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流众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流众生范文1
关键词:绿色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生态流量;保障措施
0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对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影响。水资源作为战略性经济资源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水利水电工程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中,同时,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调度及建设进程,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有助于大幅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提升。
1保障生态流量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的,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了提升生态流量保障力度及实效性的重要性意义。严格遵循绿色发展原则,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充分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调度及建设等职能,对河湖生态流量提供有效保障,有助于河湖更好的进行自然发展,大幅度降低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使得河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更好的发挥出来[1]。
2绿色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建设中的生态流量保障措施
(1)实施高质量的河湖生态流量调查操作。通过充分考量各地方区域“一湖一策”方案编制工作的开展情况等,针对具备较高重要性的河湖开展专门的生态流量实际情况调查操作,其中,对深入研究河湖的生态功能定位以及需水要求等提起高度重视,合理优化流域综合规划等,同时,对水资源的实际开发、使用情况开展科学分析,并采取有效手段,明确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相关装置的要求及建设执行情况,针对河湖生态流量的满足度开展合理评价。此外,积极收集及分析实践经验,明确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过程中已经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原因,并开展省内及流域内生态流量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2)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进程。根据相关文件内容,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各小型水电水利工程开展改造、调整等措施,积极优化此类工程的退出管理,就可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并且难以实现改造的工程,开展退出或者循序渐进的关停操作。同时,科学开展小水电运行方式调整及生态化改造等操作,推进小水电的绿色建设进程,有效建设绿色小水电示范站,以确保下游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对只具备发电职能的长距离水电站加以有效限制,并应注重严格依照绿色小水电标准开展相关的扩建操作。针对改造及限制前后制定不同的电价,以补偿企业泄放出去的生态流量,予以自主退出的电站一定的政策补偿等,有助于促进小水电企业开展绿色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性提升。(3)合理设置生态流量。在充分考量河湖生态保护要求基础上,合理确定生态流量的控制断面,同时,细化设计各控制面生态流量的管理先后顺序及目标。针对批复完成的相关规划及文件等中已经指出生态流量目标的,应在各地方区域水资源管理及调度等操作实施的过程中对其加以有效落实。各地方区域相关部门在指导设计流域区域综合规划等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河湖生态流量开展合理的设置操作,同时,和上层位进行衔接及协调操作[2]。针对审批完成并应投入使用的水利规划,基于现实需求合理实施中期评价操作,对其中和上层为规划要求不符以及流量目标不清晰的,应基于所规定标准及要求等进行相应调整。各区域相关部门引导设置河湖生态流量保护计划,明确各流域区域生态需水总量以及湖泊生态水位控制标准等,编制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管理规划,推进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进程。(4)对水资源开发及利用加以科学控制。以节约水资源为中心,深入贯彻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水资源消耗强度及总量双重控制操作,全方位推进水资源节约性社会的建设操作。同时,采取合理手段,提升取水许可审批规范性,针对河道以外水资源取用量达到或者超出规定指标的、以及河道内生态流量在较长的时间内始终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地方区域,应对其建设工程提出的新增取水许可采取停止审批的操作。就取水许可管理名单中的门户及单位以所设计的计划用水标准对其用水进行管理,同时,参考生态用水满足情况等,遵循丰增枯减原则合理优化水资源利用方案。针对新增的跨流域引调水工程等,需要重视对三先三后要求加以良好落实,确保所取用的饮水断面中水资源的总量不超过上游水量的四成。针对存在严重拥挤、占用河湖生态用水的区域,设计和有效落实用水总量消减计划,经由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以及再生水利用等方式,循序渐进的将遭受挤占的水量退还给河湖。个别用水量达至临界指标的区域,应对其采取高耗水项目审批暂停操作,并对其开展的河道外取水及用水操作加以有效限制,促使河流敏感期生态水量保障操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个别水资源匮乏的区域,可建设人造水景工程,并严禁将恢复生态作为理由,开展大景观等的建设操作,导致水资源浪费问题的产生。(5)提升生态流量执法监管实效性。创建完善的联合执法制度,推进区域间、区域及流域等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实现进程,创建河湖生态流量专职监管部门及相应的相应机制,促进现场执法实效性提升。同时,积极完善下泄生态流量日常巡查制度,重视将随机抽查及专项整治加以合理融合,对严重影响河湖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占用河湖生态用水等行为,进行严格的查处。
水流众生范文2
厦门市流域概况及“十三五”水环境治理取得成效
