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信运营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信运营商

电信运营商范文1

IM应用早在PC互联网时代就处于红海状态,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随着入口之争愈趋激烈,众多企业纷纷把目光瞄准这一市场,呈现一片火热态势。

这场风暴的引发,一是源自国内的互联网公司。2010年,盛大网络推出了KIKI,之后,开心网推出飞豆、小米推出米聊……移动IM应用陆续出现在公众视野;2011年1月,腾讯推出微信,盛大在4月“有你”,阿里巴巴在5月跟着推出了云聊。

另一边,运营商也在推波助澜。早些时候,垄断思维下的电信运营商的思路并不是比拼流量,而是以短信收费为主,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加入移动IM大军,电信运营商开始恐慌。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2011年以来,中国联通的“沃友”、中国移动的“飞聊”、中国电信的“翼聊”等产品相继亮相,一时间,国内IM市场百花齐放。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用手机进行IM交流的“瓶颈”被打破:3G网络让网速更快,手机之间的交流不用过分担心掉线;手机输入法(尤其是语音输入法)的改进,改变了打字不便的弊端。相比电脑过长的开机等待,采用客户端软件、通过手机上网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也较为实惠,而且填补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因此广受青睐。

以微信为例,1块钱的流量费就可以发送数千条文字消息,而手机短信每条收费最低0.1元。最为关键的是,微信还可以即时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及视频,更受消费者欢迎。今天,免费IM软件渐渐显露出优势,追捧者众多。融合到手机内的IM,让用户使用更方便,大有取代短信之态势,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受到冲击。

在移动IM的冲击之下,未来几年短信服务是否真的会消亡?这个问题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作为运营商的主要增值业务,短信几乎是零成本运营,但却是赚取暴利的手段之一,民众一向对短信收费持“支持”的态度,默默纵容了运营商的短信服务增长。在几年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推出彩信功能,用手机发短信、彩信正合大众口味,更有短信包月套餐服务,让广大用户尝到了短信资费“便宜”的甜头。

现在,更为便利的即时通讯工具,已经威胁了运营商。中国移动去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短信和彩信业务收入首次出现了下降,为464.62亿元,低于2010年的468.89亿元。这表明,国内电信运营商们已受到IM工具的强烈冲击。而从全球来看,根据咨询顾问公司Ovum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社交聊天应用程序的普及,让移动运营商的短信收入减少139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用户已从短信聊天,转移到手机QQ、微信、微博或其他的一些IM通讯工具上。面对短信下降的趋势,AT&T、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国内外运营商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忧虑。手机IM软件在年轻人当中使用者居多,伴随着“90后”用户大多早已习惯了免费发送IM消息,未来手机短信会成为“过去式”也并不稀奇。

或许,用不了多久,电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来源――语音和短信将会被移动IM业务替代。对运营商来说,长远的策略是构建一种基于手机的社交环境,在这个社交环境中,具有用户隐私的分层分级管理体系,用户可以在一定的隐私保护策略下,与虚拟的和现实的好友进行语音通话、短、彩信等方式的交流,同时满足用户对安全以及效率双方面的需求。

对于运营商,调整资费模式,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也存在不小的提升收入的空间。就目前局势来看,运营商业务变革已经势在必行,它是挑战,更是机遇。事实上,移动IM本身所创造的收入,并不足以使各大运营商、手机厂商、互联网巨头及软件巨头们心动。它们看好的是IM背后所附加的增值服务,以及对整个通信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因此,移动即时通讯市场被炒得热烈沸腾。

然而,先不论这背后巨头的居心何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既不互联互通,又缺乏明显的差异化功能,移动IM所面临的将是抢夺用户资源的红海血战。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行业里,不管IM厂商是否愿意面对现实,最终只可能有一两家厂商胜出,并捧走所有用户称霸行业。

电信运营商范文2

1月4日,首批三个物联网示范项目在无锡签约,标志着物联网已突破概念层面,正式走出科研实验室,并向民用市场普及。1月7日上午,“中国物联网知识普及网”在无锡上线开通。

这三个示范项目分别是苏中科思创传感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机场应用示范项目、市民中心应用示范项目。看似是无锡项目的率先试行和物联网知识普及的开始,但更大的背景是,三大电信运营商对物联网的主导与争先布局。

