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回乡偶书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范文1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2、出处

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古诗范文2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回乡偶书古诗范文3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1

《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2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枝头花落末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与小女》

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 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 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牛图》

午后顺着小河走,

河水清清,

在我脚下流。

水中石头大如斗,

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

赤身蹲在,

田边和地头。

口中唤着大花狗,

手里牵着老黄牛。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牧童》

【宋】黄庭坚

回乡偶书古诗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三需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38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评价存在着评价对象及标准错误、课堂教学评价情感缺失、课堂教学导向性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一、评价需要让学生知道被肯定的原因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对象不正确、评估的效果过于宽泛,使学生对课堂评价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从而使课堂评价达不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以学习古诗《春晓》和《村居》为例,有一名语文教师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两首古诗每一句的句末,韵律有什么特点?”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两首古诗的一、二、四句的韵母是一样的,只有第三句的韵母不一样。”教师立刻评价说:“答得太好了,你真聪明。”这名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课堂评价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教师的评价对象错误,语文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作出评价,而不应当对学生本人作出评价,即教师应用“对事不对人”的态度作出评价,否则学生容易对教师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其次,这名教师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他可以获得评价,而别人不能获得评价,即教师要告诉学生评价的标准。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说:“某某同学在学习时用心思考了问题,他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找到了古诗韵律的特点,回答得非常好。以后,大家遇到问题时,也要开动脑筋。”这种评价方法就是对事不对人,而且准确地指明了学生被表扬的原因。

语文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只有先了解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然后将自己的评估态度及评估结果传递给学生,才能正确地给予学生评价。

二、评价需要发自于教师的内心

部分教师在给予学生评估时,仅仅用语言的方式给予学生评价。因为教师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所以学生不能从评估中感受到学习激励。

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回乡偶书》为例,这名教师在课堂上随机点了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说:“朗读得非常好,某某同学做好了充分的预习,他把诗中的感情朗读出来了!坐下。”这名教师仅仅用词句给予学生评价,而未在评价中赋予感情,这一段评价缺少足够的激励效果。如果这名教师在评价中强化非语言行为,就能够提升评价效果。首先,教师要选择评价的对象,《回乡偶书》这首诗中没有复杂的词汇,它适合中等生及学困生学习,教师可将中等生和学困生作为激励的对象,让他们尝试朗读这首诗,这就是空间语言行为的应用。语文教师可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激励的对象,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可用鼓励的眼神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给予学生评价,这就是神态语言行为的应用。在学生完成朗读任务以后,教师可以走到学生面前,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然后给出客观的语言评价,这就是肢体语言行为的应用。这样的评价方法能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评价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教师给予评价的动机却是充满感情的,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激励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用客观的语言传递学习方向,还要用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传递感情,强化课堂评价的激励效果。

三、评价需要导向性的问题设计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希望学生关注学习的重点、难点,这些重难点可用具有导向性的课堂评价方式来表现。

以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为例,教师直接问学生:“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因为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的缘故,所以很多小学生无法迅速回答出这个问题。教师就用以下方法向学生提问。

师:小鱼、黄牛、燕子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小鱼的尾巴可以划水,黄牛的尾巴可以赶蚊子,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方向。

师:那么壁虎的尾巴有作用吗?

(生认真的思考)

师:为什么其他动物的尾巴有这样的作用?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

(生猛然领悟教师提出问题的意思,开始回答问题。回答的问题略)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最后一个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答出来: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它能帮助小壁虎逃避一些危险。

教师用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用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语文知识。这是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

回乡偶书古诗范文5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北朝民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唐·李白

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白居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8、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古朗月行》唐·李白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北宋·王安石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1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回乡偶书古诗范文6

一、初步感知,走近诗境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要诵读儿歌、诗歌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在诗歌教学之初,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充分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境交融”的前提。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结合背景,走进诗境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说:“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此时,还有谁不被诗人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所谓“情动而辞发”,有感情的诵读就顺理成章了。

三、多层次诵读,感悟诗境

一是“自读”,让学生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能读通读正确就行。

二是“评读”,在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

三是“范读”,老师的范读,既可以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

四是“品读”,古诗教学中,采用大声朗读、加手势吟诵、配乐诵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特别是配乐吟诵,能引领学生将听觉与诗境、诗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如在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配上舒缓、蕴藏离愁别绪的《送别》乐曲,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那依依惜别的场景。

四、品味诗眼,体味诗情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点铁成金的灵丹,自然指古诗中的点睛之笔――“诗眼”。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唤起想象、联想,进入古诗意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对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的意境,体味到诗歌情感。

五、拓展诗境,升华诗情

上一篇电网技术

下一篇岗位职责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