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的功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的功过范文1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公民社会;“微博打拐”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溯源
“公民社会”的概念源于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在哈贝马斯看来,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是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众。”“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的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地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众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作为公共意见的载体的公众形成了,就这样一种公共领域而言,它涉及公共性的原则——这种公共性一度是在与君主的秘密斗争中获得的,自那以后,这种公共性使得公众能够对国家活动实施民主控制。” 因此,在哈贝马斯的时代,公共领域不仅包括了“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和市民协会,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公会和其他组织等”。
二、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表达意愿的一个重要场所,“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公共空间,社会个人或群体以公共性的关怀为观察点,对涉及到社会公众利益或公共事件的问题进行关注和讨论,形成公共领域利益诉求的、表达的公民行动,并对现实世界中社会公共事件的进展和决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相对匮乏的中国而言,网络为我们这个国家数量庞大的公众群体提供了一个有能够有效而迅速地获取信息、表达意愿的平台。这样,在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公共领域——网络公民社会。
在我国,各种具有自发性和开放性的网络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已经成为网络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以QQ群、BBS、微博(群)、SNS社区、博客圈子、聊天室等形式存在的网络公共空间,为兴趣和爱好相似或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们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有效平台。“网络公民社会突破了现实社会中的公民社会组织在地域交流上的种种制约因素,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媒介,使得关系到广大社会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性问题的讨论可以在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流平台上进行,从而给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三、网络公民社会的兴起
(一)热点事件层出不穷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了一个更加自由的讨论平台,为人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网络交流具有信息的即时性、参与交流的灵活性、网民参与的自主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等特征。” 因而,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可以说是网民意见的集合,是网络社流互动的产物。在对这些热点事件进行关注的过程中,网民们经过交流和讨论而形成的意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从而促进公民权利的维护。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3家论坛(BBS)、2家微博客和2家社交网站(SNS)的统计,在汇总出的2012年的20大热点事件中,帖子数量超过500万条的热点事件有12项,超过1000万条的事件有6项,而最受关注的“与反日游行”事件的帖子数量甚至超过了1亿。
微博用户数量的快速攀升,给民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聚焦时事内容的平台,因此2012年关注社会公共问题的网络贴子数量明显高于往年。热点事件的层出不穷体现了网民关注和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利于公民意识的成长,更促进了网络公共领域和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网络社群蓬勃发展
网络社群蓬勃发展的基础是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扩大。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新增网民509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达到41.2%。
随着网民数量的日益庞大,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这些活跃的“上网者”开始自愿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沟通,甚至发起或组织某些活动,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群。一般来说,网络社群包括QQ群、Email群、MSN群、SNS社区、基于博客(或微博)形成的讨论圈、BBS论坛中网友的“版聚”等等。“与现实中的各种社会组织相比,网络社群一般具有参与成本低、交流互动效率高、自主性自愿性强等特点,具有更为明显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愿性等公民社会组织的典型特征。” 每当社会上有重大热点问题出现时,网络社群也会随之一起活跃起来,加入到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之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当中,在其他开放式传播的站点中屏蔽相关信息后,社交网站就成为了相关信息的主要传播阵地,甚至演变成网民发泄情绪、召集抗议行动的有效方式。可以说,社交网站为公共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通道,也为网络公共领域和网络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微博影响逐渐扩大
2010被成为“微博元年”,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交网络在中国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增幅达到23.5% ;网民使用率较2011年提升了六个百分点,达到54.7%。目前,微博发展成为已有超过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微博作为信息平等交流的公共平台,赋予了“缺席”的公众“在场”的权利,并提供了公共表达的可能性。“微博中意见气候的形成,越来越多地依赖‘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而这种根植于草根基层的意见气候,并不是由大众传媒的力量来主导,而是产生于某些局部形成的优势网民意见扩散、汇聚后形成的一种意见环境。”
在微博的网络结构中,公众通过“转发”和“在场”施加围观的压力,进而通过信息的快速传播来进行广泛的社会组织和动员。经由事件、毒胶囊事件、北京特大暴雨灾害等,微博广泛而快速的社会组织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被许多学者称之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它形成了跨越地域和阶层的全国性公共领域,并在网上和网下促成了某些公共行动的展开。这些都预示着微博将对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出现和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 [M]. 上海:生活·读书dan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版, 第125~126页.
[2][德]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转型》 [M].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9页.
[3]郭玉锦、王欢:《网上公共领域》 [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7).
[4]刘以沛:《试析我国网络公民社会的发展困境及解决对策》 [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1,(5).
[5]刘学民:《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J]. 政治学研究, 2010,(4).