如果说刚刚过去的2009年是中国3G元年,那么刚刚到来的2010年可能是中国的物联网元年。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马晓东对《投资者报》表示,2010年将加大物联网技术研发,并嫁接到愿意发展物联网的公司和行业中,逐步向民用市场拓展。受此带动,一批与物联网产业节点上的上市公司将迎来业绩增长。

暗战无锡抢地盘

首批三个物联网示范项目1月4日在无锡的签约,是物联网在国内从概念阶段正式步入实施阶段的标志。三大电信运营商选择无锡作为第一战阵地,源于无锡在物联网领域的特殊地位。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指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并对物联网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至2009年11月,一系列与物联网有关的行动纷纷上演,温总理强调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同时,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在京成立,国务院批准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三大运营商的布局也紧随其后。

《投资者报》1月12日从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了解到,中国电信目前已在无锡成立中国电信物联网技术重点实验室,总经理王晓初亲自督阵;中国移动率先与无锡达到了成立物联网研究院的协议;而中国联通也于去年12月底与无锡市政府在南京签署了“物联网融合与应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以及信息服务领域全面合作。

吸引运营商前来布局物联网的原因,一方面是无锡的蛋糕诱人。到2012年无锡将完成传感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同时建成集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示范应用三大优势的中国传感网研究发展中心。

另一方面,也与目前电信运营商的3G困境有关。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凯认为,从用户对中国联通高价iPhone的反应冷淡和运营商们降低3G投资观望用户反应来看,3G开发并不乐观。因此运营商一方面要加大对3G发展实际进程的推动力,还要用物联网理念引导客户,结合技术产生的新的可能性创造新需求。

目前的无锡,除三大电信运营商外,还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东南大学在内的20余家科研院所已先后在无锡设立机构。

PK设备商,运营商笑到最后

国信证券分析师王俊峰对《投资者报》表示,物联网产业链大致分传感、传输和应用三个网络段,传感网络通过以二维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为主的网络,实现对“物”的识别,再通过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下一代网络,实现数据传输与计算,最后进入应用网络,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在物联网产业链条上,与这三个网络技术相关的公司都将受益,比如主营业务与信息识别有关的公司有远望谷(002161.SZ)、新大陆(000997.SZ)、同方股份(600100.SH) 和航天信息(600271.SH)等。

从事传感器开发的上市公司有华东科技(000727.SZ)、歌尔声学(002241.SZ)、大立科技(002214.SZ)、大华股份(002236.SZ)等,其中,歌尔声学已有传感业务收入。从事智能芯片封装制作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海贝岭(600171.SH)、士兰微(600460.SH)、通富微电(002156.SZ)、长电科技(600584.SH)等。上海贝岭是国内排名靠前的RFID芯片供应商。

而受益物联网的电信运营和通信设备商主要是中国联通、中移动、中电信三大运营商和烽火通信(600498.SH)、中天科技(600522.SH)、中兴通讯(000063.SZ)、光讯科技(002281.SZ)等。

从产业链看,上游从事信息身份识别和传感器以及芯片开发的公司规模小,业务量也有限,因此受益程度有限。相比之下,设备商受益更为明确。联合证券报告也建议投资者将注意力从不确定的物联网产业下游转移到确定性较高的产业上游。

物联网业务开展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网络的升级、扩容、优化势在必行,而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资将对上游通信设备制造商产生实质利好。

上游公司规模限制,使其很难构建起大物联网的新商业模式。相对而言,与RFDI、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运营商在大物联网架构中的作为空间大,必然强势介入物联网产业中多个环节,并承担商业模式主导者的角色。这也其加快布局无锡的主要理由。

不过,由于受累于巨大的网络投资开支,与通讯设备商比,电信运营商受益较晚,加上下游物联网可行的商业模式尚未确立,运营商虽承受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仍将笑到最后。

三种模式和双重挑战

“从运营的角度看,目前物联网主要有移动运营商主导运营和系统集成服务商主导运营两种商业模式。从长远来看,未来物联网可能有以下三种商业模式。” 赛迪顾问信息产业高级咨询师席光义对《投资者报》表示。

最可能的模式是运营商在应用领域挑选系统集成商,由系统集成商开发业务和售后服务,而运营商负责检验业务运行情况,并代表系统集成商推广业务,以及计费。这种模式运营商占主导地位,而合作的系统集成商多为小型企业。

另一模式是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收取流量费用,系统集成服务商在其网络上运行业务。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不管对物联网是否感兴趣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

