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亲不写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亲不写信范文1
小时候,最大的字体就是作业本上父母的签名。“已阅”、“已背诵”、“已看过”,总是如同合格章一样,盖在作业本最显眼的位置。我们大抵都模仿过这几个字,尤其是考砸了,却必须在考卷上签字时。你相信能以假乱真,却总被逮个正着。
大一点儿,很多人被父母逼着练字。放现在,谁都知道,字的好坏与升学、就业、前途有什么必然联系?可是当时,你真的相信,写好字就是一个独门武器,能让你的脸面迅速提升。不信翻翻,谁家箱底没有一两本字帖?有几个孩子没被父母耳提面命,去跟写字较过劲儿?
等真的长大了,父母逼你练的字再也不想碰。无论是练成了还是练废了,你都相信,字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烙印,我就这样了,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你终于有权说不,你有一堆理由,交友、工作、出去玩、打游戏……哪样不比练字重要?
可是你的父母不一样,你们之间潜在的冲突,始终没有消停过。
能不写的字,你一定不写,你甚至没有一支正经的钢笔,速写笔、圆珠笔、铅笔,抓到什么是什么。你有电脑,有手机,有电子备忘录,有大脑,干吗非要用那个烂笔头?聪明人从来不下笨工夫。
你的父母,却好像有一肚子遗憾。一看到你的字就唠叨,“还是小时候没练好啊!”“当年如果字好一点,作文分还能高点……”他们还对手写的一切有一种饱满的感情,过去的试卷、作业、信件、贺卡,甚至手写的小纸条,他们一样都不舍得丢。书、笔记本、日记更是当做宝贝,每每翻开,都要絮叨很久。
你突然发现,字就像一个被废弃的家庭仪式。你觉得是累赘,你的家人却觉得是必需,你觉得过时了不需要了,他们却无比珍视。就像你们家的很多习惯,很多旧物,在你这儿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在他们那儿就像一个“时间锚”,标定的是过去的一个故事,成长的一个阶段,锚在那儿,就能很容易回到过去。
字也影射了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小的时候,父母决定一切,你是执行者,他们能看清你,也能左右你。渐渐地,你有一堆道理,你想做自己的主,甚至想做他们的主。你长大了,父辈那一代的观念却在渐渐过时。你们之间有太多东西说不到一起,他们一开口,你就要不耐烦,他们一重复,你就要反抗。
你小的时候,就算是作业本上简单的回合,你们之前有沟通。你成长过程中,彼此留个条子,就算是事务性的东西,没有任何感情因素,你们之间有往来。你终于成年了,你们之间却再也没有交集。写信?你觉得矫情。留字条?你觉得麻烦。聊天?更不用说,说来说去都是“老三篇”,你早腻了。
父母再也抓不住你的现在,只能回过身来,在过去里找你的影子。
朋友说,父亲一直留着他上大学写的第一封信,他听母亲说过那封信,父亲收到时,一个大男人,泪哗哗地流。
妈妈说,我写的欠条还在抽屉里。那是我读书时,花钱如流水,每次要钱都大言不惭,“给你写借条。”母亲积攒了一堆却没找我要。
父母内心坚持的东西,很微妙,也很固执。它其实一直在你眼前,可你从来没发现。你们之间,总在两个轨道上跑,速率或方向不一致的时候很多,真正沟通的时候却很少,更多时候,是在背道而驰。等终于有一天,他们老了,要走了,你才发现,两条轨道错过了很多可以会合的时机。
而字,可能只是其中一个节点。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父亲不写信范文2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常拿着正在织的毛衣,带我到亲戚家串门。我的父亲家在北京生活十三代了,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我们的亲戚都住在大小不同的四合院里。母亲一路走过去,我就不停地听亲戚们向她问好,“二奶奶来啦,今儿可是好天儿。”母亲会说:“托您的福,今儿天儿不错。”他们总是那么有礼貌,谦谦的,我就是这么长大的。
当然,在“”的时代,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礼貌一度成为资产阶级的遗产,成为被革命的对象;相反,骂人和说脏话,成为一些人“革命”的一部分,好像无产阶级的本质就是骂人和说脏话似的。这种对“无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理解,显然是对无产阶级的真正侮辱。
老北京人,比如我父亲那一代没落的满族人,从民国革命后,家里生活就愈发贫困,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可是老北京人的礼节,在他们相互的交往中,成为彼此尊重的界限,不管家里是穷是阔。实际上,礼节使人们之间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不管社会地位如何,保持了个人的尊严。
可是,礼节一点点被废除了,而粗鲁就成为我们生活的自然而然的空气。有一次,我致书给一位很红的女作家,因为我上课请学生读她的书。再说,女作家没红之前常到我家来。这位女作家回信的时候,既不写我的名字,也不署她的名字,还对我说,这次联系上了,将来就多联系。我收到她的电子邮件时,看着这种信直吃惊,想,这个人真是阔起来了,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我就再也没有回信。因为我不习惯这样的来信。我以为既使是好朋友,彼此的关系也是有礼貌界限的,更何况是陌生人呢?
