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寻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寻根

文化寻根范文1

关键词 文化身份;美国黑人;文化;寻根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之一。其著作《所罗门之歌》无论对于整个美国文坛还是对于作者本人都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对于莫里森本人来讲,这部小说是她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如她本人所言“直到写《所罗门之歌》我才发现了自己的写作风格。”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位黑人中产阶级子弟奶娃的文化身份迷失、艰难的文化寻根并最终重新获得文化身份的过程。

一、文化身份的迷失

《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奶娃文化身份迷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黑人群体原因,如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所强调的黑人的“双重意识”,他在《黑人的灵魂》中写道:

黑人会感觉到自身的两重性――他既是美国人,又是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它们相互矛盾,无法调和……美国黑人的历史就是这种矛盾冲突的历史――它们渴望获得“自我”,同时希望将二者融于一体,成为一个更好、更真实的自我,并希望在融合的过程中原来的两个自我都不迷失。

由于黑人“双重意识”的存在,使包括奶娃在内的黑人群体容易在以白人文化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迷失自己;另一方面奶娃生活环境中几种完全对立的文化态度的存在也促使了奶娃文化身份的迷失。小说的主人公奶娃来自黑人中产阶级的家庭,他深受父亲梅肯・戴德的影响。以梅肯-戴德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黑人其文化传统逐渐丧失,完全为白人的主流文化所同化,与戴德持截然相反的文化态度的代表人物是吉他和派拉特。

奶娃的成长,无论是他的心路历程,还是他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与改变,都与生活在他周围的人对其的影响密不可分。

他的父亲梅肯・戴德是个惟利是图的房地产租赁商,年少时的梅肯和他的妹妹派拉特生活在名为“林肯的天堂”的农场。在那里,两代人和谐相处,共享天伦。梅肯那时是一个负责任的兄长、一个好孩子。白人嫉妒老梅肯的财富,巴特勒杀死了老梅肯。老梅肯的死和“林肯的天堂”的失去对梅肯的伤害是巨大的,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正常的心理。“看见父亲倒在地上,我心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他因此得出结论:“获取东西。再用你所拥有的东西去获取更多,那么你就可以掌握自己,控制其他的人。”梅肯逐渐蜕变成一个极端自私、冷酷的人,甚至缺少最基本的同情心。当租住梅肯房子的一个老太太贝恩因生活贫困交不起房租向他恳求时,梅肯的答复是:“如果你想不出办法交上房租,就让那两个孩子住在大街上吧,那是他们该去的地方。”当租房人波特由于孤独痛苦喝醉了酒企图自杀时,梅肯出现了。他不是去救助波特,而是向他追讨房租。有这样一个自私、冷酷的父亲。奶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影响。

奶娃的母亲鲁丝性格软弱,缺乏独立的人格。对奶娃的成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梅肯怀疑自己的妻子,他对奶娃的母亲鲁丝态度冷漠。在这种家庭环境中,他的母亲不适当地延长奶娃的哺乳期以获得心理的安慰,却无形中延续了奶娃的蒙昧状态。

奶娃的好朋友吉他拥有截然不同的身世,他记得自己贫困的教训,记得种族的仇恨。吉他关于人生、种族和社会的“评论一直敲打着奶娃沉睡的良知”。同时吉他给奶娃的负面影响是他的偏激。吉他参加了黑人极端主义组织“七日”,试图通过“以暴抗暴”的方式应对白人的暴行,他宣称他们的谋杀行为是出于对黑人群体的“爱”。其结果不但不能保持黑人的文化传统,反而离它越来越远。因为怀疑奶娃要独吞“金子”,吉他转而追杀奶娃就是一个例证。

奶娃的姑妈派拉特则通过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来拒绝白人文化对她的浸染。派拉特所追求的不加虚饰的黑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吸引了奶娃,她们一家以酿私酒为生,生活贫困但家庭充满了欢乐。梅肯看不上妹妹安贫知足的人生态度,由于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梅肯要奶娃远离派拉特,甚至称她为“毒蛇”。

由于奶娃的生活中这几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同时对他施加影响,使奶娃无所适从,促成了奶娃文化身份的迷失。

奶娃文化身份的迷失,表现在他扭曲的人生态度的形成。从他对疼爱、关心他的姑妈派拉特一家人的态度上可以印证这一点。奶娃的不负责任表现在:其一,他引诱派拉特的外孙女哈格尔。奶娃对哈格尔一见钟情,然而在交往了十几年以后,他厌倦了哈格尔。在他的心目中,哈格尔已然是“第三杯啤酒”,他决定在圣诞期间以商业信函的方式对哈格尔表示感谢,并终止这种关系。奶娃的始乱终弃使哈格尔的生命日渐枯萎,最终在奶娃去南部寻找金子的那段时间,哈格尔在思念的煎熬中痛苦地死去了。奶娃对派拉特的另一个以怨报德的表现是:他试图偷派拉特传说中的金子。为了偷金子,他甚至想过如果派拉特碰巧撞见,他就把她打倒。为了获得物质上的“自由”,他已准备去伤害疼爱他的姑妈。我们不难看出:此时奶娃的物欲已经掩盖了他的良知。由于确认挂在派拉特家绿袋子里的“金子”只是一堆遗骨,他决定去他父亲的故乡寻找金子。奶娃的漫长的寻金之旅,实际上是他的文化寻根之旅。

二、文化寻根

随着奶娃从白人价值观占主体的北部城市密歇根来到黑人聚居的南方。他的心理地形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奶娃的文化寻根过程中,两名黑人妇女起着重要的向导作用。 派拉特是奶娃的姑妈,她是黑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莫里森在谈到这个人物时也对其大加赞赏“那是一位完全慷慨大方、自由自在的女人”,“她随时准备奉献几乎是无限的爱,如果你需要―她会给你。她对自己是谁非常清楚。”派拉特是个神奇的女人,她的父亲老梅肯目不识丁,他用手不经意地翻开《圣经》他选择了“Pilate”作为女儿的名字,仅仅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树威仪地俯在一些小树上保护它们”。而在非洲传统文化中树象征着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它是给人以精神力量的生命源泉。在神话故事中它是连接生死世界的有效途径,死者与生者可以沟通,生死之间没有界限。派拉特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她挣扎着从已死去的母亲的子宫中爬出来而获得了生命,用“魔法”帮助奶娃的母亲怀孕并生下了奶娃,还在于她对奶娃的精神引领。