[6]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2012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
[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8][美] 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3页。
雨的功过范文2
但花露水可不是谁都能用的,像被螨虫、蚊子等叮咬后很容易形成皮炎,如果在出现皮炎症状后,再使用花露水来止痒,这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所以我们在使用花露水前,一定要先确定好自己皮肤的状况,包括对花露水是否过敏。错用花露水,会让敏感的皮肤大面积过敏,不仅危害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
花露水是以酒精、水、香精等为主要原料混合而成的一种香水,其中含有香精约5%,含有酒精约75%,花露水的酒精比例很高,这就意味着它非常容易燃烧,如果人体大面积涂抹花露水,一旦接近明火,就会导致烧伤。像白酒、摩丝、香水之类的物品,都是要避火的物品,花露水和它们是属于同一类。所以在涂抹花露水后,千万不要立即使用明火,例如点蚊香、点烟或使用有明火的灶具等。这样的警示在每瓶花露水的包装上都会有,不知您是否注意过?
相信很多人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由于天气热,再加上蚊虫的袭击,人们很难入睡,心情十分烦躁,蚊子的叮咬又痛痒难受,为了止痒恨不得把一瓶花露水都涂到身上。可您知道吗,大面积涂抹花露水也许会给您带来很多不良反应――先是发冷,后来就是浑身冒冷汗,口渴。专家表示,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大量涂抹花露水不仅会出现以上症状,还有可能伴有头晕、恶心等现象。所以您在使用花露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过量。
另外,利用花露水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活环境,下面就把几个方法介绍给您。
如果皮肤对花露水有过敏反应,也可以用电蚊香片和花露水进行驱蚊,方法就是把花露水滴在电蚊香片上,然后再像平常一样使用电蚊香片,驱蚊效果同样不错。
洗衣物或毛巾时,可以在水盆里洒上四五滴花露水,搅拌后浸泡15分钟左右,再像平时一样进行洗涤就可以了。
在家里也可以用花露水给家具消毒,顺便为空气除菌,也是不错的!择。
如果是外出买菜、坐车时双手不可避免触及公用物品、扶手等,带上一小瓶喷雾式花露水,可随时洁手。将花露水喷在手掌上,双手搓揉,手心、手背都要搓到才行。四个小时喷一次,就能保持我们手部的清洁。花露水每次使用的时效可达五个小时。
雨的功过范文3
关键字 苯胺 功和过危害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省长治市发生一起苯胺泄漏事故,经过核查,事故发生时苯胺泄漏总量约为38.7吨,其中有8.7吨苯胺排入浊漳河,造成山西境内平顺县和潞城市28个村、2万多人受影响。污染还远及河北、河南两省,并导致河北邯郸一度大面积停水。下面就苯胺的
苯胺结构式
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为氨基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分子式C6H5NH2。是最简单的一级芳香胺。无色油状液体。熔点-6.3℃,沸点184℃,相对密度 1.02 (20/4℃),相对分子量93.128,加热至370℃分解。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暴露于空气中或日光下变为棕色。可用水蒸气蒸馏,蒸馏时加入少量锌粉以防氧化。提纯后的苯胺可加入 10~15ppm的NaBH4,以防氧化变质。
共轭结构
苯胺中的氮近乎sp2杂化(实际上还是sp3杂化),孤对电子占据的轨道可与苯环共轭,电子可分散于苯环上,使氮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减小。
苯胺结构式
化学性质
有碱性,能与盐酸化合生成盐酸盐,与硫酸化合成硫酸盐。能起卤化、乙酰化、重氮化等作用。[2]遇明火、高热可燃。与酸类、卤素、醇类、胺类发生强烈反应,会引起燃烧。[1]
作用与用途
苯胺是染料工业中最重要的中间体之一,在染料工业中可用于制造酸性墨水蓝G、酸性媒介BS、酸性嫩黄、直接橙S、直接桃红、靛蓝、分散黄棕、阳离子桃红FG和活性艳红X-SB等;在有机颜料方面有用于制造金光红、金光红g、大红粉、酚菁红、油溶黑等。在印染工业中用于染料苯胺黑;在农药工业中用于生产许多杀虫剂、杀菌剂如DDV、除草醚、毒草胺等;苯胺是橡胶助剂的重要原料,用于制造防老剂甲、防老剂丁、防老剂RD及防老剂4010、促进剂M、808、D及CA等;也可作为医药磺胺药的原料,同时也是生产香料、塑料、清漆、胶片等的中间体;并可作为炸药中的稳定剂、汽油中的防爆剂以及用作溶济;其它还可以用作制造对苯二酚、2-苯基吲哚等。
苯胺是生产农药的重要原料,由苯胺可衍生N-烷基苯胺、烷基苯胺、邻硝基苯胺、环己胺等,可作为杀菌剂敌锈钠、拌种灵、杀虫剂三唑磷、哒嗪硫磷、喹硫磷,除草剂甲草胺、环嗪酮、咪唑喹啉酸等的中间体。
健康危害
对人体的危害主要通过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人体若吸入或接触,会造成主要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和肝、肾损害等。若大量吸入会引急性中毒:患者口唇、指端、耳廓紫绀,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手指发麻、精神恍惚等;重度中毒时,皮肤、粘膜严重青紫,呼吸困难,抽搐,甚至昏迷,休克。出现溶血性黄疸、中毒性肝炎及肾损害。可有化学性膀胱炎。眼接触引起结膜角膜炎。吸入量小,长期处于苯胺污染的环境中,则产生慢性中毒:患者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伴有轻度紫绀、贫血和肝、脾肿大。皮肤接触可引起湿疹。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该品可燃,有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参考文献:
雨的功过范文4
公民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公民教育是指传授公民必要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从狭义上讲,公民教育是指通过各类教育活动,使公民增强民主意识、权利与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公民意识,增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等公民能力,成为与民主法治国家相适应的现代公民。
进入21世纪,世界上多数国家将公民教育作为本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来说,加强公民教育、培育现代公民,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明确基本内容和核心课题。
结合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三个基本方面。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公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公民法制教育,应引导公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应引导公民在价值取向、道德选择、行为得失上形成正确判断,不断提高公民自我调节的能力。
当前,应突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公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开展公民教育过程中,各国均把学校教育作为主要平台。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公民教育的途径是多样和综合的,可以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来进行。
显性教育的方式是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从小学至大学普遍开设“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课,把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融入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并根据青少年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持续实施。这是公民教育最直接的方式,因为它能把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以知识传授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从而增强公民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刻性。