厦门市境内主要包含岛外9条溪流,皆为独流入海水系。其中过芸溪流域隶属海沧区,后溪、瑶山溪以及深青溪流域隶属集美区,官浔溪、埭头溪流域隶属同安区,九溪流域隶属翔安区,东西溪和龙东溪流域均有翔安段和同安段2部分。“十三五”期间厦门市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提升,国控断面水质逐步稳定,水质指数持续降低;小流域省控断面2018年全部消除劣V类。2020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主要流域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主要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小流域“以奖促治”断面水质达标率、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和饮用水水源地等水质实现“6个100%”[1]。2020年2月,厦门市西溪隘头潭国控断面水质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全国第六[2];3月排名全国第三,排名创历史新高[3]。
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缺乏厦门市由海岛和大陆两部分组成,境内重点流域短促均为季节性山溪河流,里程短、坡度大、汇水面积小,无较大天然湖泊,降雨不易收集和储存,水量随季节变化明显,雨季存在行洪安全问题,而枯水期则水量不足,甚至出现断流现象,生态需水和景观需水量得不到保障,水资源开发难度大。根据2020年水资源公报[4],厦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4亿m3,全年水资源总量仅为5.453亿m3,比上年减少50.15%,比多年平均值减少55.82%。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骤减。2020年全市平均降水量937.5mm,比多年平均值1513.3mm减少38.05%,属于特枯水年。厦门市是福建省城镇化水平最高、淡水资源最匮乏的典型水资源约束城市。2.水环境有待提高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省控断面全面达标,水质明显好转,但部分月份水质仍存在不达标现象,重点河流水质存在超标风险。加之岛外大部分溪流径流量小,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差,部分溪流市、区两级监控断面还存在劣V类水质。河流上游或者沿岸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耕地,季节性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岛外4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使得城镇污水量迅猛提升,污水配套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显现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3.水生态受损厦门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981km2的生态控制线(占厦门陆域总面积的57.7%),并在《美丽厦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中全部作为全市陆域生态红线实施线,按照强制保护与限制开发进行差异管控[5]。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东西溪流域汀溪水库及上游、莲花溪上游、澳溪上游等区域的水生生物的数量在减少。局部流域上游农业开发导致多处河岸紧邻农田,河道与农田之间的宽度达不到缓冲效果;中下游河道部分河岸硬质化,无法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进行削减。总体来讲,河道下泄流量减小、护岸硬质化缓冲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不足是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受损的主要原因。
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保护目标到2025年,厦门市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比例达到83.3%;国省控考核断面不出现劣V类水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恢复有水河流1条。2.主要任务及对策2021年,厦门市根据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新时期、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梳理当前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现状以及形势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6]编制工作,重点围绕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流域水资源保障程度提高、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这3方面提出对策措施。(1)水环境质量改善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农村污水整治、保护区退果还林生态补偿、水源涵养工程、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饮用水源地监管等多项任务。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莲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推动枋洋水利枢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稳步推进古宅水库、石龙水库等“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强化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流域精细化管理。对岛外9条溪流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排查,实施以国省市区控制断面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相结合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管理。坚持“一河一策”,系统治理、精准施策,逐一研究解决方案。对入河排放口整治情况进行“回头看”,开展全覆盖检查监测,建立入河排口日常巡查与长效管理机制。补齐城镇污水治理短板,推进排水管网溯源排查与雨污分流改造。针对重点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农村雨污分流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不稳定、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市政管网正本清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和维护、缓冲带建设、生态沟渠维护等对策措施。(2)水资源保护强化水资源保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恢复和保障生态流量,加强农业种植节水技术的推广。