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典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1

委婉的歌,有凄凉的泪,悲壮的血。

历史,有英雄的无奈,勇士的回首。

它是一则典故,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率江东虎将八百,

破前秦,降四方,纳贤士,争江山。

破釜沉舟是霸王傲世,鸿门一宴是霸王胸襟。

可惜!可叹!

放走了刘邦!

于是出了暗度陈仓的隐秘,出了背水一战的无奈。

自刎于乌江之畔。

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2

一、首先我们要认识错别字

所谓错别字,一是指写错字;二是指写别字。

写错字,指写出来的字不符合该字的特定形式,写得不成字。如:白纸写成(把纸里的氏字旁写出头或加一点变成(弋)、武士写成(武字里的弋字旁多加一撇变成戈)。

写别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以后写成已后。

二、写错别字的原因

一是平时不认真,随意增减笔画导致错误。如:冉冉升起―再再生升起;免除―兔除;戈壁―弋壁。

二是因字形相似而导致用字错误。如:盲目―肓目;辍学―缀字;针灸―针炙;时候―时侯;急躁―急燥;松弛―松驰;篮球―监球;狼藉―狼籍;斧子―爷子;天涯海角―天崖海角;沧海一粟―沧海一栗;崇高―宗高;自己―自已。

三是:受同音字影响兼不明词义导致用字错误。如:贪赃枉法―贪脏枉法;甘拜下风―甘败下风;金碧辉煌―金璧辉煌;不计其数―不记其数;勇往直前―永往直前;病入膏盲―病入膏肓;走投无路―走头无路;川流不息―穿流不息。

四是受上下字的偏旁影响而导致用字错误。如:清晰―清淅;安排―按排;烦躁―烦燥;玷污―沾污。

五是不明典故而导致用字错误。如:墨守成规―默守成规;黄粱美梦―皇粱美梦;再接再厉―再接再励;滥竽充数―滥鱼充数;班门弄斧―搬门弄斧;破釜沉舟―破斧沉舟。

三、纠正和避免写错别字的方法

应该掌握足够的常用规范汉字。从字形、字音、字义上准确掌握35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具备一定的正字能力。即:掌握够用的正字标准。同时也要学习有关汉字构造方式的知识。对汉字的构造方式,传统上有“六书”之说。“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学习汉字的构造方式,可在辨别、纠正错别字、认识正确的汉字方面有的放矢。

1.探究字源法。

汉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有丰富的内涵,可以通过追根溯源的方法,查古代汉语词典,找到造字的根源,明白它的最初之意,以此达到书写正确的目的,但这个方法只适用那些字源很明晰的文字。如:溪水一水“奚”是个会意字,“奚”字的“”表示人手,“幺”表示捆人的绳索,象征被抓住的人,“大”则像一个两手伸平,两脚分开的成年人,合起来表示人用手拿着绳索拘捕奴隶。所以“溪”字下面是一个“大”字,不是“小”字。

羌族一羌族羌是个会意字,甲骨文羌是由像羊和人两部分组成,表示拿了绳索的牧羊人。羌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属西部游牧民族,以牧羊为主。

2.形旁、声旁分析法。

(1)分析形旁法。如:沧海一粟―沧海一栗,“粟”是小米,故从米,“粟”颗粒很小;“栗”是树,故从木,“栗”形体很大。明白了这点,“沧海一粟”就不会写成“沧海一栗”。

3.声旁分析法。

如:由于语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演变。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据统计,现代汉字的声音有效表音率为39%,但声旁对于识记汉字、区别字形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只要细心辨认,就能找到语音线索。

4.联想想象法。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的若能对记忆的内容形成视觉映像,则会有助于记忆,我们在指导学生认字或纠正错别字时,想象成一幅画,想象成一种情景,想象成一个故事情节,经过奇特的想象,把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使之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

5.查字典找规律。

翠绿,“羽”在字的上半部都没有勾,如翌、羿翟。在字的下部、左部、右部却是都有勾的,如翁、翎。

6.编顺口溜法。

教师可以在教学生认字、写字的同时,把编好的顺口溜教给他们,还可以在学生写错字时,鼓励他们自编、自创。这种办法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生动活泼,易学易记,师生互动,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7.查典故,明来源,知寓意。