第三种模式是运营商直接提供给已经使用了物联网业务的企业所需的数据流量,而不通过物联网服务商。席光义认为,今年物联网最可能的是这三种模式并存。

电信运营商范文3

一方面,数据流量的高速增长带动了资本支出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的服务与应用,以及用户对服务期望值的日渐提高,进一步促使运营支出不断高涨;另一方面,各种 OTT应用(Over The Top,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对于运营商传统业务的侵蚀,以及竞争导致的价格滑坡,使得营收增长速度开始下降。这对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带来巨大挑战,并影响了其企业价值和为股东带来的回报。

这一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并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制约着ARPU(每名用户平均收入)值的增长,中国运营商面临的压力甚至大于国际同行。

同时,以腾讯为代表的 OTT服务商所推出的即时通讯服务大行其道,消费者对传统电话和短信的使用持续下降,导致运营商收入不断被侵蚀。

此外,兴起于发达市场的超级平台也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它们的进一步发展也会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竞争的压力,尤其是从运营商的消费者脱媒角度来看。尽管以 BAT(百度、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以及新近崛起的小米等发展成苹果那样的超级平台尚需时日,但它们均已表现出这种潜质。

超级平台多起源于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例如服务和内容的提供商或者终端厂商。为了提高自身的用户黏性,提供一站式服务,它们不断进入相邻的领域,并通过垂直整合的策略,使得消费者不同层面的服务和内容需求在其平台上都能得到尽可能多的满足,从而成为所谓的超级平台。

这方面,苹果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通过一体化整合的终端、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和消费者云服务等在内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大大提升用户体验及用户黏性,苹果得以迫使运营商提供高额终端补贴,使得自身在确保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够迅速降低顾客支付能力的门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移动应用商店的模式,将整个交易流程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运营商沦为仅提供传输服务、却无法进一步介入交易和服务的哑管道。除苹果以外,谷歌和亚马逊也在朝相同的方向拓展。

总之,通信市场格局的演变推动着电信运营商转型,在中国,转型的压力尤其之大。 最佳转型路径

同语音和短信为主的2G时代相比,如今运营商所处的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不断上升。这一方面使运营商对整个生态系统的支配能力大幅削弱,另一方面却也为运营商提供了更多的战略选择。

在对管道业务依赖程度上,两个极端状况分别是:

聚焦于管道的公用事业模式:聚焦于基础设施以便实现基础服务的效率最大化,不再沿价值链扩张,而是通过与OTT服务商的合作满足用户的相关需求。

目前,采用这一运营模式的主要是北美和欧洲的一些中小型运营商,它们通常服务特定区域、规模有限的用户群。较小的规模使它们无力在各类增值服务领域投入开发,因而把提供高性价比的基础通信服务作为立身之本。它们以精简的运营模式在特定区域内保持成本优势,而对当地用户的深刻了解使得它们能够制定出贴近本地用户需求的资费套餐。

随着来自全业务模式运营商的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OTT服务商的挤压,一些国际主流的运营商也退而采取这一策略,实行类似公用事业的运营,同时通过不断并购扩大网络规模,取得在基础设施和终端采购方面的规模效益优势,成为成本领先型市场参与者。

虚拟管道运营商模式:摒弃对管道基础设施的拥有和运营,变成依赖客户关系的纯营销型公司。虚拟网络运营商是这一运营模式的最典型代表,一些电信运营商在自身没有铺设网络的海外市场也会采取这种运营模式。

在两个极端之间,运营商可以考虑的选择有:

基于公用事业管道模式的投资型企业:网络经营为主业,通过在OTT服务等领域的股权投资来分享增长红利。这种模式可以被看作是纯管道运营模式的升级:运营商的主业仍然是管道业务,基于高效的网络运营和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向用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基础电信服务,并与包括OTT服务商在内的第三方服务和应用提供商合作,满足用户在相关领域的需求。与此同时,通过设立独立的对外投资部门或分支机构,对生态系统中具有吸引力的市场领域进行股权投资分享其成长与回报。

日本的软银无疑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在基础电信业务中以高性价比的资费套餐和丰富的终端选择吸引用户,并通过海外并购强化规模优势;同时对互联网应用和服务企业大举投资,分享其成长与回报。此外,不少主要的运营商都设立过自己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或成功或失败均有例可循。

复合型数字服务提供商:在发挥运营商网络资源价值的同时,通过服务和计费等整合,以及服务创新和开放的生态系统战略,建立自身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整合者的地位,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具体而言,复合型数字服务提供商应具备以下特征:

