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致谢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毕业设计致谢语

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1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适用于环保机械、数控技术等各方向)

一、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及基本要求

1、 如何选题、开题

选题、开题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课题有没有价值,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背景,这个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看有什么价值,从实践上看,有什么价值。

2)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实验条件、资金等方面的情况选取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3)课题要与所学专业相关,且忌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差太大的题目。作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选课题最好与过程装备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及工程科学研究有关,尽量选择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教师科研或研究生课题的一部分; 或者是同本专业、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符合教学要求的自拟课题。

2、开题报告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开题报告一般包括:

1)课题的名称。课题名称是所要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简练,一般不要超过20字;

2)问题的提出。从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选取这个课题有什么理论的价值,实践的价值,预计从几方面来完成。

3)这个问题研究的现状。国内研究到什么程度,国际研究到什么程度,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来阐述。

4)确定自己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5)确定研究拟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研究这个课题具体分哪几个步骤进行。

6)对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如自己具备哪些条件、研究路线是否行得通等。

7)列出时间安排。

8)列出参考文献。

3、如何查阅文献资料、怎样写文献综述查阅文献资料可根据如下步骤进行:

1)课题确定后,要根据课题的研究的内涵确定课题的中英文关键词;

2)根据中英文关键词检索该课题领域的期刊、学位论文、专利、国际会议、经典著作或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通过检索学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如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超星数字图书馆、Elsevier数据库等,一般能查到较新的文献,找到几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利用国家或省市图书馆或一些科技情报检索机构,也能够查到一些相关文献。四是利用互联网,从一些专门的网站上也能获取一些信息。

在写文献综述时,可参照以下步骤:

1)首先要将与你课题题目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从而了解到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现状如何,别人都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研究;

2)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评述目前研究的水平,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或其不足;

3)最后评述一下自己拟研究课题有何意义,目前处在什么水平,自己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4、如何合理的安排时间进度

根据拟定的研究内容及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详细列出进行课题研究所需的工作(工作划分得越细,越容易统筹安排)根据总的课题时间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有的研究内容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则需要分步进行;而有的研究内容关联性不是很强,则可以齐头并进,同时展开研究。例如,很多课题需要实验分析且往往需要在理论分析或数值模拟分析之后进行,但是实验分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按部就班地进行研究,往往会拖很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实验分析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如可分为试样制备、实验条件准备、实验、检验或标定等,可以将试样制备和实验条件准备等实验工作提前,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就开展这些工作,这样就节省了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进度与具体的课题有关,此处只给出了指导性原则,建议同学们可参照企业施工或维修计划图的方法,将细化的工作排列在时间进度表中,找出最优工作进度安排路线。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包括书籍、期刊、专利、会议论文等,总数一般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3篇,参考文献要能体现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进展。

二、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方法

1、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论文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主要内容及编排顺序如下:

1)摘要;

2)目录;

3)前言或绪论(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相关情况的介绍、前人工作等、课题研究内容等);

4)按研究的内在逻辑关系给出理论分析、数值分析、程序或实验等研究过程中的步骤、数据、结果等的描述;

5)结论与展望;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其中英文不少于5篇,需要在正文部分引用出处。

2、毕业论文撰写的方法

毕业论文是在完成各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按上述内容阐述研究的目的、过程、成果及结论。

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理论依据要充分,数据要准确,公式推导要正确,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毕业论文中。另外,要注意论文结构的合理性;数学模型建立的正确、合理性;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社会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创新。

另外,撰写论文时要概念清楚,内容正确,结构严谨,文字通畅,用语符合技术专业规范,各种标准资料的运用符合学科、专业国家标准的规定,图表清楚,图面质量符合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三、毕业设计的要求

1、 设计说明书内容

1)文献综述(研究课题的意义与作用、研究方案确定的原则与说明);

2)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方案依据及原理说明(有实验的应包括实验流程示意图);

3)技术实施过程、工艺计算、机械设计和强度设计、零部件结构设计;

4)材料的选用和说明、机器或设备的制造、安装或检修;

5)结论、总结或专题讨论。

2、设计图纸的内容、图纸量的要求

设计说明书篇幅为1.5万字左右,一般不少于30页。

设计图纸:指机械设计标准所指的图纸,图纸绘制的规范及标准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设计图纸的总量不少于2张A0或4张A1的图纸。对于大纸画小图的现象应予避免或进行适当的折扣计数。

