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学知识

国学知识范文1

本文将国学分为两大类:观念类和现象类。观念类是指因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一方面是对人活动方式的抽象化和理论化,另一方面是活动方式得以运作的基础,因而是国学系统的核心要素。现象类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人们在文化观念的基础上所形成和塑造的结果,具有个别、具体、直接和经验性等特点,它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观念类和现象类相互依存,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后者则通过各种形式来展现前者的内涵和魅力,是前者实现的载体。

二、关于工业设计学生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的调查

本文以学院近三年毕业的214名工业设计学生的毕业创作为调查对象,有74人在毕业创作中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约占总数的35%。其中,选择和使用观念类的有44人,选择和使用现象类的有48人,两类均涉及的有25人。

(一)观念类

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观念类主要有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思维方式、美学思想、伦理道德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不同的主题内容。1.哲学思想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哲学思想主要有:(1)天人合一思想。(2)“和”的思想。(3)“道法自然”的思想。(4)“无”和“无为”的思想。(5)返璞归真思想。(6)“虚静”的思想。(7)中庸思想。(8)“礼”的思想。(9)“格物”思想。(10)“器—道”思想。(11)人本思想。(12)阴阳五行思想。以上内容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的思想谈及次数最多。选择的原因是为了论证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和”的思想时在内涵和目的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2.宗教思想宗教思想中,调查对象只提及禅宗思想。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其独特的性格和思想不仅对汉传佛教影响深远,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中国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把个体的内心体验投射到自然、山水等外物上,而禅宗思想中的“自性论”“顿悟说”等则将此一特点更加深化,并对中国特有的“意境”思想注入的更多的内涵,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回味悠长的“禅趣”和“禅味”。调查对象关注禅宗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第一,受国学热的影响;第二,一定程度上受日本工业设计的影响;第三,禅宗思想本身具有的特点。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观点形成了特有的禅意精神,即直面内心,直接面对自然和事物的本质,且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大到山川天地,小到一花一叶,都能以禅的精神将天地万物与人融为一体。有部分调查对象甚至认为,禅宗对于生命、质朴、回归本真、自然的思考和西方的“简约主义”在精神本质上有契合之处。3.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模式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系统思维方式。强调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2)简约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下,形成了重视“素”“简”的审美心理。4.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塑造了独特的美学思想,如重视主观体验,崇尚自然、注重神韵,和谐的美学思想等等。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美学观点主要有:(1)善美结合、情理合一思想。(2)意境思想。(3)重视“神韵”。(4)重视主体内在体验的美学观。(5)形神观。(6)虚实观。(7)中庸的美学观点。(8)“和”的美学观。5.伦理道德自从周朝确立起有秩序的生活后,伦理道德被提升至重要地位,它既凸显了主体的理性意识,也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紧密交织在一起,体现出独有的韵味和特点。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对“礼”的重视,无论是建筑、装饰、绘画、服饰,都能看到“礼”的影子。调查对象中就有探讨“礼”的观念对明式家具的影响。

(二)现象类

现象类范围广泛,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的现象类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1)汉字的结构。(2)饮食文化。(3)传统图案和纹样。(4)传统包装设计。(5)传统工艺和材质。(6)生肖文化。(7)民乐文化。(8)传统的器物,如青铜器、文具、家具等。

三、调查对象选择和使用

国学知识的特点综合起来看,调查对象在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道”与“器”的关系

由于工业设计的特点,调查对象不管是选择抽象的观念类还是较为直观具体的现象类,最终落脚点还是在“器物”身上。因此,设计作品、现象类、观念类三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等领域中流行度、关注度较高的主题,来选择和使用相应的国学知识。既为主题寻找国学依据,也能进一步深化主题,并为国学注入新内涵,推动国学内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例如,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人、物、资源、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受到关注。因此以人为本、环保、低碳是调查对象关注的主题。在选择和使用国学知识时,也会偏重于以人为本、和谐、天人合一、自然等思想观念,并对竹文化、藤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观念类的集中性和现象类的非集中

