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格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为人处世的格言

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1

关键词: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会计处理

在事业单位中,因财务人员与领导的个人因素,使事业单位纳税工作受阻。此文针对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问题展开探讨,希望事业单位能够运用令领导重视纳税工作、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将纳税措施贯彻落实、合理运用奖惩制度等策略以及会计处理方法保障纳税工作的正常运行。

1、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的主要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主要存在3个问题:①事业单位部分的财务人员对代缴个人所得税与代扣个人所得税的法律意识不是非常强,极少有单位能够认真履行义务,导致事业单位存在不主动扣除个人所得税的问题;②事业单位某些财务人员隐瞒奖金、津贴等收入,从而逃避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夙命”,又或者从而减少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数额,导致事业单位存在不如实扣除个人所得税的问题;③职工缴税意识不是非常强,缴税时不是很乐意,在缴税工作中不是很配合,导致事业单位纳税工作难以进行。

2、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的优化策略

2.1令领导重视纳税工作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个人所得税,如果事业单位领导渎职,那么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事业单位领导务须重视纳税工作,带领整个单位的职工做好这个工作,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持久性发展。此外,熟读律文,加强事业单位的纳税工作,根据纳税章程办事,支持税务部门的执法工作,都是事业单位领导需要认真对待的事项。2.2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很多的职工考虑问题不周,纯粹只是顾及自己的利益,不愿意认真做好纳税工作,这样的职工需要好好的反省,事业单位要对这样的职工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务须让职工认识到个人所得税对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让其在事业单位这样的良好环境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增强纳税人的意识;其次,务须让职工相互监督,让其认真自觉的配合纳税工作,保障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有效进行。2.3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我国政府颁发了很多的纳税文件,但尚未建立纳税监管制度,因此纳税工作在各方面受到了极大的阻力。作为事业单位,有义务有责任做好纳税工作,有信心执行目标责任制,将纳税工作中存在的疏忽、纰漏归咎到征税人身上,使漏税、减税、逃税的责任有人承担。通过强制性的将纳税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能够让职工认真对待耐受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端正工作态度。2.4将纳税措施贯彻落实纳税是所有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事业单位人员的职责所在,职工应将事业单位制定的纳税措施有效落实。如让领导重视纳税工作,成立纳税小组,实施网络收税纳税,加强纳税宣传,对财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协助各个部门进行检查或督查等。通过纳税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极大的提升纳税工作的质量,确保地方财政收入不受事业单位的影响。2.5合理的运用奖惩制度奖惩制度是保障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正常运行的核心制度。将纳税工作与奖惩制度有机结合,对解决纳税工作受阻问题提供了捷径,在奖励方面,可给予认真执法、认真工作、工作突出的人一定的物质奖励;在惩治方面,通过法律对不守法、、逃税漏税的人进行打击,从而有效遏制纳税问题。

3、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的会计处理方法

职工的工资是每月一发,但奖金、津贴却不是。集中发放奖金、津贴与分发的时候,个人所得税的数额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职工奖金的数额或津贴发放的次数确定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缴纳多少数额,从而使职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认真的进行工作。例如,王某2015年在事业单位的12个月中得到了每月1500元的工资,外加各方面的奖金、津贴35000元,假设当地综合费用扣除额是2000元,按照不同的发放方式,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如下:①分12月发放:所得额为1500+35000/12=4416.67(元),全年应纳税为[(4416.67-2000)*10%-25]*12=2600(元),以此类推;②按季度发放:全年应纳税为4200元;③每半年发放1次:全年应纳税为6150元;④年终发放:全年应纳税为7400元。因此,奖金、津贴发放频率高,可减轻税负。

4.结束语

纳税工作需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明文规定的条例执行[2],不允许逃税、漏税、减税的现象发生。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和领导因个人因素导致纳税工作无法开展,通过采取相关的纳税措施和策略,正确使用会计处理方法,可保障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新宇.探讨事业单位个人所得税纳税工作中的会计处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27):274-275.

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2

   关于感恩的诗句俗语

   1、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4、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5、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6、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7、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8、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0、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11、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12、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13、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14、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15、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16、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17、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一一日本谚语

   18、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一一《劝孝歌》

   19、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一一《小儿语》

   20、儿行千里路,亲心千里逐。一一徐熙《劝孝歌》

   21、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一诸葛亮《后出师表》

   23、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24、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5、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一一日本谚语

   2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7、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28、未知天地恩何报,翻对江山思莫开。一一李建勋《离阙下日感恩》

   29、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一一魏徵《述怀》

   30、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一一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31、圣主恩深何力报,时从天末望修门。一一陆游《行至严州寿昌县界得请许免入奏仍除外官感恩》

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3

大家早上好!

