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同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姐姐的同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姐姐的同学范文1

虽然我们是上了小学才认识的,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里,发生过许多点点滴滴令我难忘,而记忆最深的,则是我们在一起的那些爽朗的笑声。

她最喜欢玩“马莲花”游戏,就是一个人开头,把脚倒挂在手上,由许多人接力把脚挂在上一个人的腿上,最后,围成一个圈,大家单腿按着节奏往前跳……

那次感恩节,我们正自由活动,她和田晓润手拉着手来叫我,我答应了,我们便又叫了一些人来一起玩。我先挂脚,她再挂……我们拍着手边喊着马莲花的“童谣”边跳,边笑。我们很快就笑得没了劲,跳不动、喊不动了,但我们的笑声仍然飘荡在那些喧杂的声音的上方……

姐姐的同学范文2

Children”s Day

the Children”s Day this year is the most unforgettable one for me beacause i”ll soon graduate.

Even though it doesn”t come yet,i believe it must be the most unforgettable.

I will no loneger be a child once going to middle school

What a unforgettable Children”s Day!

姐姐的同学范文3

[关键词]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33-04

情绪是指当个体与内部、外部环境发生相互关系时,建立、保持或改变这种关系的一种过程。情绪理解是指个体对情绪信念和情绪反应的认识,包括个体对各种情绪表达的识别、对自身和他人情绪产生原因的理解以及对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如表情、情境等)的理解等。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情绪的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采取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一般认为,情绪理解是心理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情绪调节不是,但它与心理理论有联系,会随着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有研究表明,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在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关联

(一)相关理论研究

1 情绪的功能理论

情绪的功能理论(the functionalist theory ofemotions)认为,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两部分,两者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Barrett(1998)提出,在面对引绪的事件时,个体除需理解自己的情绪外,还需将自己的情绪与外界的环境相整合,并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而较好地实现个人目标。

2 差别情绪理论

差别情绪理论(differential emotions theory)指出,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在情绪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促进了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在儿童早期,情感和认知系统是相互分离的,随着儿童逐渐发展成熟,这两个系统在相互联系中发展出情感一认知结构,而个体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沟通以及个体对情绪的处理。

(二)相关实证研究

有研究者发现,在适当的情境下,情绪理解能促进情绪调节。Garner和Power(1996)在研究学前儿童时发现,当积极情绪的强度与表现并不显著相关时,情绪理解可以帮助儿童调整自己的情绪表现。但情绪理解不能使儿童对消极的情绪表现进行调整。㈦还有研究发现,情绪理解能力较强的儿童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推断较为准确,因此可以较好地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以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在某些情况下,情绪调节会影响情绪理解的发展。Denham(1986)发现,经常生气且较少表现出高兴情绪的儿童与其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显著相关。在后续研究中,她发现经常产生悲伤情绪的儿童,其情绪的情境知识往往较少,不能很好地理解某种情境下的情绪。Schultz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有困难的学前儿童,其情绪理解能力也较差。同时他们还发现,情绪调节在情绪理解的发展过程中有调节作用。如果儿童不对外部提供的情绪信息进行适当控制,那么他们的情绪理解将发展缓慢。

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主要研究范式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主要研究范式

国内外有关学前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主要以Denham(1986)的范式为基础,其中表情识别任务和情绪观点采择任务被广泛运用。(1)表情识别任务。随机向儿童呈现4种情绪类型的图片(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要求儿童对所呈现的情绪类型进行命名,然后让儿童对随机呈现的图片进行再认。(2)情绪观点采择任务。随机向儿童呈现8张图片,每张图片对应一个情境故事(对应于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4种情绪的情境图片各2张),故事主人公的年龄、性别均与被试儿童相仿。主试在不带有任何语气、表彩且没有动作提示的条件下向儿童讲述与图片相对应的情境故事,并要求儿童根据情境信息判断主人公的情绪。Denhanl的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基本情绪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在不断地发展。

近些年来,Cassidy的访谈评定法(the Cassidvinterview assesses)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访谈内容针对4种主要情绪(高兴、悲伤、生气和害怕),其中与每种情绪相对应的有3个问题。分别询问儿童某种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他们认为其他人对于这种情绪会如何反应以及在同样的情绪情境中他们自己将如何反应。

当前有很多研究者也运用情绪理解测验(thetest ofemotion comprehension)来测试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该测验共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的情境原因、期望、信念、回忆过去的情绪、情绪调节、隐藏情绪、混合情绪和道德9个部分。

