look at the various gap analysis and then model ways of reducing the gaps identified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To provid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RESEARCH HYPOTHESES 研究假设 The research aims at testing the following hypotheses:   Hypothesis 1 Ho: αi=0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a: αi‰  0 There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rates.   Hypothesis 2 Ho : αi=0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Ha : αi‰  0 There is significant effe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employment.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研究的正当性 Many occurrences about the fluctuation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the increasing level of unemployment as influenced researchers in recent times to study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growth rate on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 econom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Nigerian econom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hence the ne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two concepts since it has been stated in various literature that both economic indicator has very high influence on other economic variables like the exchange rates stability, price stability etc. Various studies from the review of theoretical literature, has shown that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s growing likewise the rate of growth in the economy. This prompted the study to further advance 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latter on the former and also to know more about the impending issues which have also been mentioned in other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各章组织 This project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tudy, the statement of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study. Chapter two is the review of related concept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literature, while chapter three present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four ispresentation of data,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result. Finally, chapter five presents the summary,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 Other miscellaneous details are presented in the appendix.   SCOPE OF THE STUDY 研究范围 This research work describes why, how and if there is a major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Nigerian economy. This also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curbing unemployment through various policies from 1990 till date.   SECTION 2 CONCEPTUAL LITERATURE 文献概念 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growth in real GDP.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s measured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final goods and services produced in a particular country in an accounting period excluding income from abroad. This growth rate is always measured in real term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inflation adjusted terms.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2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3

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被人们承认开始,人们就开始意识到了竞争的存在,而在当代中国,几乎人人都已经深刻体会到了竞争的存在,但人们却不一定拥有了健康的竞争意识,对竞争还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当竞争来临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当失败后就诅咒竞争。

(一)竞争是什么

在学生的课本上,想要找到关于竞争的的章节是很困难的,而出现竞争方面的教程一般只存在于高校的经济方面和法律方面的教程。竞争正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活动,他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竞争拥有着社会性、胜负性以及冲突性。

(二)什么是竞争意识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思维、感觉和各种心理过程的总称,竞争意识就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并对人的行为进行支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思维活动过程。本文的竞争意识是包括本人的竞争状况意识和对竞争本身的意识,还有对竞争结果的承受能力的意识。

(三)竞争意识的意义

竞争意识的产生拥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能让人的精神状态振奋,努力进取。促进做事的效率和社会的发展,是现代人或者团体,甚至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一种积极心态。

(四)竞争意识培养的提出

在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强烈,技校学生作为一股即将踏入社会的力量,已经到了非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不可的地步了,无论是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说,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来讲,我们培养的的人才都必须要具有健康的竞争意识,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竞争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做好了对他们竞争意识的教育,他们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站稳脚步,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绽放他们活力和激情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对本校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竞争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和国力的竞争愈加猛烈,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无可争议地卷入竞争这个漩涡中,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而随着21世纪中国加入“WTO”以后,更是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界的许多挑战。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就有着充分的必要性。

二、造成学生竞争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过多

当前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娇生惯养的生活,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就对竞争这一现象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技校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不够用功,动手能力差,遇到困难时还缺乏主动性以及必要的冷静和沉着。对事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的勇气和束手无策,从而表现出害怕困难,听天由命的现象。

(二)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不足

技校的学生在目的性方面较差,对自己的学习没有目标,不能合理地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规划和找出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技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随着他们的长大,他们的视野也不断扩宽,技校学生在社会的待遇,让他们的思想陷入极大的矛盾当中。而这样的事实就造成技校学生对学生学习对学习缺乏主动性,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也不能够充分的找到自己的不足,找不到人生的坐标,不能根据时代要求来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更新。同时他们缺乏勇气和信心,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甚至一些人还陷入麻痹当中、让自己随波逐流,深陷在这个沼泽中。

(三)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竞争意识淡薄和学校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成绩考试考核、学生评价、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都对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有着不好的影响。

比如在教育观念上,很多技校教育的观念上的落后,导致他们的教学上以知识的传授为主,重视理论的传授,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教育手段上,他们重视课堂的教学和灌输,对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重视等等;在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手段上,一些课外的能力就被忽视了,而竞争能力就在此列。

