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维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范文1

1、漏洞百出

三维目标”漏洞百出,有遗珠之憾。如:(1)“三维目标”中没有“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与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甚符合。(2)“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丢弃了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人们对“世界”及“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还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

没有“世界观”和“人生观”,又哪来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的“价值观”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还有就是,这个“目标”只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对教师本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

(3)“三维目标”还缺少党和国家十分关注的——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目标维度,亦即缺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新课程标准是“不标准”的“课程标准”,是“漏洞百出”的“课程标准”,还有扰乱人们思想,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甚符合之嫌。

2、逻辑混乱

“有学者依据布鲁姆等人提出的目标分类学理论,认为‘三维目标’的设置不科学,主要的理由有两个:(1)目标分类学设置的目标有详细的分级指标,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每一维都没有亚层级,这样会导致目标含义不确切,无法测量与评价。(2)‘过程’作为目标难以理解,因为不管是布鲁姆,还是加涅,都是从学习结果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或教学目标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在逻辑上是对立的,二者无法统一。新课程改革将‘过程’作为‘三维目标’的内容违背了国际公认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2期)),作者:邓友超)

笔者认为,“三维目标”确实存在逻辑和分类不当的弊端。如“过程和方法”目标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有包含关系——“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包含于“过程和方法”目标中,它的达成就是“过程和方法”的抉择和运用的结果,所以,“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过程和方法”是“过程”。另外,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其中就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和训练。但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目标和任务,还有前面说过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创新意识和能力”及“品德”等维度的目标和任务,亦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所以“三维目标”存在逻辑和分类方面的问题。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将“三维目标”修改为“四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品德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与心育”、“创新意识和能力”,将“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删除。这样就理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是各个目标之间不存在逻辑混乱问题;二是更加直观、具体和浅显易懂,尤其是与党的教育方针相吻合,亦即涵盖了对学生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

3、不便操作

课程目标必须是“具体”、“明确”和“可检测”的,不是“笼统”、“模糊”和“难以检测”的。可是,“三维目标”既笼统又抽象,不易操作。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它存在“什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门学科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有哪些?”“各学段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如何进行有效评价?”等问题未明确和具体化的缺陷,模棱两可的,使新课程实施者——教师难以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和有效实施。“态度”目标就更是如此。

由于“三维目标”存在上面一些问题,引发了基础教育课堂“形而上学猖獗,形式主义盛行。具体表现为‘四个满堂’和‘四个虚假’。‘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四个虚假’即‘虚假地自主’、‘虚假地合作’、‘虚假地探究’、‘虚假地渗透’”(摘自《深圳特区报》,2004-11-02(08),作者:程少堂)因此,那些“低效”、“无效”或“负效”的课堂就频频出现了,使新课改演变成了一场“笑话”和不小的灾难,实在令人感到痛心。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唯有迷途知返,方能浴火重生”。(摘自《教育科学研究》2011.04期,作者:邢)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起到构筑“高效”课堂、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促使基础教育走向科学化和正常化轨道、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审视十年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反思和研讨,全面总结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扬长避短。

三维目标范文2

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在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呈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构形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如语文课程总目标的第3条目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则重于谈习惯和方法,但其中却有“情感态度”的内容,体现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又如第7条目标,虽然侧重于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但是,“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属于“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这条目标实质上是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有机结合。就“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教”的维度,包含预设目标,还存在着理性的静态思考;“学会多种阅读方法”里,则是“教”和“学”两种成分兼而有之,是教学静态形式和动感成分的有机结合体,也是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的结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强调课堂资源的动态生成,这可以说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支点”。之所以要强调生成,是因为教学不是一件技术活,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学在固定之外,还有动态生成的一面,这是由教学的育人功能决定的。因此,三维目标在内涵和形态上更为丰富,有待于广大教学工作者认真实践、总结和反思。

