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范文1

[关键词]审美 中西建筑 空间 装饰

中图分类号:TQ174文献标识码: A

1、中西建筑的审美特征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把和谐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审美追求。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和精髓。古代中西虽都以和谐为审美理想,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西方和谐思想并没有把和谐作为价值观的最高准则,侧重的是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在形式的背后追求的是“人神之和”。西方人以求真的科学态度,“以数为万物内在的质”,并用数的和谐来比附完美的神或上帝的形象。因建筑是神的寓所,只有美的建筑,才能与完美的神相通,因而体现在建筑艺术中的比例、尺度、均衡、秩序等形式的和谐也就附着了神或上帝的灵光,成为人神以和的物化表征(如图1);中国人

图1 帕提侬陶立克柱

从现世的立场出发,则“以数为万物外在的象”,并衍生出天地和谐、美善调和的审美原则,进而用之于建筑艺术,因建筑是人的家园,数的和谐作为社会人政的辅助,也就比附了人世的和谐(如图2)。所以,中西古代的和谐观,一是偏于科学的、物理的,重在求真;一是偏于人文的、心理的,重

图2 北京故宫俯瞰图

于求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中西古代建筑艺术的和谐美,也同样沾灌着这两方面不同的审美内涵。

2.、中西建筑的时空意识

建筑是划分空间的艺术,所以要谈中西建筑美的比较就要从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对建筑的影响。中西对时空观念的不同理解,使得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艺术在构成要素、组合方式与表达手法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西方古代建筑以单体建筑为主,类似于雕刻艺术(如图3),重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和动感,其内部空间是相对静态的,因而在空间观念上表现出竖向、垂直、向

图3凡尔赛宫园林内雕塑

上的特征,有着浓厚的宗教狂热和神秘色彩,追求的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美。而中国传统建筑则以群体为主(如图1),类似于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建筑群空间的营构,其空间是在时间的节奏中流动的,是一种“可望”、“可行”、“可游”的空间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是横向的、平衡的,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舒缓的、直观的、世俗的,表现的是建筑空间的流动美。

3.中西传统建筑的审美尺度

欣赏中西传统建筑,无论是从建筑物的外观结构造型,还是从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都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比如,明清故宫以匍匐于大地的庞大建筑群体,象征着君权的绝对权威,给人的一种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美;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如图4)则以尖耸云端的单体造型,比附着神权对人的心灵统摄,给人一种心灵激荡、飞升超拔的美。中西传统建筑在不同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尺度,即中国建筑的人的尺度和西

图4哥特式教堂

方建筑的神的尺度。

4、中西建筑的物质载体

中西古代建筑都起源于木构,这已为大量的人类考古发现所证明。但是,中国建筑始终对土木情有独钟,沿用了原始的木构结构(如图5),并保持了长期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用土木谱写了一曲优美的乐章。西方古代建筑则在人类文明的早

图5 中国木结构示意图图6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

期就走上了石材发展的道路(如图6)。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材的梁架结构体系,使得中国建筑把木材运用得得心应手,把木材的装饰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古代以石为材的建筑结构也决定了对石材装饰的偏爱,从五种古典柱式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石雕以及巴洛克建筑装饰,都说明西方建筑装饰对石材的垂青。

5、中西建筑的装饰意匠

建筑装饰是追求美观的重要表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既与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有关,也与民族的审美文化心理相联,所有这些,都使得中西古代建筑在装饰色彩、装饰图案和装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5.1装饰色彩的中西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装饰一般比较平和,体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如图7),主要图7云南佛寺大殿内景

使用了黄色,而西方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则显得比较热烈(如图8),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题。 图8 西方镶嵌画

5.2装饰图案的中西对照

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图案有下列特点:丰富的动植物图案装饰(如图9),奇妙的动植物纹样(如图10),独特的文字装饰(如图11)。而西方古代建筑

图9寺庙建筑上的屋顶走兽图10 木门装饰图案图11紫禁城乾清宫内

的装饰图案远没有中国的丰富多彩,她的装饰图案比较具象化,多是直接模 仿自然界中的事物,如反复出现在柱头上忍冬草图案(如图13)就是如此。

图12 希腊罗马柱式比较图13 拜占庭式柱头装饰

5.3装饰手法的中西不同

中西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饰(石雕)为主(如图1),帕提侬神庙注重块面和形体,

图14山西大同九龙壁 图15广州陈家祠堂外墙砖雕装饰

立体感较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手法则相对丰富,以突出图案的线条为主,由此构成平面或浮雕图案(如图14、15),除雕饰(主要是土雕、木雕和石雕)外,还有彩饰。