(二)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的主要研究范式

1 注意控制(attent{Ona]control)测验

此类测验主要包括延迟满足、失望情境、受挫任务等。(1)延迟满足。把儿童独自留在放有糖果的房间,告诉儿童如果他们在实验者回来前不吃房间内的糖果,那么他们会得到更多的糖果。实验者走出房间并观察儿童在等待过程中的反应。(2)失望情境。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些玩具,让他们按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玩具排序,然后将其中一部分送给儿童作为礼物。其中有的礼物是儿童最喜欢的,有的是儿童最不喜欢的。实验者观察儿童收到不同礼物时的情绪反应,以儿童的面部表情、姿势和言语线索作为判定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指标。(3)受挫任务。受挫任务与延迟满足有些相似。实验者向儿童呈现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当儿童准备玩的时候,告诉儿童打扫卫生的时间到了,不能玩玩具了,并强调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玩玩具。然后实验者走出房间,观察儿童在房间里独自打扫的过程及行为反应。

2 情绪强度(emotional intensity)测验

此类测验以问卷形式为主,当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是通过让教师或父母填写问卷来反映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1)情绪调节问卷。此问卷有两个分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情绪稳定/消极性量表。情绪调节量表用来评定儿童的情绪表现,情绪稳定/消极性量表用来评定情绪调节的困难程度或不恰当的消极情绪的表现程度。Shields等人运用此问卷研究发现,有较强消极情绪的学前儿童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2)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此问卷针对三种情境:堆好的积木被同伴故意撞倒,被同伴排除在游戏群体之外,被同伴取笑。该问卷询问儿童,面对这样的情境,他/她是否很生气,这时候他/她会怎么办。潘苗苗等人(2007)运用该问卷

坍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同伴接纳有关联,其中建设性策略与同伴接纳呈正相关,攻击性策略与同伴接纳呈负相关。

三、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

通常来讲,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能力都会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讲,其发畏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层欠性特点,其中包括对简单情绪表情的识别,基于对外部情境线索的情绪理解,基于愿望和信念的情绪理解以及冲突情绪理解等。一般来说,2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再认面部表情,4-5岁的儿童已有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而且可以识别绘画中的不同情绪表情。有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情境中需要理解的情绪复杂程度不同。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会表现出个体差异,但总的发展顺序是相对稳定的。

在情绪调节能力上,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更多地利用情绪调节策略,以建设性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另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在紧张情境中已经会采用积极活动、寻求安慰、自我安慰和回避等情绪调节策略;4岁儿童在任务坚持性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孩在指定任务中表现出的坚持性要高于男孩;在陌生人情境和延迟满足情境中较多采用积极主动策略、较少采用回避策略的儿童,他们以后在陌生同伴情境中表现出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较高。另外,陆芳和陈国鹏(2007)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如在认知重建策略和发泄策略中,3岁和4岁、3岁和5岁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解决策略中,3岁和5岁、4岁和5岁之间都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与情绪调节的发展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状况可导致儿童情绪理解、情绪调节发展水平的不同。文化差异会对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Patricia等人(2007)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在失望情境中的反应存在差异,美籍欧洲儿童比美籍华裔儿童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多消极情绪。

此外。父母作为子女的启蒙教师,对他们情绪理解、情绪调节的发展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Nancy(2007)等人的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会受到父母支持行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个体本身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另有研究表明,与关爱子女的母亲相比,忽视子女的母亲对儿童情绪表现的反馈、与儿童进行的情绪讨论较少,对子女的消极情绪报告较多。在控制智商的前提下,被忽视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发展比受关注儿童要差,如果不对其进行干预,那么当他们5岁进入幼儿园时,情绪理解能力仍然较低,而这种较低的情绪理解能力会影响到他们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也会影响他们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Garner和Estep(2001)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如果父母给予他们较好的情感干预,也许会使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更好的发展。另有研究发现,母亲的照顾策略和情绪表达会影响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的母亲,其子女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差,也会经常表现出消极情绪。