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在如此庄重的场合、郑重地介绍自我、展示自我,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下未加任何修饰和伪装的我。如果说不想被任检察员,那绝对是虚,因为我和大家一样也是凡人,不过,人之常情,还是应当优先考虑工龄长、年龄大、见名利让、有责任扛、人性善、方法活的长者,这样的人上任,既是你我的荣幸,也是领导的福分。好了,还是根据演讲的第一点要求,讲一下我自己的简历吧。

我是89年11月入院,极其幸运地在起诉科学习、锻炼了整整12个春秋,先后任内勤兼书记员、助理检察员兼副科长。忆往昔,比较欣慰的是自己在为人处世方面基本做到了四多四少即:行善多、做恶少;报答多、报复少;帮人多、害人少;坦诚多,狡诈少。在工作方面亦是四多四少即:看卷认真多,应付少:出庭成绩多,败绩少:对下鼓励多,批评少:对上补台多,拆台少。在下自认为这8多8少基本属实,如果各位认为是张老汉卖瓜——自卖自夸,那还请您多多谅解,那也是由演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毕竟演讲与只讲错误、缺点的检查是有区别的,

根据演讲的第二点要求,应该讲讲如何做好检察员的工作,我想,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无论是助理检察员,还是检察员,首先应当学会的是做人,做人只要“真”字当头,就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例如:别人的工作太忙你真的帮他干了,没有躲躲闪闪或视而不见;该实事求是讲别人优点的时候你真的讲了,没[你阅读的文章来自:范文搜]有背后恶语伤人,挑拨是非;当你听到风言风语的时候你冷静的判断了,没有轻易相信并怨恨他人;该买单时你真的掏票子了,既没有蹭老的,也没有扎小的,只要做到以上几点,你我就会问心无愧,尽管命运不济,偶遇小人编八造没地诋毁你,请记住,行的正,做的端,做的好,是对小人最好的报复手段,其效果远远好于怨恨、责骂。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据观察那种两面三刀、恶语伤人、惧上欺下、惟利是图的小人, 在我们的身边,在西青检察院也没有。

总之,只有做人方面被大家认可,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而只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工作才有可能游刃有余。

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4

唐宋时期敦煌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知识与思想都是社会生活各阶层广泛参与全社会活动的结果,而支撑这种社会生活的思想信仰与价值取向的正是一种为全社会所承认的“一般知识与思想”。这种知识与思想支配着当时的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判断、解释和处理,它不仅支持着一般平民的信仰世界,也同样影响着上层社会与知识精英的行为取向。这种“一般知识与思想”在教育理念上就表现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大众化。敦煌变文、讲经文、通俗诗歌、故事传说中有关教育价值取向大众化的意识与思想的内容随处可见,在敦煌蒙书中,这种意识和思想则得到了较为集中和具体的反映。本文试图通过对敦煌蒙书中道德规范与思想的考察,探讨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民众的教育思想和影响教育思想的知识与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教育思想的流变过程,从而对唐宋时期的敦煌教育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 唐宋时期的敦煌教育及其价值取向

从敦煌文献来看,唐宋敦煌的教育还是相对普及和发达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体制大体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形态。高明士先生认为,所谓教育,包括官、私学,官学指州、县学;私学指家学、义学、寺学等。由于官学当中的蒙学教育部分在唐后期的衰微,所以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的绝大部分任务实际上是由私学来承担的,尤其是在佛教昌盛下的寺学更是令人注目。敦煌的私学大致可分为家学、义学及寺学三种形态,它们承担了启蒙教育与中等教育的任务,而且实际的贡献远在官学之上。私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虽然它仍以儒家经学作为重点,但在开元以后,诗词文赋和天文历法等内容也涌人私学教学中。在敦煌独具特色的当属寺学,吐蕃占领时期,官学教育名存实亡,寺学实际上承担了教育的责任,从这个角度看,该时期的寺学当为官学。归义军时期,重建州县学,恢复了以往的官学教育体制,寺学依然在当时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私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官学的衰落,私学承担了敦煌童蒙教育中的绝大部分任务,特别是归义军时期的寺学更是引人注目。私学的发展和壮大打破贵族阶层对教育和知识的垄断,使广大民众接受教育成为可能。这就使敦煌教育,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一种知识只有进入思想并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的时候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大众化。大众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让知识与思想连同意识一起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去引导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价值和行为。丰富而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构成了大众现实生活的主流。要实现知识与思想的日常生活化,必然需要问题、话语,乃至认知模式的转换。转向对当下人们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探讨和思考。而这种转换就需要话语符号发生转变――以大众所理解和熟悉的语言和内容来表达和阐述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人和事。毕竟,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最能表现人们普遍意识的,仍是以有利无利为基本价值衡量标准的“实用精神”,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延续并直接起作用的,常常并不是那些高明的思想,而是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与思想。这种一般性和普遍性所反映的正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和共识。在这一语境中,道德首先是一种自在自发的道德,它往往不经过反思,直接从常识或者日常规范中生发,体现为日常生活的各种习俗和规范,同时也使这种道德表现出较强的实用主义的特征。

回顾中国教育史不难发现(至少在唐代以前),道德教育的思想及内容在本质上都是先验的,而不是人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智慧。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表现出了脱离生活的一面,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一种社会精英文化的体现,而反映日常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思想却无法进入所谓的“知识系统”。在传统道德教育世界里,个人在现实生活的主体性地位往往被漠视和忽略,对处于变化和生成中的人也缺乏应有的关注。况且,传统道德教育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人的正常生活的贬斥。敦煌文献资料,使我们将关注的视野扩展到了当时流行的启蒙读物和常备读物,从中体察到教育者的思想重心如何由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一步步转向社会日常生活以及由此体现出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的流变。