6、中西现代建筑的发展之路

6.1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

相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稳定与渐进,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剧烈得多,伴随着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是西方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异。在建筑史上,西方建筑思想和设计观念曾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这就是从古典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再从现代建筑到后现代建筑的转折。

6.2中国建筑的现代转型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建筑形式。知道前,在中国有了西方古代建筑的式样出现。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建筑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西建筑文化开始了实质性的融合。80年代作为中国建筑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快了建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结语: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简略比较,可以看出,无论从建筑的物质层面还是文化内涵上,中西建筑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实际上,建筑作为一种人居的文化形态,作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空间存在,怎样使人类生活的家园更加美好和温馨,才是中西建筑文化不懈追求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沈福伟:《中西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建筑美学范文2

关键词:建筑美学;构图原理;建筑美学的未来

建筑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古代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和波斯建筑、爱琴文化的建筑、古代希腊的建筑、古代罗马的建筑、拜占庭建筑、西欧中世纪建筑、中古伊斯兰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的欧美建筑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审美开始了新一轮的趋同。这个时期整个人类社会表现为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和文化都突破了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空前的大融合,因此现代建筑运动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圈,现代主义所产生的国际式建筑迅速统一了全世界的建筑语言,各种设计建筑思潮应运而生:1.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3.“粗野主义”的倾向4.“典雅主义”倾向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6.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7.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8.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这是一次建筑美学的大趋同,并在发展中完成了其建筑理论框架的建构,建筑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中国建筑在世界上分布地域最广,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各兄弟民族的建筑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其中汉族的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的主流。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建筑的审美价值和它的伦事价值密切相关。建筑的审美标准不仅要求使人感官愉悦,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表现形象本身所包涵的伦理的、政治的内容。例如都城的构图表现出"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的威仪;宫殿表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气派。从周秦以来,凡城市规制、宫殿、坛庙、陵墓、住宅、祠堂的体量、形式、色彩、用材都有详细的等级规定和礼制理论;有时细微到彩画、雕刻的题材手法,门窗的格纹、瓦饰的式样。这类礼制法规又往往和成熟的形式美法则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社会时代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和谐感、节奏感以及不同类型建筑的性格和风格。2.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直接来源于功能内容和工程实践。中国建筑的形式美首先是它的群体美、序列美。这种总体的艺术气氛又都以满足礼仪和生活实用的要求为基础。即使是一所四合院住宅,它的布局和体量也都体现了封建家族中尊卑、长幼、内外、嫡庶、期服等不同等级人的生活地位和待遇。中国建筑经过长期实践,至少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注意在保持结构牢固、施工迅速的前提下,寻求各个结构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使群体与单体、结构与造型之间呈现出和谐与稳定。《考工记》最先记述了一些比例法则,其中使用最多的是2:3。到唐代,结构构件的比例关系更趋完整划一。北宋崇宁二年(1103)由朝廷颁发的《营造法式》对比例法则作了更细微的规定,要求确切使用10:15"分",即2:3的基本度量单位设计建筑。2:3不仅接近"黄金分割",是公认的美的比例,而且也是材料力学最佳的参数之一,因此称之为"材"。3.重视环境的内在意境甚于单纯的造型美观。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序列设计和环境气氛,获得巨大的审美效果,对世界建筑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的明清宫殿,在长达3.5公里的笔直的中轴线上布置了20多座殿宇楼阁,组成10多个不同气氛的空间,通过节奏的变化,取得了雄伟、震慑的浓重气氛。天坛以苍翠的松柏林海为基调,将洁白的圆丘和湛蓝的祈年殿衬托得突入晴空,形象极为圣洁肃穆。为了深化环境意境,还很重视运用象征手法,以布局、造型形式、形象模拟、匾联题字等,激发人的联想,如天坛的造型、色彩和布局以及许多与"天"(阳)有关的数字,突出地象征了古代人们对"天"的认识。美国现代建筑学家托伯特・哈姆林,提出了现代建筑技术美的10大法则,即: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布局中的序列、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序列设计、性格、风格、色彩等,较全面地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建筑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达到与实际存在的艺术现象、审美趣味相适应的程度,建筑设计美学的兼容性值得继续探讨。

