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1
1. 针对性原则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切忌把问题设计得不着边际.
2. 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能力解决.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 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 启发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 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 开放求异性原则
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的几种有效方式
1. 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猜想构成什么图形. 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 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课题,从而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2. 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 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3. 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 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 ”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5. 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 归纳是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6. 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 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自我浅探、合作深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彦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2008(9).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问答式;初中数学;问题串
“问答式”教学方法一直是中国教育中典型的教学方式,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当中的应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效果也有显著的不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问题串”的必要性
“问答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传统的被其他学科所广泛接受的问答方式并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初中数学应该采用“问题串”式的提问方式,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初中数学记忆性知识点较少。“问答式”教学方法应用效果好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像初中英语,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英语单词,学生是否已经将英语记忆数量,英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轻松检验,学生记住了几个单词,还有多少没有记住都可以轻松量化,并采取措施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其他的如初中历史、地理等也如是一样。而初中数学与这些学科不同,数学属于理工科,其所需要记忆的仅仅只有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定理等,数学教师只是单独提问学生对其中的几条定理的记忆情况,并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合格。2、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初中数学需要记忆的概念和定理等少,但是其注重在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从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出发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过来说,是问题将若干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了一起,将基本概念和定理单独拿出来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是将他们串在一起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如果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串在一起,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通过看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能否用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回答当中找到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这就是“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的基本应用原理。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串”教学的应用方式
“问题串”使得经典的“问答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重放光彩,但是“问题串”应用方式的不同也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得不一样,机械式的应用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使“问题串”能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2.1根据数学教学实际问题来进行提问“问题串”就是一串问题,怎样合理确定这一串问题是取得好的提问效果的关键,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来进行提问,设置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考察学生。比如,在解决某一个实际数学问题时候,常用的方法是将基本的概念和定理串联在了一起,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来向学生提问,该问题属于哪一类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公理、定理,这些概念、公理、定理需要在哪些关键的环节联系在一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数学教师通过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解构,转变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困难的环节进行点拨。这样的一个“问题串”问下来,就相当于学生亲自将问题解决了一遍,对知识点、解题方法等的印象就会更加的深刻,而在教师和学生提问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又重新学习了一遍,这比传统的提问方式一次只能检验一个学生要更加的有效率。2.2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问题串教学的应用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相比于传统的提问方式,“问题串”的最大特点就是问题特别多,这既是“问题串”提问方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其软肋,因为一次提问的问题过多,会使得学生的负担较大。本身学生对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就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如果一次被提问过多的问题会使其由畏惧变为厌恶从而失去上数学课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未解决这一矛盾,数学教师想通过“问题串”来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一次只回答“问题串”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由学生采取接力的方式来回答整个“问题串”。同时应当注意,一个“问题串”应该由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而不应该偏重于某一个群体,而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差距太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由于自身注重逻辑推理,不需要大量简单记忆的特点,决定了其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而采用根据实际问题和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串”应用方式可以使得提问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肖敏芳.以问题串为载体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4(31)
[2]绕红保.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J].中华少年.2016(27)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3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就要善于提问,使学生心中充满探究欲望,并且能够有依可循,有桥梁和阶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计问题,问在思维处,让学生学在精彩中。
一、设计有条理,问出思维广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重难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要抓住重点内容设问,使学生思维保持条理性和连续性,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模糊点”来设计问题,可以采用对比的问题,或者归谬性问题。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何不同?请列表比较。
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增强辨析能力。
在数学思维中,有些是学生不容易注意但影响正确思维的盲点,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学生对“1”这个数字却往往认识模糊,我设计问题:“1”符合质数还是合数的特征?有学生认为, “1”符合质数特征。我继续设计问题:“1”除了它本身还有没有其他的约数?学生通过问题,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挖出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设计有梯度,问出思维层次
根据现代信息学理论,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信息进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把握问题的梯度,不能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低。如教学“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思路,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别设计了从一步到两步的梯度:
梯度一: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大车运了1500千克,用卡车运的是大车的3倍,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
梯度二: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卡车运了4500千克,是大车的3倍,卡车比大车多运化肥多少千克?
梯度三: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卡车运了4500千克,是大车的3倍,大车比卡车少运化肥多少千克?