国学知识范文2

【论文摘 要】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这十年来,出国留学仍然余温未减,尤其是近年来中学生出国留学日益增多。中学生出国留学对于开拓他们的眼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锻炼学生自身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本文旨在就中学生出国前如何进行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备展开探讨,对他们出国学习前应该做哪些准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此来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国外的学习与生活。

很多中学生选择到国外读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国外的学习环境比中国的好,尤其是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下能更快地提高他们运用英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所以很多中学生选择了到国外留学。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国家都对到本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比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托福、雅思考试。所以,在出国留学前学生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英语语言知识方面。在这里笔者想对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学生说的是:其实出国留学也并非易事,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在出国前一定要把英语学习好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出国的梦想。那如何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做好准备呢?下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

尽管雅思和托福都是证明学生英语能力的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雅思比托福更受到一些国家的认可。因此,雅思在最近几年占据着英语能力证明考试的霸主地位。这样出现的一个结果就是很多想去出国留学的学生都会选择雅思考试。为了使中学生更好的通过此项考试,笔者认为学生很有必要在考试之前加强培训。学生可以利用暑假的时间来进行雅思培训,只要是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经过一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之后,他们想拿到比较理想的雅思成绩应该也不是太难的。当然,我们如果想考雅思也应该选好教材,笔者认为现阶段最好的雅思教材是剑桥系列的教材。在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们不能像大多数中国人学英语一样只会考试而不会说英语。我们一定要改变学习方法,加强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尤其是英语口语,因为一旦到了国外,我们面对的则是全英语的环境,不会与人交流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学习英语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想出国的学生更要关注于此。以前有不少出国的学生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英语成绩在国内非常的好,但一到国外,他们与别人的交流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甚至听不懂上课的内容。那我们该如何为出国做好准备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1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平时我们一定要把学习与平时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以此来加强自己的学习。因此我们平时可以多读一些英文原版的小说、论文、著作等等。

1.2提高英语听说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了中国,这给我们实际的英语交流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机会,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以此来提高自己英语的听说能力。

1.3要“趣”学英语。所谓“趣”学英语就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方法来加强自己的学习。比如说看看英语原版电影;看看英语电视节目;听听英语广播;在互联网上浏览一些英语互动式网站等等。这些有趣的学习方法能够让我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提升我们的英语水平。总之,勇于实践、持之以恒是学习英语的必由之路。

二、学生如何有效的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训练

从上面我们可以得知,对于要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口语关。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各方面的训练呢?笔者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下面两个阶段来进行有机的训练:

第一阶段:模仿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模仿练习,然后再进行背诵和复述方面的练习。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纠正学生的发音,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英语会话的流利程度,培养英语语感,最终达到英语能够脱口而出的境地。下面我就主要谈一下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两个方法。

模仿

我们说要想说一口地道的英语首先要学会模仿,那如何模仿呢?笔者认为要注意四点内容:

2.1我们要大声地说出来,切不可小声小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英语是用来与别人交际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但凡说话小声小气的人要么有胆怯心理要么就有自卑心理,所以我们要想说好英语一定要克服这两个心理障碍,大声地、大胆的说出来。

2.2要及时纠正自己发音不准的单词。我们说大声地说出来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把英语说准确,说的优美。所以说我们一定要一边练习,一边及时纠正自己发音不准确的地方。

2.3模仿要持之以恒。一口流利的、优美的英语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指望临时抱佛脚。所以说,准备出国的学生一定要在这方面做好长期的准备,切不可有突击几天就可以把英语口语练好的心理。

复述

复述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英语的方法。复述有两种方法。一是看完文章之后复述,就是在阅读完文章之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大意表达出来。二是听完录音后复述,就是在听完录音后学生用英语把磁带上的内容说出来。相对于第一种,笔者觉的第二种方法对于准备出国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因为它既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