后来,我就见怪不怪了。我收到的来信中,很多都不是那么客客气气的,直呼其名,再说你好,就算很不错了。我意识到自己对礼貌的期待散发着帝国时代遗老遗少的檀香味,在这个现代的社会是很不合时宜的。不过,我还是习惯了,无论给谁写信,都以“君”相称。彼此都作谦谦君子,设想对方是一个彬彬有礼之君子,岂不好吗?
其实,礼貌不仅是教养的问题,而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为女士开门,给年老体弱的人让座位,在人多的地方不推推搡搡的,彼此都让一步等等。文明不是你有大学学位,文明不是你有家财万贯。文明是举止,是生活方式,是对每个人的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有礼有节,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因为礼是文明的界线和标志。孔子所向往的“周礼”,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父亲不写信范文3
2、清朝的宗室按照嫡亲疏有着严格的划分,规定以黄带子和红带子为分辨的标志。黄带子是努尔哈赤的后代,属近支,称宗室;红带子是努尔哈赤父亲的兄弟的后代,属远支,称觉罗。
黄带子是正宗的皇室宗亲,衣服上要系黄带子,红带子血缘相对远了一些,觉罗衣服上要系红带子,旁人一眼便知身份。黄带子并非终身,电视剧中会有某位宗室成员犯了错误被革去黄带子贬为庶民的情节,便是如此。
“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的意思,因此,清朝灭亡之后,为了避免被歧视,爱新觉罗氏后代纷纷改汉姓,多数改姓金,少数改姓肇。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皇帝均无子嗣,因此如今的爱新觉罗后裔应为道光后代。
3、有个特别的现象,爱新觉罗后代职业多为书画家,艺术造诣极高,据统计有100多位书画名家。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就是代表。启功,本姓爱新觉罗,是雍正帝九世孙,他的高祖父是乾隆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弘昼,即和亲王,也就是说启功是和亲王一支。
但启功先生却从来不承认自己姓爱新觉罗,只说姓启名功,有人曾给他写信“爱新觉罗启功”收,他连看都不看拒收。老先生曾言“不吃祖宗饭,不做八旗子弟”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靠家族图名牟利,就像王羲之落款时从不写上自己是琅琊王的后代,但书圣的地位却是自己挣来的。启功说他给百家姓增加一个姓氏:启。
4、爱新觉罗这个姓氏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没有当初荣辱的色彩了,如今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多达几十万人,纯正血统很难保障,渐渐与普通人无异。真是应了那句话,“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父亲不写信范文4