整合的用户体验——将传统的以服务类型(语音/短信/流量,或者固网/宽带/移动)定义的服务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按照用户价值重新定义并推向市场:例如通信服务、娱乐服务、生活服务等。

与之相对应的计费创新与融合——将从运营商的产品线和组织机构出发的计费,转化为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整合计费,例如固话、宽带和无线服务的一体化计费,从针对单一设备的计费转变为针对同一用户多个终端的融合计费,直至针对整个家庭或企业的多用户不同设备的一体化计费。

创新的服务——这些创新不仅发生在消费者服务市场,同时也涵盖企业市场。

创新的服务与现有服务的整合与协同,将为客户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

建立包括OTT服务商和开发者等在内的行业生态系统——以网络服务和相关的计费与客户服务为平台,向用户提供包括自身和第三方应用和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服务。

虚拟网络运营商的模式不适合国内运营商。作为国有企业,中国的运营商担负着运营和保障基础通信网络的责任,因此,将现有网络资产的剥离在中国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而公用事业管道模式与电信运营商的经营目标不符。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作为身处重要行业的央企,被赋予了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并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发展的重任。成为规模收缩的基础网络运营商与上述经营目标不符。而且,对于运营商在网络资产之外的资产与投资的剥离,由于其体量巨大而中国的相关市场并非发达完备,因而退出的风险高,困难重重。

基于公用事业管道模式的投资型企业则存在转型路径和人才缺失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与前述类似,运营商难以出售、变现在网络资产之外的投资与资产;同时,基础电信服务之外在ICT领域的投资风险高、运营模式迥异,这方面的经验和人才并不具备。目前,国内外一些运营商设立了对外投资部门或子公司。作为业务多元化的尝试,这未尝不可,但如果把整个企业未来的业务增长寄望于此,则风险与不确定性太大。

复合型数字服务提供商路径,能够全面体现运营商的经营目标与责任,同时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资源和能力,是未来中国运营商转型的最优路径。 成功转型要素

1.协作共享,建设智能和融合的下一代通信网络。

首先是固网和无线网络的整合与优化。一方面借助 WIFI等技术,使得固网的带宽优势可以用来分担移动网络的负载,同时网络融合和计费融合,能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一体化的体验;其次,不同时代无线网络之间的融合、优化和自动切换,有效解决新一代 4G/LTE网络部署初期的有限覆盖问题,使得新一代网络的性能优势和成熟网络的覆盖强度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为用户带来无缝体验;再者,随着用户数增长的停滞,以及ARPU的不断下降,网络扩建与升级的巨额资本支出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融资与业绩压力,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共享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从基站共址到天线铁塔的共享,直至网络的共建共享,将降低运营商的资本支出压力,提高设施的利用率,从而改善运营商的运营和财务表现。

其次,为实现流量经营、更深地介入附加值更高的内容和应用分发业务,从哑管道向智能管道的升级迫在眉睫。网络智能化会改善网络使用效率,推动运营商网络从哑管道向智能管道的演进。通过提高网络智能水平,移动网络的自适应、自我调节和感知能力可以不断增强。一方面,基于流量状况的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有助于提升网络的使用效率,延缓网络升级,节省资本开支;另一方面,分析能力,尤其是实时分析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基于服务质量水平的网络管理和计费成为可能,能够丰富资费套餐选择,从而使得用户的支出更加合理和节省,增加用户黏性。

2.基于社交媒体和用户群细分的数字化消费者的无缝体验。

首先,为了应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和行业竞争并实现业务转型,运营商应当考虑从以下六个维度出发,建立清晰明确和可执行的数字化战略:

用户:为用户提供实现数字化消费所必需的各类工具和应用,并整合于界面友好的平台之上,以提供流畅丰富的数字化体验。

渠道:以数字化渠道为优先,整合包括网络、社交媒体和实体零售在内的多重用户接触渠道,创造整合的跨渠道用户消费环境。

产品:基于微型区隔的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定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

