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梦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的梦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的梦想

教师的梦想范文1

家长们期盼:我们的学校像城里一样,条件好,质量高,娃娃就在这里成才,不择校。学生们渴望:我们的学习生活像城里一样,课程齐,活动多,见多识广,全面发展。教师们更有愿景:小天地,大作为,在山里志存高远,争当最美乡村教师,成就美丽的教育人生。论述“中国梦”的讲话鼓舞人心:“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老师们正是这样,怀揣着梦想,演绎着一个个鲜活的追梦故事。

1 家访:“把娃娃留住”

我们学校周围都是山,三面环水,交通极不方便。学生上学要绕道而来,近的三五里,远的达二十多里路。学校条件尽管近几年得到不断改善,但与城镇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前几年,服务区内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择校流入城镇学校,造成我校生源严重不足。面临现实,我们冷静思考,作出明智选择:我们要办好学校,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留住学生。这一思路正与省教育厅发起的“课外访万家”活动合拍。学校周密部署实施方案,兵分八路,走村串户,一时间,火热的家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五年级班主任刘希梦老师走访一名叫刘汉军的学生,他家距学校有二十多里路,既是山区,又是库区。家长靠做木材生意有了些积蓄,打算在下学期,把孩儿转到城区学校就读。刘老师得知这一信息后,立马制定走访计划。采取四步走:①给家长写了一封宣传学校的书信,让家长了解学校;②为家长制定了一份“问卷调查表”,让家长中肯评价学校,并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③带去学生的学习成长档案袋,与家长共同分析,商讨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良策妙计;④请家长亲临学校,参加学生“一日活动”,进教室听课,进食堂就餐,进宿舍查看学生的生活自理情况等等。一系列活动下来,家长被老师的诚意感动。他觉察到,老师爱生如子,学生在校如家,吃的香甜,睡得安稳,学得快乐,家长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多放心呀!于是他决定,娃娃不转学了。不仅如此,他还动员其他家长:“要理解支持学校。学校办在自己的家门口,不能舍近求远,学校有困难,我们都有责任帮帮学校。”他得知学校食堂用的燃料就是山上乔木,便无偿给学校拖了一车来,价值一千多元。按他的话说:“出产之物,举手之劳,应该的。”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不再择校了,学校生源稳住了,教师们多年的“留住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梦圆了。

2 教学:“小课堂也要闹出点大名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这是校长的口头禅,靠质量发展学生,靠质量成就教师。老师们常思量:“小学校、小课堂也能出高质量吗?”这是一个梦想。没想到,2012年学期末,这个梦想还真成真了。

市教育局为了检验全市小学“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成果,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进行期末调研考试,结果出来,我们学校的成绩是第二名。带着好奇,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校进行探秘,他们终于发现,小学校不能小看,新店小学有三个“法宝”——把过程做实,把细节做精,把课堂做优。说来轻巧,我们为之付出了心血和代价。

为做“实”,我们细化常规教学要求,备、教、批、辅、考、评样样力求规范,坚持周检、月查、学期达标,并使之常态化,内化为老师们的自觉行动。新老师刘希梦为上好一节达标课,教案整了三遍,试讲了两次,才过关。为做“精”,老师们注重每个细节,在课堂上 “每一问”、“每一练”、“每一互动环节”、“每一课件展示”都要精心设计,有备而来,最大限度的减少“花架子”、“负消耗”、“多余的插曲”。为做“优”,老师们立足教改,用高效课堂的理念、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每一节课。学校针对学生少的特点,研究小班化教学模式。学生少,学生参与互动、参与展示的机会多,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是小班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以学定教,因势诱导,课堂就有生机,就会高效。老教师席敏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我的班被抽考,获得较好成绩,归功于学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小课堂也有大学问,也能闹出点大名堂。”

3 理念:“让学生快乐!”

教师的梦想范文2

“选择教育孩子,就选择了享受成长的快乐!”