在上课的过程中,还有不少教师误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实现,通常的做法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完成后,引申讲授其中蕴含的情感体验,科学精神、价值取向等,让学生发挥一番,并以这种“升华”来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上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教师让学生把文中的“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趣味”等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爱国,用怎样的行动来爱国。从表面上看,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其实,这种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这短短的一节课里是无法见效的,只要学生初步觉悟到要有这种爱国情感就可以了。要实现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过程。因此,这种教法是不太科学的。虽然“三维目标”是并列呈现的,但它们在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如果说显性的目标可以通过讲授来完成的话,那么隐性的目标靠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其中,语文新课标在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说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所述的心得、看法和疑问、情感体验、评价等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都需要实践和相应的时间过程,靠老师的计授是无法实现的。所以,隐性目标的实现,只能依靠创设情境和氛围,由学生亲自体验、亲身实践来完成。

当然,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难以测量的,而且这两维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时间。的确,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测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佳方式。“三维目标”的实践,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所说,就阅读而言,要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老师只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就情感态度而言,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学生的行为,教师只能做到创设阅读情景,把学生引入阅读角色,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再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就有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老师只起组织、促进、对话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的多样阅读需求着想。因而,教学的“三维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致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否达标,怎样测量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等,还没有这把尺子。但难以测量并不等于不关注。此外,虽然“三维目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一定有一个中心目标,这个中心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有可能,正如中考、高考中的标准化试题(选择题)是一个典范;是其他两维也有可能,升学考试中的开放型试题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而且目前升学考试中的开放型试题分值比例越来越重,这是“三维目标”实践中的一大亮点。我想: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反复实践,不断探究,认真反思,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三维目标及其中心目标的落实问题,一定会找到归宿,产生效果,还能引领我们走出“课本是世界”的误区,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2006年9月第6次印刷。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2003年1月第2次印刷。

3.中国教育报,2007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003年10月第15次印刷。

三维目标范文3

这一理论其实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对扭转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可新课标硬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一个目标,把品德目标具体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又新增加了“过程和方法”目标。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一个目标,似乎无可非议。而把过程和方法列为一个目标,就令人费解了。从概念上讲,《现代汉语词典》对“过程”的解释是“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对“目标”的解释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可见,过程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目标,而只能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如果把过程当作目标,那还有什么过程可言?那目标又将如何解释?这不就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吗?至于方法,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方法即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找到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其实就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方法实际上就是能力。

就拿简单的识字教学来说吧。假定某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两个汉字,目标定为会写、会认、会用。这第一种方式教师可以直接教给学生字型(怎么写)、字音(怎么读)、字义(怎么解释),甚至还可以举例造句教学生怎么用。这就是我们所批判的直接给学生问题答案的重结果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对这两个字是否达到了“三会”,还是个未知数,教学目标未必实现。这第二种方式教师可以写下字型,让学生自己观察字型看怎么写,经过查字典看怎么读,再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所谓的重过程的教学。这时候学生对这两个字是否达到了“三会”,也是个未知数,教学目标也未必实现。这个例子说明: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给予学生的问题答案(结果)与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结果或效果)是两个概念,不得混淆。二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绝不能把教学过程中所用的一些手段也当作教学目标,否则,势必会喧宾夺主,淡化了最终的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结果即教学效果也就是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看重,而且必须看重。正是因为看重了这个结果,人们才想方设法去实现它。于是便有了百花争艳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涌现。所以,说到底,过程和方法目标充其量只能算做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途径而已,绝不能当作目标来看待。而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正是把具体的教学问题中的结论(结果)和教学的意图和目的(目标)给混淆了。如运动员参加训练,其目标就是提高运动能力,参加比赛最终拿到奖牌和名次。试想,不看重奖牌和名次的教练是称职的教练吗?不看重奖牌和名次的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吗?而且,运动员和教练正是看重了奖牌和名次这个目标,才想方设法拼命去实现它。所以,我们说“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三维目标范文4

关键词: 英语教学 三维目标 有效课堂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与困惑:一节课三维目标兼顾是天方夜谭,三维目标成了纸上谈兵。因此,笔者谈谈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笔者先分析教学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困惑,再结合自己的做法简单谈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一、教学中教师们对三维目标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提出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三维目标感到困惑重重、无所适从,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割裂三者关系。