运营:数字化的用户价值创造,通过产品和服务的整合、流程的精简和个性化,提升用户体验,优化运营效率。

技术:搭建以灵活性和互联互通为主要优势的数字化平台,生成优化运营的新能力,并实现跨产品线的融合计费和实时计费等功能。

合作伙伴与联盟:搭建数字化生态系统,以向第三方提供网络资源或开放能力的方式,在协同客户价值创造中实现自身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运营商应考虑通过无缝的多渠道用户体验建立可持续的竞争力。对于用户而言,无缝的多渠道体验包含两层含义:运营商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同时,不同渠道的服务保持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一致性。成功的多渠道体验一方面赋予用户选择互动与交易渠道的自,同时通过个性化的优质服务增加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如此,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中,运营商应当致力于成为消费者获取服务与应用时灵活便捷的渠道之选。

运营商成功的多渠道体验战略,有赖于其实现三个维度的无缝运营: 横跨不同渠道(呼叫中心、店面、在线渠道、移动、社交媒体和其他新兴渠道)的无缝体验;覆盖整个销售周期不同环节的无缝运营(销售、服务、计费等);基于社交媒体、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高效灵活的无缝技术平台。

3.新疆界:企业ICT服务市场的拓展与深耕。

全球范围内,运营商纷纷强化其在企业信息通讯技术(ICT)服务市场的投入,寄望于在这个更广阔的市场上寻找增长机遇,稳定和提升企业价值。然而,新业务意味着与现有核心通信服务截然不同的运营模式,为运营商带来组织机构转型、服务创新和人才获取诸方面的挑战。

在可预见的未来,单凭这些新市场中的任何一个单一市场,都无法带来与运营商现有核心业务规模相当的市场机会。

因此,运营商需要对自身战略、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创新,以便能够在广泛参与的多个行业生态系统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为这些生态系统的繁荣作出贡献的同时,自己也获取相应回报。这其中,组建新的业务单元甚至分支机构,将新业务交由这些新的业务单元或分公司子公司以不同于以往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方式创新地运营,是成功开拓新市场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过程中,运营商必须把握云计算和大数据广泛应用所带来的重大市场机遇,利用自己在安全、规模和数据等方面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 “某某即服务”解决方案。

4.坚定的行业生态系统观念:致力于成为数字化服务的平台提供者。

打造数字化消费者服务的平台:始自3G时代,多样化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终结了垂直整合的、由运营商主导的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开始在新的更加多元化的移动生态系统中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随着新一代网络的建设和网络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运营商被赋予了以平台提供者角色主导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机遇。

从长远来看,运营商拥有网络、用户规模和用户数据等重要资产,结合其在大数据和云平台等领域的优势,以及强大的计费和支付等功能,中国的运营商应当考虑超越流量经营和智能管道的商业模式,成为整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的平台提供者。运营商应当致力于建立更加全面和差异化的平台,从而在与 OTT服务商的竞合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

这就要求运营商强化针对垂直行业和客户业务的洞察与技能,进入企业 ICT服务生态系统的核心。当前的企业 ICT服务生态系统中, IT基础设施相关的服务与产品越来越同质化,而对客户行业和业务经营的洞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解决方案,是客户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也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

电信运营商范文4

关键词: 物联网;电信运营商;新机遇;发展

0 引言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通信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互联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人类对通信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人与人之间,而是要求人与物品以及物品之间实现信息交流,这就引出通信行业的又一热门概念: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

1 物联网的概念

进入21世纪后,物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又一次的信息变革。从广泛意义来讲,物联网就是能够实现物与物交流的互联网。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传感设备装入物体中,通过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识别,物品之间就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传输,人们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实时监控和管理物体,完成对物体的智能识别、定位等功能。

2 物联网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的新机遇

2.1 国外物联网发展现状。2008年,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即将感应器装置放到各类物体中,使物物相连形成“物联网”,通过计算机和“云计算”平台形成由互联网和物联网共同组成的“智慧地球”。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物物互联业务正在逐步取代人与人通信业务,再过十年将会比人与人通信方式增加30倍。因此,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2.2 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在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分分开始在物联网领域开展相关业务。中国移动已经成功搭建M2M运营平台,制定出WMMP协议,用于规范平台接入的终端设备。中国电信在M2M平台上制定了MDMP协议,用于规范在M2M平台的接入设备。而中国联通也在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应用中进行开展,并已在城市应用、视频监控、汽车智能等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2.3 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运营方面的优势。物联网的产业链与通信网和互联网产业链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它增加了参与者如RFID/传感器制造商、传感网节点制造商、物联网运营商这几个环节。而物联网运营商则是这些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的提供商和整合者。在我国,电信运营商正在积极努力为成为物联网运营商做准备,其优势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信运营商拥有稳定的通信网络,无论是在固定网络还是移动通信方面都有一张成熟而稳定的网络,运用这张网络可以很容易地采用系统集成商的解决方案来运营物联网业务;其次,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些用户群能够很自然地过渡成为物联网的消费者,运营商可以利用这个消费群体建立公共的信息数据平台,通过这些数据来引导消费者实现物与物的交流;再者,由于物联网产业链较长,在产业链中的诸多环节也较复杂,这就对产业链的整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信运营商拥有多方面的硬件及软件资源,在集成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是这个角色最好的担当者。

