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企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型企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型企业

微型企业范文1

关键词:微型企业 员工管理 留人 激励人 培养人

一、微型企业的概念的提出

微型企业概念是最近三年才提出来,最早提出此概念的是重庆市。重庆市在渝府发〔2010〕66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就专门对微型企业提出界定。随后2011年6月,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通知中对包括邮政业在内的十五个行业进行了微型企业划分,如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其他未列明行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二、微型企业员工管理的现状

从上述微型企业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微型企业的规模“微小”,因此微型企业的员工管理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1.员工少、流动性大、管理随意

微型企业员工少是其微型的重要特征之一,员工“打工”观念强,归属感欠缺,因此流动性相当大。微型企业的管理者观念滞后注重短期利润与资产的增长。因此,管理者往往将员工看成是管理的对立面,很少将员工看成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加之,业主本身文化层次等相关方面的原因,管理相当随意粗暴,基本上谈不上人力资源管理。因此微型企业就就表现出员工少、流动性大、管理随意的特点。

2.员工工作被动、业主激励随意

微型企业因为“微小”,企业组织结构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或者根本没有,微型企业的组织层次只有两级――老板与员工。因此工作都是直接安排与命令,这直接导致员工工作被动。员工因此主动性小,业绩不易显现。由于工作是直接的安排和命令,业主的激励也非常随意。最后直接导致的情况就是:员工工作被动没有积极性,老板激励措施失效。

3.从业者素质不高,员工培训少

微型企业因业务层次低,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加之微型企业待遇低下,也很难吸引高素质员工。除此之外,业务的简单也导致管理者对员工的培训的不重视。这种情感不单单发生在微型企业中。发生于2013年6月造成120人遇难的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的火灾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据幸存者讲述,他们平时很少有相关方面的培训。

三、微型企业员工管理的三个方面

本文认为针对微型企业员工管理中的上述的现象,做好微型企业员工管理应该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1.留人措施:重点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感情培养、

无论是什么规模的企业,员工留下来不外乎三个具体原因:待遇好、平台大、“感情”深。待遇好是指企业显性和隐性的福利待遇给予员工很大的诱惑性;平台大是指企业发展平台开阔,员工自我发展的空间很大;“感情”深有两层含义,一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感情深厚。二是企业人文环境优良,员工工作的身心条件良好。如果员工感到与企业“感情”深厚,那么待遇相对差点,平台相对小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微型企业因其规模实力等原因,待遇、平台却是其先天的短板。因此,微型企业留人往往就要从“感情”深入手。在待遇与其他水平区别不明显、微型企业员工对于平台发展不太看重的前提下,管理者与被员工之间的感情培养在留人的功效上就尤为突出。具体可以从如下角度出发:

第一、对被管理者的锚定首先在优点上面。微型企业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管理往往简单直接,管理者首先看到的(锚定)是员工的缺点、错误。因此,管理者一定首先转换自身的管理视野的出发点――要从员工的优点出发,多看到员工的优点而不总是缺点。做点这一点后,管理者往往就能带着平静的心理与被管理者沟通,进而表现在语言上,实施在管理措施上,最后体现在管理效果上。具体表现如:对被管理者先表扬后批评、多表扬少批评等。

营造良好的工作心理环境。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指企业工作条件、保障条件等;软环境就是企业的人文环境。在基本工作环境条件“合格”的基础上,人文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效果也是明显和惊人的。因此微型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企业软环境的建设,可以具体到:良好的工作条件措施、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要把握好管理者家族成员的隐性组织政治地位的负面效应等。

2.激励人措施:巧妙运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微型企业虽然规模小,业务简单,但是也需要激励。微型企业管理者也重视激励,但是重视不一定措施就正确、效果就明显。微型企业管理者因其自身素质的因素往往激励措施简单直接,效果就不明显。原因就是微型企业管理者并没有真正从被管理者需求和面对激励措施的心理反应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激励措施。

微型企业管理管理者往往简单地认为管理者提出的激励措施实施之后员工应该很满意(或者不满意)才对。可是在实际情况中却是被管理者面对管理者提出的激励措施往往反应“平淡”――并没有反应出相应的“激动”与“满意”,当然也没有明显的不满意。这往往会导致管理者的迷惑。这种情况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当中很容易得到解释。