Reading教学是最能说明三维目标完美整合的部分。多数教师把字词的理解和运用作为知识和能力目标,把对Reading的理解和阅读当做是过程和方法目标,将Reading在思想方面的意义看做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双基看似夯实,过程与方法热闹非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揭示得似乎合情合理,出现块块式教学目标、块块式实现的现象,忽略三者的必然联系。

2.重知识目标轻技能、情感目标。

传统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注重我教了多少、知识点是否讲解到位、考点是否全面把握、重难点是否兼顾、考试是否得高分等,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视为可有可无。

新课程要求: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了多少,而且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情感,以及学习、掌握知识后的成功的感受,同时不忽略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总之,要全面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将三维教学目标完美结合实施并都落到实处,从而打造精彩课堂。

二、实现三维目标,打造精彩课堂

忽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理论与实际分离,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等现象都应该在新课改的今天避免发生。究竟怎样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牛津英语Natural disaster为例,谈谈自己不成熟的做法。

1.处理好知识和技能的关系。

现在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的现象,笔者认为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是三维目标实现的关键。

不用说,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单词、短语的掌握、课文的阅读,而阅读技巧是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习技巧和阅读策略是重点。为此,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如单词学习,可引导学生记单词的方法。诸如:按词性分类记,按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分为几组再记;可以按构词法记,如shake-shaking,direct-direction,trap-trapped等;也可以按发音记,如night、daylight等,通过种种记单词的方法,使学生记单词“事半功倍”。

2.学法指导应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

在教学Reading的过程中,务必体现教学过程和学法的统一。

如对于问题Where was Timmy when the earthquake ended?How did he feel?的回答,培养学生细读课文第三段、捕捉主要信息:He was trapped.He felt nervous.从而培养精读文章、把握具体细节和关键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又如T/F练习,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无需一字一字地阅读,可以跳过与题目无关的信息,只抓主要信息,以培养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

总之,在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尤为重要,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点拨、学法的引导,而学法的指导务必落实在双基的过程中。

3.注重情感、态度目标和双基目标的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情感和态度往往被忽略。有些教师认为,反正考试不考情感和态度,所以重视与否无关紧要,渗透这一目标也是“劳而无功”。

Natural disaster的中心话题是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严重后果。Reading让学生了解1999年台湾发生的大地震,务必让学生意识到并学会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

4.三维目标的完美整合,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

教学中三维目标不能协调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等,并且三个目标分开实施,认为三个目标没有必然联系。如,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地把情感目标要么放在课的开始,要么把它放到临下课,不能将这一目标融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中。笔者认为,一节课中贯穿情感目标的最佳时机有两个:一是Timmy意识到要地震,跑到安全地带;一是地震后被困,引发学生思考体会Timmy的求生欲望,不可轻易放弃生命,如此就能巧妙地将情感目标融于知识、过程中。

总之,在教学中应注意在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关注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目标,让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过程与方法得以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提高学习知识与能力;在夯实双基、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实现情感与态度的目标,将情感态度落实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使三维目标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以确保三维教学目标协调发展,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范文5

    三维教学目标是引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标尺,作为教育决策部门,负有对其说明的责任,作为研究者,有义务对其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读。如果决策者与研究者皆含糊其辞,一线教师就会无所适从,陷入迷惑。本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拟就三维教学目标的本质、表述和实施等作出一个扼要的回答。

    一、三维教学目标“虚化”之因

    我们极力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为什么效果不尽如人意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追忆美国旨在改进学校质量的10年行动计划(《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的落实情况。《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公布以后,曾给美、英、澳等国带来了希望,然而十余年后的今天,其全面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期许并未兑现,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未能顺利构筑有关。[2]成功的教学改革,在于帮助教师去获得或开发有关实施细节的新思路,在于构筑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命题,以使教师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设计教学。然而,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以来,决策层与理论界却一直未能完成这一知识基础的构筑。