二 敦煌蒙书中教育取向大众化的(知识、思想)背景考察

唐五代北宋初期,敦煌地区教育的内容显得丰富多样。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中原地区传统的教育内容几乎一样,仍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传统文化的内容。然而,当时敦煌地区的教育内容,又带有明显的敦煌地区本土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太公家教》、《百行章》、《新集严父教》、《崔氏夫人训女文》、《蒙求》等。就当时的敦煌而言,在学校和整个社会上流行更广、影响更大的,则是那些经过“生活化”、“世俗化”、“简约化”加工和改造之后的通俗性读物。这些读物的内容围绕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展开,生动、活泼而又极富生活气息,如《太公家教》、《开蒙要训》、《新集文词九经抄》、《新集严父教》、《百行章》、《古贤集》、《孔子项托相问书》等,其“内容所言不外书面的日常生活之道”,“其内容除了当时民间一般日常基本知识外,则多为处事箴言”。有些读物写本多达数十件,由此我们便不难想见其思想在当时的影响之远和流传之广。这种普遍深入的存在于社会大众中的知识与思想,已经完全世俗化和生活化了。既没有了神圣、神秘的光环,也没有了深奥、严密的思辨形式,其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佛教文化的界限在这里也逐渐模糊了,而只是作为一种简易、平常甚至粗俗的、和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的文化存在并影响着当时人们的思想。

由于这一时期的童蒙教育主要为私学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等方面与当时中原地区的教育和官办的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庶民阶层而言,他们当然也希望能够进入仕途改变命运,但这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毕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从现存史料中入仕者的相关资料便不难发现,真正出身于社会底层庶民和工商业者的微乎其微,对于这些人群而言,生存比 生活更重要,或者说过平常的世俗生活比通过科举等方式向上流动显得更加实际和可能。因此,对于当时的庶民阶层而言,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登科入仕的本领和舞文弄墨的技巧,而是日常生活的能力和乡土社会的规则。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是应考和创作,而是基本的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和日常生活规则的习得,他们不需要树立“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却必须懂得应对进退和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规则。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代,唐代社会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外庭之士大夫”逐渐取代原来的“关陇贵族”而崛起。仕途的开放,使教育越来越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反过来又使仕途多门,这种仕途的开放,使大批出身低微的普通知识人士进入权力中心成为可能,并逐渐取代了旧时的贵族。这些新兴阶层的崛起及其自身的世俗意味和实用倾向也由此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风尚。加之科举制的确立和推行,更使教育渐趋繁荣,广大庶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凸显,读书考试随即便成为一种风尚……实用成为这个时代知识的主要特征。

尽管科举考试强化了读书学习的功利化,但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为知识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知识的普及和广大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普通民众也相应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为他们进入文化的生产与消费领域创造了条件,使知识和思想从“楼阁”走向“地窖”、从理想人格的养成向日常生活的转变成为可能甚至必然。这一时期,敦煌蒙书的编著主体逐渐下移到普通的知识分子那里,据郑阿财、朱凤玉先生的统计,敦煌蒙书共计25种,其中19种皆作者不详,并为后世所不传,史志所不录。项楚先生在谈到敦煌蒙书《王梵志诗》时说:“一卷本王梵志诗集是晚唐时期某位民间知识分子编写的童蒙读本,包含五言四句格言小诗92首。其中有世俗格言诗72首,说的都是立身处世之道,因为是供童蒙习诵的,道理极为浅近,却又非常实用,有如黍粟布帛一般,平凡而不可或缺。”那波利贞在讨论《随身宝》时曾说,它是“庶民常识的百科全书,他所包括的……饮食器用的起源、忠臣孝子的轶事、阴德阳报的实话、社交心得、道德实践方法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规范。项楚先生在《敦煌诗歌导论》中说:“和官方的史书不同,《古贤集》并没有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说起,既不罗列改朝换代的过程,也不重视帝王将相的作用。它所歌咏的‘古贤’十分庞杂,包括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乃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然而在这些人物身上,却寄托了下层民众的是非观念、道德标准。所以《古贤集》是一部体现普通民众思想意识的通俗历史教科书。”《古贤集》绝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敦煌蒙书中所反映出的教育内容和思想的大众化倾向便体现在其思想的这种取向上。

在《蒙求》、《杂抄》、《新集文词九经抄》、《太公家教》等蒙书中也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呈现了大量的当时人们所能认知的关于国家的、历史系统的、宇宙的知识,以及关于道德与秩序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知识,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一种普遍的生活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倾向。这些蒙书中所呈现出的对日常具体生活行为的规范和口语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述,也反映出教育思想由科考理想向日常生活的转变。

敦煌蒙书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大多取材于现实的日常生活,并用那些经过生活锤炼的道德规范来教育学生,从而保证了这种道德本身在性质或方向上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三 教育价值取向大众化的内容呈现及思想叙述

