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姐姐的同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姐姐的同学范文1
张剑杰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但却是一双近视眼,真可惜。细细的眉毛上长了一颗痣,张剑杰自称“美人痣”。耳朵旁也有一颗小痣。他平常爱打架,就拿今天来说吧。
今天中午,因为玩尺的关系,沈俊豪和张剑杰闹了矛盾,被我告发,数学老师就把他们叫到办公室,严厉的批评了一顿。过了一会就上课了,多亏语文老师挺身而出,为他们说话,才得以回到教室默写语文。
看,这位调皮的张剑杰,自以为聪明,老反对别人的意见,真是骄傲自大,整天无所事事,最后被老师批评,痛苦不已。仇恨最多。回到家还被批评,真倒霉。
芦墟镇第二中心小学六(3)班 吴业隆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姐姐的同学范文2
Children”s Day
the Children”s Day this year i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one for me beacause i”ll soon graduate.
Even though it doesn”t come yet,i believe it must be the most unforgettable.
I will no loneger be a child once going to middle school
What a unforgettable Children”s Day!
姐姐的同学范文3
[关键词]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33-04
情绪是指当个体与内部、外部环境发生相互关系时,建立、保持或改变这种关系的一种过程。情绪理解是指个体对情绪信念和情绪反应的认识,包括个体对各种情绪表达的识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如表情、情境等)的理解等。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采取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一般认为,情绪理解是心理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情绪调节不是,但它与心理理论有联系,会随着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有研究表明,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在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关联
(一)相关理论研究
1 情绪的功能理论
情绪的功能理论(the functionalist theory ofemotions)认为,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两部分,两者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Barrett(1998)提出,在面对引绪的事件时,个体除需理解自己的情绪外,还需将自己的情绪与外界的环境相整合,并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而较好地实现个人目标。
2 差别情绪理论
差别情绪理论(differential emotions theory)指出,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在儿童早期,情感和认知系统是相互分离的,随着儿童逐渐发展成熟,这两个系统在相互联系中发展出情感一认知结构,而个体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以及个体对情绪的处理。
(二)相关实证研究
有研究者发现,在适当的情境下,情绪理解能促进情绪调节。Garner和Power(1996)在研究学前儿童时发现,当积极情绪的强度与表现并不显著相关时,情绪理解可以帮助儿童调整自己的情绪表现。但情绪理解不能使儿童对消极的情绪表现进行调整。㈦还有研究发现,情绪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推断较为准确,因此可以较好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以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某些情况下,情绪调节会影响情绪理解的发展。Denham(1986)发现,经常生气且较少表现出高兴情绪的儿童与其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显著相关。在后续研究中,她发现经常产生悲伤情绪的儿童,其情绪的情境知识往往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某种情境下的情绪。Schultz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有困难的学前儿童,其情绪理解能力也较差。同时他们还发现,情绪调节在情绪理解的发展过程中有调节作用。如果儿童不对外部提供的情绪信息进行适当控制,那么他们的情绪理解将发展缓慢。
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主要研究范式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主要研究范式
国内外有关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主要以Denham(1986)的范式为基础,其中表情识别任务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被广泛运用。(1)表情识别任务。随机向儿童呈现4种情绪类型的图片(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要求儿童对所呈现的情绪类型进行命名,然后让儿童对随机呈现的图片进行再认。(2)情绪观点采择任务。随机向儿童呈现8张图片,每张图片对应一个情境故事(对应于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4种情绪的情境图片各2张),故事主人公的年龄、性别均与被试儿童相仿。主试在不带有任何语气、表彩且没有动作提示的条件下向儿童讲述与图片相对应的情境故事,并要求儿童根据情境信息判断主人公的情绪。Denhanl的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基本情绪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不断地发展。
近些年来,Cassidy的访谈评定法(the Cassidvinterview assesses)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访谈内容针对4种主要情绪(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其中与每种情绪相对应的有3个问题。分别询问儿童某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认为其他人对于这种情绪会如何反应以及在同样的情绪情境中他们自己将如何反应。
当前有很多研究者也运用情绪理解测验(thetest ofemotion comprehension)来测试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该测验共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的情境原因、期望、信念、回忆过去的情绪、情绪调节、隐藏情绪、混合情绪和道德9个部分。
(二)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主要研究范式
1 注意控制(attent{Ona]control)测验
