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就业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就业率范文1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山东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张体勤解释,与就业率是数量概念、注重通过引导就业意向和拓宽求职渠道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不同,就业力这一质量概念并非只注重短期就业数量,而是重视大学生的竞争力。
课题组通过访谈、问卷等样本调查和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对大学生毕业时达到的就业力水平和实际工作所要求的就业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显示出毕业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的要求,且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
通过调查分析,课题组得出结论:就业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需要多方携手做好一些开拓性工作。政府方面:首先,要扩大高校办学自,真正赋予高校自主核定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等权利;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大学就业力教育基金,鼓励和引导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另外,政府要建立就业力信息平台,为人才供需对接提供信息支持。
就业率范文2
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去选择专业,无论是对于考生的大学学习还是长期发展,都是弊大于利的。就业率反映的是某个专业所对应行业当下的人才需求,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率就较高;需求量小的专业,就业率就偏低。但并不是就业率高的专业,就是某所院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就是好专业。所有开设的专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没有绝对的好专业和差专业,只有适合或者不适合某些考生的专业。如果选择一个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就业率高的专业,大学期间可能因为没有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无法完成相关学业。不久前据媒体报道,湖南一名女大学生,因为所学专业是父母选择的某个就业率近几年一直很高的专业,但她入学后因为没兴趣学习,加上该专业对某门基础课要求较高而她高中阶段该门课的基础一般,最后导致连连挂科,还患上了抑郁症,让人不禁唏嘘。此外,专业选择虽然不是绝对地决定了考生毕业后的发展,但有着莫大的联系,如果考生仅选择就业率高的专业,而不顾自己的特长、爱好和潜能,待到进入学校后再转专业,或毕业时通过研究生考试换专业,或工作后再换就业方向,更是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得不偿失。
很多考生和家长把就业率高的专业与一份好工作联系起来,但这两者之间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吗?我觉得不能。
一般来说,就业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率包括正式签约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出国率等多个部分;狭义的就业率只有第一种,即正式签约就业率。考生和家长所追捧的就业率,往往只是狭义的就业率。他们认为,只要就业率高的专业,说明容易找到工作,那也就意味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专业数目多,就业渠道多样,目前并没有全面对各个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完全统计的数据。根据权威部门统计的数据样本我们可以发现,就业率位于前面的专业有地质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等,这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是,这些行业的工作是考生和家长想象中的既有高工资又轻松,还能在大城市就业的好工作吗?可能不尽然。这些专业所对应的就业行业由于有着特殊的地域限制,其毕业后的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往往是一些偏僻的小城市,甚至有的时候还要去大山、沙漠中勘测。
所以,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除了按狭义的就业率判断一个专业未来就业的前景外,还应该开阔视野,结合灵活就业率和升学就业率来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阶段可能对于某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较多,毕业后学生的就业率较高,从而使学生报考热情较高,产生了一批批“热门”专业。反之,也有所谓的“冷门”专业。因为就业空额多,很多考生和家长就把“热门”专业与就业率高等同起来。但是,根据麦可思2011年公布的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的就业报告,那些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中,有一些就是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所以,要区别对待“热门”专业和就业率高的专业。
首先,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热门”和“冷门”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热门”专业刚开始可能因为需求量大,毕业后就业率较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接近饱和,但报考人数仍然持续走高,毕业时此类人才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成为就业的冷门;“冷门”专业由于报考人少,该专业人才仍有空额,可能毕业后就业还相当不错。比如法学,进入21世纪后,我国加快建设法制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量大,于是法学专业遍地开花,早期的确有许多法学专业的学子顺利考上公务员,或者成为律师,但近些年,由于对法学人才趋于饱和,法学专业就业率偏低。所以,如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和家长盲目追热,是不明智的。
其次,“热门”专业是指报考热度高,而就业率却是毕业时才能统计。那些就业率偏高的专业,在某些考生和家长的心里不是热门。如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由于毕业后工作地点较偏远,工作环境一般,而较少有考生报考,有的院校的此类专业还需要通过降分录取才能招满。
地质工程好就业,是不是所有学校的地质工程都一样好就业,就业后的工资待遇也是一样好?那是不可能的。
