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1
关键词:供电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杨颖琦(1980-),女,福建厦门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厦门供电公司,工程师。(福建 厦门 3610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34-02
人才资源是当今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是必须有优秀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培训,而高效的培训则离不开企业内部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基于此,在供电企业内部,如何推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创新与发展成为突出问题。
在供电企业内部,只有畅通兼职教师队伍的选拔、发展通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内部人才资源在员工培训与开发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供电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全员素质。
一、兼职教师队伍体系建设
1.选拔、发展通道建设
为鼓励企业各部门各专业专家、技术能手加入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充实企业内部业务培训,特别设立兼职教师的选拔、发展通道,为有志于加入内训师队伍的员工打开通道,并通过一定的程序筛选合格人才。首次参加兼职教师选拔的程序如下:
(1)申报: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计划工作需要,设置供电企业选聘专业(工种)。具体为:线路运行与检修专业、电气运行与检修专业、电网调通与自动化专业、用电营业专业、电力建设专业、经营管理、综合管理等七大专业分类,细分为47项专业分支。由员工个人自荐,填写《内部兼职教师申报表》,由员工所在部门同意后报培训中心审核。
(2)甄选:由培训中心组织必要的考评,主要针对申报人员近三年绩效考评情况、工作业绩、技能等级、职业资格、目前从事岗位与工种等等内容进行考评。通过对专业(工种)设置需要和个人的专业技术技能进行初步的筛选后,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笔试、面试选拔。由参加人员提交一份所申请工种或专业的教案、课件及讲稿,由培训中心组织相应专业的专家进行评审,评审合格后再进行试讲及面试。对于“双师型”、具有国家企业培训师的人员优先考虑。
(3)聘任:对经过考评合格的申报者,由单位发文予以正式聘任,并发放聘书。聘期为2年,届满自动终止。
首次报名参加兼职教师选聘的可参加三级内训师选拔。对于任期届满的兼职教师,如继续申报下一任期兼职教师,需提交上一任期内各年度培训授课学时、年度教学质量评估及技能等级、职业资格等信息,符合条件者留任使用并发文公布后下发新一期聘书。
同时为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优秀人才的作用,对于企业通道六级及以上专业人才、省公司级别以上专家人才、首席技能专家、省公司聘任的兼职教师可以直接按相应级别直接聘为兼职教师。
2.动态管理
(1)采取业绩考评、逐级发展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定级聘用,对兼职教师进行分级管理,分为一、二、三级兼职教师,一级为最高级。三级教师须具备初级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二级教师须具体中级职称或技师及以上;一级教师须具备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依据年度及届满兼职教师考核结果动态调整兼职教师队伍,上一级兼职教师在相邻级别的兼职教师中产生,原则上不允许跨级别申报或聘用。一般情况下,三级兼职教师需届满且每年完成本级别培训任务,可申报上一级别兼职教师。
申报高一级别兼职教师,聘任前组织对拟聘等级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对兼职教师及等级实行动态管理,聘期两年,期满时自动终止,重新参加选聘定级。
(2)加强培养促进成长。建立兼职教师课程体系建设。为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优秀、能满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兼职培训师队伍,使公司系统知识、技能、经验得以传承和共享,需不断加强兼职教师自身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开发能力。为兼职教师量身定制初、中、高课程体系,对兼职教师开展全方位专业化培训。初级课程为“TTT讲师表达基础训练”,主要内容包括:讲师授课表达技巧训练、学员风格与讲师风格分析、基本教法运用、培训现场掌控、游戏活动组织、案例运用与讨论组织、点评技巧等。中级课程为“TTT讲师技能提高训练”,主要内容包括:结合岗位需求的课程设计开发技术、定向课程内容研讨(讲师拟讲授的具体课程)、定向课程讲授演练、培训师经典教法研讨工作坊。高级课程为“培训规划与梯队人才培养”,主要内容包括:理解提升员工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工作者应了解掌握相关技术,综合应用;理解准确的培训需求分析和规划是提升培训有效性的基础;提升对员工能力提升体系的整体理解认识,理解人才培养战略;提升培训专业水平和培训管理综合能力。根据兼职教师的等级,参加对应的学习课程。每年度参加教学专题培训不少于24学时。
创新兼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手段。通过定期举办教学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兼职教师进行短期分专业培训提高,交流培训教学管理心得,全方位提高兼职教师的综合素质。拓宽兼职教师培训渠道和培训资源,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组织开展兼职教师培训交流学习工作,提升教师技能训练和教学指导能力。组织兼职教师多下班组,深入了解员工实际操作能力,认识和了解现场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完善网络培训系统,丰富网络兼职教师培训资源,建立远程培训常态化。尝试开发手机短信、微信学习平台,通过每日资讯发送教学专题培训信息,促进兼职教师学习与成长。
3.激励约束机制
(1)创新激励方式。完善课酬机制,根据兼职教师在单位内承担的各类培训、练兵与比武活动,其在过程中的授课、辅导、答疑、考试出卷、评卷、监考、裁判以及参与大纲、教材、题库、课件、标准、方案编写评审工作均可以享受一定数量的教学津贴。津贴主要按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及教师级别对应的标准进行发放。
业绩评先向优秀教师倾斜。兼职教师的培训业绩与其参加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技能等级鉴定、竞聘上岗、评选专业拔尖人才相挂钩,在同等条件下,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培训师享有优先权。每一年度评选一定的数量的“十佳内训师”、“优秀培训工作者”等等,对优秀教师除进行大会表彰颁发证书及奖金,连续两年获得“十佳内训师”的,可以直接晋升二级兼职教师。
优先享有培训进修权。兼职教师可优先获得必要的培训进修机会。年度考核为优秀的兼职教师每年可根据培训中心的安排或自己的需求,至少参加一次本专业技术培训和学术活动,费用由单位承担。另外由培训中心每年组织1~2次全体兼职教师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或聘请资深人员、外部专家指导、培训,以提高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
享受教师节慰问待遇。每年教师节,全体受聘兼职教师可享受教师节慰问待遇。由培训中心和工会向全体受聘兼职教师开展慰问活动,发放教师节津贴及节日礼品。
继续学习专项费用。为鼓励兼职教师学习综合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拓展视野,由培训中心向承担培训计划教学课时任务的受聘兼职教师每年提供500元书券。
企业培训师认证鼓励。为鼓励兼职教师考取全国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证,对当年获得该资格证者除报销培训期间费用外一次性奖励1000元。
(2)完善约束机制。兼职教师教学要求:兼职教师必须参与课程的前期培训需求调研;承担培训教学任务,形式以理论授课、讲座、技能操作指导及网上答疑等为主;每年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少于30课时(含技能竞赛全脱产教练授课课时)。二级兼职教师需达40课时及以上,一级兼职教师需达到60课时及以上。兼职教师应根椐授课任务书认真备课,开发设计课程,如培训标准教材、辅助材料、案例及游戏、授课PPT演示文档、试卷及标准答案等,并定期改进以上资料。同时,应参与考后阅评卷工作、后期培训跟进、答疑等工作,协助课程组织工作;对其他兼职教师的授课技巧、方法、案例、课程内容等提出改进建议;协助培训中心完善岗位培训课程体系。
兼职教师参与培训工作要求。兼职教师应参与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各岗位培训标准的制订和审定;参与教材、题库、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编写,并做好培训质量信息反馈。