第二阶段:实际应用阶段。

在进行完模仿、复述的第一阶段之后,我们就要进行大量的会话练习,这里包括演讲、辩论,与他人对话、聊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一下英语口译等等。因为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再详谈。其实学生在训练好第一阶段之后,第二阶段就显得非常容易,毕竟它是一门语言,就像我们天天说汉语一样,不会感觉有多大的困难。笔者想,只要学生有毅力、有恒心,他们的努力就不会白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在出国前一定要做好英语语言的储备工作。英语准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国外的学习与生活。但笔者认为只要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他们在出国前的英语语言水平一定能够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从而为以后国外的学习与生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学知识范文3

>> “2+2”模式下的副学士学位层次教师培养研究 怎样攻读英国学士学位 美国“副学士”与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比较研究 中英两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中英两国的革新与保守 我国学士学位制度发展三十年述评 韩国学士学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 中英两国近代前期影响工业化的因素比较 废除学士学位论文制度尚为时过早 加拿大社区学院学士学位制度保障研究 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人创造能力培养的探讨 中英两国对中医药研发创新认识差异的访谈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质量提高的对策选择 国际学士学位计划中的音乐课程 中英两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及对策分析 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在数学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中英两国加强在动漫教育领域的合作 中英两国知识产权的全方位合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2-29.

[4]Chin Che Yan,Hannah. A Study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ssociate Degree Programmes in Hong Kong[D].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7.

[5]Rosalind Latiner Raby,Edward J. Valeau.eds. Community College Models[M]. New Yoe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09:165.

[6]李玉静.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学位制度发展与实践探析:以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83-88.

[7]刘会胜,王运来.我国应当增设副学士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31-33.

作者简介:

梁博雅(198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比较。

邮寄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收件人:梁博雅

国学知识范文4

摘 要:文章在对“国学”一词进行深入辨析的基础上,发现高校图书馆与国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为此,高校图书馆理应对青年中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做出回应,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在整合国学资源中承担更多责任。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以及它与国学天然的渊源和理念上的趋近理应引起图书馆人及国学研究者的重视。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6-0026-03

1 “国学”概念辨析

“国学”一词最早在西周时期就用以指代国家开办的学校(国学者,在国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周礼・正义》),其中还有大学(教授礼、乐、射、御)、小学(教授书、数)之分。后来逐渐演化为太学、国子学、国子监,最后成为行政意义上的国家最高级别的学校。从西周到清代,国学都是传播国家主流意识、文化的机构,并在“独尊儒术”后成为释读、学习、研讨以儒家思想体系为主体的经典教育场所。因此,古代的国学和现代意义中的图书馆从诞生之日就有着部分职能上的重叠。

清代中晚期以后,“国学”逐渐朝着现代意义中的国学概念演化。“国学”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它的对应词是“西学”。西学是19世纪开始涌入的来自西方文明的知识文化体系,“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1]也就是说,“国学”诞生在强烈的民族危机背景下,伴随着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文化反思浪潮。

整个20世纪,中国所有学科都在朝着现代化的转型目标中艰难地前进,在此背景下,“国学”这个概念才被学界重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国学之名,兴起于民国初年……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2]随着章太炎等学者的影响力,“国学”一词在国人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国学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但相较于划定“国学”清晰的概念边界,人们更应重视“国学”背后易被忽视和混淆的几个问题:①“国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②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并不能等同于“传统文化”这样的大文化概念,而是“学术”和“学问”。“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3]③国学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体系,它存在的根本依然是其鲜明独特性,因而它必然以儒道释为主流的经、史、子、集为核心,包含了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学、礼俗学等学科,是综合性的学术系统。

2 高校图书馆与国学之间的必然联系

图书馆和“国学”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著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柳诒征,1927年出任江南图书馆馆长,1929年10月江南图书馆定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也就是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大名鼎鼎的“国学图书馆”。这充分说明在中国现代图书馆的萌芽阶段,图书馆人已经赋予了其建立、普及“国学”的职能。更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思想基础是‘国学’‘整理国故’运动推进了近代图书馆的建设。”[4]国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图书馆的精神根基。

