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词范文1
第一次意识到这点是上学时候一次语文竞赛。其中有二十个古诗词填空,都是课外的。以我的古诗词造诣,填出了十九个,剩下的那个是罗隐的,上句是:采得百花成蜜后。
我看着这唯一的一个空,很挫败。我以为自己读的古诗词甚多,基本不是太冷僻的都能顺出来。但是面对这从未读过的罗隐诗,我算是知道了什么叫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在答完了所有题目之后,我盯着罗隐的诗,采得百花成蜜后,采得百花成蜜后……忽然脑海中灵光一闪,想起黄安《救姻缘》的歌词:为谁辛苦为谁忙。于是我觉得,这两句怎么就那么搭呢,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多好,多妙,多有深度和哲理。于是我兴冲冲地填上这句歌词,心里想,总算是没有空着。
后来去办公室看卷子,老师指着我的答案说:你这个字错得太可惜了。我一看,愣了,只见“忙”字上画了一个红圈,老师说,应该是“为谁辛苦为谁甜”。
我当时应该是无语凝噎。看着这诗句,第一次觉得,古诗词的美好,除了字面的雍容温婉,意境的深邃曲折,更在妙不可言的缘分,我开始相信,传诵千年的诗句,都有自己的灵魂。无论相隔多远,无论你认不认得它们,它们都有自己的规则和道路,在不经意之间,被人发现。或者说,这才是真正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很庆幸自己早早就触摸到了古诗词的灵魂。那些文字的生命活力千年不衰,至今依然温暖着我。那日天高云淡,忽然想起“浮云游子意”的句子来,再看花坛绿色葱茏,蓦然想起“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不禁有恍如隔世之感。又看到时老师的签名: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更觉心有所动。
然而遗憾的是,我总觉得年轻时读古诗词太少。很多感触都只有在那个年龄段才有,而今,好似自己也成了面目可憎之人,不知唐诗宋词里的高天流云,青山碧水,公子佳人,可会嫌弃我这被尘世污染的灵魂?
荆钗布衣,自有身价
那日晓利来开封,一起聊天时说到簪子,她不由笑道:“现在啊,荆钗布衣,也不便宜。”我心有戚戚焉,道:“荆钗布衣,自有身价。”她点头笑应,亦大有知己之叹。
很多年前我见过另一个执着于木的女孩,在京数年,手腕上戴的依然是大相国寺门前所得的木珠。我觉得自己不是专情的人,石头的木头的金属的,只要是好看的我都爱。这也可以理解为另外一种深情吧,因为我喜欢的是簪子,以及簪子代表的中国女性的古典美。
去年夏天用一支莲花簪将头发挽起之后,好像夏日的燥热瞬间远离。在家洗漱时习惯用简单的木簪,筷子一样的那种,干净利落。只是生日时将头发交给母亲剪着玩,于是到腰间的长发瞬间没了。我倒不觉心疼,就是可惜新入手的几支簪子没了用武之地。猛然间盘不起来的头发让我无比发愁,扎着太俗,散着太乱。可是让人纠结。好在如今头发已经有了不小的长进,想来今年夏天应该是可以倒腾下那十几二十支簪子了。
今天写这篇文呢,其实是因为我终于败给了谭木匠家的一支簪子。很早之前,确切地说是昨天之前,我一直认为买谭木匠家的簪子是极度败家的行为。其实我本来真心不是去买簪子,而是买梳子。然而柜台里这支彩绘的荷花簪一下子就夺去了我的神智。店里的美女很会说话,她说全开封只有这一支。这话我是相信的,因为书店街的两家店我是都看过了,绝对没有这簪子。此簪线条流畅而简约,就是一个狭长的等腰三角形,绿色的花茎凸在簪体,极有质感。那花蕊点缀的极为精细,花瓣的层次错落参差。我爱极了这簪子。又想起前日送出去的两支簪子,暗暗对自己道:少了两支,也该添一支了。于是狠狠心终于将这荷花簪收入房中,顿时神清气爽,心满意足。这两日闲暇,总忍不住拿出来把玩鉴赏。细细摩挲着手绘的线条,微笑的欣赏着色彩的浓淡和变换,实在是美妙无比,愉悦万分。另外没忍住的是上淘宝搜同款,更加欣喜地发现淘宝都没这一款耶!不由觉得自己真是慧眼如炬,赚到啦赚到啦。
说起来呢,本人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志向,那就是“愿得天下簪,与我共白头”。故作此文,以慰我簪。
十全十美
买过貔貅之后,营业员帮我编手链。这女孩先问,姐你急不。我说,不急。她就说,那我坐下来慢慢帮你编吧,今天站了一天,累死了都,正好借机偷个懒。我笑着答应了。于是她拖过柜台的高椅子,如释重负地坐下,闲闲开始编,一边编,一边和我闲聊。
她今年二十四岁,正是本命年。说到自己的前途,颇有茫然之感。她也说了几个自己遇见的极品顾客,那些段子让我颇为讶异――最近最多的感叹便是:世上怎么能有如此奇葩。随着交谈的进行,她手中的红绳渐渐成型,穿住了小貔貅的脑袋,在一排结点之后又拴住了小貔貅的尾巴。中间大结按照一三一四排列,代表一生一世的招财进宝(招财进宝是俺自己脑补的)。她的手指很灵巧,粗粗的红绳在她手里很听话,忽然就让我想起了“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句子。
这时另外一个女孩儿也走了过来。对柜台里的女孩说,我比你编得好。正在编的女孩笑道,不许拆我的台。新来的女孩笑着对我说,姐,我也给你编一条。柜台里的女孩说,你闲了是吧,想偷懒是吧。这女孩儿不搭腔,直接走到柜台里,也弄了一截红绳子,开始自己的工作。她说,姐,我给你编十个结,代表十全十美哈。我说,好啊,多吉利。她得意地笑了,带着极大的满足和骄傲。我瞥见她左手腕上有串细细的手链,是用最细的那种红绳密密打的结,中间穿着几颗小小的红水晶。我说,你手上那串很精致啊。她低头看了看,语气中带着怀念:这是我刚来的时候,我师父给我编的。其实她最初是给自己编的,但是我一来就自己戴上,不去掉了。师傅说她编了十颗红水晶,代表十全十美。可是我一数,只有九颗。师傅愣了下,说只有九颗吗,然后自己又查了一遍,发现果然少一颗。然后师傅说,九颗也不错啊,长长久久嘛。这手链自从我戴上,就再也没取下来过。
古诗词范文2
【关键词】诵读 想象 典故 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7-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古诗词呢?
一、诵读玩味、体悟情感
王国维说:“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能所自言。此大诗人之所秘妙也。”古诗词不仅能够以情动人而且常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激起情感的波涛。可见情感是诗词的灵魂,那么把握古诗词的情感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出发点和重点。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多读的重要作用。学生走近古诗词,把握诗人或词人的情感就当从诵读开始。
1.整体诵读,体味涵咏
“任何一首古诗词都有整体的大意。除非我们一次读完,否则无法理解大意是什么,也很难发现诗词中隐藏的基本感觉与经验是什么。”并且有的时候古诗词包含的情感又是复杂的。例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首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之中就包含了诗人心中长期沉积郁结的各种悲感,有时间流逝之悲、漂泊离别之悲,人生无奈之悲。又以谢朓自拟,放眼文坛,自己的才华毫无逊色,表现了诗人强烈的自信和自我张扬的人格气质,醉后梦醒,诗人不禁发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喟叹,最后诗人清醒而无奈地面对现实,得出“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结论,显示着诗人的情感发生了由豪情而至逸兴的转变。整首诗思想情感呈现得很极端:大悲、大豪、大逸, 仔细品读,诗人的情感喷涌而致,你不一气呵成读完,又怎能体会的到诗人如此复杂起伏似波澜的情感。