此类测验主要包括延迟满足、失望情境、受挫任务等。(1)延迟满足。把儿童独自留在放有糖果的房间,告诉儿童如果他们在实验者回来前不吃房间内的糖果,那么他们会得到更多的糖果。实验者走出房间并观察儿童在等待过程中的反应。(2)失望情境。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些玩具,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玩具排序,然后将其中一部分送给儿童作为礼物。其中有的礼物是儿童最喜欢的,有的是儿童最不喜欢的。实验者观察儿童收到不同礼物时的情绪反应,以儿童的面部表情、姿势和言语线索作为判定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指标。(3)受挫任务。受挫任务与延迟满足有些相似。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当儿童准备玩的时候,告诉儿童打扫卫生的时间到了,不能玩玩具了,并强调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玩玩具。然后实验者走出房间,观察儿童在房间里独自打扫的过程及行为反应。
2 情绪强度(emotional intensity)测验
此类测验以问卷形式为主,当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让教师或父母填写问卷来反映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1)情绪调节问卷。此问卷有两个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情绪稳定/消极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用来评定儿童的情绪表现,情绪稳定/消极性量表用来评定情绪调节的困难程度或不恰当的消极情绪的表现程度。Shields等人运用此问卷研究发现,有较强消极情绪的学前儿童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2)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此问卷针对三种情境:堆好的积木被同伴故意撞倒,被同伴排除在游戏群体之外,被同伴取笑。该问卷询问儿童,面对这样的情境,他/她是否很生气,这时候他/她会怎么办。潘苗苗等人(2007)运用该问卷
坍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有关联,其中建设性策略与同伴接纳呈正相关,攻击性策略与同伴接纳呈负相关。
三、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
通常来讲,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都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其发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层欠性特点,其中包括对简单情绪表情的识别,基于对外部情境线索的情绪理解,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以及冲突情绪理解等。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再认面部表情,4-5岁的儿童已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而且可以识别绘画中的不同情绪表情。有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情境中需要理解的情绪复杂程度不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总的发展顺序是相对稳定的。
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更多地利用情绪调节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另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已经会采用积极活动、寻求安慰、自我安慰和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4岁儿童在任务坚持性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在指定任务中表现出的坚持性要高于男孩;在陌生人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中较多采用积极主动策略、较少采用回避策略的儿童,他们以后在陌生同伴情境中表现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较高。另外,陆芳和陈国鹏(2007)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如在认知重建策略和发泄策略中,3岁和4岁、3岁和5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解决策略中,3岁和5岁、4岁和5岁之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状况可导致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差异会对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Patricia等人(2007)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在失望情境中的反应存在差异,美籍欧洲儿童比美籍华裔儿童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
此外。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对他们情绪理解、情绪调节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ancy(2007)等人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受到父母支持行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个体本身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另有研究表明,与关爱子女的母亲相比,忽视子女的母亲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馈、与儿童进行的情绪讨论较少,对子女的消极情绪报告较多。在控制智商的前提下,被忽视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比受关注儿童要差,如果不对其进行干预,那么当他们5岁进入幼儿园时,情绪理解能力仍然较低,而这种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也会影响他们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Garner和Estep(2001)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如果父母给予他们较好的情感干预,也许会使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更好的发展。另有研究发现,母亲的照顾策略和情绪表达会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母亲,其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也会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
四、小结与展望
姐姐的同学范文4
2、我要以最大的诚意,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情势,最好的问候,提早为你送上最高级最高端最高标准最高规格具有世界1流水平的祝愿:51劳动节快乐!
3、温暖的天气,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快乐的工作,换来了发笑的回报。劳动节又来了,千言万语只想对你说1句:好好玩,疯的玩,玩好了。好好工作!
4、劳动节来到,短信祝愿绕,愿你开心笑,1笑烦恼抛,2笑劳累消,3笑生活好,4笑事业高,经常开口笑,寿比南山高,祝51劳动节快乐!
5、51国际劳动节亦称“51节”,定在每一年的5月1日。它是全球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所以喽,就是你的节日!祝节日快乐!