兼职教师继续学习及人才培养要求。兼职教师每年应参加不少于24学时的继续教育,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技术与技能,参与培训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需承担本专业年轻员工结对培训任务,与其签订结对培训协议,做好业务指导和传、帮、带工作。
兼职教师考核机制。为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及考核,对兼职教师进行约束和促进,制订兼职教师考核办法。考核主要分为项目考核和年度考核两种方式。由培训中心负责培训教师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反馈至培训师本人和所在部门,并记入兼职教师档案:
1)项目考核。采用学员测评和培训中心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项目结束后进行。培训中心对内训师授课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抽查、评估与跟踪,并形成年度培训质量综合评估意见,测评结果作为兼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2)年度考核。年终后进行,培训中心在兼职教师填写《个人培训工作总结表》的基础上负责组织的兼职教师年度考核,主要包括年度培训项目、培训学时、培训效果等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评选表彰年度“十佳内训师”。
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在企业内部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品德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师资队伍,能够弥补专职教师不足,减少企业的教育成本,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供电企业职业化特色教育:供电企业内部相当大部分的工种为供电企业特有工种,通过企业内部兼职教师的配备,能够结合本单位本工种的实际情况,进行案例教学,指导学员将所学与实践联系起来,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焊接
0 前言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专业的发展,决定了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而教学改革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要有精干高效、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来保障。建设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是实施质量工程的核心。通过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为例,探讨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以及对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1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过程
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校企合作为宗旨,以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为载体,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教学改革、技术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共同承接课题、申报教学成果奖、参加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焊接新材料新工艺技术交流,凝聚成专兼结合稳定的专业课程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1.1 调整教学团队结构
构建《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团队教学人员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专兼结构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教师梯队。通过建设,使得团队教师100%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双师比例达100%。
1.2 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明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工作过程与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
(2)以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方法为主线,以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规定的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工考核项目来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将专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过程中的任务分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确定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丰富的课程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融理论与实践,职业能力与素质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3)《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不同的任务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实施,强调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
1.3 加强《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优化课程整体设计,选择更为典型的教学项目,并分解成与其工作岗位更为接近的教学任务;完成《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教学资源及课程教学网站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生产过程中的案例。完成《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教材的编写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通过《使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焊接结构件》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 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
以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建设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
(1)以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为平台,强化校企合作,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目前,学院已建立了特种设备焊工考试中心,其主要功能就是按照特种设备制造相关标准为特种设备制造企业培训及考核焊接技术人员,教学团队成员将在与企业合作培训及考核焊接技术人员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行业标准的应用能力,并能有效地把工程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江苏省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和服务产业重点专业建设方案中都把焊接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将在现有焊接培训的基础上,在工艺研究和技术服务上又将开辟新的领域,并把工艺研究和技术服务的成果与学生能力提高相结合,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2)加强教师培养,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理念
每年不少于1人次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兄弟院校组织的职业教育研讨会,进一步熟悉和掌握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具体程序、项目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把握、学校实训资源的配置及学校课程网络化问题、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创新、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组织中实施项目化教学,通过总结提炼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能力。