一所大学的一个专业整体就业情况能进行较准确的统计,但所有开设了这个专业的院校的就业率,往往只能根据其整体就业情况归为某一个就业区间。这种针对整体而统计出来的就业率,并不是开设了该专业的每所院校都如此,有的可能高一些,有的可能低一些。因为同一专业开设的院校不同,其专业学习方向可能有所偏重,那么在就业时的方向上也会不一样。比如土木工程,有些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的专业方向是工业与民用建筑,而安徽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除了道路与桥梁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方向外,还有岩土与地下工程。如果就业选择时,学生还可以选择煤矿相关企业。不同行业的人才缺额不同,当然也会影响到就业。
就业率范文3
在美国,会计硕士研究生专业(Master of Accountancy简称MAcc),一般设在商学院,MBA的学生和会计专业学生可以互相选修对方专业的课程。在美国,MAcc的课程设置通常是24个月,也有的学校是12个月(通常学习的时间就只有9个月)。所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常就是学习和实践。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研究会计的原理、原则,探求那些能揭示会计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与概念结构;又研究会计原理和原则的具体应用。会计学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为会计实践服务,成为人们改进会计工作、完善会计系统的指南。
美国学的会计和国内很大不同。首先是使用的体系不一样。美国是用美国体系(American System),中国用的是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区别的根本在于会计法、会计制度以及这些法规、制度的建立过程。
会计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管理方法,完全建立在制度上。一旦法规制度不同,行为和结果就不可能一样。美国有名目繁多的独立会计协会,最主要的有针对公司企业的FASB和针对政府机构及非营利组织的GASB等,专门负责会计制度设计、制定和监督会计制度执行,包括听取公司和部门的反馈意见,以及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
在美国当会计不需要会计证,但要注册会计师(Certificate Public Account简称CPA)证书。会计这个工种专业性强,中美会计体制差异大。国内会计市场发展空间大,境外会计市场发展得更成熟。据了解,CPA考试的合格率地域性差异较大的原因之一,是国内CPA考试竞争更激烈。从内容上来讲,国内的CPA考试较重视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论及应用,而境外的CPA考试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些较重视国际商业策略,有些着重培训管理思维。
在美国,税务(Taxation)是会计工作的重头戏,也是留学生的主攻方向。美国大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一向缺税务会计。美国税法复杂繁琐,替纳税人填报所得税和退税单也是会计的一项重要收入。如果希望未来挑选工作单位余地更大一些,主攻审计也许更合适,因为一般公司都需要内部审计员。经过商学院训练的会计研究生还可以进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或某些大公司做咨询顾问Consultant,大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包揽商业咨询业务。
由于AICPA对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要求,大多数学校设立了会计硕士。会计有如下几种硕士学位:Master of Accountancy (MACC), Mater of Science in Accounting, Master of Accounting Science,学位本质都是一样的,叫法不同而已。
考试要求每个州不一样,几乎所有州都要求修满150个学分,或者取得会计硕士才有资格参加考试。其中还有各种具体的要求,比如有几门会计的课程要修,(audit, tax, financial accounting, business law, etc) ,除会计以外商课课程必须要多少个学分等等。
美国CPA考试内容有四门:Financial Accounting & Reporting (相当于国内大学课程的基础会计,中材、高材、比重很大),Auditing (国内的审计),Regulation (这个和国内差距最大,基本是重新学,考个人所得税、公司税、合伙制企业税,加上一些商业法规:合同法、证券法、房地产法等等),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Concepts (相当于国内的成本、管理会计、经济学,以及IT)。
会计专业的课程偏重于市场发展和会计领域的工作实用性,毕业后在美国的就业率比较高,而且毕业生的起薪也相当的高。美国大学的会计专业学制一般为一年,有些为两年,学生毕业后大多有带薪实习的机会。会计专业根据学生的侧重点不同,分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及国际会计等方向。
会计专业就业市场需求量巨大,商业和工业机构都需要会计师。刚毕业的学生可能当成本会计、查税员等。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私营公司工作,如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流动性较大,资深人员可成为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本特利大学(沃尔瑟姆,马萨诸塞州)
本特利大学(Bentley University)是美国波士顿地区顶尖的商科学校,创建于1917年,目前在校本科生4000人。在最新的College Factual 专业排名中,本特利大学获得了会计专业第1位和金融专业第2位的排名,在商业周刊评出的前100商业学校中排名第20位。
本特利大W以商科为主,同时提供人文学科相关课程。该校办学特色在于学生可以自主选课以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该校的办学宗旨是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复合型的商业精英。会计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1000美元,职业中期收入高达99000美元,教育投资回报率很高。
圣母大学(诺特丹,印第安纳州)
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又音译为诺特丹大学),始建于19世纪中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享誉全美,是一所私立天主教大学、研究型大学,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南本德,本科教育稳居全美20所顶尖学府之列。《纽约时报》给予圣母大学最高的五颗星的学术评分。
圣母大学的一万多名学生来自美国各地和世界100多个国家。圣母大学会计学研究与教育中心出 版了大量刊物,努力搭建本国学生与国际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中心教务主任彼得・伊斯顿有在澳大利亚、英国以及美国做会计估价的丰富经验。他还受邀担任专家证人以协助法庭工作。该中心的特色在于它会邀请业内专家前来讲学,其中也包括一些反面教材,邀请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财务总监来讲述失败的教训。该校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60000美元,职业中期薪资为119000美元。
纽约大学(纽约,纽约州)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简称NYU,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美国一座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世界顶尖名校。学校于1831年成立,今日已经成为全美国境内规模最大的私立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在各类大学排名中均名列前茅,被列为新常春藤盟校之一。