派拉特不仅教奶娃日常实用的知识,比如怎么煮火候合适的鸡蛋,想说什么话就直说等等,她更是奶娃与过去历史联系的纽带。派拉特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很淡,她更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的全部财产只是一副遗骨(后来奶娃查明那是她父亲老梅肯的遗骨)、一本地理书和一袋石子。派拉特引导奶娃从他父亲梅肯的物质至上的人生哲学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她像一个精神向导帮助奶娃获得了勇 气。在小说中派拉特一直唱的“甜大哥飞走了”即是《所罗门之歌》,它是黑人传统民谣,也是解开奶娃家族历史的一把钥匙。在奶娃的文化寻根过程中,最终是通过破译《所罗门之歌》了解了家族的历史,并最终重新获得了黑人文化身份。

瑟斯是在奶娃的文化寻根过程中第二个起重要作用的人。正如在《奥德赛》中同名的瑟斯给奥德修斯指引回家的路那样,此瑟斯在奶娃的寻根过程中也给了奶娃重要的精神指引。瑟斯曾经是一名黑人奴隶(她的主人就是当年枪杀老梅肯的白人),当年是她冒着生命危险把梅肯和派拉特收留下来。她的主人一家现在都已死去,此时的瑟斯依旧住在象征过去浮华的大房子里,还养了一大群狗,并任他们在房子里肆意妄为,试图用这种方式对白人进行复仇。瑟斯告诉奶娃如何找到当年两个孩子藏身的那个山洞,还提供了有关奶娃祖先的信息:奶娃的祖母是个叫做辛(Shag)的印第安女子,她和老梅肯从弗吉尼亚的小镇沙利玛来到宾夕法尼亚。她还知道老梅肯的遗体就是被扔在发现金子的那个山洞里,后来奶娃发现当年派拉特返回山洞时所发现的正是她父亲的遗骨。最后她告诉了奶娃他祖父的真实名字――杰克。于是奶娃按照瑟斯的指引渡过了象征洗礼的小河,最终到达了山洞。 “在非洲文化中,山洞象征着女性的子宫,奶娃以这样的形式获得了远古非洲母亲的力量。”奶娃在那个山洞并没有发现金子,所以他决计追寻姑妈当年的足迹去沙利玛探寻金子的下落。在沙利玛与南部黑人的相遇促使奶娃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在那里奶娃接受了文化洗礼,完成了精神再生。

因为在丹维尔奶娃的祖父老梅肯勤劳能干,是黑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的个人魅力成了家族传奇的一部分,奶娃亦为之骄傲。所以奶娃以为:在祖父的家乡他会立即被当地黑人群体所接受,而事实并非如此。

初到祖父的家乡沙利玛,奶娃发现那里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他所见到的黑人都兴高采烈、情绪高昂。他想当然地认为南部黑人应该对他很友好。然而,奶娃这个城市黑人的高傲态度和不当言行伤害了当地黑人的自尊,当地黑人和奶娃打了一架。这场架使奶娃开始意识到:尽管他明显是外人,但他和他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黑人。

奶娃经历的第二个挑战是当地人邀请他参加的丛林打猎。他脱去象征中产阶级身份的套装,平生第一次穿上猎装、拿起猎枪,奶娃感觉这次打猎是他所经历的最漫长的探险。这暗示:奶娃想要获得精神的飞翔,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他精疲力竭地躺在树林里,他开始意识到中产阶级的身份对他来说没有一点用处。在沙利玛,奶娃的钱并不能拯救他,他的父亲也没法帮助他走出困境,他只能想办法自救。当奶娃逃脱了旧友吉他追杀的枪口,重新回到其他猎人身边时,他放弃了虚荣心向他们坦诚自己打猎时的恐惧。当地人没有笑话他,而是接纳了他,并且邀请他一起分吃象征勇气的山猫的心脏。这表明作为一个普通黑人,奶娃已经被当地黑人群体接纳了。

在奶娃的文化寻根过程中,他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考验,即非洲宇宙观中的四种物质――土地、水、火和空气的考验,以达到精神的再生。在非洲宗教观中,“雨和水象征着祝福,大地是人类的住所,空气和风是诸神的居所,而火则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在丹维尔奶娃首先进入山洞(大地母亲的形象),又在沙利玛的湖中游泳(水的洗礼),打猎时险些遭到吉他的射杀(火的考验),最后才能飞升精神的家园(空气)。

三、重新获得文化认同

这次故乡之行,奶娃并没有得到他所期待的金子,这次旅行的价值在于他知道了他祖先的名字。根据非洲的传统,名字的意义非常重要,它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所以根据非洲传统,“婴儿出生后几天,通常是第七天,要为孩子举行命名仪式。”知道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了解他的历史,这个名字也会揭示他家族的秘密。

1869年,老梅肯戴德在自由民登记处登记姓名以确认自由民的身份,一个醉酒的官员胡乱地把应登记在“父亲”栏下已“死亡”(Dead)的状况错写在姓氏栏下,出生地梅肯错填在名字一栏,于是杰克就成了梅肯戴德。老梅肯保留这个名字只是因为他的妻子――辛觉得这个名字新奇,而且可以埋葬过去的历史。然而,失去了祖先的名字使戴德家族同时也失去了历史、集体和传统。有学者指出:如果你来自非洲,而你丧失了名字,那便会相当麻烦,因为这不仅仅是你的名字,而且代表着你的家系部落。如果你失去了名字,死后怎么跟祖先联系?那是一个很大的心理伤疤。对于美国黑人而言,名字起到联系非洲历史的纽带作用。在新大陆,奴隶们会秘密地举行命名仪式,并且在白人不在场时使用他们的非洲名字。因为奶娃以前不知道祖先的名字,他无法与他的家族和群体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所以奶娃在成长过程中感觉被排斥、感觉很孤独。他的成长经历时时体现着这种迷茫。他是在白人慈善医院出生的第一个黑人婴儿,他母亲延长对他的哺乳期也使他感觉很孤立。他无意中听沙利玛的孩子们唱歌,歌中揭示的正是他祖先的生活和他祖先的身份。奶娃的曾祖父名叫所罗门,传说他自己飞回了非洲的家,留下了他的妻子莱娜和二十一个孩子。所罗门原本是《圣经》中以色列国王的名字,他以睿智和财富闻名于世。至此,奶娃寻到了家族的渊源。