2.反复诵读,了然于胸
刚接触到一首古诗词时,可能发现我们没有读懂,那么请你再读一遍,千万不要觉得词句难以理解,急于要求老师通篇翻译解释。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细想一下这“闹”字妙在何处?既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可以想象出蜂围蝶阵的春意盎然,还满含了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心情。这种美妙的境界需要我们学生的想象、品味和感悟。
3.多样诵读,声情并茂
此外读诗词,希望学生能有声诵读。“当你大声朗读诗歌时,会发现似乎说出来的字句可以帮助你更了解这首诗,如果你朗诵出来,比较不容易略过那些不了解的字句,你的耳朵会抗议你眼睛忽略的地方。诗词中的节奏或押韵的地方,能够帮助你把该强调的地方突显出来,增加你对这首诗的了解。最后,你会对这首诗打开心灵,让它对你的心灵发生作用——一如它应有的作用。”有声诵读带给你的收获比你想象得要多。
二、把握文本,发挥想象
古诗词中虽不乏直抒胸臆之作,但古人抒情大多含蓄,常常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中咏物之意象和写景之境界来感悟诗人的情感。
1.探物中之胸怀
所谓咏物抒怀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借以抒怀兴感,正所谓“花鸟虫草皆有品” ,“一花一木总关情”。
例如杜甫的《孤雁》,此诗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我们可以感受到孤雁是多么的执着!次联又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与它们相隔迢迢,此时的心情该是多么的惶急、焦虑和迷茫,三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写出了对同伴的无限思慕却又追飞不及,深切地写出了失群者的痛苦心情。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2.悟景中之情义
所谓写景寓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寄寓、烘托着人物的抱负或情感。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就是说,诗人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外射到外物上去的,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清晨登山,入古寺,旭日初升,普照山林,水汽蒸腾,山色空蒙,诗人沿着竹林小径蜿蜒前行,只见浓荫蔽日,苍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禅房深隐在花木丛中,写出了一片富有色彩而有趣的世界。就这一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这万象纷呈中静的世界:自由飞翔的鸟儿在晨曦的映照下在山上娱乐自得;名利场上的人,在澄澈的潭影的反照中万念俱消。在作者的动静结合写景中,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恬静、淡泊心境以及追求身心自由的心情。
三、熟知典故,探幽发微
古人做诗词常喜欢用典,古人用典是想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和情感。
例如杜牧《泊秦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典故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都蕴含着诸多的弦外之音,反复咀嚼,可得其中三味。
四、知人论世,个性解读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了解了作者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对理解作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我强调学生需经过思考再自己查找相关背景资料,自己筛选信息,教师需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解读的基础上再加以指导。
我们的先辈给我们留下凝结他们才华、智慧、情感的古诗词,就让我们在一吐一纳、一吟一诵中去感悟古诗词中诗人们的“情意绵绵”。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 齐鲁书社 1994
[2]《唐诗三百首评注》王启新 毛治中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中国古代诗苑精品》徐培均 东方出版中心 1996
古诗词范文3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我品味无尽。“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拓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清代诗人潘德c的《镇江至江宁山杂述》,亦颇具意味,同样写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艳丽,给人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宽慰。“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老木妍新霜,浅红透深翠。”诗人是说,别人畏惧冬的酷冷,我却眷爱它的冷艳和明丽。经霜的老树在冬天里更加美丽了,浅浅的红色中透着深浓的翠绿。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吟颂冬天,别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们,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会陶醉其中。
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便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旷明净。但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文开始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古诗词范文4
中考对古诗词阅读的考在理解感悟,着重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试题材料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题型一般包括主观问答和客观选择两种。解答这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诗意,现意境。
诗意理解,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中的词句意思,这是欣赏诗歌的基础。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体现意境,需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赏析语言,品炼字。