6、51劳动节送同学的祝愿语大全(。
7、“对你的思念象袅袅的轻烟不绝如缕,对你的祝愿是潺潺的小溪伴随1生1世。祝51节快乐!”。
8、51‘饮酒过度,沉醉不知归途,莫名其妙赶路,误入树林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
姐姐的同学范文5
“儿童节”对于我我孩提时代是个欢乐愉快的字眼。每当“六一”来临,我便会带着一颗兴奋的心去公园大玩一场,然后用日记本记下一天的欢乐,长大后,我惭惭地对“六一”感到不太重视,只会借着“六一”这个“来之不易”的假日,在家悠闲地休息,不去理会外面的世界的欢声笑语。
小时候,我只盼望着快些长大。可是如今,我长大了,却又发现失去了太多,童年天真的欢乐和无忧无虑已无法挽回,我即将跨过童年的门槛走向青年。我十分珍惜这次儿童节,我要让这最后一次儿童节过的有意义,有价值。儿童节的学生演讲稿
明天就是“六一”了,我想唱歌,用歌声倾诉我的欢乐与眷恋;我想奔跑,用轻盈的步伐在沙滩上留下童年的足迹。我想用鲜花庆祝,我想用蓝天呐喊,释放全部的激情。
但我更想用五彩的笔涂满人生的画卷。那么,让我们勇敢地跨过童年的门槛,走向生命的另一个奇异的时段。
走过童年,留下无限眷恋,
姐姐的同学范文6
现在我明白了“病由心生”、“病须心解”的道理,我要以“心平理论”为武器,把过去因不平心理给身心造成的疾病根源消解掉。我已用“心平学”的各种开解方法消除了体内许多陈旧病根,如,30多年的肠胃病、肝脏病、胆结石、神经衰弱等病都已得到根除,40多年的老肺管疾病也基本痊愈。
2004年夏天,我用“心平学”消解了几十年的暑热病。在中伏最热的那几天,我出现了头晕、眼花、心急、心闷、恶心、咳嗽、流涕等不舒服的感觉,好像热感冒,我中暑了。我就把此病当镜子,追查我以前在热天有的不平心理。患病的根源是这样的:1972年夏天,天像下火一样热,大地像个大蒸笼。当时我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正和当地农民一起锄二遍秋,头上顶着个火辣辣的太阳,钻进一人高的玉米地里干活,热得透不过气来,汗水流到了眼里、嘴里,中午12点了队长也不让收工,到了13点还不让收工,我实在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又气又急又恨。就这样气着干着,13点半收工了,当我走出田埂时,觉得眼前发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一下子天旋地转,跌倒在路边,乡亲们把我放到一个有水有阴凉的地方,过一阵子才清醒,可我心里特别难受,想哭,眼泪像泉水一样流下来……什么要来遭这份罪呢?从此就落下了这个怕热的毛病。
我知道病由心生须心解,查到病因后,我反参自己得病的原因,为什么和我一起干活的农民无一人得病呢?我发现是我和大伙的心情不一样。当年,我问一位70多岁的大婶:你真行,这么大岁数还那么结实,也不怕热,比我这年轻人都强。她说:习惯了,再说不热庄稼怎么长啊!现在我明白了,从她的话里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坦然地面对现实,夏天的热是自然现象,是应该的。大婶知道这种炎热的天气对庄稼生长有好处,是农作物的需要,所以她心静自然凉,不得病。而我,怨天尤人,又气又急,心情不平,再加上身体缺乏锻炼,能不病吗?现在想想非常惭愧,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如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有水平,懂得自然规律,看来还是实践出真知啊!我这么想着,体悟着,不知不觉,头晕、心悸等不舒服现象没有了,反而觉得有一种凉丝丝的舒服的感觉。
我还有怕冷的毛病。立冬后那几天,气温变化大,一下子下降了十几度,我那怕冷的毛病又犯了,浑身像冷水浇过一样凉,嘴唇和四肢的皮肤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心里冷得直打哆嗦,胸背酸痛,非常难受。我决定用“心平学”想开法等来消解我怕冷的心理。我分析到,由于环境等因素,我从小有自卑的心理。王老师讲:自卑来源于主而不在条件,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对待、去运用,如何平静地把它想开,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