通过了解祖先的名字,奶娃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非裔美国人。作为一个会飞的美国黑人的后裔,在这部小说中,奶娃也与“飞”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当奶娃和他的朋友吉他准备偷派拉特的东西时,他们看见了一只白孔雀,吉他这样评说“所有的珠宝使它的尾巴很沉,就像虚荣心。带着这些赘物没法飞起来。如果你想飞,就要放弃这些东西。” 在此白孔雀成了虚荣的象征。为了能够飞翔,奶娃也必须放弃他自身的。赘物”。在第十二章,奶娃梦见了飞翔。他只是在飞,以很舒服的方式飞翔。当他在漆黑的大海上空飞翔时,他也没有一丝的恐惧,他一个人在空中飞,有人在为他鼓掌,注视着他。在小说的最后一幕,奶娃放弃了自己,以足够的勇气直面旧友吉他的枪口:

他带着眼泪,做了一下深呼吸,曲起膝盖,跳了下去。他如同北极星一样轻快而明亮,他朝吉他旋过去,他们俩谁丧生于对方的手下已经无所谓,因为他明白:如果你放弃自己,你就能驾驭空气。

这一象征性的场景表明:奶娃已经在精神上成熟了,他掌握了飞翔的秘密:“如果你把自己交给灵魂,你就能驾驭它。与群体联系在一起,你才能给自己定位。” 在这部作品中飞翔成为一种文化回归的仪式。

文化寻根范文2

关键词:语文;寻根;传统文化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有所策略地引领学生接触、接受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之作,引领他们去理解和接受美妙文字中蕴含的爱国、气节、仁爱、谦逊、自强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加强诵读,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文为载体,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二、结合学校的常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活动,让小学生广泛诵读古诗文,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学生在开展古诗文的诵读中,人格和道德得到了全面的教育和熏

陶,使学生的语言、举止更文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直面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科技手段走进了课堂,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影视、图片资料就可以让学生直面这些传统文化,全方位、多感官地参与感受,能有效地了解这些民风民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与丰富,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与爱国热情。

四、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寻找身边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善于搭建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生活实践的阶梯,善于捕捉本地文化中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他们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古迹对话,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文化寻根范文3

关键词:文艺民族化;寻根文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06-01

一、何谓文艺民族化

所谓文艺民族化,是指文艺家在尊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独特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艺术手法或形式来反映新时代的社会面貌,而且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必须具有本民族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息。

本质上讲,文艺民族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成熟。文艺作品要实现民族化,就必须以本民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不断继承、革新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摒弃其中的糟粕成份;并批判的吸收借鉴异民族的文艺优点,使异民族的优秀文化能融合到本民族中来,为我所用。

二、寻根文学的积极价值意义

(1)注重文化心理的展示,通过审视传统文化来刻画人物形象,拓宽了文艺创作的角度和空间,人物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寻根文学”诞生在“”浩劫之后,与文学不同,“寻根派”的文学家们选择疏离、超越社会政治的创作策略,企图从积淀千年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中国文学的“根”。在创作中,他们改变了过去从政治角度进行创作的方式,不再为政治目的服务;而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用多彩的文笔描绘缤纷的文化形态。在《爸爸爸》中,人物的设置是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丙崽、德龙、仁宝、仲满、丙崽娘等,这些人物生活在与世隔绝的鸡头寨,过着原始、落后、清贫的生活。这种禁闭性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所以鸡头寨在遭受天灾和械斗之后,最终走向败落。这种文化形态的展示是新奇的、陌生的,它开拓了文学创作的视角,使文学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2)注重对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展示,同时吸收异民族优秀的艺术手法。寻根文学家们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细腻的刻画着一幅幅极富民族风情和地域色彩的生活画面。在《爸爸爸》中,韩少功就以极其犀利、冷峻的态度批判着民族文化丑陋的一面。他写道:“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软软地踏上去,冒出几注黑汁和几个水泡泡,用阴湿浓烈的腐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的嚎叫。也侵染着村村寨寨,所以他们变黑了。”(韩少功《爸爸爸》)其中的人物也渗透着浓重的民族气息。这些人物“一个个都从历史文化深处走来,都具有民族文化的‘根性’”。此外,韩少功的《爸爸爸》借鉴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象征手法,用丙崽的丑陋愚痴和顽固不死,象征传统文化中落后、畸形、病态的一面,挖掘出“文化劣根”,以此来警醒世人。

三、寻根文学衰落的原因分析

(1)寻根文学远离了现实生活。寻根文学的理论宗旨是回避政治,所以作品多是对封闭、静态文化的探讨。例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模糊的,鸡头寨与世间的风云变幻毫无纠缠。作者完全靠着民俗风情的丰富性来取胜,导致作品缺乏历史厚重感和真实性。这就违背了文艺民族化中作品要反映新时代面貌的客观要求;也违背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客观要求。没有深层的反思社会现实,作品就没有唱响时代的声音,注定会每况愈下直至消失。

(2)寻根文学家对“文化”的理解存在失误,往往陷入“寻根”和拆解的矛盾当中难以自拔。许多寻根文学家习惯于一头扎进民俗民风中,挖掘一种静态的凝滞的远离社会现实的“根”,而这“根”并不是对民族性的真正诠释,也不是维系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命之根”。纵然被挖掘出来,就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确切的肯定其价值,反而陷入不断寻找和拆解的恶性循环中。由此看来,寻根文学的短暂命运也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四、寻根文学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启示

寻根文学虽然短暂但是其成败得失仍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1)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必须要反映当下的文化面貌。历史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文化也是一样。文学的“根”既牵连着过往也照耀着当下,所以文学创作必须把传统和现实融合起来。

(2)文学创作还要善于吸收异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我所用。西方的东西不能盲目的接受,也要用批判的眼光加以审视;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韩少功正是灵活的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才创作出了极富象征意义的“丙崽”。

(3)文学创作必须具有民族意识、民族风格和民族心理。中国文学的“根”深埋在民族生活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不断前行,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始终闪耀光芒。

文化寻根范文4

如今,民乐小学已是一所极具办学特色的精品学校,其所展示出的文化底蕴与教育特色被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点赞:教育部领导、专家赞扬民乐小学的学生“特别有朝气,特别阳光自信”,拥有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和待人处事等方面很好的“功夫”;国家级教育媒体人士评价民乐小学的学生“不缺‘钙’”;香港英基教育集团负责人感动于民乐小学的学生“让他看到朴素环境下孩子们独立自强的精气神”;中央电视台则让民乐小学的学生10多次走上国家级平台,并两度登上央视春晚……

