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翻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赤壁赋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赤壁赋翻译

后赤壁赋翻译范文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熙宁九年十月(1076),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摘出他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造成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正音

壬戌(rén xū) 桂棹(zhào) 余音袅袅(niǎo) 幽壑(hè) 嫠妇(lí)

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 旌旗(jīng)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扁舟(piān) 匏尊(páo) 蜉蝣(fú yóu)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枕藉(jiè)

2. 辨形

“壬戌”的“戌”,内部是一短横,不是点(戍)。

“桂棹”的“棹”,是木旁,不是三点水旁(淖)。

“洞箫”的“箫”,是竹字头,不是草字头(萧)。

“郁乎苍苍”的“苍”,不能写成“沧海桑田”的“沧”。

“匏尊”的“匏”,不能写成“瓠子”的“瓠(hù)”。

“乌鹊南飞”的“鹊”,不能写成“欢呼雀跃”的“雀”。

3. 解释

(1) 通假字

举酒属客 “属”通“嘱”,读zhǔ,劝人喝酒。

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 “缪”通“缭”,盘绕。

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举匏尊以相属。 “属”通“嘱”,劝酒;“尊”通“樽”,酒杯。

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通“溯”,逆水而上。

(2) 词类活用

凌万顷之茫然 万顷:数量词作名词,辽阔的江面。

击空明兮泝流光 空明:形容词作名词,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正襟危坐 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整理。

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东、西: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向西,向东”。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动词,可译为“向东进军”。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肴核既尽 尽:副词作动词,吃完。

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形容词作动词,泛白。

(二) 整体把握

1. 了解文赋体裁

【明确】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散文式清新流畅的风格。《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2. 梳理层次结构

【明确】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段,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随遇而安的态度;第五段,忘情尘世的洒脱。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3. 把握思想感情

(1) 第1节是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彩如何?

【明确】本节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节的感彩以喜悦为主。

(2) 第2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本节的“喜”从何体现,与上节的“喜”有何不同?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本节的“悲”又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本节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 本节写作者的歌声、客人的箫声,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2) 本节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节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3)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4) 本段“悲”通过客人悲凉的箫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5) 转折过渡。

(3) 第3节主要写了什么?感彩如何?“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1) 本节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2) 感彩甚为悲伤。(3)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有志而无为者,作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 第4节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l) 本节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2) 感情变为喜悦。(3)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5) 第5节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 本节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2)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3) 这样结尾是对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4. 掌握主要写作手法

【明确】(1) 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转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头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 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以风物之美,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用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 材料安排上,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整篇文章的线索是“乐—悲—喜”,其间过渡自然,联系紧密,天衣无缝。

(三) 重点研习

1. 问题探究

(1) 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积极和消极的人生心态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 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作者希望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3) 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从变的角度说,天地万物和人都是瞬息万变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人也有生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从不变的角度,“我”和天地万物都是永恒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该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4) 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明确】天地万物,各有各的主宰,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因此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长江之无穷”。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人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进一步表现了苏轼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 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明确】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特色。

课后检测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属客(zhǔ ) 扁舟(piān) 横槊(shuò) 冯虚御风(féng)

B. 桂棹(zhuó) 壬戌(rén) 蜉蝣(fú yóu) 遗世独立(yí)

C. 嫠妇(lí) 愀然(jiū) 匏尊(páo) 余音袅袅(niǎo)

D. 舳舻(zhú lú) 狼籍(jí) 酾酒(shī) 相与枕藉(jiè)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桂棹兰桨 大淖纪事 卫戍军区

B. 洞萧声声 萧条冷落 乌鹊南飞 欢呼雀跃

C. 郁乎苍苍 沧海桑田 杯盘狼籍 古代典藉

D. 未雨绸缪 山川相缪 鱼樵对话 漏网之鱼

3. 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凌万顷(辽阔的江面)之茫然/击空明(水月辉映的江面)兮泝流光

B. 舞(起舞)幽壑之潜蛟/月明星稀,乌鹊南(向南)飞

C. 正襟危(端正)坐而问客/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也

D. 肴核既尽(吃完),杯盘狼籍/不知东方之既白(白色)

4. 下列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飘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B.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C.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洒酒江中,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D. 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

阅读下面《后赤壁赋》的语段,完成5~7题。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歌行”,一种诗体

B. 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 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披上衣服

D. 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6.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江山不可复识矣。

② 听其所止而休矣。

③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7. 本文记游于初冬时令,赤壁情景为“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赤壁赋》记游于什么时令?赤壁下的情景如何?两种情景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流露出什么心情?