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和青春的朝气,走入幼教的行业已经快一年了,伴随成长的日子,心情在变,故事在变,依然不变的是这份信念。

选择了孩子,成全了我的梦想。执著与梦想,让我更坚定脚下的路!伴随他们的生命一起成长,我自信再苦再累都值得!

学习年大会上几位高中教师的发言,让我感动!理解他们心声的同时也找到了与同行的差距,我们应向他们积极学习,提高自己。在不断追求中挑战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孩子的成长做好必要的引路人。

拥有一颗平常心,积极投入工作。奉献自己的所有,不计获得、只看付出的努力够不够!选择教育—这红烛的事业,就准备奉献,选择热爱的幼教这一向下扎根的事业,就不会有任何的怨言。在保教中呵护孩子的成长,在琐碎中指引前进的方向,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一切为了孩子!”我们像工作在各个行业的劳动者一样,有自己的苦恼和欢乐,这些都是生命给予每个人的财富。因工作而美丽,因拥有孩子的心而年轻。

富有爱心,极具责任心,爱孩子又要教育好孩子。走入幼教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自己不会永远是孩子的保姆和游戏伙伴,作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我应该赋予孩子一定的学习价值。让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就充满活力,敢于去挑战;懂得关爱,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明了事理,能在与人沟通交流中体验美好世界的快乐!孩子虽小,但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他们渴望独立,渴望家长、老师和伙伴的理解。只有走进孩子心灵的老师,才能更好的影响、教育孩子。每逢班里有孩子过生日,我们唱完生日快乐歌让他说出愿望的时候,我都惊讶与他们需要的简单,殊不知只有简单才快乐!

拥有耐心,坚持恒心,对人对事懂得尊重和宽容。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德。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成长期,他们的不成熟决定了需要教育,我们要理解他的无知,允许他犯错误并在改正中实现自我成长,要给他们时间让它去做去想去实践,没有耐心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也不可能听完孩子一句话就妄下判断,学会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吧。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会走入他们。俗话说“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性格的养成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我们何不尝试着去培养孩子也塑造自己呢?

工作中注重团结协作,学会积极合作。幼儿园以班级工作为单位,每个班有两位老师和一名保育员,只有合三人之力才能创出一个健康的班级,来积极的影响教育孩子!家长是幼儿教育的必要有利资源,作为老师,只有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才能协作。此为社会大环境,外界信息媒介资源都影响着身心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工作在幼教的一线,应该有协调各方面影响因素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对幼教的需求提高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具有时代的紧迫感,积极学习,努力拼搏,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去工作。

从点滴做起,成长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争做孩子

教师的梦想范文3

当老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足够的耐心,还需要有无私的爱心。我们的班主任陈老师就拥有这些。每当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出现异常,她会及时和我们谈心。并且在暑假和寒假期间或平时多次上门拜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帮助学生度过一个个学习难关。

我们的任课老师都具备足够的学识。每当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难题时,她们都能轻而易举的回答出来。当我们还是迷惑不解时,她们十分耐心的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我们的角度考虑,不厌其烦的讲通讲透为止。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优秀的老师。因为我觉得当一名老师是幸福的。当看到自己的学生离开学校,在各个岗位上展现自己的人生;当看见他们成功的建立起自己的事业:当看见他们拥有和睦的家庭;当看见自己的学生在各自的赛场,获得一项项荣誉……这种感觉就像看见自家的果园里,一颗颗的果树开花结果,“桃李满天下”这就是当老师的幸福。这也是我立志想当老师的原因。

为了完成梦想,我要在好好学习的同时,大量的阅读各类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另外我要多多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培养自己的耐心和爱心。为了这个梦想,我决定从现在开始。