三、如何进行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竞争观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的关键在于搞懂利己主义和的个人正当利益差别。正当利益是个人发展和生存的正当需要,是通过正当的符合社会道德原则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方法,在不损害他人或集体的理由的前提下获得自己的利益。而利己主义的做法就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对其他东西都一律无视,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损害所有人、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这两种中谁都看得出孰好孰坏,但当真正面对一些巨大的利益时,很多人都会忍不住选择利己主义,而在学生的教育中,作为班主任就要把好这个关,树立他们的正确竞争观,教育他们立足岗位开展争当的竞争,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效果,让他们的才能在以后得以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能让他们在面对巨大利益中也能做到不动心,用正当的方法获取想要的利益;同时心理素质的提升还能让他们在竞争失败后能够勇敢的再次站起来。

(二)发挥班主任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教育,竞争意识作为一个新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竞争意识一定要精心培养,进行淳淳教导。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的直接负责人,就更应该做好着方面的教育。班主任要利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办法,用一些名人名言和一些现实中有关竞争的实例,以及往届本校毕业生中一些典型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时刻刻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强化,让他们深刻认识到竞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其做到学生的内化,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

(三)用校内活动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强化

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的班集体,或者是一起向学校申请组织一些校内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球类比赛、校园歌手比赛等一些带有竞争色彩的活动,同时积极组织班里的学生主动参加这些比赛,这些比赛可以让学生的热情和竞争意识得到空前的增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能带动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谓一箭数雕。

但在组织这些竞争性竞赛活动时有些地方一定要注意:

1.活动不能过多,要做到少而精,否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才能让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想学习。

2.在组织时要选择学生自己有兴趣的活动,同时结合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大小和知识水平。

3.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对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对活动内容进行精选,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最好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现象同时结合他们的专业进行组织,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竞争意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一些学生组织要做好监督工作,使活动能够真正拥有培养和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效果。

4.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注意参赛的人员,同时要对注意群众,活动的进行要让参赛的优秀选手脱颖而出,让他们的才华得到足够的展现,同时又要让大部分的群众也能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和鼓励班上的那些性格内向,平常不大活跃的学生,让他们也参与到这些比赛中去,这些做法的实施,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时对班主任发掘学生的才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四)发挥学校管理机制的作用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作为鞭策后进、鼓励竞争,鼓励先进的工具存在。在学校的管理方面要建立合适的奖惩措施。比如用奖学金、评选推优等常用的奖励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作出一些别出心裁的奖励,从而体现出学校鼓励竞争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评选的标准要向学生公开,做到真正的透明和公平公正,只有这样不含水分的评选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明白应该去努力去竞争。同时要利用广播站和宣传墙等一些传媒体,对选优的学生作出大张旗鼓的表彰加上物质的鼓励,鼓励后再对其他没选上优的学生进行鼓励,以此来对其他的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激发。在惩罚方面也同样不能忽视,技校的学生自律性不够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纪律约束,学生难免在有的时候就会“出轨”,而这个时候学校就要使用严厉的惩罚制度。而班主任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对学校的奖惩制度进行积极的宣传,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的知道这些制度。同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奖励制度进行渲染,让学生感觉到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得到,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竞争心理,而对一些出轨的同学,就要做好鼓励工作。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1.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的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1l门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财经类专业大多数课程(如管理学、营销学、国际贸易等)的基础或相关科目。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社会急需大量掌握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来看,经济学所分析问题接近实际,学生学爿兴趣浓厚,但经济问题过于复杂、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足,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类人才培养,也不利于未来我圜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分析原因,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从多年的经济学教学实践以及j其他高校的进修、访问的比较来看,导致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的理解偏差

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要if:学生掌据经济的基本原理,并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释frJ-场经济FI】常的一些基本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述f{的来看,掌握基本原理仪是浅层次婴求,深层次要求则是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Ij的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管理类创新人。由于删解的偏謦,导敛部分教老师在教学过程巾过于沣m基本沦、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习带仃雄情绪。