1 建筑构成

“序”指事物或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在时间、空间中的表现;“无序”是指事物或系统要素间无规则的排列、组合、运动或变化”。在建筑审美领域,“规则”对应着理性、同一、总体化;“无序”则对应非理性、异质、非总体化。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以一种“理性”来调控和引导建筑美学的走向的,为了在不同种族的人类之间进行沟通和了解,确实需要某种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情感。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互渗和交融比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和显著,当代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哲学对建筑有着明显的影响。从现代建筑解脱于学院派的禁锢到现代主义的自我完善、以至20世纪中叶以后多风格、多流派、多种建筑思潮的涌现和并存,都反映了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潮流同出一源。大多数建筑师希望能够通过提高建筑师的关注力、知觉和选择的能力,充分发挥建筑师的自主性和表现自我差异性的能力,把非理性的、具体的自我存在放在先于一般理性本质的地位,希望建筑能用自己特殊的语言同总体性抗衡。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设计常以自我表现为目的,往往忘却了建筑与公众的交流,甚至忘却了基本的功能需求,表现出各行其是的芜杂。“当代建筑审美之所以出现无序的构成而贬损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理性,其根本动机源于一种打破规则、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美学的冲动”;建筑创作的变革往往都是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的。建筑流派很多但区分并不严格,更侧重于以各种手法展示自我。建筑师追求建筑造型“新、奇、特”的极端这就造成了建筑与结构的冲突。建筑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极其昂贵的、实用的、与科技紧密相关的艺术,这就需要在建筑与结构之间寻求平衡点。

2 建筑样态

建筑师以建筑自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来构建聚落形态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充分尊重客观现实的复杂性,并依据客观思维赋予建筑师一种更加自由的创造精神,在静止与运动、确定与变化这样一些对立项之间,建筑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甚至双极选择,创造出更灵活、更富有有机性和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建筑。

3 建筑美学的未来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交通、能源、治安、住房等,全然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城市的文化风尚、价值体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隔膜,迫使人们迫切希望离开城市,回归自然、回归乡野,这或许来自于一种怀旧情感和浪漫情怀,当然,也可以是一种来自于建筑审美的冲动”。与其去征服自然,不如学习如何保护自然,保持自然的平衡、协调。如果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可持续”被榨取的限度,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将成为一种可能,归结起来,不能一味的寻求建筑美,更要寻求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将建筑的美与能源以及自然结合起来。

建筑美学范文3

1早期的离层建筑

高层建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美国的芝加哥。作为当时的商业中心,芝加哥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人口的猛增,特别是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使得城市重建问题特别突出,为了在有限的市区建造尽可能多的房屋,高层建筑便首先在芝加哥出现了。目前较普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幢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便是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代这个时期的高层建筑造型特征是:体形较规整,在竖向划分为三段体顶部、墙身和基座;顶部往往设计成象征高直式教堂的尖顶或退台;顶部及外墙上采用大量的附加装饰,包括古典的线脚和浮雕;在墙身部分多为厚墙小窗和竖向体量划分的处理;而在基座部分,还往往保留了古典的壁柱及柱式。

2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国大量兴建,并向超高层发展,继而在欧洲、亚洲、澳州及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出现许多高层建筑。形成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的兴盛时期:h。从二战到70年代中期,是世界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发展的繁荣时期。1974年建于芝加哥的希尔斯大厦,至今仍是世界最高的高层建筑之一,他的造型不仅反映了现代建筑的美学原则,也反映了其先进的结构特征,并力求创造独特的建筑上部造型和轮廓线,成为业主和企业在城市中易于识别的广告性标志。然而,由于现代建筑忽略了历史文脉,排斥装饰,过分强调工业化作用,到处出现的是工业化的高层建筑造型,而忽视了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新现代主义时期的高层建筑

新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它在继承和发扬现代主义的核心思想的同时对现代主义的局限进行了改良、发展和完善。其坚持现代主义的理性和功能化,追求功能、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但却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重新诊释。这种设计思想表现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功能、结构、设备、材料等因素的重要性比其他建筑类型更为突出。新现代主义在高层建筑立面造型上有很多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高层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四方体,而往往是以抽象的儿何体或组合几何体,以富有形态、材料质感和色彩变化及结构美感的新视觉形象出现。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它们是近邻环境的一部分,并发展出多种对城市、对环境的认识理论。不同的理论也导致了现代主义对环境的不同处理手法。今天的文脉要求我们城市结构、文化、尺度、材料等广泛问题进行调查,以追求建筑在时空上的特定位置感和多种文脉关系,使工程与建设地点融为一体,创造特定的环境气氛。从这个角度来说,新现代主义对体形的关注正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解释和认可。