严格控制区域水资源利用总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应用喷灌、管灌、微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鼓励、支持、实施区域内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建立生态补水制度,开展可供水源分析,推进生态补水。按近期及远期规划,分批实施补水调配和保水工程。近期,拟开展九龙江雨洪及马銮湾再生水厂工程至过芸溪补水工程,前场污水处理厂至深青溪补水工程,以及内田污水厂至莲溪和九溪生态补水工程。(3)水生态系统修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实现从单纯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到“三水共治”生态保护模式的转变。一要加强流域沿岸缓冲带巡查,对侵占河道或者缓冲带的农田落实退耕还河,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流域边界。二要实施河湖健康诊断和流域湿地恢复建设,构建水—岸—陆梯级植物景观,提升河岸缓冲能力。三要积极防控外来有害物种,加大土著鱼类等水生生物保护力度,通过生态水系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补充生态基流,提高流域生态流量,满足水生生物生长需求,保护流域生物资源,增加水生植物多样性,提升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四要试点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结语
水流众生范文3
1、中小学生溺水死亡事故多发生在夏季、节假日或放学后。
2、多发生在农村地区,2012年发生的5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均发生在农村。
3、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
4、多发生在学生自行结伴游玩的过程中,有的是结伴下水游泳溺亡,有的是失足落入水中,有的是为救落水同伴致多人溺亡。
5、多发生在小学生和初中生中。近年来发生的溺亡事故中,中小学生占85%以上。
6、事故容易引发其它社会矛盾。死者家属情绪激动,易作出过激行为,造成不稳定因素。
1、安全教育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自主行动意识强,但人生安全意识缺乏,容易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现在,我们大多数学生都有安全教育课程,但是因为与成绩无关,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堂教育流于形式,老师们对安全教育时常挂在嘴边,许多学生却“只是听听而已”。学生只知道不能做什么,不知道遇到危险怎么做。
2、校园管理薄弱。如:去年8月30日,鄂城区汀祖镇凤凰村小学一名学生在校园做卫生,在学校边池塘洗拖把,不慎跌入池塘溺亡,学校管理不严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3、社会监管缺失。许多溺水身亡的中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需要监护人足够的监护和教育。但是,我们现在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很难顾及到孩子,缺乏监护意识,对孩子往往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安全教育意识更是缺乏,致使悲剧发生。特别是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监管几乎处于空白。遇到中小学生下水游泳,很少有人主动劝导制止。
4、危机意识不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面上的应急,忽视了点上的预防,防范中小学生溺水事故的意识不强,一些危险和重点水域没有警示标识,没有安排船只和人员巡查,没有专门的救援队伍和装备,没有开展相关的应急救援演练。
5、活动场所建设滞后。由于中小学生课外活动场所建设滞后,学生放学放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导致选择结伴戏水的可能性增大。
1、走出课本,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只有教育孩子学会游泳和自救,才是减少孩子溺水身亡的最好方法。在形式上要完全打破一贯的课堂式讲授方式,更多提倡体验式教育模式。一是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必修课,纳入教学考核。二是要加强管理,严明纪律,明确要求中小学生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下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保障的水域游泳,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游泳课、指导青少年学生熟练掌握游泳的技巧和自救方法。四是学校要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溺水救援的演练活动,让师生参与互动。定期开展预防溺水的安全教育专题活动,以典型事例警示学生,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2、多方联动,把好预防第一关口。一是建立健全各有关部门,学校、家长和中小学生参与、各负其责的防范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学生游泳活动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网格等基层单位的作用,走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实时摸排情况,提醒广大家长切实提高防范意识,加强暑期对未成年子女的看管,坚决杜绝溺水事件发生。充分发挥学校作用,要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广大中小学生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充分发挥救生协会、游泳协会等团体的作用,组织他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游泳培训, 学会必要的游泳与自救技术,联合共青团,少先队,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二是要组织对危险水域进行排查,在江(河)边、湖边、水塘边等设立安全警示牌,对于潜在溺水点,各地方政府应责成相关部门根据位置、环境等具体情况综合考察,逐一进行排除、评价、分级,确定容易引发溺水事故的危险水域,设立游泳安全巡视员或义务巡视员监督管理员,并进行公布宣传,使大家对危险心中有数,对于工地水塘等危险水域要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填埋或建立围墙。同时,聘请一些热心群众、教师、离退休人员,组成夏季孩子安全监护小分队,加大对易发生溺水事故地段巡逻力度,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提醒,尽量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
水流众生范文4