老家在一条古老的巷子,说是巷子,也算不上巷子只是两边都是民宅,很普通,很平常,只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很少有人走过。但慢慢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成了一条巷子。
我最喜欢坐在家门口,听听风的故事。时常一阵清风灌过来,拂过脸颊,清凉,痒酥酥的。那时的我,家里条件相对较好,便有时间听风轻轻走过,直到:“孩子,快来吃饭了……”的话音打破这样的宁静,我才知道上午过去了。慢慢的踱进屋里。
我家对面(还是邻居)也有一位与我一般大小的孩子。每当我坐在家门口,必会看他穿着一身不合身的衣服,光着脚丫,埋着头,满是沧桑的走过,我的目光总是追随着他,直到他进了杂乱不堪的的地方,默默地坐下。这里什么都没有,连一扇门都没有。有的只是一堆废木材,几块石头。
家里边,我问奶奶:奶奶我们家对面的那个孩子怎么要做那么多活呢?奶奶说:“没办法啊家里穷,孩子父亲死的早,屋里屋外就只有母子俩忙活着呢。唉,真不容易啊!”听到这儿,我似乎对我的幸运感到一点侥幸。
这天我仍坐在家门口,呆望着那破败的房子,“日上三竿了,还不起床……”只见那屋里传来了吵闹声。“快起来,起来干活了。”他垂着头,任凭他母亲的责骂。少顷,他跑了出来,母亲只好倚门抽噎。不知道是哪里开的勇气,我紧随其后,想深入了解这个苦命的孩子。在路的档口,我看见他坐在石桥上,埋着头。我走过去坐在他旁边,想靠近一点,而他却远离我。也许,在他这里,我们是两种人,不同等级的人,不可能坐在同一个地方……但我又靠近了他,希望他可以不拒我于千里之外。终于,他开口说话了,很轻很轻。这时,风轻轻走过,在不经意间,他的一字一句都随风飞进了我的心里,并且深深的扎根、发芽……
那天中午,他在我家吃了午饭,一位纤弱的妇女走过来,估计是他的母亲。奶奶说:“来,坐下,一起吃吧。”她说:“不了,我是来带孩子的,都一上午了,还不回家……”不等她说完,奶奶便笑着说:“孩子嘛,都这样!”随后,他便随母亲一起走了。我什么都没说,他也只是回头望了我一下。他走了,风就停了,空气里难免弥漫着燥热的气息。
从那以后,我便很少见到他,更没有再在一起听风的故事。
不久,爸爸回家,把我接走了,接我到繁弦急管的城市,留下深深浅浅的巷子,留下孤苦的奶奶。
暑假,我又回到巷子,回到石桥,风还在,人却无影,一点碎影都没有。
“奶奶,我回来了。”
奶奶正在翻晒衣服,她也似乎只应了一句“回来了”。便让我坐下,然后悠悠的给我拿饮料,问我生活、学习怎么样。奶奶怎么了,这样迟钝。夏天了,还穿这样厚的棉衣。
“哦,对了。邻家那孩子三个月前离开了家,他母亲也走了,之后便杳无音讯。临走时,他让我告诉你,那天的风真好,有缘下世再见。”是啊,风真好,可是你不在。依旧坐在门前发呆,风吹过,却没有熟悉的味道。
一家人,都搬到了城里,这里没有风的影子、风的声音、风的味道,只有不尽的车流、喧嚣的汽鸣声,熏人的汽车尾气。整天闷在家中,忙着预习、复习。
在那条巷子,我们有过界限,但最终在风的见证下,我俩成了好朋友,可你又悄无声息的离开,只留下“那天的风真好”。现在啊,你到了哪里,日子怎么样,怎么不写信给我?望着你给的那片树叶,我只有沉默。希望你此时此刻安好,希望以后重逢你亦或我依然能从人群中把对方认出。那时候,但愿再有一阵风,把我俩相拥。
上帝啊!求求您不要伤害他,他的心灵经受不住呀,让您的慈悲照亮他吧!