4目前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每个时代的审美观都受到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深刻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认识科学美和艺术美的问题,又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提出来。随着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西岸地区在近二十几年来经济的飞跃和持续发展,高层建筑建造的重心已从美国转移到了这一地区,大量的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在这里应运而生,可以说这里成为了新一代高层建筑的试验基地,在这些地域中,我国的上海浦东新区无疑是最新最辉煌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在我国的香港、广州等地,经济的腾飞也带动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比如在香港建造的中环广场大厦、中国银行大厦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汇丰银行大厦等。日本也突破了地震的限制,建造了横滨里程碑大厦和东京都厅舍等高质量的建筑,韩国和新加坡也都掀起了高层建造的热潮。

20世纪90年代,建筑的生态设计意识与城市生态学已成为建筑师广泛关注的重点。绿色建筑的创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技术陆续推开。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使用功能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提倡新建筑与古建筑的对话,建造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和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一代建筑师追求的建筑美学目标。在21世纪,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亲切、舒适、方便、美丽的个性化现代城市,是建筑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建筑美学范文4

关键字:建筑美学实际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当中群楼竞起,尤其是建筑和城市建设的成就使得全世界都为之大为惊叹。在中国,近年来的主要的城市变化都是依托于城市内建筑的变化,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和视觉感官则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环境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共同促成了城市的原有特色与新发觉的特色以及现代的建筑与古典建筑之间完美的结合。现如今,因为人们对于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不懈追求,同时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水平的共同提高,其建筑风格和城市的环境美学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了广大群众所普遍关注和参与到的重要领域。

2、建筑美学综述

所谓建筑,就是指人类按照审美的规律而塑造出的美的物体物件,美的空间体,美的环境。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包含了地基、结构和空间、物理以及材料、设备之类的自然科学,还包括了艺术、美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等的社会类科学。它不仅要适应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心理需要,还应当作为人类艺术的审美对象,来很好地适应其精神生活的具体需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而建筑中的艺术,也就是建筑中的美,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在其建筑方面的反映。它应用群体、色彩、质感以及体型、空间、装饰、比例、尺度等等的建筑语言系统,共同构成了特定的相关艺术和美的形象。所以,建筑不仅要遵循一定的自然科学定律,还要遵循其他的美学规律来进行塑造和创造。

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筑美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整体美(或者称为群体美)。它是建筑美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群体性建筑当中,群体的建筑之美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依据各种建筑的功能要求以及美学规律,将所有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多种形式的特殊组合。而建筑形体的大小、方圆、高低等等都要有多种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要丰富多彩从而显示出建筑物的主次分明,疏密相间,有章有序以及张弛得宜,进而使得整个的建筑群都浑然一体。

其二,建筑的空间艺术亦是建筑美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实,建筑空间就是一种艺术空间。建筑空间的艺术之美,往往并不同于雕塑的艺术之美。一般来说,雕塑主要通过它的实体的形象来展现它自身的艺术之美;而建筑则不仅要通过它实体的形象,还要通过它的内部空间来展现它的艺术之美。同时,空间美必须要注意把握好它的尺度与比例关系。一个建筑物的广度、高度以及深度的正确的比例关系,也是建筑的空间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个建筑物内部不同形状的空间,往往会让人产生出完全不同的感受。例如一个巨大而宽广的空间,当人们进入到这种空间中时,因为视野比较开阔,常常就会产生出一种心情豁然开朗的特殊感受,能够激发出人们豪迈而奔放的内在情绪。而一个高耸的圆形的建筑空间,因为利用了空间的一个特殊的几何形状特点,当人们进入到这种空间时,往往会产生出一种空旷而玄冥的感受。

3、建筑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诸多庙宇建筑,大多采用了一种方形空间,在比例的尺度上面,其空间之大甚至大于人体数十倍,由这样一个宏大的空间,来象征着超出俗世的神的特殊境界,使得人们进入到庙中时,精神上就会产生出一种神圣的威力,便会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以及神明的神圣与可敬。此外,中国古代历代的宫殿类建筑,也都采用宏大的建筑空间,借此来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伟大权力。而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中的庭院、长廊,常常是采取一种曲折而多变的空间形式,通过频繁的变化和不同景致来给人们一种在层次上深远而变幻无穷的视觉感受。以上这些例子都是建筑美学在实际的不同类型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而建筑艺术其本身就是城市艺术当中的一个缩影,建筑美学的具体应用离不开城市美学。城市的美学其深度往往受到两种形态的影响,其一是历史文化,其二则是时代所应当有的新生的文化。而对于城市的本身来说,其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这样两种因素的,也因此,作为建筑美学,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时代特征,更要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传承。建筑的美学所担负的美学价值也就在于它能够完全地容纳在城市美学的整体大环境之下,能够通过城市的艺术特征与时代特征的门槛,深入地挖掘出一个城市独特的价值以及渊源脉络。比如哈尔滨在其城市美学上面就是主张在继承历史的前提下,慢慢地探索出其未来的整体建筑的发展之路,最终它采用了统一求和谐的方法,略略的几笔就把其历史上的建筑美学与自身的特殊的城市美学紧密联结了起来,为城市的审美以及建筑的审美都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总之,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城市的建设当中,只要能够相互地包容,在上这方面做到得法,其不同的风格建筑以及不同的城市的美感便会相得益彰,进而让城市的环境与建筑特色都显著地增强。