一、体会生动英语,培养口语兴趣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英语就是课本上的文字或者磁带放出来的录音,学生看到或者听到一句话时,直接联想到的是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位置或者这句话的特定含义,却不能对听到或看到的内容做出回应,表达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英语被束缚在书本里,学生很难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了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使英语在学生心中变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英语的魅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在听力材料中听到“I can’t agree with you more”这句话时,学生的理解一般是“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然而,如果放在视频中,看到说话双方是在互相握手并且微笑着说出这句话时,学生就会结合场景思考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很快就能掌握这句话的意思,即“我再同意你的观点不过了”。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这样的体会并累积下来,自然就会觉得英语不再那么枯燥,并会试着在日常交流中运用这些语句。再如,人们在用“no problem”这句话时常常伴有“ok”的手势,通过教师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肢体语言,在下意识的模仿中使语调和肢体语言更加协调自然,从而消除英语刻板教条的印象,提升学习兴趣。
二、了解口语语法,追求准确表达
口语中的语法规则一直是困扰中职学生英语的一大难题,他们经常觉得一句话的每个单词都能听懂,可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却出现很大偏差,交流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口语中的语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加强学习。
第一,注意语调、重读、省略句和上下文。一个简单的单词“hello”,说话者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可以是疑问、惊喜、试探或愤怒,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去感受。再如“Jim, it’s not your fault.”这句话,用升调说出来表达的是疑问和责怪,理解为“吉姆,这难道不是你的错吗?”而用降调说出来表达的则是肯定和安抚,即“吉姆,这并不是你的错”。
第二,出于方便、简洁和长期的语言习惯,英语在日常交流中会使用大量的省略句。例如“—Hurry up.—Coming.”回答者其实表达的是“I am coming(我马上就来了)”,有的学生可能会理解为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实际上这就是一种习惯性表达而已。再如“How do you feel today?”回答可以是一个简单的“Better(好些了)”,也可以在比较级前加程度修饰词“Much better(好多了)”,完整的表达是“I feel (much) better today”。以上两例都是口语中常用的省略句,学生应注意积累。
第三,由于说法双方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句子多意。例如回答“Were you in the bank yesterday?”这句话时,因回答者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得出三种回答:其一,“No, my classmate was in the bank yesterday”,言外之意是你如果想咨询银行的情况得去问我同学;其二,“No, I was ther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我在那里;其三,“No, I was at my home yesterday”,昨天我在家。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因为双方的关注点不同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这也是口语的一大魅力。只有理解这些表达方式中独特的口语“语法”,才能避免在谈话时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
三、准备话题内容,积极参与对话
交流的本质在于谈话者之间信息的传递,一方给出信息,另一方给出回应,就像打篮球一样,一个话题在不同的谈话者之间来回传递,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才能保证球赛的精彩。有些学生将课本上的对话背得很熟,但是一离开课本到自由交流阶段,就会觉得很吃力,想说的话表达不出来,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产生气馁的情绪,不愿再开流,越困难越不想开口,越得不到锻炼越觉得困难,这样下去就会形成不再张口用英语交流的恶性循环。因此,作为学生,要想做到自由交流就不能依靠课本上的对话,应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交流,鼓励自己勇敢开口,哪怕只是几个单词。最开始追求的目标是让自己被听懂,然后要求自己表达完整的句子,逐渐减少语法错误,纠正发音,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进步。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想要改变学生不愿开口的习惯,教师需要改变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做定题演讲或自由演讲,在演讲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来修饰和完善自己的表达。例如在Unit1中的Talking about characters就很适合学生演讲,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方式以及人物与演讲者之间发生的故事这三个方面考虑展开演讲。由于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的演讲都是非常精彩的。在演讲结束时,教师带动听众给演讲者以热烈的掌声,这种积极的回应能够鼓励演讲者,让他们更有信心去表达观点。在组织多次演讲之后,当学生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自信且思维也相对成熟时,教师就可以逐渐让学生过渡到自由交流阶段。另外,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从各个渠道获取信息,和同学一起围绕话题展开讨论,也有助于提高口语交流水平。
四、以听力辅助口语,帮助信息交流
口语交流的一个重要基础是能够听懂对方的话,如果连对方在讲什么都没弄清楚,即使语法学得再好、词汇量再大也不能实现真正的交流。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首先得要保证他们的听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听力,并重点选择对话类型的材料,帮助学生营造交流的氛围。