通过三个梯度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对应用题中条件的辨别能力。
还可以从思维的发散性着手设计问题。针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面思考,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通过梯度设计,学生在问题中循着思路,一步步既能够巩固旧知,又能发展思维,大大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三、设计有原则,问出思维和学情
很多学生实际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个时候,教师要把握设计原则,根据学生的层次,分为基础问题、综合问题、个性问题。基础问题是为了面向全体,综合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个性问题是针对优等生,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另外,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对成绩偏下的学生,问题设计以基础为主,使其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周长公式”一课时,我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圆的直径,周长如何求?已知半径,如何求周长?已知面积,如何求周长?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问题:分数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定义分数概念?关键性字眼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定义?你能举出一般例子吗?它有何作用?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设计小问题提问,使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有难度的问题,使其在挫折中逐渐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四、设计有科学,问出教材重点
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和层次性,任何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思想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生动的现实原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和法则的运用,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的科学性精心设计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的问题设计,其次要重视数学法则的问题设计,法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具有指导意义。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我设计问题:计算法则的条件是什么?关键在哪里?你要注意什么?运用这一法则重点要注意什么?
另外,在对数学例题与习题问题的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水平,重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要有重点和层次性。如在“求一个数与它几(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从例题入手,创设问题: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你的思路是什么?有几种解法?哪种方法最好?若改变已知条件,将有什么结果?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提问;数学;有效应用
一、注重课堂提问的导向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课堂提问,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针对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以便提高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会很分散,由于对问题不理解,加之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强,学生通常会忽略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在教授除法的相关知识时,对于20÷4这个除法算式,教师进行提问“20是个什么数?4是什么数?”遇到这样模糊的问题,学生会想到很多答案,如合数、偶数、大于10的偶数、小于10的偶数等,如果只单纯地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答案都没有错误,然而这些答案却不是老师需要强调的,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学生因为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烦躁,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苦恼。如果教师在开始设计问题时就提问“20是除数还是被除数?”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而教师在得到学生正确的答案后,再进一步进行提问,以便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从而开辟学生学习的捷径。
二、适当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方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有时虽然能够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却不能对正确答案的由来进行正确的解释,这也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来进行改善,即在学生正确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后,教师再接着问几个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新的信息,将答案进行扩展,并能够重新对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需要考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新奇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将问题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提问,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例子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利用多媒体中的小游戏来进行算式的学习,同时教师对游戏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提问,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模拟数学的应用场景,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学具体应用的了解。
四、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过程是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也是有益的。而这里提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范围内,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问题如果太过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位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思考。
五、有效地处理提问结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慎重地对待学生的回答,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误区进行纠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以表扬为主,给学生鼓励,即使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要去发现其中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与肯定,给学生以信心。教师要以多样的方式进行提问,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要随机,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鼓励,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保持公平的态度,对学生要热情,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营造出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项可以演示、可以评价的数学教学技能,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勤思考、多努力,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问题,使学生有更好的平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陈星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课堂经纬,2009,2(14):95.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5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具体含义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认真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提出问题。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教学策略目的就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课堂上的提问分为有效和无效提问,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指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并能够使其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2.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教学策略的实际作用