所以,当本刊记者前往民乐小学采访时,该校早已是华丽转身后的新风貌。何以华丽转身?关键在于该校走出了一条厚实的特色发展之路:在“飞鸿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建构起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育人成人”路径,并衍生出丰富的教育意义。曾经的落寞与困惑、走过的精彩与艰辛、如今的光彩与自信,都一一表明:这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学校特色发展的典型样本。

民乐小学“飞鸿教育・育人成人”特色办学实践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影响力,既源于文化,又得于展示。一方面,该校善于发掘、传承并创新当地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融文化内涵于办学特色之中,2015年本刊就曾以“文化”的视角对学校的特色发展做过深入解读;另一方面,该校精于韧赝饬,或构筑或通向各级各类展现师生风采的舞台,融教育展示于教育教学之中。

展示,是一种教育能,也彰显了教育能。教育展示,为教育教学行为提供了一种动力,借用物理学的概念,可以这样说,教育展示就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能”。一方面,在没有展示环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往往难有实质性的互动生成,而在教与学的闭环中融入展示,无疑为教学打开了开放性的空间,师生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真正释放;另一方面,把自己的特色办学成果通过或静态或动态的教育展示公之于众,也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氛围,并为学校特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人财物等资源的支持与保障。

飞鸿教育的理念解析

2004年,我国新课改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新课改注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体系建构,倡导探索性、开放性学习方式。

也正是这一年,不甘被撤并的民乐小学提出了“以特色凝聚人心,以特色鼓舞干劲,以特色谋求发展”的发展思路,引入课程改革新理念,依托学校所处的南海西樵作为黄飞鸿故里、南狮发源地的独特区域文化资源,开始了“寻找黄飞鸿足迹,以狮艺武术为载体,创建特色学校” 的探索之旅。

民乐小学特色创建开始于对一个人――黄飞鸿其人其事其精气神的探索。黄飞鸿是西樵人,开南方狮艺武术文化之风,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黄飞鸿扶危济困、爱国爱民,勤学苦练、技艺精湛,奋发向上、敢为人先,志向高远、自强不息,正是这些思想内涵与行为品质,让他升华成为佛山的文化符号,这对于当代佛山学子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狮艺武术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岭南民间常以狮艺武术凝聚人心、培育乡情、传承文化。狮艺武术能起到激励人心、磨练意志、培育团队精神、规则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作用。基于此,学校以学习黄飞鸿精神及其狮艺武术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推动特色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民乐小学还考虑到学校生源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占75%的现实因素。由于大多数家长都忙于生计,对学生的关心较少,家庭教育意识较弱,这就造成这些学生个人价值感较低,自卑、散漫、没有规矩意识,学习能力不强,也就不敢抱有梦想。因此,学校引入鸿鹄的形象,以鸿鹄作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的象征,引导学生要有鸿鹄之志,追寻梦想天空,做一个“小飞鸿”。而这,与黄飞鸿等南海西樵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品质也是共通的。

基于西樵特质、南海精神、佛山传统、岭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考量以及对教育成人的理解,民乐小学在特色学校创建的过程中逐渐聚焦到飞鸿精神的发掘与展示上:从一开始的“志向高远、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关爱弱小”到“怀梦想、持坚毅、行仁爱”,这种飞鸿精神伴随着学校特色的发展而日益完善,并通过校训校歌校徽融入、原创作品创编展演、师生行为方式呈现、校园环境生态塑造等聚合为飞鸿文化符号,引领着飞鸿特色课程的建构。

梳理飞鸿教育理念的形成与践行历程,可以发现其中文化的底蕴与展示的力量:没有对区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对教育展示的有机融入,就没有飞鸿教育的内在生命力;没有对飞鸿理念的创新性解读与对飞鸿课程的校本化建构,就没有飞鸿教育的强大影响力。

民乐小学前任校长区才芳认为,“飞”是行动,“鸿”是目标、理想、境界。飞鸿,是一种智慧、思想、能量的象征;飞鸿教育,是民乐小学诠释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独特文化符号。民乐小学现任校长周少伟认为,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教育的指向就是要以教育健全人格,从而让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付诸行动,逐梦未来。所谓“飞鸿教育・育人成人”,就是要以飞鸿精神为引领,以飞鸿文化为基石,以飞鸿课程为核心,培养“德艺双馨,文武相晖”的新世纪“成人”。

飞鸿教育的路径解码

飞鸿教育,让梦想飞翔。立足飞鸿教育校本课程,学校以“每周一展示,每月一主题,每学年一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分享快乐,体验成功,获得成长。狮艺、武术、音乐、美术、话剧、小品、舞蹈、朗诵、演讲、书法;飞鸿形象、飞鸿故事、飞鸿课程……学校通过多样化的原创作品展示与课程生态构建,深刻诠释了飞鸿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播了飞鸿精神的核心内涵,让飞鸿教育直抵学生心灵。

以作品说话

《风雨飞鸿》,是学校办学特色与愿景的一个生动写照,是传播飞鸿精神的有形载体。作为教育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一个剧作,《风雨飞鸿》把舞蹈的阴柔之美与武术的刚强之美有机结合,展示了飞鸿精神之美。它表现的是孩子们有如出巢的鸿雏,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但是,只要不气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在团队的鼓励与支持下,一定能实现梦想,成为展翅蓝天的鸿鹄。