所有图纸须有图框和标题栏。图纸要有人审核并在“审核”一栏上签名,学生在设计一栏上签名。原理图、程序框图和流程图以及其它一些抛去文字就失去

意义的图不计其内。图纸可以用计算机绘制;任何人不得拷贝或抄袭他人的图纸,一旦发现则以作弊论处。

四、论文(设计)选题方向

1、产品设计

2、创新设计

3、表面工程

4、机械设计技术研究

5、机械设计

6、机器人设计

7、动画设计

8、振动控制及减振材料

9、逆向工程

10、图形处理网页设计

11、虚拟样机

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2

关键词: 毕业设计 校企联合 工程能力 改革和探索

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相应成果的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由于毕业设计环节的重要地位,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毕业设计质量越来越重视,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改革与实践给予了极大关注。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抓好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性环节,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与监控,探索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1.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短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师生比例偏小,出现了一些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学生人数过多的现象。有的专业出现了一个教师同时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的现象,导致教师负担过重,人均精力投入远远不够。此外,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教师还承担着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精力过于分散,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必要的指导、检查和督促,使毕业设计质量严重下降。[1]

1.2指导教师水平良莠不齐

由于高校在校人数的急剧膨胀,急需大批教师上岗。一些年轻教师未经系统培训就仓促上阵,虽然对新观念、新软件比较熟悉,但是由于刚出校门,没有进行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实际训练,大多存在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工程实践背景欠缺等问题;而一些老教师多年深居校园,不会运用流行软件,部分选题陈旧,严重脱离实际,选题缺乏创新性和现实意义,学生没有兴趣,造成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

1.3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毕业设计期间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的高峰期,急于求职的毕业生穿梭于大小招聘会,无心做毕业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是造成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另一主要原因。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优势

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针对工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第二批参与该计划的试点专业。本专业一直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性质和学科优势,立足于服务地方产业的优势,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单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和较鲜明的特色。因此,为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为实现我院提出的“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毕业设计的改革,开辟出一条解决现存问题的新途径,探索出指导毕业设计的创新模式势在必行。

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最后一学期已在企业实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工作,让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实行校企联合指导方式,利用企业雄厚的技术力量、现代化的专用设备、齐全的专业参考资料,在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企业需要的技术课题,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机会,而且为企业考察人才提供了充分的时间,是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2.1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是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我院自始至终在教学中推行与工程实践零距离接触的教学理念。学生进企业做毕业设计,一方面,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学生树立了榜样。随着实际课题的深入,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能调动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人才紧缺的当下,可使用人单位和学生较早互相了解,不仅有利于企业较早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2]。通过我院2009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模式受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高度认可和接受。企业通过三个多月的毕业设计,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学生通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展现了自己的能力,了解了企业的文化,认清了自己的差距。学生们不用四处求职,只要定心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习结束时,大多数学生愉快地和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那些没有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一方面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因为有了这一次的工程实践,在求职的路上会顺利得多。所以,从学校、企业、学生看都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2.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避免了目前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改变了由纯粹理论性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现状,避免了脱离生产实际,闭门造车的尴尬。每个学生不仅配备校内指导教师,还聘请既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工作经验、又具有较强的知识传授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兼职指导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主要工程技术指导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校内教师侧重于理论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扩招后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问题。通过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广大教师深入企业,不仅了解了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熟悉了现行设计规范和工程设计方法,了解了本专业最新的仪器设备和应用软件,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快知识更新,从而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些专业教师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获得了企业的认可,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

3.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保证措施

3.1优选合作企业

根据学校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拥有制造业基础雄厚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坚持就近就地、相对稳定和节约开支等原则下,将合作单位定位于具有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技术力量、一定的精良设备、一定的完整资料,而且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能够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优质企业。此外,由于这些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在该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经历”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

3.2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鼓励本院教师加强与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沟通,使企业认识并感受到在合作过程中不仅是付出,还能够在优秀毕业生引进、学术思想交流和合作、弥补短期人力资源紧缺等方面有所收益[4]、达成共识,从而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全力配合。学校应花大力气探索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将合作企业建设成为产、学、研三结合的重要场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为优秀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3.3把关兼职导师

高素质的指导教师是培养出高水平学生的关键。在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时,应严格掌握标准,注重理论和实际水平兼顾。聘请为兼职教师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承担过企业技改项目。为使学生真正得到高水平的指导,兼职指导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愿意无私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校内指导教师要起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不仅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而且在必要的时候辅助他们进行毕业设计,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在接触工程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工程知识素养,有助于改进课程教学。