四年级:张永军

教师的梦想范文4

强盛邦国之根本

那位教士就是有名的罗哲·培根(Roger Bacon),呈献的著作名为《主集》、《别集》和《三集》。不幸他的运气短促:书籍上呈之后,教皇还未及寓目就驾崩了,因此在当时它们没有发生重要影响。他虽然继续勤奋著述,但并不得志,甚至还可能一度被监禁,最后郁郁以终,直至17世纪方才广为人知。不过,上面那几句话还是很重要的:它显示了自然知识在西方文明中的根本重要性 — 即使在宗教精神高涨,甚至淹没一切的 “中古盛世”(high middle ages),即使在教士心目中,它仍然能够和语言、文法、道德训诲分庭抗礼;而且,从它在书中所占分量看来,比后者更为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对中古欧洲而言,这些自然科学知识虽然源于古希腊,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习它们却算不上“礼失求诸野”,只是追求风闻已久,“恨未识荆”的域外新事物罢了,因为古罗马人虽然听到过、接触过它,却从未了解或者翻译它,此时它是初次从阿拉伯文转译成拉丁文,并且还夹杂了许多伊斯兰文明的增益。

这样将来自域外而又关乎自然界的知识视为强盛邦国的根本大道,在中华文明观念中是不可思议的。作为对比,两个世纪之前的大宋皇朝,也同样是经历大乱之后积贫积弱,面临强敌,也同样亟待发愤图强。那么当时潜心思索振兴之道的有识之士,例如胡瑗、孙复、石介等,所讲求的又是何种道理呢?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中说得很清楚:“他们三人都笃信圣人之道,致力于重建一个合乎儒家理想的秩序。他们研究经学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一种文化理想”,那也就是他引孙复所说的“所谓夫子之道,治天下、经国家大中之道也”。在他们影响、激发之下,所出现的最有远见和魄力的大政治家是范仲淹和王安石。他们同样也是以儒家的礼乐、道德理想,即所谓“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古代圣王之道的文字记录”为求治根本。统而言之,宋儒的振兴之道是以古代经典为依据,都是与政治、社会、文化理想直接相关的。

中西方的“器”与“道”

以上的说法很粗疏,因此需要作两点补充。首先,罗哲·培根是走在时代前面,他的话并不能够代表13世纪欧洲的政治与文化理念。当时基督教观念笼罩一切,自然哲学被视为神学的婢女,它的功能在于阐释自然万物,从而彰显上主创造天地之大能与精妙。可是,也不能忘记:他重视自然知识效能的观念却仍然顽强地存在(在另一部著作中他还生动地想象汽车、轮船乃至飞机的发明和制造,宛如预见20世纪来临一样),而且为他同时代的许多其他教士分享。他们之中有不少位至主教乃至大主教,却仍然潜心研习科学,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如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后来成为林肯郡主教的格罗斯泰特(Grosseteste);研究光学的坎特伯雷大主教配卡姆(John Peckham);德国第一所座堂学院创办人,曾经出任拉提斯邦(Ratisbon)主教的大阿尔拔图(Albertus Magnus)等等,都是杰出例子。而且,在他们之后,这风气相沿不替,兼教士与科学家于一身的人才辈出,位居主教、大臣者不可胜数。他们努力的结果是:到了17世纪之初,另外一位培根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就鲜明地提出“知识即力量”的观念;到17世纪末,西欧终于实现罗哲·培根的梦想,击溃奥斯曼帝国(其实,它的兴起犹在罗哲·培根之后),令它自此一蹶不振;到18世纪,现代科学出现,培根的理念为启蒙思想家接受,成为西方文明的主导思想。追源溯本,这理念最早就是由罗哲·培根提出,而他思想的渊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初,也就是所谓“轴心时代”。