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3

一、历史歌曲导入

歌曲等文艺作品语言精辟、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学习《难忘九一八》时,先播放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沉重、悲壮、愤恨的歌声将学生带回到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蹂躏东北的领土,发出强烈的呼喊!随着歌声的结束,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激发起来。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始终聚精会神,效果良好。

二、诗词导入

如在教学《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先带领学生朗读的诗《七律・》,略加解释,指出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然后提问:“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启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三、故事和传说导人

历史是对过去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述,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事实证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上《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一n,我先给学生们讲武则天驯服“狮子骢”的三件法宝,学生们一听“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纷纷嘘嘘不已,对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禁要多了几分好奇,接着的课我结合讲了些武则天登基后对待李唐宗室的小故事,整个课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四、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了、两个录像片段,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成语典故导入

成语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仅中国古代可引用的成语就有几十个。“反戈一击”,“卧薪尝胆”,“三令五申”,“投笔从戎”,“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草木皆兵”……都可以引用导入。学生普遍反映,常引用成语,使他们史实记得牢,只要一提起这句成语,就能回忆起相应的历史事件。

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4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貌合神离

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因此习语的翻译不仅要翻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修辞方法,还要翻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充分注重其文化差异。

本文通过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提出习语翻译的基本策略,并探讨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习惯养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统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习语恰是反映这种文化差异的极精练的方式之一。就英汉习语而言,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地理环境:

英汉语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和渔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例如,spendmoneylikewater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gobytheboard表示“(安排)落空,(计划)失败”;burnone’s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at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likeafishoutof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而中国则是陆地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与此相关的习语有很多。如“瓜熟蒂落”、“斩草除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1.2: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如:intherightchurch,butinthewrong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gotohell(下地狱去)等,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与佛、庙、和尚等有关,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1.3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人类与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宠物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如中英两国人民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英两国人们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狗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狼心狗肺”、“狗腿子”、“狐朋狗友”等。但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canineidioms),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ydog(幸运的人),Cleverdog(聪明的小孩),Everydoghas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谗猫”来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如oldcat(脾气坏的老太婆)。

1.4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the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inthe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bya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

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2英汉习语的翻译

2.1直译法

直译法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误会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持习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方法。翻译时使用直译法能保持原文风格。如:

(1)Lovemoneyasoneloveone’slife.爱财如命

(2)Abidebythelawandbehaveoneself.安分守己

(3)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

以上例句都采用了直译法,既保留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把英语习语迁移到汉语中来,既可丰富本族语言,又可准确地掌握西方习语,可以看出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但人类思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习语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同性和中西价值观的某些交叉点,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共核。

2.2意译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些意义大致相符,但是在形象和风格方面却有一定的差别。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既保持了原句的本义,又适合中国习语的表达习惯,易为读者所接受,它可具体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⑴改造法

这种方法既达意又不悖于原文。例如:

①Oneswallowdosenotmakeasummer.英文原文的意思是:只发现一只燕子就不能说明夏天的来临。而汉语里却没有相同的说法,但是汉语习语中有“一木不成林”的说法,因此可译为“一燕不成夏”。

②Killtwobirdswithonestone.

一石二鸟。根据汉语习惯可译为“一箭双雕”。

⑵对联法

在汉语中,以对联形式构成的习语较多,上联说形象,下联说的是意义,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等。在英语的翻译中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①Awordspokenispastrecalling.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②Everyoneforhimselfandthedeviltakethehindmost.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3套用法

有相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似上都非常符合,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文彩,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比喻。如果遇到此种情况,不如直接套用汉语中的同义习语,才能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例如:

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

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

2.4直译加注法

还有一些习语,直译后虽然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这时可使用增译法。增译法并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词,而是根据原文增加那些无其词而含有其意的必不可少的词。通常译文可先直译其字面意思,再点出其隐含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不失原貌,又避免了因生疏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例如:TocarrycoalstoNewcastle可译为“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若觉得还可能引起误解,亦可加注“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便不难理解运煤到纽卡索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2.5意译并加注法

在意译中,有时为提高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可采用意译加注法,对原语习语的典故,文化背景进行注释,以提高文化交流的程度。例: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译文中“忠诚正直”是对原文习语“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的意译,为了中国读者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可加注释。注:toeatno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不吃鱼)表示“忠诚”之意。Toplaygame和toplayfair(规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为人正直”,“光明正大”。