学校知名校友包括36名诺贝尔奖得主,10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30名奥斯卡金像奖得主和16名普利策奖得主。纽约大学是向海外输送学生最多,同时也是国际学生网上搜索次数最多的美国高校。师生比达1:10,该校50000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纽约大学录取要求很高,近年来录取的学生SAT成绩都在1350左右。毕业生平均起薪为65000美元,职业中期薪资达到114000美元。
南加州大学(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州)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又译南加州大学,,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1880年由监理会创立,是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南加州大学是美国大学协会(AAU)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南加大体育方面实力强劲,史上共赢得了100座团队冠军,培养了287个奥运获奖选手。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师生比高达1:9。南加大在加州州内大学排名为第四。
南加大目前在校生人数为39000人。其会计学院隶属于著名的马歇尔商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55000美元,职业生涯中期薪资达到110000美元。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香槟,伊利诺伊州)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建立于1867年,是一所享有世界声望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在伊利诺伊州综合排名为第三。该校是美国“十大联盟(Big Ten)”创始成员,美国大学协会(AAU)成员,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前在校学生人数为44000人。该校还是最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学之一,其国际学生人数在全美大学排名第三,位列美国公立大W榜首。该校还是最早几所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
该校的齐默尔曼会计研究中心是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在本土传播国际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该中心每年都会承办专业研讨会,许多知名的会计学研究人员和从业团队都会参与其中。中心云集了200余位国际学者,他们的科研资金主要由富布赖特奖学金提供。该中心的业绩评估研究项目承接了国际上许多重大的创新工程,其中也包括实际操作分析。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5000美元左右,职业中期薪资提高至100000美元左右。
维拉诺瓦大学(维拉诺瓦,宾夕法尼亚州)
维拉诺瓦大学坐落于费城郊外,成立于1842年,是宾夕法尼亚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大学。十年多来,在U.S News 的排名中,在美国北部最佳硕士项目大学分类中(Best Universities-Masters category),维拉诺瓦大学一直排名第一。
维拉诺瓦商学院认为会计学对于从事非会计工作的就职者同样十分重要。该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商业运营中的一切基本原理。90%多的学生在毕业前已找好了工作,平均起薪为55000美元,职业中期薪资提高到107000美元。毕业率高达85%。
波士顿学院( 栗树山,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成立于1863年,是美国一所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 是波士顿五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塔夫斯大学、波士顿学院、布兰迪斯大学)之一。全校14000名在校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毕业率高达89%。毕业生平均起薪为57000美元,职业生涯中期薪资达到109000美元。
波士顿学院的各个专业学术领域部门,称之为“学校”,就像一般大学的“学院”一样。包括有神学院、艺术与科学学院、艺术与科学研究所(共有人文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分,60个博士学位)、管理学校、教育学校、护理学校、社会工作学校、法律学校、进修学院等。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奥斯汀市,得克萨斯州)
就业率范文4
高校“就业率”这一指标,颇得学生、家长、高校自身以及社会重视。多年来,学生、家长把就业率作为择校的重要依据;公众以就业率来评价学校高低;官方对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然而笔者认为,以就业率来评判大学质量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就业率是学生毕业后就业数的统计,以此作为建设一流大学的标准,必然导致高校知识传授只为单方面适应社会需求。先不说统计数据是否造假,单就这种发展思路而言,就会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朝应用性、低端化发展,应用性、低端化专业更容易就业,容易提升就业率。从现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这一点,以前有比较清晰的专业边界,现在这种专业边界越来越模糊,代之以社会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不是不要应用性,只是不能以应用性模糊了专业边界。专业边界的模糊,意味着知识引领作用的减弱。知识在自己的领域按逻辑增长,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引领作用。高校作为知识传授和生产的地方,本来对社会具有引领作用,这也是设置高校的本质要求所在。随着专业边界被社会应用所模糊,其引领社会的功能就逐渐消失了。
不但高校专业设置朝应用性、低端化方向发展,而且教师知识传播也向应用性与低端化方向发展。高校教师都是在自己领域有所研究、有所建树的知识人才,随着高校追求就业率排名,教师不得不将自己的教授重点由基础知识向应用知识转变。对教师来说,知识不再有积累和创新,因为重点放在如何讲好应用性知识上。知识的创新是建立在从应用到基础逻辑一贯性上,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知识创新难以完成。对学生来说,只专注于应用,社会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什么好赚钱学什么,逐渐就没有了从事专业学习和在知识领域进行生产创新的兴趣。一方面,知识无以积累,刚建立的一点知识,因为就业需要变化而不得不放弃。这里说的积累是知识创造性积累。二是这种适应是低水平的适应。知识无以积累,无以进步,只为满足就业需要,知识只会在不断变化中退步。反过来,就业因为没有知识引领而不能进行结构和质量上的提升。暂时的就业不等于永久的就业,有人暂时就业了,可能意味着未来长期失业。