(3)课程教学团队教师主持教学研究课题,提高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团队参加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将包括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中心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等。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专业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内涵和形式,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能力,更好开展专业建设,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提高教学团队整体水平
按照学院《关于实施青年教师“1358成长计划”的意见》,针对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采用“1帮1”以老带新制度,作为助教参与指导老师的项目化教学,转变青年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提高运用项目化教学方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下厂实习,通过下厂实践,能够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工程经验,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更好的服务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
(5)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学院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评聘合作企业中技术能力强、技能水平突出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兼职教师,同时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开展日常教学规范、项目化教学方法和能力的培训与测试,促进兼职教师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生产技术、最精的操作技能科学地传授给学生,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库,构建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3 结束语
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实现高校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始终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永恒课题。通过以上的措施,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建设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团队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协作能力强,团队教师具备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韦小波.高职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08(10):15-16.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应用系统;模拟实训课程;实训质量;实训模式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高校强调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即推崇个体学习、个体能力和个性化发展。而用人单位考虑到人才的流动性,为了降低成本,希望对大学生的教育采取“拿来主义”,普遍不愿意接收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就迫使高等学校进行实训改革。高校与企业培训最大的不同是组织模式,高校是以人为教育单位,培训机构以小组为培训单位,强调技能及协作能力的训练。目前工科大学推行的实训课程不仅可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而且通过同学间的协作互助,可以解决一些教师难以触及的问题,如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合作、新技术的探索与开发等[1-2]。
然而,实训与实验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以往高校强调的实践能力多数是停留在知识体系的验证,如验证性实验较多,集成性或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究其原因是教学时间受限,以及学生知识体系没有建立之前高校不具备开设创新性或综合性实验。这就导致许多高校较少开设综合性实验或创新性实验课程,这部分训练只有少数同学才有机会完成,如大学生的各种创新大赛等。这就导致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缺乏这部分训练,而用人单位又要求大学生具有实战经验。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力,高校推行了实训课程的
概念,即模拟未来工作的实际场景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3]。但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些效果,但如何推广这一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实训质量的控制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4-5]。
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非师范性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两个专业进行了3年的实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模式,可以确保高校在实训过程中的质量掌控,同时也结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节约实训成本。因此认为未来的实训教学主体仍应该是高等学校,论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高校实施实训课程应注意的五点建议。
1实训课程开设现状
国内实训课程的开设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种模式。
1.1高校建立专业的实训基地
如在我国推行的软件学院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按班授课,教学进度相对统一,便于教学质量的掌控。不足之处是投入大,受实训教师的限制,实训案例的种类相对单一,实训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导致实训的效果不太理想。
1.2中小型企业承担实训任务
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采取的是这种模式。即将毕业生分组送到不同的IT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教学。该模式的优点是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与未来的就业趋向进行针对性地组织实训教学。该模式的不足之处是:①接收能力受限。一般的中小型IT企业接纳的学生人数有限,通常是在10人左右,无法满足按班教学的需要。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中小型企业承担实训教学是分散进行,高校将实训内容完全交给不同的企业进行,导致教学进度不统一,实训质量难以掌控。③教学方式单一。中小型IT企业承担实训教学,通常是由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他们多数出自于工科院校,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教学方法和知识接受过程等认知规律方面的掌握,只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授,具有师傅带徒弟的性质。④收费较高,高校难以进行长时间的实训教学。中小型企业进行的实训教学通常是按时间的长短进行收费,许多高校为了节约成本,安排的时间都比较短,因此学生在企业中只是按照企业以前的产品进行部分功能模仿式开发,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设计、功能设计、过程设计、详细设计等训练,这种实训模式导致学生缺少过程体验,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训练,对毕业后解决新问题的帮助较小。⑤高校在实训过程中存在被动性。由于学生在实训中对企业的贡献较小,对企业的效益造成一定影响,普遍存在企业对承担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1.3专业公司承担实训任务