课本的听力材料是学生听力训练的第一步,学生要反复听,并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复述自己听到的内容,交流对比所听到的信息,以竞赛的方式提高听力水平。在熟悉了听力材料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造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用表演展示听到的内容,例如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有“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What happened to you?”“ What’s the trouble with you?”“What’s up?”等多种表达方式,听力中用到的可能只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一种,那么教师应该在情境对话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展开对话,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表达技巧。
另外,在英语世界中,不同的人表达同一个事物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因为这些词汇可以体现出每个人的特点。例如,小孩子说到“猫、狗、猪”这些动物时会用比较可爱的词汇kitten、puppy、piggy,而一个成年人更多会用到cat、dog、pig这些词,然而对一个农夫而言,他常常用到的可能是tomcat、collie、swine,由此可见,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点会有不同的表达。再如代词it,he和she的使用,当提到一辆轿车时我们会用代词“it”,然而,在西方的语言情境中,当人们提到自己非常喜爱的车时用到的代词却是“he”或者“she”,这是因为太爱车而将它人格化了。在英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学习、去积累,要充分注意细节,切不可断章取义,并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英语思维,这样才能在长期的训练之后讲出一口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
水流众生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原因;措施
中学阶段是一个学生全面接受教育、培养兴趣爱好的关键阶段。中学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全民健身运动及竞技体育的基础,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教学的有利补充,有利于增强体质,挖掘潜能,展示特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它主要包括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以及校外体育、家庭体育等多种组织形式和内容。[1]一是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的有益补充,现代的体育教学单纯的依赖体育课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已经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手段,安排学生利用一部分时问来复习和巩固在课掌教学中所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使学生掌握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和提高运动技巧。二是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生理的需要和精神娱乐的需要。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发挥自己的爱好、特长、聪明才智,发展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满足自己在生理和精神娱乐的需要。三是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途径。学生可以把在体育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对体育技术、技能、知识理解。在己获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并能不断地发现新的认识,掌握新的技能。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不断地去探求知识,刻苦地学习,并且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以及手脑并用的能力。四是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学生通过创造美、鉴赏美、感受美等活动,可以发展其审美能力。通过参加有益的体育公益活动等,可以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加具有爱心。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五是课外体育活动是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个人的志趣、爱好、特长以及各种才能都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因此,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并及时培养和训练,防止人才的埋没。
二、六盘水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本研究抽取了六盘水市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主要选取了是8―9年级的中学生,总人数为300人,其中初一100人,初二100人,初三100人。
1、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程度
调查发现,男生对体育兴趣略高于女生,同时认识到多数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感兴趣。
2、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功能有较全面、明确的认识,对促进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不足之处,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如发展个性和锻炼意志。
3、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所选项目
调查显示,男生喜欢对抗性强,活动量大,具有身体直接接触项目,而女生要喜欢一定活动量,无对抗性无身体接触的项目。