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要重视对数学基础的累积,背诵各种数学公式、定理等。只有教师的提问才能够促进学生及时地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数学的基本公式,还要有有效的解题方法,更要有拓宽思维的能力。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一半以上的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把提问设置在过于简单的问题上,这虽然能够和现阶段小学教材的知识掌握水平考查相符合,但是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另外,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存在很大的错误方向,有些教师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提问进行严格的设计,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念随便设问,缺乏针对性,这对于教学目标是没有丝毫意义的,亟待改进。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优化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都对课堂提问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课堂提问能力应该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学生乐于提问.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出一些新颖、科学、有吸引力的问题,并且将课堂主动权赋予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顾全大局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学生群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之间交流重要桥梁的优势,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4].在课堂提问中,对学习优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加大提问难度,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则应以一般性为主,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问较为简单的问题,而且要坚决杜绝“惩罚性”提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情境设置,巧妙提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就要起到能够引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立足基本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者是其他方面,将课堂中要提问的问题进行巧妙化设置,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学习到有关未知数以及方程这课时,教师在上课的初始阶段,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最喜欢的快餐食物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KFC,以这样一个联系生活的例子来引出未知数的含义,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白未知数的定义。
4.民主和谐,问的温和
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
1.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概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具体提问的设计、提问的实施以及评价,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反馈,教师实现对于学生知识把握现状的了解。与其他学科不同,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答案更加具体;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是小学数学课堂提问都是一个双边性的交流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能够与师生就某一知识点形成良好的交流。
2.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就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展现而言,小学生其心理发展尚处于一个启蒙阶段,同时也是人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较多以自身的兴趣点出发,兴趣高其便学习积极性高,反之则较低,学习知识点的趣味性也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基础作用点[1];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限。还有就是小学生对于自我的情绪控制力较弱,同时其已经初步的形成荣誉感以及成就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成效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接下来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展现。
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原则
3.1把握重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于课堂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课堂提问,进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当强化对于重点的把握,突出对于重点知识的提问,进而强化学生的记忆以及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检验。
3.2诱导式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应当坚持诱导式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通过诱导式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其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索,进而强化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3.3结合实际。结合实际原则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具体的提问方式或是内容选择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课程的知识点,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最佳的方式以及内容选择。一方面教师在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其应当在对于问题的设计上尽量的结合实际生活,这样能够更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
4.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策略
4.1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为出发点。强化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为出发点,能够强化小学数学提问策略的成效展现;在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为出发点进行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策略的推行过程中,教师应当严格的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特点为基础,进行提问教学策略活动的开展。教师在每次问题的提问之中,都应当追问下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进而能够强化小学生的自我思维过程控制。还有就是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者以及正确者都进行一定的夸奖,强化引导小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兴趣提升。
4.2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是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策略的核心,同时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策略成效的关键因素。在对于小学数学提问问题的设计过程中,笔者认为其出了应当以课程重要知识点为基础进行,还应当通过一种发散性的问题设计进行提问,例如在对于除法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问题是9÷3=( ),而通过发散性的思维进行问题设计其可以转化为( )÷3=3,这样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问题回答兴趣度的提升。
4.3提问方式多样化。提问问题的精心设计之后,需要强化的便是对于提问方式的确立;在对于提问方式的选择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结合提问知识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爱好为基础进行提问方式的选择。常见的提问方式主要有:新旧知识点结合、问题分解、比较法、变换角度等方式;不同的提问方式的重心展现不同,进而在提问方式的选择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以及目标群体为一句进行多样化的提问方式选择。例如:原始问题为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10小时,从乙地到甲地,货车要15小时。现在客货两车同时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原问:“经过几小时可以相遇?”如果将问题更改为“当相遇时客车行了几小时?那么便会有效的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2]。
4.4把握提问时机。准确的对于提问时机把握,能够有效的引导小学生在课堂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渐进性的学习思维以及习惯。科学的提问时机选择,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把握。在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上,笔者认为其应当结合课堂教学知识与学生认知的冲突点以及学生疑虑或是学生好奇心萌现时进行。处于以上阶段中的学生的会呈现出高度注意力以及思考,进而此时的提问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同时还能够强化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梯性把握能力提升。
4.5及时的进行提问评价。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进行提问评价不仅是对于学生回答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师生就提问问题的一种交流。同时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问题之后,其内心也迫切的想知道自身的回答是否正确,同时其他为回答的同学心理也存在这样的一种思考。在对于提问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正确性与否的评价,数学是一个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同时数学问题的答案对与错分界线较为明显,进而在提问之后,教师应当表示学生的回答是对还是错。其次教师应当对于问题回答者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在对于问题回答学生的鼓励性评价时,其主要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问题回答正确,对于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能力表示认可,同时也积极的强化一起为榜样对其他学生形成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说:“XX同学的回答很正确,当然我们班级内其他的同学也有很多这样的答案,下次其他同学要把握好机会了”。一种是问题回答错误,对于问题的回答错误,学生会出现一定的失落,进而教师要对其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行奖励,然后鼓励其继续思考,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这样描述:“XX同学的回答不正确,但是XX同学敢于发言就表示XX同学认真思考了,那么XX同学请坐下,在思考下老师相信你马上就能够想出正确的答案”。
结论
推行以提问策略为主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能够优化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能够及时的检验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推行过程中,教师应当强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出发点,通过问题的设计以及提问方式、提问时机的把握,以及及时的对提问问题进行评价,进而最大化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成效的展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