敦煌蒙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以日常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和为日常社会生活准备的道德教育的文献,它以现实的、实用的社会生活思想,以教示童蒙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理想为依归,内容多切合日常伦理,因此普遍流行于社会,成为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与精神食粮。对于敦煌当时的普通大众来说,蒙书中的知识与思想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常识和行为的规范。在这些蒙书中详尽地列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家庭生活的伦理规范以及个人品行修养的要求,等等,虽然显得琐碎,但却正是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掌握并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一)日常生活的礼节和为人处事的道德伦理

敦煌蒙书中保存了许多反映唐宋时期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礼节和为人处事的文献。对敦煌大众来说,这些日常生活的礼节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他们必须掌握并身体力行的知识和规则。这些知识和规则,在普通大众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了他们的道德共识和常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深刻地影响着大众的生活。

1.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

一些蒙书通过详细规定蒙童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以求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杂抄》中就有很多有关生活行为与日常交往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十无去就者”之“言语多猥谈”、“不叩门,直入人家”、“主人未揖,先上听(厅)”、“坐他床椅、交尸脚”、“居席不慎涕唾”、“主人未劝,先举匙箸”、“探手隔人,取羹食”、“众人饭未了,先卸匙箸”、“不离坐使(便)溯(漱)口”,以及其他十种“?室之事”,五种“不达时宜”,五种“无所知”,五种“不自思度”以及“六痴”、“八玩”等,均为告诫人们于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的琐事。《武王家教》利用武王与太公的问答体式,藉由彼此的对话说明为人所该注意的“一错”、“二误”、“三痴”、“四失”、“五逆”、“六不详”、“七奴相”、“八贼”、“九愚”、“十狂”。如,“早卧晚起为三恶”、“不惜衣食为六恶”、“未语先笑为二痴”、“着鞋上床为三奴相”、“说他人密事为二狂”,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范。

P.2718《王梵志诗》说道:“坐见人来起,尊亲尽远迎。无论贫与富,一概总须平。”S.4307《新集严父教》更是将儒训融于日常生活的说教之中,如:“遣子避醉客,但依严父教。路上逢醉人,抽身以(?)下道。过后即来归,寻思也大好。”“家中学侍奉,孝顺伯亲老。处分莫相违,但依严父教。枷杖免及身,寻思也大好。”P.2564《太公家教》有言:“立身之本,义让为先。”“其父出行,子须从后。,路逢尊者,齐脚敛手。尊者赐酒,必须拜受;尊者赐肉,骨不与狗;尊者赐果,怀核在手,勿得弃之,违礼大丑。对客之前,不得叱狗;对食之前,不得唾地,亦不得漱口。”“与人共食,慎莫先尝;与人同饮,莫先举觞;行不当路,坐不背堂;路逢尊者,侧立路旁;有问善对,必须审详。子从外来,先须就堂,未见尊者,莫入私房;若得饮食,慎莫先尝,飨其宗祖,始到爷娘,次沾兄弟,后及儿郎。食必先让,劳必先当;知过必改,得(德)能莫忘。”在教人日常生活必须注意的礼仪之后,还不忘在其后加上一句“忆而莫忘,终身无咎”来强调其重要性。

这些内容,几乎全是一些日常礼仪、道德规范之类的训诫。这些内容在当时的流行和广泛的流传反映了日常规范和礼仪在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在日常生活的礼节和道德规范之外,还有大量为人处世的一般知识和规范,这是每个人立身社会都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P.2564《太公家教》言:

言不可失,行不可亏;他篱莫蓦,他户

莫窥,他嫌莫道,他事莫知,他贫莫笑,他

病莫欺,他财莫愿,他色莫思,他强莫触,

他弱莫欺,他马莫骑。弓折马死,偿他无

疑。财能害己,必须远之;酒能败身,必须

戒之;色能致乱,必须弃之。忿能积恶,性

质忍之;心能造恶,必须裁之;口能招祸,

必须慎之;见人善事,必须赞之;见人恶

事,必须掩之;邻有灾难,必须救之;见人

打斗,必须谏之;见人不是,必须语之;美

言善述,必须学之;意欲去处,必须审之;

不如己者,必须教之;非是时流,必须弃

之;恶人欲染,必须避之。

P.2718《王梵志诗》也强调“欲得于身吉,无过莫作非。但知牢闭口,祸去阿宁来。得言请莫说,有语莫须传。见事如不见,终身无过德”。这些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总体上亦不过是一般生活常识和经验的总结。然而,正是这些一般生活常识,构成了敦煌地区大众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的基础,成为他们最需要的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并规范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3.与友人交往的意义与原则

作为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体,择友、交友是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基本事务。对唐宋时期的敦煌大众来说,也不例外。如:

S.1920《百行章?志行章》言:

同目友寒,己亦不重衣;友饥,己亦不

饱食;友患,己亦如之言。寄死托孤之徒,

同遭盛衰之侣。

P.2564《太公家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

自直;白玉投泥,不污其色;近佞者谄,近

偷者贼;近愚者痴,近贤者德;近圣者明,

近者色。

近鲍者臭,近兰者香;近愚者暗,近智

者良……女无明镜,不知面上之精粗;人

无良友,不知行之亏余;是以结交朋友,须

择良贤,寄死托孤。意重则密,情薄则疏;荣

则同荣,辱则同辱;难则相救,危则相扶。

S.1920《百行章?虑行章第27》:

人生在世,为须择友。或因良友而以

建名,或以弊友而以败己。一朝失行,积代

亏名,方始追悔,如何可及?但以清清之

水,尘土浊之;济济之人,愚朋所误。

同卷《百行章?扬行章第67》:

士无良朋,谁以显其德?人无良友,无

以益其智;女无明镜,何以照其颜色?是以

良友能扬其德也。

P02515《辩才家教》:

好贿莫为[友],好杀莫[为朋]……

既要立身,须得良友。近贤者口,近贱者忧。

在这里,圣人的教诲通过生活的“过滤”转变成了日常生活中鲜活、浅显的俗谚,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共识和常识。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学习到食息言动之际的留意,都要求做到从容周旋,合宜中节,以达到潜移默化之功。这种对具体行为的规范,使其成为当时民间百姓日常生活最为实用的指导原则。

(二)家庭生活的伦理规范

由于家庭的特殊意义,古人非常重视家庭伦理规范的教育。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流行的蒙书中,关于处理家庭关系的经验和规则方面的内容亦不胜枚举。

P.4066《千字文》言: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

毁伤……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

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

怀兄弟,同气连枝。

P.2718《王梵志诗》:

兄弟须和顺,对侄莫轻欺。财物同箱

柜,房中莫私蓄。夜眠须在后,起则每须

先。家中勤检校,衣食莫令偏。兄弟相怜

爱,同生莫异居。若人欲得别,此则是兵

奴。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但能办此

意,祸去福招来……昔日田真分,庭荆当

即衰。平章却不异,其树复还滋。孔怀须敬

重,同气并连枝。

作为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孝,更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它不仅是规范个人行为的伦理道德原则,而且实际上已经成了规范家庭乃至国家秩序的基本道德和规范。敦煌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P.3361《故圆鉴大师二十孝押座文》、P.3821《十二时行孝文》、P.3368+P.3582《咏孝经壹拾捌章中》,都把孝作为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宣传“人有父母,不可不孝”的道德观念,甚至在父母亡故后,为父母写经、超度等活动也被认为是尽孝行为。因而,在童蒙读物中,孝就成为极力宣扬的主旨。

S.1920《百行章》开篇即云:

孝者,百行之本,德义之基。以孝化

人,人德归于厚矣。在家能孝,于君则忠;

在家不仁,于君则盗。必须躬颈力作,以养

二亲……纵父母身亡,扰须追远,以时祭

祀,每思念之。但以孝行殊弘,亦非此章能悉。

P.2515《辩才家教?六亲章》:

立身须行孝,家务亦殷勤。出门求诸

事,先须启二亲。善言胜美味,含笑莫怀

嗔。好儿与眷属,婢妇和六亲。为人莫骄慢,

为礼莫因循。侍奉莫辞苦,礼业莫辞辛。

P.2564《太公家教》:

孝子不隐情于父,忠臣不隐情于君

……君浊则用武,君清则用文……事君尽

忠,事父尽孝……孝子事亲,晨省暮参,知

饥知渴,知寒知暖,忧则同戚,乐则同欢。

父母有疾,甘美不餐,食无求饱,居无求

安,闻乐不乐,闻喜不看,不修身体,不整

衣冠,父母疾愈,整亦不难。

P.2581《孔子备问书》一卷:

何名父之道?昏定,晨省,和颜悦色,

恭敬孝顺,小心翼翼,欲报父母之恩,昊天

网(罔)极。何谓事君之道?格勤尽忠,务于

肃静,献可谏否。

将尽孝的细节、行为如同家规条列式地讲述得钜细靡遗。除了孝顺父母外,还要处理好兄弟关系、夫妻关系、妯娌关系等几种关系。在这里,日常生活的习俗、规范和伦理知识的界线已经完全模糊,或者说这种知识只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反映和描述。

(三)品行修养的规范要求

敦煌蒙书中还有许多教人隐忍、节俭、谨慎、勤奋的思想。P.3649《杂抄》开头即云:“夫人有百行……”,接着便将修身之道的孝、信、谦恭、悌、包容……等,为人该具备的基本德行论述了一段。由于一个人的修身层面极其多面,因此本文仅就几项特点以为引述:

隐忍。敦煌蒙书中有许多教人“守弱”的思想,有时劝人退一步思考,有时劝人三思而后行。

S.1920《百行章?忍行章》:“有人谈好,未可即喜;有人道恶,未可即嗔。勿信馋言,莫言佞语。[佞语]侵人,饮气忍之,纵有道理,安详分雪。不得态其三毒,返烧其身。若不能忍,祸患交至。”说明小不忍则伤身,大不忍则祸国的利害关系。《杂抄》则通过正反两相对比,说明隐忍的益处。P.3649《杂抄?论忍事》:“天子忍之成其大,诸侯忍之国无害,吏人忍之名不废,兄弟忍之则欢泰,夫妻忍之终其代,身躬 忍之无患害。论不忍事。天子不忍群臣疏,诸侯不忍国空虚,吏人不忍刑诛罚,兄弟不忍别异居,朋友不忍情义疏,夫妻不忍令子孤,小人不忍(丧)其躯。”

