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刺猬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迅小刺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迅小刺猬范文1

关键词:称呼;敬意;男女平等;传统文化

在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有个学生问我:“老师,君是对男子的称呼,作者为什么称刘和珍这样一个女性为‘君’呢?”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的问题提得有水平。为此,我在肯定了他的好学之后,马上因势利导,让学生展开了讨论。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一致认为,这样称呼体现了鲁迅对刘和珍等为革命捐躯的烈士的尊敬之情。但我认为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为此,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之后做了以下陈述:

一、体现了鲁迅对刘和珍等烈士由衷的敬意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是一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弱女子。但当她“欣然前往”参与请愿并从容、勇敢面对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虐杀时,在鲁迅的心目中,她就不只是他的学生了,她已经成了令鲁迅在内的许多须眉都敬畏的英雄了。原文有句“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虽为女儿身,但当面对强权与暴力时,她们所表现出的勇毅却是一般男子都无法企及的,这样的青年不称“君”是不足以表达作者由衷的敬意的。

二、是鲁迅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

称刘和珍为“君”除了表示尊称外,还有作者对男女地位平等的一种渴望,引申开来就是对中国旧封建制度的不满。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但鲁迅不一样,《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鲁迅的这种思想在本文也有所体现。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鲁迅这里,摆脱了一般男人对妇女的偏见,把女性置于与男人一样的“人”的位置上,肯定了她们的行为是伟大的,肯定了她们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同时,鲁迅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三、是鲁迅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体现

在日语中,长辈或上级称呼晚辈和下属用“君”,或朋友之间使用,包含亲密和轻微的敬意,是男女通用的第二人称代词。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属于晚辈,又做出了令鲁迅敬佩的举动,这完全符合日语中用“君”的语境。我们知道,鲁迅曾留学日本多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不能排除他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一因素。

四、这是鲁迅一个特殊的称呼习惯

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一开始写信的时候,鲁迅称呼许广平为“广平兄”,书信的内容大抵是谈论学术、时局等等,儿女情长还表现得比较含蓄,以“兄”相称,显得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随着他们联系的频繁,关系进一步加深,这个“广平兄”慢慢就被“小刺猬”取代了,而鲁迅则自称为“小白象”,把他们爱情的结晶――周海婴称作“小莲子”。看到这些充满童趣的称呼,鲁迅冷峻、严肃的外表掩藏下的可爱面顿时跃然纸上。

五、是鲁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体现

君,这个称呼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一般是对贵族的敬称,比如,“战国四君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到了秦汉时期,已经敬称有德行的人为君子,再往后,君这个词开始敬称妇女,受到朝廷册封的贵族妇女一般都称为某君,如,杨家将中的女将之首佘太君,那是由朝廷册封的。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罗隐一生怀才不遇。他“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唐才子传》),却屡次科场失意。此后转徙依托于节镇幕府,十分潦倒。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今江西进贤)时,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色艺双全的歌妓云英,二人彼此倾慕。约莫十二年光景他再度落第路过钟陵,又与云英不期而遇。见她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罗隐便写了这首诗赠她。在这里,罗隐称才艺俱佳、自己倾慕的云英为“君”,显然是含有敬意的。

由此看来,“君”为古时人们对有学识的人的敬称,不分男女,只是在以后的称呼中,人们多用“君”称呼男性而已。但文学作品是作者整个文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学识渊博的语言大家鲁迅也不例外。所以,单纯用“君”的某一用法判定作者的用意显然是狭隘的。今天,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我们已不得而知,只能猜测它更倾向于哪一种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鲁迅小刺猬范文2

每一名学生都是儿童,他们正处在懵懵懂懂的启蒙状态,他们的特点是对人情世故和社会规则的陌生,他们的宝贵之处,是保留了完全的人性之美,简单、纯洁、天真。幼稚是他们的特点,犯错误是他们的特权,教师的关键在于引导,而不是强迫。笔者从课堂语言入手,让语言贴近学生的年龄特征,用“童言”装点自己的课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体育课堂产生了期待。例如在教学“后滚翻”时,笔者把“团身紧,后倒快速及时,依次滚动”的教学语言进行了改变:“后滚翻其实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变个小魔术,先变成小刺猬,把身体团得紧紧的,再像小皮球那样往后一滚,翻过去了,展开身体,我又变成自己了!”很明显,学生们觉得很有趣,纷纷想参与到这个“用身体变魔术”的过程中来。同样的,当学生不遵守规则时,“童言”引导的效果远胜于严厉的呵斥。有一次体育课恰逢刮大风,学生们在课堂上极为调皮,纷纷在风中甩衣服、扮鬼脸、缩脖子等。在这种情况下笔者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对学生说:“今天,风婆婆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来玩50米短跑比赛的游戏,表现乖的小朋友顺风跑,风婆婆会在背后帮你跑得更快,表现不乖的小朋友逆风跑,风婆婆会阻挡你的速度,我们来比一比,谁是今天的短跑冠军。”几次尝试下来,大家发现顺风跑明显要比逆风跑更占优势,不经意间便饶有兴趣地遵守课堂规则了,并且还懂得了风会影响跑步速度的道理。“童言”这项教育资源,就在我们身上,呼之即来,取之不尽。选择那些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语言,从而传输给学生信任、鼓励、赏识的信息,让学生觉得教师是可亲近之人,课堂是可亲近之地,这不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吗?

二“、慧言”修情,让育人细节温暖课堂

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根本不懂得欣赏你的学识,赞叹你的教学艺术,所以真正能触及他们心灵的,让他们感觉快乐的,反而是一些细节。———秦承伟体育课堂的“生涩”已经成为一种通病,在很多时候,体育和德育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体育课堂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而忽视了课堂原本可以并存的“育人”功能,从而使体育课堂情感交流欠缺。其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是不能“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它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有没有单纯的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没有,德育总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师可以成为一个“性情中人”,执着地爱上和孩子们一起的课堂,才会把课堂和自身融为一体。而教师的一句“慧言”,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教育的契机。我班的汉宇是个极为内向的孩子,不善于与人交流,仿佛做什么都没有自信,在体育课上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忽视的孩子。其实,在跑步上他是极有优势的,那次体育课上进行200米的练习,跑到一半时,汉宇便已领先不少,看着汉宇跑步时高昂的头,忽然觉得这孩子这一刻似乎是他最自信的时候了,从口袋里摸出手机便拍下了汉宇冲刺时的模样。笔者把照片洗了出来,在背后写了一句:“什么时候也别忘了你冲刺时高高昂起的头,只要抬起头来,没有什么是不能征服的。”后来上体育课时,笔者把照片送给了汉宇。很明显,汉宇在以后的体育课上对笔者亲近了很多,人也日渐开朗。笔者任教班的语文老师曾告诉我,班中一孩子写到体育课,说体育课很“温暖”。这应该和我在课堂间隙中和学生个性化的交流有关,曾告诉一个体育“困难户”:“不要和别人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你便能从山谷的最底部往上爬,老师和你在一起。”曾拍着一个“顽童”的肩膀说:“孩子,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处都像体育课那么棒,我觉得你能行!”……“慧言”之贵,贵在这是一种教学机智,也贵在沁人心脾。

三“、身言”修为,让课堂魅力润物无声

上一篇秘书工作

下一篇我的老师作文