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知识推动社会,二是需求带动知识。恩格斯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求,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高校不能脱离社会需求进行知识生产,但并不因此,高校就应以符合现实需要为知识生产的目标。需求带动知识,是对知识结果而言,并不是改变知识本身。换句话说,社会一旦产生需要,就会产生推动知识进步的动力。就知识本身而言,它还要在自己的逻辑里面前进。追求就业率,意味着以就业需要改变知识原有的逻辑产生顺序。社会需求拉动知识与完成高就业率完全是两码事,就业率是知识符合就业需要。需求拉动知识,是根据需求,在知识里面进行创新发现。对高校来说,社会需求拉动知识,其主体不一定是高校,很多时候,社会力量可完成这种知识转换。社会对就业有某种需求,相应的职业培训马上就产生。
在社会转型期,就业率维持对社会稳定很重要,但就业率是在动态中维持。与此相应的,社会转型需要知识引领,高校恰恰就处于知识传授这样的角色中。相反,没有知识引领的转型,一是转不了型,社会在原有的结构与生产方式中打转。二是乱,没有知识引领,等于没有方向,社会转型走到哪算哪,这种转型最容易出问题。三是无以反思。知识引领转型,可以提供社会反思的基础,这次转型不成功,需要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反思。转型成功,也需要在既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前进。
知识推动社会转型依靠两种力量,一是科学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现在建设创新型社会,关键是科技创新。科技落后使得国家长期处于低端生产中,既破坏环境,耗费资源,也越来越丧失发展的动力。二是社会管理创新力量。社会管理创新是另一种生产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管理同样要适应新的需要。没有社会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效率发挥不出来。处理好高校与就业的关系,等于是处理好知识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知识本身具有阶梯性,一方面,低阶梯性知识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这反映高校教育建立在现有社会基础上,高校知识传授不能完全脱离社会。一定的就业率反映高校专业设置和知识培养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创新总需要高于社会需要的知识,高阶梯性知识完成社会创新的需求。这部分知识不能以当下的就业来衡量,也不能以任何强制管理方式来完成,而是需要高度的自由思考。这部分知识被荒废了,意味着高校引领社会的力量消失了。
对建设一流大学而言,引领社会的知识越多,无疑是越成功的。引领社会有两种,一种是无缝引领,高校知识传播既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也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这需要高校在专业设置以及知识传授上有很好的安排,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应用性。就业率只是高校知识引领的一个结果。还有一种是高度的引导,这种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相对脱节,它对社会的实际引领作用看似很小,但它对社会引领作用是存在并且是巨大的。这部分知识不能以就业率排名来取消研究和传授资格。
就业率范文5
关键词:就业率;实践教学;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98-02
咨询公司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中国缺乏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这将对中国大学生直接在外企高层次就业产生一定的障碍。该报告有两个观点令人震撼:一是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二是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获悉的是,中国正在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在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拥有实践经验,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率的关键之所在。
一、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情况日益明显之极,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究竟是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就业率低还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不能学以致用,或者是企业对大学生要求过高而使企业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引起教育界学者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复杂的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高校就业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因素在其中。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经过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天之骄子”,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与他们或者家庭所抱有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思想相关联,也与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影响相关联。
(二)结构性矛盾
众多分析指出,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因为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且对薪酬要求比较高,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结构性矛盾。
(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课程由不懂专业的辅导员讲授,由于其专业业务能力匮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用甚微,就业指导课程如同虚设,就谈不上就业质量了。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只是在即将毕业时办几次讲座而已。
相对本科院校,高职就业率略高一头,2009年,我国一半以上省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或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高职生就业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有些地区,特殊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部分用人单位需提前一年“下订单”招聘毕业生。当本科院校正在为就业率的问题一筹莫展时,一些高职院校却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路飘红。
二、高职就业率分析