其次,北宋其实也有不少重要科学家,例如发明“增乘开方法”的数学家贾宪、撰写《梦溪笔谈》的沈括、编校《本草图经》和主持制造“大水钟”的苏颂等等。当时中国的技术和工艺非常先进,对促进经济起了很大作用,结果是北宋人口增加6倍,突破了1亿的历史性关口。所以,正如李约瑟所一再强调,中华文明不但具有丰富自然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它,宋朝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中国士大夫所搜集、发展的自然知识都是零碎分散的,不能够构成完整理论体系和长远学术传统,所以不可能有长远的,累积性的发展。在他们的观念中,这方面的知识属于形而下的“器用”范畴,和形而上的,具有经天纬地功能的“道”不可同日而语。南宋的秦九韶是大数学家,他的《数书九章》是传统数学的高峰。然而,说来奇怪,他本来热衷仕宦,潜心数学只是元人入侵,丢掉官职,颠沛流离,“心槁气落”之后的事情。同时代的李治、刘秉忠也都是在金朝丢官之后方才隐逸山林,潜心数学,刘秉忠后来更为元朝征召而放弃数学出山,官至太保。当然,这也有悠久传统。如所周知,孔子所重视的是礼乐仁义政事,至于“性与天道”、“怪力乱神”、稼穑农圃这些问题他是不喜欢讲,甚至被问到也不愿意回答的。“君子不器”可以视为他对具体自然知识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是最早接触西方科学,对它赞叹备至的杰出士大夫,他却从未动念探究西方科学的全貌与根源。雄才大略如康熙皇帝虽然对“西学”发生极大兴趣,却也从未想到派专人到海外留学和搜求典籍。在他们心目中,这些神奇知识恐怕仍然是“珍玩”、“陪衬”而已。

教师的梦想范文5

岁月是条小河,流逝了时间,改变了容颜,唯一挟持不了的是一颗朴素的心。

回顾往昔,我已融入教育十年,任时光匆匆,于教育,我心如初。

静下来,与文字相约,我心如初!

2006年,我成了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怀着原有的阅读热情,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我开启了另一段阅读之路。五年里,教育阅读的开启,几次外出学习,让身处农村的我大开眼界,我开始叩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去?

2011年起,阅读不断在我的生命里生根。她像呼吸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不捧不寝,我的捧更加理性而富有逻辑:《百年孤独》等文学之捧了我的情感;《语感论》之教育家系列为我的“乡土乐”课程保驾护航;《存在与时间》等哲学之捧为我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给了我一双审视自己职业行为的眼睛。两年里,我读了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尤其是对教育家专著的阅读,给了我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2014年起,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走上了每月主题式的中西结合之捧,《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联捧……这种互文之捧,又一次开阔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教育思维。

读什么,便思考什么!我的阅读为我构造了一个合宜的大脑:我开始颠覆以往的读书笔记方式,用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方式记录读书生活,尝试沿着“浪漫――精确――综合”的路径,以“走近(整体上关注一本书的存在)――走进(用批判的态度审视,纳入书中精华)――走出(用总结的方式梳理阅读之后的所感所思所获)”的方式来抒写我的阅读诗意。

与文字相约,我清醒地认识到:不看他人的文字,便写不好自己的个性文字。不解读大师的言语密码,就码不出属于自己的言语精神。我坚信文字能改变我,我的课堂,还有我的孩子。读是穿越他人的世界;写是雕刻自己的时光。读写就是在他人的世界里穿越后回到自己的时光中和自己对话!我收获着“不跪着阅读”“写有个性”的文字情缘。

与文字相约,被文字浸润的朴素之心告诉我――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沉下去,和孩子相伴,我心如初!

情系教育,爱植乡土。我逐步意识到:语文学科可以有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凭着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特征的粗识,2013年10月7日,我在新教育在线构筑了我们师生安身立命的去处――乡土乐。自此,我在农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为旨归的“乡土乐课程”的长途跋涉。