《风雨飞鸿》,最初是2011年民乐小学教师把武术与舞蹈结合起来创编的一个舞台作品。后来,这个作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相继获得了佛山市南海区少儿艺术花会金奖、佛山市少儿艺术汇演金奖、全国外来工子弟舞蹈大赛银奖等荣誉。更重要的是,这个作品带给师生极大的感动与激励,虚泛的大道理变得形象生动,飞鸿精神深刻印记在师生们的心灵上。这个作品的成功为学校飞鸿教育特色的创建路径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学校通过武术、狮艺、舞蹈等行为艺术课程的创编与展示,把飞鸿教育文化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搬上舞_,通过舞台来让孩子们受到熏陶,接受教育。于是,民乐小学的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创作了《风雨飞鸿》《舞者传道》《鸿鹄志远少年梦》《飞鸿赋》《武动佛山》《狮道》《鸿鹄方洲》《佛宝闹狮》《佛山大头佛》等一系列展现飞鸿精神文化的艺术教育作品,不仅深受学生喜爱,而且通过师生的创意展示,连年获镇、区、市、省乃至国家级表彰奖励,受到各级文化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只因“艺术离孩子们的心灵最近”,民乐小学的教师们便架起了课程通向艺术的桥梁。这是一支很神奇的教师团队。在这个团队里,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武术教师不仅仅是武术指导,他们还兼做编导、导演;音乐、美术教师也不仅仅是音乐、美术指导,他们还兼做道具制作、舞美设计等。武警出身的体育教师余俊锋,2011年来到民乐小学,深受学校飞鸿精神的鼓舞。有着一颗艺术梦的他,先后学会了摄影摄像、剪辑排版以及编剧、制作,积极参与到《风雨飞鸿》《武动佛山》《狮道》等一系列舞台作品的创作中,还组织团队编导、拍摄了一部励志微电影《鸿鹄芳洲》,大受欢迎。就这样, “小余老师”多了一个“小余导演”的称号。在周少伟的带领下,李丽仪、梁捷萍、麦国清、余俊锋、陈军、周基河、曾泳珊、黄永清、谭健俊、麦国清、崔绍嘉、陈运传、陈丽伊等一群致力于学校特色发展的教师相互合作、扬长补短、资源共享、行动默契,在作品的创作、编排与展演中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既极具专业素养又善于跨界发展的共同体。

如今,《风雨飞鸿》《鸿鹄志远少年梦》《飞鸿赋》《狮道》等作品已汇编成了《风雨飞鸿》校本特色课程。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一节,在民乐小学的飞鸿馆里,《风雨飞鸿》课程都会如期开展,这是孩子们的舞台。舞台上,有孩子们自己创编的节目,也有学校传统节目,还有互动点评。《风雨飞鸿》特色课程让孩子们懂得了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深刻感悟了梦想、坚毅、仁爱的飞鸿精神的精髓。

用课程激活

教育,要为学生构建和展示能够共同认知、集体交流、行为达成的目标图景。课程,作为教育展示的一个核心载体,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建构与生成是教育目标图景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民乐小学,作品能够延展为课程,行为也可以提升为课程。作为民乐小学特色创建的核心引领者,周少伟就非常重视行为课程的生成。他曾组建武术社团――“飞鸿大队”,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如今已发展为“小飞鸿国术团”。小飞鸿国术团的孩子们无论到哪里演出,周少伟都会把演出创生成一个课程:活动前,他会指导孩子们收集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资料,了解此次活动的文化背景、目的意义;活动中,引导孩子们全情投入,用心感悟;活动后,让孩子们讲收获、谈感受,并与其他教师一起指导孩子们用小报的形式与全校师生、家长分享收获和喜悦。这类源自于经历与体验的行为课程,无需说教,学生自然在其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分享,学会关爱。

为了让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校还创建了《小飞鸿大舞台》校本实践课程。展示,是其核心环节。学校通过“小飞鸿规则伴我成长”“小飞鸿课本剧”“励志歌曲大家唱”“小飞鸿弟子规新解”“飞鸿赋新知”等不同的主题创设,激励学生进行主题性的艺术创作与成果展演,表达对“怀梦想、持坚毅、行仁爱”的飞鸿精神的独特理解与个性化实践,逐渐形成共同遵守的规约与范式,积极营造“飞鸿教育文化场”,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引领孩子们茁壮成长。

《小飞鸿大舞台》实践课程与同一系列的《飞鸿》《传鸿》《学鸿》课程,各有侧重地共同支撑起了飞鸿教育特色课程的核心建构。通过“技艺传承,艺术浸润――文化传扬,心怀梦想――让分享凝聚正能量”这三个层面构建的《飞鸿》课程,让孩子们在传承、发扬、凝聚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生命的成长;以“智慧飞鸿”故事汇编、“飞鸿之歌”诗词歌曲、“风雨飞鸿”艺术读本为主要内容的《传鸿》系列课程,让“怀梦想、持坚毅、行仁爱”的飞鸿精神核心融入孩子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当中;《学鸿》课程,则主要以规则的指导、信念的引领为导向,通过案例、故事、事例的形式,如《小飞鸿规则》《小飞鸿日行一善》《小飞鸿十条信念原则》等,让孩子们在思想、行为、生活上通过飞鸿精神的学习,做到“脸上有笑、眼中有光、口中有德、心中有爱”。

在注重实践课程与行为课程生成的基础上,民乐小学立足于“飞鸿教育・育人成人”教育理念,有机整合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特色课程,逐渐构筑了以小飞鸿“修德”、小飞鸿“学艺”、小飞鸿“崇文”、小飞鸿“尚武”四大主题课程版块为核心的飞鸿教育课程体系。其中,小飞鸿“修德”课程板块,旨在对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的“五自”教育;小飞鸿“学艺”课程板块,旨在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我成长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小飞鸿“崇文”课程板块,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及运用智慧能力的培养;小飞鸿“尚武”课程板块,旨在通过励志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飞鸿教育的意义解读

对于借用人名作为教育理念的名称,本刊记者一直是心存疑虑的。疑虑在于,它能否真正诠释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所以,我们是带着大大的问号前往民乐小学采访飞鸿教育的。但是,当深入到学校了解了飞鸿教育这一理念的文化渊源与形成过程后,我们的疑虑顿消,这或许也可以作为飞鸿教育所蕴涵的文化力量与展示效能的一个明证吧。

展示,是行动的教育艺术。它能有效搭建起学生自我表达、自我领悟、自我展现的成长平台,既是教育的正能量,也是教育的真能量。而民乐小学教育展示的背后,还多了一份素质教育的不懈坚守,多了一份文化之根的薪火相传,多了一份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也正由此,在飞鸿教育的实践与展示中,民乐小学的学生自信满满,活力四溢。这是不一样的教育力量。

“登上春晚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舞台,我们要让世界上更多人知道,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我知道,想要实现梦想就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与行动。”

“我和同学们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三角狮、追尾、逗狮三组动作。当脱下道具的那一刻,看到老师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我知道我们已经成功晋升为第三代的小南狮了。”

文化寻根范文5

往是以隆重的形式展示人前。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地域、习俗、信仰的不同对其采取形式也各有特色如:我们浙江泰顺地区,