3习语翻译中的“貌合神离”的现象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有时其形式几乎相同。意义似乎相近,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应特别小心。例如:“eatone’words”很容易让人将其与汉语的“食言”对应起来,因为它们在表面形象和语意上很接近。可是“eatone’swords”的意思是“收回说过的话,承认前言有失,说错了”,而且还带有一定的感彩,是“羞愧地、不光彩地”认错。如果一个人“eatone’swords”那么他就是“retracttheminhumiliatingmanner”;而汉语“食言”是说一个人“说话不算数,不守信,不履行诺言”。因此,两个习语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可言,互译也就根本不可能

类似的例子还有:amissisasgoodasamile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Gildingthelily套译为“画蛇添足”(锦上添花);laughoffone’shead译为“大笑不止,笑得前仰后合(通常拿他人取乐)(笑掉大牙),等等。

本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从习语中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这些差异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习语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习语翻译时要做到“形似和神似”,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流畅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1987(7).

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5

关键词:四字语 翻译 对外汉语 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由于教学对象限定在外国人和第一语言非汉语的海外华人,由于母语背景的差异,个体语言能力的强弱,以及其他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对外汉语教学面临更多的困难,也涉及到汉语以及汉民族的方方面面。

“四字语”,顾名思义,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或短语,既包括成语,也包括非成语的四字短语,由于成语这一定义的范围目前仍处于争议之中,并且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结构稳定,精炼准确,与时俱进,并为人们所接受和使用的四字短语(如“八荣八耻”“”“十佳青年”),其含英译法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因此,本文选取一个更大的范围“四字语”作为研究对象。

一、“四字语”翻译及研究现状

奈达认为:“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文的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我国的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三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三字真言被后人奉为翻译原则或标准,虽引来不少争议,但至今仍有广泛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际各项活动中发挥越来越突出地作用,而汉语作为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亦日渐凸显出其独特魅力来,世界各国都兴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的“四字语”,特别是其中的成语,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学习和研究,那么如何将成语恰如其分地译成英语,为外国人所了解和学习,是摆在当代语言学以及翻译界人士面前的一副重担,就笔者所收集到资料显示,现如今“四字语”的翻译一般都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又保持原文形式,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字面直译,即保持原文内容,这也是翻译时最常采用的方法。如“隔岸观火”—watching a fire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无中生有”—creating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屡教不改”—to fail to mend one's ways after repeated admonition。

2、意译

意译是指当不能采用直译的方法时,为了兼顾到原文的深层意义而采用的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破釜沉舟”—to throw one's hat over the Chindwin;“顺手牵羊”—picking up something in passing。

3、互译

对于某些“四字语”或者熟语可在英语中找到意义与之相对应的用法,就可以直接互译,不用自己绞尽脑汁编造了,而且易于理解,更加地道,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如“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痛失良机”—let something slip through one's fingers。

4、套译或替换喻体

对于少数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熟语,可以替换相关部分,直接套用。如“势均力敌”—be neck and neck;“昙花一现”—a flash in the pan。

5、直译加注释

针对一些具有历史典故的四字成语,因其特定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文化背景,为充分体现其文化内涵,可以使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兼顾了成语的意义和文采,又恰当地向英语读者传达了东方古国传统文化的信息,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最大的相似功能。如“东施效颦”出自于《庄子· 天运》,字面意思是丑女东施想要模仿美女西施皱眉时惹人怜爱的样子,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喻不弄清楚状况就胡乱模仿、生搬硬套,最后取得反效果的人和事。杨宪益先生在翻译《红楼梦》第34回中“可谓东施效颦”时是这样翻译的:“It is Tung Shih imitating Shih Tzu(Note:Shih Tzu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不仅符合英文行文简洁的习惯,而且也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到“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的文化内涵。

二、对外汉语教学“四字语”教学现状及思考

破釜沉舟的典故范文6

关键词:汉英习语 文化 差异

一、引言

习语的形成与语言所属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产生习语的温床。每一个民族在其生产劳动、生活过程中都会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其中包括历史、语言、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婚姻习俗等等,这些特点都会在本民族的习语中表现出来。所以,习语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成的语言形式,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同时,习语依赖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承载着各民族文化特色,积淀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语义,表现着千姿百态的社会关系,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很大程度上,习语像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清晰的看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虽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了解习语形成的文化背景是透彻理解习语的关键。