4、结论

总之,中国未来的建筑美学的理念思想,都将会在互相的交流和融合的过程当中,更加地丰富与发展,逐渐形成富有自己特色的全新的建筑风格与崭新的美学思想,必将在中国的土地上异彩丰呈,影响深远。

5、参考文献

[1] 梁世明. 建筑美学的超越与回归[J]. 林业科技情报, 2011,(01) .

[2] 康捷. 中国建筑美学中的文化精神[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2,(03) .

[3] 潘天波,胡玉康. 建筑美学:美学的建筑学内涵与后果[J]. 艺术科技, 2011,(01) .

[4] 葛红洋. 建筑美学[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07) .

建筑美学范文5

关键词:建筑美学;当代建筑

1、概述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由于建筑的直接功用是满足人类对于某类活动的需要,因此建筑的外在形式和建筑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直接相关,还受当地的文化氛围所影响。由于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人文氛围的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建筑形式就体现出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建筑风格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建筑由来已久,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在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建筑形式开始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在建筑中大量的采用了新型的科学技术,生态学等也开始渗透进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对建筑的形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种趋势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是各地的建筑风格的中和化,有逐渐失去当地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忧虑存在。因此研究地域建筑的特色及其美学特征对于建筑设计理念对于历史传承和建筑设计理念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当代地域建筑的特点及其哲学、美学思想入手进行研究,力求对当代地域建筑的特征进行提炼和概括。

2、地域建筑的特点

地域建筑的第一大特点便是基于建筑所在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这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但地域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建筑界内也没有给地域建筑做出统一的定义。但通常情况下,在界定地域建筑时,都会考虑到以下几个最基本的特征:1地域建筑是和建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是相契合的,否则地域建筑可能将失去其最基本的使用属性;2地域建筑的建材、建筑的耗能特点和建筑施工技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3建筑结构形式中体现出当地在建筑文化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4建筑形式和其他地区的建筑有本质的特征区别和明显的经济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地域建筑的美学特征体现的是自然美学和技术美学的融合,是人类经验和科学技术的融合。地域建筑中所体现出来的人、自然、建筑之间和谐共处是地域建筑美学的核心审美价值之一。从总体上看,当代建筑文化具有连续性(历史传承性)、适应性(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大众性(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上三个特征都跟地域建筑美学的文化、技术和审美情趣关系密切,后文中将进行具体的讨论。

3、当代地域建筑的哲学观

地域建筑所延续的是历史主义建筑的美学本体论,所强调的是建筑的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平衡和和谐。在现代建筑设计师的理念中,一般都是把建筑的功能作为建筑美学设计的基本依据,让建筑完美的实现其功能表达就是“美”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建筑合理的结构、符合科学理性也是“美”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而后现代主义则不认同功能至上的“实用即美”的观点,在强调建筑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建筑艺术精神意义层面的追求,从情感、文化等精神层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总体上看,当代地域建筑已经从功能性的要求,转入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把人类情感变化和需求体现在建筑设计中,既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建筑中的社会人文美学观点,又关注当代社会意义体现对人文关怀的关注。

从逻辑顺序上看,地域建筑美学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是从环境和建筑形式中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主观感受入手,探索出在建筑形式变化中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认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等的发展规律。地域建筑所表现出的,是一类非常喜欢的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筑作为人造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本质区别,其中包含了对气候、当地文化、建筑实际功用和情感需求等。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注重体现出建筑的实际功用(理),而建筑的使用者则追求对建筑的主观感受。从理论上看,“美感”物质存在的主观感受,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差异,而社会又是由无数的个体所组成的,因此“美感”又必然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是一种群体性的感性认知。因此地域建筑美学的哲学背景,就是在特定群体中对美的趋同性的追求,正是这些趋同性的美学追求,才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地域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