国内成立的许多实训项目培训学院或培训公司就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实训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按班组织教学,通常有专业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指导,教学效果相对较好,但实训费用高,实训案例更新较慢,实训内容多数相对陈旧。这是由于IT业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实训企业缺乏新技术的研究,一般几年后教学效果难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放弃该模式。
2模拟实训课程
为了进行高校实训课程的探索性改革,我们在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进行了探索性教学改革实验,该探索过程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小范围实训。这一阶段是在网络安全选修课的教学与考核过程中,挑选部分实践能力较强的同学,将课程的实训成果作为考核内容,形成同一班级不同考核标准。实训内容是以信息隐藏的知识点为主线,将选取的12名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3人,分别对声音、文本、PE文件和图像等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信息隐藏技术研究与实现,这部分内容只是在课堂上以一个专题进行了2个小时的讲授,然后对这部分同学按照软件工程流程进行分组指导。从实验结果看,各组都基本达到了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在同学之间产生了较大影响。第二阶段是按班级实训。本阶段在应用平台开发技术的选修课上进行,分别在2009~2010年对学院2006级与200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训推广。这一阶段的重点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组织与管理。
2.1实训项目的选取
实训过程是将全班同学根据爱好分成了多个小组进行实训实践,实训项目是由授课教师给出指导性题目,一般要求涉及4个以上的领域,最终的题目是教师与每个小组的同学协商确定。2009年和2010年选取的实训项目名称如表1所示,这些题目是选择业界较新的技术领域进行探索性实训教学,如软件数字水印就是先研究,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研究技术与算法设计;网页游戏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瘦客机型的C/S游戏形式,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符合互联网游戏的发展趋势;Android是2006年才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及中间件平台,基于这一平台开发的资料相对较少,因此这些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与先进性。如图1所示为Android系统下基于Google Map的地图查询系统,该系统具有地址查询、交通线路规划与公交线路查询等功能。从实训效果看,达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实训目的,对训练学生创新性的系统开发非常有帮助。
图1Android系统下的线路查询
2.2实训要求
实训从三个方面进行要求:①进度要求。实训教学过程中按照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方式,根据进度管理进行组织教学,学生通过第一次课程教学中提供的软件工程材料模版,在不同的阶段,要求提交相应的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分析报告、项目总结报告、软件系统代码和汇报的PPT材料等。②考核要求。将教学目标放到项目过程考核之中,重视过程的训练与指导。③团队要求。由于学生存在实践能力的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在团队组建时,尽量兼顾这些差异,做到合理搭配项目团队。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对班上同学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2.3模拟实训过程
这一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性较多的过程。该过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授课者变成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则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知识点掌握到系统化的知识理解与思考。②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通过项目组长和副组长的管理模式,训练了部分同学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③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授课变成教师与学生研究讨论,上课时间变成小组的协商与讨论会,教师参与到不同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了解该小组存在的问题、进展情况、下一步的任务及目标等;尤其是在项目进行到中期时,部分学生对项目进展表现出了畏难情绪和一定程度的迷茫现象,这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就非常重要。同时,组织各小组进行一次中期汇报,让不同的小组可以相互学习,起到激励作用。
2.4成果验收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各小组之间进行团队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让不同小组内部进行必要的总结,发现自己小组工作的不足,同时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的长处,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提前通知各组组长进行必要的准备,包括项目总结报告、软件系统打包、汇报的PPT材料和成果演示录像等。尤其是引导学生编写测试报告和项目总结报告,以及指导学生进行PPT的汇报与成果展示,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汇报的PPT材料要从选题背景、技术现状、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详细分析、测试结果、项目总结与项目感言等内容进行介绍。汇报前教师要对PPT材料等进行必要的把关,包括PPT制作的细节和质量等。这一阶段的不同是将课堂指导变成课前指导,课堂只需要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有利于不同组之间的比较与总结,有利于同学们寻找差距,为后续的项目开发打下基础。
2.5教师点评
这一阶段是要教师分析本次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对不同小组根据评分标准给出小组的成绩。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要指出各个小组的优点与不足,有利于同学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项目开发与项目管理等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模拟实训过程,再加上大学四年级的企业实训体验,2006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在2010年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而2007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再进行1~2次模拟实训实践,预计这种实训模式的教学效果将会进一步显现。
3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
模拟实训课程是高校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应用性综合训练,它不同于毕业设计,它是将高校的创新等活动进行普及与推广的训练,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1~3次模拟实训。根据我们实训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五点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建议。
3.1时间选取