3 电信运营商发展物联网的几点建议

3.1 搭建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数据信息支撑平台。作为电信运营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寻找下一个利润增长点,物联网无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其经营策略主要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管理上。要整合完善的产业链,实现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发展,首先要着力打造物联网的应用型产品,即覆盖金融、教育、交通、医疗、公共事业等诸多领域与通信相关的产品;其次要提供统一的物联网服务,即以客户需求为向导, 以行业应用为抓手,充分对其行为特征、消费习惯进行分析并提供统一服务;再者是搭建统一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对物联网业务的开展进行管理,从大到小循序渐进地完善,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存储”的原则实现业务支撑、终端监控管理、标准化应用接入、第三方应用接入等功能,从而实现物联网产业的统一发展。

3.2 对物联网应用进行行业推广。由于物联网产业链复杂,应用领域广泛,各行业需求差异很大,使得电信运营商在这些方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有所选择地以点带面地进行物联网业务发展。电信运营商一直以来为各群体提供信息化服务,拥有较好的推广经验,具备向公众推广成熟的物联网产品的能力。而物联网的发展更要依托传统企业的相关产品,将新的应用产品集成到传统产品中,以实现产品升级,增加市场竞争力。随着产品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市场需求也将进一步被激发,把握传统企业的应用方向,选择适当的细分领域催生新的业务形态,将市场需求进行细分,把握行业特性促进物联网与通信的发展。

4 结束语

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社会发展下的必然产物,虽然其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但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将面临着不少困难,这些困难有标准上的也有技术上的,更有产业链上的,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需要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和业务应用上认真思考并予以突破。物联网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大融合。面向物联网新业务的经营,电信运营商需形成一套成体系的运营模式,并建立整套的运营方案,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平台建立全新的企业架构。

参考文献:

[1]黄维,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烽火科技,2010,8.

[2]冯卫东,电信运营商物联网经营策略探讨,数字通信,2011,3.

电信运营商范文5

[关键词]移动通信;3G;电信运营商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8-0058-1.5

“3G”全称为“3rd Oenerat~on”,是中国电信业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随着2009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对外发放3G牌照,国内电信业迎来了3G时代。2009年,各运营商的3G策略、定位将随着3G建网以及营销的逐步推进而渐渐明朗,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的运营商竞争格局也初现端倪。在网络建设方面,三家运营商已经制定各自的3G建设计划,强调3G与2G融合建网,这不仅契合节省成本的要求,也符合网络平稳过渡的需要,更是争夺增量用户、确保存量用户的必要措施。

3G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多种信息服务,这使得3G手机不仅能够传输语音,还能传输数据,从而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无线应用。电信运营商从手机功能的转变中发现了商机,将移动数据业务视为新的营销渠道和利益创收点。并在现有移动数据业务的基础上,计划将业务重点转移到信息资讯(如购物、商业、投资)、通信(如电子邮件、短消息、娱乐)、实时可视音频和移动商务业务等方面上,在这方面,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一,虽然现在3G用尸相对来说数量不多,但表现出很强的增长势头。国内电信运营商经过技术自主创新,促进了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繁荣,通过不断缩小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差距,带动了国内通信企业的发展。

第二,3G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大容量带宽的上网速度得到提升,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国内移动商务发展的手机上网速度慢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3G手机的应用推动了移动商务活动的开展。随着3G不断整合商务功能,移动商务活动已成为国内通信消费者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电信全行业在网3G用户数达到2 520万户,其中中国移动TD用户达1046万户。7月2l曰,中国联通公布3G用户数量为756万户。中国电信截至6月底3G用户数量为718万户,与中国联通3G用户数量基本持平。可以预见,3G不仅方便了众多移动用户的生活,也将给运营商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但同国外较为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的3品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一,用户不了解3品。价格因素和3G知识匮乏是导致我国只有55.52%的现有移动用户使用3G业务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目标客户群体集中在18岁-35岁之间。还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对3G并不了解,而且这部分人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

第二,3G国内市场还未完全开发,其市场利润空间还有很大空白。由于对宽带和数据业务的需求还没有成熟,这类客户群的主要需求仍集中在话音业务方面,GPRS、WAP等业务的用户数和种类偏少,发展并不理想。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未制定明确的3G政策法规,而运营商、业务提供商及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程度尚不够高,不但行动步调不一致,更谈不到形成联系紧密的业务产业链了。这使得他们在责任、利益、风险三方面的关系上难以达成共识。

那么,针对这些现象。电信运营商应该如何冲破经营决策与创新方面的瓶颈呢?