4当代地域建筑的美学方法论

地域建筑美学具有很广泛的内涵,其外延可以延伸到环境、历史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去。从当代地域建筑美学研究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角度:一是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文化”这一核心议题,从人类不同文化群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的角度入手来研究地域建筑背后所表现的文化意义。二是历史学方法,其出发点是从重构历史和阐述历史,将地域的文化性和历史性相结合来研究地域建筑的本质特征,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探求未来地域建筑的发展方向。三是现象学方法,这一理论强调的是“回到事物本身”的观点,研究环境、人居和建筑的关系,探求建筑学的真实性和生活性之间的联系。现象学方法是当前研究地域建筑内涵比较流行的方法,影响了很多的建筑设计师。四是类型学方法,这一研究方法从事物分类的角度展开研究,认同形成模式法则,试图研究人类社会的共性,从而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对地域建筑的发展趋势做出探索和预测。

以上几类方法论在实践中都有大量的学者和建筑师在实践,本文中对此不加以详细阐述,而是更注重对当代地域建筑的美学观念的分析和研究。

5当代地域建筑的美学观念

如前文所述,地域建筑包含了文化历史的因素,地域建筑的美学观念包含了审美价值观、审美创作等多方面的内容。限于篇幅,在本节中将重点讨论地域建筑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创作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1)审美价值观

地域建筑的审美价值观随着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但都主要体现在文化历史观、技术观和环境观这三个主要的方面。从文化历史观的角度看,地域建筑是地区的历史观和文化蕴涵的重要体现,是一类近乎于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体现。特定地区的建筑设计师会形成约定俗称的建筑思维模式,而且习惯于按照传承下来的历史性的制约去理解建筑设计,从而形成以地区文化历史为背景的审美标准,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设计师们也就形成了具有浓烈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地域建筑所表现出来的,不过是他们的所思所想而已。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不同地区地域建筑形式的巨大差异,但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套“适宜”的技术来满足地域建筑特定造型和实际功用的需要。而从本质上看,这是技术理性和地域人文精神的结合,正是这种技术水平的差异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根本上决定了地域建筑之间的巨大差异。有趣的但又顺利成章的是,世界各地的地域建筑都不自觉的在实践着以和谐为美的环境观。有典型特色的地域建筑,都自然而然的体现了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文化氛围、社会氛围和艺术环境之间的和谐。这也许是一种建筑设计师们不自觉的选择,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已经不知不觉中渗入了设计师们的骨髓之中。

(2)美学创作观

在当代世界文化融合的氛围里,地域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一边重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一边又批判性的接受外来文化的建筑美学设计理念。从而形成了多元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即地域建筑设计理念的历史传承性、批判性和整合性相辅相成。这也是当代建筑设计理念中较为流行的思潮,似乎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建筑美学范文6

一、湘南古戏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湘南古戏台植根于湘南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深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好神尚祀”的民间

古代民众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好神尚祀”的民间在湘南地区非常突出。《桂阳直隶州志(艺文志)》载:“考之《祀典》,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者则祀之……”,“郴为楚郡,楚俗信巫尚鬼,徭祀往往时有。”在湘南地区,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是村落的主要居住形式,宗族是维系居民社会关系的重要组织。“礼则有屋,宗则有祠”,村落建有宗祠,是民间祭祀祖先的公共性建筑。湘南古戏台主要与宗祠结合在一起,有的建在宗祠内部,有的建在宗祠的外面。在封建社会,戏曲歌舞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祭品,同姓宗族修建宗祠,搭建戏台,纪念祖先的恩德,并祈求祖先的护佑。

2、“崇耕尚读”的传统文化思想

湘南地区传统文化深厚,据《桂阳直隶州志(艺文志)》记载:“自桂阳建郡以来,学者众矣。其地近虞舜涉方之所,北接衡山,大禹之所得简也……自是以来,文儒、游宦盛业相望,桂阳文化日盛矣。”湘南地区在历史上多次大的移民潮中成为重要的移民接纳地,大量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尚读的风气。深厚的传统文化对承载教化功能的戏台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戏曲是一种民间艺术,是大众文化,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清代宋廷魁在其《介山记》中说:“庸人孺子,目不识丁,而论以礼乐之义,则不可晓。一旦登场演剧,目击古忠者孝者,廉者义者,行且为之太息,为之不平,为之扼腕而流涕,亦不必问古人实有是事否,而触目感怀,啼笑与俱,甚至引为佳话,据为口实。”形象地描述了戏剧对民众的教化和娱乐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戏台的功能逐步由祭祀功能向教化和娱乐功能转移,戏台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敬天敬地敬祖先”的和民间文化的昌盛促进了戏剧和戏台的发展,繁荣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建造技术保障了古戏台的规划与实施。湘南古戏台分布范围广泛,留存数量可观,造型别致,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研究意义。