还有,岁月呀,你不要无情地在我俩脸上刻下印痕。万一,某一天,我们擦肩而过,却认不出对方呢?万一,某一天,我们都像奶奶那样退化到儿童而不记得对方了。所以,请你不要伤害我们。
父亲不写信范文5
因为这种最原始的沟通方式,常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
给孩子们一个“长腿叔叔”
3年前,李微从就职16年的公司辞职,加入到丈夫温志刚的“父亲参与促进中心”团队,并担任指导中心干事。这是中国唯一一家致力于父亲参与理论研究与父亲参与指导的服务机构,提供父亲参与的支持服务。
因为致力于亲子教育的缘故,一个特殊的群体引起了李微的关注。
他们像小候鸟一样,跟随父母从农村“迁徙”到陌生的城市,但因为无法享受与城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成了被“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动儿童。他们的父母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忙于生计,疏于对他们的关爱。这其中,还不乏一些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的。
李微起初想给这些孩子的父亲不定期举办讲座和分享会,希望他们能更多地陪伴孩子,但对于这些忙于生计的父母来说,听讲座远没有挣钱更重要。于是,她把视线转到了孩子们身上。
曾有一首小诗,深深打动过李微,诗虽然不是孩子们写的,却仿佛写出了他们的心声:
“我希望有个真心听我说话的人,不仅只是了解,而是开放地接纳。我希望有个不会总是责怪我,并与我同行的人,不仅不评断我,而且也不急切地想改变我。我希望有个可以让我诚实分享内心害怕与孤独的人,因为我并不是外表所显现的那么坚强。我希望有个倾听我内心困顿与挫折的人,而不是假定失败都是我造成的。我希望有个可以在他(她)面前哭泣的人,我希望有个可以真心分享爱的人,我希望有个可以祝福我的人。”
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更渴望的是陪伴、倾听和内心的支持,李微决定从这里入手。该用什么方式去做孩子们的陪伴者和倾听者?李微想到了书信。她对于书信有着很深的感情,在国外读书的那7年,是父母和朋友的书信陪伴她走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如今回想起来,内心还全是温暖和力量。
李微决定在打工子弟学校设立信箱,跟孩子们通过书信沟通。她还给自己的项目起了个名字,叫“长腿叔叔信箱”。
就这样,这项公益项目在2014年4月启动了。李微在合作的打工子弟学校设置了长腿叔叔信箱,每个月,她都会亲自去取信件,将信件取回后,逐个拍照、录入电脑,然后分发给志愿者。最初,这项繁琐的工作,都是由李微一个人来做,虽然工作量非常大,身体难免疲惫,可当她拆开那一封封信,一个字一个字读的时候,就仿佛忘记了疲惫,“活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了”。
和李微一起给孩子们写信的最初只有几个志愿者,有的是“父亲参与促进中心”的志愿者,有的是李微的朋友,都是抱着满腔的热情来给孩子们当长腿叔叔。看到第一次只收到两封信,李微的内心还有些小忐忑,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孩子们是否会接受。但慢慢地,开始有了10封、20封……到后来越来越多。两年多的时间,李微和志愿者已经给孩子们回信2000多封。信件数量的大量增加,除了说明书信的方式很受孩子们喜欢,也充分表明,这些孩子是多么需要倾听和陪伴。
关注、陪伴和支持,给予孩子内在的力量
孩子们的来信,大多涉及的还是“学习成绩”“亲子关系”“父母关系”“同学关系” 等内容,虽然和其他儿童的问题并没有太多不同,但李微和志愿者们都明白,这些孩子缺少的就是陪伴、关注和支持,而他们要努力做的也是这些。
作为“长腿叔叔信箱”元老级的志愿者,张绍光有着很深的体会。“有些孩子,甚至在来信中并不写什么具体内容,只是给长腿叔叔画一幅画,或者写一句‘长腿叔叔,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孩子们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可以陪伴和关注他的人。这种陪伴、关注和支持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很多孩子因此内在的力量不断增强,变得更自信更勇敢,更敢于做自己了。”
张绍光曾经收到过一封特殊来信,是一幅素描画,信里没有任何文字,信封上,孩子画了一个蘑菇图案的邮票。那一晚,张绍光静静地看着孩子的来信,看了好久,想了好久,才给这个叫萧萧的孩子回信。
张绍光在回信中首先肯定了萧萧在绘画上的努力付出:“你一定是练习了许多遍,下了许多功夫,才画出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你也一定是挑选了一幅自己最满意的画,寄给叔叔的,是希望叔叔能看到你的努力和进步,对吗?”他还称赞了那个小蘑菇邮票:“你是想做出来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信封,对吧?这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蘑菇邮票。你太棒了,怎么会想到画这样一枚邮票呢?叔叔非常喜欢。”信的最后,张绍光还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我们眼里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希望你能经常用画笔告诉叔叔,世界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好吗?”