隐性教育的方式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体说来,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等方式,通过学生与老师自由讨论的方式营造平等氛围;通过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等等。
雨的功过范文5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 政府 改革
一、区域公共管理概述及研究意义
区域公共管理指的就是现代公共管理学和区域科学在新时代和现实实践中有机结合出现的新理论和实践课程,但是这个理论的发展目前远远落后实践的步伐,目前,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像理论的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所具有的含义等基础问题都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为了便于更好的反映实践、服务实践,我们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区域发展是指地理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研究领域。自二战后,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中的区域结构经济均出现了显著的核心即边缘结构模式特征,为了解释这种模式的形成和演变,便与人们的研究和应用,地理经济学和新兴的区域科学领域,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区域发展研究迅速的兴起,并出现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区域发展理论。但是自70 年代末至今,这种传统的区域结构模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被打破,核心区的逐渐衰落和一些边缘区的迅速兴起以及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构建出了一系列新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格局。工业化和区域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提出了挑战,众多新的区域发展理论正处在形成之中,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由此导致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和交流,使区域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拟在回顾传统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总结评述70 年代末期以来区域发展理论的最新进展,并展望其研究与发展的趋势。
二、目前区域公共管理在我国发展及遇到的问题
1.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出于基础阶段
我们都知道任何理论的发展和出现都是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的,而在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和发展还出于比较落后的阶段,现在在国内学说术界中有一些学者正对区域公共管理有独到的见解,但人数并不多。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锋教授就是利用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制度的实践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但它只是从区域地理学的层面将创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的。在经济全球化下的前提下区域主义和区域竞争的愈演愈烈、经济市场化下的推动下区域政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显现,我国提出了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然而在国际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地区竞争力、政府间竞争理论与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区域创新研究所做的实证研究。
2.我国政策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影响
现在我国由于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单一的政府管理职能,在当今的形式要求下也发生着职能的变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来形成的政府管理职能的制约,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各地的区域公共管理还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还有缺乏区域意识,服务意识不强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推进区域公共管理中政府职能制度的完善。目前,“行政区经济”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现行行政区化。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化的冲突问题已经不能靠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调控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3.区域公共政策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区域公共政策是根据制定主体的差异划分出中央政府制定的区域公共政策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区域公共政策。中央政府制定区域公共管理政策属于元政策属基本正常的范畴;而地方政府主要制定的是具体实施政策。然而实际所遇到区域公共问题,是需要有组织完善、设计精细的一整套区域管理政策作为框架的保障。在我国这种体系尚未形成。
三、区域公共管理在我国的改革与创新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新的世界不再是以国家划分而是以区域竞争力来划分的,我们需要建设“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投资环境,建立更为有效保护产权的法制制度,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的投资区域,否则就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取胜。我国正从基础制度“国家简单化”管理到“国家精密化”管理转化。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相应制度体系与方法,政府对区域公共问题的管理仍沿“国家简单化”的思维观念和方式手段,使得目前我国区域公共问题管理的制度基础还出于非常薄弱的阶段。在国家高度集权的下,出现了一种以“假、大、空”式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简而言之,过分的滥用了国家的权力。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急需借鉴发达国家的精密化管理模式。这里所说的国家精密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管理办法。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方法,在有限理性驱使下设计的一种缜密、精细、法治的公共问题管理制度。区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变革中,人力资源的思想观,价值取向以及所在区域的文化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未来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形成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同区域内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影响。高度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使地域文化成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方法,使区域文化成为发展区域内经济的新方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Mark Dodgson,Roy Rothwell 编,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7 - 34。
雨的功过范文6
【关键词】公共治理;公民参与;困境;对策