参考答案

1. D(A.“冯”应读“píng”;B.“棹”应读“zhào”;C.“愀”应读“qiǎo”)

2. A(B. 洞箫声声;C. 古代典籍;D. 渔樵对话)

3. A(B. 舞,使……起舞;C. 东,向东进军;D. 白,泛白)

4. C(“洒酒江中”应为“面向大江斟酒”)

5. B(A. 边走边唱;C. 提着衣襟;D. 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后赤壁赋翻译范文2

一、古文蕴含的传统道德思想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选录的古文篇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思想。

1.爱国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特别注重爱国忠君思想,尽管在今天看来,有些对君王的尽忠是愚忠的体现,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仍然令人动容。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夜缒而出”,将早年不被重用的委屈怨言全部搁下,只两字“许之”,便为国难奔赴,如此声明大义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尊敬。还有《荆轲剌秦王》中的荆轲,只因燕国太子丹有恩于他,即使知道刺杀秦王可能有去无回,仍然决然道:“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虽然最后荆轲失败了,但他的故事仍然千古流传。

2.忠孝思想

所谓百善孝为先、忠孝两难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陈情表》就是对古代忠孝传统的最好体现。作者李密陈述了自己的家境和成长经历,交代自己小时孤苦无依、体弱多病,是祖母将自己抚养成人,而现今祖母常年卧病在床,也只有李密在身旁服侍,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所以在接到诏书后,李密直言:“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充分表明李密在忠孝面前的艰难抉择,虽然最后他舍忠而取孝,仍不忘表明忠心:“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的肺腑之言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感动了无数后辈读者。

3.古人的治学之道

古人的治学之道重在自勉和自省,尤其讲究尊师重道,体现出古人严肃的治学态度和对“传道解惑”的感恩之心。所谓自勉是指自我勉励,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动力,强调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通过日积月累达到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之境。自省则是要每天多次反省自身,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学多而杂,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人对在学业上给予过自己指导帮助的老师特别尊敬,韩愈的《师说》则从对师道的担忧和嗟叹中表达出自己的尊师重道思想。

4.古人的平常心与旷达境界

古人的平常心通常建立在人生的坎坷经历之上,是一种经历磨难、超脱生死之后的大彻大悟,所以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多篇古文向读者展示了作者的旷达情怀,也体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乐观主义精神。比如庄子的《逍遥游》,让平凡的生命生出一对超凡的翅膀,“乘天地以游心”。苏轼在《赤壁赋》中抒发的超然物外的情怀,引发人们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指引人们从虚幻中解脱出来,享受旷达的人生。

二、古文教学现状分析

1.偏重于语言基础教学,缺少人文教学

受我国教育体制所限,由于高考对古文学习情况的考察偏重于字词翻译、语句默写,导致古文课堂教学也偏重于语言基础教学。教师致力于让学生把古代文言文精准地翻译成白话文,注重记忆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偏差和教学的缺憾。古文的魅力在于它的人文情怀和思想道德内涵,缺少人文教学的古文教学难以让学生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难以发挥古文对学生思想的教化作用。

2.偏重于教师讲解,学生缺乏自主思考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被强调,但是在古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的文言文知识储备有限,自主学习的效果较低,所以课堂教学仍旧采取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古文的深刻思考,这也是学生对古文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体会不深的主要原因。

三、古文教学与学生传统道德思想培育的思考

1.加强人文教学,注重思想体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也越发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开展古文教学时应注重人文教学,注重对文章思想情感的分析,让学生易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讲《赤壁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境遇。苏轼当时正处于人生最困难的时期,几经磨难,被贬黄州,在这期间苏轼两次游览赤壁,怀古的同时抒发自己超脱物外的旷达情怀。这些情感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面对人生的坎坷。

2.加强课内联系与课外拓展

教师在开展古文教学时,要注重课内联系和课外拓展,使古文教学更加系统,让主题情感更加突出,增强感染力。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与《荆轲刺秦王》同属于爱国主义题材的古文,在教学时可以互相联系,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课内的古文篇章有限,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不仅能够深化主题思想,也能够开拓学生眼界,增强学生的古文积累。

后赤壁赋翻译范文3

时 间:2012年6月22日

地 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

上午我讲了中国书法史的开头,主要是书法美学、书法形式的演变问题,它的发展背景是史前和商周秦汉魏晋上古书法史(上午的课题《用笔与结字:中国书法成熟的三大历史阶段》),涉及了当代书法与古代书法关系的问题。下午我讲书法史的结尾,即近古书法史的两个转折点和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势。