2.1 高校图书馆需要对青年中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做出回应

近年来,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逐渐高涨,尤其是对高校学子来说,学习“国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现在在大学校园和课堂中可以随处看到身着汉服专注《四书五经》等经典阅读的学生,他们也热衷于参加各种带有传统民俗性质的活动,热衷于学习茶道、书法、古琴等传统艺术。学习国学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要看到,受青年心理成长状况和学识所限,这波在青年中兴起的“国学热”中不乏对其一知半解造成的误读,出现了一些过激、排他,甚至是极端民族主义倾向,以至于在他们之中会流行“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这类偏激的说法,或是拒绝与西方文明继续对话,全盘否定一切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再加上伴随“国学热”而来的国学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也给高校国学研究者和教育界专家提出了要求:如何引领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确理解和弘扬国学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作为大学生主要学习场所的高校图书馆,理当发挥其教育引导职能,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学习国学的渠道,以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免于因缺乏知识而造成的狭隘偏执。

2.2 高校图书馆需要在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梁启超曾在《清议报》中谈到他对图书馆培养人才的理解:“图书馆使现在学校教育之青年学子得补助其知识之利也。……图书馆有不知不觉使养成人才之利也。”可以说,图书馆对青年学子的文化素养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当前,在网络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拥有大量经典资源的高校图书馆,更应成为坚守国学的中坚力量。

“国学”质在“使受教育者经此‘内化教育’,无论在心智、品格、志趣或在生活、事业等多元个体相互交融中,实现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嬗变,升华为综合素质。”[5]这是中国传统学术和学问的恢弘本质决定的。学习国学的根本目的,对大学生而言,求取知识获得立身之长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素养,滋养自身的智性与道德性,以此应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

2.3 高校图书馆需要在整合国学资源中承担更多责任

目前在国学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系中,已经较多地关注到了现代图书馆由于保藏有大量的文化典籍、电子文献、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专题数据库等,构建了完整系统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它“一方面使大量国学经典得以完整系统地保存,为国学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有关国学文献资源的聚集地”[6],从而使高校对国学进行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就国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言,国学是中国传统学问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诞生的学科,它在建立过程中本身借鉴了大量西方学科的分设理念。但作为一门完整意义上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身鲜明的民族特点决定了它不能简单地分割到文、史、哲、法、经等具体而边界清晰的学科中去。在21世纪,当学术界需要解答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时,分科治学的方式也受到了质疑。这也是今天大量边缘、交叉性、综合性学术领域出现的原因。国学同样面临着重新整合和建构的学科问题。曾经有学者鲜明提出“设立国学学科,成立国学院……强调经史、文史的会通,打破学科壁垒,真正继承和弘扬古代学术的优良传统。”[7]在国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中,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以及它与国学天然的渊源和理念上的趋近理应引起图书馆人及国学研究者共同的重视。

3 对高校图书馆推广国学的一些建议

3.1 硬件设施的建设

图书馆作为国学经典典籍的汇集中心,首先在空间和环境的氛围营造上,要凸显出“国学特色”。现代图书馆的空间理论认为图书馆的空间构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形式。因此从图书馆的整体设计布局,到室内空间布置和陈设安排,所有的细节所体现出独特的“情调”和“韵味”,本身也是“国学”和“图书馆”结合的可能途径。首先,图书馆可以引入中国古典建筑和空间学的相关理念,更重要的是体现来自“国学”的传统审美。这种特色,不是简单的布置一些传统水墨画、书法、瓷器之类的装饰作品,更多是体现在建筑理念上。其次,要在图书馆的空间和硬件上,给予“国学”一定的倾斜。包括有固定的国学典籍阅读空间,有类似茶室之类的为国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专设的活动空间,有举办国学讲座、国学经典著作书评和导读的相应宣传区域等。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设立有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但古籍并不等同于“国学”典籍,按照中图分类法和国学有关的文献大多是分散存放在不同的书库中,且分类也不会结合本校相关研究方向特点。所以,应在图书馆员中普及相应知识,设计一套能够兼顾研究和阅读需要,符合本校情况的传统文化书籍整理方案,设立专门的国学文献区,使其成为“国学”书籍的收藏、阅读、学习、交流和咨询服务中心。