一、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公共事务治理的参与热情也在日益高涨,公民参与公共治理越来越被广泛推行。
1、有助于推进民主行政,实现共治
民主行政倡导公正、公开、公平、自主与多元,而公民是公共治理的中心,公民有权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更多地采用公民直接参与的途径。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新时期政府希望公民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治理的过程中,以期望能更好地实现共治。在一些地方的公共治理实践中,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公民的参与。比如听证会、公共服务咨询会、民意调查等等。公民逐渐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公共治理中,公众意见的表达和公民参与的行为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2、有利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化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体现了公共治理的民主化。公共决策的各个环节都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公民若能真正参与到公共决策的全过程中来,将会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效率化。在公共问题的界定上,公民的直接参与将有助于提高其真实性及有效性;在公共决策的执行上,需要公民支持与配合,因为没有公众的积极配合,决策是无法顺利执行的,公民自己能参与进来的话,就能得到他们的积极合作;在决策实施后的评估阶段,更应让公民参与其中,因为公共决策中的公共问题是针对公众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解决的效果如何,公众最了解了,也最有发言权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上决不能缺少了公民参与,公民理应享有最终评议权。同时,公民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反映公共问题,真正帮助公众解决问题,确保公共决策的有效性。
3、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执行力
公民参与到公共治理中去,能使政府与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沟通,通过协商、对话、合作等形式使政府真正了解民众所需,为民众解决问题办实事,进而缓和政府与公众间的矛盾与冲突,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推进政府执行力的提升。20世纪末以来,我国大量的公共事务实践活动中都体现了民本位的行政理念。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倡导服务于民、官民共治等理念,也成为了推进公民参与的好势头。
4、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约翰・密尔认为,最好的政府形式不仅要求最后的或作为最后手段的最高支配权力属于社会整个集体,而且每个公民对的行使都具有发言权,并且不时地被要求参加政府或担任公职。公民参与公共治理不仅能够更好地维护公民个人的利益,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公民德智上的提升以及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在我国基层社区治理中,公民缺乏独立意识,公民团体的活动缺乏自主性也是导致社区管理的行政化现象突出的原因之一。
二、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困境
目前,公民参与公共治理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大部分公民都还未真正地参与到公共治理中去,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认识不足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认知,总体上都不具备现代民主的内涵,造成人们对政治冷漠、盲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较少有公民出于自主意识去自愿参加,就算存在参与行为,大多数也是随大流的从众行为。除此之外,还有具体执行的行政机关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不足,经常忽略公民参与,使得公民参与变得可有可无,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和人力资源支持,不利于公民参与的发展。
2、制度欠缺
建国之初,由于我国缺乏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性认识,导致我国只有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法律,却没有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制度,并且缺少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渠道。随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治理意识的不断加强,公民开始有想法,希望能真正参与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项公共事务中去,但由于以往公民参与实践行为的相对缺乏,未能给我国制度的建立提供实践经验,造成相关制度建设的粗糙性,导致公民参与的需要没能得到有效的制度支持。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制度设立的速度,造成我国现阶段制度性供给不足。
三、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对策
1、提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
首先,进行有效的公民意识培养来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可通过教育和宣传,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内化为公民的信念,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内在动力,从而有序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其次,通过公民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公民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民本位的思想,正确理解“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真正做到“由民做主”,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给予真正的尊重和支持。
2、创新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制度建设,更好地保障公民参与的各项权益,让全体公民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参照,使各项实践活动和公共参与有序进行。同时,要不断创新机制,提高民主制度建设,使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得到制度保障。应由政府、利益集团、公民等组成的主体,采用协商、对话、辩论等形式,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形成共治。在各方治理的过程中,应明确需要为公共事务花费的时间精力以及在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之下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并以讨论协商的形式来实践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最终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自由的,阐述他真正相信的事实,以防受到权力压制或者人情的干扰。即使这些决议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满意,但规范而公平的游戏程序和规则使协商后达成的结果具有合法性。
【参考文献】
[1] 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任声策,陆铭,尤建新.公共治理理论评述[J].华东经济管理,2009(1).
[3] 秦德君.三问公共事务与公民参与[J].决策,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