一、17世纪书法转折点不是清初与傅山

近古书法史转折的关键是什么?在哪里?是谁?它与我们当代书法史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是不久前我访问英国拜会牛津大学艺术史系主任柯律格教授时引出来的。

柯律格教授在中国最近翻译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他的博士生到北京访问时送给我的。我回赠了一本《书法艺术概论》,然后相约今年6月份在牛津会见。会见时,他又送了我一本书(这之前他寄了英文版给我),是由三联书店翻译出版的《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4月份刚翻译出版的,正好他的样书到了,就签名送了我。这两本书都是关于明代艺术史研究的,他运用艺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很新颖、很精辟的看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我们会见时就谈到了明代书法研究的重要性和明代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意义。

后来,我把与柯律格教授见面的事跟苏立文教授聊了一下,他说:“他(柯律格)是研究图的,我是研究画的。”所谓“图”,就是在社会上使用的各种视觉的图像;所谓“画”就是艺术绘画。叶秀山先生曾提出艺术美学研究不外乎两种方法论:一种是艺术心理学,一种是艺术社会学。以此归纳,苏立文研究“画”大约属于艺术心理学范畴,柯律格研究“图”应该属于艺术社会学范畴。柯律格的研究也把“图”和“画”分开,谈到明代的图像,显然具有艺术社会学方法论的特征。

柯律格关于文徵明讲了什么问题呢?他讲的是关于文徵明书画作品的流通问题,书名叫《雅债》,“债”就是一种商业性活动。书中他进行大量的文献考证,详细区分了文徵明的作品中哪些是送人的,哪些是卖钱的,哪些是巴结官员的,哪些是盐商们买去用于贿赂解决各种生存问题包括孩子读书升学等书画作品的流通问题。于是我们就这个话题聊天,开始聊起中国的明代问题。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背景,因为最近两三年有一本很有影响的书,叫《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这本书,我看现在大专院校学生写论文和投稿参加书学讨论会的人,有事没事都爱引用。今天我在这个地方正式提出:这本书有很重要的艺术社会学价值,写得非常好,但是它为中国17世纪书法艺术史所作的结论是错误的。中国17世纪书法史的嬗变不是在清初和傅山,傅山只是中晚明书风的一个收尾,并不是一个开始。这本书讲傅山是清代碑学书风的开创者,但傅山只写过颜真卿的楷书,是唐碑。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非常明确地对唐碑严厉批判,因为唐碑确立了主流书风中非常严格的形式法则。康有为所谓“尊魏”与“卑唐”之题,就是清代碑学书风的核心,就是要破除唐楷法则,宣扬北魏碑刻的非唐新法则。所以,他把傅山临写颜真卿的唐楷作为碑学书风的行为示范,显然是与清代碑学书风形成、发展的历史相悖的,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本书写得很新,就在于它使用的艺术社会学方法论,因而更容易以较为详尽的“史实”误导对中国书法发展史的研究。

傅山一生虽然有一多半生活在清初,但他实际上是中晚明书法的殿军。而中晚明书法即17世纪书法史的关键人物,是徐渭和“晚明六家”的董其昌、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和傅山。徐渭生活于16世纪后期,但他是17世纪前期晚明书风的引导者,而王铎是集大成者,傅山则是追随者。这个问题我在《中晚明书风的承袭与流变—以徐渭为例》一文中有详细阐述。如果要对徐渭与傅山作一个比较文艺学研究的话,傅山在中国近古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更是远远不及徐渭。徐渭是阳明心学的直系传人,他“本色文学”的诗歌直斥“前、后七子”,其剧作《四声猿》及其戏曲研究的影响也非傅山可比,再则傅山之画在徐渭面前只能算客串水平。所以论中国17世纪的文艺发展史,徐渭远比傅山重要得多!若将傅山和王铎作书法比较研究,王铎也比傅山更重要,傅山只是王铎的追随者和继承者。傅山在17世纪书法发展史上没有作者所说的这么重要,如果不弄清这一点,就会使我们对艺术发展史的焦点视界变得模糊起来,最终使我们对当代问题的视点也变得模糊起来。把话说得更直白一点,傅山在近古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不及徐渭和王铎的一半,所以他不是中国书法史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傅山的意义,更多在遗民文学、遗民文化艺术方面,他代表了在中国古代极为复杂的民族国家观念中文人、学者、艺术家的文心与风骨的生存选择及其经典价值。