3.4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不仅关系到其本人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还涉及学校声誉,甚至影响到学校与企业能否维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因此应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尊敬企业员工、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团队意识等方面提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常态化、稳态化,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

3.5强化过程管理工作

强化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既可防止出现少数学生毕业设计时“偷工减料”、甚至直接抄袭企业现有资料,又可避免个别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和绘图机器,而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应全程了解毕业设计的指导力度、设计进度、资料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与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交换意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和改进指导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保证高质量地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3.6调整教学要求

在积累了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的经验和广泛接触生产实际的基础上,为培养出现代加工业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毕业生,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使其更趋合理、更完善,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现阶段由于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毕业设计质量的下滑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的重视,为改变毕业设计的现状,加强了对该实践性环节的改革和探索,但至今仍未寻求出切实有效的方法,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作为应用型本科理工科类的毕业设计,紧密联系工程实践,扩大学生眼界,培养其创新能力,达到毕业设计的根本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解决目前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奠定基础。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改变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滑的现状探索出新思路、新模式,保证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的质量,为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需求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该课题的成功,可以在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全面推广,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新,郭晓琴,张锐.优化毕业设计组织积极推行联合指导毕业设计.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4:142-144.

[2]陈红毅,李东如.增强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装备制造技术,2010.9:213-214.

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3

1毕业设计书写格式不够规范

毕业设计通常由封面、任务书、开题报告、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部分组成,而好些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只有封面、目录和正文,其余的部分都忽略掉了,有些就算有目录,目录的页码与正文所标的页码也不吻合。

2提高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充分做好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决定了毕业设计的方向。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涵盖专业的主干课程,符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目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毕业设计选题多采用指导教师给定题目,学生3-5人组成项目组的形式,这种选题模式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高职学生的培养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来选择题目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可以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面着手,缩短理论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以很快融入角色,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为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2完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确保毕业设计顺利进行,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制订完善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实行全面质量跟踪和管理,举行毕业设计指导讲座,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以后的工作需要选择题目,制订《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对教师何时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学生何时进行有关技术资料、数据的收集、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初稿、教师何时对学生的初稿提出反馈意见、学生何时完成毕业设计修改稿、何时完成毕业答辩做出系统的安排。制订《毕业设计书写格式》,毕业设计说明书要有统一格式,内容一般应包括名称、摘要、正文和参考资料四部分。正文是说明书的核心,一般应包括: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分析及总体方案的确定、设计的思想和依据、实体设计、软硬件调试和结果分析,必要的计算、图表、总结。说明书文字叙述力求简练通顺,字数不得小于6000字,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楚,材料丰富,数据可靠,论述深入浅出,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设计的选题、设计的指导、设计的答辩以及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等各方面工作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监督工作,按照《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的要求对通过毕业设计考核,确定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是否达到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设计的实际水平,对于抄袭和代做的毕业设计应严肃处理。

2.3改革毕业设计答辩模式

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通过答辩可以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考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要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答辩工作,对答辩场地、人员安排、答辩时间、答辩记录等工作都要进行周密的安排。学院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的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答辩考评委员,此外,学校的指导教师同样可以到企业去,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现场答辩委员,在企业现场进行答辩。在答辩前几天答辩考评委员的成员要阅读学生的毕业设计,精心准备答辩问题,除此之外,还要组织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参加答辩,使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结束语

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4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学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一、前言

教育部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毕业设计对于高校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本科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毕业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1.就业压力及考研压力巨大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受就业压力影响,学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毕业设计和就业应聘在时间上有所冲突,学生们往往十分注重和关心寻找工作岗位。而且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岗实习,所以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有限,为了完成毕业设计,有些学生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他人。

2.客观条件对毕业设计的影响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类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更新较快,新的技术、工艺、器件、软件和算法层出不穷,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另外,很多本科毕业设计需要的知识是多个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学生本来就贫乏的专业基础知识此时就更加捉襟见肘。

3.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现状

现在的毕业设计使用人工管理,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整个过程繁琐、涉及人员多。对于远程管理难以达到要求。在使用校外资源弥补校内资源不足时,存在监控困难和质量不能保证的隐患。

三、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

所谓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就是从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设计这一刻直至毕业设计完全结束整个过程的管理,科学的过程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包括确定指导教师、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及归档等各个环节。

1.确定指导教师

毕业设计教学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应对整个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由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由助教任导师时,应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共同指导。需要在工厂或校外其它单位进行毕业设计工作时,可聘请该单位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协助我校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宜超过6人。