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时也被视为与高校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它赋予了质量的含义,以就业率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决定招生人数,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在如今没有更好的办法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之际,判断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了就业率要完成的重要史命。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究其原因如下。
(一)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
中国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大国,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高技能人才荒”,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求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所聘请的师资也要求是双师型的技能高手。
(二)高职定位准确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统一和明确了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观点的提出成为对广大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的宏观指导思想,并且使整个高职教育达成一定的共识。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有特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就业率一路走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紧密与企业合作,构建了一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学生实现“预就业”和真正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其中“2+l”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就是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学年,这样在学生毕业之际,用人单位不需要花时间进行上岗培训,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校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就是采取“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实践教学模式,使用“2+l”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还没有毕业时,用人单位就来学校进行预订。
三、实践教学与就业率的关联性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许多种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行的是“工学渗透,单元穿插”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渗透,单元穿插”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半的在校学习阶段和半年的实习阶段。改为“2+1”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训实习的力度,根据所学课程进行单元穿插实训环节;“2”表示在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这个环节为2年,“1”表示学生集中到旅游企业进行1年的顶岗实习。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可避免学生实习之际正处于旅游淡季,可以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二)实践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有教育部官员曾这样定义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指标,是衡量检验高校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等的重要指标。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之所以高职生的就业率比较高,是与高职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及知晓企业需求,有的放矢才能解决就业率的问题。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发展路径
(一)推行“双证书”制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加大职业能力训练力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为例,该专业围绕导游职业岗位所需,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探索大赛制(参加各个级别的导游大赛)和假期体验(利用假期如暑假、周末和黄金周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并把导游资格证书、景观设计员等岗位证书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使得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比率达到98%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旅游企业的基本技能,充分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
就业指导的老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而不是辅导员做就业指导,因为辅导员对于专业不太了解,不熟悉专业所建设的实习基地,又如何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所以各高校应该在师资队伍中选拔适合就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来组成一个专业梯队,使就业指导专业化。
(三)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第一,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在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时,不太了解就业市场。第二,要正确看待就业、正确看待职业。尤其是对于做服务行业的大学生,要正确看待职业,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做服务员并不低人一等,只是分工的不同。第三,要正确做好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毕业就业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我期望值过高。如有些同学不适合做空姐,但是有做空姐的情结,非空姐行业不就,造成有业不就。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麦肯锡.麦肯锡报告:只有10%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人才要求[N].中国青年报,2005-12-13.