二、湘南古戏台的建筑美学研究

1、湘南古戏台的建筑艺术

第一,平面布局。湘南古戏台大多与宗祠结合在一起,位于宗祠中轴线上,体现其重要的地位。典型的湘南宗祠坐北朝南,靠山面水,沿南北轴线严格对称,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为门厅、前厅、中厅(天井)、祭厅(堂屋)、倒厅几个部分。戏台位于前厅和中厅之间,面向祭厅,与祭厅遥相呼应。祭厅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在祭厅的位置观赏戏台的角度最佳。中厅两侧设有阳房,厢房共有二层。下层为开敞的普通观众观演区,上层用木制隔扇进行封闭,相当于“包厢”,称为“看楼”,为特殊观众观演区,主要为妇女和儿童提供。徐珂编著《清稗类钞》云:“京师戏园演剧,妇女皆可往观,惟须在楼上耳”。中厅中央部分为天井,面积最大,可以容纳大量普通观众。戏台平面多为方形,四角立柱,面阔和进深均为一间。较大面积的戏台在前后各增设二根辅柱,辅柱与主柱常有一定的夹角,不会形成明显的三开间。沿后柱以隔板进行隔断,前面部分为舞台表演区,后面部分为演员准备区,有时兼为乐队安置之处,隔板上绘有彩绘作为舞台背景。表演区和准备区之间设有上下场门,供演员出入使用。如果村落规模太大或受地形的影响,宗祠内部设置戏台无法容纳村民观演时,也有在祠堂前面的广场上独立建造戏台的,其建筑形式与祠堂内部戏台相似,只是规格更大一些。桂阳县庙下村的戏台、嘉禾县城关镇珠泉村的戏台都属此类。

第二,空间造型。湘南古戏台主要有砖木结构和木结构两种形式,在竖向空间分为基座、舞台、屋顶三个部分。砖木结构戏台的基座部分以青砖或青石砌成墙身,内部填充泥土夯实,再以青砖或木板铺地形成舞台。舞台台面距地面高度约在1.2米至1.5米之间,四周以青石围成低矮围栏,高约30厘米,可以界定空间和保护演员安全,但不至于影响观众视线。舞台四角以木柱支撑形成表演空间,木结构的戏台则将木柱直接立到地面,舞台下面形成通透空间,较高的舞台下面直接作为通道。由于南方地区多雨潮湿,木柱都有较高的石柱础。戏台前方屋顶挑出空间较大,常在戏台的前部增设两根立柱,与前方两角柱形成“八”字形。较大体量的戏台在后部也增设两根立柱,与后方两角柱形成上下场门。舞台空间高约3米,为了不感觉压抑,上方以木板形成藻井式吊顶,提升空间。藻井有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多种样式,绘有精美彩绘。

戏台的屋顶为木质衍架结构,上覆细密小青瓦。多为单檐四面坡屋顶,也有重檐屋顶的。祠堂内部的戏台多以单面面向观众,因此正面形成高翘的飞檐,扩大观演面积,同时突破了整个宗祠建筑的庄严,增添了建筑物飞动的美感。屋顶的最上方是屋脊,在相对的坡屋面交汇处设置屋脊可以保护内部结构不受风雨侵蚀,因此,屋脊多以砂浆砌青砖、青瓦而成,再配以屋脊饰物进行装饰。屋脊分正脊和垂脊,正脊是戏台的最高处,地位重要,所以脊饰体量高大,垂脊相对次之。

2、湘南古戏台的装饰艺术

“安贫恋土、不慕奢丽”的民俗民风体现在湘南古民居建筑上是理性的,建筑的装饰主要在结构功能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但由于具有与其他建筑类型不同的功能特点,传统古戏台特别注重装饰。随着戏台功能由祭祀功能向娱乐功能的转化,追求华丽的装饰自然而然地成为宗族的一种审美取向,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建筑的装饰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乾隆丙子年(公元1756年)《宜章县志》记载:“宜章居民,衣冠不事华饰,惟以布素蔽身,燕会亦无珍肴,唯以鸡黍饷客。金玉纂组,雕文刻镂,里老相传数十年前皆不数见。迩来习与时移,亦有不尽古若者,舆马服饰渐次增华,又间染粤俗,堂户门棂金朱涂绩,以为观美。”戏台以木结构为主,木雕装饰是戏台最重要的装饰,主要集中在舞台部分,特别是集中在朝向观众的正面。从梁柱到雀替,从封檐板到藻井,从屏风匾额,题材丰富,雕刻精美。