2.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设计选题应尽量从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问题中选定,其难度和工作量应适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相应的实验条件。选题不得与往届重复。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毕业设计的内容应涉及学生所学或相关专业范围,且能达到科研工作训练的目的。毕业设计工作期间应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完成一个大题目中某一部分的同学应对整个题目有全面的了解;数名学生完成同一大题目时每位同学的工作要各有侧重,有独立完成的内容,能够反映出各自的水平。指导教师将毕业设计题目选定后,应交由教研室审查,通过后,由教研室主任签字、备案。

3.毕业设计开题

由教研室组织开题报告会,检查每个学生的开题准备情况。开题检查的要点如下:检查学生的选题是否正确,文献综述是否充分和方案论证是否合理,判断是否已充分理解毕业设计的内容和要求;进度计划是否切实可行;工作量是否适宜;是否具备毕业设计所要求的基础条件;开题检查不合格者必须在一周内重新开题。

4.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学校组织一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对课题内容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情况、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及学生提交的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情况,主要检查以下内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题目是否一致,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学生是否按计划完成规定工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所遇到的困难能否克服;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表现;教师的指导工作情况。

5.毕业设计答辩

答辩环节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答辩环节在毕业设计方面的作用,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持。答辩委员会由教研室(或系)负责组织,由5~7名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其中至少有两人具有高级职称。答辩委员会由院(系)审批,并张榜公布。根据需要,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3~5人组成,设答辩小组长一人,具体负责答辩工作。需聘请校外人员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时,由主管院长(系主任)批准。

答辩委员会采用协商或投票方式给学生评定成绩,一个专业或班级分设几个答辩小组时,要统一标准、统一考虑。答辩委员会要向院(系)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准予学生毕业的建议。

学生必须在答辩前5天,将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日志和指导教师评语提交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将其转给评阅教师(应由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审阅,评阅教师要写出评语。

每个学生答辩时间在25分钟左右,答辩时要出示毕业设计有关的全部资料。对于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如设计方案不明确,设计内容、绘图工作没有完成等需参加学院组织的二次答辩。

6.毕业设计论文管理

毕业设计及有关图纸由院(系)资料室负责长期保管,其中优秀毕业设计论文送校档案馆永久存档。论文装订要整齐(论文封面由教务处统一提供样板),要统一按照封面、内封、毕业设计论文评语、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顺序装订。

毕业设计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

四、结束语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具有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为做好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童荣,高军.加强工科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13,(2):195.

\[2\]FAN Li-nan.“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Information Subject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in the Graduate Project,” Computer Education,2008,(6):12-15.

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 CDIO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60-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一次实验性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围绕一个课题任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实践、探索和开发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地综合运用所学地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学生能否融会贯通大学时期的所学及能否将其拓展和升华。同时,毕业设计的成果是检验学生能否合格毕业和能否获得学位资格认证的标准。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供配电、电气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领域从事系统设计开发和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技术工作。

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其改革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背景环境下强调工程基础的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与运行;理解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本专业在接近实际工程的环境下,以中小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系统项目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本专业面向中低压供配电技术和新能源及其应用领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应用的生产工程师、服务工程师及少量设计工程师。因此,在毕业设计环节精心进行CDIO改革,是必要及可行的。

二、改革思路及配套方法

(一)课题来源及学生选题

根据题目来源可分为科研项目、自选题目、生产实践和其它等类型;题目类型: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和其它。分为四个阶段:选题、调研、设计和答辩,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毕业设计课题首先应符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体现可行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而学生选择题目时,应选择与专业需求一致,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并且自己要感兴趣,如果设计题目和就业方向相关则更好。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自行构思设计题目,体现CDIO的构思C(Conceive)。指导教师则应把握好学生构思出的设计题目是否与专业相关,其难度和工作量是否合适。供配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毕业设计选题,适用于CD或者CDI。电力电子及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则适用于CDI或者CDIO。

(二)开题工作

开题工作也是属于CDIO的C(Conceive—构思)和D(Design—设计)。毕业设计开题是指学生从选择课题到完成课题详细设计调研报告(或开题报告)的阶段。该阶段约占四分之一的时间,是相对较辛苦和细致的阶段,关系到设计能否最终成功。在选定毕业设计课题后,老师便将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给相关学生,其中包含设计题目、设计内容、基本要求、设计条件及参考资料。而课题调研则就是围绕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尽可能地收集详尽资料,从而对课题涉及的各方面有较深入的理解。具体的实现方式主要有:

1.参与课题相关的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了解本课题的技术成分,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3.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及书店查阅各类书籍和期刊。

4.在实验室和生产中实地调查研究,多想多问。

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研读及完成一定的实践调查后,应该对如何完成设计有一定的见解了,由此提出两到三种课题的解决方案,并详细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各方案进行定性分析和初步估算,针对设计条件确定出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在依据方案,拟定设计详细的时间计划表,体现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需完成的任务,视需要可以具体安排到每周需完成的任务。因此,开题阶段衔接了CDIO的构思与设计两个阶段,属于承上启下的阶段。

(三)设计实施工作

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进入到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其属于CDIO的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首先可以按照课题的难度将设计内容分解成系列任务模块。如果遇到技术困难,要客观分析,积极寻找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该阶段的D(Design—设计)可包括原理图设计、PCB设计或者供配电方案设计;I(Implement—实施)可包括元器件购买、焊接,调试或者供配电系统图绘制、预算表拟制。O(Operate—运行)则是软硬件联调后通过后的整机运行,供配电方案设计则不包含运行这一步。

如果在设计中遇到之前无法预见的困难,在征求导师的意见后,可考虑适当调整设计内容。调整内容不是降低难度,而是寻找另外一种新的替代途径。但要把握好调整的分寸,应保证总体格局尽量不变。这一点关系到设计最终能否顺利完成。

设计阶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导老师需每周定时对每个学生的工作进度进行监督和指导,做好过程管理。

(四)毕业论文撰写工作

完成整体设计并调试通过后,紧接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了。毕业论文一般有以下组成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

1.中文摘要的内容则应阐述设计研究的前提、目的和任务,使用的理论、算法、材料和设备,实验研究的数据和由此推出的结论及该结论对今后的课题研究有何启发。写作时应该保持客观性,简洁性。英文摘要则要求尽量何中文摘要相对应,无语发错误。

2.关键词是应采用能覆盖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选为3~6个较为合适。

3.前言是在概要介绍本领域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文字简练,直入主题,避免将前言写成综述。

4.论文的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所占篇幅也最长。设计的研究成果都应体现在该部分,一般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任务和目标;总体方案设计;各部分的设计和实现,比如:硬件、软件设计和调试。正文要求结构清晰严谨,内容翔实准确。

5.结论是对整个设计的一个总结,是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后得到的综合观点,包含设计的创新点所在,也可以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或建议。

6.其余部分可按照论文的格式模版如实进行编写。

三、考核办法及改革成效

毕业设计的考核办法,总结起来就是:重视中期检查关,严守毕业答辩关。这个准则也体现了CDIO中对于过程的有效管理。中期检查对进度超前的学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对进度滞后的学生,则是一种督促和鞭策。对设计者而言,毕业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鉴定的正规的审查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形式。毕业答辩,是完成了CDI后,最后在老师评审面前进行O(Operate—运行)的演示。作为指导老师,应在答辩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其做好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紧跟本校的CDIO教育改革步伐,在2008年本校推行CDIO改革后,对于指导的几届毕业设计,严格过程管理。所带学生均取得较好的设计成绩,每一届没有不及格学生,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良率占所带学生比例的70%以上。并且将每一届所带的优秀毕业设计学生召集起来,与低年级学生的相关CDIO工程实践项目进行专门的技术交流及指导。并从CDIO工程实践项目的小组成员中,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对将来的毕业设计进行方向思考,凝练出一个好的设计题目。最终使得好的构思能有创新性和传承性。

四、结论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毕业设计的流程进行梳理,结合CDIO的理念,对培养学生如何用工程的观点正确对待毕业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并顺利开展工程实践工作,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0版培养方案[Z].2010.

[2] 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康万新.毕业设计指导及案例剖析-应用电子技术方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毕业设计致谢语范文6

关键词: 校企联合培养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盐城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更应该是其肩负的根本使命。然而,由于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工程技术师资队伍的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的脱离等原因,学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由之路[1],[2]。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1.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高校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有效途径。

实际操作能力是工科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如愿获取工作岗位的最重要条件之一。但是,长期以来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3],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成为高校独立完成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瓶颈[4]。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高校不但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保证培养出合乎企业需求的工科专业人才,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条件,解决由于学生招生数增加和资金相对短缺而导致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5],[6]。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将企业设置为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实践教学资源,又可以为高校开辟新的人才培养途径,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环境,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联合培养是降低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的有效途径。