二、汉英习语与生存环境

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处环海,英国人早期在生活上很大程度依赖于海,在历史上,她的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他们在与海的斗争中创造了“海文化”,这一文化在英语习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英语中常用“鱼”来比喻人,例如:All’s?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喻来者不拒)、a dull fish(喻乏味的人)、a queer fish(喻怪人)、a loose fish(喻道德上放荡不羁者;放荡的家伙)、a poor fish (喻可怜虫)、a queer fish(喻怪人)、a shy fish(喻羞怯的人)、a cold fish(喻冷漠的人)、a cool fish(喻厚颜之徒;注:cool在这不是眼下在中国流行的“酷”)、fish woman(喻骂街的泼妇)。尽管fish在表事物和状态的时候多作贬喻,但几乎每个比喻都出典于本民族文化,如:a kettle of fish(喻乱七八糟)、cry stinking fish(喻拆自己的台;坏自己的事;往自己脸上抹黑)、teach fish to swim(喻班门弄斧)。成语drink like a fish表示“很会喝酒”;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表示“如鱼离水,处境生疏困难,感到拘束不安”;have other fish to fry表示“另有其他要事待办”;swim like a fish比喻“善于游泳”。他们把“小地方的要人”称作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把“默不作声”比喻为as mute as a fish 。还有fish 用作动词的表达法,如:fish for information 探听消息;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fish for compliments/praise是汉语里“沽名钓誉”的意思; fish for herring and catch a whale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fish for oneself奋力以求,全靠自己;fish in the air徒劳无功;fish out of water出水之鱼,与环境不和的人;fish story夸张荒诞的故事,狂言;fish with a golden hook行贿,贿以重金。

英语中也有许多关于大海、船和水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a sea change (根本的变化);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处于两难之中;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s sail(先发制人,占某人的上风);any port in a storm (危机时任何可解脱的办法)等等。我们说“守口如瓶”,英国人则说“as close as a n oyster ”;我们说“精力充沛”,英国人说“as fresh as an oyster.”有人在恋爱中失意,中国人会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表示安慰,而英国人则用“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我们鼓励年轻人用“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做暴风雨中的青松”;英国人却用sea来鼓励人们,如:The sea refuses no water.(大海不拒江流);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水手);No fishing like fishing in the sea.(捕鱼要到大海)等。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古代到近代,人们以牛耕为主,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耕牛是勤劳的象征。所以说,汉语里就出现许多与牛有关的成语和表达方法,如“力大如牛”表示力量大;“泥牛入海”指一去无返。凡事两情不符者为“风马牛不相及”或“牛头不对马嘴”;事不关痛痒谓“蚊子叮牛角”,即一点知觉都没有之意;好绕道旁门营私为“钻牛角尖”;谓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报恩于人宁愿“做牛做马”;“九牛一毛”言极多数中的一小部分。“九牛一虎”则形容极大的力量。“土牛林木马”比喻有形而无实质。“骑牛找牛”比喻忘其本而有它求之意;“老牛推车”讥讽人力用尽而无能事。“牛吃稻草,鸭吃鱼虾”,谓各人福气不用;在现代的股市上,“牛市”意味着股票飙升。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作“老黄牛”或自喻“俯首甘为孺子牛”。

受生存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人们对松、竹、梅具有很高的评价,常被用来比喻人类高洁正直、刚正不阿的品行。如 “松鹤同龄”、“松鹤延年”、“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青梅竹马”、“梅花三弄”、“望梅止渴”、“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等。而英语里的pine, bamboo, plum blossom则没有这样的联想。

三、汉英习语与

教是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交往的产物,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现象。由于人的祖先对许多自然现象不能做出解释,所以,神与上帝的故事就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人们通过对上帝、神道、精灵或某些被认为与自己相关的生物的极度想象和尊敬,把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把自己托付与某种虚幻的精神力量。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有着重大影响,往往贯穿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以,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

在西方许多国家,基督教的教义《圣经》对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等等均有着深厚影响。如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元首在就职宣誓的时候要把手放在《圣经》上;法庭上,证人也被要求手按《圣经》宣誓后在举证。多数年轻人结婚要在教堂里接受牧师的祝福。所以,英语习语中就有了许多来自《圣经》典故,如:Adam’s apple (亚当的苹果) ;forbidden fruit (禁果);the tree of life(生命之树);my cup runs over(福杯满溢);the lost sheep(迷失的羔羊);Judas’ kiss(犹大之吻);the Dooms day(最后末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信奉基督教的英美人会使用很多与“神”和“上帝”有关的习语,如My God! God bless me! God damn you! God knows;God forbid;for God’s sake;depart the God; bear one’s cross等。还有像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but they grind exceedingly small(天网恢恢,疏而不露;善恶终将有报)这样的谚语;有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The way to heaven is by the Weeping Cross(忏悔受难,得升天堂)这样的劝诫;也有Go to the hell(下地狱去吧!该死!)这样的诅咒。