4、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调查显示,男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高于女生,女生不参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明显高于男生。
5、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调查显示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时段。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段主要集中在下午,学生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锻练,中学生在清晨和中午进行锻练的人很少。
调查结论分析(1)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有较为正确的认识,超过80%的中学生喜爱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较为集中,主要是强身健体和兴趣爱好。(2)由于男、女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喜欢轻松、竞争不激烈运动项目做为自己的最佳选择。(3)在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次数选择上,男女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男生显著高于女生。(4)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清晨。
三、影响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原因
1、课外体育活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社会、家长以升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很难改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虽然从表面上看每周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是活动的学生,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学校在不少情况下都是为了应付检查,作给领导看的,片面抓升学率,一切围绕中考转的情况依然存在。
2、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各科作业太多,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来完成作业,有的甚至做作业做到晚上十二点,影响了学生第二天早锻炼。
3、课外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器材少。现在许多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体育活动场地少,器材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校以安全隐患为由把原有的室外单杠、双杠、肋木、平梯、跷跷板等学生喜欢的体育设施拆掉。其它体育器材没有专职的教师管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器材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毽子等都是学生自带,学校没有提供必要的体育器材。
4、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单一。有些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统一管理,没有体育教师指导,都是以班主任安排一些简单的体育锻炼如跑步、做操等。谈不上丰富多彩,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5、课外活动,只求安全。在体育运动中,“安全第一”不可少,但学校体育也不能为了安全而不搞运动。因为体育活动过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在运动过程中,稍有不当就易发生伤害事故。目前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了避免伤害事故,采取了一些消极预防方法,对体操、田径等危险性较大项目,不想开展。学生活动内容相应减少,学生的运动激情相对减退。[2]
总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提高升学率成为了每个学校的根本任务,而我们的体育课通常被称为副课,根本不受重视,所以随意占用体育课巳成为我们现阶段中学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没有浓厚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更多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是没有必要的,希望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课的学习上。
四、改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措施
1、教育部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全面推行素质教体育育,用行政的手段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资金投入,并逐年按一定的比例递增,以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从客观上改善学生锻炼的环境。同时制定有关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优惠政策,防止经营的场馆因收费太高而把大量的学生拒之门外,针对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逐步将课外体育活动向社会和家庭延伸,充分利用其资源来弥补我们现状不足,让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由校内走向校外,走向社会,完善终身体育的意识。[3]
2、学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办学思想,严格执行学校双休日制度,按照“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女生的体育意识。
3、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安排一些娱乐性、节奏性强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形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等,同时对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考评,作为集体、个人学期末评优的条件之一。
4、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锻炼中应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和生理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相结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切实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