赫茨伯格双因素论认为:员工面对管理者实施的措施的反应不仅只有“满意”和“不满意”两种表现行为,而是有“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四种表现行为。上述四种表现行为赫茨伯格从管理者的角度把他们进行了分类:导致员工“满意”、“没有满意”表现行为的措施为激励措施,这类措施做好了就能对员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做不好也不会产生什么太大的消极情绪或负面情绪;导致员工“没有不满意”、“不满意”表现行为的措施为保健措施,这类措施管理者就算是做得特别的优秀也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最多是让员工没有负面情绪。

赫茨伯格双因素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管理者的措施往往得不到积极表现的回馈。微型企业管理者应该从具体的激励措施和保健措施出发去设计管理措施和激励措施才能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那么就要求管理者要尽量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提高员工的积极情绪,具体内容如下:

激励措施:为员工提供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保健措施:完善企业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3.培养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一同成长

微型企业业务简单大多数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管理者往往缺乏培训意识。但是在小的企业都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微型企业的具体培训具体内容有:

安全意识培训与技能培训。这点上,微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都是需要培训的;

业务技能培训。微型企业业务虽然简单但是更要在简单中规范化程序化,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营销、社交礼仪等培训。对员工的营销、社交礼仪的培训能带来企业整体业务和形象的提升;

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培训。微型企业管理者往往大事小事一手抓,不愿意放权。因此管理者首先要从放权开始,慢慢培养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的效果就是能把管理者从繁杂的具体工作解脱出来考虑企业长远的问题。

微型企业范文2

中国多部门于2011年6月30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以取代2003年印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新规在原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基础上,增加“微型企业”新分类。这样一来,微型企业要“名”更要“分”将成为现实。

点评:随着中国内地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企业类型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相对宽泛的企业分类,自然也就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既不利于对企业进行分类统计管理,也不利于政策的细化指导。所以,在原中小企业的分类中,增加“微型企业”新类别,是适合目前企业发展要求的。但分类只是一种形式,“微型企业”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群体,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并拥有自己所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关键不在“分名”,而在“名分”。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中国1000多万家的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的占比高达99%,而在经济总量、税收、就业、出口等指标中,中小企业的贡献率都占大头,尤其是就业,贡献率达75%。而微型企业在中小企业中,又是最重要的群体,就业比重超过50%,税收等方面的贡献也接近50%。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小企业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享受的政策待遇,却与数量、贡献等极不相称。尤其是处于中小企业最低端的微型企业,更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生命力不强,生命周期极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寿命都在一年之内,能维持三年以上的企业,已相当不错。这也是国内就业不稳定、居民收入难以大幅提高的原因之一。

我们常说,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即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要。而事实上,在中国,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的这一优势,在更多情况下反而变成劣势,“调头”的结果往往不是避风防险,而是“翻船”。一方面,市场环境留给中小企业的常常是被边缘化,只能从事一些具有“劳动力红利”的行当。而随着“劳动力红利”的逐步减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变得越来越难以生存了。特别是微型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之外,各种税费也是居高不下,让企业难以承受,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另一方面,政策资源始终没有能够公平、合理地分配给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资源代价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步履蹒跚。很多中小企业虽然想转型升级,想调整产品结构,想在竞争中及时调转船头,但是,融资就成了一道迈不过的坎。所以,把微型企业从中小企业的“大类”中分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以便于更好地加强管理,固然重要,但在“分名”的同时,如何给微型企业更多的“名分”,可能更加重要。如果微型企业的地位得不到改变,环境得不到优化,政策得不到落实,这样的“分名”就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总之,关心微型企业,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微型企业要“名”更要“分”。