(2)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下。稀缺资源置0利用的学科。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础f:的方经济学娌沦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论体系}j庞大,授课内容覆盖面广,涉及知识多,存在较多的数学模,学,普遍感到不易理解,加大课程的难度。

(3)教学方式问题

现在高校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高校教师If1于高校教学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很多教帅只能使圳他统的“黑板+粉笔”这一教学手段,进行“填鸭”灌输,教学F段落后,限制了讲授的信息量,降低了课程的l贩引力。一部分高校老师则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一套课什从头讲到尾,所有的数90理论研究学及模型推导均在多媒体上进行,导致上课进度较快,内容过于丰富,学生一时难以接受。最终,两种教学方式都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学组织问题

由于评估体系及考核体系客观存在,各个高校在进行教学管弹时多是从便于考核评估的角度加以管理,对于不同学科、不Ii=l专业实行标准化管理,但经济学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一门复杂学科,应用性较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的灵活性。如课堂教学组织中讲授时间过多,课堂讨论时间较少,而在教材选用方面过于相信权威,教学内容选择局限于教材内容,限制了教师在时间组织及内容组织}:发挥的空问,也限制了教师钻研经济问题的积极性,最终限制_r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

(5)考核方式一

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荩础课程,其考核方式一般都采用闭卷考试,而由于各类评估及检查的存在以及方便批阅等方面的冈素。导致试卷I1】钾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类试题较少出现,考核学生仍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忽视了学生实际运J{J经济学知识的能,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另外,在考卡发过程『11过f强调考试结果的重要件。忽视平时学习过程管理。学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时突击复习现象客规存,导致学生平时缺少锻炼思维能力勘.

(6)班级规模问题

课常讨论是激发学卜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思维分析、斛决实际题,提高学生动脑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高校火规模扩招,学生数垃小断增加,班级的规模也不断扩火,使得课堂讨论无法组织进行,即使可以组织效果也较差,影响了学牛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和效果。

(7)学习环境问题

下j内高校由于经费及方便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寝室尢法上网,校阅内也缺少学自由讨论、学习的窄问,减少了学牛学习交流的机会。课后均是以自主复习课本内容为主,学生缺少观察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解决经济问题的仃效途径,影响学习效果。

3.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

(1)正确理解经济学教学目的

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利用网络、经济学组织等资源增加教师交流机会,辅导教师正确理解经济学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减少单纯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增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分析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

学校应当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多媒体设备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采用多媒体设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不能对这些设备过度依赖,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在增加信息量的同时,对于复杂理论、模型及数学推导方面应以采用传统讲授方式为主,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组织管理

高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因而其出发点不是便于管理,而是要便于人才培养,一切要以人为本,即以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为本。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课堂组织的灵活性,如课堂时间分配、教材选择、课堂内容组织等。

(4)改革考核方式

为增进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改革考核方式必不可少。在实际中,应当增加平时考核的力度,增加考核方式,如可以学习香港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考核的模式,减少考试在考核中的作用,提高平时作业及课堂讨论在考核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理论及用经济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5)减小班级规模

学校应当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实行小班教学,方便课堂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机会。

(6)改善学习环境

积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增加学生对外交流的空问。可以借鉴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做法,设立开放阅览室、增加学校食堂开放时间,建立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学生在线交流及平时交流,这对于提高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极大帮助。超级秘书网

4.结束语

经济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提升运用经济思维解决现实经济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未来我国继续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目的不明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存在非常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真实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核心内容,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正确认识教学目的、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改进教学组织管理等就成为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

[2]朱学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

[3]朱丰根,潘志方。优化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09,(5)。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5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正成为世界重要而且快速增长的奢侈品市场。中国是全球最有发展潜力,且增长最为迅速的奢侈品市场。改革开放将中国带入了经济腾飞、社会祥和、人民富足的繁荣阶段。中国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随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也因此被唤起和激发,中国正在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奢侈品消费潜流,这是消费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规律。也是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促成的。本文就奢侈品的消费心理进行相关探讨,以期更好了解奢侈品消费研究。