在中国,人们的宗教意识并不是很强。但“儒”、“道”、“佛”的影响还是可以从语言中找到。比如: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代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就有了与此相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中”等。来自佛教的成语还有: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等等。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留下许多词汇影响着后人,如:“灵丹妙药”、“悬壶济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返璞归真”等。还有儒家学说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这些习语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不懂得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常常会对这些词语感到茫然。

四、汉英习语与历史典故

在汉英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流传着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这些事件和故事经长期流传,久而久之,就以习语的形式沉淀在语言里。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其结构形式、喻体、设喻等方面都体现了极强的民族色彩。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成语的来源有着极为相似或相同之处。如“破釜沉舟”一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颇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现在用来比喻做事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 (bridges), 原指古罗马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大军乘船渡过Rubicon河之后把渡船全部烧掉,以此向士兵表明退路以断,只有拚死一战,这与汉语的“破釜沉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除此之外,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只有了解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才能理解它们深刻的含义。

在人类的进程中,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其文化特征无一例外的表现在语言之中。比如广为流传和使用的“东施效颦”、“名落孙山”、“指鹿为马”、“焚书坑儒”、“卧薪尝胆”、“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等等。典故的运用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

英语里许多涉及人物和事件的典故都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三百多年以前,但他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讲英语的人似乎每天都在不自觉地引用出自莎士比亚作品的典故,所以,这些典故已经成了日常英语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结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发亮的东西不一定是金子――好看的东西不一定都有用),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r)审慎胜于血气之勇;考虑周到胜过勇敢――此语常作为胆怯者解嘲的借口)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五、汉英习语与神话和寓言传说

神话和寓言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希腊人就有许多关于神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了十几个世纪,成为希腊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他们的神具有人的形态和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希腊罗马神话曾激发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同时,也给西方语言留下了许多寓意深刻的词汇。如:mentor一词就是来自希腊神话的奥德修斯(Odysseus)的挚友的名字Mentor。奥德修斯启程参加特洛伊战争时,把小儿子托付给Mentor抚养,奥德修斯离家二十年,Mentor不负所望,把他的儿子教育成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在现代英语里,mentor一词就成了“良师益友”。又如titan一词就是来自希腊神话的天神乌拉诺斯(Uranus)和地神Gaea所生的六男六女的通称Titans,他们个个力大无比,常被称为十二巨神,在现代英语里titan表示“巨大的力量”或“强大的事物”。美国人还用它为自己的洲际导弹命名,为“大力神”导弹。give a sop to Cerberus暂时安抚刁难者,行贿(Cerberus为守护冥府入口的有三个头的魔犬);apple of discord妒忌之源,争斗之因;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 (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 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等。有些习语已越过国界,在世界各国广为传用,如:play Cupid (扮演丘比特;当媒人);Achilles’ heel致命的弱点;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麻烦、祸害、灾难的根源;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表示“里应外合,消灭敌人”,喻隐患,从事破坏工作的人员;Promethean fire普罗米修斯之火,生命之火;Odyssey喻指“磨难重重的旅程或“艰难的历程”;Sour grapes (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

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有关习语不可数计,如“一鼓作气”、“围魏救赵”、“声东击西”、“鸣锣收兵”、“养精蓄锐”等等。汉民族文化悠久,其神话传说更是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比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还有来自寓言故事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等都深受人们喜爱,并在实践中被反复运用。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民族语言更加充满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六、结论

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它们的意义常常不是参与组成各单词词义的简单总合,一般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所以习语的本质特点就是意义表达上的双重性:一方面重视形象和字面意义,另一方面重视抽象和深层意义。受复杂的文化背景的制约,这两重意义很难重合,所以在学习和翻译这些习语时,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Edwar D.B.Taylor 1871. Primitive Culture.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iphy, Religion, Art and Custom. Column One,London.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外文出版社,2004。

[4]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