3.2 软件资源的构建

无论是古籍的收集、保护、整理、编纂,还是对现代国学研究成果的分类整理,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这也凸显了高校图书馆的人才优势。除了收集整理大量的国学和相关研究纸质书籍外,现代图书馆还需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资源库,资源库除了数据化的国学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外,还可更加贴近现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国学特色数据资源库内容包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出现的传统技艺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等。

曾有学者提出,建立国学的网络导航引擎,“对网上的国学信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筛选、重组及分类后,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动态链接、分类目录、资源体系等国学资源导航系统,还可以构建网络国学资源数据库,并为用户提供网络国学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服务。”[8]目前,台湾地区一些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着力建设国学网络导航。

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探索在馆内设立“国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国学研究面对的是典籍和历史,且在普及国学教育、传播国学知识、开展国学实践中有着基础性作用。高校图书馆具备场地资源优势,因此,设立国学研究机构以整合分散的国学资源是责无旁贷的。

3.3 活动平台的搭建

目前,以图书馆为发起单位的国学推广活动已经为数不少,如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国学书目推荐活动以及各类国学讲座。活动向大学生普及国学的相关知识,但活动平台的搭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虚拟的国学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为大学生之间分享交流,也为相关专业人士和高校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如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网盘等相关的交流平台;二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开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泼的国学推广活动,促使广大学生在对国学产生兴趣的同时,也能使国学相关的知识得以很好地传承。

4 结语

作为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理应引导教育文化形势的发展,然而国学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已经渗透进高校图书馆和图书馆人的血液中,成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刘梦溪.谈国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6.

[2]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22.

[3] 詹杭伦.国学通论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

[4] 吴徐年.“整理国故”运动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促进[J].图书与情报,2006(4):126.

[5] 郭为民.国学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教育职能传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7):25.

[6] 吴惠茹.高校图书馆开展国学教育探析[J].图书馆建设,2008(5):66.

[7] 纪宝成.重视国学学科建设,加强传统文化整合教育资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1(Z3):18.

国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德国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赵俪(1979- ),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王伟(1963- ),男,辽宁沈阳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学。(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建立‘深度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SJG322)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84-02

近三十年来,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面向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改进,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技术工人。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很多学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作了介绍和研究,并对借鉴德国职业教学的经验,将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有效运用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提出了不少建议。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大的发展和变革,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优秀的实用性人才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对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下面向职业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做了深入介绍,为改进和提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一、我国职业教学的发展现状

1.课程改革普遍推行。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在进行改革。通过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在详细了解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安排,设计基于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教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改革正处于初级阶段,有待日后进一步实际实施。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升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职业院校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二、我国职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职业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方法目前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获取知识后,消化吸收变为自己的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吸收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从而得以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传统教育方法产生的结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虽然得到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所学的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工作联系得较少,部分学生毕业时不具备较好的独立操作能力,不能立即胜任工作。

2.我国职业院校由于系别学科划分太细,往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大学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方面也强调专业课程,忽视了综合素质课程。这样过细的分科使得学生在所学的知识上顾此失彼,强于逻辑而弱于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观念的形成。

3.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知识更新速度慢,很多知识与社会脱节。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发展速度快,学校课本内容相对滞后。同时,由于我国职业院校采用三年制教学,学制短,学术氛围不强,学生不愿或者缺少机会表达和讨论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说怀疑权威了,很容易造成学生就业时对现实无所适从。

4.我国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学校评价方式。学校考核仅以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为依据,并沿用传统的单一试卷方式,以分数定能力,背离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职业教育强调技能训练,但与技能训练配套的考核和评价方法滞后,影响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成效。

5.我国职业院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虽然目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连贯的校企合作模式,毕业生只能在学校课程结束后自己寻找实习机会。而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即使找到了也未必与专业对口,使所学知识停留在书本上的符号和数字,缺乏实践检验。