2顶级奢侈品消费类别及特征分析

一切经济活动是从需要开始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根据消费过程的运行轨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是从消费需要、消费需求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就要涉及到:研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何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研究需要总量的变化、需要结构的变化:研究如何根据需要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消费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变化,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何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的不同变化、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影响消费需要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需求上升规律的作用及其实现,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对顶级奢侈品的消费研究正是作为消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顶级奢侈品是与必需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的出现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恩格斯的消费资料基本属性理沦(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以及日本心理学教授宇野政雄的消费结构三阶段理论(以衣食为中心、以安全舒适为中心、以生存意义为中心)可知,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自然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追求高级的消费形式以满足其更多高层次的需要,所以顶级奢侈品消费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奢侈品指在各种商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超出必要程度的费用支出及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更多时候用来描述那些费时费力精雕细刻完美无瑕的精制品。奢侈品的定义因人而异。对于一个贫穷的孩子,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可能就是奢侈品;对于一月收入千余元,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上班族,一件上千元的衣服是奢侈;对于富豪们来说,这些简直不值一提。奢侈品不仅与金钱直接联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品味。顶级奢侈品的消费指的是享受超出社会平均价格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的价格承受能力的产品消费,同时也是一种超实用功能的、以享乐或炫耀为目的的消费,是购买和享用异乎寻常的高档或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顶级奢侈品消费可以分成“创造性项级奢侈品消费”和“浪费性顶级奢侈品消费”两类。

(1)创造性顶级奢侈品消费是指消费通过劳动和技术而创造的更优良、更精致、更高档的产品。它被称为顶级奢侈品是因为该产品成本高昂,价格昂贵,暂时还没有进入大众化产品阶段。例如,当大家都在看黑自电视的时候,彩色电视机就属于顶级奢侈品。当大家都在看CRT电视的时候,等离子电视机也属于顶级奢侈品。这种顶级奢侈品属于创造性顶级奢侈品。这一类奢侈产品的消费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创造了社会的富足,它能集中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并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

(2)浪费性顶级奢侈品消费是指非实用性的排场、张扬和铺张性消费。比如,为举办宴会而花费巨款大放焰火,为举办婚礼而雇用几百、上千辆的车队招摇过市,为摆谱显阔而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等等。这一类奢侈消费品对社会风气有不良影响:第一,“先富”阶层的奢侈消费冲击了社会心理的平均价格承受能力,对社会起了一种强烈的社会风气的示范作用,其结果,是容易导致整个社会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第二,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人们对收入分配日益感到不公的情况下,富人的奢侈消费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上颇为普遍的“仇富心理”,实际上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感削弱现状的不平。第三,顶级奢侈品存在“可经济替代”,在此情况下去追求奢侈消费,造成了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稀缺资源的浪费,对于此种消费是不应提倡的。

3顶级奢侈品消费特征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会背离得很远,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并驱动人的行为选择,我们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在奢侈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己不在商品的本身之上,而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中的“符号象征价值”。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为博得红颜一笑可以一掷千金。戴一只几百元的手表和戴一只价值百万元的江诗丹顿表,其看时间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戴一只用18k金作壳,满是钻石的名牌江诗丹顿表能显示出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经济学家把消费这种极其昂贵的名牌商品称之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作为经济学家中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对先富起来的资产阶级持批判和嘲讽的态度。他认为,这些人有了钱以后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和荣誉的心理出发,从事浪费性消费,这就是炫耀性消费。他还以这个阶级如何在服装上争奇斗胜,借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说明这一点。凡勃伦对炫耀性消费是否定的,这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也曾洛阳纸贵,但并没有能阻止炫耀性消费的“发扬光大”。当然,这也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阻止的东西。他去世80年间,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德国企业家沃夫冈•拉茨勒写了一本名为《顶级奢侈品带来富足》的书。这本书被称为“风靡欧洲的奢侈宣言”,荣登德国《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榜首。拉茨勒认为,少数富人放弃炫耀性消费并不能消除世界的贫困。炫耀性商品(即顶级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它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它能刺激创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总之,只有肯定炫耀性消费才能增进社会财富,使更多的人生活更好。这正是《奢侈带来富足》的含义。这两个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人们对炫耀性消费的不同心态。凡勃伦作为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从道德层次上批判炫耀性消费,而拉茨勒是拥有沃尔沃、美洲豹、陆虎、林肯等众多名牌汽车的PAG集团董事会主席,则从现实经济的角度称赞炫耀性消费。观点不同是正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一致。是否进行炫耀性消费是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我们今天还是普遍认为:顶级奢侈品是消费者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顶级奢侈品消费是引领消费时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尽管顶级奢侈品消费只是占总人口比重较少的富人或中等收入阶层的人的行为,但对引领消费时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非常重大,它会带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潮流,拉动国民经济。我们可以亲眼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顶级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的现象,无论是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教育、医疗、休闲领域,我们都能看到由高档物品(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式在引领着人们的潮流,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潮流和时尚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在渗透着,各种各样的品牌展示、旗舰店、名人代言等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高档首饰、化妆品、服装、手表、汽车等顶级奢侈品的消费和高级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选择,都在不断的推进着这个人都市朝更加国际化迈进。