在语文学习中,我大胆放手,在教会孩子阅读批注的同时,让其摸索着自己学习课文的方法。学生个体独立地穿越文本之后,课堂上探讨共性的问题,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作业设置上,我将生字词进行整合,将日记、周记、习作进行整合,把这些琐碎的作业统一命名为“我手写我心”,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课程研发,生命在场。本着“宁贴在地面行走,也不在云端舞蹈”的课程研发原则,在以乡土乐为母课程的携领下,我和孩子们在教室里走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在新教育晨诵课程的启发下,我的课程“那诗意乡土的歌”这样行走着:周二诵诗,吟诵具有乡土生活气息的诗;周三送诗,以诗的存在形式送给孩子们,并引导他们赏析;周四作诗,引导孩子们集体作诗;周五习诗,孩子们先诵读前三首诗,接着说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最后自由展示个体创作,并说说创作小故事;课外寄诗,凭着记忆,我用现象学还原的方式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

几年来,我们读了200多首儿童诗,我自己写了200多首儿童诗,孩子们累计创作了近千首儿童诗。刘铜硕等10个孩子的儿童诗先后发表在《蓼风》上。

“荡舟书海”,每月一本共读书,每天中午30分钟,从人文到科普,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整本书阅读走进了我和孩子们的心里,而我正是通过这些文字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品味乡土生活”,我和孩子们走上街道,走进超市,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我们的眼睛观察,用手中的彩笔描绘,用深情的文字书写乡土生活。“跳蚤书市”,4月的世界读书日,9月的新教育阅读节,组织孩子们把好书推荐。“h方的诗”,我以留守儿童这一个教育难题为突破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

我和孩子们一起穿越童诗、童书,在各种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中行走,他们的心得到了丰盈,我的生命受到了洗涤,我们带着一颗颗朴素的心向着浪漫的诗意生活教育走去。

和孩子相伴,围绕课程,我的写作形成了一个体系:周一教育叙事;周二儿童诗;周三教学叙事;周四生活随笔;周五课程叙事;周六读书笔记;周日亲子叙事。通过不断雕刻,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单有激情不够,还要用文字为爱作证;教育只有思考不行,还应让文字记载奇迹的诞生……写是为了在写中锻炼思维,学会反思,最终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对话。

和孩子相伴,我的眼前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颗颗期盼的心,我就是立在眼与心之间的那个人!

沉潜中,携他人同行,我心如初!

一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局限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个人的反思常常会因自身的理论贫乏无法对导致自己的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剖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走进一个个共同体,携他人同行。

2012年深入网师,在大家的启发下,我摸索着儿童课程之整本书共读的“推荐”系列课的呈现方式,并努力以“文本特征”来区别不同体裁经典著作;摸索着通过“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的课堂构建朝向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开启了一个人的教研模式:一个月精心上一次自己的公开课,写文本解读、教材解读、框架设计、教学叙事、教后反思。这样走下来,每一次教研结束,我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叙事。

2014年我成为“种子”教师,作为年级组长,带着伙伴们开启了“共读共写共行共享”的网络学习模式。我们读了《教育的目的》《新教育之梦》等书。通过阅读和群内交流,我坚信,这些共读在唤起共鸣的同时一定会让伙伴们感受到不同于之前的生命存在方式。

2016年1月23日,我走进了王维审老师的叙事者团队。我一边关注教育故事本身的可读性,一边开启了深刻的理论探究,寻找故事背后的教育本质,在叙事主题“携一颗心做教育”的文字浪漫中不可自拔。

跟着叙事者共读,我开始运用大师的理论对接我的实践并对其审视总结,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撰写的《诗意生活着我的课程》一文入围了2016年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第四次接到论坛邀请函前往温州。

怀着一颗朴素的心,走进“叙事者”之后,我发现我文字的哲思诗的气质越发呈现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而我整个人在主题的书写中越发安静、真实、纯净。

沉潜中,携他人同行,我自己也在线上线下主持了几十场的交流,每一次交流,我在梳理自己的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自己。被淘洗的生命告诉我――执着乡土,与读写思行同在,孩子的方向便是我的方向!