四、小结与展望

姐姐的同学范文4

追溯起来,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抱怨过:我觉得我已经把知识点分解得够细了,过程讲解得够清晰、够简单明了了,可是能听明白的学生没几个。确实如此,在老师一味的讲解下,被触动、被感动的其实只是一些学优生,更多的学生是在雾里看花,要么在老师无休止地纵深挖掘中满眼迷惑,要么失去重心,陷入幽深的黑洞,渐渐地对数学没有了兴趣,对数学越来越恐惧了。数学与儿童固然是一对矛盾体,但也不是一对完全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有效地把儿童与数学尽可能完美地对接起来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年底我有幸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儿童与数学”教学研讨会,几天学习下来,我似乎找到了研究的方向,心中有了些许的想法。回来后我把当时的想法实践了一年的时间,成效很乐观。现在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和做法写下来和同仁们交流切磋,以促我进一步成长。

儿童与数学要对接起来,可以让枯燥抽象的数学悄无声息地走进活泼可爱的儿童心里。在教学中,如何让儿童真真实实感受到、触摸到数学的存在呢?下面我将通过举两个教学实例来阐述我个人认为的解决策略。

如,学生学习三年级上册《测量》中的五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知识技能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后除了要知道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之外,随意抽取两个长度单位也要能熟练地说出进率。如果老师把长度单位之间所有进率的可能性一一进行教学后,让学生再去熟读熟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肯定是不佳的,而且也会拉长教学时间。我是这样思考的:5个长度单位,进率有10的、100的、1000的……一只手也正好有5个手指头,指头之间有叉口,于是我从大拇指开始依次给5个手指头取名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为了把进率结合进来,我还做了实验,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正好放下3个手指头,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就是1000,其余相邻的两个指头的叉口正好放下1个手指头,所以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如果要解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看下指头就知道了;如果要解决米和厘米、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它们之间都是相差2个叉口,就把每个叉口的进率10与10乘起来就可以了;米和毫米之间的进率也是一样的思考模式,它们之间相差3个叉口,每个叉口的进率都是10,就把3个10乘起来就可以了;即使是要三年级的小朋友解决千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也不是难事了,他们已经掌握了思考的模式,会条件反射地把每个叉口的进率乘起来:1000×10×10×10=1000000。

如果只因我们是普通老师,在真实的数据面前也没有说服力的话,那让我们再来看一位名师的教学吧。四年级《角》这一单元后面安排了一节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研究物体从坡面滚下后滚动的距离与坡面角度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三个坡面:30°、45°和60°。说句外行话,我们有很多大人都不一定能说出答案。如果上这节课的老师没有好好地去设计这节课,只想图方便,靠一支粉笔一张嘴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听,尽管老师自己觉得讲解得够透彻、够清楚了,你们认为让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下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吗?这不是为难孩子吗,这样的数学怎么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即使孩子接受了,对孩子来说有价值吗?我们再来看看名师是怎样上这节课的,他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验前,让学生猜测:“你认为哪个角度的坡面物体滚下来的距离最远?”学生一致估计,在相同条件下,60°角的坡面上物体滚下的距离最远。但实验结果却出乎他们的意料:物体从45°角的坡面滚下后距离最远。紧接着老师并没有给他们解释,只是征询学生的意见:“还要不要再玩?”学生强烈要求再玩。此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要求:“选择哪几个角度,用什么材料实验,完全由你们自己商量并决定。”学生研究的结果是:坡面角度为38°左右时,物体滚得最远。然而,几乎所有学生对这一答案似乎还不满意。他们纷纷提出:“老师,换个桶还会是这样吗?”“老师,会不会是场地的原因?”“我想用玻璃来做坡面,这样摩擦力会小一些!结果可能会变吗?”……太精彩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没有把成人认为“有用”的数学知识强加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孩子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答案,但孩子是在真真实实“摸”数学,孩子一直是兴致高亢的、一直是开心的、一直是快乐的、一直是自由轻松的。这样的学习即使学生没学到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知识与学生在实验、比较、分析、猜测等富有游戏特质的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思考与体验相比,哪一个更有价值?答案不言自明。

特级教师曹培英说过:即使是小学数学,它的每一个结论、每一条规律,几乎都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感悟。是的,那些看似很深的数学知识、方法都可以用一种可亲近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真真实实地“摸”到具体、形象、简约的数学。当然,这条路是长远的,要想把它走好,需要老师们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成适合儿童的游戏或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数学与儿童能相对完美地对接起来。孩子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姐姐的同学范文5