4顶级奢侈品消费群体及消费观念分析

顶级奢侈品消费者是由形形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其构成成分相当广泛和复杂。通过调研,研究者发现:尽管没有严格意义的顶级奢侈品消费者,但是顶级奢侈品消费者具有一些相同的行为表现。在一项由某时尚杂志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有96.2%的被调查者愿意为至少一种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几乎有70%的人确定了多达十种他们愿意以巨额开支消费的产品类型。这意味着,与他们在其他种类产品上的开支相比,他们愿意花费在顶级奢侈品消费上的开支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极其不相称。然而,另一个调查中,“只有近一半的消费者(48.4%)准备着为一个特定的产品种类“能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部分的消费者中只有一半愿意为三种类别的产品狂热消费。上述这些调查结果提供了一项有趣的发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具有高度选择性。他们细心地而且是有意地去趋优消费特定种类的优质商品,同时他们又在很多类产品中,或者说大部分其他品种的产品中花更少的钱,进行“趋低消费”;他们有选择性的购物标准既是理性的—包括了对产品的工艺和功能的考虑,也是情感的。具体来讲,趋势优消费的人群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有工作的单身青年一族.这一类人除了房租、家庭用具和电话通讯费用之外,没有什么其他花销,会有不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

(2)独居空巢的人。包括已婚夫妇、丧妻者或丧夫者,他们收入不错,孩子们不再住在家里。

(3)离异女性。在上述调查中,离异女性说她们愿意在多达30个品种的产品中选择价高质优的购买,这远远超过了其他消费群体。通过对其消费心理分析发现:一方面,离异女性试图从顶级奢侈品购物中寻求一种情感慰藉;另一方面,还或多或少的存在报复性购物的冲动。

(4)丁克家庭。丁克家庭即DINKs(doubleincomenokids)是指没有孩子的双收入家庭。这类家庭,通常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挣两份收入,拥有足够的可支配财富能花在优质产品上。同时,他们工作压力大,需要购买让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更轻松的物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理性和成熟,但是以上诸因素还能够培育出受情感力量所支配的大量的顶级奢侈品消费者。人们总是提倡勤奋工作,而对过度消费却感到不以为然。这种价值取向对顶级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开拓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在赋予了消费者以更大的购买力、更丰富的消费知识和广泛的购物范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损失和压力。由于工作压力和紧张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难以维系,离婚率不断攀高;工作缺乏保障,雇员缺少对公司的忠诚;尽管在工作上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却往往感觉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为争夺报酬最高的工作和最引人注目的机会,人们感觉到处都充满了竞争带来的压力;担心自己达不到标准,会在竞争中失败。消费者内心的焦虑需要心灵的慰籍,也需要缓释的通道。而购买顶级奢侈品则在一定程度成为消费者释放焦虑的媒介和通道。通过研究,本文归纳出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和与购买顶级奢侈品密切相关的四种重要情感因素。