第一,梁柱与雀替。梁柱是构成戏台表演空间的主要构件,戏台多为四角立柱,空间较大的戏台设有辅柱。以木柱为主,亦有少量石柱。由于木柱的承重因素,而且位置与演员处在同一视线高度,因而木柱的装饰较少,多在柱面悬挂对联。石柱础则是装饰的 重点,柱础分为二个部分,即上端的石鼓和下端的基座,鼓面是放置柱的地方,多不雕饰,有的凿有槽,使柱插入更为牢固。基座的各面均有雕饰,多为浅浮雕图案,题材多为花草或猴、象、狮子等动物。梁置于柱上,朝向观众的主梁上装饰繁复艳丽的木雕,多以镂空雕为主,题材以“狮子戏球”较多,造型精致,生动优美。梁柱之间设有雀替,雀替的功能可以减少梁柱相接处的剪力,缩短梁的净跨。到了明清时期,雀替逐渐演变成装饰构件,特别是到了清代,雀替在有的古戏台上演变成“花罩”了。梁柱之间如果不在一条垂直线上,常用“牛腿”代替斗拱,“牛腿”是湘南民居建筑中一个重要的建筑构件,大多雕刻成蹬腿的狮子,斜向支撑跨出柱外的梁,将荷载转移到柱上。

第二,封檐板与藻井。为了改善观演效果和增加戏台外形的飘逸感,古戏台的檐口以拱券的形式代替斗拱结构,在飞檐的两侧,以封檐板进行密封,以保护内部的木构件以及保持外观上的美观,封檐板上一般刻有浅浮雕装饰图案。藻井置于舞台正中央上部,以木板制成,八边形居多。藻井向内依次跌级,级数不一。藻井绘有精美图案,内容涉及花鸟虫鱼,祥禽瑞兽,有的在藻井中央还设有狮、龙雕刻。藻井具有提升空间的作用,对舞台的声音效果也有提质的作用。

第三,屏风与场门。明清戏台用木制格扇将戏台前后分为表演区和准备区两个部分,也有的直接用砖墙隔断。木隔扇一般四到六抹,作为舞台的背景,背景设有浮雕或彩绘。也有镂空的隔扇,以自身的装饰作为舞台背景。屏风两侧的上下场门也多有木雕装饰,有的形成门罩。门的上方悬有匾额,柱上挂有对联,所书内容对仗,匾额多为两字。如宁远神下戏台,对联及东边匾额已经损毁,只留西侧的匾额为“以成”。后人也有在演出时临时书写匾额与对联的,如对联为“英雄儿女事,丝竹管弦声”,匾额为“艺俗增辉”。

第四,台基与围栏。戏台台基较高,多以青石、青砖砌成,装饰较少。舞台四周设有栏杆,以保护演员安全,多以当地青石条堆砌而成。栏杆低矮,称为围栏更加合适。围栏装饰程度不一,简单的不作任何雕饰,或者刻上简单线条,讲究的围栏上雕刻精美图案,题材多以祥禽瑞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主,并且以谐音、象征等手法赋予特殊的含义。以线条强化对象轮廓特征,简洁生动,装饰效果强。

第五,屋脊装饰。由于屋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戏台屋脊上的装饰也十分讲究。民间建筑与宫殿建筑相比,其屋脊饰物具有浪漫主义的图腾特征,受礼制的约束也较少。屋脊以青砖、青瓦叠成,排列细密,肌理感很强,而且形成飞动的屋脊曲线。正脊的中间和两侧设有体型高大泥塑饰物,中间多为宝壶,两侧多为鸱吻,有祈福和防火的愿望,也有其他类似风火轮等各种各样的屋脊饰物。垂脊有的二条,有的四条,有的垂脊的末端演变成戗脊,由于屋檐的高翘,戗脊变成了向上的方向,在戗脊的末端,设有飘逸的泥塑饰物。

湘南古戏台作为一种民间公共建筑,承载着湘南先民的民俗风情和审美意蕴,也承载着寄托理想、教化民众、娱乐生活的功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凝聚和见证,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特殊的建筑美学特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电影的普及,戏台已经不再承担演戏的功能了,古戏台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消失,戏台被随意拆除,或者年久失修,装饰构件被村民和文物贩子偷盗贩卖,湘南古戏台面临着消失的命运。研究湘南古戏台的建筑美学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中来,可以有效地促进对湘南古戏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薛林平,王季卿:《山西传统戏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57―278页.

上一篇环评审批

下一篇最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