被关注的力量是神奇的。
一个月之后,萧萧又寄来3幅静物素描画,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他还留下了一行文字: “长腿叔叔,这几幅画你一定要给我寄回来啊!”这让张绍光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比第一次更愿意、更敢于表达了;提出把画作寄回去的要求,说明孩子更“在意”自己的作品了,也说明他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关注而更有自信了。
“当孩子被积极关注的时候,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身上也有那么多优点、有那么多值得被关注的地方,他们内在的力量就会增加。”
张绍光还谈到另外一个孩子,他在来信中说:“为什么我老是被打?昨天我的头又被人打破了,眼睛也受伤了,腿还被踢了。”
“我想先抱抱你,给你一个安慰和鼓励。因为,被人欺负被人打,你一定很伤心很难过对吧。”志愿者在回信中,先安慰了孩子,接着又告诉他如何不再被欺负的办法,“千万不能因为害怕而躲着他们,也不能因为害怕而在他们面前哭,他们会因为你害怕而继续欺负你;找个时间,直接告诉他们,或者写张纸条告诉他们,你不和他们打,并不是因为害怕他们,而是因为不想打架,不想让老师和父母责备;不建议一开始就求助老师,而是自己去面对欺负你的人,因为老师不能无时无刻都保护你;还可以告诉他们,是长腿叔叔要你去找他们谈谈的。长腿叔叔希望你们能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如果他们能做到不欺负别人,长腿叔叔会写一封信给他们。期待你的好消息。”
后来,这个孩子给志愿者写了一封回信,他信中说:“亲爱的长腿叔叔,谢谢你,现在已经没有人敢打我了,因为我变得很强大了。”看到回信,志愿者的内心无比喜悦,“我反复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你的来信,从这一个个坚韧的字里面,我看到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勇敢和发自内心的强大。我想,这种力量和勇敢会让你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变得从容。”
长腿叔叔不仅对孩子产生了影响,甚至对孩子的父母也会产生影响,志愿者王阳就接触过这样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叫小俊的孩子,他在来信中问:“长腿叔叔,妈妈总打我,该怎么办?”王阳在回信中,给孩子讲了自己小时候因为淘气和犯错挨爸爸妈妈打的故事,同时也谈到自己的委屈和后悔。
让王阳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多月之后,小俊的妈妈竟然写来一封信。
“长腿叔叔,谢谢您对小俊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一直不知道小俊给您写信,直到有一天放学,我看到他的书包里有一个白色的、叠得整整齐齐的小信封,那是您给孩子的回信,我才知道,小俊给您写过信。看完您给孩子的回信,我很难过也很自责,我一点都不了解孩子,也从来没有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那天,我问起小俊,他是不是给长腿叔叔写信了,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很平静地告诉我:‘是啊,妈妈,怎么了?’在我的印象里,小俊一直都是很胆怯的孩子,可那一天,他回答我的语气竟然那么坚定,让我非常意外。孩子仿佛突然变得有勇气、有力量了,我挺高兴的,这大概是长腿叔叔给予小俊的力量。小俊还跟我说,通过跟长腿叔叔的信,他明白妈妈为什么打他了,因为是他‘错’了。听到小俊的这些话,我偷偷哭了。我深刻地反省自己,我有多久没有好好爱过他了,我甚至都不记得上次抱他是什么时候了。长腿叔叔,我是不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妈妈,只看到孩子的错,却没有想过自己为孩子做过什么,又爱过他多少……”
小俊妈妈长长的3页纸还写了很多,这些质朴的文字深深打动了王阳,让她更加理解长腿叔叔对于孩子们,以及他们父母的意义。不仅孩子们需要关注与支持,那些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们一样需要理解和帮助。
连接,是一种相互的收获
两年来,志愿者给孩子们回复了2000多封信,通过书信,跟孩子们建立了连接,连接的背后,常常有着许多温暖和感动,还有志愿者的自我成长。
张绍光谈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小感动。
两年前,有一个和张绍光一直保持书信来往的小男孩叫吉杰,在来信中提到,自己的同学快要过生日了,希望长腿叔叔能帮他做一个小手工,作为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那段时间,张绍光的手不巧被切伤,没有办法帮吉杰做手工,他便鼓励吉杰自己动手给同学做一个小折纸,也许会更有意义。
信件寄出一个月之后,张绍光再次收到吉杰的来信,让张绍光没有想到的是,吉杰竟然在信封里夹了一个创可贴,还写了一行字:“长腿叔叔,我送给你一个创可贴,希望你的手能尽快好起来。”张绍光一下子就被感动了,孩子们身上那种纯真自然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他。
和孩子们的联系有时候也会面临“离别”。有一个跟志愿者保持通信一年多的孩子,有一天写信说,自己就要回老家了。“长腿叔叔,再过几天,我就要回家了,这是我给您的最后一封信。虽然我没有见过您,但我知道,您一定很高很威武。下次,您的回信我就有可能看不到了……”志愿者看着来信,心里有种莫名的不舍。尽管隔着信纸的只是一个并不熟悉的面孔,可彼此建立起来的那种连接感,还是让志愿者涌出了离别的惆怅。
“那时候我们多开心啊,你总是给我折那么多好玩儿的东西,带给我那么多的快乐和温暖。这些快乐与温暖,将长久地留在长腿叔叔的心里,我好想说一声:谢谢你!