当地一般信仰佛教为主,因此当地的丧礼是采用佛道文化相结合的形式来举行。该丧礼从丧礼程序及筹备到仪程的基本过程,都是有计

划有规律的进行,其期间一般需三天两夜,由一至几位先生完成。其音乐特征是以唱为主,说为辅的说唱艺术形式。有二胡、板胡、月琴、

笛子、鼓、锣、木鱼……器乐伴奏,其中锣鼓打击乐贯穿整场丧礼,因为打击乐是先生们演唱曲牌句句之间的间奏。

关键词:丧礼程序;进表;破狱 ; 音乐特征;

一、丧礼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自古以来丧礼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礼仪,是敬孝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为长辈对晚辈的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是晚辈对长辈一种新“生”祝福。

(一)伦理意义

我们都知道,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开始,就默默学习着一样东­­­西——接受。从母体内开始,就接受着来自母体内的营养来补充能量,直到落地哇一声叫时,才开始接受外界物质营养以及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尤其是父母对子女们的爱,一种言语难以表达的爱,这种爱超过了一切,无论什么都是以子女们的健康成长为核心。而我们呢,也许珍惜了;也许觉得这种爱是理所当然;也许在没能满足某种需求时,还会埋怨父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从小不点长成了大人,从无知的少年长成知识渊博的青年。同时也学会了理解,理解他人,理解父母,并发现父母情的爱是那样深那样伟大。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接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多得让我都记不清,惟有一样是那样的难忘,那就是父爱母爱。在各种利益的关卡里,惟有父爱母爱只有付出不图回报。记得有这样一首歌《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父母们的心声,里面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是啊,老人不图儿女为他们做些什么,只求得儿女们平平安安。而子女们呢,长大了,成家了,也有子女了,那还会有多少份爱来关心,关心那对一直默默守护着我们成长的老人。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种爱是不变,那就是父爱母爱。它就象一条无形海,牵引着无数条河。因为每个人都曾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站在不同角度有着不同角色不同责任,而丧礼却是人生结束所有角色责任的一个象征,一个完美的句号。

(二)文化意义

无论什么礼仪都有着各自不同含义,不同象征,因此其表现形式也各有奇特。如丧礼:也称葬礼,它不仅历史悠久,同时也保留着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生活习惯,的不同,我们把丧葬大致分为土葬、火葬、水葬、天葬……但自古到今,土葬是较为多见的一种丧葬形式,也正因为土葬,使我们的许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了事物依据。如:在中国音乐通史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古代音乐许多制度的规定,并从出土的墓地中,我们发现器乐物件摆放,使我们知道死者所处的时代及地位。同时在出土器乐及作品,使我们更加了解本国的音乐文化,也见到了我国最辉煌时期——唐朝。这时期无论经济还是文化都是最鼎盛,最辉煌,其音乐制度也是非常完善。在唐朝我国各方面都是最先进,因此各国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学习我国的礼仪及各种文化,并把他们国家最好的东西带到我国,同我们交流各自文化,丰富彼此的不足。而我们都知道各国之间有着语言、文字、生活习惯的不同,只有音乐是通用的。因此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不仅带回我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带回了我国器乐及演奏技巧,并加以发扬,使我国的音乐文化流传更广泛,同时也证实了我国的实力。可如今的中国,音乐不再是那样鼎盛,那样辉煌,本着一张从洋的脸,根本不知本国宝,弄得许多古人留下的实物或作品只能到国外才能看到听到,因为只有他们把它们当宝,保留并传承下来。我想在我国也许只有民间一些文化较为原汁原味,希望大家能珍惜眼前仅有的传统文化,好好传承它。

二、丧礼的基本民风民俗

人生旅途中,有几个共同转折点即生与死。也许“死”字给我们的感觉比较冷。对活人来说,要经历同亲人之间生死离别的滋味;对死者来说,死代表什么都没了。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有关为死者举行的仪式时,我却感到宽心,因为各种因素的关系下,丧礼往往是一隆重形式展示在我们眼前,也是人们俗讲的红白喜事中白喜事。白喜事又叫“丧礼”或“葬礼”,是生旅程最后一个终点,乐观说法可以是一种新的“生”,一种较为特殊的生即从“阳世”进入“阴世”。

丧礼是人结束一生,由死者的家属为死者举行的一种礼数,这个礼数不仅有当地习俗特点,还有处理死者信仰特点,因为地域、民族、信仰不同,对丧礼仪式过程也是个有差异。如:我们浙江泰顺地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是每个乡镇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及信仰差异,就说我的家乡雅阳镇,是由十五个大小不一的村组成。当地一般信仰佛教为主,其丧礼整个过程都是佛道文化的结合,以说唱表演形式来完成,由一或几人来完成。

(一)丧礼的程序

1.请先生

从死者结束生命的那一刻开始,家属就要为死者筹备丧礼。而请先生是整个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整场丧礼基本上是由先生来完成。家属决定请某位先生就请先生根据死者离去的时辰为死者挑选最佳时辰来举行仪式及送葬或火化的时间。

2.停尸

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即是把死者的尸体从家里移出,放在村里一个公用的大厅。停尸是为等待举行仪式的日子,停尸的时间有长短,如果死者离挑选的吉日较远,那停尸的时间就比较长。在停尸的这段时间里,家属需要在死者身旁陪睡,不能让死者单独的躺在那里。因为很久以前有一个传说,说“如果人死后,尸旁没有人陪着,死者的眼睛就会被老鼠挖走。”所以,直到现在我的家乡还保留着陪睡的习惯。

3.买用品

在举行丧礼仪式的前一天,家属要为这几天丧礼准备所需的香、烛、纸钱即是家属亲手打制的铜钱印、贡果、贡菜以及晚辈们的孝服。子女媳妇们的孝服是由麻绳编织,男子的头上还要戴上稻草编的帽子,即“孝子帽”(图1)。其他的亲人只需白衬衫。

4.仪式开始

到举行仪式的那天,锣鼓声一响,死者的子女媳妇们就要穿上准备好的孝服为死者戴孝。在这几天里,先生会为死者颂经、拜佛、请神、超度……一般来说这一连串的事都是由先生来完成的,但也有需要家属们的配合如:在整场丧礼中所有的叩拜礼数都是死者的直系亲属来完成。