微型企业范文3

“知识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今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研究制定了新的企业标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新的划分标准将使微型企业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这对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大利好消息。从创办微型企业的角度探讨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微型企业;大学生;创业;知识失业;就业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近年来流行的“蚁族”(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被称为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如何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随着微型企业被国家相关部门单独列出,该种类型的企业将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有些地方政府在早先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也就有了更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年来维持在72%左右。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余万,比2010年增加30万人。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00多万大学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中国相关就业群体的就业前景》课题组预计,201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91万。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由此可见一斑。理论界把这一现象称为“知识失业”,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我国大学生“知识失业”始于21世纪初,且呈愈演愈烈之势。这主要是由于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大学毕业生数量虽然迅猛增长,但学生所学知识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所致。加上现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二元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分割”等原因,致使大量大学毕业生无法及时实现就业。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成败,也关系到千万个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利益,甚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创业的角度来看,造成大学生“知识失业”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国当前的创业环境极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知识劳动者的创业与就业。

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大学生创业会遇到各种难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注册难,办公场所和一定的资金实力是成立公司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无地、无钱的创业大学生来说是第一个严峻的挑战。在银行开户,注册资金要50万元以上,公司运营后日均存款量达不到50万元的,会规劝清户或高收费。二是融资难,如“大学生创业基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政府扶助资金申请困难,而风险投资公司出于风险的考虑一般会拒绝投资。三是创业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刚创业的大学生市场经验欠缺、市场意识薄弱以及社会资源缺乏,抗风险能力尤其差,很容易中途夭折。

微型企业被单独列出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等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明确相关问题。规定指出,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以工业企业为例,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视为微型企业。微型企业被单独列出以后,将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政策优惠。如在公司注册资本、政府资金扶持等方面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相关针对性政策的出台也减轻了微型企业的负担。在创造就业方面,微型企业的贡献是惊人的,数据显示,按照新标准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加上有证照的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从业人员占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部法人企业从业人员的38.7%。而在美国,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创造了85%的就业量,构成了真正的“就业机器”。最后,微型企业也是企业家的摇篮,如没有当初盖茨建立的小公司就没有今天的微软帝国。

随着近年来国家各项政策的利好消息,大学生创业率呈现上升趋势。以广东省为例,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数据,2010年,广东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8800人,实际创业的3757人,比2009年增加1618人,超过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而在2007年,自主创业大学生仅564人,仅占当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0.25%。随着微型企业的法律地位的确立,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微型企业范文4

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诸多特征。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和优势表明,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和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学校资源;二是要对接好、利用好、宣传好政策措施,整合政策资源;三是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多帮一”联系带动,延伸政府职能;四是做好投融资服务,扩大宣传影响,引入社会资源对接园区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文化创意;微型企业;重庆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重庆市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既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举措,又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构想。自2010年9月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大力发展微型企业以来,逐步形成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等4类为重点人群,以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5类产业为扶持对象的政策体系。重庆市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文化创意微型企业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主要从事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以及其他辅助服务(文化用品、设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9大规模较小投入较少的行业。其主要特征为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雇员(含投资者)一般在20人以下,创业投资金额在10万元以下,产品或服务单一,经营规模较小[1]。高校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大学生是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重庆市高校提供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需要重庆市各高校面对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在渝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等方面,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当前,重庆市高度重视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数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园区建设逐渐形成规模,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势头。如何定位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发挥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高校拥有助推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服务地区、产业、行业、微型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断增强[2]。

(一)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贡献。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自身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高等教育办学思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方式。当前,重庆拥有57所高等院校,逐步建立起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在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是创业项目孵化的摇篮创业项目的孵化是发展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基础。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对创业项目的孵化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通过交叉学科的设置,可以衍生出具有创业价值的各种项目;高校通过创业项目的评比遴选,可以发现具有创业价值的项目;高校通过对创业项目的指导与服务,可以帮助其成长壮大,达到创业成功的目的。近年来,重庆市开展的各级各类创业大赛达数十项,仅2015年开展的创业大赛,就包括了“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我是创客”重庆创业大赛、“创未来”重庆首届创业大赛、“第四届泛海杯”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暨重庆市首届众创大赛(高新杯)等近10余项赛事。重庆市各个高校也积极依托各级各类大赛组织开展校内预选赛,或自行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商业机构、高校广泛参与的创业大赛热潮,通过培育、孵化和指导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高校成了创业项目孵化的主体和摇篮,为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是创业基地建设的主阵地高校具有创建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各个高校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就业的角度出发,把创业基地的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式,为创业项目提供孵化的硬件条件,为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的基地,具有建设创业基地的动力和积极性。高校具备创业基地建设的现实条件。高校具有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和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学校投资为主体,不以盈利为目的,能够为创业团队提供高效、优质、低廉的创业服务。高校在建设创业基地,推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重庆市各高校已经建立起的创业基地达20余个,首批由重庆市教委认定的创业示范基地就达10个,吸纳了大批创业团队入驻。具有代表性的创业基地包括: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业微型企业园。园区面向重庆大学城,以文化创意为园区特色项目,具有1.2万平方米的面积,成功创办微型企业131家,建设孵化团队8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1500余人,成为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创业基地。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已有100多家高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同时配套建设了“重庆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基地。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逐渐形成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创意文化产业、创新型服务业、智力密集型产业5大主导创新产业集群。截至目前,科技园在孵企业119家,其中学生企业83家,教师企业22家,师生企业共占在孵企业总数的88%。