“长腿叔叔无比希望你仍然能收到这封信,因为在这封信里,叔叔要和你讲一件重要的事:如何与一个人长期地保持通信。
“你知道吗?即使没有长腿叔叔志愿者,你也能和别人保持通信。是谁来做这件事呢?对了,就是邮递员叔叔!我们每个人住的地方,都有一个地址。如果我们在信封上写清楚你想把信寄到的那个地址,邮递员叔叔就一定能送到那里……”
志愿者在回信的过程中,情绪一次次不能自已。也许就是这种连接感,让志愿者和孩子们之间有了一次又一次动人的交集。
连接不仅于此,很多志愿者还从孩子身上,收获了很多。
“很多时候,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在锻炼自己的觉察能力:觉察孩子,同时也觉察自己。比如,有时候看到孩子的来信,总有想帮助他们的冲动,甚至有时候还会产生焦虑。我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焦虑?这种自我觉察的背后,常常能梳理自己内心的许多问题。这种通过自我觉察来认识自我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内在的成长。”虽然给孩子们回信,经常会花去张绍光不少时间,但他却把这个过程当成享受,“能静下来用心跟孩子们交流,其实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他也因此,常常在给孩子们回信的时候,忘了外面的世界。
喜欢用故事来给孩子们回信的王阳则说,她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时,常常会把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又重新梳理一遍,让她重新体会那种美好、懵懂和羞涩。那种体会对她来说,也是一种疗愈。“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孩子书信交流,不只是支持到孩子,同时也支持到我自己。让我重新回到自己的少年时代,重新梳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重新体会到父母的爱。有些爱,是我们当时没有体会到的。这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今,“长腿叔叔信箱”公益项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00多人。李微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做孩子们的长腿叔叔,做孩子们心灵的陪伴者。
父亲不写信范文6
我的一个小朋友叫杨蕊,21岁,某大学四年级学生。她幼年丧母,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读高二时,父亲再娶,比她大5岁的哥哥此时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宋城工作。杨蕊正值青春年华,却在孤独中度过。考入唐城大学后,哥哥把她托付给在该城工作的一对男女同学照顾。3年时间,她和这对异姓兄嫂间建立起情同手足的关系。一切都依赖这个赵哥哥,她感到温暖和有所寄托。
一年前,赵哥赵嫂调离唐城到A市工作,她又一次体验到童年那种与亲人分离的焦虑和不安。所幸,A市离唐城相距仅200千米,她每周都回“家”看望兄嫂。赵哥也借出差之便不时地到学校看她,并捎来很多好吃的,还按季节给她买入时的衣服。虽说不如以前方便,却多了一个书信往来的机会。她经常写信给赵哥(这是这一年龄的女孩最喜欢做的事了),赵每信必答,且有所嘱,有情达。逐渐地。她延长了到赵家去的间隔时间,却禁不住每天去开信箱。恍惚间,她似乎意识到点什么,但每当有意去追踪这种感觉时,又常常引出无名的惆怅。她开始等待,感到了孤寂和压抑……