王铎与傅山均死于清初,但书风的更替并非与朝代兴替同步。是在傅山之后100年,即清代的乾隆、嘉庆时代,才兴起了碑学书风,而这个碑学书风的理论发起者是阮元和包世臣,创作上开宗立派的是邓石如,集其大成者是康有为。邓石如是取法北魏与秦汉最成功的实践者,他用羊毫写篆书、隶书和魏碑,开辟了一代新书风,被康有为评为“国朝第一书家”就在于这个贡献。所以说,《傅山的世界》说傅山是清代碑学书风的开拓者这个结论是一种误导。治艺术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每个艺术家恰当安置定位在艺术史的框架里。就像把文徵明怎么定位一样,并不是他卖字画以后就贬低了他的艺术史位置,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又恰恰映证了那个社会与文化潮流的变化。从他作品的流通形式,让我们找到了观察、研究他艺术的视窗。

后赤壁赋翻译范文4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6.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后赤壁赋翻译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又凝聚了我国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和品德。因此,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情感,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后,也会提升审美情趣。

一、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挖掘历史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将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只学到表面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语文教材知识的含义,也不能体会到其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司马迁《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并通过查阅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会做到条理清晰和层次分明,从而轻松地学习历史文化,并使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二、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作品,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与现代的文学作品语言不同,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表达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很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不能够准确地将文章的含义翻译出来。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对称、均衡思维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去感悟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地体验语言的强烈美感,才能加强文言文语言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

后赤壁赋翻译范文6

多少年来,我有书没房,我的书,或散落床头,或积压箱内,尘封了,卷角了,看着心痛。人有所居,书亦该有所居。新居装璜,几乎一切从简,唯独下力气将原来设计的大客厅改成了“豪华”的书房。这回好了,一个大书房,使每一本书都各归其位。然后请一位书法家题“晚啸阁”三字,装裱成镜框悬于室内,于是书房就有了自己的名字。

晚啸阁里,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从版本看,大到半张报纸,小到半个手掌;从厚薄看,砖头厚的,几页薄的;从出书的时间地点内容看,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应有尽有,近万册书,文学书占了八成多。

今生我只爱书。无论到哪里,甭管街头的书摊,抑或堂皇的书店,我总要过去看看。曾经有过遗憾,一时看中的书因诸种原因,常常失之交臂而不可复得,以至久久还耿耿于怀。

买书以览阅,读书以致用。有人将所读之书用于经天纬地的大业之中,而我只能用在于世无补的小文章里。当今,滚滚红尘,我犹一门心思地坐着这条文学的冷板凳,在时人眼里未免不合时宜,而在我每当心有所思、所感、所动,又不写不快。看来,读书、作文将注定成为我散淡人生中最为喜悦的人生状态。

而今有了这么一个“豪华”的书房,我的晚年将肯定会安安心心坐在这“豪华”的书房里,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作文,用我有限的人生,读这一屋子书,写我酸甜苦辣真实的本色人生。

52、惟读书可以改变人

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人”。欲改变我自己身上的不良气质,我只有读书。

53、优雅的中国古典文学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有着特别的兴趣,无论时人怎么将西方作品谈论个天花乱坠,我还是觉得中国的老书无论如何比外国书更有读头。因为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所体现的那种惊人的优雅。这种优雅不是刻意地做出来的,更不是暴发户式着意以虚假的典雅包装的,而是经过几千年中国的积淀深厚的文化文明“浸入骨髓”的泡制,经过几千年时间的优胜劣汰,才凝聚而成的。正是因为有着这种泡制和汰洗,中国古典式的优雅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今天,我们无论读诗、读经、读史赋、读曲词、读杂剧、读笔记、读小说、读尺牍、读书评,都能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古典文学里那种文质彬彬的优雅气质。

54、《古文观止》

书架上有一册旧版精装的《古文观止》,纸张蜡黄蜡黄;书后标明“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上海广益书局印行”,陆文昭译句,张元济给封面题的款。这本书“标点评注、言文对照”,书中有注释、有翻译,虽然繁体字难认、译文却读去通顺,比那枯涩的原文好读、易懂、有趣得多。上了中学之后,慢慢发现其价值不小:课本上选读的许多文言文,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比如《曹刿论战》、《出师表》、《桃花源记》、《师说》、《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秋声赋》、《赤壁赋》等等。那时上学还没有什么课外参考书,这本《古文观止》就成了我学古文的好帮手。厚厚的一本书,携带不便,于是就别出心裁地把它拆散了,重新装订、裱糊成了4册,便将分册带进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