(1)关爱自己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工作人员,特别是有家庭的工作女性感觉工作过分劳累,时间远远不够用。他们迫切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片刻喘息时间,在劳累了一天后犒劳自己一下,给疲惫不堪的身体注入活力,缓解紧张的情绪。因此,购买顶级奢侈品能让她们感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我感觉更好。诸如,个人保健、洗浴及护肤用品、减肥温泉疗养、家用美食、内衣内裤和床上用品及家用电器都是重要的关爱自己类产品。

(2)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指发现、建立、维护,加深与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的关系。人际交往包括三个次空间:吸引异性、成为朋友和团体中的一员、照料家庭成员。人际交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活动,也是顶级奢侈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为了吸引异性,消费者购买衣物、内衣、珠宝、首饰,并且利用各种各样的美容手段,让自己显得更年轻,也更具吸引力;为了建立友谊、密切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分享优质葡萄酒、餐厅大餐、汽车、运动设备和旅行;为了关怀家庭成员,他们购买使用方便的器具等。例如商务交往是要讲究排场的,精明的商人自然知晓这个道理。要讲究排场的话,当然也就离不开奢侈品。生意场上很多奢侈品是一种实力表现,体现出商谈的诚意。瑞士手表一向是高档奢侈品,几十万元的手表在中国市场也一样有人买。但是,一般不是自己佩戴。当生意中的一方摆出豪华酒店、名车等等排场之后,一般对方都会认为这体现了其经济实力。尤其中国人爱面子。一般的中国人都认为排场足是体现了对自己的尊重。生意自然好谈多了。

(3)探索

探索,指探索世界,获得新经历,开拓个人视野。其包括:探险、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得到乐趣。顶级奢侈品消费者寻求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挑战,而且有助于树立其在周围人们心中的形象。对大多数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而言,融探险和学习为一体的活动值得他们花上一大笔钱。旅行、减肥温泉疗养、汽车、运动设备、外出就电脑、葡萄酒都属于探索类物品。探索,既包括真实行动也包括一种感受与体验,它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想象空间。

(4)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指表现个人品位,使自己与众不同,显示出成熟和成功。个人风格往往与“时髦”、看上去“漂亮”和感觉“独特”相关联。服饰、内衣、时尚首饰、手表、汽车、酒类、外出就餐和旅游都是能够让消费者展示他们的风格、知识、品位和价值观的产品类型。

5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

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行为是极其复杂的过程,是大量变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这些变数加以考察。一种是内部因素,如需求、欲望、动机以及消费者的情感、信念、观点、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能力水平、收入水平、教育程度、个人倾向性等因素;另一种是外部因素,又可分为环境因素以及与商品有关的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景等,与商品有关的因素包括广告、包装、设计、价格、品牌、产地、促销等。作为内部因素的消费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消费者进行购买活动的动力。动机不同,所表现的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行为必然存在着差异。在商业上应用较广的是心理动机理论,包括12个方面:追求一致性的需要、归因的需要、归类的需要、对线索的需要、追求独立的需要、求新和猎奇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自我防御的需要、出风头的需要、强化的需要、对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模仿的需要。在制定广告和营销策略肘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进行相应的定位。影响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的外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与商品有关因素。其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文化、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家庭、情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重财好名。人们希望通过奢侈品消费,维护自己的面子,提高社会地位。同一社会层次的成员在价值观、爱好、兴趣、行为方式上具有同质性:社会群体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成员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群体影响个体消费行为,信息如何在群体中传播。前者涉及群体影响类型与影响程度、群体内服从、群体人员的角色及其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家庭是重要的社会群体,家庭人员共同进行购买决策;情景或购买情景是在特定时空条件影响消费者活动的环境因素。与商品相关因素包括了:广告、品牌、价格、口碑和该商品的包装等。

经济学小论文范文6

1.1南疆地区中小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表4结果显示,在涉及健康状况的18项条目中,被调查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00~6.44之间,汉族教师最低6.00,维吾尔族教师略高6.44,依次为塔吉克族6.42,柯尔克孜族6.27.结果显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均处在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视力减弱、食欲差、睡眠不好、易感疲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身体活动能力下降等方面.