(四)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高校是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成果转化和服务创意经济的平台,是引导社会各界认识创意、体验创意、消费创意、享受创意的基础阵地,具有强大的创意资源聚合与创意辐射能力。特别是高校打造产学研一体平台,对聚集人才、带动产业、营造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辐射源。以高校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和消费群体,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创意产业、软件设计创意产业、建筑设计创意产业、文化传媒创意产业、咨询策划创意产业、时尚消费创意产业等6大产业格局,使重庆市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黄桷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大学城熙街等。

(五)高校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比赛、创业政策宣传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的打造,极大地丰富了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发源地。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活动,成功孵化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对创业政策的宣传,激发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了他们创业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与优势

(一)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现状截至2015年5月底,重庆市共发展微企37.35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人口278.49万人。全市累计发展享受创业补助的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1.63万户,发放补助资金4.68亿元,注册资本达22.73亿元,解决就业12.51万人。高校毕业生创办的鼓励类微型企业累计达到2.34万户,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总量的15.92%。

(二)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优势1.将文化创意人才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重庆市先后下发《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信息技术企业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鼓励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人员创业。《IT微企万户培育计划工作方案》提出,计划3年内完成培育万户IT微企。重庆市政府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每年共同主办为期一周的中国重庆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研修班,从2011年开始,已经连续4年共有64名文创类微型企业创业者参加了研修培训。2.财税扶持政策向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倾斜重庆市创业补助政策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特色效益农业等鼓励类行业,后续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覆盖鼓励类微企经营场所租金、商业贷款贴息、记账服务、水电运营、技术设备购置、电子商务运营等领域。3.引导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已创建了重庆市广告产业园(包括重庆两江广告产业园、回兴广告产业园和万州三峡广告产业园三个分园),纳入中央财政支持广告产业园区发展试点,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重庆市政府积极鼓励利用高校、工业设施等建设微型企业孵化园,并为其落实用地、房租、水电、宽带接入和公共软件等各项补助政策。目前,全市已建成微型企业文化创意园13个,入驻微型企业800余户,带动就业1.3万人。组建了重庆市微型企业协会文化创意分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作,促进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集约化发展。4.大学生成为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发展的主力目前,重庆市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约为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2015年第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新创办鼓励类微型企业3550户,同比增长665.09%,占鼓励类微型企业新增总量的49.39%。大学生作为文化程度较高、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群体,在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行业主力。5.以高校为载体和依托的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助推格局初步呈现重庆市高校建立的微型企业孵化园达20余个,高校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积极性高,通过组织开展的创业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良好。

三、高校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高校要在积极整合学校资源、对接政府政策、延伸政府职能、引入社会资源、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等方面,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

(一)整合学校资源,奠定助推基础一是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通知》精神,高校要构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融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教学和管理,推进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4]。二是以众创空间建设为契机,推动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企业,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重庆市教委《关于建设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到2015年底,全市高校建设众创空间100个以上,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案例100项以上。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从而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三是发挥高校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具有专业、学科、人才优势,一方面要加强师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工作,以培养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促进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5]。