回眸审视我的行走,似乎我已经不再是我了,但,我依旧还是那个朴素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知识不断渴望,对教育饱含激情,对孩子时刻依恋,一位执着乡土的小老师。

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去?诗意的生命告诉我――诗即生活,接受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寻找诗意的生活!传播教育,不为考试,是为了帮助诗意地生活!在乡土,探索人的诗意存在便是我教育生活的朝向。

爬犁生命,澡雪精神,净化灵魂,提升情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愿用最朴素的心编织乡土教育的诗意生活,再为自己的教育生命留一颗不改的初心。

问答

教师的梦想范文6

[关键词]古代蒙学;知识与道德;中学语文教学;自主学习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非常重视教育,将其视为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事情之一。同时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这些教育思想和文化是人民长期教育探索精华的结晶。继承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形成中国特色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蒙学教育作为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对启蒙教育的艰辛探索,继往才能够开来,只有继承古代优秀的蒙学教育思想,才能够搞好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整理了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精华,结合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际,阐述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期望能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对中国特色的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提供有效建议,进而达到促进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初衷。

一、古代蒙学教育思想

笔者通过对古人启蒙教育思想的有关论著进行整理,得出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知识与道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是因为其非常重视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启蒙阶段就将做人应该了解的知识及道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纵观古代的蒙学教材便会发现其中无不贯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将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蕴藏在教育教学中。如启蒙教材《三字经》中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这句话的意思: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通过12个字,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同时将做人应该具有的天性及教育对人后天造成的影响这一道理都明确地表达出来了。又如被称为百科全书的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里面包括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知识,还有许多蕴藏着深刻做人做事道理的名言警句、成语故事等内容,可谓是古人启蒙教育做人与做事最完美的结合。以“蜀犬吠日,比人所见甚稀;吴牛喘月,笑人畏惧过甚”[2]为例,蜀犬吠日和吴牛喘月等作为成语和典故,囊括了丰富知识的同时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巧妙地将知识教育与道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弟子规》也是我过古代著名的蒙学经典教材,如“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3],古人在开头几句就将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道理及知识完美的展现出来了。古代很多蒙学教材的共同思想理念就是让学生从刚接触正式教育起就将知识与道理完美融合起来。思想理念是行动的指南,知识与道理相融合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思想的行动指南。

(二)侧重做人的教育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文化教育为核心,兼收佛、道等各家学派思想文化。各家思想文化的共同点都是教人如何做人,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实就是做人教育。做人教育是我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教育传统,也是我国古代一切教育的目的。如古代儒家《大学》中的8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修身,而修身其实就是做人的根本,也就是做人教育。8条目无论是分开来看还是总的来讲其欲阐述的意义都是以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提倡修身之道。蒙学教育也是始终以教人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如《三字经》中有“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老何为”[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进行学习,就不能够成为真正的自我。小的时候不进行学习,等到长大后什么也干不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学”不仅仅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泛指后天所接受的各种习染本领。通过教育达到做人的目的,其实就是做人教育。蒙学教材《幼学琼林》,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阐述了做人教育,如“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信”[5],这些成语典故其实就是通过古人做人的方式方法来教人如何做人,都是在进行做人教育。《弟子规》通篇都在阐述如何进行做人处事的教育,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6]等,这些知识看似浅显易懂,其实都在宣传如何进行做人。蒙学关于做人教育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些方面,而是蕴含于古代一切蒙学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三)注重人类文明传承的教育内容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拥有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于其非常注重对本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地继承,这一点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蒙学的教育内容便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十分注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蒙学教育内容多是对前人积累的智慧进行总结归纳,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人类的精华能够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可见,蒙学在民族文明传承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谓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载体。如家喻户晓的蒙学教材《三字经》,在这本书中随处就可以发掘到有关人类文明传承的内容,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7],就是最好的例证,通过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将孟母善于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变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自身教育子女的母亲形象展示出来,蒙学教材以这种方式将人类文明继承了下来,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的作用。又如《幼学琼林》里的“《大学》首重夫明新,小于莫先于应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8],寥寥数语便将古代教育典藉《大学》及其阐明的事理展现了出来。再如《弟子规》中提到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9],通过简短的12个字告诉人类应该怎样传承人类文明。不难看出,蒙学做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注重的人类文明传承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