三、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启示

1.德国职业院校的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在企业工作多年、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解决方案准备完好,相关资料和硬件准备齐全,可以顺利地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进行。同时,教学手段丰富,采用计算机、投影仪、提问卡片等多种硬件设备。我国的职业院校起步较晚,双师型教师比重较小,硬件设备差距较大,教学方法的推行还存在很多困难。德国职业学校重视对学校教师的再培训,将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作为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每个教师每年一般至少有一周的时间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规范的学习培训。这种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2.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教师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或增新。笔者在德期间曾将德国马尔堡大学的几门课程教材(包括教育学、德国文学等)从2008年冬季到2009年秋季的四个学期进行了对比,发现其内容的确有较大变化,新的理论和经典案例等会及时补充到教材中,被验证是错误的或不再重要的理论会被适当缩略。为方便及时更新内容,往往课程没有统一、固定的教材,教师经常自编讲义,并将其放在相应的系部学科网页主页上供学生下载。我国课程一般指定书本为教材,同一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德国学生不仅要阅读上课的教材,课后还要看相应的参考文献,因为照搬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最终的考试。德国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教材中对于很多知识的定义往往不是唯一,倾向于给予学生一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怀疑与论证。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自我解决能力的提高。

3.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自由民主。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在教学形式上除了正常的授课答疑,有至少1/3的课堂时间进行课题研讨,教师提供一些思考性课题,学生自由选择、独立思考、查阅资料,最终形成书面文件,并在班级中当众发表观点,负责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解决问题、互相配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加强。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对主专业的精通,更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学习。德国高职院校科系分类较国内高校简单、粗糙,但涵盖的内容很全面,如信息系的学生有1/6的课程是选修经济系的,且选修课的评分一视同仁于主专业。

4.德国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个性化。在考试模式方面,德国职业大学经常采取以“活动为导向”和“现实为导向”的考试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前者以实际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根据实际职业活动环境设计问题,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后者对学生在现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活动的能力考核。在教师的主观评判方面,德国职业大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考试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解决方案,对学生的评价不强调对一个理论或定理倒背如流,而重视学生自我的表达和展现,只要学生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充分论证的,即使想法有误,同样可以得高分。

5.德国职业教育拥有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誉为创造德国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满足了德国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虽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成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模式中的重要部分,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仍然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进行。德国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具有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法规中对校企合作的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责任和义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以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为辅、企业的实践培训为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笔者曾实地考察德国北威州的SVT-GmbH(输油臂制造企业)。其车间里有相当数量的在读学生,主要是附近职业高校主修机械制造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专门的技工教师(车间某一特定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指导,熟悉企业里各种岗位和机器的操作,指导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测验和评分,测验的内容很广泛,包括在学校所学的和实际操作细则等。学生在单位得到的成绩是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职业高校技术类、艺术类和经济类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往往能够基于对自己能力的真实了解而自信地面对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三、结束语

我国高职教育没有达到德国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如果全套照搬,高职教育改革必然事与愿违。但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设计适合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正在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应将项目教学真正在课程中实施,并扩大深度与广度,使学校内外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把以学习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岗位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完整的项目工作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考核评价方式要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增进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共识;努力促进企业的参与;加强高职毕业生双证毕业的意识;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强调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学生的责任,让考核评价真正适应学生与行业、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无论是教学过程的项目化还是评价体系的多样化,都要求高职院校切实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在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和学校教学目标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教师,使学校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与职业工种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必须充分挖掘我国的职业教育优势和资源,学习、研究、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职业教育方法,踏实地参与、明晰地了解、冷静地思考、智慧地变通、灵活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湘伟.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9).

[2]柴彦辉,周志刚.双元制的可移植性研究:机理、内涵与借鉴——教育资源开发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8(5).

[3]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

[4]安巍.德国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科技致富向导,2010(33).