“儿童节”对于我我孩提时代是个欢乐愉快的字眼。每当“六一”来临,我便会带着一颗兴奋的心去公园大玩一场,然后用日记本记下一天的欢乐,长大后,我惭惭地对“六一”感到不太重视,只会借着“六一”这个“来之不易”的假日,在家悠闲地休息,不去理会外面的世界的欢声笑语。

小时候,我只盼望着快些长大。可是如今,我长大了,却又发现失去了太多,童年天真的欢乐和无忧无虑已无法挽回,我即将跨过童年的门槛走向青年。我十分珍惜这次儿童节,我要让这最后一次儿童节过的有意义,有价值。儿童节的学生演讲稿

明天就是“六一”了,我想唱歌,用歌声倾诉我的欢乐与眷恋;我想奔跑,用轻盈的步伐在沙滩上留下童年的足迹。我想用鲜花庆祝,我想用蓝天呐喊,释放全部的激情。

但我更想用五彩的笔涂满人生的画卷。那么,让我们勇敢地跨过童年的门槛,走向生命的另一个奇异的时段。

走过童年,留下无限眷恋,

姐姐的同学范文6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把癌症称为“积聚”或“症瘕”。早在12世纪(1170年)的宋朝,东轩居士撰写过一本《卫济宝书》,提到“癌”这个名词。1264年宋朝福建人杨士瀛著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最先对癌的特征有简明叙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这个定义,形象地描述了现代医学的“癌”。

中医治癌全程参与

中医抗癌的优势是防止癌细胞转移和复发,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弥补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等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疗效,使患者达到“带瘤生存”的状态,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医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疗多从患者的全身特点加以考虑,而不只局限于癌症病灶本身。临床上,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开出不同的药方,在提高机体机能状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促进手术康复、增加放化疗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中医药治疗肿瘤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诸多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身体内部环境,并有抑癌、控制癌细胞浸润、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医治疗肿瘤的优势并不仅仅在晚期,而是全程参与癌症各个阶段中。

对尚未出现转移病灶的早中期肿瘤患者,使用中药可控制肿瘤转移扩散,从而增加手术、介入等治疗手段的成功率。此外,对于已经发展为全身性病变的晚期肿瘤患者,中药还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可增加化疗疗效,减轻化疗中出现的消化道反应及免疫、造血系统损害,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在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使用中医药,能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预防和减少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如术后气血两虚者,用八珍汤加黄芪、大枣、首乌、砂仁等补气养血和胃之品;痰瘀互结者,用二陈汤和桃仁、川红花、当归、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加黄芪、地黄、白芍、天门冬等益气养阴之品,都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全军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表示,中医药与生物治疗均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防御能力、诱导宿主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增强宿主对放化疗的耐受性等作用,二者结合运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带瘤生存”等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入,在晚期肿瘤的生物治疗中,中医药的运用越来越深入。

防癌有良方

预防癌症,首先要增强对癌症产生的认识。癌症是机体自身产生的,与体质密切相关。人的体质好比土壤,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结出了不同的果实。而中医恰好在改变人体体质、改变体内环境上起着根本的作用,因此中医抗癌的原则,就是改变体质环境,更好的抵抗癌症。

中医认为,寒性体质的人,阳气不足更容易患上癌症,约占癌症患者的七成。其中的医理,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五变篇》有提到――“肠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积蓄留止,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肠胃之间,常出现寒多热少的情况,影响了肠胃功能,邪气停留在这个地方,气血凝滞以后,积聚在一起,就容易患上癌症。中医普遍认为,如果脾胃的脉象较弱,多会伴随虚寒的体质。舌象上看,出现舌淡、胖、边有齿龈,也是寒症的一种迹象。

偏寒的体质,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造成。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阳气到了一定岁数以后就会逐步衰退,这是一个自然代谢的过程。可谓:“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四十岁以后,阳气逐渐衰竭,机体的免疫监控能力就失调了,身体无法识别好细胞和坏细胞,不能把坏细胞抓出来消灭,坏细胞就在身体里积聚起来,就容易得癌症。而且癌症病发,从一个癌细胞到肉眼能看到的肿瘤,中间可能需要15年或更长的时间,所以从现象上看,中老年人患癌症的几率更高。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肿瘤科主任李忠表示,有人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质偏寒,其实阳气与性别无关。大部分女孩子爱美,冬天也穿得少,久而久之就容易减损阳气。而且女孩子往往更嗜好冰激凌等冰冷的甜食,后天生活习惯更容易造成体质偏寒。因此,不管男女都要注意尽量少吃爱吃生冷的食物。