(二)丧礼的筹备工作

从为死者挑选吉日的那天开始,家属以为这场丧礼开始筹备工作。上面我们也说到了请先生并问需要准备什么用品。还要请一位教专业的人来担任管家,为主人打点那几天家里的大小事物如:请帮手、买东西、借东西。帮手主要是为那几天的长寿饭忙碌;买东西主要是买道坛上所需用品及长寿饭的酒菜……借东西主要是桌子,因为搭建一个敬表台一般需要十来张桌子,全场可能要三十几张。在等待丧礼吉日的这几天,家属要为死者打制铜钱印,必需是死者家属亲手打的,最好是越多越好,因为每场道坛都需要。

(三)丧礼礼程的基本过程

在当天早上,先生们到死者家里装扮道坛,待锣鼓声一响,死者的子女媳妇们就要穿上准备好的孝服。一般第一天上午做“开启”既是“演净”,是为死者请神。开启做完之后,先生们根据死者下葬或火化的时间来来计划接下来的道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先生会为死者做开路。因为只有开路做完死者才能下葬或火化,也就是说开路是机动的,没有固定时间段。开路的基本过程:备路灯移棺木到坛前,铺好寿被;家属坛前等待接幡由先生带领家属到灵前拜礼诵经;摆好备用的路灯请灵过第一至第七条路,而且这七条的去向各不同;环绕到坛前净柩结四门;带领家属送亡灵绕坛三圈到灵前谢礼。待开路做完死者才能下葬或火化。根据时间的推算,开路做完一般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但是不能开路做完就吃,是有规定的,要先做午供,做完了才能吃饭,也就是说这几天吃饭时间不定,都要先做完早供、午供、晚供才能吃饭。只有第一天早上的早供和最后一天的晚供可以省略。下午时间一般以拜佛念经为主。晚上为死者招魂,请羹饭。请羹饭即桌子要排在道坛前面,桌子要竖着放,在桌上摆好酒菜给死者享用。下半夜也是拜佛念经。经文有长短,可由先生根据第二天早供时间来决定。

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开始做早供,早供之后做进表(图2)。进表一般有四出,时间分别是第二天早上九点左右,下午三点左右,第三天同一时间进行。这四出进的表都不一样,由先生们决定。进表的到场跟其它到场不一样,是露天的,在搭建好的桌子是进行,一般有五层高,十几张桌子组成,先生每爬一层都会念些什么再往上爬一层,类似于人神之间的通信员,把死者的信息传递上去,直到最后一层再把所进的表焚化。前三出进表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所请的神不同,所以表名不同,但最后一次进表一般是释迦表。基本程序差不多,不同的是会把死者的灵位放在最底层,还有孝子手里拿着的幡竿也放在最底层。等先生把表进完之后,孝子们跟着先生回坛。第二天进完表之后,做点灯,分上堂、中堂、下堂三出,这几出做完一般到了下半夜,跟第一天一样是拜佛念经。

第三天最后一出释迦表做完之后,做圆忏。圆忏是把所念的所有经文收藏并焚化。那天晚上先做叹灵,叹灵又分三出,即一出叹亡灵;二出叹古人,如:张飞;三出送亡灵。叹灵之后就是整场丧礼礼程的最后一出燕口,其主要是以吉利为主。

上面所述都是男女丧礼共同的场次,但唯有一出破狱供是女死者独有。传说“女人生孩子时,下身很脏,是在溪水边洗,弄脏了溪水,而溪水是日晒月照,因此女子就处犯了日月神河,死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并关在血塘里受刑,需要孝子营救出困境”。其内容是讲述一位母亲一生所经历的事,现在母亲死后还被困在一个地狱里受苦,需要孝子们的真诚去救母亲。如:画金山寺去借宝;画东南西北代表地狱之门。现母亲身处四方五湖地狱其中某一处,需要孝子们一处处寻找。由先生带领孝子们经过了东方血山地狱、南方血盆地狱、西方血海地狱、北方血池地狱,每到一处就询问其母是否在此,直到找到母亲,最后五门同破,在每破一个地狱门时,需要孝子们打破一个乘着鸡蛋的碗,如没打破由先生使用六环金锡杖(图3)。最后到了五方血湖地狱,找到了母亲,先生问孝子们“是不是你母”,孝子们如果回答“是我母”,就打开饭桶救其母亲的灵位,孝子们捧着灵位在道坛跑上几圈,嘴里高喊“妈妈,快跑啊,妈妈,快跑啊”,不断重复这就话,直到三圈跑完,最后带着母亲的灵位到坛门,帮母亲净身,破狱就结束了。

三、丧礼音乐特征

(一)表演形式

从开启到燕口,先生们的服饰一般是道袍或袈裟。在每场开场前,先生一般是先捧着道袍或袈裟向神明请示再穿上。整场丧礼礼程都是以唱为主,说为辅的说唱艺术形式。在每场道坛中,先生们唱的曲牌直接采用当地戏班丧礼曲牌为主如:《南海普陀山》《小普陀》《滩簧》《南方世界》《承斯善利》……所唱的词一般是根据丧礼礼程来唱,如:早供、午供、晚供都是有一本专门的书籍,而每场道场所唱的曲牌各不同,但也不固定,同一道场不同先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曲牌来演唱,而伴凑者就跟着先生们所唱的曲牌进行伴奏,但是从整场道坛来看,拉弦乐不是每场都有,打击乐比较繁多,因为打击乐是每首曲牌中,句句之间的间奏,而且一拍都不能打错,如打错很可能影响先生们下一句的演唱。先生们演唱过程中,不是只站在固定位置上演唱,是有一些步法、叩拜、绕圈边走边唱,一般长拍时绕到坛前叩拜以及打击乐的加入。如果先生在演唱过程中是固定的位置时,一般是跪着,边唱边敲金箔。如果绕着坛边走边唱是,先生手里一般拿着香、铃、圣水杯三者之一。说的部分较少,只有一些同家属之间的对话或是死者的相关信息。

(二)伴奏

整场丧礼礼程都是由二胡、板胡、月琴、笛子、鼓、锣、木鱼……器乐组合伴奏,其中二胡是整场道坛的主胡也是最常见的,月琴、笛子较为少见一般不用。这些器乐伴往奏往是某一曲牌不断重复直到某一段或几段结束,因为一场道坛可以每段换曲牌,也可以多段用一个曲牌不断重复,其某曲结束是由先生决定,伴奏者跟着先生随时更换旋律伴奏如:

《南海普陀山》2/4拍(632|161516.1|2.32321|616561|5—|3512|535|232321|6363|23216561|5 -|123531|23232|1615|6.1|232321|616561|5 -|332326|1.7|612123|121216|5.61|616535|7656|1.23531|23232|1615)