节俭。长期以来,勤俭一直被视为生活的美德。S.1920《百行章?俭行章》:“藏如山海,用之有穷;库等须弥,还成有乏。俭者恒足,丰者不盈。在公及私,皆须有度。事君养亲,莫过此要。”同卷《贵行章》中也说:“性之不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废者耕织,必须营之。是以金银饥不可食,珠玉寒不可衣。粟帛之重,莫能过者……但以立国存家,唯斯之甚。”农业为立国之本,粟帛比金银珠宝更为重要,而且还必须去奢省费,躬行俭约。所以,P.3649《杂抄》:“丰年珠玉,不如俭年麦粟。在丰虑俭,在饱虑饥。”告诫子孙,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警觉。就敦煌地区言,物质资源远远不如中原地区富庶,因此,对于节俭的重视,当更胜于中原地区。

谨慎。为人处世得事事小心,对人、对事都必须小心以对。S.1920《百行章?慎行章》:“立身终始,慎之为大。若居高位,即须慎言。朋友交游,便须慎杯。养身之道,便须慎食。就医疗疾,乃可慎医。”《百行章》把谨言慎行作为安身立命之道,认为“百行之中,慎行尤急”,并追加《思行章》一章,再三告诫人们“言须三思,行须三思”。因此《太公家教》就特别强调“慎是护身之符,谦是百行之本”。谨言慎行,忍让谦恭,对敦煌大众来说,是日常生活中关乎他们安身立命的大事,所以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勤学。敦煌地区的教育如此普及,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不管是士族大家,或是平民百姓,无不希望自家子孙能够藉由科考及第而光耀门楣。对于勤学的重要,是为人师、为人父母所一再耳提面命的。仅以P,2418《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为例:

女男渐长成人子,――父娘亲训示;

台举还徒(图)立得身,招交只要修仁义。

嘱仙(先)生,交(教)文字,孝养礼仪须具

备。未待教招一二年,等闲读尽诸书史。高

低尽道好儿郎,远近皆言骨气异;成长了

身为大丈夫,风流儒雅真公子。堂堂尺丈

夫身,雪色衣裳称举人;霄汉会当承雨露,

高科登第出风尘。多应不久逢新喜,何异

成龙脱故鳞;酒熟花开三月里,但知排打

曲江春。

讲经文是以通俗方式向世俗大众宣传佛教的一种形式。上引《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提到科举制度,足见唐代科举制影响之广泛。且该讲经文卷末有天成二年(927)的题记,此时敦煌地区正处于曹氏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实际上已是一个脱离中央控制的独立政权,和国家举行的科举考试相去甚远,但科举制的影响仍然深入人心,于此可见一斑。正是由于教育对个人的人生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生题记中,就出现了立志读书的自勉诗。如天复二年(902)敦煌州学学生翟奉达就写下:“三端俱全大丈夫,六艺堂堂世上无。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肥菜根尽枯。”P.2564《劝学十二时》就是当时在敦煌民间流传的劝学歌词。敦煌童蒙读物中,劝人勤学的教诲随处可见:

良田美业,因施力而收;苗好地不耕,

终是荒芜之秽。人虽有貌,不学无以成人。

但是百行之源,凭学而立,禄亦在其中矣!

(S.1920《百行章?学行章第卅四》)

贫人由懒,富人多力;勤耕之人,必丰

谷食;勤学之人,必居官职……勤是无价

之宝,学是明月神珠。(P.2564《太公家教》

一卷)

勤耕之人,必丰衣食。勤学之人,必居

官职。(P.2515《辩才家教》卷上)

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一朝乘驷

马,还得似相如。(P.2718《王梵志诗》)

勤学不但可以学得知识、培养德行,进而可以学而优则仕,反映出了当时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的现实。

综上所述,显然,这些内容更多地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来自他们自身生活的经验,而这些来自生活实际的经验、智慧和规则,已经成为包括敦煌在内的唐代普通民众为人处世的规范和依据。这些知识,经过社会精英的整合和政府的倡导,就变成了和主流文化相一致的知识与思想。也正是这些常识作为社会生活的规则和道德的规范,规训着人们的行为并影响着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