古代蒙学的一大特点是非常重视字的教育,其将教会学生掌握汉字做为教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形成了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蒙学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特色可以从多方面体现出来。从蒙学教材的名称及编排均可以看出其非常重视汉字教育,如3字连在一起的《三字经》《弟子规》,二者都是通过3个字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如4个字连在一起的《幼学琼林》,其通过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类3个字和4个字连在一起的句式的教育较容易帮助学生记忆,且这些教材非常重视从易到难的编排理念。从教学过程来看,传统蒙学的教学都是教师读一句,同时要求学生字正腔圆的跟着教师读,且必须能够准确无误的读出来,直到能够读得滚瓜烂熟为止,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另外传统蒙学教学还非常重视习字的教育,如对学生习字的坐姿、笔画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还规定了习字的顺序:先临摹仿写、后自己写。文字作为民族的符号,重视文字教育,将文字教育视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注重单独汉字教育的确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五)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

古代蒙学十分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如宋代的大儒朱熹,就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学问需要你自己去学,某不过是个共同商量的人”。重视学生实践自我提高的教育方法还体现在蒙学的写作教学之中。我们知道古人非常乐于并善于写文章,其基础多是在蒙学阶段打下的,具体体现在古代蒙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将现实所见所闻用文字表达出来,如对对子,均是从现实中取材进行对,好处在于可锻炼学生运用文字的表达能力,如果没有对现实的仔细观察和体悟,便很难写出富有真实情感的语句。另外,古代蒙学注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所学用在生活和学习中,激励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地提高自己。这在《弟子规》《三字经》等书中都有体现,特别是教育学生为人处世规范的《弟子规》,先生将规范、做人的要求等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体悟和提高。

二、古代蒙学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贯彻落实育人理念

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书与育人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中学来说亦是如此。随着高考的改革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且将语文分数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30分,这便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群体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关注学生在语文科目上的分数情况。处于基础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学得到重视本是一件好事,但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单纯为了学生考试分数而教的突出问题:教学跟着考试走,考试怎样出题,教师就怎样教,如教师在教学生作文写作中就流传着龙头、猪肚、凤尾等“投机取巧”的教学方式。这是典型地过分追求教书职能而忽视育人职能的教学模式,解决途径之一就是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将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实践中呢?首先,学校等有关部门应认识到中学语文教师育人职能的重要性,通过多种方式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方向进行正确地价值引导,可通过专家讲座、转变教师的量化考核方式等进行引导;其次,教师自身应该提高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可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先进教育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点;最后,需要教师逐渐养成自觉地将育人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去的良好习惯。

(二)强化立德树人教育

古代蒙学侧重做人教育的目的与当前教育界所倡导的立德树人教育是一致的。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呢?首先,教师应该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教师拥有树人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关注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可塑型的人才看,才能够形成树人教育思想意识;其次,教师应自觉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如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和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方针等,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中,不但可以扩充学识,开拓视野,同时利于其形成全新的育人自觉性;最后,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将立德树人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三)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民族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能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眼光,同时能够掌握建设现代中国所需才能的人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使命。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有关部门及教师应认识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通过时代需要及语文教学的目的进行思想动员;二是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深入发掘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如文言文、诗词等,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鼓励学生多诵读国学经典三、百、千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古代传统文化兴趣。

(四)重视字词教学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轻视对学生进行字词方面的教学,许多学生存在不会写甚或不会读字的现象。古代蒙学重视习字的教育特色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字词教学有哪些启示呢?首先,从思想上提高对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的认识。需要有关部门及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字词的好习惯,引导学生遇到生字、生词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字词教学。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习惯,教师可适时地教学生一些学习字词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主的学习字词,这也是字词教学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