    决策层习惯于把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当作推进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可靠点”,仅提出一个用作追求的宏观目标,至于如何表述和落实它,则要求解读者和执行者自我意会、随机应变。在决策层看来,提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就够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由谁来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细则呢?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能担此重任吗?从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情况看,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尚缺乏转知成智的应对能力。撇开别的不说,理论研究者仅在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就存在分歧。有的理论研究者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有的倡导对话教学,有的偏向于小组合作教学……这类似于盲人摸象。究竟应遵从何种秩序与规则才能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彼岸?理论研究者往往是众说纷纭。一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虽学过课程与教学理论,但专业训练远远不够,“对教学的理解、对课程和学生的把握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对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观的变革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另外,目前条件下,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学研究不足”。[3]这些实情决定了一线教师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局限性。甚至,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这么多年了,多数老师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四个要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亦然。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首先,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称职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要进行教学改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次,三维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和被理解的。正确的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的形式表达出,目标正确而不明确,就会导致教学计划含糊,实行阶段也就难以把握。再次,执行者要熟知达成目标的程序,即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执行者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目标实现路线。如果选择的操作程序错误,就可能事与愿违。最后,要强调的是,严格的督促检查必须贯穿始终。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丝毫的懈怠和放任自流都可能贻害巨大。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三维教学目标的进展情况,若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协商、处理,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运行向着预定的方向进展。

    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是确保教学目标达成的要件,而反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恰恰是在除“称职的能力”外的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捉摸不定,更不知通过何种程序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履行,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实验。既是一种教育实验,就需要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只有遵从了操作规程,才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类似于搭乘出租车,只有司机知晓“乘客的目的地”和“如何达至该目的地”时,乘车行为方为有效。我们常说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这话的确不假,但面对含糊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也会出现行为的规避。任何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4]。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中,教师回避工作中模棱两可的概念,乐意接到上级的具体指令。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

    解读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种典型化观点:一是均衡论,二是补缺论。持均衡论观点的教师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作齐头并重的三个“面”,并力图在教学中面面俱到,但授课时受到教学资源和视野的限约,教师在课堂上总有一种忙不过来的感觉。持补缺论观点的教师则变“讲”为“动”,讳“讲”如深,这样的课堂过于注重“过程和情感目标”,而作为基础的知识目标却没有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有些华而不实。

    均衡论的式微,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在处理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多个中心之故。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在一节课中既想干这又想干那,就会把各种矛盾平均对待,从而陷入均衡论的怪圈。全面不等于均衡,均衡不等于主次不分。在哲学中,我们熟知重点论的 思维方法,它与均衡论相对应,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事物存在的矛盾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三者并不具有同等的生态位。当然,也不能平均使用教学力量。明白了这一点,就能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排除各种外在干扰,把思想与精力始终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点。

    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反对补缺式的一点论。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目标,但现在矫枉过正。在某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适度讲解,而是虚化或放弃“双基”。有时为了吸引学生,大量运用声像资料,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毋庸置疑,课改尝试中,一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但是我们亦尝到了浮华背后的艰涩,如学生计算能力减退、字词基本功下降等。《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中曾有一则案例[5]:一位教师讲《景阳冈》一课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和结果怎样等方面,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和说话等基本环节。整整一节课上,学生讨论,发言,模拟打虎,讲故事,热闹非凡,而对本课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较少触及,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连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像这样矫枉过正同样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误解。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但聚错焦点同样无价值可言。均衡论缺乏教学的“中心”,补缺论则选错焦点,把焦点置于次位目标(过程、情感等)上,出现了华而不实的“虚荣”。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去拓展。新课改视界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究竟哪一目标应成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呢?根据对“教学”的理解,“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6],无疑,“知识和技能”就应成为中心目标,因为只有抓牢双基,才能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是众矢之“的”。“过程和方法”虽也作为教学目标,但它是次位的,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联项目。换言之,只有在协同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中心目标的过程中,“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离开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就会无所依托。“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是以“手段”的身份呈现的,如果“过程和方法”在发挥自身功能中恰如其分,那么,其作为教学目标的目的也就浑然天成。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与方法”担当着目标与手段的双重角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具有形成性的特质。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从而过度地渲染过程、滥用方法,导致教学的“虚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检视学生对教学所持的基本看法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有的学生可能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让学生热爱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同样也是次位目标,它始终须绕“学”而“乐”,而不能自得其乐、更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中心、分先后的从属关系,其中,“知识与技能”是“中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附属”。三者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明白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如何表述和实现它就变得较为简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实现中,我们必须牢记“知识、技能”这一中心目标。教学中心目标不明确,师生就易在形形的热闹中迷失方向,遁入旁门。三维教学目标中,知识目标具有奠基作用,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皆须以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内化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习得,就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培养、方法获得和情感陶冶等。因而,课堂实践中,应该始终把注意力紧盯于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上,稍有偏离即马上回归。若能这样,就可有效避免教学偏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自然要求: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紧扣中心