5、全体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中的作用,切实、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将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好,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断研究和发现不同时段学生对体育的倾向,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其更具时效性。同时,应加强健身锻炼知识、方法和卫生保健等内容的传授。[4]
【参考文献】
[1]曲总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杨哉.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2).
水流众生范文6
关键词: 超声检查;胎儿;淋巴水囊瘤;中晚孕
胎儿淋巴水囊瘤较少见,国内经超声诊断此病的文献报道不多。现将我院产前超声检查并经引产、病理证实的8例中晚期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6月~2008年12月来我科常规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孕妇,经超声检查诊断胎儿淋巴水囊瘤8例,年龄20~40岁,平均27岁。孕周20~38周,均经引产、病理检查证实。
1.2 仪器
使用GE730 PRO 彩超仪,探头:3.5MHz,仪器条件:中晚孕胎儿模式。
1.3 方法
孕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重点观察胎儿头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软组织,测量囊肿大小,观察囊肿形态及内部回声、毗邻关系。
2 结果
本组8例胎儿淋巴水囊瘤,中期妊娠6例,晚期妊娠2例,均为有分隔水囊瘤。7例发生于颈部,1例发生于左腋下。囊肿界线清、包膜完整,囊内见网状分隔光带(图1),部分呈车轮状排列(图2),隔内暗区透声性好,囊肿位置较固定,不因胎动而变化。8例囊肿附着处之头颅、颈椎、胸椎及肋骨走行自然,排列整齐,无缺损。
2.1 中期妊娠声像图特点
共6例,孕龄20~24周,颈部囊肿5例,左腋下1例;其中1例为单纯性囊肿,5例伴并发症。囊肿最小约50 mm×30 mm,最大约95 mm×78 mm。检查发现1例孕20周为宫内死胎,死胎胎头已变形,颈部囊肿约80 mm×75 mm,合并胸腹水,羊水极少、几乎无羊水暗区。其余5例为活胎。2例伴心胸比例增大,主动脉与肺动脉连接关系正常;1例颈部囊肿最大,伴胸腹水及皮下组织水肿。孕21周1例为双胎(双卵双胎):左臀位胎儿正常,右枕横位胎儿颈部囊肿约71 mm×44 mm,合并腹腔积液,双肾显示不清,四肢长骨与孕龄不符,明显偏短;引产后病变胎儿与另一正常胎儿对比,双肾较小,四肢长骨短。孕24周1例,囊肿位于左腋下(图3),约65 mm×53 mm,肋骨清晰自然,无缺损,无并发症。
2.2 晚期妊娠声像图特点
共2例,孕30周1例,颈部囊肿约75 mm×46 mm,无并发症;孕38周1例,颈部囊肿约140 mm×104 mm,囊内分隔光带粗细不一,隔内见细小密集光点,合并羊水增多,羊水指数达207 mm。图1 颈侧分隔性囊肿图2 颈后车轮状囊肿图3 左腋下分隔性囊肿
3 讨论
胎儿淋巴水囊瘤又称胎儿水囊状淋巴管瘤、淋巴管囊肿。病因未明可能与Turner综合征和三体型相关,也与淋巴系统发育不良有关[1]。多数认为,可能是在淋巴系统发育过程中,颈部淋巴管与颈内静脉未能正常连接,从而导致颈部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淋巴管的极度囊状扩张,也可出现全身性非免疫性水肿。囊肿发生于颈部的约占80%,其他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2]。本组8例中,7例发生于颈部,其中6例发生于颈后,1例发生于颈侧,1例发生于腋下。该病较罕见,发生率为1∶6 000[3]。本病发生率虽仅占胎儿异常的2%~3%,但在围产期中死亡率却很高[4],预后较差。本文中除1例孕20周时出现胎死宫内,其余也选择了终止妊娠。胎儿淋巴水囊瘤分为有分隔水囊瘤和无分隔水囊瘤。无分隔水囊瘤因体积小易漏诊。有分隔水囊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在胎儿颈部及腋下或其它部位出现一较大规则圆形囊肿,囊内见多房性网状分隔光带,典型者呈车轮状排列,囊壁及膈上见散在点状血流或无血流信号,隔内暗区透声性好,较大囊肿内伴细小光点漂浮;囊肿位置较固定,胎动不改变其形态;囊肿向体表外突出,附着处之颅骨、脊柱无缺失。多房性分隔及清晰的囊内暗区,是本病诊断的要点。此点与脑膜膨出、脑脊膜膨出、畸胎瘤、血管瘤等不同。有分隔水囊瘤,常伴多种畸形。本文单纯性囊肿2例(25%),伴并发症6例(75%),主要为胸腹腔积液、心腔扩张、四肢长骨发育不全等;其中2例颈部囊肿较大者出现胸腹水,并伴皮下组织水肿,是否提示胸腹水的出现与囊肿大小相关,还需要更多的病例支持。有分隔水囊瘤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形为Turner综合征(45,XO)(占75%),其次为18三体(占5%)及21三体(占5%),其余15%的水囊瘤胎儿染色体正常;伴发的心血管畸形主要为主动脉缩窄(见于40%以上的Turner综合征胎儿),伴发胎儿水肿时,可在68%以上Turner综合征中出现,有分隔水囊瘤的染色体正常胎儿82%会发生水肿[5]。
关于此病的早期诊断,国外报道:最早可在孕10~14周经腹或阴道B超检查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T),若NT>3 mm,则发现胎儿颈部囊性淋巴瘤(NCH)[6]。国内报道:超声在孕10~14周开展胎儿NT检查,胎儿NT>3 mm,NCH诊断率为60%[1]。有分隔水囊瘤多在孕10周后检出,呈多房、相对较大,多发展为非免疫性水肿,胎儿死亡或终止妊娠者可达88%[7]。
胎儿淋巴水囊瘤因合并多种畸形,孕妇多选择终止妊娠。利用超声无创、图像直观及特异性声像图表现,超声检查对筛查此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8]。
【参考文献】
1 李映桃,陈小兵,梁伟翔,等.胎儿颈部囊性淋巴瘤的超声诊断[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10):591593.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412.
3 詹姆斯.高危妊娠:处置的选择[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06507.
4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第3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255.
5 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73.
6 Stevens SL.The use of nuchal lucency as a screening tool in first trimester sonography[J].J Diagnostic Medical Sonography,1998,14(6):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