敦煌蒙书中的这些内容汲取了中国古书中的佳言粹语以教诫童蒙愚氓,内容多切合日用懿伦,因此普遍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的道德规范与精神食粮。鲜明的通俗性和实用性、生活的情趣和智慧以及语言的明白晓畅甚至粗浅俚俗,将艰深的哲理转变为普通大众易懂、易用的浅近的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和规范,实现从格物究理到识物明理的转变。蒙书中的这些道德训诫大都采自社会大众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和规范,多为日常生活处世之法。它们虽遵循儒家伦理道德的原则,但又将其改造为适合社会大众生活的道德训诫和伦理箴言,变儒家的养心以修身的内圣方法为约身以柬心的规范,不图成圣只求成人,从培养身之习惯开始成就心之自然的现实的道德原则。同时结合教育中学生普遍缺乏内驱力的实际情况,内容上还呈现出诸多的靠耳提面命和直接灌输的倾向。这些都是教育思想大众化的反映和现实体现。这种以普通大众学习和生活需要为宗旨的教育,在内容方面紧密结合日常社会生活实际展开,真正为广大民众所理解、接受和享用,故其得以广泛、长久地流传,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离他们还是太遥远了,但是如何修身齐家,应对、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伦理、规范,才是离他们最近而且最现实的。传统文化更强调道德的践履,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就大都从日常伦理生活需要出发,以促进人伦关系的和谐和人伦秩序的建构为基本内容。敦煌蒙书的内容多以儒家思想为主,并杂糅佛、道思想,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实际、普通大众的思想实际,以及道德教育内容以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伦理规范为依归的现实。对唐宋时期的敦煌大众来说,维持家庭秩序、规范自己生活的知识,并不是来自上层社会烦琐的礼仪,而更多的来自日常生活的经验、习俗、规范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这些知识没有深奥的道理,几乎是简单的、可操作的技术,而正是这些浅显易懂的常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却发挥着真正的作用,支配着人们的意识和日常的行为。

四 余论

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生存的应对方式,任何一种文化形态其背后都隐蔽着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在这种独特的生活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与其相应的、独特的道德问题;同样,任何一种道德也都将面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向这一现实世界给出自己的提问,进而回应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种种关于道德的问题,并由此承担起道德教化的责任。

从当时的所谓文化背景来看,公共话语和私人话语已经分裂。表面上,人们都说着普遍的真理,公共场合官样文章社论语言非常通行,道德、伦理的普遍原则设立的崇高标准,使人人在公共场合都只能做尧舜的模样。但是,私下却我行我素,心灵深处 也在想方设法地逃避真理的控制。与此同时,反映大众日常社会生活并广为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知识与思想在民间已悄然流行开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日常社会生活实际为内容选择的敦煌蒙书的出现和流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这种以普通民众的学习、生活需要为参照,注重实用性和通俗性的读物,极富生活趣味,语言通俗浅近,深受一般民众的欢迎。这些由日常生活习俗、社会规范和现实生活话语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尽管稍显琐碎和杂乱),在敦煌大众中有着广泛和深刻地影响,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知识的主要来源。敦煌大众所接受的知识和思想,是与其生活的现实社会本身紧密联系和相对应的,亦即和影响自身生活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连的知识和思想。因此,这种知识的中心不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是现实社会中日常生活的伦理,人们更关心这些知识所包含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相应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确立,就在于为现实社会中影响其价值判断的知识与思想提供某种合理的依据。

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5

弹指一挥间三个月过去了,在办公室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勤奋踏实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也顺利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自身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在公司三个月的时间里,其间有喜乐,也有哀愁,但更多的是对公司心存感激,因我在工作中不仅学到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还学习到了如何做人、怎样为人处世,这是比任何东西都宝贵的人生财富,并将受益终生。所以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工作着、学习着。年底了,我对三个月来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归纳。

一、认真学习,巩固提高

10月开始期。正式进入这个大家庭学习工作,新人新事物,我对公司的很多事务基本上是空白的。但由于本人曾有过网站后台管理运作的经验,公司又刚好新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因此我顺理成章地接手了公司网站后台运行前期工作的这项任务。一般情况下,新网站的成立,前台基本是固定的,但后台的管理设置及系统运作都是很不人性化的,需要人深入后台认真细心地运行操作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网站进一步规范完善。

在规范网站后台的同时,我还积极努力地学习了wrod文章排版知识,提高了对word文档的操作能力。另外,我首次接触到了coreldraw设计软件,学会了简单的书籍封面设计,但并没有全方位地认识。

9月的空白到10月的充实,这个过渡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工作着的快乐与富足,整个人的工作状态和情绪心态都很带劲很高昂,感觉随时都能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二、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11月过渡期。经过10月的规范和完善,公司的网站已慢慢趋向成熟。在添加网站的内容和采写的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但由于本身的历练很匮乏,知识面不宽广,成效不是很明显,仍有待努力提高。

这个月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公司还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天的考察、采风活动。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其中所展现的人文魅力和团队风采使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此外,这个月我还深入地学习了ps、fw软件的操作运用,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12月结束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和锻炼,自己在社会认识和文字功夫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月初的野外实践磨练,于我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历练,这种历练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因此我真的非常庆幸能有这样的机会。

总体来说,这个月的工作量不是很多,除了网站两个栏目的正常更新,其余的时间更多的是自学。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断摸索,我自认为收获还是比较大的,我坚信只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工作尽心努力去做去学习,就一定能够做好。但这个月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给领导添了不少麻烦,使自己也很尴尬,经深刻反省后,才明白是自己的社会阅历缺乏,或是处理方法不当,我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要多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多学习为人处世的哲学,才能够超越现在的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在过去的三个月中,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我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虽然因此碰了不少壁,但相应地,也得到了不少的磨砺机会,这些机会对我来说都是实际而有效的。