(二)对接政府政策,助推建设发展一是高校要用好政策。重庆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和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各高校要对市委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区县出台的扶持政策进行汇总梳理,做好政策对接和政策使用。积极利用园区建设扶持资金政策、微型企业注册资本金补贴政策、创新创业培养教育项目等各种奖补资金及优惠政策,有效促进人才培养、园区建设、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二是高校要宣传好政策。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论坛、宣传展示等平台和窗口,面向广大师生加强政策咨询、政策解读、政策宣传和政策落实,使政策人人知晓,创业人人受益。三是高校要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宣传、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创新文化,鼓舞创新创业信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推动重庆市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延伸政府职能,提供周到服务一是各高校要通过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整合工商、税务、人社、科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开展企业注册、财务代账、知识产权保护及交易、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周到的服务。二是各高校要借助政府资源,开展“多帮一”的联系带动工作。通过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大企业带动小企业、行业专家指导微型企业等方式,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带动、培训指导、业务推介、市场拓展等服务。三是各高校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好项目推介、成果展示、规范管理等工作,扩大市场影响,规范经营行为,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健康环境。

(四)引入社会资源,营造发展环境一是开展好投融资服务。充分利用天使资金、风投资金和银行贷款等,为微型企业的发展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合作的模式,通过投资、融资、项目参与的方式,建立资金引入渠道,开展项目推荐,做好对接服务,增强微型企业的资金实力,扩大生产经营,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壮大,解决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难题。二是扩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资源,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创业项目推荐、创业活动报道等,扩大影响,增强市场号召力,营造有利于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做好园区对接。高校要为成长壮大的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入园区争取优惠政策,降低入驻门槛,减少创业投入,做好企业转移和市场转移的协调配合工作,做到“扶上马,送一程”,为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壮大提供有利条件。

四、结语

高校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基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校要在整合学校资源、政府资源、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创立、成长、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探索,创新服务,为助推重庆市文化创意微型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文科.微型创意企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2(6):53-56.

[2]束霞平.大学与文化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共生模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2(6):123-129.

[3]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4:10-18.

[4]周天沛,肖亚杰.服务小微企业为定位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研究[J].职教通讯,2015(23):1-3.

微型企业范文5

关键词:小微企业;新形势;良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2702

根据2011年修订的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目前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广泛分布在城市乡村,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是我国多元化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全国共计6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中国GDP的贡献率早已超过60%,并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小微企业规模虽小,但在中国竞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却功不可没,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个正处于结构转换和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时期的国家,充分发挥小微企业的功能尤为重要。

1 小微型企业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小微型企业发展状况事关“十二五”时期就业优先战略能否实现

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相对大中型企业,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及就业门槛较低,进出方便、经营灵活,具有很强的就业吸附能力,目前中国70%的城镇居民和80%以上的农民工都在小微企业就业,分布在城乡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吸容的就业人数超过2亿。这些企业进入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安排了大批自愿从事相对简单劳动的人员就业,所以小微企业的发展将决定就业优先战略能否顺利实施。

1.2 小微型企业发展状况事关“十二五”时期居民收入目标能否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超GDP。今后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面对贫富差距已经超越警戒线的现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是对所有居民平均用力,重点应该放在低收入人群身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小型微型企业集中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大部分弱势群体,如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下岗人员、残疾人等。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居民收入增幅超GDP增幅的目标能否达到,关键看小型微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状况。

1.3 小微型企业是经济转型期国家经济活力的源泉

首先,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小型微型企业都是最活跃的经济主体。凭借着贴近市场、低成本、机制灵活、效率高等优势,小型微型企业能在第一时间推出适合市场需要的形式多样的新产品及新服务。其次,小型微型企业的活跃性还表现在其创新上。小企业大多属于行业的新进入者和弱小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要超越强大的竞争对手,创新是其有力武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2 我国小微型企业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

2.1 国内严峻形势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以及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力度,再加上我国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节能减排、转型升级等压力传导,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升高,融资和用工等问题突出,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进一步显现,有些已明显陷入困境、难以为继。“十二五”时期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期,传统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大量依靠这种方式生产的企业必然遭遇关停并转,如何减少转型的痛苦,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小型微型企业,利用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和催生新产业。