古诗词语言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这种题型要求品析诗词中炼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3.品析写法,辨技巧。
表达技巧既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也包括渲染、衬托、用典、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各种表现技法。解答这类试题应该先指明其写作特点,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4.探求主旨,品情感。
诗言志。读一首诗,需把握诗歌的主旨思想。要在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联系诗人的身世及写作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表达的主旨。有些诗歌直抒胸臆,主旨鲜明;有些则是融情于景,含蓄流露,需要认真体会。
题型扫描:
一、考查诗意和意境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问题】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解题指津】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描述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诗人渗透在景物中的情感。
【参考答案】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二、考查语言和炼字
例2.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问题】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解题指津】
可以从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等方面来品析这首词用语的精妙。这首词描写的是春日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结合语句体会“迸”字的表现力和“偎”字在修辞等方面的妙处即可。
【参考答案】
“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和强劲的生命力。“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花的娇美。
三、考查写法和技巧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
诗中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
【解题指津】
首先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技法等角度入手去辨析,然后结合整首诗的诗意具体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
四、考查主旨和情感
例4.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
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所写内容,透过意境体会作者创设的氛围,同时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怀。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将多种景物构成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而结尾处的直抒胸臆更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推向。
【参考答案】
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读读想想: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
想象诗中画横线的句子所描写的景象,并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
【解析】
考生如果不纵观全诗,把这两句游离于整首诗之外,仅逐字逐句翻译一下,那么就有可能描述偏颇。比如有考生这样回答:潮水平平,两岸宽阔,风顺帆悬。因为没有对全诗意境的整体把握,所以没有描画出初春时节江水涨涌这一景物特征。
【参考答案】
潮水漫无边际上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
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其中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境界。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解析及参考答案】
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诗歌的各个方面,考查内容比较全面。我们采用筛选淘汰法,可以通过辨析、甄别,在四个选项中顺利地选出错误项。这道题的错点是C项,考查的是对诗歌创作手法的掌握,如果考生仅限于对手法的辨析,却不了解手法的作用,就可能错过准确选择的机会。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实现杀敌报国的愿望。
3.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题】
这两首词分别是词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们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需要联系词人的身世并借助于作者融情于景的描写,进而体会词人的情感。前一首词创作于南渡前,生活闲适安逸;而后一首词创作于南渡后,后期作品多抒发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古诗词范文5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意境 情感 学生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却不能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大多数教师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是否理解,把教师用书上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抹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背离了古典诗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宗旨。