建议将实训时间选择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这是考虑到目前的大学四年级临近毕业,学生中大部分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面试等任务,以及学生的企业实训体验等,难以有效地组织与集中学习。因此,在大二进行模拟实训,有利于同学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对就业定位和对就业单位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后续的大学学习中,还能进行1~2次模拟实训,则每学期可以进行1次,这样学生不仅目标更明确,而且实训的效果更佳。
3.2新知识的处理及要求
实训课程的开设要求在大学的主干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有利于同学对知识体系的掌握与理解。实训时对选题中涉及到的部分知识与内容若没有讲授或未列入教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国家或省市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学,部分技术也可以参照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按需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文档撰写范例引导,一般要求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项目文档的要求与组织方式,锻炼学生文字组织与处理能力。
3.3教师选取
实训课程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该类课程推进的挑战之所在。由于实训涉及到的知识点一般较宽泛,且许多内容涉及到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还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教学指导。建议教学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若单位具有硕士或博士点,则这样效果就更好,可以将指导硕士和博士过程中的科研案例等用于本科教学,则能明显提高实训的教学效果。
3.4场地要求
由于将实训课程演变成以讨论与交流为主,同时要提供必要的信息,建议将模拟实训课程安排到能够
接入互联网的实验室或网络机房进行,同时必须配置投影仪,以方便后期的讨论、汇报、总结与交流。
3.5教学管理
这种模拟实训课程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程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科研能力、投入时间和教师的责任心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建议教学单位对该实训课程可以采取特殊的管理模式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这有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有助于吸引其他教师参与。
4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只是从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角度进行了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探索。从教学效果看,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实训课程训练;从教学内容看,这种教学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从课堂的组织形式看,实训是以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不仅会弥补一些学生的技术短板,还能培养协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
这种“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实训体验”的实训模式特点有:①实训的前期工作可以在高校进行,通过校内实训来模拟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组织形式,改变目前学校教育的传统模式,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也符合教育的认知规律。②经过学校的前期实训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项目能力与经验,这样到企业可以快速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之中,也便于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能够受到企业的欢迎。③从高校与学生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够明显地节约实训成本,减少企业实训时间。学生只需要到企业进行短期地体验,重点体验高校与企业管理之间的差异,同时也有利于高校不断地完善这种实训模式。④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与工作方式,如团队协作与探索创新精神,符合国家对未来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这种实训探索对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具有借鉴作用,未来的工作重点是探索可控的实训质量保障等。
参考文献:
[1] 杨凯,安江英. 构建基于工程实践的“工程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15-16.
[2] 查建中. 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8(5):16-19.
[3] 王红. 民航院校计算机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6):139-142.
[4] 唐浩坤,刘宴兵. 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C]. 2009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7-40.
[5] 应宏,刘福明,熊江,等. 团队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C]. 2008年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21.
Research on Simulated Practice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WU Zhenqiang, QIU Guoyo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no general model of university’s practice training system at present. We propose a novel model of practice training that simulated enterprises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nd followed the really experience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an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explore in near 3 years that replac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with the practice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This kind of training model will guarante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really enterprises working, and will help train the engineering person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university. The model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university ha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the main body of training in university, the controllable qualities of practice training, the multiplicitie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forms, and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class. Some advices of practice training in university are proposed in the end of paper.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 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08-04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高校分类发展的逐步推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部驱动,新建本科院校正步入转型发展期,必须重新审视新定位、新举措,实现一次全面深刻的自我“革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自更名转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要求和贵州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四化同步”主战略,结合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的思路,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初步探索出校企合作的长效办学机制。