[5]黄安贻.德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6]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思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国学知识范文6

英国 体育课程 课程设置 特点 启示

一、英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概述

1.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民众对国内的学校教育现状就开始表示不满,国内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增高,随即政府制定出台了《教育改革法案》,规定了国家课程统一由学科、学习目标、学习纲要和评定方案等四个部分组成。该法案出台以后,英国的学校体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由于当时的国家课程对知识的传授和吸收比较重视,学科内容难度较大,教学目标和学习纲要也缺乏一致,考试制度过于复杂等,这使得改革法案在实施不久就陷入了困境。对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梅杰政府对改革法案进行了修订,对课程内容和考试形式等作了一些删减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也做了调整,比如,规定游泳课为学校体育的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周至少有2个小时的体育活动,这2个小时必须按照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到了1997年,布菜尔政府设立专门的相关机构,即资格与课程局。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专门负责国家课程和各种资格的认证与管理,统一对国家课程的改革进行广泛的咨询,并向政府提交最终的研究报告。进入21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实施新的国家课程要求和体系,同时学校体育课程也随之开始执行。

2.英国体育课程结构

英国学校体育课程主要由学习纲要和学习目标两大部分组成。学习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分为了4个阶段,而每阶段的内容有所区别和选择。在1~3阶段中,其内容主要以竞赛性游戏活动为主,属于必修课程;在第4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可以自主地选择体育学习内容,但主要还是以竞赛性的集体和个人项目为主。而在每一个阶段实施过程中,健康与安全的教育始终不容忽视。同时,每阶段要求的学习范围,应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且学习的范围和难度应随学生年龄的增加而灵活选择和增加。为了顺利地衔接各个阶段,英国资格与课程局为每个阶段的每个科目都编写了不同的体育学习范围,以供师生进行筛选。所谓学习目标是学生在每一阶段中都能在知识、技能、能力等领域得到明显的进步。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由9个水平组成(8个水平和1个优异水平),这些水平既是体育教师教学的目标,也是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在评价领域,英国国家体育课程要求在阶段3进行水平评价,但不采用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3.英国体育课程的价值与目标

早在1988年,英国颁布的《教育改革法案》中就规定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和目标。要求学校体育课程要促进学生精神、道德、文化和体质等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课程设置的目标一定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准备。对此,国家课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发展的需要,提供稳定的基础课程。到1997年,政府把“价值观宣言”写入了国家课程目标之中,成为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各学校和教师可自行解释和增减宣言内容,可以根据体育的特点灵活实施。价值观宣言由自我、关系、社会和环境四部分组成,而作为国家课程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课程,其课程设置的目标也具有一致性,即通过体育学习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二、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

英国的中学学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第一至第三年(即我国现行的初中阶段);第二阶段是指中学的第四年和第五年(即我国现行的高中阶段);第三阶段又被称为“第六学级”,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这阶段主要为升入高等院校作准备,其课程设置明显具有学术性特点。概括起来,英国的义务教育年限是11年,其中,小学阶段是指5~11岁的学生,中学阶段为11~16岁的学生。在中学的后期阶段即前面说的第四阶段,学生就进入了中等教育普通证书阶段。中学阶段的体育课次数每周为五次,每次课长达一个小时。体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大部分,尤其是理论课程的比重相当大,通常占成绩的40%,而实践部分占60%。到了“第六学级”,这一时期的体育课通常是选修的,全都是理论课,如应用解剖、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史等科目。这些课程的开设主要为学生将来升入高校后打下基础。在英国,体育作为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体育课的教师必须由具有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来上,这与我国具有很大的区别。英国的体育课程形式主要是必修和任意选修两种。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英国学校的体育课程在依据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的同时,各地中小学课程仍然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三、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特点

1.体育课程结构由规定的必修课和多样的选修课组成

英国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课程结构主要由规定的必修课和多样的选修课组成。两种形式的课程始终贯彻两条主线,即学生中心和学生的基础训练。首先,在学生中心思想指导下的学校体育课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各种教学活动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能力、兴趣、经验的基础之上。其次,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学校体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这些基础训练主要是通过游戏或竞技项目来实施。因此,要求采用的游戏和竞技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发展、个性发展与能力发展均要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除此之外,在游戏项目的选取上既可以分科开设,也可以综合开设,这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