    教学目标的有效表述可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根据,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评价提供准则。教学目标表述正确、清晰易懂,就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学目标表述不当,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误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正确表述教学目标。首先,要研读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弄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其次,要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知识,学会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最后,目标要重点突出、全面、明确。既不能在教学目标上的表述和实现上主次不分,也不能沉溺于一点而忘却其余,而且要有明确的行为水平要求。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中心

    新课改的不少课堂中心分散,几个教学目标齐头并进,没有统领,哪个意思都说不透;虽有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处于欢声笑语中,却小题大做、离题万里。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事先没有确立好教学的中心目标、教学时随心所欲所致。突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中心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它的基本要求是集中、鲜明。所谓集中,是说一堂课只有一个中心目标,全部教学 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清清楚楚。确立了中心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

    突出中心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整合和教学手段的辅助:

    (1)教学方法的整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用条件和优缺点,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务必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教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自学而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酌虑。魏书生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有一次,魏书生到台湾讲学,在没有提前告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却上出了一堂令人折服的示范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卖油翁》。下面看看魏书生老师是如何处理这节课的:

    ①问学生:“学古诗词要做些什么?”得到学生的回答“解决生字,理解词语,学会翻译,会背诵、默写”后,便让学生打开课本,小声读课文。

    ②学生通过查字典和文下注释自学遇到的生字词。

    ③在相互纠正中理解和归纳古文的意思。

    ④背诵课文。

    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围绕教学的中心目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学生存疑之处,适时点拨和议论,多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为活跃课堂气氛,恰当运用读、说、诵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尽管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扮演,却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2)教学手段的辅助。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功用,运用方法时经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它包括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视听工具以及专用教室。现代教学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教学手段,特别是要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7]一些教师懒于使用教具,本可用多媒体高效展示的内容却用粉笔慢条斯理地书写,结果一节课所讲无几,且易形成拖堂的坏习惯,这更需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引以为戒。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照应中心

三维目标范文6

要创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成为探索和发现知识的主人,我们首先要围绕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力争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它是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媒质,也是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三维目标的实现,既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去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也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例如高中物理《反冲运动》的教学,我们可以把气针绑在气球上,给气球充气之后,把它固定在玩具小车上,利用喷出的气体来推动小车。这个实验操作简单,没有危险,可以让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同学们就在亲自体验中,深刻领悟了反冲运动的特点。气球的喷气推动了小车,那么火箭的喷气就可以把卫星送上天空。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录像片,展现我国发射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使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收相应的情感信息。大家都知道火箭之父吧?肯定有些同学知道钱学森的故事,那就请他给大家讲讲吧。“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回国路,10年两弹成。”钱老先生热爱祖国,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优秀品质定能深深地感染和打动学生……这样的一堂课,不仅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突出了过程和方法,还融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做到了以知识技能为载体 ,以过程方法为手段,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达到了以情促知, 知情交融的教学境界。

总之,“三维”教学目标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还取决于我们教师对它认识程度,取决于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整合运用。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我们还将不懈追求和探索!

收稿日期:2012-03-07

上一篇英语听力答案

下一篇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