[2]乔官胜.浅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性[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6):74.
就业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就业率;实践教学;关联性
咨询公司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中国缺乏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这将对中国大学生直接在外企高层次就业产生一定的障碍。该报告有两个观点令人震撼:一是中国的毕业生人数很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为外企工作的技能,相比之下,印度的该比例则达到25%;二是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某种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获悉的是,中国正在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在向服务和研究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毕业生拥有实践经验,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率的关键之所在。
一、就业率低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情况日益明显之极,高等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究竟是大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就业率低还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不能学以致用,或者是企业对大学生要求过高而使企业招不到满意的大学生,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引起教育界学者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复杂的社会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高校就业工作不到位而造成的,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性因素在其中。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是经过寒窗苦读十余载的“天之骄子”,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与他们或者家庭所抱有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思想相关联,也与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影响相关联。
(二)结构性矛盾
众多分析指出,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因为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国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本科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且对薪酬要求比较高,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低的结构性矛盾。
(三)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就业课程由不懂专业的辅导员讲授,由于其专业业务能力匮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用甚微,就业指导课程如同虚设,就谈不上就业质量了。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只是在即将毕业时办几次讲座而已。
相对本科院校,高职就业率略高一头,2009年,我国一半以上省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或与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平,高职生就业率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有些地区,特殊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部分用人单位需提前一年“下订单”招聘毕业生。当本科院校正在为就业率的问题一筹莫展时,一些高职院校却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路飘红。
二、高职就业率分析
毕业生就业率不仅是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时也被视为与高校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而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它赋予了质量的含义,以就业率来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决定招生人数,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在如今没有更好的办法衡量高校办学质量之际,判断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了就业率要完成的重要史命。高职生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究其原因如下。
(一)高职院校培养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
中国是制造业、服务业的大国,随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高技能人才荒”,急需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能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要求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所聘请的师资也要求是双师型的技能高手。
(二)高职定位准确
2004年4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统一和明确了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这一观点的提出成为对广大高职院校坚持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的宏观指导思想,并且使整个高职教育达成一定的共识。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有特色,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就业率一路走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紧密与企业合作,构建了一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对学生实现“预就业”和真正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其中“2+l”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就是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一学年,这样在学生毕业之际,用人单位不需要花时间进行上岗培训,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校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就是采取“工学渗透,单元穿插”的实践教学模式,使用“2+l”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还没有毕业时,用人单位就来学校进行预订。
三、实践教学与就业率的关联性分析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许多种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实行的是“工学渗透,单元穿插”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渗透,单元穿插”实践教学模式的涵义是指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即两年半的在校学习阶段和半年的实习阶段。改为“2+1”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中加大实训实习的力度,根据所学课程进行单元穿插实训环节;“2”表示在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并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这个环节为2年,“1”表示学生集中到旅游企业进行1年的顶岗实习。打破传统的“2.5+0.5”的教学模式,可避免学生实习之际正处于旅游淡季,可以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就业率。
(二)实践教学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核心就业能力。有教育部官员曾这样定义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指标,是衡量检验高校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等的重要指标。将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之所以高职生的就业率比较高,是与高职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密切相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院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及知晓企业需求,有的放矢才能解决就业率的问题。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实践教学发展路径
(一)推行“双证书”制度
为了使学生能够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加大职业能力训练力度,推行“双证书”制度。以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为例,该专业围绕导游职业岗位所需,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探索大赛制(参加各个级别的导游大赛)和假期体验(利用假期如暑假、周末和黄金周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并把导游资格证书、景观设计员等岗位证书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建设中,使得毕业生获得“双证书”比率达到98%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旅游企业的基本技能,充分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
就业指导的老师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老师,而不是辅导员做就业指导,因为辅导员对于专业不太了解,不熟悉专业所建设的实习基地,又如何指导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所以各高校应该在师资队伍中选拔适合就业工作的专业人员来组成一个专业梯队,使就业指导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