从企业角度来说,由于要求高校按照自己的规格“定单式”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可免除人员岗前培训、岗前实习等环节,从而有效节约了人才培养或引进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在企业经历了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后,基本掌握了企业的技术要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节,可以很快融入新的工作岗位。

总之,在本科教育中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图1):一是解决了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让教师从繁重的实践教学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教育与科学研究中;三是学生通过在对口企业的顶岗实习,掌握与材料生产的相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毕业后无需培训便能直接上岗;四是缩短了企业对新进大学生的培训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达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四方共赢的目的。

二、校企联合培养的措施与实践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于1996年由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和盐城职业大学合并而成,在学校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015年学校进一步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性、协同性和能力性的主线,确保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能开发学生潜力的教学体系。

盐城工学院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实行“3+1”培养模式,即学校3年的理论教学培养与1年的企业技能培训。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旨在奠定学生扎实的材料学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推动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专业技能培训是国家在高职教育中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应用型材料学本科教育中借鉴高职发展的经验,推行应用型人才的“3+1”培养模式,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道路是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7]。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图2),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如下:

1.修订培养方案。

我校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教学情况,制订了“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实施方案与教学计划[8]。在培养方案修订中,注意课程的安排,特别是与材料类企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学年开设,为学生在企业的专业技能提升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并熟悉企业的工作。此外,将原有的实践类课程与企业技能提升计划结合实施,如原有的专业综合实验、毕业实习(论文)等实践环节完全在企业内完成,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2.引入职业培训,搭建企业实训平台。

在课程设置实用化的基础上,我校还引入了职业教育领域领军企业进驻校园培训。专业的职业化培训根植于企业的真实需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职业标准,使其具备基本的研究设计能力,为学生进合培养基地的实践培养环节做好充分准备,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采用“校企双导师”指导模式。

新生入学即配备校内导师,从二年级开始配备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教授担任,并要求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企业导师由企业中责任心强、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一线工程师或技术骨干担任。校内和企业的学习内容、要求和实施办法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制订,并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企业常规生产项目、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项目融入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的引导,将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法。

在实施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两位导师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具体的指导工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学校导师有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企业工程师有较繁忙的生产任务,很难自发地面对面交换意见,导致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与交流,甚至部分校企导师之间相互不认识。为了解除这一障碍,我校在实行“校企双导师”的指导模式时,制定了校企导师之间定期交流的制度,在校企导师之间交流的同时还可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这样,一方面通过加强导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对学生的培养,另一方面给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自身的交流提供契机,如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与研究等。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在2015年获得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项目11项,充分说明了高校和企业导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必要性。

4.改革传统的实习方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是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解说,全面而详细地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工艺过程和生产实践知识,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对本专业的一种感性认识。而毕业实习则是在学完专业课程后进行的实习,这时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盐城工学院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实习被学生称为“参观”,效果较差。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非常适合毕业实习过程。我校材料工程学院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派几位教师随队进行指导,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聘请若干名技术员为联合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习指导任务。实践证明,校企联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可以让部分学生很快进入所在岗位的工作状态,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改革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是培养工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坚持以“专业为主导,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训练,重在创新”为指导思想。以前由于许多毕业设计的题目并不是源于企业或与实际技术问题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或者由于经费不足或者受长期以来毕业设计模式的影响,学生主动开展实际设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近几年我校材料工程学院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从专业发展前沿出发,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提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从而让学生把对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探索和研究引入毕业设计之中。此外,从联合培养的企业中遴选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第二导师,使学生设计的方案能够更切合企业的实际需要。

6.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保证。近年来,我校材料工程学院通过聘请企业导师和派出教师到企业锻炼两条途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大在企业聘任导师的力度,让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每年派出几位教学骨干到教学实践基地的企业进行锻炼,努力提高材料类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需要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语

材料类“3+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已在我校实践多年,我们初步认为该方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无法足量供应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问题,对于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近三年我校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含研究生入学率)达99.5%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于洋,高宏伟,赵亚威.产学研合作机制下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讨[J].高教论坛,2010(9):15-16.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10-12.

[4]朱光俊,杨治立,杨艳华.校企联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9):39-40.

[5]李娟,李强,鄢锉.基于高校和企业平台的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07-109.

[6]王秋萍.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中文人才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12-13.

[7]张先勇,冯进,汪建华.“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措施探讨[J].高教学刊,2016(4):217-218.

[8]吴其胜,张长森,于方丽,诸华军.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材料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