2.2 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人民币大幅升值,人力和原材料成本增加,融资难、生产经营资金流入房地产造成中小微型企业资金空前紧缺,以及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低迷导致的外需不振等综合因素影响,使得中小微型企业生存发展危机重重。

在此形势下,小微企业之于中国的意义,更为重要。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骨架,草根企业,小微企业才真正是中国经济的血和肉,它们承担着解决民生、解决社会稳定的重任。更多的经济学者直言,小微企业的困局,就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局,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改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沦为一纸空文。

3 当前解决好小微型企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1)政府转变职能,为小微型企业创造良性发展的环境。

要想解决中小微型企业遭遇的空前困境,首先,财税费政策必须给中小微型企业减负。笔者认为,税费减免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只有大力度减税降费使得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环境宽松了,效益提升了,利润增加了,才能吸引人才、资本、资金等各种资源的进入,这是治本之策。

其次鼓励、支持和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范围和力度,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上降低门槛,进一步健全间接融资服务,完善配套措施,建立担保组织,鼓励微小企业采取集体合作制形式成立集体担保机构,成立信用保证协会等,再次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培育一大批能与小微企业“对接”的民营小银行,同时在利率上给予更加灵活的政策,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动开展面向小型微型企业的投融资业务;探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新途径,放宽小企业债券融资条件,鼓励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产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创建小微企业征信机制,整合分散在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用管理,规避信用风险。

(2)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中小型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

首先各级政府加快中小型企业服务机构建设步伐,争取覆盖到全国各地。其次建立覆盖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除了生存服务,应不断推出、完善企业成长、发展、退出阶段的相关服务,以满足企业不同生命阶段的服务需要。再次引导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服务体系的建设,比如扶持各地高等院校设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的机构、组织退休经理人员成立中小型企业服务团体、鼓励大企业与小企业对接、对市场化服务机构给予财税支持等等。最后是加强对小型微型企业的服务,在金融、税收、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面都给予更特殊的优惠政策。

(3)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新兴产业离不开相关产业,新兴产业是对传统产业“扬弃”,而不是“抛弃”,要努力营造由政府、企业、科研、高校等组成的产业集聚社会环境,实现产业“化学反应”,推进产业升级。

(4)要积极推进小型微型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机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发展高效能的产业集群。

政府通过资金项目支持方式,鼓励大企业与小型微型企业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大企业可提供技术支持,小企业可进行生产服务,形成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5)要重点帮扶一批小微企业,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对成长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小微企业,特别是对那些因资金短缺面临技术外流风险的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要密切关注,以直接补贴、贴息贷款等方式缓解这些企业的融资难题。

(6)将培育小微企业视为培育大企业的摇篮,给予更多扶持政策,精心呵护。

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依托工商联等经济组织培育小微企业“孵化器”,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沟通协调,使小微企业更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域特色,扶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创业项目,真正发挥工商联及其他经济组织创业孵化基地的带动引领作用,确保创业企业健康发展。

(7)小微企业要勤练内功。

在各个产业普遍出现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谁的管理更科学、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更低,谁就能占得市场的主动。小微企业必须尽快摒弃过去的粗犷经营方式,尽可能以现代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决策,不断提高资源、劳动力的使用效率,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四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N].证券日报,20120212.

[2]小微企业发展机制需不断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120222.

[3]小微型企业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EB/OL].中国网news.省略,20120209.

[4]辜胜阻.中小企业不活实体经济难兴[N].中华工商时报,20120301.

[5]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大支持[EB/OL].东北新闻网,20120314.

微型企业范文6

【关键词】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融资结构

一、小微型企业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一)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并以小额信贷需求为主

小微型企业融资难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方面是由小微型企业自身规模小、信贷额度低、缺少抵押品等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相关制度的缺失而导致企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同时小微型企业与商业性银行、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组织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信贷配给制度等客观条件的存在导致了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在所有的研究样本中,对资金有需求的企业占样本企业的93.24%,其别需要资金的企业占到51.35%,而不太需要资金的企业仅占到6.76%。可见,江苏省小微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特别的旺盛,而无资可融的企业不在少数,融资现象不容乐观。