第一,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3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调动投资商的积极性,净化电信增值业务投资环境,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业务。

第二,电信运营商应加大对数据增值业务的推广和宣传力度,积极培育现有业务市场,让广大移动用户切实尝到数据业务带来的甜头,从而认可3G,为即将到来的3G大潮预热。

第三,电信运营商还应根据市场进一步细分目标用户群。目前3G业务只针对年轻人,因为这部分人群对新鲜事物敏感度高,喜欢尝试新产品,因此运营商将主要精力放在这部分市场的开发上。随着3品的进一步普及,不同年龄段的用户都有使用数据业务的可能性,故运营商应紧密部署,制定更为精细的业务计划,扩大用户群,争取达到利益最大化,

第四,调整3G资费是电信运营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降低业务资费使其大众化,让客户用得起,乐意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才能加快业务推广速度,迅速扩大用户群。在使用中进一步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付费意识,充分发挥3G给用户带来的无限乐趣,不可让3G资费成为用户使用的绊脚石。

第五,加强SP业务市场行为规范和市场开发。通过加强对SP内容的监管;对SP业务的监控和规范;对SP行业的整合和兼并;对SP资质的审核和检验;对SP违规的惩处等措施来规范SP业务与市场,建立由运营商全面掌控SP与客户之间的服务定制系统,从而提升SP质量。

第六,创新商业运营模式,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建网初期,运营商可以通过业务规范、系统控制、行业监管等手段,建立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各方紧密合作的运营模式,增强运营商对各方参与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通过终端与服务的结合,通过移动门户、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业务提供商、应用提供商、系统设备制造商等的多方合作实施电信商业运营,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第七,随着3G行业的快速发展,3G将出现30万~50万的人才缺口。3G人才短缺问题曰益凸显出来,随之3G高级技术人员的年薪大致范围应划定在15万~20万。目前市场上的3G人才主要有设备开发人才、运营人才和增值服务人才三类,相对而言,3G人才在研发领域的储备还比较充分;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3G市场营销人员将成为3G行业人才需要的集中点。

电信运营商范文6

继中国移动推出飞信(Fetion)业务之后,中国电信也与微软(Microsoft)合作开发了名为天翼Live的即时通讯软件,意图从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但前面既有QQ王牌,又有移动飞信新军,作为市场跟随者,天翼如何选择突破战略?

电信运营商为何齐盯即时通讯?

除了能利用即时通讯服务保持用户黏性,电信运营商还能够提供实时、准实时、非实时等多种通信模式的一站式服务。在互联网应用已经广泛渗透的基础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形成了使用即时通讯服务的习惯,能否占领这一市场是电信运营商在无线互联网时展成败的关键一环。据CNNIC统计,2007年6月,中国网民1.62亿,70%使用即时通讯服务。随着移动网络的升级换代,数据业务增多并将占据绝对主导,语音业务IP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势下,电信运营商现有文本和语音服务将被替代,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也将挑战运营商传统的收入模式。

与此同时,互联网移动化加速,即时通讯服务商将借助移动互联网将其业务带入移动数据通信甚至语音、视频通信领域,电信运营商需要积极应战。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即时通讯服务影响到了未来业务量和客户的争夺,也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品牌。飞信是中国移动打开互联网的一个入口,希望借助飞信的互动界面和服务内容与现有用户建立更好的关系。一方面将用户牢牢地吸附在自己的网络上,并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另一方面,在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过程中,将更多增值业务服务推广出去,开辟移动互联网时代依靠广告、提供虚拟个性增值服务等盈利新模式。

对于整体即时通讯市场而言,天翼Live的出现只不过是新一轮风潮的开始。此前刚刚被迫暂停超信服务的中国联通也表示:“正在建设功能更完善的系统,并致力于向用户提供功能更丰富、服务更优秀的即时通讯服务。”