一、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所在,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地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办出水平。校企合作既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又关系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在转型发展期,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既要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要重视企业、劳动者等微观层面的因素,更要重视育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多元发展中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实践中,科学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优化办学思路,强化应用型办学定位,明晰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卓越两师”(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为抓手,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充分获得了各行业的信任,与企业达成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共识。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声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树立了良好形象。目前,学校紧抓地方信息产业、生态产业、地方装备制造业、煤磷化工产业等有利的办学资源,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途径。近年来已与上百家大型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
校企合作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服务于校企合作项目,集教学、科研、管理支持服务、监控于一体的开放式通用型平台,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畅通内部信息、服务于校企合作项目,又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推动教师科研提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核心内容,学校必须抓住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利用自身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整合资源,搭建教学、科研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
学校利用自身矿业类、装备制造类、生态类、信息类、化工类、土木建筑类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寻找经济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企业实施联合科技服务,共同构建教育平台,搭建实习实践基地。目前,与企业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3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60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73个。与毕节融达路桥公司、北京坤腾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兴国实业有限公司、贵州嘉奇机械有限公司、毕节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福朋喜来登酒店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毕节学院―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零的突破,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三、体制机制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了“顶岗实习”、“挂职锻炼”、“订单式培养”、“1+4”(实习实训贯穿4年学习全过程)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有效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合作方式,构建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主动融入,搭建校企互利共赢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两者都是利益的主体,要实现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必须强化主体意识,主动融入,热情沟通,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一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紧紧围绕地方教育、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等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服务地方教育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工业化发展的矿业类专业群、装备制造专业群和化工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土建类专业群、服务地方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类专业群、服务地方生态建设的生态类专业群,以及服务地方文化艺术体育发展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群。同时,加大工科类专业建设力度,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与工信部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通信3G/4G方向)学生60名以上,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与相关实施计划,共同出资建设“移动通信原理”等四个专业实验室。
二是输送企业所需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每年的毕业季,组织企业进校举行大型招聘会,经过考察面试,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可获得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的机会。此外,在企业实习的毕业生,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与学生签订合同,使得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在利益。
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派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员工,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企业一起攻克地方重大项目,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还要重视与企业的文化交流,利用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策划企业文化,等等。
学校对接企业需求,通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输送、智力支持等措施,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可靠的合作关系,争取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互赢。