(二)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银行“惜贷”现象普遍存在

虽然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需求金额不大,但是对于后期资金需求的实现却不容乐观。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贷款覆盖率接近100%,中型企业在80%以上,而规模以下小型企业则不足20%。2010年度,授信额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企业占中国企业贷款总额不足5%。2006年末,江苏规模以下企业的贷款余额为302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总数的16.4%。这些数据表明,目前金融市场上对于小微企业资金的供给仍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同时,据调查数据(见图3)显示,大多数小微型企业短期流动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仅占到需求量的50%左右,完全能满足资金需求的企业几乎不存在。

商业银行承担了向小微型企业提供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的职能,但是从银行融资数量上来看,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小微型企业占有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20%,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极不对称。一方面是小微型企业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得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只能依靠民间融资和内部融资,但是规模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自身规模的发展壮大;而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自身普遍存在贷款增长缓慢、超额准备金增多的现象,这又进一步地限制了小微型企业的成长。

二、小微型企业融资结构分析

三、小微型企业融资难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交易成本问题,即信息不对称和规模效应;二是政策性约束问题,即目前的信用担保体系和融资体系问题。由于小微型企业具有规模小、信息透明度差且不具有公开性的共同特征,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小微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取决于一些特定的经销渠道、专用技术,而这些核心竞争力所依托的资本和技术门槛较低,一旦公开很容易被对手复制,所以企业与银行之间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以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为前提的道德信用在我国尚未建立,小微型企业自身不具备信用贷款的能力。并且,专门用于为小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的机构体系尚不完善,不具备为小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的能力。而且,资产信用严重不足的小微型企业又没有国家信用作为依托,在银行等正规金融组织严格执行线性贷款标准的条件下,只能吃“闭门羹”。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大部分小微型企业一直有融资需求,融资难也一直是制约小微型企业发展的瓶颈。江苏省小微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仍然很大,而大部分小微型企业资金的需求是维持自身经营运转或是扩大规模,大部分小微型企业融资缺口在20万元以下。虽然小微型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需求金额不大,但是金融机构对于小微型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却不容乐观。小微型企业融资的经营和财务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风险的掌握。大部分小微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完整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可靠的抵质押物,银行传统信贷调研的信息采集方式适用性不强,贷款风险较难把握,无法达到贷款风险合规性指标。因此大多数小微型企业表示短期流动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需要的50%左右,能完全能满足需要的企业并不存在。

同时,由于小微型企业对银行经营成本收入比的贡献较低。小微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银行传统的人工服务方式成本过高,投入产出效应差,银行服务较难持续。虽然政府大力提倡,但现有商业银行受传统经营模式和成本的约束,依然难以规模化地向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大部分小微型企业开始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企业内部融资,亲友入股与民间借贷已经成了小微型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二)政策与建议

1.积极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国家为支持小微型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但是在调查中大多数小微型企业反映并没有享受到这些相关政策,小微型企业大多生存困难,资金链紧张,更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强化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各级政府还根据自身相应情况,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扶持小微型企业的发展。

2.鼓励其他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窄,不少小微型企业为了寻求融资采用了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等非常规融资渠道。但金融机构中银行仍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而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能覆盖的小微型企业及其有限。特别是,融资额度低于100万人民币的小微型企业,仍然贷款无门。建议进一步扶持服务于小微型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鼓励其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信贷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与银行形成互补,支持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3.利用好小微企业信用数据,建立健全小微型企业信用评级和信贷担保机制。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小微型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面向小微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和信用担保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丰富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和征信数据,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立健全信用中介结构、信用服务机构以及信用监督管理机构等组织体系。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评级和制度,构建统一全面的小微型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消除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实现小微型企业信息集中管理查询,金融机构能够更快捷的了解小微型企业经营信息,使其能够对小微型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蓉.我国民间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上旬刊:31-68,113-194.

[2]郭鹏辉,彭建灿.企业典型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Logistic随机模型的拟合与应用[J].2009(7):181-185.

[3]周爱民,徐辉,田翠杰等.金融计量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4]谢玉梅.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J].财经论丛,2006(11).

[5]李宗宁.关系型融资框架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J].世界经济情况,2006(11):28-3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