1.2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心理健康状况有16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11~6.84之间,柯尔克孜族教师最低6.11,汉族教师最高6.84,依次为维吾尔族6.68,塔吉克族6.35.根据心理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心里健康状况均处在向负向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精神紧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减弱、心情、情绪不高、自信心差、安全感、幸福感不足、思考或处理问题的能力下降等.

1.3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社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中社会适应状况有13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社会适应状况的平均值在6.31~6.86之间,柯尔克孜族教师最低6.31,汉族教师最高6.86,依次为维吾尔族6.83,塔吉克族6.71.根据健康评估社会适应综合判断,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均有社会适应困难的趋势.主要表现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的能力减弱,与亲戚、好友联系减少,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减少,妥善地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等.

1.4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总体健康状况有4项条目,教师根据自身状况评价,统计结果发现(见表4),被调查教师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在6.48~6.88之间,维吾尔族教师最低6.48,塔吉克族教师最高6.88,依次为汉族6.59,柯尔克孜族6.52.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总体健康状况也均处在亚健康状态.四个民族中小学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值之间的差异与不同民族教师的工作、生活地域、环境,民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学校教师的民族构成及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1.5南疆四地州中小学男、女教师的健康状况从表5明显反映出不同民族男、女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存在着差异,各民族男教师的各项平均值都大于女教师.男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最高值是6.98,最低值是6.71,女教师最高值是6.51,最低值是6.02.说明各民族男教师的健康状都略好于女教师.这与女教师在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处的地位、角色和承担的工作(劳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1.6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民族中、小学教师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状况的平均值也存在着差异,小学教师的各项平均值都大于中学教师.小学教师总体健康状况平均最高值是7.49,最低值是6.53,中学教师最高值是7.06,最低值是6.17.说明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均好于中学教师.这与中、小学对教师的总体工作要求、工作压力不同有着直接的关系.

1.7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我们从教师在学校的正常工作时间、周课时量、课外用于备课批改作业等加班时间三个方面调查了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情况.

1.7.1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从表7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较长(除中午休息时间外),8小时以下的仅占5.7%,8~9小时占43.6%,9~10小时的占45.9%,10小时的占4.8%.在学校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中学教师,占20.1%.这与中考、高考和中学工作量大尤其是高中部的教师工作量大有直接的关系.

1.7.2中、小学教师周课时量大教师的周课时量普遍较大,10节课以下的占10.1%,10~15节课的占63%,16节课以上的占26.8%.在统计调查数据中发现,中学教师10~15节课的比例最高,占77.9%,小学教师16节课的比例最高,占38%.这与我们教师座谈会、访谈了解的情况基本相符.这些与师生比差较大、学生人数多、教室容量有限、教师严重缺编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1.7.3中、小学教师课外加班时间多中、小学教师除了正常的上课、辅导以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教研组活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学生思想工作、家访、在职进修、职称论文、优质课评选、基本功大赛等,这些工作基本上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加班时间在0.5小时的教师比例占5%,0.5~1小时的占26.5%,1~1.5小时的占30.8%,1.5~2小时的是占37.8%.中学教师1.5~2小时的比例最高,占47%,小学教师占31.6%.

2影响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的主要原因

2.1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心理负担重从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来看,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基础教育受到各民族家长的高度关注.面对着社会竞争、人才培养需要而赋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有渊博的学术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教师们承受着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从中小学内部管理来看,每年的“中考”、“高考”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学校将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考评挂钩,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及经济收入等切身利益,学生的成绩排名、班级排名、年级排名,都是变相的对教师施压.迫使教师陪着学生起早贪黑,有53.7%的中学教师、38.6%的小学教师每天要工作9~10小时以上,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其它行业.教师们除了正常的上课、辅导、学生思想工作以外,业余时间要按时完成批改作业、备课等多项工作,还要应付各种培训、考试.从教师的工作强度来讲,一是南疆四地州经济发展滞后,造成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二是按教育部对教师工作量(师生比)的规定,普通中学为1:13.5,小学为1:19.我们调查的城市中小学的师生比均在1:20以上,县乡中小学师生比均在1:25以上,这无疑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从心理学角度说,有的教师抗焦虑程度低,不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有的教师人际关系不和谐,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不能接受新事物等,使自己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长期积压的心理压力,正吞噬着教师们的健康.