(二)明确目标,形成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校企合作是一个持续开展的过程,校企合作要有所作为,需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长期实践中,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办、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转型发展思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完善保障措施。一是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3]。二是加大投入,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措施。学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中,主动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大对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学校管理,及时落实企业诉求,全面保障校企合作的扎实开展。三是加快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明确合作内容。学校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方案”“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用制度明确校企合作内容,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三)转变思路,构建校企反馈改进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直接方式,但在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上,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处于短期的、不规范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的、自觉规范的整体行动。作为刚更名转型不久的新建本科院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不断转变思路,主动构建反馈改进机制,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根据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改进合作方式,优化合作机制,保障与企业的合作持续进行。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走访行业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重点掌握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科研团队,对接企业高层次人才及科研项目需要,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二是根据企业一线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参与人才方案的制定和专业建设,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学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邀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参加,就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等交流意见,并作为改进合作方式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校企合作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制定《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措施,及时对校企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吸纳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学生及家长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
四、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4]。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发展期间,构建了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充分依托毕节地方资源,积极建设学校各类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协助企业开展科技研究,旨在联合攻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如建立毕节试验区研究院、毕节市―贵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成立应用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矿井瓦斯特色重点实验室、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毕节综合试验站、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煤基新材料工程中心、省市共建矿山物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二是校企共同设计、研发重大科技项目。学校整合校内外技术资源,努力对接毕节试验区科技前沿、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毕节市科技重大专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如与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联合申报贵州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可移动空气源热泵烤烟烘房研制》并成功获批,与高原矿山机械设备公司协同攻克了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新型矿业提升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使得学校与企业有足够动力进行需求对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的转化。
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专业和培养模式创新。学校把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在为毕节试验区“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和为基础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上。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成立并组建了矿业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等6个工科学院,建成了14个工科类本科专业,并努力把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作为工科龙头专业进行打造,同时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煤矿特色凸显的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使学校成为毕节试验区采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二是突出传统专业优势,强化师范类专业教育,培养服务地方的一线卓越教师。学校更名转型后,组建了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师范类人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此外,应特殊教育社会事业需求,学校正努力把特殊教育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特殊教育培训基地,并大力开展扶残助残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对工科类人才、师范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在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中形成了自身特色,为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参 考 文 献
[1]魏世宏,严欣平.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8):15-17.
[2]吴金星,魏新利,郑锦华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J].大学教育,2014(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