像二胡、板胡、月琴、笛子都是同时演奏这曲谱。打击乐中鼓、锣的节奏型是:

xxxxx0|xx|x0|xxx|xxx|xxxx|x0

但是锣要比鼓后一拍进入xx|x0|xxx|xxx|xxxx|x0是先生们唱完每一句的间奏。

其中曲谱《五方世界》是整场道坛中唯一固定的一首曲牌,它仅用于烟台排州这一出(2.352|353532|1.23231|2.32321|6123|1212165-|365653|2-|65|353212|5312|3 312|33.|5321231|23212|3512|5312|3312|33.|365653|2-|2352|353532|1.23231|232321|6123|121216)

因此,整场道坛音乐除固定之外一般选曲比较自由,可以根据先生们的喜好选择曲谱。也许《南海普陀山》《承斯善利》……不一定当地所有这行的先生都知道都会。只要所选曲子符合这场道坛就行,其中曲谱中的长拍一般比实际曲谱要长,都是等打击乐结束再接下一句。十六音符较喜欢以ABAC的形式。整体音乐速度比较缓慢,以二拍子为主。

综上述内容,丧礼是多样的,由地域、习俗、信仰的不同对其采取形式各异。

参考文献:

文化寻根范文6

【关键词】寻根旅游;旅游开发;拜祖大典;河南

一、拜祖大典概述

近年来,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影响日渐扩大,正逐步成为河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强势品牌。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团结和向心力、凝聚力,有效推动了郑州市文化、旅游、商贸等资源的发展。

二、河南发现寻根旅游的优势

河南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自然而然的也是华人寻根求祖的重要地区之一。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原腹地,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30多个王朝中,有20个曾在这里建都,为河南留下了难以数记的文化遗产。

其中,新郑是黄帝的出生地,炎帝诞生于淮阳,最古老的汉字体系――甲骨文就在河南安阳,最早的龙图腾也是在河南濮阳发现,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外,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诞生在鹿邑,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祖籍也在河南商丘,汤阴则为《周易》的发源地。而黄河、洛河地区发展而成的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形态,《河图》《洛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都源于黄河、洛水之间。

河南文化的最大特点是根文化,包括姓氏之根和文化之根。探民族之源,寻姓氏之根,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发展寻根旅游是河南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根文化是河南省的优势所在,也是古文化旅游的核心所在,只有努力打造以“中华民族之根”和“华夏文化之根”为主题的根文化,才能把河南省整体旅游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

三、河南寻根旅游发展的意义

寻根文化是我省一大优势资源,将对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经济学家把这种通过寻根活动所带来的经济产业效应,命名为寻根经济。有种说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寻根经济的发展。海外华侨约有7000余万人,大多有经济实体,功成名就,他们有报答祖国的愿望,蕴藏着巨大的招商引资市场。下面分享几组数据:

固始:截至目前,闽、粤、台、港等8个省区和东南亚及欧美10个国家施氏、何氏、潘氏、陈氏近50个姓氏宗亲人士,各地宗亲会及正大集团、美国天潮茶叶公司、浙江王子集团等纷纷到固始考察或投资兴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固始县借助于寻根文化,招商引资和融资额达7.91亿元,同比增长33%,与外来投资者签约项目244个,极大地促进了固始经济社会发展。

新郑:从2006年第一次举办拜祖大典,新郑市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年接待游客量由2005年的30万人次攀升到2008年的260万人次,年带动相关产业收入由2005年的600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5.2亿元。先后招引项目463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4亿元,2005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55亿元增长到316.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5.55亿元增长到13.4亿元。

济源:香港富翁邵逸夫向邵姓发源地济源市一次捐资100多万元,为东园等学校建教学楼3个,他是为了报答祖地养育繁衍之恩而投资的。

四、河南寻根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提高政府部门对寻根旅游的认识

对于寻根旅游,河南省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寻根旅游主体人数居世界各国之首,而河南正是发展寻根旅游的最理想的旅游地,河南是“龙”的故乡、炎黄子孙的“根”。因此,河南省政府应加大对寻根旅游的认识,充分利用这一具有垄断性特色的旅游资源,率先发展寻根旅游,加大对寻根旅游的投入和管理,从而提高河南旅游业的整体质量,获取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效益。

2.强化有关寻根旅游的法律、法规建设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旅游及有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于寻根旅游这一新兴旅游项目,政府更应重视在此方面的立法、执法力度,由于寻根旅游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开发中应不断完善对寻根旅游主体的保护,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力求将潜在旅游者转化为现实旅游者来河南探究“根”文化。

3.强化旅游行业对寻根这一特色旅游的开发,加强管理职能

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消费方式,重点做好旅游安全工作,加强旅游执法和检查力度,加强旅游服务营销管理,对“黄、赌、毒”和强买强卖、欺诈游客的不良现象加强打击力度,优化河南旅游市场环境,以维护城市的良好旅游形象,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海内外旅游者的满意度。

4.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寻根旅游的支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争取各方资金,加大对寻根旅游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力度。

5.要加强对寻根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

收集编写相关寻根旅游景区、景点历史传说和风情宣传资料,树立“河南是东方文化之根”的旅游形象。多方面的采取措施,曾加寻根旅游的宣传渠道,变等客上门为主动促销。

6.旅游企业要适应市场要求

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河南省寻根旅游的客源地大多是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因此旅游企业还要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五、总结

中原,以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日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子回乡祭祖寻源。为了团结这些友人,也为了使河南省的旅游经济更加飞速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寻根旅游这一近几年来的旅游热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以应对河南省越来越快的发展变化。

寻根旅游彰显了厚重河南的无穷魅力,让世人从中认知河南、感悟河南、聚焦河南。只要我们继续抓住根文化这一历史文化主线不放松,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规格开发,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用拜祖大典等活动整合全省寻根文化资源,就一定会大大加快我省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历史进程。在“大河之南,锦绣中原”的带领下,也唱响――“锦绣中原,寻根河南”。

参考文献:

[1]陈蔚德,王玉宝.《河南旅游基础》,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 赵国成.《根在河南》,中华书局,2002

[3] 李瑞, 王义民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4]指南针七人特工队.《一脉相承》, 珠海出版社, 2004

[5]河南旅游资讯网.省略/

[6]中国网.china.省略.cn/chinese/TR-c/1092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