和往常一样,对她的来临。赵哥赵嫂总是盛情款待,可这次她明显地少说少笑了。凭嫂子的敏感,她好像看到了妹妹的心。饭间便不由地提到找对象的问题:“你要什么样的人?无论什么条件,都包在嫂子身上。”“你舍得吗?像赵哥这样的!”她几乎未加思索地脱口而出。哥嫂对视一下,她才觉得说走了嘴,便急忙补充说:“嫂子真是太幸福了!”她以为这句话足以掩饰刚才的失言,岂知更暴露了她的心意。这是她的真心话,她已默默地爱上了赵哥。
怎么办?道德良心与之间发生了剧烈地冲突。她很快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恶劣心境中,整日郁郁寡欢,心神不定,食不甘味,夜无睡意。她明知自食其果,但又难以对待,挣扎在精神崩溃的边缘。她想痛痛快快地把隐匿心中的话向赵哥表达出来。把心交给他,让他去摆布……。但她没有超我的勇气。终于她想到了离开这痛苦的人世,便把抽屉里存放的安眠药全部吞下,然后提笔给赵哥写了下面这封诀别信。亲爱的赵哥:
我非常恨自己,恨我为什么长大,又恨我为什么是个女孩,更恨上帝为什么赋予女孩这么多情感。
是我的错觉,还是我的妄想?我总觉得你在窥视我,看透了我的心。你对我那样好,那样关心和体贴,这一切,难道我会无动于衷吗?嫂子是个好人,待我像亲妹妹,我知道,夺一个善良人的爱是多么不道德。可是,每当我看到她坐在你身旁,心中总会漾起无名的酸楚,我真嫉妒她。
上大学已经有3年时间了,一千多天啊。现在我已经忍不住这日渐强烈地煎熬了。人家说,少女的情最真诚、最宝贵,她一经解放,就如同黄河决堤一般,势不可挡。赵哥,你感到我这种力量的冲击了吗?过去,班上有的女同学插足于别人的爱情中,我曾鄙视过她们,说她们没有做人的骨气。如今,轮到我自己头上了,我方才明白,这股不可抗拒的冲动是多么地强烈。
此刻,我对着镜子审视自己,自问:杨蕊,你算是个标致的美人儿,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多少男同学向你表示爱慕,你都不屑一顾,为什么这根情弦谁也拨不响?我终于明白了,那是我心里只有一个你!
赵哥。让我把这深抑心中对你的真情发泄出来吧,我不想把这些带到那黑暗的世界中去。
爱你的:杨蕊
我是根据综合医院科室间的有关“自杀干预”的协作关系来到杨蕊所在的内科病房的。按惯例,我首先要建立与危机者的联系。并尽可能发展起自然关系。现在心理支持对杨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杨蕊基本恢复了常态。凭我做心理医生的经验,一场少女的梦魇已经过去,因为她已把几年来累积的情绪发泄殆尽。
经过短时间的调养,杨蕊又重新坐在课堂上了。她平静多了,但对赵哥之情没有尽消。她来找我以求解脱的出路。我试问她准备怎么办,她痛快地回答:“最好请赵哥明确地拒绝我的爱。然后,收拾感情的残局就容易多了。”应当说这是明智的。
赵会这样做吗?我暗自忖度。因为女孩子在观测“情”这个问题上,是极为敏感的。杨蕊果真是单相思吗?这需要做一番调查。令我感到迷惑的是,赵对杨蕊的信几乎每封都回,而且从不写寄信地点。在征得杨蕊的同意后。我翻阅了赵给她的所有来信。看得出每封信都是认真写的。而且多在两页纸以上,字里行间不乏模棱两可之词。
针对杨蕊对赵的情感,我想了一条对策,然而还没等我加以实施,那不胫而走的校园风波已经传到赵的耳边。他背着妻子来到唐城。
在校园的一个林荫深处,杨蕊把自杀经过详细而又坦率地讲给赵听。她需要他的理解和劝慰,甚至希望他拒绝她、训斥她。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背离了杨蕊的意愿。赵听完她的表述,眼里闪出一道惊喜的光,他迅速地握住她的手,并就势把她搂在怀中,微笑中露着得意。杨蕊一下子挣脱了他,并且觉得一阵恶心。
赵得寸进尺地凑过去,道出心里话:他早就爱上了她,愿意与她暂时建立“地下”关系,并要求杨蕊保守秘密。至此,杨蕊全然认识了这位貌似善良的伪君子,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委屈地转身跑回宿舍,埋头大哭。
这件事后,杨蕊陷入了精神抑郁状态。自责、内疚心理十分严重。幸好,她与我保持着联系,使忧怨得以及时地抒发。其后,赵的多次来信,都被她付之一炬。但那无法克制的自责心理,一直缠绕着她到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