那么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怎样上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古典诗词在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意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升华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渲染气氛,融情入境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就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全诗的意象以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断肠人共十一个意象,再配以凄凉、轻柔的音乐。达到课未上,“意”先到的目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再现全诗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学生浸润其中,感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在这种形势下,教师再去翻译,再去讲解显然是画蛇添足。
2.反复诵读,加深感悟
语文课堂上不能没有“读”。古诗词的教学更不能没有“读”。
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如范读、跟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必要时配以音乐,营造出一唱三叹的诗意场景。每一首诗词的感情基调都不一样,或激昂、或轻松、或明快、或旷达、或奔腾、或喜悦、或低沉、或凄凉、或愁苦……有些更是几种基调杂合在一起。因此要把握好诗词的感情基调,要投入感情,注意语音语调、节奏、重音等。这就必须先整体感知诗词,明确其大致内容,定出基调。定好感情基调之后,就是学生展现自己的时候了。如:李清照的词都围绕一个“愁”字,前期多为自己的闺阁,写自然景物的兴衰凋零,青春少女的感物伤怀;后期主要以亡夫后的悲伤,家国之逝的惨痛,自己对美好往昔的追恋。读这样的词,感情基调自然是低沉、凄凉或是愁苦。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全诗的理解、感悟。
3.设身处地,情感交流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站在诗人的角度,联系诗人面对的“此情、此景、此人、此物、此时、此事”,设身处地的以'诗人"自居,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才能对全诗有更深的感悟,同时这也是读者与诗人之间进行的情感交流,更是我们赏析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我们就要联系当时已62岁,罢职归乡的陆游,面对国土沦陷,收复无望,而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积愤难平的处境。从而眼前浮现出一位与国家休戚与共而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夙夜长叹的老人形象。
4.理性思考,加深理解
古诗词范文6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 教学观念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朱光潜先生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入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一直和人类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诗词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本土文明的鲜活存在,它理应成为我们各级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度自然不高。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词,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词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词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词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词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
另外,由于诗词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词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拿到高雅的作品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词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高雅文学作品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二、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提升审美情趣
新课标指出:诵读诗词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诗歌作为优秀个体生命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结晶,必然折射着深具灵魂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必然不可抗拒地灼亮着读者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优秀的诗歌和美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不但语言美、韵律美,而且意境和感情都非常美。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读诗、品诗、悟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体味自然和人生,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二)形成情感体验
新课标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诗,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化身,以美的形式唤起我们美感经验的共鸣,具有渗透心灵的艺术性质。”诗中的富于理性内涵的情感是在诗人的情绪和意象交合时的顿悟,这种智化的诗情更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用意去探求某种规律。在诗歌教学既要引领学生去感受诗的形式美,品味诗的语言美,获得审美愉悦,也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体验,调动全身每一个情感细胞去领悟智化的诗歌情感,从而形成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实现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