如何改变体质状态,可以说是预防癌症的关键环节。中医里面有一种“温阳法”,提升阳气的功能状态,方法一般有两类。一是中药内服――甘草;甘草有个别名叫“国老”,就像古代社会位高权重的老人家,专门负责调和人际关系,甘草的作用也类似。甘草性温,能调和解百毒,是名符其实的温阳抗癌的药物。现代药理学也证明了,甘草所含的甘草次酸、甘草酸,都有非常好的抗癌活性,因此甘草具有扶正、温阳、抗癌的作用,是日常防癌保健的一个非常好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每天10克甘草,煮水、熬水作代茶饮即可。二是饮食疗法;体质偏寒的人,可以选择多食用温性的食物,对改善体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比如:糯米、羊肉、鲫鱼、大葱、姜、大枣、荔枝、红糖等都是性温的食材。

科学看待中医抗癌

现在大众对于中医治疗肿瘤存在着不少误区:有的患者认为中医可有可无,非要到手术和放化疗都“没辙”才来求助;有的患者则对中医寄予太高希望,甚至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仍不愿接受手术和放化疗。另外,不少病人还认为随便找个老中医开些中药就能“扶正祛邪”,达到带瘤生存的目的,其实这些都是人们对中医治疗肿瘤的误区。

误区1:癌症患者身体虚弱应该大补

案例:周大叔在过年前查出患有结肠癌,刚做完手术不久,医生准备下周开始给周大叔进行放疗。周大叔家人担心他的可能身体承受不了,所以有空就会熬煮大补汤给周大叔补身。

很多人认为各类名贵药材“齐上阵”是给癌症患者最为有效的进补手段,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万物精华浓缩在食物中,传统的中医食疗理念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癌症患者放化疗之后体质虚弱的情况。但需辩证施食,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进补才能有的放矢。肿瘤病人治疗时和治疗后,都需要充分的营养摄入,但也不能“十全大补”。对于肿瘤患者而言,通常经过放化疗之后,脾胃功能会非常不佳,大剂量的进补佳品是很难补进去的。如在病人放疗过后的身体情况非常弱,应该用扶正的药物,身体恢复后就可以运用驱邪的药物。并不是说什么都“一补了之”。

误区2:中医无创治疗只用中医就好

案例:钟先生经常胃部不适,他认为自己只是普通的胃炎就没用多加注意,在前年的体检中发现他所患有的是胃癌而不是简单的胃炎。医生建议他要马上做手术并需要进行化疗治疗。钟先生很害怕做手术和化疗,表示不要西医治疗,要选择中医治疗癌症。

这种想法是不利于肿瘤的治疗的。这类患者对中医药治疗寄予过高的期望,希望单纯通过中医药治疗使得肿瘤得到控制。中医药治疗常通过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抑制癌细胞,扶正抗癌的作用。西医对于肿瘤治疗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对于早期胃癌,现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病人不能因为对治疗方法的不了解就不选择更有利于治疗的方法。

对于是否采用中医、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中医治疗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于年龄较大、一般情况较差、细胞分化较好、肿瘤进展缓慢、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可予单纯中医药治疗。但对于恶性肿瘤,许多临床的经验已证明,单一的治疗手段都不太理想,相反,中西医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更有效。因此中西医共同治疗癌症没有矛盾,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协同作用,不应被截然分开。

误区3:药石无灵才想起中医

案例:张女士在去年6月突然觉得下腹坠胀、腹痛不适,经检查后诊断为晚期恶性卵巢癌。由于张女士的病情已经到了肿瘤晚期,穷尽了所有西医的治疗也没能减缓癌细胞扩散的步伐。此时张女士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求助于中医。

其实病人到了晚期肿瘤负荷过大,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再来寻求中医药治疗,无异于螳臂挡车,常难以奏效。中医药的治疗要尽早介入,在机体能正常吸收代谢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误区4:抗癌药方可以直接照搬

案例:李女士自从3年前患有乳腺癌之后,一直积极治疗,听从医生的治疗指导。经过手术与化疗后,李女士的乳腺癌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李女士担心自己的癌症会复发,认为中医主要是以验方、秘方为主,可以直接照搬。只要听说有什么药方可以治疗癌症,就会自己尝试该药方治疗。

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善于整体施治,同时也讲求个性化的治疗,中医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病人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此不能直接照搬别人的药方往自己身上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