移动飞信:强强联合的产物

即时通讯对运营商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收入,而在于它是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可以辅助解决用户黏性问题,并把更多的业务附加在上面,腾讯QQ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腾讯所发挥的正是即时通讯所带来的平台效应。以QQ为平台,以庞大的用户群为基础,腾讯发展了在线游戏、电子商务、门户广告、增值服务等业务。目前,腾讯QQ已经拥有9.3亿的注册用户,活跃用户超过4亿,2008年,腾讯营收已经超过80亿元,并荣获通信产业榜无线互联网企业第一名。腾讯基于移动方式的QQ产品主要有三类:飞信QQ、超级QQ和手机QQ;前两种均是以短信方式实现的QQ产品,也曾是腾讯移动增值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但在电信运营商中,效仿QQ模式取得成功的目前还只有中国移动飞信,而飞信的成功同样也是难以复制的。毕竟,中国移动拥有接近5亿的手机用户,占国内手机用户数的70%以上,这是别的运营商无可比拟的优势。移动飞信的成功更多地仍然依靠中移动超强的运营商实力,其中免费短信与捆绑腾讯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中移动自身的业务开发能力并未得到体现。

飞信能在短时间内超越MSN坐上即时通讯行业的第三把交椅(飞信用户覆盖率于2008年7月首次进入即时通讯行业三甲,仅次于腾讯QQ和阿里旺旺),主要得益于对移动QQ用户的接收,与腾讯的这次合作体现了中国移动强大的谈判能力。中国移动在2006年7月推出飞信前,对移动即时通讯市场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当时的移动即时通讯领域已经形成了腾讯QQ一家独大,微软MSN、网易泡泡、TOM Skype、新浪UC和雅虎通等多家并存的态势。而且即时通讯用户有着很强的“黏性”,没有用户就意味着没有市场,中国移动在技术、用户等各方面都不具有优势,可以说是从零开始。

但中国移动很清楚各大sP移动增值业务(包括移动即时通讯)都是通过自己开放的端口进行的,而用户也是通过手机来进行增值服务消费的,中国移动有强势地位。在2006年年底,中移动作出了与所有从事无线即时通讯业务的sP终止合作的决定。2006年12月29日,腾讯与中国移动签订城下之盟,宣布将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发飞信QQ,并将其移动QQ用户过渡到飞信平台。双方约定实现腾讯QQ用户与中国移动飞信业务手机用户的互联互通,而此前腾讯的移动QQ业务和700万用户逐步过渡到飞信平台上,移动QQ淡出。这一整合期持续了半年时间,其间,移动QQ和飞信QQ的收入同时结算;自2007年7月起,统一由飞信QQ结算收入。

中国电信天翼Live:两个市场跟随者的合作

中国电信意识到,即时通讯市场的后进入者只有通过联合的方式,实现彼此间的互联互通,才能形成协同效应对抗强者。于是中国电信首先增加了MSN导入工具,并且能够随天翼Live安装包一起安装,这能帮助天翼Live最大限度地继承MSN的既有用户,降低用户更换即时通讯软件的成本。其次将支持异网短信,可向异网用户发送短信,并且能够将离线消息转为短信。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中电信提升用户黏性,快速扩展即时通讯市场份额,形成即时通讯发展所必需的规模优势,还能形成对飞信、QQ等竞争对手的差异化优势。

但是这两个策略都有相应的掣肘因素,前者主要面对移动即时通讯对于短信的替代作用,后者必须考虑的因素将是高昂的异网短信成本。

因此中国电信还着重打造天翼Live与其他即时通信软件的差异:即在天翼Live上集成多种服务和应用,并不断添加新的服务进去,将天翼Live打造为所有应用的入口。除了与普通的MSN一样具有即时通讯的功能之外,天翼Live还融合了多种中国电信的业务和应用。包括爱音乐、高清影视、财经和汽车资讯、冲印照片服务等;通过PC版与手机版的互动,天翼Live还可实现互联网应用向3G手机的延伸。

在中国电信看来,天翼Live的成功推出开创了一种创新模式,将帮助中国电信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并与中国电信本身的通信服务紧密结合。通过与微软最新的Windows Live平台的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双方服务客户的广度和能力,支撑中国电信转型战略的实施。因此,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增强天翼Live的用户黏性将是当务之急,而互联互通和异网短信显然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天翼Live如何打破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