为人处世的格言范文6

关键词:孔子 《论语》 智慧

 

一、引言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孔子及其他的著作《论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都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那么,学习和感悟孔子的智慧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能够体现孔子智慧的著作还有很多,如《大学》等等。此次,我想通过自己阅读《论语》的亲身感受,谈谈孔子在《论语》这本书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旨在进一步地学习和体会其中的各种哲理,是我们的身心多少受些感化。

 

二、孔子

在西方读者看来,孔子只是一位智者,开口不是格言,就是警语。然而,这样的看法,是很片面的,是无法阐述孔子对于后世发展的影响之深之大的。

从某一角度来说,孔子,就好比如现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艺术的力量,相信文化历史的传统,相信国际间某种程度的道德行为,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三、《论语》

《论语》这部书,可谓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一般认为是儒家至高无上的经典,就犹如基督教的《圣经》一样。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论语》这本书是由衷的喜爱,也许是因为书中涉及到很多有关教育方面的知识吧。可惜我一直未有机会认真品读,现终于可以尽情地欣赏一番了。

谈及读《论语》的方法,宋儒、程伊川、朱熹都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方法。然而,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语堂曾在他的《孔子的智慧》一书中提过的读《论语》这本书的方法。他是这么论述的:“必须把个别的格言警句分开,逐日分别去咀嚼,不要贪多同时去思考。”我记着了,于是在我阅读《论语》时,我会适时地摘录一些格言警句,反复斟酌其中包含的意思,这不由得令我觉得那些警语名句是那么的津津有味,能引起人产生无限沉思想象。

首先,我想先讲讲我的读书方法。一般情况下,拿到一本书,我会大致地浏览一番,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继而,我再看第二遍,这回不同于第一回,我会认真仔细地阅读,同时摘录一些重要的或是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点,企图通过阅读上下文或是整篇文章来帮助理解其含义。最后,我会再次翻阅这本书,思维的集中点通常是在自己所做的记录上,也就是重难点方面。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我是把阅读与思考联系在一起了,这也是我的老师们所教授的学习方法。巧的是,这恰恰就是儒家基本的教育方法,这在《论语》中有记载。由此可见《论语》对后世的教育的影响之大。总之,我们应该谨记:在读书时,我们要把阅读与思考,在求知识的进程上看做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四、从《论语》中体会孔子的智慧

粗看《论语》,它不过是一本语录,摘录下了许许多多孔子以及他弟子的一些言语。可是,细细品读之后,我们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很深刻的哲理,如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以及生存的哲学。总之,我们可以从中感化甚多。

1.1 孔子的“仁爱”思想

早在我看《论语》这部书之前,教授我《跨文化交际教程》的任课老师就跟我们提起《论语》中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所寄予的厚望。他希望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归根到底,孔子办教育,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对于这一点。子夏是非常认同的,他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

1.2 孔子的做人道理

关于做人道理,《论语》中有句话:“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做人,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学者称这只是孔子安贫乐道、不求名位的思想表现,但这完全不符合他一贯的主张。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应该是让我们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是别人了解自己。这样一来,无论工作还是其他方面,交流起来也就更加方便,不至于因为不了解而发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和纠纷什么的。

说到了解别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别人呢?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这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是非常受用的。

1.3 孔子的生活道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是在教授我们生活道理: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这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是无法行走的。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这句话中,信则是对人讲信用的意思。

1.4 孔子的生存哲学

除了做人道理、生活道理之外,《论语》中还涉及到生存的哲学。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认为,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众所周知,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现代的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纵观现在的社会环境,我们发现存在不少的很会花言巧语的人,这也就有了 “知人知面不知心”的辛酸感慨。这在孔子的《论语》中也有所阐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这足以见得,孔子是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的,他提倡人们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意义,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

1.5 孔子的学习和修身智慧

《论语》中还讲到了学习和修身的过程。例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中是这样翻译的: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我们知道,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它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呢?因为这有它的合理因素:第一,孔子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学习孔子所主张的道德修养过程。

1.6 孔子的君子选择

《论语》这本书中,有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君子不器。老实说,起初我不太明白它的含义:不器,不器,何为不器呢?后来,我参阅了译文,它是这么说的:君子不是只有一种长处的技术人才。在孔子认为,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我想,孔子想要表述的应该就是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吧。这就教育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要尊重个人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征,最终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在我看来,其实,这与孔子主张的“君子不器”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五、结论

《论语》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期的,我们应该时常去品读它,时刻铭记孔子对我们的教导,时刻提醒自己他所教授的各种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而学习和感悟孔子的智慧。由于时间的局限,我未能完全地理解孔子在《论语》中的思想,这是个遗憾。然而,写这篇心得,并不是我看这本书的终结,而恰恰是我看这本书的开始。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远远比那些学者所讲述的还要多得多。我也相信,认真品读思考书中的格言警句,领略和学习孔子的智慧,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孔子的智慧》:林语堂著,黄嘉德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 《论语——诸子百家之十三经》:孔子著,中华古典金华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