2.2南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生活、地域环境特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新疆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高速发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拉大,尤其是新疆南、北部的发展差距也开始拉大,区域性的不平衡在新疆境内加速显现.占新疆面积1/3、人口42%以上的新疆南疆四地州,其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南疆四地州地处天山以南,呈“C”字型环绕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部、北部和南部,跨越了天山山脉、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三大山系,绵延数千公里,属典型的大陆干旱气候,水份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天然植物稀少,并处在严酷的干早环境中,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风、沙(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在经济相对落后、工资待遇滞后、自然环境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较差的影响下,使南疆四地州中小学各族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

2.3中小学教师的饮食时间、质量得不到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南疆少数民族人口占80%以上,本次调研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占调查教师的77%.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基础和重要因素.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基本相似,多年生活在南疆地区的汉族教师也基本习惯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鸡蛋,饮茯茶(砖茶),蔬菜品种较少,水果(干果)丰富.以上所述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从营养学来说,各种营养素都不缺乏.但是,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因工作时间、性质、压力和家务负担等因素的影响,根本保证不了一日做三餐的时间,饮食结构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在座谈和访谈中多数教师反映,为了完成学校安排和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在家做饭,多数情况下是在饭店或学校食堂吃快餐.根据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调查显示,教师在学校的工作时间较长(出中午休息时间外),8小时以下的仅占5.7%,8~9小时占43.6%,9~10小时的占45.9%,10小时的占4.8%.在学校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教师比例最高的是中学教师,占20.1%.加班时间在0.5~1小时的占教师比例的26.5%,1~1.5小时的占30.8%,1.5~2小时的是占37.8%.中学教师每天加班1.5~2小时的比例最高,占47%,小学教师占31.6%.

2.4中小学教师的保健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健身运动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们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常常是勤勤恳恳,忘我地工作,使教师们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一是自身缺乏保健意识和基本的保健措施,膳食不合理,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加班熬夜,过度工作,过度透支,缺乏(睡眠)休息,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不善于调节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二是缺乏锻炼意识和有效的健身运动,多因忙于工作、家务没时间运动,由于工作累而不想锻炼,部分教师不知道如何运动,也不知道如何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教师基本没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致使机体免疫力下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3提高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3.1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政府各有关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目前南疆四地州中小学教师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和教师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把关心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舒适、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调整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更有效地引导教师注重提高教学效率.要把教师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校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健康保健咨询热线,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要严格按照《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坚持1~2年定期为教师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联合社会有关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营造有利于确保教师健康的内部、外部环境.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教职工体育、娱乐场地与设施建设.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积极推行人性化“弹性”管理,保证中小学教师自由支配时间,努力为教师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

3.2中小学校领导应以教师为本,进行民主管理中小学校领导应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要发扬民主作风,尊重、信任教师,确立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创造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条件.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要科学地制定和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校竞争环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教师.同时,要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心理氛围,帮助教师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激励性动力,增强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3重视教师身体健康,强化健身意识,提供健身条件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缩短教师在校工作时间,尽可能不占用教师的下班时间,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对教师进行身体锻炼和保健类知识的讲座及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自我保健和锻炼意识.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身体锻炼、健身娱乐场所和必要的运动器材,方便教师随时健身,以供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娱乐.要逐步健全教师健身的机制,明确固定的健身时间,开展健身竞赛活动,为教师展示健身成果和特长搭建平台,增加教师健身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逐步形成教师自觉健身的良好习惯.要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为教师提供锻炼身体的机会和条件.

3.4重视教师心理健康,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领导要高度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深入了解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在政治、学习、职称、体现自我价值、生活等的需要.学校要以人为本,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各中小学校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任何制度的制定、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健康”这一问题,考虑到教师也会出现“心理危机”这一现实,并且把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

3.5教师自身应注重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首先,教师自身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注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建立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和科学的饮食习惯.其次,教师要学会妥善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避免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要努力增强自我保健和锻炼意识,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积极参加身体锻炼,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第三,教师要学习心理保健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知识,采取适当手段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保持良好的心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该主动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创造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提高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